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印刷】—中华对联(第八卷)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按需印刷】—中华对联(第八卷)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作者:沧源小城 发布时间:2023-11-14 23:00:25
朱子讀書法、近百年來諸儒論讀書及新增七篇文稿皆可反覆閱讀。
作者:尚善 发布时间:2024-03-16 17:18:15
不错的入门书,建立了刚好够用的基础认识,介绍了常用工具和python模块,以及常规应用.现在只能说读了四分之一,实践确实不太方便.看今年能不能参加一点相关的工作.但收获还是有的,比如知己知彼:一方面是对资产的再认识,另一方面也了解了各种渗透流程和手段.平时直接使用工具的时候更多,很少有时间了解其下的原理。
作者:马萬愈 发布时间:2022-07-03 09:59:18
能把有趣的素材写得这么枯燥乏味,也是佩服
作者:松鼠 发布时间:2023-10-08 19:56:27
《心理学导论》
人是社会性群体的一份子
大多数情况下无法独立生活
生活中必然会与他人和环境接触,产生交互。
而交互的信息流通,会因人的个体差异性,出现不同的处理方式和结果呈现。
而对于人的行为过程和心理过程的研究,就成了一门新的科学,即心理学。
交互的结果有好有坏,心理学的目标之一:是规避和了解不好的结果,并以此总结出规律,进行干预或者治疗。
作者:张哲【漫游家文 发布时间:2021-08-01 10:01:46
有理有据,实用技巧
作者:seiko 发布时间:2013-12-12 12:03:22
配图很丰富,内容也平易近人,不错
深度书评: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作者:瞎子 发布时间:2007-09-26 01:57:25
一个寒冷的周末,我去图书馆借一本幽默故事《ALL I KNOW ABOUT ANIMAL BEHAVIOR I LEARNED IN LOEHMANN'S DRESSING ROOM》,一本书名长得让人发笑的书。这要归功于我在纽约的好友张建无意的推荐。他贴出的其中一段翻译立刻让我对这本借动物调侃人类可笑行为的册子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它应该在的地方,我没有发现它,只好满图书馆乱窜,结果在三楼找到了。但同时我发现那里有一个不大的中文书架。很快,我就翻到了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和这本黄仁宇的《黄河青山》——它的厚度在一堆薄薄的台湾言情小册子里非常显眼。我至今仍然记得《万历十五年》那个简练从容而遥不可及的开头——那是朋友贴在尚书屋(一个我最喜欢流连的文化网站)上的。我没找到《万历十五年》,决定把这本更厚的《黄河青山》借走,虽然我对自己能否在三个星期内看完它毫无信心——那本长名字的英文幽默故事和《西藏生死书》已经足够重了,况且我记得自己刚刚花了两个多月才看完不算厚的《今生今世》。好在妻子安慰我说借的书看得会更用心更快,我觉得好受了一些。
实际上,我读书的速度让自己都很吃惊:我一天就看完了《西藏生死书》,而《黄河青山》我看了两天。它们不是被走马观花地翻阅完的,而是我一字一句在脑子里读完的。唯一可以解释的原因是这个星期我的上司正好在阿姆斯特丹那个著名的性都出差,我在办公室自己的小格子间里看得如此入迷甚至电脑屏幕保护启动了都恍然不觉。
在第二天《黄河青山》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就兴奋得要写点什么,纪念对这两本书的阅读情绪,它们虽然毫无关联,但弥漫着一种安静从容和让人喜悦的氛围,但当我把《黄河青山》继续下去的时候,它很快占据了我的全部注意力,并不断改变着自己的阅读情绪。直到今天我已经把它翻到了最后一页,我才能长长地吁一口气,说:现在,我可以说说自己的感觉了。
黄仁宇从来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标新立异的历史学家,这不仅表现在他的历史观与众不同上,也表现于他别致的写作手法,事实上,《万历十五年》就曾经因为如此富有文学性而遇到过窘境:大学出版社觉得这样气质迷人的书应该由商业出版社出版,而商业出版社却觉得它的专业知识更适合大学出版社,《万历十五年》因此拖延了不少时间。
