智汇书屋 -历代兵制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34:15

历代兵制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历代兵制精美图片
》历代兵制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历代兵制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0112661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6-1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暂无价格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4:15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历代兵制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历代兵制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历代兵制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动朱唇以徐言 发布时间:2022-11-17 16:04:37

    一览众军,十四朝唱罢

  • 作者:屋顶看星星 发布时间:2023-06-04 23:17:48

    还行吧

  • 作者:summer七七呀 发布时间:2019-11-17 00:02:22

    一本简单的书 也是一本并不简单的书!

  • 作者:临素光 发布时间:2018-11-01 17:19:46

    【2018第88本】作者为南宋人,本书按照朝代顺序,记述了周至北宋的兵制和沿革,尤其详于汉、唐和北宋,包括军队编制、统军指挥、将帅职权、兵员征募等制度的演变因革,并论述其利弊得失,即便在今天看来,也颇有见地。作者的兵制思想有三点:1.主张兵农合一,寓兵于农。2.主张居重驭轻,内外相制。3.主张兵无专主,将无重权。基于这三点,无怪乎作者对西汉兵制极力推崇——中央军编制完备且互相制衡,南北军、中尉、郎中令和城门校尉各司其职,即便是卫青霍去病者流也仅在战时领兵,平时无兵可用。再往后,这套行不通,就成了权臣和宗室轮流执掌兵权的动乱局面:曹魏堤防亲王,宗室诸王藩兵老弱者两百,兵权外聚州牧、内掌大将军太尉之手。西晋反行其道,宗室掌兵,以至八王之乱。东晋又戒备藩王,导致各州都督手握重兵,实在是矫枉过正。

  • 作者:buttom 发布时间:2019-10-04 15:17:02

    纯考古著作,不是专业人士,实在看不下去。

  • 作者:饭桶刀客 发布时间:2019-05-05 22:55:16

    主要了解秦,汉,唐,宋的军队的制度。


深度书评:

  • 中美政务PK

    作者:海德格尔 发布时间:2012-07-21 01:01:52

    其实不用PK就知道,谁输谁赢,似乎这个题目从一开始大家心里就有了答案,并不稀奇。尽管如此,我还想从一个和政府合作过政务软件系统的角色来说说中美两国之间的政府职能的差距。就像涂子沛说的,像我们这样的专门做政府生意的公司在美国就是政府合同商。在《大数据》一书中,介绍了很多美国政府利用数据治国的案例和细节,他们的理念、模式、效率以及最终产生的影响,与中国政府截然不同。在数据、数据库、数据技术和革命这一块,老实说,中国落后了人家至少一百年。何出此言?且听我继续说下去。

    一、

    透明、开放的政府

    信息之于民主,就如货币之于经济。——托马斯 杰弗逊

    前阵子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在微博晒收入,引起不小的骚动,除了网友们对此品头论足之外,此举着实狠狠地扇了中国政府一巴掌。一直嚷嚷着要公开三公费用喊了N年的中国政府,直到今日才有98个部门进行了费用公开。而且其中的公开数据也存在大量令人质疑之处,为免话题冗长,此处就不细究了。

    紧随骆大使晒收入之后,美国大使馆公布自己在大使馆范围内测得的中国空气质量MP2.5,与中国官方测得的数值有很大出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网友们又开始沸腾了。中国政府按耐不住站出来说:美国这么做干涉了中国内政。美国对此反唇相讥:欢迎中国政府去测美国的环境数据。中国政府相当不屑地说:中方没兴趣公布美国空气质量。

    经此对比,我们很直观地就看出来,中美两国政府的作风截然不同。有人说美国政府这么做就是在挑衅,说这话的人恐怕根本不了解美国政府的治理模式和理念。在美国,只要是公民要求,除了10种涉及国家安全和公民隐私的内容之外,任何数据都可以对公众公开,并且也应该公开。美国的一部《信息自由法》保障了所有公民的知情权。这部法律来之不易,得益于有识之士的推动和落实。

