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2022数学历年真题全精解析(数学三)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25:39

2022数学历年真题全精解析(数学三)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2022数学历年真题全精解析(数学三)精美图片
》2022数学历年真题全精解析(数学三)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2022数学历年真题全精解析(数学三)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09275546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4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74.85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25:39

内容简介:

暂无内容简介。。。。。。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zlk 发布时间:2009-01-05 17:40:07

    写得挺好的

  • 作者:Kevin 发布时间:2023-10-06 14:12:42

    简短,生动的描述了正能量及其如何应用在生活中。或许很多人会把本书当做另一个鸡汤,但如果你正在面临生活中的挑战,可能会从书中有所启发。保持积极的心态无论对于生活还是工作都非常重要

  • 作者:植物盐 发布时间:2013-01-26 17:11:52

    磨刀霍霍向厨房。。。

  • 作者:javier 发布时间:2020-07-21 13:40:42

    说系统也不太系统,说难也还挺多生辟词语,练习和排版都有点怪怪的,不如新视线配套的语法练习册。

  • 作者:韧勉 发布时间:2013-07-23 21:27:25

    无论是悟禅还是赏诗,这本书都是深入浅出的不容错过,在这本书里你能看到一个学贯中西,通贯文史哲的大家,如何得心应手的将儒释道与诗词曲完美的串联起来,娓娓道来,在学会赏诗的过程中参悟到哲学的高深莫测,陶冶情操的同时,人生的境界也得到了提升。强力推荐!

  • 作者:驹小柒 发布时间:2015-07-21 14:37:01

    其实还是蛮不错的,插图很魔性逗的一比ヾ(≧∇≦*)ゝ


深度书评:

  • 本书内容梳理

    作者:方琢月 发布时间:2024-04-03 16:50:58

    六日战争是指1967年6月5日爆发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它堪称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以色列以数百人死亡的代价,在短短6天之内分别击败了埃及、约旦、叙利亚三个国家,将领土面积扩大了三倍以上。如果不是美国和苏联的强力介入,以色列还将斩获更多战果。这场战争奠定了以色列作为中东强国的地位,并永远地改写了中东历史的进程。这同时也是一场结局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战争,战前以色列固然没有想到胜利来得如此迅速,阿拉伯诸国也对彻底消灭以色列信心满满。从战前武装力量的对比来看,双方悬殊也十分明显:阿拉伯诸国动员了20万人,是以色列兵力的两倍。与此同时,阿拉伯人拥有2700辆坦克、800架战斗机、217艘军舰,以色列方面对应的数字则分别是800、190和37。埃及不仅和叙利亚、约旦组成了军事同盟,还获得了伊拉克、沙特等其它阿拉伯国家乃至超级大国苏联的支持。以色列则在国际上孤立无援,其主要盟友美国当时深陷越战,对双方冲突持中立态度。

    引发六日战争的关键人物是埃及总统纳赛尔,当时纳赛尔在阿拉伯世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具体表现就是所谓的纳赛尔主义,其主要立场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种主张:第一是号召阿拉伯国团结起来,组建一个广泛的阿拉伯联盟;其二是积极中立政策,呼吁在美、苏、欧洲的势力争夺中保持中立,并欢迎更多中东国家加入中立,形成苏联与西方之外的另一种力量,其三是主张一种由马克思和伊斯兰宗教杂糅而成的阿拉伯式社会主义。纳赛尔起初并不想真的和以色列开战,而只想对以色列作出一种战争姿态,为自己在阿拉伯世界赢取政治资本。因此六日战争的爆发,是阿拉伯诸国内部争夺影响力的结果。由于以色列是阿拉伯诸国的公敌,谁表现得对以色列更强硬,谁就更有可能成为阿拉伯世界的英雄。这种竞争以及相伴而来的政治宣传,让阿拉伯国家的民众和军人越来越兴奋,人们普遍认为消灭以色列已经指日可待,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过来迫使他们的领导人采取更危险的举措。对以色列来说,这种竞争必然使其感到生存受到极大威胁,最终不得不采取措施先发制人。因此六日战争是一场“弄假成真”的战争。

