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变态心理学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作者:乡愁 发布时间:2020-09-14 22:54:48
中国人写的书,东拼西凑,跟哈佛没啥关系。不过里面一些没看过的故事案例还是比较有趣。
作者:大明都督李舜臣 发布时间:2019-11-08 19:06:34
本書選取的銘文主要是從《古埃及記錄》和《古代近東文獻》這兩本書中的英譯本譯出,在翻譯時參考了古埃及語原文。總體還是有參考價值的,不過還是希望以後國內可以出那種古埃及文獻的原文和中譯本對照的譯註本。
作者:路兮 发布时间:2015-07-03 07:48:31
一堆所谓名人的文集
作者:momo 发布时间:2020-08-15 00:03:53
忘了是谁推荐买的这本书,只能说要么推荐人水平太低要么他压根儿就没看过。
虽然没落了,但曾经作为快消界黄埔军校的宝洁,战略可说的内容应该很多的。但这本书不是宝洁CEO写的,大概也就几页客套话,挂个名而已。大部分内容出自某战略咨询人士之手,当然也就完美继承了战略咨询长期以来被诟病“浮在空中”的特点。这本书也一样。
飘在空中看这样一个巨型的企业,只能隔靴搔痒。
湛卢文化垃圾+1。
作者:大脸猫 发布时间:2021-03-20 10:49:48
陈勤著,第三版。参考书No.7,浅显直白的介绍了创意与策划的内涵,在分别体现在众多媒体平台中的操作流程,最大感触是“内容为王、创意为先”是所有媒体运营的安生立命之本。全媒体、融媒体时代依旧呼唤有灵魂、有深度、有情感的新闻从业者!
作者:仐 发布时间:2023-10-14 14:49:50
一开始以为是给小朋友看的,看到第一次心理学解析时,原来我就是那位小朋友。尽管很简单的和小的心理问题——接纳自己、适应周围、改变自己,但是就心理而言,人一直都在成长。
深度书评:
向死而生,渡人即渡己
作者:芥末凉茶 发布时间:2015-06-07 23:47:48
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身处孤独险恶的环境,极度渴求帮助——而其中绝大部分人闯过那道难关之后,都坚信是自己的坚持与信任,以及朋友的协助与无私,成就了这一结果。《摆渡人》这本书,讲的本质上正是这样一个“渡人即渡己”过程,尽管作者用他充满想象力的笔触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轮回故事。
书中有很多设置了很多隐喻性的情节和事物:
15岁的迪伦:迪伦的死其实是建立在她的任性基础之上的,如果不是迟到,不是对妈妈的厌烦,不是逃课,不是擅自决定去见爸爸,原本一切都不会发生,她代表的或许就是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不谙世事、未经锻造又不满足于现状。作者将她设置为在黑暗隧道里唯一身亡的人,并给予她最终重返人间的机会,其实也寓意着在她对于自己世界的不满,渴望逃离的心态,以及最终逃离后遭遇了各种磨砺之余的渴望回归。
摆渡人崔斯坦:代表一个朋友。两个人在成为朋友之前,应该都是独立而陌生的个体,在迪伦之前,崔斯坦也摆渡过很多人,但却从未有一个令他心动,所以从前他是一个不用睡眠、不会流血的人,也就是不会受伤的人。在与迪伦一起度过的日子里,他们所经历的并不仅仅是一起克服艰难险阻,还有更多的心灵交汇,当故事的最后他发觉自己也会受伤之后,突然说了一句“我变成了一个……人”,这也意味着只有交付真心给别人,才会受伤,否则都是行尸走肉般的麻木。
黑暗中的恶魔:代表贪婪的世界。他们企图猎杀每一个行走中寻找未来的灵魂,这是来自这个世界深深的恶意,而这一切恶意的源头只在于“需要”,当恶魔们需要以灵魂报以口舌之欲,那么,就会毫不留情,大部分时候,我们周围这个世界也是如此。
荒原表象与真相:荒原是崔斯坦创立的,而天气则是迪伦制造的,这二者造就了荒原的表象,也应了那句话: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我们和朋友交往的过程。其实所谓的荒原、天气不过就是一个人的前世今生和所思所想的映射而已。而荒原的真相更加容易理解——失去了真诚的朋友,我们的世界将会如此不堪。
山丘、湖泊:以我的理解,这是代表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经历的磨砺,辛劳疲惫、危难险阻。当崔斯坦帮助迪伦越过这一切走向另一个世界的界限,也代表着迪伦的成长,正是这样的成长,让迪伦能够转回来投身崔斯坦所处的危险世界,与他携手走向另一端的幸福。