    同时,我不得不稍微提一下奥巴马,他一直以来都在推动并强调建立一个开放透明、公民参与、多方合作的政府。奥巴马签署的那份著名文件《透明和开放的政府》,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更新,掀起了一股浪潮,甚至波及了全世界多个国家。

    反观中国政府,形式多于实质。政府每个部门会有自己的数据库,根据他们各自的职能和业务特色收集、保存、维护、管理、分析数据。上面要求每个部门和条线的数据库实现关联,数据集合。我们在为政府建立数据库时,就被要求录入的数据不能直接被上级部门截取,虽然上级部门是要截取的,并一级级地把系统派发下去,使用统一标准的数据接口。但他们基层依然要做一个数据加工处理,然后再放到被上级能够访问的数据库中。

    比如信访系统,要体现居民信访有一定的量,但基本保持没有“重大事件”,看上去很安逸。一旦有“有碍观瞻”的信访,就用纸质文件在部门中传递,而且加密,所以你哪怕在内网上都看不到。我问过一位负责人,为什么这么做?答案很简单,领导信不过电子化、网络化的科技,即便是内网,也怕被人黑,一旦泄露了,让上级知道,就可能乌纱不保。我想,有的居民为了一件事情信访多年,未能得到解决,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吧。

    这样做,无疑是让数据丧失了真实性,也无助于事情的解决,政府部门效率低下。当我们的政府官僚们还在想方设法让数据做的更“漂亮”些的时候,也许不知道2007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开放政府法》。此法明确了联邦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不仅仅是其本身收集的信息,还包括政府委托私营机构、非营利组织收集的信息。缘何我们的政府与公开透明的治国理念背道而驰?这不得不稍微费点笔墨说说美国人对待政府的态度,即美国人的政治态度和公民意识。

    二、民治政府与专制政府

    通过对美国最早乡镇的起源之考察,我们可以看到最弱政府的轮廓。对于进入新世界的早期移民来说,他们面对的是一种“自然状态”,举目四望,荒野、海盗、猛兽、野蛮人,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对早期的定居者来说,乡镇这一概念意味着生命的不确定性,以及与之相对的对社会秩序和安居乐业的信念。他们意识到,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在新世界生存,为了共同的安全和福利,只有通过彼此约定,确立具有法律效力的程序规章。可以说早期的乡镇实际上就是最初意义上的小共和国。

    从现有的乡镇记录来看,“乡民大会”(town meeting)的实践可以追溯到1632年的到切斯特(Dorchester)镇。早期乡民大会是乡民商讨公共事务并做出决策的舞台:诸如乡间道路所经过的地段及道路的名称,确定公共墓地的位置,如何预防疾病等等。在新英格兰民众眼里,“政府”是自己可以参与其中、发挥影响的场所,乡镇的政治实践时刻在提醒乡民,政府是“人民”的代名词。他们对某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神秘力量总是心存疑惧,并通过一切办法防止其摆脱地方的制衡,沦为吞噬一切、压倒一切的现代“利维坦”。

    乡民大会不是让人们自由发挥、施展个性、大鸣大放、发泄情绪的场所。通过面对面的质询讨论,它教会人们在表达自己的同时倾听别人,如何争论并说服别人,在无法说服别人的同时如何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运用理性,彼此妥协,以求共识。大家乡里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在乡民大会上,生活在熟人社会里的乡民讨论公共事务、表达政治诉求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互敬互让,自我节制,彬彬有礼,而这些品质正是良好的共和秩序得以建立的文化基础。

    正是乡镇政治生活的生动实践,乡民养成了一种对秩序的天然爱好,对自己所应承担义务的性质以及享有权利的范围形成一种开明的理解。乡镇生活涵育出的自由毋宁是一种公民的和道德的自由,贯穿其中的是某种与作为积极参与者伴随的立法者精神。可见,美国人民反制政府的态度是有悠久历史的,也是他们令人称赞的政治传统。民治在美国有很深的根基,反而某些国家效法民治,却学样不精,表面糊弄,从根子上就歪了,因为它们根本不具有民治的文化根基。