我想,黄仁宇一定将自己看成非中国传统的历史学家,他的书往往从一个似乎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出发,《黄河青山》也是如此。他从平静地叙述自己在上海失败的恋爱开始,倒叙进入自己在国民党军队的生涯,中间穿插自己在云南、缅甸、印度、上海、东北、日本各地的经历,以及和郑洞国、廖沫沙等高级将领和共产党先驱的交往,却把第一部终结于自己晚年在纽约的浴室。
在阅读中,我常常有这样的感觉:黄仁宇显然不打算遵守任何时间顺序,哪怕这是他的自传。在相比起来简短的军旅生涯回顾之后,第二部里详尽地叙述了自己在历史学上和无数权威的交流,更多的则是抗争。基本上他用自己生活过的地方按时间顺序作为这部每一章的标题,但这说明不了什么,第二部的开头就是从1979年他被解聘遭遇生活困难开始倒叙。哪怕在他叙述自己在安亚堡艰苦打工读书的时候,仍然会笔锋一荡,论述自己的历史观点,大段大段地讲解明朝的赋税制度,甚至回忆过去在国内的生活经历,和第一部里的时空完全混杂,更不要说在不同时期和许多历史权威的争论,以及出书的坎坷了——我知道,他通过这些在对读者阐述他历史观是如何形成的。
基本上来说,他的史学研究很不顺利,除了在英国剑桥和李约瑟有亲密无间的合作之外,他几乎和西方每个中国历史泰斗起过冲突:费正清、莱特、狄百瑞等等。他虽然极力赞美这些人良好的个人品德和对他的无私帮助,可仍然掩饰不住因为观点分歧而造成的著作出版困难从而对他的学术和生计带来的影响,黄仁宇毫不讳言由于热切和急迫使得自己的有些行为看起来象个投机者,并对费正清表达了深深的歉意,但他骨子里从来没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很多事情只是迫不得已,并且他也不打算修改自己为众人所反对的“大历史观”。整本书读下来,我仿佛看见他在美国的中国历史学界孤军奋战,到处是充满敌意的冰冷的眼神,远在英国的李约瑟也只能带来少许温暖,而中国历史在美国大学里的地位可有可无,使得他的学术生涯一直踉踉跄跄,时常为生计所困,直到写完这本书的1983年,他似乎都在贫困线附近挣扎。他的心情,完全可以用第二部的总标题来表达:“我所付出的代价”。
合上书,我似乎能看到这个面容温和却情绪容易冲动的湖南人和金发碧眼的西方中国史专家们激烈辩论的情形——他真诚地希望他们相信自己的历史观是超越意识形态和过度的中华民族自豪感的,却同时不打算对自己的大历史观做任何一点退步或者修改。这不禁让我想起他在第一部中描写在报社共事的共产党人:他们热诚善良,唯一注意的是不要和他们争论,否则他们会把你追到天涯海角,直到你同意他们的观点为止——黄仁宇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呢?
他如此旗帜鲜明地捍卫的主张大体上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中国近代的一团糟要从更大的格局来看待,不是清末,而要上溯几百年到明朝的中叶,中国以文化统治的政体要变革为现代以商业统治的政体是一场空前的革命,这场革命仍然在进行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国体制是潜水艇三明治的说法。这场大变革中,蒋介石也好毛泽东也好,都是被历史决定了的人物,而不是他们决定历史。因此,黄仁宇反对截取几十年做精确数据的研究方法,而强调一个更长的时间段来看某个现象背后的意义,在这样宏大的背景中,片面的数字是不能说明问题的,但他却不得不痛苦地承认,从他的大格局出发,取得相应的对比数据实在是不可能的任务,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古代的政体并不重视精确数据的纪录而将全部子民看成简单同一性质的整体,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样的体制和西方相同时期的体制截然不同,没有任何可比性。他因此说中国的政体不是“失败了的西方原型”,而是一种特殊的体制——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就开始建立而在汉朝就已经稳定从此千年不改的体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因为主张对短期精确数据的扬弃而重视大格局使他的中国历史学说在西方中国史学界遭到冷眼和蔑视,而他从历史角度所鼓吹的中国变革的真正体现正是 “数字化”。《黄河青山》侧面告诉我,这个观点已经在我那本神往已久的《万历十五年》中明确阐述了。