安全屋、船、壁炉:代表着我们渴求的庇护与温暖。当我们身处险境,都会希望有贵人相助免我们风霜之苦,安全屋起到了这个基本作用,而壁炉则是内心深处对于温暖的渴望——我们要的不仅仅是一生平安,还要有舒适的体验。而船是另一种“安全”的载体,只可惜有些事物并不那么足以依附,不够强悍的安全庇佑只会令我们坠入更危险的境地——比如沼泽泥潭。
最后,迪伦与崔斯坦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结果。崔斯坦说这一切有悖常理,也许是因为他实际上更年长,心智的成熟和摆渡经历代表着他历尽沧桑看淡世事,可是迪伦单纯的爱点燃了他,让他终于有勇气与曾经固守的人生挥别,做回了自己,也找到了真爱。这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故事。
《哲学研究》读书笔记(上)
作者:鹦鹉螺 发布时间:2024-06-01 17:02:24
摘要: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的一部分实际上是对他的《逻辑哲学论》的核心观点及其前提的直接和延伸的攻击。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认为,思想通过组合出现在其中的名字来描绘可能情形。在《哲学研究》中,他通过攻击一种更加广泛的症候群推翻了这种观点。《逻辑哲学论》坚持认为每个句子都说了准确的东西,这样它在每种可能情形中的真假都是确定的,否则它就根本不表达任何思想。而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则力图证明,那是对语言和思想的一种狭隘理解,不足以解释我们大部分实际的对话、写作和思考。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试图证明,赋予词语意义的不是我们的语言中隐藏的几个简单符号和复杂的世界中隐藏的几个简单对象之间的某种关系,而是我们对这些实际语言的词语的公开使用。维特根斯坦证明了我们想要的意义和理解绝不是相伴的心理过程。可能存在着这样一个东西,它作为一个隐藏的或内在的意义领域是完全独立于公共语言的。维特根斯坦用以证明实际并非如此的著名论证被称为“私人语言论证”。
第一部分:背景
· 《哲学研究》的前100多节实际上是对《逻辑哲学论》的核心观点及其前提的直接和延伸的攻击。
1、罗素
· 唯心论说的是:我们绝不可能直接认知现实世界本身,而只能知道现实对我们显现的样子。罗素反对唯心论。他在《哲学问题》一书中概述了一种替代观点。
· 罗素认为,我们可以直接认识现实,那要通过被他称作“亲知”的关系来实现。亲知关系将认知主体与感觉知识的直接对象联系起来,那些对象并不是持续存在的物理对象,而是感觉本身。罗素把这些叫作感觉材料。亲知还将认知主体共相或概念联系起来。
· 他进而将这种论述延伸到意向性问题,即语言和思想如何可以是“关于”它们之外的对象。“关于”关系就是同一关系:你的思想就是你的思想所“关于”的那些东西,而那些东西能成为你的思想正是因为你亲知到它们。这里的“你”不是指你的身体,而是那个非感官的亲知主体。
· 有很多命题并不描述感觉亲知的对象或共相。这样的对象与我思维中的某个特定要素相对应,但实际上当时真正与之对应的是和这个名字相关联的一个限定描述语,也就是形如“那个如此这般的东西”的短语。
· 包含限定描述语的句子本身也许可以被替换成只含有表示共相的短语的句子。罗素的描述语理论将形如“那个F是G”的句子翻译成“至少有一个东西是F,至多有一个东西是F,任何是F的东西都是G”,或者形式化地表示为:∃x∀y((Fy↔y=x)&Gx)。
· 命题真正包含的其实只有我们亲知的对象,即共相。这个通过转换或改写将句子背后真正的思想内容揭示出来的过程,就是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分析”。
2、弗雷格
· 弗雷格区分了含义和指称。对名字最简单的看法是认为一个名字的意思就是它代表(指称或指代)的东西。弗雷格得出结论,一个名字的意义不限于它的指称,还有一个被称为含义的要素,那是这个名字特有地表征其指称的方式。含义可以编码进限定描述语中。
·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否定了这种关于简单名称的观点。一般的英语或德语名字可以通过前面概述的描述语理论的分析而被消解掉;任何在分析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名字,其意义仅仅是其指代的东西。
