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战略观察报告:国外智库看“一带一路”(2)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全球战略观察报告:国外智库看“一带一路”(2)精美图片
》全球战略观察报告:国外智库看“一带一路”(2)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全球战略观察报告:国外智库看“一带一路”(2)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6184189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28.40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25:53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钟启 发布时间:2015-11-05 15:56:52

    我只是来学配色的……有那么一两处BUG,而且有很多迷信的的观点。

  • 作者:戴一 发布时间:2012-10-02 19:35:47

    中学生的好科普....

  • 作者:四夕青 发布时间:2023-06-04 13:04:24

    太过刻板化了

  • 作者: 发布时间:2013-10-15 06:12:31

    反驳了Winckelmann对巴洛克的负面评价,试图脱离social context寻找艺术史独立的发展规律,但最终还是要从法国大革命来解释从巴洛克回归neoclassicism的现象。和Riegl一样,沃夫林也不时吐槽自己手头照片的质量,不得不承认media technology的重要性。其实我想说的是下课后在图书馆又见到了美貌与智慧兼备的教授,教授主动叫住我和我打招呼呀。。。今天做梦也会笑灭哈哈哈

  • 作者:人类学科研究员 发布时间:2021-11-22 21:20:38

    (不要误会,这五星都是给谢德庆的,感谢他在2021年11月22日21:19这个时间点给予我体内涌动的能量)“做一个艺术家,应该锻炼自己抛向虚无的能力。”,而他活跃在竞技场上,始终保持着主动进攻的挑衅姿态。他真的太好了!

  • 作者:碧心 发布时间:2012-04-08 13:49:51

    连我妈这个从不看漫画的人都喜欢的漫画……能不好么


深度书评:

  • 呼吸与心跳的声音——读福克纳《干旱的九月》

    作者:李凤阳 发布时间:2015-07-21 15:07:42

    一、天气与心情

    九月的傍晚,有一件事像燎原的烈火一样,在杰夫生镇里迅速传播,它激发起了人们焦躁的情绪,这情绪既压抑又狂暴,就如同暴雨袭来前的闷骚天气。但暴雨并未降临,这依旧是一个干旱的九月傍晚,人的心情被火烧火燎的天气炽烤得没了一点水分,似乎随便滴落一颗火星,就能够在人群里燃起熊熊燃烧的大火。

    福克纳别有用心地选择了这样一种特殊的天气,来担负他整个故事的背景,使得叙事的气氛从一开始就紧张起来。干旱的天气仿佛是一张巨大的网,紧紧扣在人们的头顶上,网里面充满了浑浊的空气,间或掺杂着头发油和洗发剂的气味,还有人身上和嘴里散发出来的各种臭味。空气与人搅拌成一团,这实在是一个糟糕的季节,小说里的每个人,都被这种天气折磨得疲惫不堪。

    《干旱的九月》的确文如其名,我也认为这是福克纳写的一篇关于天气的小说,所有人物都是配角,只有天气才是真正的主人公,人物的出现只是给刻画天气充当渲染和参照的功能,而小说中的每句话都不约而同地指向同一个目标——天气。

    在对天气的直接渲染完成之后,福克纳开始将叙事镜头推向天气里的故事人物,他让人物开始各种说话和行动,人物的呼吸声和心跳声被放大后逐渐呈现,天气则逐渐退后成为一个寂静的背景。福克纳让读书在寂静无声之中,不受干扰地倾听他笔下人物的呼吸和心跳,这呼吸声与心跳声显得尤为真切。

    二、理发店里的对话

    理发店里的回话,是小说展开后的第一个片断。理发店是小镇上人群聚集的地方,因此传闻最容易在这里漂浮和驻留,以及爆发。果然,形形色色地人都在谈论这件关于米妮·库柏小姐和一个黑人的事儿。

