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及应用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33:45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及应用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及应用精美图片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及应用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及应用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11310495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0-11
  • 页数:264
  • 价格:40.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3:45

内容简介: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及应用》首先介绍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常规保护及微机保护的基本概念,构成常规保护的电气设备基本知识,它是后续学习所必需的基础;接着重点阐述了输电线路相间短路的电流电压保护、方向电流保护、接地保护、距离保护的基本构成原理、原理接线图及整定原则,使读者对输电线路的各种保护有全面的了解;然后介绍了部分电力系统元件的继电保护,如电力变压器、发电机、母线、电动机和电容器的继电保护原理以及输电线路自动重合闸的工作原理,以便提高读者对继电保护的应用与设计技能。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及应用》最大特色是内容从简单到复杂,层次分明。在重点阐述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与运行特性分析的基本方法的同时,还对继电保护装置的构成原理以及继电保护技术的最新发展作了必要的介绍。书中内容尽可能地与继电保护相关规定接口,并结合适当的举例以加强其实践性。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及应用》首先介绍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常规保护及微机保护的基本概念,构成常规保护的电气设备基本知识,它是后续学习所必需的基础;接着重点阐述了输电线路相间短路的电流电压保护、方向电流保护、接地保护、距离保护的基本构成原理、原理接线图及整定原则,使读者对输电线路的各种保护有全面的了解;然后介绍了部分电力系统元件的继电保护,如电力变压器、发电机、母线、电动机和电容器的继电保护原理以及输电线路自动重合闸的工作原理,以便提高读者对继电保护的应用与设计技能。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及应用》最大特色是内容从简单到复杂,层次分明。在重点阐述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与运行特性分析的基本方法的同时,还对继电保护装置的构成原理以及继电保护技术的最新发展作了必要的介绍。书中内容尽可能地与继电保护相关规定接口,并结合适当的举例以加强其实践性。


精彩短评:

  • 作者:Я 发布时间:2019-02-27 13:30:12

    幸运总是向勇敢的人微笑

  • 作者:李松石Linden 发布时间:2020-05-05 15:56:32

    内容还是比较松散的,对仁宗朝名臣的政治生活轨迹起了一些科普作用。宋的气质比较独特,还是要结合地理版图思考才会更有收获。

  • 作者:虚弱橙 发布时间:2014-05-21 14:04:26

    一月不读书 蠢得像头猪 可是作为一本日日日为主线的书,每次日的都一样真的好么……

  • 作者:timelessclock 发布时间:2012-01-02 15:49:39

    还行吧~~这本还是比较传统+正常(?),法国人写的应该例句什么的也算地道,但翻译似乎有小小问题……变位表里是不带中文的这点让文盲比较苦手||||感觉比较实用的……全在附录的部分……w

  •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9-17 18:42:55

    为认识的小朋友挑书。这样的东西不是我理解中童话该有的样子,为了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感或思想而生硬地为其编造故事,甚至有几处完全不知所云,突兀且低级。另,还有几处,作为最基本的情感触发,是有些感人的,但也仅限于此了。

  • 作者:焊工大帝 发布时间:2015-04-08 17:25:29

    坚持不懈的按照书上的方法做,应该会有效果的


深度书评:

  • 未来的风,起于青萍之末

    作者:贝果在唱歌 发布时间:2017-11-17 09:57:12

    35年前,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第一部《银翼杀手》上映了,同样是枯燥乏味,同样是光怪陆离。那部电影所描述的未来离现在更近,2019年,也就是后年。我们现在可以负责任地讲,当年人们对于未来的想象,几乎全错了。用现代的眼光打量这部想象未来的古老电影,剧中人使用的高科技设备堪称土鳖,未来的电脑,也就是英特尔586的水准,编导们也无论如何无法想象会有移动互联这么古怪的事物出现。影片里唯一现代人不能企及的高科技产品,是飞行汽车。

        

    说起飞行汽车,可以说是人类的一个飞天梦,远古的时候,人们就开始梦想着驾乘一副风火轮翱翔天际,又或者是一片筋斗云,又或者是一柄仙剑,又或者是一把扫帚,又或者是一辆私家车……在为数众多的科幻作品里,飞行汽车都是标配。然而时至今日,这仍然还是一个梦。

        