· 维特根斯坦同意弗雷格的另一点:我们必须将一个句子所传达的信息与其成分的指称区别开,这一信息内容就是句子的含义。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认为句子的含义就是其成真条件,即使得这个句子为真的可能情形的总和。一个句子的含义是它所表达的命题或思想,而这才是我们判断它是否为真的东西。
· 语境原则是说:只有当名字或其他词语出现在一个句子当中时,我们才能追问其意义。这个原则实际上是说:如果我们知道一个符号所出现的每个句子是什么意思,那么我们就知道那个符号本身是什么意思。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中都赞成这个原则。
· 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认为命题的组成部分不是词语,而是变元,取值范围是所有包含它们的命题,它们是函数,其函数值是一系列的命题。
3、《逻辑哲学论》
·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想要回答关于意向性的问题:思想和语言怎么能与它们之外的事物发生关联?他接受了直接指称论,认为名字的意思就是它们所指的东西,因而他也承认了罗素的方案,即通过分析来揭示日常语句表达的思想,这些思想是一组只包含了那些满足这个要求的简单名字的命题。
· 在一个被彻底分析的语言中,名字到底指称了什么样的东西?第二,这些名字是通过怎样的结合而形成有意义的句子的?第三,这些句子是通过怎样的结合而形成日常语言的句子的?
· 维特根斯坦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我们的思想有确定的意义,每一个思想都将可能情形的空间彻底划分成两块:一块使其为真,另一块使其为假。但是为了描述这些可能情形,就必须有一个东西在它们每个当中都出现,使得思想可以与之相关。所以思想中的名字指代的就是那些在所有可能世界都存在的东西。
· 他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是著名的“意义的图画理论”。一个句子由一串像地图上的符号那样的名字组成,两个名字处于某种关系之中,这或真或假地告诉我们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事态。
· 根据意义的图画理论,一种语言绝不可能说出它的词语指称了什么东西,除非预设了另一种语言。如果我的思想本身就是通过某种语言而进行的话,那么我的语言和它所描述的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的形式上的相似性,绝不可能被完全领会。
· 哲学本身,特别是《逻辑哲学论》里的学说,如果我们硬要用命题的形式去表达的话,就会变成胡言乱语。哲学不是一堆学说,而是一种活动。
第二部分:主题概述
· 贯穿《哲学研究》的四大主题是:有意义的语句是名字的组合;凡是能说的就能说清楚;意义和理解是伴随着会话和书写的心理过程;我们可以独立于周围发生的事情来谈论、思考自己内在的感觉状态。
·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认为,思想通过组合出现在其中的名字来描绘可能情形。在《哲学研究》中,他通过攻击一种更加广泛的症候群推翻了这种观点。那种症候群被叫作奥古斯丁式的意义概念,其中最重要的假设是:只存在唯一的语言意义现象,而且这要求唯一的理论解释。
· 各种语言有可能并不都属于一个模式,而是共同形成一个“家族”,其中不同的语言活动两两之间具有不同的相似性。这样 “语言”就会是一个家族相似的概念。
· 《逻辑哲学论》坚持认为每个句子都说了准确的东西,这样它在每种可能情形中的真假都是确定的,否则它就根本不表达任何思想。而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则力图证明,那是对语言和思想的一种狭隘理解,不足以解释我们大部分实际的对话、写作和思考。
·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试图证明,赋予词语意义的不是我们的语言中隐藏的几个简单符号和复杂的世界中隐藏的几个简单对象之间的某种关系,而是我们对这些实际语言的词语的公开使用。维特根斯坦证明了我们想要的意义和理解绝不是相伴的心理过程。