他说的“数字化”绝非当今流行的“数字化”科技,而更象一种经济学说。在他看来,中国适应现代社会的精髓,无非是用“非人治”的商业管理模式代替以意识形态和道义统治的组织模式。他明确指出,所谓资本主义不是一种马克思所说的意识形态,而是一种“财产权至高无上”为核心的商业模式,而财产权最大的特色就是数字,当一切事物都可以转化成商品,变成数字进行交易买卖积累转移信托,那么商业积累就能开展,财富就能累积,竞争就能激烈,社会才能充满活力,而传统的中国政体则是取消竞争的让所有的人“普遍贫穷”的模式,这种模式在满清的制宪、民国的北伐、军阀的混战直到国共战争都没有消除,从而无论有多先进的技术多聪明的人民,中国依然屡屡败于列强手下。
如果按照黄仁宇的大历史观,让我们把视野放远到几百年来的全球,就能看见东西方的文明进程朝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在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正成为欧洲和新大陆的金科玉律时,古老的中国却一直奉“天下为公”为圭臬。于是,一边围绕着私有财产不断进行累积置换,以及发展这个核心之下的纷繁芜杂却又周密详尽的法律规范,另一边则从上至下耳提面命地完善着仁义道德;一边视竞争和超越为自然规律,另一边则致力于消灭任何可能存在的竞争机制,让所有的人安逸于普遍的贫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终于,在西方的重商主义成为主流的时候,中国以程朱理学为标志的道德规范也到达了顶峰,讽刺的是,相伴这种道德而来的虚伪也达到了极致。
写到这里,我能深深体会到黄仁宇摒弃道德或者意识形态而单纯从技术角度研究历史的苦心和努力。对于一个从视轻视自我为理所当然而从心底鄙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国度出来的人,承认私利的本能和正当是无比困难的。中国人总是在追求一种圣人境界,因此重要的技术性法则容易大而化之,仿佛承认私利的存在会带来一个狡诈无情的社会,很少意识到在一个比较完善的法制下对私有的承认会给予人民一个更公平和透明的环境——如中国的历史所展现的那样,践踏和抹杀私有只带来了一块富丽堂皇的遮羞布,狡诈和倾轧不仅没有杜绝,反而以更见不得人和变本加厉的方式进行。
我无法不惊叹和赞赏黄仁宇的远见卓识,在《黄河青山》里,他不止一次地提到“财产权的至高无上”这个主题,我立刻想到最近引人注目的消息:“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入宪。在二十年多前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他已经指出了中国走向强盛的关键之路。实际上,在书的末尾,他对中国是充满希望的。他大声呼吁,如果不能实现私有财产的神圣化,至少要让“共同财产”至尊无上,他在改革初期看到了这个萌芽,我想,他在两千年溘然长逝时,内心应该是欣慰的。但我至今仍然不明白,为什么他在1983年将这个自传删减到草稿的四分之一从而定稿后,就不再修改,也不出版它,直到他去世。他难道没有想到这20年来中国会飞速发展,并且正按照他的预言继续这场空前的革命么?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才觉得再度的补充已经没有必要了,因为所有的都证明着他的正确。在《黄河青山》的结尾,他明确阐述:中国从明朝开始的这场深刻革命即将结束。如果真是如此,中国这两年的崛起就不是简单经济意义上的泡沫,而是摆脱旧体制,建立新体制下的起飞。实在没什么能比这更让人高兴和鼓舞的了。