    由此而知,美国人普遍认为,公共事务,就是大家的事。人们有权利知道这些事。如果没有知情权,即使在一个民主制度下,人们所能做的也不过仅仅就是投票改选它们的国王而已。只有拥有信息自由,人们才能真正拥有对公共事务的发言权。

    三、

    不认真敬业,就不会重视数据

    《大数据》内有一段讲述纽约街头警察的创新传奇故事。将数据分析大规模地引入到治安管理工作中的做法,起源于纽约。上个世纪70年代纽约治安恶化,1994年启用治安信息管理系统后,纽约的治安逐年好转。这个叫做“CompStat”的系统,源于一位巡警、一位局长和一位市长的创新和推动。

    Jack Maple是高中毕业的地铁巡警,为了做一只有“预测能力”的猫,他开始研究地铁抢劫案发生的规律。他在办公室墙上挂上几百幅地图,用不同颜色的大头针来跟踪地铁抢劫案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分析其中的原因和规律。无数个夜晚,揣度琢磨第二天可能发生抢劫的时间和地点。后来他当上了警督,就采用这种方法来部署和调配辖区内的警力。他的办公室挂满地图,被同事戏称为“地图墙”,他却称之为“预测未来的图表”。

    1990年“预测未来的图表”引起新局长William Bratton的注意。在认真研究了“地图墙”之后,他认为Maple的方法很靠谱。于是开始全局推广Maple的图表管理方法。第二年,纽约的地铁抢劫案下降了27%。

    话说当年的共和党候选人Rudy Giuliani主打牌就是“治安”。一上任,Rudy就任命William为纽约警察局局长,而William任命Maple为第一副局,并要求Maple立即组织开发一套电子版的“预测未来的图表”。“CompStat”就这样诞生了。

    我们公司以前针对我们国家基层部门的综治办,挖掘他们的业务需要而开发的一套治安联动系统,我们曾经建议采用三维地图和数据库结合的方式,应急联动居委、综治办、派出所,甚至公安。但这个项目没有能够做下来,一个原因是耗费物力人力人巨大,时间很久,他们要的是速度,能够马上让上面看到这个项目的完工。再者,公安系统自有一套治安管理系统,据说是采取的网格技术,这种就是跟人家美国1990年代的“CompStat”比,也算是落后了。

    首先,效率是建立在一个真实的数据之上的,数据库和系统的建立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人民,而不是摆给上面的人看。我们的官僚们从一开始的出发点就错了,围绕着上面的人心思转,也就不可能认真地做好自己的本职,把心思花费在提高效率之上。这样的系统无非是做装饰用,你要说它有多大的作用也算不上,中国所谓的政务软件只不过是方便了官僚们自己工作,让他们更轻松,信息传输快而简洁,不用手动录入和纸质存档了,但跟提高效率一点关系没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依然存在。

    四、

    自由市场经济下孕育创新

    1946年美国政府拥有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55年45台,1972年6000多台。1998年联邦政府拥有432所数据中心,2010年数据中心的总数升到2094所。联邦政府这个数据帝国,虽然拥有的数据比任何公司、企业都多,但和私营领域比,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还是明显落后一步,慢了几拍。

    如何使得数据成为信息,使得信息成为知识,是信息管理系统领域的课题。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商务智能都是富有创造力的私营部门发明出来的。沃尔玛的例子已经老套了,不如看看亚马逊吧,现在国内一批电商当当、京东都在效仿亚马逊,可惜在用户体验上还是略逊一筹。亚马逊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大力投入到核心技术的开发,亚马逊的云计算中心简直就是一项创举。一个原本网上卖书的,你能想到它会开发出云计算吗?