· 有人可以自己创造一种工具来指称亲知对象,而完全不顾他如何公开使用词语。这样就可能存在着这样一个东西,它作为一个隐藏的或内在的意义领域是完全独立于公共语言的。维特根斯坦用以证明实际并非如此的著名论证被称为“私人语言论证”。
第三部分:文本阅读
一、奥古斯丁的图画
· 关于语言“本质的图画”是:语言中的词语是命名对象的,而句子是这些名称的组合。
· 所有关于语言的哲学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要为词语(和包含它们的句子)的意义给出统一的解释。而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a)它们赋予语言哪一种统一性,以及(b)它们把哪些东西当作真正的“名字”。
· (a)若语言中的每个词都是命名对象的,则每个词的共同之处有三个选项:(i)它们都有同样的功能;(ii)它们都是以同样的方式被引入的;或者(iii)它们的意义都是它们各自所代表的东西。
· (b)有的理论将统一性的解释应用到自然语言(比如英语):自然语言中的语言表达式具有统一的功能或者是以同样的方式被引入的。另外一些理论承认自然语言的表达通常没有理论所假设的那种统一性,但主张这种统一性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分析而被揭示出来。
· 在《哲学研究》的第1—64节中,维特根斯坦攻击了各种兼有符合(a)和(b)描述的立场的理论。他一开始考虑的是自然语言,但是从《哲学研究》第39节以后就转向讨论这样一种观点:如果将语言限定为“经过分析的”语言,那么符合(a)描述的某些观点也许就能得到辩护。
· 维特根斯坦的很多例子都涉及非常简单的语言或者语言操作。维特根斯坦将这些微语言叫作“语言游戏”。他也用“语言游戏”来表示这些语言以及那些通常引起话语或因话语导致的行动。
1.功能统一性
· 是什么诱使我们认为所有的词语都有统一的运作方式呢?维特根斯坦认为这有一种特定的解释:无论是写出来的语言表达还是口头说出的表达都具有统一的外表,这就让它们看起来好像具有同样的获得意义的方式。
· 维特根斯坦也有一个一般性的解释:产生这种想象的倾向与推动着科学探索的倾向总是一致的,即想要找出一种单一的解释理论来统一截然不同的现象的冲动。
· 洛克认为,词语的主要目的是命名人的观念(私人的心理印象),这些观念掌控着人们如何将词语应用到外在对象上,它们充当着与外在对象相比对的模板。
2.直指
· 哲学家设想日常语言中存在着另一种统一性:词语是通过直指被学会的,教你这个词语的人在他念到这个词时会指着或者以其他方式指向这个词的指称对象。维特根斯坦认为,这是过分关注很小的一类表达造成的结果。
· 直指的定义在任何一种情形下都能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去理解。一个直指定义要成功,学习者必须已经准备好“以正确的方式接受”,他如何“接受”这个定义可以在他如何使用被定义的这个词中看出来。
· 我们在使用“意义”这个词的大部分情形中,它可以被这样定义:一个词语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一个名称的意义有时可以通过指向那个名称的承担者得到解释。
· 对此定义的反对者会说,学习者要“以正确的方式接受”“那是‘红’”这个句子的直指定义,他就要在直指定义进行的同时注意被指向物体的颜色,无论他当时或以后如何使用那个词。
· 反对这种观点的重要一点不是我们关注颜色时的经验在各个维度上实际的多样性,关键在于人们能够正确地接受那个定义,同时可能甚至没有任何感觉。
· 维特根斯坦认为,为了使直指定义成功,学习者必须已经学会某种语言,因而没有哪个学习者能完全依靠直指。
· 孩子可能得具备直指定义无法赋予的一些技能才可以进入学习场景。他必须预先具有一种相似性标尺。这样的标尺是前语言的。
· 我们语言中的很多表达不能仅仅通过直指学会,而不必借助更多的语言能力。
3.直接指称论
· “所有的词语都是名称”对语言施加的第三种统一性是:所有的词语都指称对象,那个对象穷尽了词语的意义,只要两个词语有相同的指称,那么事实上它们就具有相同的意义。
(1)在日常语言中
· 维特根斯坦认为,“意义”这个词如果用来指词语“对应”的东西,那么名称的意义和名称的承担者就被混淆了。他假定指称关系只能存在于名称和某个与之同时存在的东西之间。
· 日常语言中没有承担者的语言表达是没有意义的观点是错误的。
(2)在《逻辑哲学论》中