黄仁宇从来不讳言自己做过十多年的国民党军官,虽然上过前线,但没怎么经历过生死战斗,多半作为副官或者参谋呆在司令部里,但他在《黄河青山》中更加极力地阐明这段经历带给他的不是偏见,而是平衡的超越意识形态的历史观。他不止一次地为蒋介石辩护,但同时也赞扬毛泽东,称他们为同样伟大的领袖,但更高的层次上,他认为他们的作为都是历史的趋势所决定的,而不是他们创造了历史。他对文革涉及很少,也许是因为那时他埋头潜心研究的缘故,但他的确认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关键不是道德问题,而是技术问题”(538页,《黄河青山》台湾联经版,张逸安译)。在卜居剑桥的时候,他和李约瑟为了探讨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应用问题,甚至详细研究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作为同期的对比。他的结论是:“资本主义的优越不在其道德价值,而在其技术优势”。我们有理由相信,他轻视资本主义进入中国所带来的道德上的冲击,而更关注其本质:技术上的良好操作性。这让我想起,在美国的这四年间,看过的对于中国政府领导人,自邓小平以来,客观形容词中最常见的就是“技术官僚”。实际上,中国政府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确来自理工科的技术领袖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而来自人文领域的领袖日渐式微,统治中国不再靠毛泽东式的个人魅力和道德权威,而是靠精确的数字化的经济调控和法律规定,而我身边最亲近熟悉的国内朋友们也有着与此相一致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在我看来,这不啻是中国最重要的进步。
在他的大历史观中,黄仁宇非常小心地区分技术分析和道德指责,哪怕在赞扬杰出人物时,他也不曾片刻忘记把他们放进他的大历史中,用他的话就是:尽管这些官员殚精竭虑,为民操心,但他们所处的潜水艇三明治(我很怀疑这是SUBWAY,一种美国很流行的长条面包做的三明治的生硬翻译)政体中,他们的努力没有太大的作用。这个潜水艇三明治的定义早就耳熟能详:庞大而单一的官僚体制直接面对庞大而单一的贫困农民阶层,中间缺乏生性活跃流动的商业和相关服务机制——更重要的,缺乏相关阶级。一旦他的分析涉足到意识形态,他会立刻停下,说这是道德或者神学问题,无法成为专业历史学家考虑的范围。我想在他看来,道德问题是无法争论出个对错来的,但技术问题可以。
他对历史超越道德的苛求到了使他自己进退两难的地步——在学术上,他饱受怀疑和漠视,在教学上,这个态度使得他在学生中不受欢迎,他反复讲述自己在学校里打消学生对蒋介石和国民党“贪污腐化无能”的“偏见”,也劝阻学生不要把毛泽东看成一个神圣完美的天才,他努力让学生看到他们都只是在做大历史交付给他们的任务,如此而已。这从一个侧面强烈说明了在70-80年代,美国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中国抱有多么大的好感。(在他描写的一则逸事中,中国史学泰斗莱特的前妻(也是一个中国历史专家),对于文化大革命是如此狂热以至于每天清晨起床呼喊口号——看来,激动人心的神圣的能量甚至可以传递到太平洋对岸,即便是专家有的也不能免疫,何况位于地层的普罗大众。)对此,黄仁宇尖刻地说,这些都来源于尼克松政府和中国互相敞开大门后,发现中国是“可以利用” 的。言下之意就是中国从“老巫婆”的极端变成“白雪公主”的极端是一种有意识的倡导。我不能赞同这种完全抹杀友善和好奇的说法,但却认同他对这种在极端间互相转换看法有害的提醒。时至今日,美国仍然有他所叹息的对中国的完全不了解,正如中国威胁论是一种茫然不明底细下的本能自我保护——美国并不知道中国这个巨大的实体将发展成什么样子,实际上,中国发展得如此之快,前几年许多权威经济学家还在公开嘲笑把中国视为巨大消费市场是多么愚蠢的行为(他们的借口是中国人口虽然多,但普遍贫困,没有强消费能力的中产阶级,在当时,不能说这种论点完全错误),而今天,中国已经事实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地和家用电器消费地,在五年内,很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简言之,这是世界增长最快的消费天堂,即便中国派出一个法国人敷衍的2004年世界经济论坛(在瑞士举行),大家谈论的仍然是中国。难怪美国权威经济评论说,美国并不知道中国将发展成什么样,事实上,中国自己也不知道。
但这样的对于不理解的理解,已经远远好过极端化的道德反应。毕竟前者带来审慎和观察,而后者往往带来冲动和不可挽回的后果。