    这些极富有生命力的私营部门是科技创新的来源。曾经日本被全世界誉为科技为先的发达国家,他们闻名遐迩的电子品牌无人不知,如今也败给了美国的微软和苹果。虽然日本正在积极地转型,我也看好他们的转型,但这不是今天我要说的话题。美国页岩气在19世纪末就已经开始开发了,我们又落后了200年。在农业方面,完全机械化,一个农产主几个人管理上百亩土地。一个硕大的养牛场,几万头牛就靠几个人在饲养,这都要借助科技的力量。在科技创新上,无人能与美国匹敌。为什么?因为美国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才会有创新。

    有关美国科技的创新,另一篇文章会比我说的更详细。不同的制度产生不同的经济实力。这不是靠所谓挖坑埋坑的凯恩斯主义就能永保经济的增长,高枕无忧了。目前中国这种拉动基建振兴经济的方式是否能继续维持,似乎略有端倪了。而我们接下去该如何走出凯恩斯挖坑圈子,就要靠决策者的智慧了。归根结底,经济的改善有赖于政治上的觉醒。

  • 土地是最伟大的诗人

    作者:风撼斜阳 发布时间:2009-09-11 20:50:48

    陌生的大自然

       “曾经有一段时间,绅士和淑女们喜爱在田野上漫游,他们这么做并不是为了要知道这个世界是如何形成的,而是为了要搜集一些午茶时间的话题。这是一个将所有的鸟都称作‘小鸟儿’的时代,一个以拙劣的诗文表达植物学的时代,一个所有当代人都只会叫嚷着‘自然不是很壮丽吗?’的时代。”

        20世纪40年代是个极其喧嚣的年代,《沙郡年记》的作者,李奥帕德(Aldo Leopold),此时正独守在威斯康辛州沙郡的一个农场内,像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他买下了一座废弃的农场,携全家入住,亲自进行自然保育的研究和工作。他知道,真正的生态学不在学校,而在野地。在与大自然共舞的时光中,他将他极具诗人特质的文字和深邃的哲学性思考熔为一炉,铸成了这本《沙郡年记》。在书中,他用满怀深情的笔触记录下了沙郡12个月的景致。那些栎树,北美乔松,雁群,鹬,鳟鱼,松鸡的故事,在他眼中是那么亲切熟悉,但在我们这些早以被城市驯化了的智人的眼中,却是那么陌生。我承认,我的动植物学知识十分贫乏,学了那么多年的生物,恍然发现学来的只不过是一堆废物,我甚至叫不出那些常见的花鸟虫鱼的名字,更别说葶苈,高原鹬,犎牛,蓝翅黄森莺这些闻所未闻的名字了。前些日子,我一个朋友准备买本植物学的图解,我这才发现我们从来就没有认识过大自然。如果一个人对大自然如此陌生,如果他并未真正深入大自然,那么那些生态保护的名目,物种灭绝的情况,在他眼中就不过是一堆枯燥单调的数据和概念。如此一来,生态保育的未来就不得不让人担忧了。李奥帕德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他热爱他的那片土地,但他也看到了人们对土地的冷漠,他看到了所谓的“进步”对野地的侵蚀,于是他写下了这本书,埋下了他最后的希望。书成不久,李奥帕德在协助扑灭邻居农场大火时丧生。然而60年过去了,他的遗志大多数人依然没有听到。

        在十一月的玉米田里制造音乐的风是匆忙的。

        雁群从低垂的云朵间出现,

        随风上下移动,聚集又分开。

        当雁群在远方天空变模糊时,

        我听到最后的鸣叫,那是夏天的熄灯号。

        ......