    在过去一百多年的流行文化里,飞行汽车都是一个很潮的话题。早在1937年的时候,沃尔多•沃特曼发明的飞行汽车历史性地飞上天空。3年后,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自信满满地宣称:“记住我的话,一个飞机与汽车相结合的时代即将来临。”然而80年过去了,我们满怀激动地听着一个又一个承诺,然后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失败,飞行汽车成了失败的代名词:缺少创新,以及没有预测未来的能力。

        

    然而发明家和企业家们却依然前赴后继,就在11月8日举行的里斯本网络峰会上,Uber(优步) 宣布和 NASA(美国宇航局) 签订了协议,后者会帮他们开发一套飞行车使用的无人交通管理系统,并且宣布第三个进入的城市是洛杉矶,前两个是迪拜和达拉斯。新一轮的造梦运动开始了。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不禁让我想起张韶涵老师的名言:“隐形的翅膀让梦恒久比天长,留一个愿望让自己想象。”

        

        

    而就在人们前赴后继地追逐飞行梦的时候,一个真正的未来却在悄然形成,那就是自动驾驶技术。未来学家艾米•韦布评价说:“人类难以用自己不曾理解的术语或者想法来描述新事物。我们没有去追寻自动汽车的趋势,一个与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以及我们无法直观地看到的电脑系统相关的趋势,而是自然而然地去追寻我们业已熟悉的参考框架中的新事物。因此我们制造了有翅膀的汽车,可以飞上天空的汽车,把飞行汽车当作一个趋势。”由于误读了未来,因此我们不断地失望。而真正的未来则在我们的视线之外汇聚而成。

        

    狭窄的视线,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人们对于未来往往会设想一些奇怪的解决方案,但真正的答案却简单的令人震惊。对于这种有趣的现象,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曾经打过一个绝妙的比喻。假设有一名1850年代的科幻作者,他通过某种途径得知了未来有百层高楼的存在,他开始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思在摩天大楼中的生活情况:首先,爬楼层很辛苦,所以大厦里的人会不愿离开大厦,所以大厦会发展出独立的经济体系;这摩天大楼里也会有文明人生活的必须设施,比如餐厅,理发厅,健身房等,因为大多数人不会爬太多层,所以这些设施会几层就循环出现;大楼需要物资供给,所以会有一套专门的物资运输系统如同生命线一般工作,对应的楼侧面会有收取这些物资的门存在;在低楼层房间的租金会比较高,因为走到地面更加简单;而在高层的穷人们要在楼与楼之间来往,所以两栋邻近的大楼间会有桥梁,如果要到达地面,可能是坐一个螺旋的滑梯,而上楼可能就要每上几楼就在休息室休息一下……我们从现在的眼光看,虽然有部分是言中了,但是其他的东西在“电梯”一物的出现后变得毫无意义,甚至错的有些荒谬可笑。

        

    不光是想象,阿西莫夫也在文中举出了实际案例:在1919年到1969的五十年间,出现过无数篇描写登陆月球的科幻小说,其中有些对火箭飞行所需的必要条件,以及月球的实际状态都描述得很清楚。到了1948年,也有很多小说写到了电视;在那之后也有一些小说写到了通讯卫星。然而一直到1969年,都没有一本小说把这三件事情连在一块;没有人预测到第一次登陆月球的时候,有好几亿人可以透过电视观看登陆的过程。

        

    想象未来的某一个环节很容易,但是把各个环节链接起来就很难了,几十年前的人们也许可以想到互联网络,也许可以想到无线电话,有想象力的人们或许还能想到触摸屏这种东西,但在苹果公司把它们连接在一起之前,没有人能够想象到智能手机这样划时代的产品。

        

        

    然而在发展越来越飞快的时代,每个人又都迫切地想要抓住潮流的趋势,想要预测到未来的样子,想要在一片新的蓝海里分一杯羹,有这个可能吗?艾米•韦布认为有,因为她自己就是个未来学家。在韦布看来,未来不是注定的,也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由许多现在的线条汇聚而成。我们可以通过观测现在的线条来预见未来。通过现在的决定,我们可以影响未来。韦布新书的名字就叫做《预见——未来是设计出来的》

        

    说实话,这样的标题乍一看会让我们心生疑虑,和我们笃定的过去和现在相比,未来过于虚无缥缈。因为你所预测的未来是无法被马上证实的,我们只有等待。就像有先知预测会有一场末日审判,但谁知道会不会有呢?用科学哲学的语言来说,无法证伪的学问都不科学。

        