在看过他不断重申对意识形态和道德的超越之后,我不免想,这样的超越本身、这样强调大历史的至高无上本身是否落进了另一种隐蔽的道德桎梏?或者变成了另一道神学命题?我犹豫了很久,仍然决定否决掉这种反问。我意识到这样的反问是无穷无尽的,因为这样的怀疑和反问何尝不是一种道德的桎梏和对于虚无的神圣崇拜?这样的反问和否定本身是似是而非和蛊惑人心的,是一种全盘抹杀直到虚无的陷阱。我也要小心这样的反思不要陷入一种哲学上相互映射的无穷无尽之中。其实黄仁宇的思路很明确:历史可以用技术来诠释,上升到意识形态的地步则辩论无休无止。
他对意识形态的反感似乎与生俱来,在抗战时期,处于人生交叉口的时候,他辍学,参军之前曾经在报馆做过一阵,和廖沫沙等共产党人结识。他的许多同龄人后来去了延安,但他没有。他虽然觉得国统区腐败黑暗(顺便说一句,这种腐败在他看来,源于体制,而非个人品德),但也不喜欢无时无刻被浸泡在“主义”之中。他显然珍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一直处在大动荡的夹缝之中,而游离它之外。我想这也是形成他最后近乎冷漠的大历史观的最初端倪。他在《黄河青山》里为此辩解说,他不是缺乏同情心和热情,但历史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他也许并不缺乏丰富的情感(这点我要在后面谈到),但不能因为他这种超越就认为他是西方流派的历史学家,至今我仍然认为他的思维方式是传统中国的,虽然黄仁宇先生他自己绝对不会这么认为,并且通过对自己归化美国国籍和儿子对美国的认同来暗示他已经习惯于西式思维。实际上,我倾向于他大历史观本身正说明了他典型的中国传统性思维方式: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综合的,难以精确表达的互动体。他在学术上的不断困厄也从侧面反应了他和西方流派的学术方式是如何的不能融洽。
很多例子可以证明他看待历史时有全局式的无动于衷。比如对于文革,他就认为这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大倒退,从力图现代的变革中缩回到传统的文化统治下的简单模式。但他把这看成一种结构调整的痛苦,也认为这种极端的措施可以摧毁旧体制的传统根基,从而为建立新的体制创造一大片空地——从文革后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变迁来看,不能说他不是正确的,我们和旧体制在思维和信仰上的联系的确被割裂了。但他如此轻描淡写谈到文革的残酷未免太不近人情。在我看来,这更多是因为他没有感同身受,在这点上,谁都无法免俗。有意思的是,黄仁宇对林彪的残暴耿耿于怀,虽然林彪在中国将领中绝对算不上凶狠残暴的——他的印象纯粹来自四平保卫战,那场初次尝试的攻城战中,共产党的民主联军死伤惨重。黄仁宇对林彪使用的“人海战术”密集冲锋印象深刻,觉得这样驱使大批生命进入死亡地带无法让人忍受。我想这个事件大概做为他年轻时候的一个印记,永远留在他心理了,即便他习惯用大历史来看待国共战争,但仍然不会原谅林彪。
在最后,我不得不再次赞扬一下他的文笔,那种洗练悠长视野开阔的叙述方式迷人极了,他仿佛从万里长城某块砖上古老的花纹说起,目光却涵盖了整座长城,同时又不忽视任何细节。我至今仍然记得他不带任何哀怨地叙述他不成功的打工生涯,因为笨拙而不停地换工作,他的大学教授莫勒讲授《法律与新闻》课,说到诽谤案时,可以用没有恶意来答辩,但不能用事实真相,他说:“有时真相越多越诽谤”,在另一堂课讲到色情刊物时,他忽然想到这个句子,于是又语带双关地说到:“有时真相越多越猥亵”,引起班上女生的放浪大笑。
而这些细节被他随意而自然地融合进整个回忆当中,使得我们在不断认知他发展他的大历史观时,一点也不乏味地看到他真实自然的生活以一种交错闪回的方式展现。
很遗憾这本书只写到1983年,之后他就没有在继续回忆下去,因此我无从知道他后来的历史思维有无新的发展,对中国的变迁看法如何。在封面上,他闲适地坐在帆布椅子中,望着远处的青山绿水,我看不见他的表情,但他的姿势很从容。我合上书,想到的却是:“这个倔强的湖南老头。”的确,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正是他这种决不妥协的态度从困顿中争取来的。
黑塞评《白痴》|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一个时刻,经历陀思妥耶夫斯基那富有洞见的瞬间
作者:果麦文化 发布时间:2021-06-17 17:12:42
赫尔曼·黑塞 | 文