           现在,在浮木后面是温暖的,

        因为风已随雁群远去,

        而我也愿意随雁群远去——但愿我是那风。

        

    像山一样思考

        “我们都在努力追求安全,繁荣,舒适,长寿,以及单调的生活。鹿用它柔软的腿追求,牧牛人用陷阱和毒药,政治家用笔,而大多数人则用机器,选票和钱。但是,这一切都只为了一件事:这个时代的和平。在这方面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是很好的,而且或许是客观思考的必要条件。然而,就长远来看,太多的安全似乎只会带来危险。当梭罗说‘野地里蕴含着这个世界的救赎’时,或许他正暗示着这一点。或许这就是狼的嚎叫所隐藏的意义;山早就明白了这个意义,只是大多数人仍不明白。”

        野外的生活是我们所无法了解的,如果我们不能学会李奥帕德所说的“Thinking like a Mountain”的话。大多数人似乎没有体会到大自然的令人称奇之处,所以各州都为了狩猎的发展而扑灭当地的狼群,最终带来的是干旱尘暴区以及依旧不可避免的鹿的死亡。在生态系统复杂精妙的运作面前,人类的智识显得如此微不足道,书中说到一个无神论者因此而信仰了上帝,足以见大自然让人震撼之处。只是,还有太多的人不懂得那些土地的丰饶。即便是在学校学生物学的学生,有多少人关心过大自然的历史?李奥帕德对教育制度在这方面的功用做出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我要问,了解活生生的动物,以及它们如何在阳光下坚守阵地不是同样重要吗?很不幸的,当前的动物学教育系统实际上已删除活动物的研究。例如在我自己的大学里,我们并没有研究鸟类学或哺乳动物学的课程......自然而然地,实验室生物学很快就被视为较优越的科学形式。当这种科学继续发展下去时,自然历史便被挤出教育制度了。”

        当人们越来越以追求经济利益作为学习生物的目标时,人对自然的理解就越加肤浅了。当然,诸如生物工程这类的学科是必要的,但我们万万不可顾此失彼,有些东西是我们不能舍弃的,我们承受不起这个代价。土地的词典中从来就没有金钱和利益,它只是一种亘古不变的循环,维持这我们这个脆弱的世界。

    躲在城市,我们可以享受安全舒适的生活,终于我们就这样与自然隔绝,我们不再有打猎的那种原始野性,不再有奔跑的能力,出门便是车,抬头便是楼,我们就这样在无所事事的忙碌里终老。

        “免于恐惧的生活,必然是贫瘠的生活。”

        所幸的是还有那么一群业余爱好者,一位工业化学家利用空闲时间搜集了大量往日的资料,重建了已经绝迹的旅鸽的历史;而俄亥俄州的一位家庭主妇则在后院对歌带鹀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以致各国鸟类学家都来向她请教。他们出了名,但他们在与自然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的那份满足是远远重于偶然带来的名气的。无论如何,土地孕育了我们,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去倾听狼的嚎叫,并像山一样思考。

        “重要的是,受过教育的公民是否明白,他只是一个生态机制中的一个钝齿?是否明白如果他和这个机制合作,那么他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将无限地扩大?是否明白如果他不愿和这个机制合作,后者终将把他碾成灰尘?如果教育不能教导我们这些,那么教育的功用是什么?”

    渐行渐远

        “教授为科学服务,而科学为进步服务,科学为进步做了很大的贡献,所以,当它急着将进步扩展到所有的落后地区时,许多较复杂的乐器便在进步的过程中遭践踏,破坏了,所以,管弦乐团的乐器便一个接一个地失去,再也无法演奏优美的乐曲。倘使教授能够在每一项乐器破碎之前为它分类,那么,他就心满意足了。”

        在描写沙郡二月景观的章节中,李奥帕德以“年轮泄露的秘密”为题,借锯断栎木的锯齿的深入而展开了对80年自然史的回顾。

        “在一个清爽的冬日,以一把刚刚挫好的锯子,朝它形同堡垒的底部锯下,芬芳的历史碎片从锯子切入的地方飞溅出来,堆积在两个跪着的锯木者之前的雪地上,我们感觉这两堆锯屑不只是木头:它们是一个世纪完整的横切面;我们的锯子来来又回回,十年又十年地,切入以好栎树各个同心圆年轮写成的生涯年代记中。”

        在这八十年中,有国家森林法的订立,猎物保护区的设立,植树节的成立;也有在威斯康辛州一车车鸽肉馅饼的背后鸽子的离去,州内最后一只旅鸽被子弹射中,最后一只貂和美洲狮的死亡以及汲干沼泽地的蒸汽挖土机的出没。