    福克纳从一开始就让叙事远离了情节的中心冲突点。关于那件人人都似乎遭到袭击的事件,他始终不曾做出片言只语的交代,他只是安静从容地向读者展示事件外围的各个场景和片断,而每一个场景,又都无一例外将张力的指向事件的核心部分。

    而场景里的叙事指向,又通过人物之间的各种发言来完成。对于米妮小姐的事件,每个人都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从结果上来看,各自的发言也许并不能揭示事情的情节真相,但却能展示发言人自己的某些真相。于是,通过这些理发店里的对话,我们认识了以麦克兰顿为代表的歧视黑人者(接下来他们顺理成章投入暴力行为),也认识了除理发师亨利·霍克肖之外的其他善良而保守的理发师,他们远离事件之外,对事件漠不关心,在事件已经升级之后,他们才稍稍活跃了一点,但依然只是事不关己地象征性祈祷和问询一番。

    小说中,只有理发师霍克肖拥有自己建立于人性层面的判断,而且他也坚信自己的判断,坚信黑人威尔·麦斯是个好人,没有做什么错事。所以当麦克兰顿们掏出手枪出去时,他也紧跟着冲了出去。

    三、米妮·库柏小姐

    在剑拔弩张的行动开始之后,福克纳让叙事触角暂时放弃了对行动的跟踪,叙事镜头被转向了事件的核心主角:米妮·库柏小姐。

    转向米妮小姐的镜头,对准的依然不是具体冲突事件里的她,而是以追忆的方式展示她过去经历的整个一生。小说在这一节篇幅很短,就如同福克纳笔下的另一个女人艾米丽小姐一样,篇幅短小并不一定就说明含量单薄,事实上,在这里出现的米妮小姐形象丰满,特点鲜明。也是在这样的段落里,福克纳敏锐的观察天赋才最能够获得淋漓尽致的展现。

    叙事依然追逐的细节和片断,这一次福克纳将笔触指向了米妮小姐的衣衫。米妮小姐喜欢穿颜色鲜亮的衣服,举止谈吐总是高高兴兴的样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米妮从镇上男人目光的焦点逐渐变得失去了男人的目光,这整个过程,她依然衣着光鲜,依然高高兴兴,但不知不觉中,心境却与从前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她的服装言行总又隐隐约约给人一种枯槁憔悴的感觉。”

    当然除了衣衫,福克纳还列举了其他几个细节。一个是朋友的孩子纷纷称她为阿姨,后来米妮要求老同学和朋友让自己的小孩叫自己“表姐”,不要叫“阿姨”;另一个细节是人们看见米妮和银行出纳员星期天下午一起坐车兜风;此外,小说还以回溯的方式交代了十二年前,公众舆论指责米妮小姐犯私通罪,以及十二年前的八年前,出纳员被调到孟菲斯,离开了杰夫生,也离开了米妮。

    一向比别人聪明活跃,光鲜闪亮的米妮终于在时间尘埃的散落中,内心一天天灰暗下去了,这种灰暗用任何光鲜的衣衫都遮盖不住,衣衫顶多能遮住身体,怎么可能遮住灵魂呢?随着同学的女儿们已经能够在杰夫生镇的街上故意扭动臀部时,曾经是镇上焦点的米妮彻底则失去了男人们追逐的目光。

    四、漫不经心的杀人

    从米妮的人生追溯回来后,福克纳继续带领读者追上了刚刚冲出理发店的麦克兰顿们,以及追逐麦克兰顿的理发师霍克肖。此前在第一节出现的呼吸与心跳声,再次在字里行间里漂浮涌动。

    依然是各种漫不经心的对话和行动,但关于环境的描写逐渐增多了起来,“麦克兰顿发动汽车,走在前头。风沙尘土像浓雾一样弥漫整个街道。悬挂在半空的路灯像是水中的阴影。汽车驶出镇外。”几个简短的镜头迅速切换,于是,杀人行动正式展开。