姜乙 | 译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白痴”列夫·梅什金公爵常被比作耶稣。这当然可以。人们可以拿任何一个被神秘真理触碰过,不再将思想从生活中剥离,并因此孤立于他的周遭,乃至成为一切的敌人的人,与耶稣相提并论。为此,在我看来,梅什金与耶稣之间并无极为显明的相似之处。他唯一肖似耶稣的重要特征,是他“胆怯的贞洁”。对性和生育的隐匿恐惧是“史实中”的耶稣和福音书中的耶稣不可或缺的特征。这一特征显然隶属他尘世的使命,甚至在勒南(法国作家,历史学家)笔下肤浅的耶稣形象中也并未被疏漏。
《白痴》[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 耿济之 译 果麦文化 | 山东文艺出版社2021年5月
但奇怪——虽然我对常拿梅什金和耶稣相比鲜有激赏——却还会在无意间将两者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这一点,我很晚才从一些隐微之处有所觉察。有一天,我想到白痴,突然发现我对他最初的思考总是涉及他貌似次要的部分。想到他,我脑海中浮现的总是他出现在一个特殊的、毫无意义的次要场景中,正如我想到救主。当某时的联想唤起我心头的耶稣意象,当耶稣这个名字,响过我的耳畔或映入我的眼帘,我的第一个闪念,从不是十字架上的耶稣,旷野中的耶稣,行神迹的耶稣,或从死中复活的耶稣,而是在客西马尼园中痛饮最后孤单的一杯,灵魂在必定的舍命与崇高的新生间痛苦撕裂的耶稣。这一刻,耶稣像个孩子般渴求着最后的安慰,环顾他的门徒,在绝望的孤苦中寻找一丝温暖和属人的亲近,寻找一丝稍纵即逝的甜蜜假象——但门徒们熟睡了!他们躺着,熟睡。他们,正直的彼得,俊美的约翰,所有这些好人,这些耶稣习惯了一再以善意和热忱的自我欺瞒与其分享思想、他部分思想的人,这些他以为他们切实懂了他的话,以为他的思想已切实传授给他们,唤醒了他们的某种共鸣,在他们中找到了诸如理解、亲系和休戚与共的人——这一刻,在这不堪忍受的痛苦时刻,耶稣成了一个彻底的凡人,一个彻底的受难者,他坦诚地转向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渴望靠近他们,渴望在每句蠢话、每个半吊子的友好举动中获得些许慰藉和鼓舞,他转向这些同伴,他所唯一拥有的——他们不在。他们睡觉,打鼾。这残酷的一幕盘踞在我心中。我不知这一幕如何早在幼年就盘踞在我心中。而正如我所述,一想到耶稣,对这一幕的印象,就立刻浮现脑海。
同样,想到梅什金亦是如此。想到他,这位白痴时,首先浮现我脑海的也是些似乎并不重要,却同样难以置信、同样孤绝、同样悲惨凄凉的瞬间。我所指的场景,发生在那个晚上,列别杰夫位于帕夫洛夫斯克镇的宅邸中。癫痫病发作数日后处于康复中的公爵迎接叶潘钦一家的登门造访。一派明媚优雅的气氛,尽管暗含危机和沉闷。这时,一群年轻的革命者和虚无主义者突然闯进来:能言善辩的年轻人伊波利特、自许的“帕夫利谢夫之子”,“拳术家”和其他不请自来的人。这一幕令人不快。阅读时每每叫人作呕,引人愤慨和厌恶。这群带着无可救药的恶意,狭隘而步入歧途的年轻人炫耀着,形同赤裸地曝露在舞台的聚光灯下。这一刻,他们的每句话、每个用词都构成双重伤害:对善良的梅什金的影响,以及由于其话语的残酷性对讲话者自身的出卖和背弃——尽管在小说中,我所谈及的这一幕并不重要,并未被着重强调,却奇异而令人难忘。
一方是优雅的社交名流、拥有财富和权势的保守派;一方是不留情面、不屈不挠,除了暴动、憎恶传统之外一无所知的愤怒青年,他们肆无忌惮、野蛮无理,自诩理性主义者,却带着难以名状的愚昧——位于两派之间的公爵孤立无依,被双方谴责,成为众矢之的。
而这种情形是如何告终的?纵使在激动中有三两纰漏,梅什金还是以完全合乎其善良、温柔和天真本性的态度,微笑着接受了不堪忍受之事,无私地回答了不知羞耻的提问,检讨自己并承担了一切罪过——他因此彻底失败,招致蔑视——不是此方或彼方的蔑视,不是年轻人反对年长者,或反之,而是招致双方的蔑视!所有人都疏远他。他踩了所有人的脚。顷刻间,这些人之间因阶层、年龄和主张的差异造成的极端矛盾被彻底化解。他们阵线一致,甚至完全一致地在盛怒中疏远他——他们中唯一纯粹的人。
造成这位白痴不可能步入他人世界的缘由是什么?尽管几乎所有人都以某种方式爱着他,他的温良为众人拥戴,他甚至时常被众人视为楷模,可为什么无人理解他?是什么将这位有魔力的人物与他人和大众区分开来?为何他们反对他是正当的?他们为何不容置疑,非反对他不可?他为何必须步耶稣的后尘,最终不仅被尘世,亦被他所有的门徒遗弃?