        自工业时代以来,科学技术就在不断得进步,并且让人们一次次欢呼,可是这嘈杂的欢呼声也让人们渐渐遗忘了自然,遗忘了曾经在青山绿水旁的生活。现代生态学的历史有一百多年了,这么多年的发展是否给我们的土地和自然带来了足够多的保护?我记得中学的生物书中也有生态环保的知识,但我很怀疑就这么看看枯燥的教科书对我们会有多大影响?很多人只是用它来考试,然后继续在城市里读大学工作,混得好的可以吃着奇珍异兽,开着名贵跑车潇洒过活,混得不怎么样的也能整天开着空调,尽享现代科学给人带来的舒适生活。林地被毁,生物灭绝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一件遥远的事。是啊,因为他们自出生以来就从未去过真正的野地,如果不能真正走进原始的自然,去感受其野性,再多的生态教育也是徒劳。在科技日新月异的道路上,我们与土地就这样渐行渐远。

         当修路人员把裂叶翅果菊当作杂草除去的时候,李奥帕德为其哀泣:

         “如果我对附近教堂的牧师说,修路人员正以除杂草为名,燃烧他墓地里的历史书,那么他一定会很诧异,而且摸不着头脑,杂草怎么可能是书?......这是本地植物群葬礼的一个小插曲,也是世界植物群葬礼的一个插曲。机械化的人们遗忘了植物群,对于他们在清理这片人们无论如何必须终老其上的地景系统的进步,感到十分骄傲。如果明智的话,或许我们应立即停止教导一切真正的植物学和历史,免得未来的公民在知悉他们的好生活是以付出多少植物的代价换来时,会感到良心不安......当最后一头犎牛离开威斯康辛州时,很少人为它伤心;当最后一株裂叶翅果菊随它前往梦幻之国青翠繁茂的大草原时,同样很少人会为它哀泣。”

        为了牛的安全,政府派出捕兽员杀死了艾斯卡迪拉山上的灰熊。

        “我们这些默许灭熊行动的林务官,知道当地一个牧场主人曾经用犁翻出一把匕首,匕首上刻着一个科罗纳多军队指挥官的名字。我们严厉叱责西班牙人,因为他们在狂热地追求黄金和改变信仰者之时,滥杀印第安原住民。但我们却没有想到,自己也是指挥着一次过于自以为是的侵略行动的指挥官。艾斯卡迪拉山依旧矗立在地平线上,但是看着它时,你不会再想起熊。现在,他不过是一座山而已。”

       “每一世代的人都会问:白色的大灰熊在哪里?如果我们回答它在自然资源保护论者没有注意时就消失了,那么,这真是一个令人不胜唏嘘的答案。”

        威斯康辛州失去了旅鸽,鸟类学会竖起了一座旅鸽纪念碑。

        “我们立起一座纪念碑,以纪念一种鸟的葬礼。这座纪念碑象征我们的悲伤;而我们之所以悲伤,是因为没有人可以再见到那些凯旋之鸟成群疾飞的方阵,它们辟出一条穿越三月天空的春之路径,将溃败的冬天逐出所有威斯康辛州的森林和草原......我们的祖父辈不像我们住得这般舒适,不像我们吃得这么饱,也不像我们穿的这么好。他们为改善生活所做的努力,就是是我们失去鸽子的凶手。或许我们现在之所以悲伤,是因为在内心深处,我们不确定这项交换究竟带来了什么好处。较之鸽子,工业的各种小玩意带给我们更多的舒适,但是它们可否如鸽子那般,为春天增添如许的光彩?”

        ......

           还有多少毁灭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在这人与自然日渐疏离的日子?