    在杀人行动展开的过程里,起初人显得冷静而沉着,呼吸和心跳声渐渐淡去,但在人冷静而沉着之时,风沙和尘土却适时飘起,还有孤零零的路灯,以及路灯在水中的投影,这些漫不经心地景物适时担负起了渲染杀人气氛的重担。

    在等待的时候,福克纳再次别有用心地关闭了闪亮的车灯,将所有人都投入无声无息的黑暗。黑暗中,人的呼吸与心跳声再次浮现,而因为黑暗的缘故,它们显得比此前都更加响亮。“四周悄然无声,既无鸟鸣,也无虫声。”惟一伴随着呼吸与心跳声的,是汽车散热和冷却时发出的轻微声响,但我坚持认为它们只是呼吸和心跳声的一部分,福克纳是用这种近乎可以忽略的轻微声响,来给呼吸与心跳声伴奏的,适当的伴奏鼓点可以更好地呈现主体的旋律。

    随后,倒霉的威尔·麦斯被抓到了,“杀了他,杀了他这个狗娘养的”,尖锐的喊叫声淹没了此前紧张的呼吸与心跳声。所谓紧张,也许永远都在人的杀人行动之外,在杀人过程中,直泄的情绪会将紧张轻而易举地一扫而光。

    劈头盖脸反抗的麦斯不小心划破了理发师的嘴巴,叙事进行到这里,福克纳忽然有了神来之笔,他让前来阻止别人杀害麦斯的理发师动手还击了,理发师也跟别人一样参与进对麦斯的殴打之中。

    随后,麦斯停止了反抗,理发师则用手绢捂住嘴。“怎么了,霍克肖?”一个人问道,“没什么”理发师霍克肖回答说。过了一会,理发师突然探过身子碰碰麦克兰顿的胳膊,“约翰,让我下车”他说。

    约翰·麦克兰顿拒绝停车,他冷漠地让此前一直替黑人说话的霍克肖从飞驶的汽车上跳下去。接着,叙事镜头开始交代起汽车行驶的地方,一座常年废弃不用的砖窑,一座座红色的土堆,和一个个杂草丛生、深不见底的洞穴。福克纳只是若无其事地交代着,他并不告诉读者他为什么要交代这些。

    霍克肖终于跳车了,汽车继续向前疾弛。叙事镜头放弃了跟随汽车,停留在跳下汽车的霍克肖身上。依然是漫不经心的描写。霍克肖一瘸一拐地向杰夫生镇走去。“过了一会,他听见后面传来汽车声”,是麦克兰顿的汽车,出发时的六个人已经剩下了四个人,此前站在踏脚板上的布奇已经坐进了车里。可怜的黑人麦斯已经被他们杀死在了深不见底的洞穴里。

    五、米妮小姐的出行

    在黑人麦斯被杀死的同时,传闻中的另一位主角米妮小姐也在行动着,在朋友们的照料下,她又穿上光鲜的衣服,准备出行了。

    周围的人们对她指指点点,连身边的朋友也对那件已经发生的事情充满好奇,只有米妮一言不发,走过广场,走进电影院。福克纳一向善于描写发生重大变故后的人,每当这种时候出现,他就能够近乎奇迹地把握每个重要细节,并且在叙事向前推进中,速度和节奏也把握得恰到好处,比如杀人之后的沃许(见《沃许》)和赖德(见《去吧,摩西》)。

    同样,心情处于别样状态中的米妮小姐也是一样,光鲜的衣衫和优雅的笑容,都无法掩盖她内心的秘密。况且她还错误地选择了电影院。当“灯光逐渐暗淡,幕布泛出银光”,呈现在米妮小姐的是什么呢?是美好、热情又忧伤的电影里的生活,更糟糕的还有,在米妮身边,还络绎不绝地走着许多男女青年,他们距离米妮小姐如此之近,近得米妮小姐可以闻到他们身上的香水味,而在他们身后,“(电影里)银色的美梦连绵不断地编织着,奔泻向前,永无尽头……”