·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认为思想对现实做出了明确的论断:如果有一个思想,那么任何一种可能情形要么使其为真要么使其为假。
· 宇宙是由对象组成的。我们世界所有可能的情形就是所有现实对象存在的情形。这些对象都是简单的。一个思想通过描述简单对象的某些可能的组合方式描述了一种可能情形:这些可能的组合方式就是事态。思想描述事态的方式从本质上说是图画式的。它由代表着构成事态的对象的名字组成,名字的意思就是它所指称的东西,名字的组合方式描绘了被命名的对象的可能组合方式。
· 日常语言隐藏了我们用它们来表达的思想的结构。只有通过对日常语言进行分析,我们才有可能揭示思想的准确内容,完全分析过的句子的元素与思想的构成要素是完全对应的。
· 日常语言中的名字在分析中被消除了。这让维特根斯坦可以在早期著作中主张:经过分析的句子的所有元素是恰好意指他们所指称对象的表达式。而日常语言或非分析的语言并非如此。
(3)简单性
· 维特根斯坦说,谈绝对意义上的简单和复杂是毫无意义的。或许我们可以把《逻辑哲学论》体系当中的“简单”理解成“不可毁灭”。但我们不知道从什么意义上能说殊相或共相是不可毁灭的。
· “为了让一个实际的思想或描述有意义地说出反事实情形的事,反事实情形中就必须存在某个东西,以便让这个思想或描述是有意义的”这一假设不成立。
· 说“存在乌贼墨的色样”如果有意义则为真,当然不等于说那个乌贼墨的色样必然存在。那说的只是关于陈述所用的那种语言的前提假设。
(4)分析
·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指出,《逻辑哲学论》设想的分析所得到的结果是否真的与它操作的对象具有同样的意义并不清楚;它并没有更明显地揭示出意义。
· 维特根斯坦开始只否认了:分析能让你早已有之却未加分析的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更清晰。
· 维特根斯坦隐含地假设了语句的意义也是其在语言中的用法,其中命令的“用法”包含了当有人遵守这个命令时所做的事情。
· 如果可能情形中根本没有什么会成为与这些句子相关的对象,思想如何还能是关于可能情形的。这个问题不只与陈述句相关,对于问句和命令句也同样会有。
· 《逻辑哲学论》的辩护者会得出结论:你不能因为经过分析的命令和未经分析的命令有不同的用法而批评我。因为这并不表明经过分析的内涵和未经分析的内涵不一样。
· 针对分析提出的另一条反驳思路是:在将思想的各组成部分分离的时候,是否有什么关键的东西是思想不可能丢掉的。
· “又红又黄的星形”的经验经过分析,可能在他的语言中会表示成TS,其中“S”表示星形而“T”表示复杂的“又红又黄”的色彩经验。将他的经验描述翻译成“RYS”或者“R*YS”并不成立,因为那样就会让“黄色”早已是经验的一部分,但是他可能在仔细审视下注意到黄色这一事实并不一定意味着那一直都是他经验的一部分。
· “简单对象”超出了分析的范围,而不是像你能从《逻辑哲学论》中得到的那样。
· 要区分代表简单对象的词语和代表复杂对象的词语,就要看它们在语言中的作用,而不是它们所指称的对象的形而上学复杂性或复合型
4.“句子是名称的组合”
· 维特根斯坦认为,人类语言本质的特殊图画是:语言中的词语是命名对象的,而句子是这些名称的组合。
· 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认为,思想是有内涵的命题,而一个命题只能有一个内涵,它描绘着一种可能情形,而且一个命题只有按照逻辑分解,才能是一种可能情形的图画。
· 一个命题是复合的,即是由其他语言表达式组合而成的,那它就要和其他命题有共同的语义意义。
· 《哲学研究》第2节中的任何一个句子都不与其他任何句子有共同的语义意义。从《逻辑哲学论》的观点来看,这一定属于日常语言隐蔽了它要表达的思想的结构那种情况。
· 只要一个人努力弄清楚他在陈述某事时到底伴随着什么东西,他就会发现其实根本没有伴随的心理过程发生。
· 说你意指一个句子是复合的,并不是描述某个伴随着言说行为的内在过程,而是将那个句子与你当时使用的那种语言中的其他句子作比较。
· 我们渴望解释《逻辑哲学论》中命题可以传达新的东西这一事实。只有我们假定理解一个命题意味着把握了某种复合的东西,因而也就把握了那些命题的元素的排布可以表达什么,我们才能解释理解某些特定命题的能力会唤醒理解一整套其他命题的能力。
· 我们需要的思想概念是一个理论概念,我们接受它仅仅是因为它所解释的行为方面的素材。这并不是说人类就是这样的,而是说它是不是这样属于经验问题。