    一、六日战争产生的背景

    事情要从1952年说起,这一年7月,自由军官组织推翻埃及法鲁克国王的统治。该组织的主要领袖是一位年轻的上校——后来成为埃及总统的贾穆勒·阿卜杜·纳赛尔。埃及新政府上台后亟需证明其改革决心和执政能力,在他们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有三项主要的措施与后来的战争有关:其一是与英国政府就撤军问题展开谈判。此前埃及是英国殖民地,尽管埃及于1922年获得了名义上的独立,但英国仍在埃及保留了诸多特权,例如在埃及本土驻军以及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1954年10月19日英埃两国签署协议,前者承诺在24个月内从埃及撤走全部军事人员。在一周后的一次关于英国撤军的演讲中,纳赛尔遭到了枪击,枪手一共向他射出8颗子弹,但都没能打中他。纳赛尔并没有在枪口下退缩,而是继续发表他的演讲,好像枪击只是一场意外的小中断。这一戏剧化事件外加与英国谈判所获得的成功,让纳赛尔成为全国瞩目的人物,获得了埃及民众广泛而热烈的拥护。

    第二项措施是针对来自以色列的威胁加强埃及军备。当时英、法等传统帝国主义国家在中东势力急剧衰退,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开始影响中东政治。西方国家不愿意向埃及出售武器,除非纳赛尔同意加入中东的反苏地区同盟,并保证不再袭击以色列。纳赛尔拒绝了这一要求,因为他奉行积极中立政策,不愿意倒向美国或者苏联的任何一方。纳赛尔的中立实际上是希望能在美苏之间左右逢源,在上台初期,他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但后来事态的发展表明,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长时间骑墙是不可能的。武器采购的结果,是纳赛尔与中国建交,由中国牵线联系上了苏联。1955年7月,埃及得以从苏联的卫星国捷克斯洛伐克采购到大量坦克与战斗机。这一结果颇具讽刺意味——以色列在1948年的建国战争中同样面临西方国家禁售军火的困境,也是因为从捷克斯洛伐克采购到武器而扭转战局,最终击败了阿拉伯诸国。

    第三项措施是在尼罗河上修建一座水电坝,也就是日后著名的阿斯旺大坝。新政府认为,这项工程能够改善就业,扩大耕地面积,加强埃及的工业基础。修建这样一座水坝预计将耗费10亿美元,其中4亿美元必须用外汇支付。当时的埃及无力承担这样巨额的资金,因此向世界银行借了2亿美元。美国为了将埃及拉入西方阵营,主动提出为阿斯旺大坝的修建提供剩余2亿美元的借款,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然而纳赛尔的亲苏倾向让美国日益不满,最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于1956年7月19日宣布撤销美国对大坝项目的全部资助。纳赛尔对此十分愤怒,他立即作出了一个非常强硬的反应——于7月26日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声称要用运河的收入来覆盖水坝项目的开支。

    在此之前(1955年9月),纳赛尔已下令封锁了蒂朗海峡,禁止以色列的船只通过。以色列南端的国土处于埃及西奈半岛和约旦之间的狭长夹缝之中,这条缝隙最末端就是以色列在红海唯一的海港——埃拉特港。就像一个口渴之人努力将胳膊伸进通往水源的缝隙里,而他的指尖刚刚好够触到水源。从这里,以色列的船只可以驶入亚喀巴湾,再经过蒂朗海峡的狭窄收口进入红海。由于阿拉伯国家禁止以色列船只使用苏伊士运河,以色列只能从埃拉特港穿过蒂朗海峡从伊朗进口石油。因此蒂朗海峡对以色列的生存至关重要。但是蒂朗海峡的两岸分属埃及和沙特,海峡中间的水道只有两英里宽,埃及因而宣称对这一片水域拥有主权。第二次中东战争和第三次中东战争的爆发,都与埃及封锁蒂朗海峡有关。