    米妮小姐终于受不了这种刺激了,她忽然失声大笑,尖声狂笑,笑个没完。电影没有看完,她就被朋友送回家中。朋友一边帮她换冰袋,一边抚摸她的头发,福克纳实在残酷,他让朋友抚摸米妮的头发同时,还不动声色地写道:“(她们帮米妮)仔细寻找白头发。”

    米妮的这些朋友构成了人群中平庸的大多数,他们待人热情到机械的程度,对隐私充满好奇心,对心灵则麻木不仁。在米妮精神崩溃之际,他们依然互相询问着关于那件传闻的来龙去脉,并且“她们的眼睛里闪烁着黑黝黝的亮光,诡秘而又兴奋”,末了,才“善良”地发出一句:“嘘——可怜的人儿,可怜的米妮!”

    六、凶手回家

    和另外三个同伙杀掉黑人麦斯之后,半夜时分,麦克兰顿驱车回到了家。妻子一直没睡,坐在椅子上等他回来。但回来后的麦克兰顿却和妻子发生了争吵,争吵的原因很简单:麦克兰顿认为妻子不该坐在半夜里等他。

    和福楼拜一样,福克纳也是一个喜欢“残酷叙事”的作家。他故意以杀人之后的麦克兰顿回家一段作为小说《干旱的九月》的结尾,而且将回家的细节集中放在麦克兰顿和妻子争吵这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上,相关的内容几乎站去了这个段落的一半笔墨。显然,福克纳故意要用凶手夫妻间相濡以沫的情感描写,来烘托凶手杀人的残酷。这个段落里实在充满了福克纳对杀人行为的悲悯与愤怒。

    在写完麦克兰顿和妻子的争吵后,福克纳开始不厌其烦地仔细描写着他的一举一动:“他穿过屋子,边走边扯下身上的衬衣,他站在黑乎乎的带纱窗的后阳台上,用衬衫擦擦脑袋和肩膀,把衣服使劲仍到一边。他从裤子后兜掏出手枪,放在床边小桌上。他坐在床边脱鞋子,又站起身脱掉长裤……”

    经过这一连串看似毫无意义地细节描写之后,福克纳才姗姗来迟地告诉读者他这样做的目的,他写道:“他(麦克兰顿)又出了一身汗,浑身湿漉漉的。”接着,从他的笔下又传出凶手直喘粗气的声音。原来,福克纳在用描述人物行为的方式展示人物的内心。余华曾经在分析小说《沃许》时,指出过福克纳这种描写人物心理的独特笔法,并对之大加赞赏。

    这样的心理描写时刻,也是小说人物灵魂在煎熬的时刻,在罪与非罪之后,承受了来自遥远地方的某个声音对自己的审判,这样的平静里面包含着万千的波澜,这样的动作背后是灵魂的苦苦挣扎。

    在描述完麦克兰顿的呼吸与心跳之后,福克纳还是没能忍住将这个杀人凶手推向审判席。他结束了对麦克兰顿的描写,转而描述起周围的环境:“四下一无动静,没有一丝声音,连虫声都听不见。”这不是一般的环境描写,这更像是对读者描写麦克兰顿感觉中的四周环境,但这又不是一般的四周环境,而是灵魂正在遭受审判中的人所感受到的真实环境。接着,环境描写仍在继续:“冷月昏星,黑暗的世界像患了重病一样,昏沉沉地睡死了过去。”——俨然审判之后,福克纳已经告诉读者,凶手麦克兰顿已经走上了通往地狱的道路。

    七、八月和九月

    单从名字来说,《九月的干旱》很容易让人想起福克纳的另一部作品《八月之光》,而且作为短篇的《干旱的九月》,也的确与作为长篇的《八月之光》着除名字之外的很多相似之处。

    他们取自相同的题材,所表达的主题也很相近,《八月之光》更多重心放在发掘造成悲剧的根源,而《干旱的九月》则直接描述悲剧事件本身,二者从时间上有着紧密的传承,毕竟八月之后,就是九月。