· 因为我们不能明确指出任何一个我们称之为指向形状(相对于指向颜色)的身体动作,我们说有一个精神的活动与这些词语相对应。凡是我们的语言暗示有一个实体存在而又没有的地方:我们就想说,有一个精神存在。
二、家族相似与理想的准确性
1.家族相似
· 维特根斯坦想要质疑两对语言游戏的同一性,或者每对游戏的两种玩法的同一性。第一对游戏分别由(a)“未经分析的”和(b)“经过分析的”命令语言所组成。第二对游戏包含了(c)《哲学研究》第48节描述的“经过分析的”语言游戏和(d)“未经分析的”语言游戏。直观的想法或者《逻辑哲学论》的观点是,(a)和(d)中所表达的同样的意义在(b)和(c)中得到更加显明的表达。
· 在《逻辑哲学论》中,命题的本质就是它描述了事物是什么样的。命题的最一般形式就是:事情是如此这般的。
· 只要两个命题p和q在同样的情形中同时为真而且在同样的情形中同时为假,那么它们就具有同样的意义。两个命令O1和O2表达了同样的内涵,只要它们会在同样的情形中被遵守且在同样的情形中被违反。
· 一个想法是:理解一个语言表达就是处在某种心理状态,或者在某人的内心中出现某种心理事项,指导着人们使用那个语言表达。
· 维特根斯坦指出,事实比这要复杂得多。人们使用某个语言表达根本不需要任何内在指导;即便确实出现了内在指导的情况,但仍有很多种方式可以指导人们的语言使用。
· 我们对某些特定的活动使用“游戏”这个表达,是因为它们跟我们已经称为“游戏”的活动有相似性,或者其他的某种亲缘关系。维特根斯坦称这些亲缘关系为家族相似,而且处于这种关系的事物共同组成一个家族。
· 不需要有什么东西是所有语言或命题所共有的,因为不需要这样一个东西来解释我们使用这些词语的规律或模式。
· 我们称为“句子”和“语言”的东西并没有《逻辑哲学论》中所想象的那种形式同一性,这些东西是在结构上相互之间或多或少有所关联的一个家族。
· 对家族相似的考虑没有破坏《逻辑哲学论》的计划,而只是对其范围进行了限制。
· 让我们设想在所有行为性活动背后只有一种精神性活动的原因,正好是由于我们认为它们必须有一个共同之处。但是现在我们看到它们并不需要:“关注形状”可能只是一个家族相似概念。
· 我们已经发现人们倾向于在身体动作背后假定精神活动的四种情形:(a)语言表达式的有意义的用法;(b)关注某物的颜色而不是其形状;(c)用一个句子表达复合的而非简单的意思;(d)说一个简单句时,实际上想表达的是复合的意思。
· 在(c)情形中,我们有两种错觉:第一种是我们认为“意指它是复合的”一定是他说话的时候正在进行着的事情。第二种是因为没能看到“意指它是复合的”可以形成一个家族。
2.模糊性
(1)模糊性与家族相似
· 模糊概念就是其应用并不总能根据个人的把握而确定的概念。有一些东西很难被判定到底是哪一类,虽然人已经知道了回答这个问题的所有相关知识。这种情况叫作“边界情形”,存在或者可能存在边界情形可以被看作模糊概念的本质特征。
· 家族相似既不是模糊性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其必要条件。家族相似不足以产生模糊性,模糊性也不足以产生家族相似。
(2)模糊性与分析
· 分析中可能还有另一个方面被丢掉了,那就是未经分析的表达式具有本质上的模糊性,而证明这一点正是维特根斯坦讨论模糊性想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 在《逻辑哲学论》中,分析的过程应当得到由基本命题以真值函数的形式构造的分析项。基本命题是图画,而且要构成图画,其元素之间就要以确定的方式相互关联。图画的元素以确定的方式相互关联这一事实表明,事物的元素是以确定的方式相互关联的。
· 每个可能世界都可以让一个基本命题确定地为真或为假。因此这也适用于基本命题的所有真值函数式的复合。每个命题都会在那些使它为真的可能世界周围划出一条明确的边界,因此使用语言也就是表达具有绝对准确性的思想。
· 语言中包含表达模糊思想的模糊手段。要消除模糊性,就要丢掉你一直想表达的意思的某个方面。
(3)对维特根斯坦解释的反驳
· 有理由提出这样两种想法:(a)这一定是错觉,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有模糊的意思;或者(b)不管是不是错觉,这种说法都是很有害的,因为人们不应该有模糊的意思。
· 支持(a)的理由有:(i)如果某人表达了一个模糊的意思,那么他实际上并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意思;(ii)模糊的概念是无法被使用的;(iii)我们关联到词语的心理样本消除了词语应用中的所有模糊性。支持(b)的理由有:确切总是比不确切更可取。