    我曾经看过一个网名叫酸汤鱼的家伙写的文章,探讨为什么实业家的建议比金融家的建议更有价值。为什么呢?答案是实业家们的经验更丰富。酸汤鱼是这么解读的:“如果你希望通过看书来学习那些商业看法和经验。那么这种学习的目标就要通过反复的经验和反馈。零售业和一些制造业完成一个周期的时间比较短,那些商人得出一条经验大概经过了几十次上百次的经验、反馈和改善。”

        

    “而那些金融大佬,即使做的很顶级而且富有很强天赋,那些决定命运的重大的决策他们可能只经历过两三次(比如金融危机)。这么少经验的结论是令人怀疑的。这里最著名的反复者是曾经的华尔街巨熊利莫佛尔。他曾经风光无两,还写过名著《股票作手回忆录》。但是五十多岁的时候他用把大左轮手枪自杀了。留下的遗言是‘我的一生是场失败’。”

        

    “至于那些未来学家,我还用说吗?未来他们也未经历。他们就像巴菲特说的那种恋爱专家——他们知道 100 种做爱的姿势但从没和谁上过床。”我不知道韦布看到这样的评价会不会吐血,但如果想要让人认为你是一个靠谱的未来学家,就必须拿出扎实的证据来,因为未来学家和占星师之间,只有一步之遥。

        

    韦布当然也清楚这一点,所以她在一开始就强调了预测未来的困难:“未来不会轻易地,一夜之间完全形成。未来是通过多年演变,慢慢形成的,在各种碎片结合在一起的过程中,我们会一直追随着趋势,微调我们的策略。一开始,所有的这些变化看起来都很奇怪,没有任何联系且杂乱无章,就像是有人在社会边缘做些奇怪的试验,以及孵化一些不可能的理论。没有一个特定的环境,这些点看起来相互分离、互不相关,很难将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任何有意义的东西。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点会形成模式,聚合到一起,出现一股将人类的某些需求和改变未来的新兴科技联系起来的力量。”

        

    然而人类对于未知事物天生有一种恐惧,这是来自远古趋利避害的基因,在大脑里的部位我们称之为蜘蛛脑。这就带来了一个本能的反应:由于复杂的技术、安全问题以及政府机构和设备制造者需要更全面地思考技术如何从边缘进入主流不同方面,我们感到十分害怕,于是接受新鲜事物变成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很可能让我们错失良机,韦布把这称之为现实悖论。举个简单的例子,人类基因工程研究就让很多人深感担忧,认为这项技术的突破很可能会挑战人类的伦理底线,叫停基因工程的呼声不绝于耳。还有那些“卢德分子”,他们对于高科技、人工智能的未来充满恐惧,担心人工智能有一天会取人类而代之,这就是现实悖论的具体表现。

        

    人类接受一个新鲜事物,都需要一个过程或者说模式,韦布把这个模式给捋了一下。面对新鲜事物,首先人们会这样想: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为什么我要关心它?接下来:我听过,但我觉得它很荒谬/很危险/不道德,它永远无法发展成规模。然后,我知道它是什么,但我不觉得它对我是有帮助的。再然后,我觉得它可能是有用的,我要开始收集数据,看看它在市场上是不是有什么吸引力。再然后,我开始接受它是有用的,但我还是觉得它只是一个新鲜事物,并不是社会的必需品(注意,这时候已经晚了)。我想先投一点钱看看。再然后,我现在总是使用它,已经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我要寻求合作的方式。最后,它是不可或缺的。我为什么没有早一点想到?我怎么就错过了?

        

        

    当我们把实际案例带入到这个模式,我们会看到人类就是这样思考问题的,机会也就这样在我们的身边白白溜走。而且在这七步过程中,越早介入收益越大,如果在最后两步介入,那时候黄花菜都凉了,因为全世界都看到了这个趋势。我想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扎克伯格和他的脸书,脸书早期的融资非常艰难,几乎没有人看好它。尽管它已经拥有了数以亿计的用户,但人们仍然看不到它有什么样的盈利模式。慧眼识珠的是硅谷著名投资人彼得•蒂尔,就是畅销书《从零到一》的作者,这段故事也被搬上了银幕。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优步身上,到现在著名的投资机构红杉资本仍然对当年没有投优步追悔莫及。这之后,投资公司们改变了自己的策略,他们开始广撒网,也许大多数初创公司以倒闭告终,但只要其中有一个能成长为脸书或是优步,那就重了大奖了。但广撒网也不可能是盲目的,投资公司们仍然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筛选机制,找到哪些是未来的科技,哪些只是昙花一现。而一些传统公司,也希望找到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避免重蹈诺基亚或是柯达的覆辙。他们需要对未来做出评估。