    白人以私刑的方式杀害黑人青年,类似的题材在福克纳的很多小说里都有过出现。这些题材来源于福克纳本身小时候经历过的一件真实新闻事件,长大后这件让福克纳终生难忘的事件成了他写作的一个源动力。人为什么会被怒火点燃,人与人之间为何要野蛮争斗,这几乎成了福克纳作品里思考始终的主题。可以说福克纳大多数的小说,都在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在寻找答案。

    对于福克纳来说,探询人性是其写作的主旋律,他也能够站在人性的制高点上,生动地写出种种非人性的人和事,包括《干旱的九月》里的理发师霍克肖,他从最初不顾一切的救人,到最后沉默着跳车走开。他为什么会这样,是对黑人打伤自己的愤怒,还是对这种拯救的不抱希望,还是他从自己的动手里忽然意识到了人性中根本难以摒弃的暴力因子,这里面实在有着太多可以揭示的地方,但福克纳却把这种揭示的任务交给了读者,自己却拒绝对其发表任何看法。

    在主旋律之外,福克纳也对青春和生命的枯萎怀有深深的感伤,《干旱的九月》里的米妮小姐和《致悼艾米丽的一朵玫瑰》里的爱米丽小姐,实在有着太多相似的地方,她们都曾有过自己青春洋溢的时光,并且把这种洋溢的青春保持得无比纯正,成功躲过了污浊的现实生活的污染,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青春不在,生命的衰老残酷地伤害了两个女人多情爱美的心灵,以至最终诱发了疏途同归的悲伤。

    从这些角度来说,福克纳是一个具有高度统一性的作家,他用自己所有的作品表达的其实都是始终如一的主题,他用全部作品展现了自己生动的灵魂漫游,以及在抵达某个终点之前,他的每一段探寻之旅。

  • 金牌教材,冒牌翻译

    作者:私享史 发布时间:2012-02-02 16:20:58

    Kantowitz所著的这部教材的优秀是自不待言的,早先我已就本书第六版写过一篇书评(

    http://book.douban.com/review/2255876/

    )。虽然人的认识是在不断演进的,如同教材会一版再版。但之前的评论也还大致符合我现在的看法,故在此暂不做进一步评论。回想起来,作者们对前人做出的种种研究进行剥丝抽茧般地评述和庖丁解牛式地分析所带来的通透彻底的阅读快感,是令人无比愉悦的。似有那么几处,我简直要放下书来拍案叫绝了。

    而本书自十年前的上一个译本问世以来,最被读者诟病之处莫过于翻译质量。印象尤为深刻的,就是将笛卡儿译作德斯卡茨,雅各布斯的名作成了《死亡和美国大城市生活》。那么平心而论,第九版的译本已经有了不少改善,不乏特别有心的编排。然而问题依然还不少,就阅读主观感受而言,大概是分配了好几位译者合译的,因为各章之间的翻译水平和风格区别太明显。作为一本经由知名教授二度译校的专业书籍,实在有些说不过去吧。

    以下所指出的近20处错译或错误,均是在阅读本书过程中,本人根据已有的知识察觉了问题、或是根据上下文语境发现了疑点、或是遇到难以读懂之处,而去核对英文版后确认的。大概是可以作为将来的读者勘误之用的。当然,它不表示本书不存在其他疏漏。或许可以保证的是,除去这近20处外,全书在汉语所表达的内容上都是正确的(但不一定忠实于原文。甚至译本中有大量的行文分段与英文版存在出入)。此外,本文亦未就专业术语的翻译进行探讨,唯一想提及的是,第十二章“个别差异与发展”(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Development)中的“个别”还是译为“个体”更合适。

    [原文]For example, casual observation was the "method" that led to the ideas that the world was flat and that frogs spontaneously generated from the mud each spring, as Aristotle believed.