    纳赛尔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举措引起英法两国的强烈不满,此前苏伊士运河是由英国和法国共管的。此外,法国一直对纳赛尔支持当时是法属殖民地的阿尔及利亚的独立运动耿耿于怀。列强起初邀请纳赛尔就此事件举行一场国际会议,但被纳赛尔拒绝。英法两国转而以色在巴黎举行了一次会谈,计划让以色列以蒂朗海峡被封锁为由,出兵占领西奈半岛。当以色列军队抵达苏伊士运河后,英国与法国将出面调停,要求埃以双方军队撤退到苏伊士运河两岸16公里以外。两国即可乘机夺回运河,而以色列则得以解除对海峡的封锁。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军队入侵西奈半岛,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英、法两国按计划发布了要求埃以双方军队退出苏伊士运河的调停声明,但在发布的时间上犯了错——此时以色列军队刚刚越过埃及边界,离苏伊士运河还有40多英里,所以英、法怎么不约而同地知道以色列将要打到苏伊士运河呢?纳赛尔意识到英、法是以色列入侵行动的合谋者,因而拒绝了两国的撤军要求。两国随后轰炸了埃及空军基地,占领了塞得港。以色列则占领了西奈半岛。英、法、以三国的入侵行动遭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尤其是美国和苏联的共同反对。美国声称要将英国和法国开除出北约,美国财政部还进一步威胁要抛售美国持有的英国债券——这将对当时的英国经济产生毁灭性打击。4个月后,以军撤离西奈半岛,英国首相安东尼·艾登被迫辞职。一支联合国部队被派往蒂朗海峡西岸的沙姆沙伊赫以维持区域和平。埃及虽然军事上被打败,却获得了政治上的胜利。与英、法、以正面硬扛的纳赛尔则被阿拉伯世界当成传奇英雄,成为阿拉伯民族主义的精神领袖。纳赛尔的胜利更在阿拉伯世界掀起了一阵民族团结的热潮。

    苏伊士运河问题上的失败让英国遭到严重的打击,此后的英国从国际大国降格为一个区域性国家,英帝国的殖民体系从此彻底崩溃。法国也放弃了对阿拉伯殖民地的控制,转而支持以色列。美国和苏联则开始争夺英、法两国在中东留下的权力真空。与如今人们对美国和以色列关系密切的印象不同,第二次中东战争后,美国希望通过支持阿拉伯国家来扩大自己在中东的影响力,同时遏制苏联势力在此一地区的扩张,这一政策被称之为艾森豪威尔主义。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美国为迫使英、法、以从埃及撤军出了大力,以为这样能赢得纳赛尔的好感,但后者对此并不领情。在他看来,美国只不过是想接替英国对埃及的控制。苏伊士运河事件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阿拉伯世界出现了代表西方势力的艾森豪威尔主义和代表阿拉伯民族主义的纳赛尔主义相互竞争的局面,此后的一系列事件都与上述竞争有关,包括埃及和叙利亚的短暂合并,伊拉克的军事政变、黎巴嫩以及也门的内战。

    1958年埃及和叙利亚突如其来的合并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两个国家的领土并不接壤,而是隔着一个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阿拉伯人处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一战爆发后,英国为了打击奥斯曼帝国,鼓动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反抗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在此过程中,英国对其盟友作出了三个相互矛盾的承诺。首先是英国驻埃及高级专员亨利·麦克马洪向麦加的谢里夫,哈希姆家族的侯赛因·本·阿里作出承诺,支持后者建立一个以叙利亚地区为中心的独立的阿拉伯王国,其领土要求覆盖整个从埃及到土耳其之间的整个大叙利亚地区,包括现在的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伊拉克以及巴勒斯坦地区。此后,侯赛因谢里夫的第三子费萨尔领导了针对土耳其人的阿拉伯大起义。其二是著名的《贝尔福宣言》,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向犹太复国主义者承诺英国将全力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条件是不损害此地区非犹太群体的政治和宗教权利。其三是英国和法国秘密签订的《赛克斯-皮科协议》,俄国也在协议上签了字,这是一个英法两国私下瓜分中东势力范围的协议,在该协议中,黎巴嫩和叙利亚被分给了法国,约旦和伊拉克被分给了英国,巴勒斯坦则由国际共管。10月革命后,《赛克斯-皮科协议》作为沙皇俄国秘密外交的罪证被布尔什维克公布出来,引起了阿拉伯世界的强烈不满。1919巴黎和会期间,费萨尔率领阿拉伯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了建立一个统一阿拉伯民族国家的诉求。在美国的倡议下,和会委员会决定派出一个调查委员会去了解大叙利亚地区民众的真实意愿,调查团走访了巴勒斯坦、叙利亚、外约旦和黎巴嫩的许多城镇和村庄,接见了大量的民众代表,搜集了1800多份请愿书和近10万份签名。阿拉伯世界也为这次调查做了充分的民众动员。调查团的到访激发了这些地区空前的民族热情,其意义和影响大大超过了调查结果本身。组建一个大叙利亚的阿拉伯民族国家的心愿从此在以大马士革为中心的诸多地区扎下了根。调查团最终向巴黎和会提交了一份报告,但报告随后被列强束之高阁,3年后才被公开,此时英国和法国早已完成了对该地区势力范围的瓜分。