    在韦布看来,要想找到未来的趋势,需要两种思维模式共同发挥作用,简单地说就是发散型思维和集中型思维。科技进步既依赖于独创思维也需要缜密评估。全凭幻想无法让新想法商业化,要使其变得切实可行,先要梳理程序并规划预算。但是,一味强调逻辑和线性思维只会让“登月计划”胎死腹中。所以,交替使用广博的创造性思维和更加实际的分析性评估十分重要,这能平衡两种力量,既能支持创新又能制约与平衡系统保障未来。

        

    今年,优步公司创始人卡兰尼克被自己的公司解雇了。毫无疑问,卡兰尼克是创造性思维的天才,他所创建的优步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出行的便利性,而且摧毁了传统出租车由牌照所构建的堡垒。但显然投资人认为卡兰尼克缺乏理性思维的能力,他激进的主张和暴躁的脾气让人难以忍受,这时候,请他离开也许是对公司更好的选择。当然,如果未来优步陷入了绝境,需要有人大胆开拓的时候,卡兰尼克也未必没有回归的可能,就像乔布斯所经历的那样。

        

    苹果和优步对创始人的态度,刚好说明了一家公司的发展,仅仅有创意和激情是不够的,还需要审时度势。

        

    如何做到这一点,韦布为我们提供了模板,首先我们需要在社会边缘寻找到趋势的萌芽,这需要发散型思维的大胆想象。然后我们要对这些信息分类,找到它们的矛盾、拐点、极端和例外,从中发现隐藏的模式,这需要集中型思维的审慎。接下来要问对问题,以确定某个模式是否是趋势,这时候需要我们超越偏见,迫使自己反对自己的全部主张,寻找自认为正确的想法的漏洞,这需要头脑风暴。接下来,需要靠集中思维思考,趋势的发展轨迹,预计到达的时间,还有来自内部技术和外部事件的影响。再然后,我们又需要通过发散思维描绘情景,开发策略,想想那些科技产品发布会,都是开发者激情迸发的舞台。而最后一步,我们有需要通过集中思维对行动进行压力测试,预计你采取的行动会带来怎样的结果。你要确保希望看到的未来能够实现。

    在这个操作模板中,需要我们交替使用发散型思维和集中型思维。也许对于一家企业来说,需要同时储备这两类人才,既需要有乔布斯,还需要有库克。

        

    由此看来,未来学并非是一门玄学,它无法为我们提供一个确凿无疑的未来。未来学更像是一个通往未来的操作指南,就像是战略游戏里被派出去的侦查兵,帮我们去趟一趟那些黑暗的未知领域,让我们可见的地图变得更加广阔一些,找到危险和敌人在哪里。其实多年以前,胡适一句话就把这件事说清楚了:要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

  • 作者:中信大方 发布时间:2020-10-23 17:04:18

    引:反记忆

    尽管玛丽亚·斯捷潘诺娃本人在采访中否认“反记忆”的概念,我仍然“违背作者意愿地”将其作为了本书的定调:“一本写尽了记忆的反记忆小说”。

    记忆,诸如家族史,诸如自传,诸如口述史,甚至我们这个时代乐此不疲的对于历史事件的挖掘和试图还原——这构成了层出不穷的人文社科专著,而记忆则是一座可供挖掘的宝藏,对其的探究已成为全球性的事件和习俗:每年回溯过去的书不胜枚举;同为俄罗斯大书奖的获奖作品,便包含好几部传记。但在“挖掘真相,记住过去”的思潮下,斯捷潘诺娃这部30万字,结构复杂的跨文体小说,却提供了另一种思路:记忆之不可寻,以及饶过记忆。

    起:夏洛特

    《记忆记忆》一书的序幕从封面的瓷娃娃拉开,这种被称为“冰人夏洛特”(Frozen Charlotte)的娃娃由19世纪中期的德国批量生产,至今已成为欧美无人不知的小古董(eBay上就买得到,几美元一个),并且由于其天赋的瘆人感,成为恐怖小说的绝佳取材(顺便一提,瑞典版封面就由这些瓷娃娃铺成,看起来宛若B级小说)。冰人夏洛特作为意象,贯穿了《记忆记忆》一书,斯捷潘诺娃在《记忆记忆》一书中如是描写:

    “我在一个专卖各种妇女饰物的摊位发现了一个盒子,里面放着成堆的白瓷娃娃。奇怪的是,没有一个是完好无损的,多多少少都带着点残疾:缺胳膊断腿的,带豁口的,有疤痕的。

    我当然也随口问了问女摊主,还有没有更完好的,作为回答,她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据她说,这些瓷娃娃出产于德国某城市,自19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连续生产了半个世纪。当时它们随处可见,食品杂货铺和日用品商店都有卖。但这些造价低廉的瓷娃娃最主要的一个用途,是作为货物运输时的减震垫,以免贵重物品在运输途中相互磨损。换言之,这些瓷娃娃生来就是为了牺牲的。”

    线索:我“平凡的族人”与历史的“大人物”

    斯捷潘诺娃开始挖掘家族秘史的契机很简单,“不满于族人的平凡而好奇”:“小时候,我非常失望于家族成员的庸常职业:工程师啦,图书管理员啦,医生啦,会计啦,无一例外,全部普普通通、平凡无奇,任何快活或者冒险的气息都无从期待。”其方式也并不出奇:无非是搜集信件,照片,重访家族旧地,譬如全书末尾附上的照片,正是她在文中所描述的:“在低矮的天空下漫步的人群中间,有一位身姿笔直的女性。她独自一人背对镜头而立,穿着浅色夏装的纤细后背构成了照片的纵轴线,好似静止的旋转木马的中间立柱。戴着硬料帽子的头向后仰起,手捧一大束鲜花。面部虽然看不清楚,但我愿意相信,她就是我的太姥姥萨拉。”

    太姥姥萨拉·金兹堡中年丧夫,独自将女儿抚养长大。然而,少女时期的她正是因为参与了20世纪初的俄国革命,才被家人送去巴黎的索邦大学的。彼时索邦大学本地学生对抢占名额,土里土气却学习刻苦(可恶至极)的“俄国女留学生”颇为反感。太姥姥在一番艰难取得医生执照后,回到俄国,一生波澜不惊。她的闺蜜,曾经的革命密友,斯维尔德诺娃,其兄长斯维尔德诺夫正是英年早逝的革命先辈,也是列宁忠实的战友——一次完美的与历史擦肩而过。

    其他祖辈们似乎也并非那么“平凡”:另一先祖伊萨克·古列维奇,其名字竟已载入当地史册,更是有一条街以其为名,在当年给这位“工业大资本家”寄信,只须写上“古列维奇,赫尔松”,信件便会准确抵达。然而赫尔松地方志显示:此君并无后人。

    这种矛盾贯穿了斯捷潘诺娃的追寻:她一路颠簸抵达先祖的故居,站在院中,似乎能感受到自己与他们冥冥中的联系,心中充满奇异的柔情,几天后却被友人告知——“玛莎,似乎搞错地址了,非常抱歉”;她翻到了一张十分不苏联的裸女照片,又翻到了外祖父和外祖母年轻时(廖尼亚与廖利娅,天造地设)缠绵悱恻的往来情书,联系起来竟挖掘出两人婚后,在孙辈眼中恩爱下的貌合神离;她亢奋地写信给父亲,希望父亲提供其在远东“建设苏联祖国”时的信件——印象中如《鲁宾逊漂流记》一般妙趣横生的生活——却被父亲生气地拒绝:那不过是虚假繁荣。

    家族的个人记忆逐渐变得浑浊而令人迷茫,宏大历史节点:列宁格勒大围困,大清洗,排犹,医生案……与族人的平凡生活竟微妙地交织错落,一切宛如浮舟下幽微的黑色河水:

    “我曾经对于自我家族的以下几点确信不疑:

    我们家族中没有人在革命和国内战争中牺牲。

    没有人遭受镇压。

    没有人死于屠犹。

    没有人被杀。

    亦没有杀人者。

    但上面的好几项突然变得布满疑团,甚至干脆是非真实的。”