    [原译]例如,因果观察就是一种会导致错误信念的“方法”,它使得亚里士多德也相信地球是平的,而每年春天青蛙会自己从泥土里长出来。(p8)

    [试译]例如,通过偶然性的观察这种“方法”,亚里士多德生出了世界是平的和每年春天青蛙会自动从泥土里长出来等观念。

    [简评]即便是把casual误作了causal,根据上下文和专业知识,也不至于译错。

    [原文]This criterion is called parsimony, or sometimes Occam's razor, after William of Occam.

    [原译]这个标准就是简洁性,有时也以威廉的出生地——英格兰的奥卡姆命名,称做奥卡姆剃须刀。(p17)

    [试译]这个标准被称为简洁性,有时也因奥卡姆的威廉之名,而被称做奥卡姆剃刀。

    [简评]William of Occam是一个正式的人名,有约定俗成的译名,如欲解释可以加注。

    [原文]In the Cartesian model, science is a basic good whose aim is to understand nature. The Baconian model promotes the goal of science as improving human welfare, which places useful results ahead of increasing knowledge.

    [原译]在卡茨的模式中,科学的根本目标是理解事物本质。而在培根的模式中,科学应该以改进人类生活为己任,科学结果的有用性第一,知识的增长次之。(p23)

    [简评]上文已经提到了笛卡儿和培根,此处不难猜出Cartesian是“笛卡儿的”之意,查查字典即可确认。

    [原文]...and a haptic (touch) judgment done by moving a board with the palm of the hand, trying to match the feeling of the board with the incline of the hill while looking at the hill. Proffitt and associates assumed that the haptic condition was an implicit, visually guided oculomotor task.

    [原译]触觉判断(通过用手掌移动一个木板,以使感觉到的木板斜度和山的倾斜程度相匹配)。普罗菲特及其同事假定触觉条件是内隐的,视觉引导眼球运动。(p222)

    [试译]触觉判断,即通过用手掌移动一块木板,使得感觉到的木板斜度与所看到的山的斜度相匹配。普罗菲特及其同事假定触觉判断是一项内隐的、视觉引导的眼球运动任务。

    [简评]本节是介绍Proffitt的系列经典实验。此处提到的“触觉判断”的关键之处在于,参与者在用手掌调整木板斜度的同时,眼睛只能看着山而不能看着木板来辅助手掌进行调整。原译不仅未能表达这一要点,而且最后误用逗号,产生明显的歧义。我的理解是,如果在翻译时拿不准原意,应该先去阅读所引文献。

    [原文]Pavlov was not trained as a psychologist (there were no psychologists in Russia, or elsewhere, when he received his education), but as a physiologist.

    [原译]本来巴甫洛夫学的不是心理学(在他上学的时候,俄罗斯或其他别的地方还没有心理学家),但是后来他却成了一名心理学家。(p255)

    [试译]巴甫洛夫不是作为心理学家(在他求学时,俄国或其他地方尚未有心理学家),而是作为生理学家来接受的学术训练。

    [简评]啥都不说了,我就记得老巴生前一直不认可将他称为心理学家的说法。

    [原文]Negative reinforcers are aversive events, and responses that remove or avoid them are strengthened.

    [原译]负强化是一些令人讨厌的、厌恶的事件,它可以导致反应消失或远离负强化。(p259)

    [试译]负强化物是一些令人厌恶的事件,能够使得这些事件撤除或者逃避这些事件的反应会得到增强。

    [简评]原译把意思弄反了,译者可能没理解负强化,同样的错误在p288的小结中再次出现。

    [原文]Many researchers have investigated this question over the years.

    [原译]几年前,许多研究者已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p262)

    [简评]根据上下文和专业知识,不至于译错。

    [原文]Using such a design in the case of Bill (described earlier) might involve a continual baseline monitoring of some other unwanted behavior (say, picking fights) when the extinction period for crying was introduced.