    1920年3月8日,大马士革的叙利亚议会宣布成立包括巴勒斯坦和黎巴嫩在内的叙利亚王国,由费萨尔任国王。这个“国家”只存在了四个月。不管调查团的结论是什么,根据英法之间的协议,叙利亚早已被许给了法国。7月24日,法国军队击败了费萨尔组织的阿拉伯志愿军,强行占领了大马士革,自此开启了法国对叙利亚的殖民统治,直至1946年叙利亚完全独立。巴勒斯坦、外约旦和伊拉克则成为英国的托管地。为了对哈希姆家族作出弥补,英国于1921扶植侯赛因谢里夫的儿子阿卜杜拉成为外约旦的国王,又扶植他的另一个儿子——被法国人从大马士革赶走的费萨尔——成为伊拉克的国王。阿拉伯人愿景中的独立民族国家现在被分成了五块,分别是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和伊拉克。

    叙利亚在获得独立后,依然对将阿拉伯诸民族统一在一个大叙利亚国家之下的梦想念念不忘。1947年,阿拉伯复兴党成立,该党于1952年与阿拉伯社会党合并,更名为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光从名字就能看出,这个党的主张和纳赛尔主义十分接近。苏伊士运河事件后,纳赛尔在阿拉伯世界的声誉空前高涨,复兴党在纳赛尔身上看到了实现阿拉伯民族梦想的希望,更想借纳赛尔扩大自身的影响。1955年纳赛尔和苏联搭上关系后,叙利亚也跟随埃及的脚步加入苏联阵营,两国关系迅速发展,并签订了一系列军事和经济合作条约。随着和苏联关系的加深,叙利亚共产党的地位也逐步提高。两党共同推动了1958年2月埃及和叙利亚的合并,合并后的国家被称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纳赛尔由此达到了他政治生涯的顶峰。但两国合并过于仓促,事前并没有制定完整的合并方案。纳赛尔对合并提出了苛刻要求:叙利亚所有军队归埃及指挥,所有政党全部解散,合并后又在叙利亚强推国有化和土地改革政策,引起商人和土地所有者的强烈不满。纳赛尔派出了自己的亲密战友,埃及陆军元帅阿米尔担任叙利亚地区的行政和军事长官,却把支持他的叙利亚复兴党成员安排到次要位置。阿米尔则在叙利亚统治期间纵容埃及军官胡作非为,得罪了叙利亚军方。1961年9月28日,叙利亚军队发动政变,逮捕并驱逐了阿米尔。合并失败后,叙利亚和埃及之间的关系开始恶化,成为阿拉伯民族统一事业上的竞争者。