· 尽管一个足够松散的概念根本不是概念,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为了表达任何意思,我就必须能够阻止所有可能的空隙出现。
· 很多模糊概念的本质在于它们所适用的是仅靠观察的基础来做出评判的理想条件。对于两个通过观察无法区别的东西,人们不可能毫无矛盾地将这个概念应用到其中一个而非另外一个上。
· 存在一个有穷的对象序列,其中的第一个确定是这个概念的实例,最后一个肯定不是,而且序列中没有一个对象在是否适用这个概念的维度上与它的后继是通过观察可区分的。我们把这样一个序列叫作连锁序列。
· 达米特认为,我们现在非常接近弗雷格曾有过的一个想法,那个想法非常难以理解:模糊表达的用法从根本上说就是不融贯的。
· 维特根斯坦认为,从某些规则可能推出矛盾并不会让那些规则变得不可使用,只要实际上我们没有推出矛盾就可以了。
· 从视觉比喻的角度很容易理解把握一个概念是怎么回事。按照字面接受这样的措辞并且认为当某人把握一个词语时他会亲知内省对象,也就稍微难一点。这样为了判定一个词语是否适用,这个内在对象就会被拿来跟外在对象作比较。
· 分析我如何把握“绿色”这个词,还远没有消除“绿色”的模糊性,而只是将其转移了。因为如果我确实把这个色样当作“所有略带绿色的颜色”的样板,那么我对某物是否与那个色样足够相似以至于可以被叫作“绿色的”的判断,将必然会允许存在边界情形。
· 把某物看成某物似乎更主要取决于人们如何对待它,而不是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样的话,(a)把一个样板看成如此这般的和(b)用它来判定别的东西是不是在相关的方面与之相似,这二者之间的关联就不是偶然的,而是概念上的。
· 没有“内在”或“外部”的样板可以消除概念应用当中的模糊性。尽管我肯定会倾向于认为“一般的树叶形状”在相关的方面和某些东西相似而与另一些东西不相似,但是边界情形还是会存在。
· 表达式太精确往往毫无意义。这完全取决于你想用这个弄得更精确的命题或概念来做什么。
· 维特根斯坦认为,(a)人们不能批评一个度量是不准确的,除非他有理想的准确性概念。但是(b)我们没有这样的概念,即我们不知道什么才算是不可改进的精度。
· 即便关于度量的这两点说得没错,但并不清楚的是(b)这一点对于我们更加直接关心的命题也成立。一个命题可以被看作完全准确的,只要它遵守了《逻辑哲学论》所提出的理想标准:任意可能情形要么使它为真,要么使它为假,即不存在边界情形。
· 另一种回应是针对问题(a)的。那也许是一种奇怪的状态,但是即便在你对不可改进的准确性毫无概念之时,你仍然总是倾向于更精确的测量方法而不是更不精确的测量方法。
3.哲学的本性
· 这里要讨论的是“哲学是一种活动而不是一种理论”这一观点的延续和变异,意在揭示哲学家曾一度以为的“哲学研究的主题是有价值的”这一看法的荒谬性。
· 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主张,哲学不是经验或先验的理论,而是一种活动。它的任务不是帮助我们回答科学也能回答的问题,而是对科学能说什么或能想什么设立界限。
· 要设定思想和语言的界限,哲学只能通过对所有命题(包括哲学本身)进行概括来实现。但是没有一个命题可以做出关于自身的陈述,因为一个命题符号不能包含在自身当中(“类型论”)。
· 哲学的正确方法实际上是这样的:除了能说的,即自然科学的命题之外什么也不说,而且只要有人想说形而上学的东西,就向他证明:他说出的命题中有些符号是他没有赋予意义的。
· 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抛弃了早前认为这些事实不可说的理由。因为他不再认为必须一劳永逸地给出符号的意义。不同的使用方式之间存在着关联,把一个符号的用法延伸到新的情形,人们或许依然还能保留那个词语原有的意思。
· 哲学讨论本身是一种语言在其中不起任何作用的活动,表面看起来像是有意义的语句(因为在语法上它们是合式的)实际上则毫无意义,因为它们完全没有用处。
· 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把词语从形而上学的语境带回日常使用中。哲学家的工作主要是按照特定的目的做出提醒。
· 为什么正确的回应就必须要放弃哲学论断?为什么人们不能承认,如果没有进一步的解释,自己对那个命题是什么意思就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而且尝试为其赋予一个可以检验真假的意义?