    [原译]如果在比尔的案例中(前面讲到过)使用这样一种设计,那么当哭叫声消失期出现时,可能会需要一条连续的基线来监视其他不需要的行为出现(如摔打等)。(p281)

    [试译]将这样一种设计应用到前面提及的比尔的案例中,当哭泣声的消退期开始时,会需要一条持续的基线来监视其他不希望出现的行为(如打闹)。

    [简评]原译不准确,进而一整段都不易理解。

    [原文]A man had four chains, each three links long. He wanted to join the four chains into a single closed chain. Having a link opened cost 2 cents, and having a link closed cost 3 cents. The man had his chains joined into a closed chain for 15 cents. How did he do it?

    [原译]一个人有4条链子,每条链子有3个环。他想把这4条链子结成一个封闭的链圈。打开一个环要花2分钟,接一个环要花3分钟。这个人花15分钟把所有链子一起结成了一个封闭的链圈,他是怎么做的?(p366)

    [试译]某人有4条链子,每条链子由3个环依次相扣而成。他想把这4条链子结成一个闭合的链圈。打开一个环要花2分钱,合上一个环要花3分钱。此人花了15分钱将他的链子结成了一个闭合的链圈。他是怎么做到的?

    [简评]由于没有配图,第一句如果交代不清,接下来就不好理解了。

    [原文]Because of incomplete data for two of the subjects, the number of total subjects on which any one correlation is based varies from 109 to 111.

    [原译]由于两个被试的数据不完整,因此计算任何一个相关时所需要的总被试数就从109变成了111。(p383)

    [试译]由于有两个被试的数据不完整,因此计算任一相关时所基于的总被试数就从109到111不等。

    [原文]In experiment 2, because subjects had to respond quickly (in less than 500 ms), they made more errors than in the first experiment.

    [原译]由于被试在实验二中必须作出快速反应(少于500毫秒),他们在实验一中的错误判断更多。(p435)

    [试译]由于被试在实验二中必须(在500毫秒内)迅速反应,使得他们做出了比在实验一中更多的误判。

    [原文]Aldous Huxley (1946) comments on this aspect of science: Pragmatically [scientists] are justified in acting in this odd and extremely arbitrary way; for by concentrating exclusively on the measurable aspects of such elements of experience as can be explained in terms of a causal system they have been able to achieve a great and increasing control over the energies of nature. But power is not the same thing as insight and, as a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the scientific picture of the world is inadequate for the simple reason that science does not even profess to deal with experience as a whole, but only with certain aspects of it in certain contexts. All this is quite clearly understood by the more philosophically minded men of science. But some scientists...tend to accept the world picture implicit in the theories of science as a complete and exhaustive account of reality; they tend to regard those aspects of experience which scientists leave out of account, because they are incompetent to deal with them, as being somehow less real than the aspects which science has arbitrarily chosen to abstract from out of the infinitely rich totality of given facts.

    [原译]赫克斯利(Huxley,1964)对科学的这一方面作了如下的阐述:[科学家们]的工作方式异常古怪和武断,这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是完全正当合理的;通过只专注于那些可以用因果关系予以解释的可测量方面的经验,他们已经能够取得对自然能量的巨大和日益增长的控制。但是能力和见识不是一码事,而且作为现实世界的一种体现,对世界的科学描绘是不完整的。原因很简单,科学甚至不能声称,它是把经验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而仅仅是研究在特定情境中经验的特定方面。这一切是那些较有哲学头脑的科学家们所完全清楚理解的。但是,一些科学家……倾向于将对世界描述的科学理论绝对地认为是对于现实的完整而穷尽的解释,并且倾向于关注那些科学家们根本不予考虑的一些经验,因为他们无法处理这些经验,源于这些经验不及那些被科学从大量给定事实中武断地选择出来的部分真实。(p447)