    哈希姆家族在约旦和伊拉克的统治很不稳定,两位国王都是由英国人控制的外地人。第一次中东战争后,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尤其成了阿拉伯诸国战败后指责的对象,他对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领土早有野心,战前他曾和以色列私下达成过互不侵犯的秘密协议,以换取以色列对约旦吞并上述领土的承认。战争结束后他也实现了这一目的,因而是阿拉伯诸国中唯一在那场战争中扩大了领土的国家。因此,战后的阿卜杜拉国王被视为阿拉伯人的叛徒。1951年7月20日,阿卜杜拉国王遇刺身亡,一年后,他的孙子(儿子因为健康问题只当了一年国王)侯赛因继位成为国王。为了改变约旦在阿拉伯世界里的孤立状况,新上位的国王采取了一系列排斥英国势力的举动,包括拒绝加入巴格达条约组织,免去一些英国军官的职务,并尝试就终止《英约协议》与英国展开谈判。1956年11月,侯赛因国王还向纳赛尔主义者以及“自由军官”开放了他的政府,邀请苏莱曼·纳布勒希组建了一个忠于王室的反对派政府。但随后他发现“自由军官”对他的王位产生了严重威胁。次年4月,他解除了纳布勒希的职务,并通过逮捕和流放瓦解了“自由军官”在约旦的势力。1958年2月1日埃及和叙利亚合并,为了应对随之兴起的纳赛尔主义的威胁,侯赛因国王决定与他在伊拉克当国王的表兄费萨尔二世联手,短短两周后的2月14日,约旦和伊拉克就启动了阿拉伯联邦合并计划,以此对抗叙埃合并后的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然而这个联邦比叙埃合并更短命。7月13日晚,一群受纳赛尔主义影响、也自称“自由军官”的伊拉克军官发动政变,推翻了亲英美的哈希姆家族的统治。革命后的伊拉克该怎么选择?是保持独立,还是像叙利亚那样与埃及合并?围绕这个问题,新政府内部产生了分裂,政府领导人阿卜杜·卡里姆·卡西姆并不打算和埃及分享伊拉克丰厚的石油收入,他将自己的副手——要求将伊拉克并入埃及的阿里夫上校关进了监狱。

    黎巴嫩也成为了纳赛尔主义和艾森豪威尔主义争夺影响力的战场,其政治势力主要由基督教马龙派和穆斯林派(包括逊尼派、什叶派和德鲁兹派)所组成。前者持亲西方立场,在艾森豪威尔主义主义出台后更是导向美国,后者则希望跟随纳赛尔主义。1958年2月,上述分歧最终导致黎巴嫩内战的爆发。通过开罗的收音机电台,纳赛尔主义还传播到了远在阿拉伯半岛南端的也门。作为一位社会主义改革者,纳赛尔对阿拉伯国家中的君主统治怀有敌意。约旦、伊拉克、沙特和也门都曾是“开罗之音”抨击的对象。1962年9月16日,统治也门的伊玛目艾哈迈德病逝,其子巴德尔继承了王位。9月26日,一群青年军官发动政变,炮轰并占领了位于萨纳的王宫,革命者误以为伊玛目已经死在了王宫的瓦砾之下,随即宣布伊斯兰教长制的结束和阿拉伯也门共和国的成立。事实上,巴尔德成功地逃到了也门北部边境,并获得了沙特的支持。在遭受叙埃合并失败的打击之后,纳赛尔亟需一场新的阿拉伯革命来重振其民族统一的事业。他决定派遣军队支持也门的革命派。沙特支持的保王派和埃及支持的革命派展开了一场长达5年的代理人战争。事后证明也门就是纳赛尔的越南。埃及为这场泥足深陷的战争耗费了92亿美元,超出了它自身所能承担的限度。到1965年,埃及在也门的驻军一度达到7万人,接近其总军力的一半。近万名埃及士兵在这个他们此前从未听说过的遥远国家丧失了生命。

    西方和苏联都认为是纳赛尔在背后推动了伊拉克革命以及黎巴嫩和也门的内战。1962年的阿尔及利亚的独立、也门的革命,以及1963年初伊拉克和叙利亚亲纳赛尔势力接连通过政变夺权,这一系列事件也似乎都意味着纳赛尔主义依然在升温。4月份,埃及、叙利亚、伊拉克还就三国联合问题在开罗召开会议,并于会后发表了联合声明。但他们高估了纳赛尔的影响力。到1963年7月,伴随着纳赛尔和叙利亚、伊拉克两国复兴党的决裂,他所掀起的泛阿拉伯主义运动实际上已经熄火,剩下的只有“开罗之音”和其它阿拉伯国家之间无穷无尽的相互谩骂。