        渐行渐远。

         

       

        “有一天,我的沼泽会被筑上堤防,抽出水,然后躺在小麦底下被人遗忘,就像‘今日’和‘明日’躺在悠悠岁月之下被人遗忘那样。在最后一条沼泽荫鱼在最后一个池塘里最后一次摆动身体之前,燕鸥会尖叫着向克兰布依道再会,天鹅则会带着它们雪白的高贵神情向天空旋飞而去,而鹤会吹起它们告别的喇叭。”

    土地伦理

        “当人们已遗忘了土地的存在时,或者当教育和文化几乎已经和土地脱节时,我们如何让人们努力和土地和谐相处?”

         《沙郡年记》全书的高潮乃李奥帕德提出的土地伦理(Land Ethic)与对其的诠释。他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即生态学的角度描述了伦理规范的递演,这是一种处理人和土地,以及处理人和土地上动植物的关系的伦理规范。

        李奥帕德笔下的土地,包括了土壤,水和所有动植物,自然也包括人类本身。此一套伦理之必要,就在于李奥帕德敏锐地看出人和土地的关系完全是经济性的,土地只是人的一种财产。

        “简言之,土地的伦理规范使‘智人’从土地-群集的征服者,变成土地-群集的一般成员和公民;这暗示着,他对这个群集内其他成员,以及对这个群集的尊重。”

        如今许多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其目的还是为了经济的长远发展,如若一项物种毫无利用价值,人们便不会费力气去保护它,甚至为了某种利益而消灭它。这种完全由经济上的利己主义所主导的伦理规范使得真正的生态保育工作举步维艰。

        大多数人过于注意可持续的发展,而没有意识到生态系统本身就无法容忍物种的意外灭亡。真正的生态保护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正如书中所说:“就生存权利而言,鸟类应该继续生存下去,不管我们是否有经济利益可图......掠食性动物是群集的成员,没有人有权为了某种真实或想象出来的好处而消灭它们。”

        “想要促进伦理规范的发展过程,一个关键步骤就是:停止将正当的土地使用视为纯粹的经济问题。除了从经济利害关系的角度来考量外,我们也应该从伦理和美学的角度,来考虑每个问题。当一件事倾向于保存生物群落的完整,稳定和美感时,这便是一件适当的事情,反之则是不适当的。”

        李奥帕德希望更多的土地私有者能担负起土地伦理的责任。而这一切的出发点则是李奥帕德对土地的那份毫无保留的爱。

        “就我而言,倘使人们对于土地没有怀着喜爱,尊敬和赞赏之情,或者不重视土地的价值,那么,人和土地之间的伦理关系是不可能存在的。我所说的价值,当然是某种比纯粹的经济价值更为广义的东西;我指的是哲学上的价值。”

        

        毫无疑问,土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

        “我们永远无法和土地和谐共处,就像我们永远无法获得绝对的公义和自由一样。在追求这些较崇高的目标时,重要的不是完成,而是奋斗。”

    野地的挽歌

        “人们总是毁了自己所爱的事物,所以,我们这些拓荒者毁了我们的野地。有人说,我们不得不这么做。尽管如此,我很高兴能够在野地度过年轻的日子。要是地图上看不见任何空白处,就算有四十大自由,又有什么用?”

        也许,最让李奥帕德痛心的,是野地的逐渐消失。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野地范围的缩小或许是不可避免的,但保存了最原始的景观和物种的野地如若消失,那将是一个大灾难。

        野地是生态保育计划的重点,也是每个地区土地状况的标本,如果在当地出现了土地失调,那么这些野地对土地症状的诊断来说就是最宝贵的资料。另外,野地还是一系列原始的野外旅行艺术的庇护所。

        然而,野地正受到不能理解它的人的侵蚀。对林木的砍伐,对掠食动物的控制,旅馆和观光道路的兴建总是在不停地增多,打扰了万古以来就在这定居的公民。

        在野地,你还可以真切感受到那种置身于大自然的孤独。城市中的人们也想体验这种孤独,却又没有足够的耐心,于是吉普车和汽艇开进了野地,使得本就稀少的野地更加缩减。他们并非真的热爱这片土地,而开发商们却又在这群人中看到了商机。

        广告,促销,缆车,道路,飞机和汽车,这些现代文明的产物让意欲阻止野地消失的人备感无力。

        野地是一种只会缩小,不会扩大的资源。

        李奥帕德为野地唱出的这一曲挽歌会是给人类自己的吗?