这是因为白痴有着有别于他人的思想。不是他的思想比他人少有逻辑,或多了几分天真的遐思。不是。他的思想,我称之为“魔术般的”。
这位温良的白痴,否定了他人的整个生活、整个思想及感受,否定了他人的整个世界与现实。
他的现实与众不同。而他人的现实对他来说是彻底的虚幻。正因为他看见并追求一种全新的现实,他才成为众人的敌人。
《白痴》书影
梅什金与他人的区别并不在于他人尊重权力和金钱、家庭和国家之类的价值,而他不尊重。并非他代表精神,他人代表物质,或随便怎么措辞!并非如此。对白痴来说,物质同样存在。尽管他并不十分看重,却绝对识得物质的意义。他的要求,他的理想不是印度苦行僧式的,不是去凋敝表象世界的现实,以陷入自我满足的精神世界,并认为唯有这样才是真实的。
不,关于自然与精神的权利,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必要性,梅什金完全可以与他人达成共识。只是对他人而言,两个世界的共存与平等是一种智识,而对梅什金来说,则是他的生命与现实!如此说来仍不够清晰,我们试着以另一种方式阐明。
梅什金与他人的区别在于他作为“白痴”和癫痫病人,同时又作为一个极为聪慧的人,与无意识的关系比他人更直接、更密切。他的巅峰体验,是他数次经历的拥有至高灵敏度和判断力的时刻。
在这些时刻,这些闪电般的瞬间,他所具备的魔力让他成为世间万物,同情世间万物,并与世间万物共同受苦。
他理解一切,赞赏一切。在这种巅峰体验中有着他本性的核心。他没有阅读和赞赏过,也没有研究和惊叹过魔法和神秘学智慧,他只是切实经验了这一切(尽管只是几个少有的瞬间)。他没有奇崛而杰出的思想和念头,而是一次或数次站在了神秘的边界。在那里,一切皆被肯定。在那里,不仅最生僻的思想是真实的,就连与这些思想相悖的思想也同样真实。
这就是这个人的可怕之处,令人畏惧之处。他并非绝对孤立,并非整个世界与他为敌。几个人,几个极不可靠、极富危害和极端危险的人会偶尔深情地理解他:罗果仁,娜斯塔霞。罪犯和歇斯底里的女人理解他。他,一个无辜的、温和的孩子!
《白痴》书影,书中附人物关系图
但这个孩子并不像他表现得那般温和。他的无辜也并非无害。人们害怕他,这不无道理。
我说过,白痴间或接近了能觉察每种思想及其对立面皆为真实的边界。也就是说,他感受到,从某个极点看,没有任何思想、任何准则、任何特征和形式的存在不是真实的和正确的——而每个极点都有其对极。设定一个极点,采取某种立场,去观察和归置世界,是一切教育、文化、社会和道德的首要根基。凡意识到精神与自然、善与恶是可以互置的人,哪怕只是瞬间有所意识,那么这个人,就是一切秩序可怕的敌人。因为意识的瞬间,即反秩序的开端,混沌的开端。
回归无意识和混沌的思维摧毁一切人类秩序。一次言谈中,有人声称“白痴”除了描述真相,绝口不语,这多么贫乏!确实。一切皆真。对一切皆可予以肯定。要建立世界的秩序,达成目标,要实现法律、社会、机制、文明和道德,还必须在肯定的同时予以否定,必须将世界在对立中划分为善与恶,哪怕一切否定、一切禁忌的最初确立都十分专断——但只要它成为法律、生发效力,成为观念和秩序的基础,它就是神圣的。
人类文明意义上的至高真实性,在于世界被划分为光明与黑暗、善与恶、许可和禁忌。但对梅什金而言,至高的真实性在于他神秘地经验到,一切规则的可逆性和对跖两极的平等存在。归根结底,“白痴”导入了无意识的母权,废弃了文化。他没有打破律法的昭告,而是翻转它并指明,律法的背面写着完全相反的东西。
《白痴》书影
这位秩序的敌人,可怕的毁坏者,不是以罪犯的形象登场,而是以可爱、羞怯,周身洋溢着天真优雅,纯良无私的形象登场。这就是这本可怕之书的秘密。
出于深邃的直觉,陀思妥耶夫斯基将这个人描写为病人,癫痫病患者。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一切新事物、可怕事物和不确定未来的载体,一切预知混沌的禁令的载体,都是病人、可疑的人、重负的人: 罗果仁,娜斯塔霞,后来的卡拉马佐夫四兄弟。他们都被描写为脱离常轨的人,古怪而异乎寻常的人。但所有这些人,这些脱轨的人和精神病人,都能激起我们像亚洲人相信他们有义务去尊重疯子那般神圣的敬意。
值得注意的、奇特的、重要的、后果严重的并非1850年至1860年间俄国某处的一位天才兼癫痫病人有过如此奇想,创造了这些人物形象。重要的是,三十年来,这些著作已逐渐被欧洲青年视为重要的先知书。奇异的是,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这些罪犯、癔病患者和白痴,在我们眼中的面貌,与其他畅销小说中的罪犯和愚人形象截然不同。我们如此恐惧地领悟他们,如此奇特地爱着他们,乃至我们从自身中发现了与这些人物的关联和相似之处。
这并非出于偶然,也并非由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外在因素和文学因素。他作品中的许多特征都极为令人震惊——让人想到如今业已完善的无意识心理学的预先出现——我们并非惊叹其作品中高度智性的表达和娴熟的技巧,或其作品艺术地再现了我们基本熟知的世界,而是
我们视其为先知,视其为我们在近年来的欧洲目睹的腐朽与混乱的预言。
这些诗意人物的世界不是理想意义上的未来图景——不会有人这样认为。不,我们在梅什金或其他人物身上没有感受到“你应当如此!”的典范性,而是感受到“我们必须遭逢此番际遇。这是我们的命运!”的必然性。
未来是不确定的,但这里指出的道路是明确的。它意味着心灵的重置。它引领我们超越梅什金,拥有“魔术般的”思维,接纳混乱,返回无序,返回无意识和无状,回归动物,甚至比动物还原始,回到一切的发端。但这么做并不为让我们在那里停滞,成为动物或成为原始的淤泥,而是为让我们建立新的方向,让我们在存在的根源邂逅遗忘的本能和发展的可能性,为能以新的方式去从事对世界的创造、重估和分割。没有任何纲领能引领我们发现这条路。没有任何革命能为我们打开通往这条路的大门。每个人都要独自上路。每个人都要去找寻自己的路。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必须有一个时刻,站在梅什金曾经站在的边界。在那里,旧真理终结,新真理伊始。我们中的每个人都必将在人生的某个瞬间,经历梅什金那富有洞见的瞬间,那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濒临死刑又死里逃生的体验中,获得先知视野的瞬间。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荒原狼》《悉达多》等。黑塞极为推崇并深刻地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他曾写道:
“我们之必须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是在我们遭受痛苦不幸,而我们承受痛苦的能力又趋于极限之时,只是在我们感到整个生活有如一个火烧火燎、疼痛难忍的伤口之时,只是在我们充满绝望、经历无可慰藉的死亡之时。当我们孤独苦闷,麻木不仁地面对生活时,当我们不再能理解生活那疯狂而美丽的残酷,并对生活一无所求时,我们就会敞开心扉去聆听这位惊世骇俗、才华横溢的诗人的音乐。”
【译者简介】
姜乙,德语译者,先后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和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现居北京。曾翻译《悉达多》《人类群星闪耀时》等作品。
| 本文收录在《白痴》(果麦文化·山东文艺出版社,2021)一书中,原题为《思考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
白痴
9.2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 2021 / 山东文艺出版社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3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网站更新速度:3分
使用便利性:6分
书籍清晰度:8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是否包含广告:4分
加载速度:6分
安全性:9分
稳定性:9分
搜索功能:4分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差评少(583+)
- 字体合适(318+)
- 赞(204+)
- 章节完整(410+)
- 好评(649+)
- 无漏页(479+)
- 无水印(220+)
- 速度快(102+)
- 傻瓜式服务(370+)
- 简单(601+)
- 图文清晰(631+)
- 已买(184+)
- 少量广告(85+)
下载评价
- 网友 石***烟: ( 2024-12-16 11:35:11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孔***旋: ( 2025-01-02 04:23:40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步***青: ( 2024-12-10 09:08:17 )
。。。。。好
- 网友 师***怡: ( 2024-12-10 02:05:52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沈***松: ( 2025-01-03 18:57:55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师***怀: ( 2024-12-24 02:41:07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孙***美: ( 2025-01-09 03:48:38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訾***雰: ( 2024-12-28 18:31:05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丁***菱: ( 2024-12-22 03:34:33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曾***文: ( 2024-12-15 17:01:52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陈***秋: ( 2024-12-19 01:39:34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考试参考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中公版·2016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辅导用书: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中级)历年真题及全真模拟试卷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去珠峰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2009年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公共科目考试大纲及练习题集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电磁场与电磁波理论(第三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比较哲学与当代中国哲学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2014修正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宋史纪事本末 (明)陈邦瞻 撰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沙滩排球竞赛规则2013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墙上春秋 大学报的兴衰 罗平汉【正版书籍】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7分
人物塑造:9分
主题深度:6分
文字风格:3分
语言运用:3分
文笔流畅:3分
思想传递:4分
知识深度:3分
知识广度:8分
实用性:4分
章节划分:7分
结构布局:9分
新颖与独特:4分
情感共鸣:9分
引人入胜:6分
现实相关:6分
沉浸感:8分
事实准确性:8分
文化贡献: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