    二、引发战争的原因

    就在此时,以色列的一项水利工程计划促使阿拉伯诸国再次团结到了一起。

    从1956年到1964年前,以色列的边境相对平静。苏伊士运河事件之后,蒂朗海峡解封,刺激了内盖夫和埃拉特港的发展,石油进口和炼油得到充足发展。以色列派出了许多科学家、技术人员从这个出海口,向亚洲和非洲国家传授技术,改善了自己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在这段时间里,以色列人口增长了2倍,年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10%。而阿拉伯诸国忙于相互争吵,无暇他顾。以色列和它的阿拉伯邻居们之间因而有一段相对平静的日子。1964年后,随着以色列约旦河改造工程的完工和对叙利亚边境非军事区的农业开垦,双方的冲突开始升温。

    为了改善内盖夫的农业灌溉,以色列通过更改约旦河流向,从加利利海调水到内盖夫沙漠。阿拉伯国家反对这项工程,他们声称以色列对约旦河的改造将减少阿拉伯国家尤其是约旦获得的水资源,但真实的原因则是,他们担心改造后的内盖夫沙漠能够再养活300万犹太移民。1959年该工程刚启动的时,叙利亚就敦促纳赛尔对以色列采取军事行动。由于没有把握打赢以色列,纳赛尔提议采取另一种解决方案——通过对约旦河的两个源头(巴尼亚斯河与哈剌巴尼河)进行改到道,来减少以色列获得的水资源。中立专家对此做了测算,该计划对约旦河水源分配所产生的影响,和以色列单方面的改造工程在结果上几乎没有区别。但问题已然超出了单纯的技术或者经济方面的考量。在阿拉伯诸国看来,不采取任何行动意味着对以色列认怂。1964年1月14日,在纳赛尔号召下,阿拉伯领导人在开罗召开了阿拉伯国家最高级会议,通过了实施这项计划的决议。考虑到以色列可能为阻止该计划而采取军事行动,参会诸国决定成立阿拉伯联合司令部,协调各国军队的布防和作战。阿里·阿里·阿米尔将军任总司令(埃及人),阿卜杜·穆奈姆·里亚德将军(埃及人)任总参谋长。不过,司令部的成立当时还仅仅是一纸空文,未能改变诸国军队一盘散沙的局面。尤其是叙利亚和伊拉克希望在约旦和以色列边境上部署军队,约旦的侯赛因国王则坚决反对两国军队进入约旦,他认为这样做并不会让约旦变得更安全,反而会刺激以色列对约旦发起进攻。联合司令部存在的意义主要是政治层面的——纳赛尔希望以此掌握阿拉伯人对以色列采取军事行动的主动权,防止其它阿拉伯兄弟国擅自对以动武,从而将埃及拖入战争。但以色列人显然不会这么解读纳赛尔的用意。

    会议的另一项重要决议,是批准成立了后来大名鼎鼎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纳赛尔指派了律师出身的艾哈迈德·舒凯里为该组织的领导人。5月份,巴勒斯坦国民大会在耶路撒冷老城区举行,会上正式宣告了巴解组织的成立。亚西尔·阿拉法特领导的法塔赫(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成为了该组织的一个分支。阿拉伯各国对于巴解组织的态度存在明显分歧。约旦拒绝巴解组织在自身领土上招募资金和士兵。埃及和叙利亚则是该组织的实际支持者。纳赛尔建立巴解组织的用意是为了疏导巴勒斯坦人的民族情绪,防止后者的游击战和军事冒险刺激以色列。叙利亚希望通过巴解组织打击以色列。至于后来成为巴解组织主流派系的法塔赫则有自己的想法——由于意识到自身力量无法对以色列产生任何威胁,阿拉法特希望通过小规模的袭击破坏活动刺激以色列作出报复行动,然后在舆论宣传方面下足功夫,让阿拉伯诸国因没能作出强力反应陷入相互谴责,最终的目的是将阿拉伯诸国引向对以色列的战争——他们的策略是有成效的,阿拉伯诸国起初希望利用巴解组织达到其自身目的,结果反而被后者所利用。