· 科学研究经常会赋予词语以某种准确的意义,从多个并不系统地确定日常用法的标准当中根据当前目的选择一个。
· 对这种哲学观念有一种反驳:那会给很多哲学观点以一种经验性的理解。哲学观点不是经验的,而是先天真理。
· 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活动:尝试回答关于人和宇宙的最一般问题,同时坦然承认经验发现也往往与之相关;先验地提醒我们自己词语的日常用法以防止陷入混乱。
4.“命题的一般形式”
· “事物就是如此这般的”(命题大的一般形式)附带着的普遍性并不意味着它在《逻辑哲学论》中的使用告诉了我们命题是什么。你得先知道哪些语言片段表达了命题,才能说哪些是形如“事物就是如此这般的”。
· 命题的本质可以这样被把握:那是一种要么为真要么为假的东西。我们不能通过把某些词语拼凑起来去问真和假是否“符合”这样的组合来判断到底什么属于命题集合。
· “命题”也许表达的是一个家族相似概念。存在成为命题的这些充分必要条件,并不能表明那不是家族相似概念。
· 《逻辑哲学论》背后所谓的洞见并非如此,而只是在语法规则范围内允许的一种变化。你把你自己所做的语法变化看成你正在观察的准物理现象。
参考文献: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阿迈徳,《导读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7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网站更新速度:4分
使用便利性:5分
书籍清晰度:5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是否包含广告:6分
加载速度:3分
安全性:6分
稳定性:5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章节完整(654+)
- 收费(224+)
- 无颠倒(138+)
- 无水印(628+)
- 愉快的找书体验(368+)
- 体验满分(83+)
- 一星好评(188+)
- 书籍多(632+)
- azw3(144+)
- txt(634+)
- 好评多(353+)
下载评价
- 网友 师***怡: ( 2025-01-09 11:58:59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融***华: ( 2024-12-11 17:42:18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芮***枫: ( 2024-12-18 03:42:58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孙***美: ( 2024-12-29 11:21:24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方***旋: ( 2025-01-02 16:35:48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后***之: ( 2024-12-22 06:43:46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菱***兰: ( 2024-12-11 03:12:28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濮***彤: ( 2024-12-23 02:32:47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薛***玉: ( 2025-01-09 14:27:23 )
就是我想要的!!!
- 政府会计信息化教程——基于用友GRP-U8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2023百题大过关.高考历史:材料分析百题(修订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全新正版图书 侵犯人张明楷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9787301318812 侵犯人身权利罪研究中国侵犯财产普通大众人天图书专营店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古文观止译注(修订本)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市场竞争法与创新战略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塔木德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衣衣不舍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当画画遇上科学——少年儿童综合素养训练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蜡笔小新漫画书全套盒装32册臼井仪人童年回忆日本经典怀旧成人卡通动漫日漫画小说收藏绘本故事书籍 凤凰联动出版 9787561324233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通货膨胀、失业与货币政策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5分
人物塑造:7分
主题深度:5分
文字风格:4分
语言运用:3分
文笔流畅:8分
思想传递:3分
知识深度:6分
知识广度:9分
实用性:4分
章节划分:8分
结构布局:5分
新颖与独特:4分
情感共鸣:6分
引人入胜:4分
现实相关:9分
沉浸感:4分
事实准确性:7分
文化贡献: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