        “不再根植于土地的肤浅的现代人,以为已经发现了重要的东西;这些人喋喋不休地空谈着可以持续千年的政治或经济帝国。只有学者明白,历史是由连续从同一个起点展开的旅程积累而成的,人类不断回到同一个出发点,为再次出发寻找另一套永恒的价值观做准备。只有学者了解,为什么原始的荒野赋予人类开创力的定义和意义。”

        

    诗人何为

        “在这贫困的时代,诗人何为?” ——荷尔德林

        倘若土地是诗人,那么这句诗对当今的状况的描绘则是再贴切不过的了。人们如此贫困,以至于诗人成了多余,而一旦诗人死去,那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意义呢?

        人类在一出出自然悲剧的面前,似乎依旧缺少某种危机感。

        

        “许多自然资源保护的处理方式显然只是触及皮毛而已。控制洪水的水坝和造成洪水的原因无关;拦砂坝和梯田没有触及土壤侵蚀的真正原因;维持猎物和鱼类供应的保护区和孵卵场,没有解释为什么会发生供应不足的现象。”

        人们只是热衷于治疗土地,却不愿研究土地健康的科学。归根结底还是人们缺少倾听诗歌的耳朵,缺少对诗真正的欣赏。而这些诗,如果你不去聆听,或许就再也没有下一次机会了。

        “如果有迫切的需要,有人可能会写另一部《伊利亚特》,或画另一幅‘奉告祈祷钟’,但是,谁能够制造一只雁?只有上帝:‘我,耶和华,将应允他们。这是主的手所做,以色列的至圣者所创造。’”

        李奥帕德为自己所热爱的生态保育工作奉献了一生,最终也死在了他所深爱的沙郡土地上。他看到了那么多毁灭,却依旧描摹出他心中的自然之美,因为这是他一生的信仰。上帝将他提前带走,或许是不忍心打破他内心依旧存有的希望吧。然而他的灵魂却还在天空徘徊,因为土地的声音越来越微弱,他不肯安心去那没有任何烦扰的天堂。

        也许,李奥帕德在为大地而默默垂泪,世俗的人们却还依旧不理解这一串串苍穹中晶莹的泪珠背后的悲伤。

        “或许以后他们将不知如何处理这些健康,教育和能力,因为那时山丘上可能不再有鹿,树丛里可能不再有鹌鹑,草原上可能不再有鹬的鸣叫;当黑暗笼罩着沼泽时,他们或许再也听不见葡萄胸鸭的尖啼,以及鸭的嘎喳声;当晨星在东方天空逐渐隐去时,他们或许再也看不见迅速挥动的翅膀在空中飕飕作响;当黎明的风在古老的北美白杨树林吹动,而灰白的阳光从古老河流上的山丘缓缓流泻,温柔地划过宽广,棕色的沙洲时,如果不再有雁的音乐,他们该怎么办?”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7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9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还行吧(192+)
  • 愉快的找书体验(185+)
  • 小说多(166+)
  • 实惠(227+)
  • 超值(309+)
  • 无漏页(636+)

下载评价

  • 网友 蓬***之: ( 2024-12-25 18:24:41 )

    好棒good

  • 网友 方***旋: ( 2024-12-14 23:30:48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焦***山: ( 2025-01-01 09:34:43 )

    不错。。。。。

  • 网友 温***欣: ( 2025-01-02 13:12:07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曹***雯: ( 2024-12-13 06:36:46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师***怀: ( 2024-12-10 23:44:53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宫***玉: ( 2024-12-25 14:56:00 )

    我说完了。

  • 网友 晏***媛: ( 2024-12-17 06:21:53 )

    够人性化!

  • 网友 权***颜: ( 2024-12-13 13:25:42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