    法塔赫说干就干,12月31日夜晚。一小队法塔赫游击队穿着叙利亚人的军装,带着苏制炸药,从从约旦边界(有说是从黎巴嫩边界)潜入以色列北部,试图炸毁一台水泵。行动失败了,炸弹没有爆炸,一名队员在返回约旦后因拘捕被约旦警方击毙。但法塔赫在第二天——也就是1965年元旦——发布消息说他们取得了重大胜利,死去的队员被包装成杰哈德(圣战)烈士。接下来的两年,法塔赫施行了更多的袭击。据一名成员后来回忆,从1965年1月到战争爆发前的1967年6月,该组织一共发动了约200次突袭行动。纳赛尔偷偷逮捕了埃及和加沙的法塔赫分子,为的是避免此类行动引来以色列的报复。侯赛因国王两面为难,一方面他不敢过度打压巴解组织,怕招来其它阿拉伯国家的谴责,另一方面他又害怕以色列因八戒组织的活动而对约旦发起攻击,因为许多这样的攻击都是从约旦边境上发起的。只有叙利亚不断在资助法塔赫,并谴责纳赛尔和侯赛因对巴勒斯坦解放事业三心两意。

    在舆论方面,埃及、约旦和叙利亚三个国家都在卖力地宣传反犹太复国主义。作为阿拉伯世界的精神领袖,纳赛尔当然要表现出对以色列强硬的姿态,但他心知埃及军队不是以色列的对手,1962年以后,大量埃及军队被困在也门内战中,使得纳赛尔对以色列问题更谨慎。侯赛因国王同样和以色列保持着秘密接触,对于和以色列分享约旦河的水资源也持开放态度。三个国家中只有叙利亚是真心实意要和以色列做对,但是自从独立以来,叙利亚内政就极其不稳定,1958年到1961年,叙利亚还和埃及合并成一个国家,合并失败后,叙利亚继续回到反复政变的状态中。因此,从苏伊士运河事件到1964年之前,以色列和阿拉伯诸国之间大体上相安无事。

    1963年3月8日,具有强烈反以立场的复兴党发动政变,掌控了政权,7月份又清洗了纳赛尔主义者,此后虽然复兴党内部又爆发若干冲突,但其专政地位已经确定下来了,直到今天它还是叙利亚唯一的执政党。1966年2月,复兴党派系矛盾导致了叙利亚的又一场政变。军事委员会成员萨拉赫·贾迪德和空军指挥官哈菲兹·阿萨德(现任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的父亲,他于1970年推翻傀儡总统努尔丁·阿塔西,开启了阿萨德家族对叙利亚的世袭统治)上台掌权。新政府成员全是阿拉维派(被逊尼派排斥的一个少数派异端),缺少民众支持。为了巩固政权,新政府急于树立“犹太复国主义者”这样一个凶残的外敌,并通过和以色列进行斗争来赢取威望。

    引发叙、以两国冲突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是1949年两国停火协议规定将边境的一些区域划定为非军事区,双方都觉得自己对这些土地有主权。现在以色列人想要开垦这些土地,他们把拖拉机开进去试探叙利亚人的底线,后者的回应则是从戈兰高地向拖拉机开火。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则和前文提到的1964年阿拉伯最高级国家会议的两项决议有关。其一是由于约旦和黎巴嫩都对约旦河水源改造的计划缺乏热情,叙利亚决定单干。以色列人用坦克炮轰叙利亚人用来进行改造工程的机械设备,叙利亚人将设备转移到坦克射程之外,以色列人干脆出动飞机轰炸,由于空军完全不是以色列的对手,叙利亚人最终被迫放弃了河流改道工程。其二,在两国边境的各类小规模冲突中,叙利亚总是占不到便宜。在意识到自己打不过以色列之后,叙利亚开始支持巴解组织对以色列边境发动突袭。这类行动既可以打击以色列,又可以让纳赛尔和侯赛因丢脸。如果埃及和以色列能打起来那就更好了。反正叙利亚有苏联的保护,不会受到伤害。