    [试译]奥尔德斯·赫胥黎(Huxley,1946)对科学的这一方面作了如下评论:[科学家们]的工作方式古怪且极度武断,这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是正当的;通过专注于那些能够在因果体系中予以解释的经验成分的可测量方面,他们已经能够对自然界的能量取得重大且日益增长的控制。但是能力和见识不是一码事,作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体现,这个世界的科学图景尚不充分。原因很简单:科学甚至不能声称其是把经验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它不过是在研究特定情境中经验的特定方面。所有这些都是更富哲学头脑的科学家们相当明了的。然而有些科学家……却倾向于把蕴含在科学理论中的世界图景当作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完全而彻底的描述来接受;因为他们对于研究经验的某些方面是无能为力的,于是他们倾向于认为这些科学家们不予描述的方面,总归是比那些被科学从既定事实的无限充足的总体中武断地挑选出来的方面少了些实在性。

    [简评]这是书中引述彼时杰出的知识分子赫胥黎(那位“达尔文的坚定追随者”的孙子)的一段话,指出了有这么一类“自大的”科学家:他们认为科学不能研究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而刨去这些科学不能研究的,剩下的就是全世界。实际上,科学应该是在它的工具能够提供最好解释的地方寻找真理。原译没有采用现成的译名,年份也笔误了。它主要是把后半段译得不知所云,也就失去了精髓。因为这段话极具价值,所以全部译出(本书中还有大量对于“科学”的精妙论述)。原文有笔误,已更正。

    [原文]Primary-task measures of lane position and vehicle speed were not affected when secondary tasks were added; ...Figure 15.7 shows that reaction time to the tachometer task depended on traffic density and road geometry.

    [原译]首要任务测量的是车道状况和车速。当次要任务介入时,它们没受到影响。……图15-7表明,读速度计任务条件下的反应时受交通密度和路况的影响。(p487)

    [试译]当次要任务介入时,测量车道位置和车速的首要任务没有受到影响。……图15-7表明,速度计任务中的反应时受到交通密度和路形的影响。

    [简评]这里介绍的是Kantowitz的一个实验,译者可能没理解原意。Lane position指的是机动车在车道中所处的位置,road geometry指的是道路的几何形状。与之对应的图15-6/7/8的术语翻译亦有误。

    [其他]四处单纯的错译

    p202:直接/间接知觉之争常被描绘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知觉加工之间的对立——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

    p216:图7-5在“主观阈限”下漏译了“无意识过程”几个字

    p501:1940年代柏林物理学会形成了——是1840年代

    p507:正当机能主义为其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全盛期而欢欣鼓舞时——是芝加哥大学

    [注意]原文的一处错误

    这一处译文是忠实于原文的,可惜原文本身就错了(不少教材都在讲解信号检测论时犯过同样的错误)。即对p182图6-5的解释中,“击中”和“正确否定”所对应的图中区域有误。不过对p185图6-7中关于“击中”的描述是正确的。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9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5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5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无多页(477+)
  • 中评(220+)
  • 一般般(300+)
  • 五星好评(189+)
  • 无缺页(144+)
  • 在线转格式(501+)
  • 引人入胜(191+)
  • 差评少(522+)

下载评价

  • 网友 游***钰: ( 2024-12-29 10:18:48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权***颜: ( 2024-12-15 13:15:34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邱***洋: ( 2024-12-16 00:02:51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戈***玉: ( 2025-01-02 11:36:06 )

    特别棒

  • 网友 石***致: ( 2025-01-07 05:41:28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宓***莉: ( 2024-12-31 23:30:29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郗***兰: ( 2024-12-22 05:51:41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石***烟: ( 2024-12-30 11:58:05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寿***芳: ( 2024-12-14 08:05:52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汪***豪: ( 2024-12-31 18:11:11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苍***如: ( 2024-12-19 05:46:48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益***琴: ( 2025-01-06 10:37:45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丁***菱: ( 2024-12-17 02:27:54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堵***洁: ( 2025-01-01 04:24:41 )

    好用,支持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