    ——那么,集体记忆如何?斯捷潘诺娃以新的视角切入了对欧美文艺圈的思辨,比如,犹太共同体:嘲笑曼德尔施塔姆“犹太崽子”的吉皮乌斯;“夸赞”“在和这些人交往的过程中完全不会想到犹太人,除了文化之外感受不到任何其他东西”的托马斯·曼;被以赛亚·柏林评价为“只是因为他不喜欢。他更希望犹太人能够被同化,不再成之为一个民族。我注意到,我每次提及犹太人或者巴勒斯坦都会给他带来明显的痛苦”的帕斯捷尔纳克——彼时不安与恶感平等地笼罩着整个欧洲的所有人,“人物”也不例外。

    而同时,有倾向性的,走向单一叙事和单一道德诉求的集体记忆同样具有非真实性。如夏洛特·萨洛蒙,在20岁出头闭关创作出762幅水彩——这便是后面惊世骇俗的展览“人生?如梦?”,波洛克评价道:“梵高花了10年的时间创作了大约850幅画作,而萨洛蒙则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创作了769幅画作,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当时形势的紧急程度。”这也正是对其创作认知的一个基调,衍生一下,便是“反抗纳粹——属于犹太人的杰作”。斯捷潘诺娃详细分析了其创作,却认为:“画家化身为又一幅集体苦难的圣像画,变成了好莱坞电影的热门素材——但并非因为她所成就的,而是因为她所遭受的。”仅仅因为她极其偶然地遭遇了一系列历史事件,便将其归入其中,其创作动机和意义便被普遍地简化和扭曲了。

    带着这样的怀疑和逻辑,斯捷潘诺娃介入到对20世纪欧美文艺圈和事件的重审中,集体中分割个体,个体中“否认记忆”:从茨维塔耶娃和曼德尔施塔姆的论争,到约瑟夫·康奈尔的魔盒;从塞巴尔德的物件清单,到戈德切恩的摄影展览;从多布罗温为高尔基演奏的乐曲,到玛丽·塔廖尼的奇遇。纳博科夫,朗西埃,哈尔姆斯,桑塔格,夏里亚宾,塔可夫斯基,普拉斯,霍夫曼……皆成为玛丽亚·斯捷潘诺娃解构和重构的源泉和参考。

    终:幸存者

    如果说,斯捷潘诺娃在追寻家族故事时候,“生来便是为了牺牲”的夏洛特们映射了默默无闻,衬托了“历史的贵重物品”的族人们,那么当名为夏洛特的女画家在历史的集体记忆中同样失却自我这一事实,便重赋了“冰人夏洛特”以新的意义:死者同样破碎,生者同样残缺——温柔的别佳和坚毅的萨拉带着毫无二致的庄严去世,正如茨维塔耶娃和曼德尔施塔姆关于过去和未来的论战以同样的坟冢为终;市场出售的夏洛特必然残缺,却又不至于破到认不出来。“冰人夏洛特”由此成为了记忆本身,也成为了追逐着过去的,作为时代幸存者共同体的我们,正如斯捷潘诺娃在“中文版序”里所言:“这本书我写了一辈子……当下活着的我们所有人都是幸存者的后代,他们全靠奇迹和偶然才活过了多灾多难的20世纪。这一点将我们联系起来,就像无人荒岛上的一群幸存者,每个人都是亲人。我们的交谈足以跨越代际、跨越距离、跨越语言。我能感受到这一亲缘关系的温度,尽管不无悲凉……我很幸福,我的这本书如今将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或许,它能让我们之间的共同性变得更多一些。” 而过去,“关于他们我所能讲述的越少,他们于我便越亲近。”

    文章仅代表责编对此书的理解,期待读者能从中看到其他更丰富的内容。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7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3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5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好评多(104+)
  • 值得购买(323+)
  • 一般般(83+)
  • 引人入胜(70+)
  • 赚了(451+)
  • 不亏(69+)
  • 无盗版(366+)

下载评价

  • 网友 利***巧: ( 2024-12-25 17:13:58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扈***洁: ( 2024-12-24 07:28:15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邱***洋: ( 2024-12-17 08:57:16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郗***兰: ( 2024-12-22 04:00:47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家***丝: ( 2024-12-18 15:37:45 )

    好6666666

  • 网友 养***秋: ( 2024-12-28 05:50:50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苍***如: ( 2024-12-28 10:33:15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居***南: ( 2024-12-27 12:59:02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焦***山: ( 2024-12-22 19:58:56 )

    不错。。。。。

  • 网友 权***波: ( 2025-01-01 19:24:23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訾***雰: ( 2025-01-03 05:43:55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