    叙利亚和埃及是在同一时期和苏联建立合作关系的。但纳赛尔有意和苏联保持距离,以便同时能获得美国对埃及的援助。纳赛尔统治下的埃及,苏联的那个党是违法的,而叙利亚则不存在此类问题。除去叙利亚共产党外,包括复兴党在内的其它许多党派也有左倾倾向。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想要在中东扩大势力范围却始终不太顺利,主要原因是苏联的无神论意识形态和伊斯兰文化格格不入,正因如此,苏联也就格外看重叙利亚这个区域盟友。到1966年11月底,叙利亚开始公开宣布支持法塔赫,这一政策得到了苏联的支持。为了表示对“阿拉伯进步事业”的热情,纳赛尔也于11月4日和叙利亚签订了《埃叙共同防御协定》,该协议约定若叙利亚遭受以色列攻击,埃及将攻击以色列南部的目标。这些都构成了叙利亚敢于对以色列采取强硬态度的资本和底气。(有的研究者认为,纳赛尔签订这个协议是为了抑制叙利亚的好战行为。正是这个协议最终将埃及拖入战争。)然而,要履行对叙利亚的承诺,纳赛尔还面临一个问题:1956年以后,为了防止埃及和以色列在边境发生冲突,一支联合国紧急部队被部署在了加沙和西奈半岛,兵力虽然很少,但具有维系和平的象征意义,只要这支部队还夹在中间,埃及和以色列就无法直接攻击对方。

    尽管知道袭击背后的支持者是叙利亚,但以色列不敢对叙利亚动手,怕惹到苏联。随着巴解组织在叙利亚和约旦边境上的袭击不断增加,以色列政府所面临国内舆论的压力也越来大,民众和军方都要求政府对此作出反应。最终以色列政府决定将打击目标转向约旦,一方面避免苏联介入,另一方面,约旦在阿拉伯国世界里比较孤立,攻击约旦对阿拉伯诸国的刺激比较小。侯赛因国王意识到了这一危险。11月10日一辆以色列警车在约旦边境遇袭,造成3名警员死亡。侯赛因赶紧给以色列总理埃什科尔写了一封吊唁信。信件被交给了美国驻特拉维夫大使巴伯,巴伯本来应该将此信立即转交给埃什科尔,然而那天正好是周五,他感觉过了周末再去交信也无妨。结果正是在这个周末,以色列决定了要对约旦发动袭击。11月13日黎明时分,10辆坦克、40辆半履带车和400名以军士兵越过约旦河西岸边境,袭击了一个叫穆萨阿德村庄,以方认为该地是巴勒斯坦犹太组织的主要聚集点之一,并且附近没有阿拉伯军团。以方的原计划是把村民赶出来,炸掉村中一些房屋,然后迅速撤退。但闻讯赶来的约旦军队和以军发生了激战,双方各有死伤,还导致3名阿拉伯平民丧生,大量房屋损毁。原先只是一个类似演习的姿态性行动,结果弄得一团糟。

    以色列在穆萨阿的行动遭到国际舆论的谴责,也没能对叙利亚产生震慑作用。但它导致了一个意外的后果:在接下来的五个月里,约旦和埃及两国围绕穆萨阿事件爆发了口水战。侯赛因国王受到来自埃及和叙利亚的一致谴责,两国都说如果当初他同意让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军队入驻,以色列军队就不会这样轻易地入侵约旦边境。这让约旦国王深感受伤。约旦人问以色列军队穆萨阿时埃及空军在哪里?为什么埃及从来不在自己和以色列的边境上发动游击战?为什么不把也门的军队召回来?埃及人则说约旦人在穆萨阿事件发生后没有及时通气,又指责侯赛因挪用阿拉伯联合司令部军费。两国媒体也相互揭丑,曝光对方在其它中东国家的间谍颠覆活动。最让纳赛尔生气的是侯赛因指责埃及总是“躲在联合国紧急部队的裙下”。在1967年2月的一次公开演讲中,纳赛尔把侯赛因称为“约旦妓女”,侯赛因则气得召回了开罗大使。双方争吵一直持续到4月中旬。

    与此同时,巴勒斯坦人在叙利亚、约旦边境上发生的袭击事件还在增加。在1967年头几个月里,光是在约旦边境上就发生了270起。叙利亚人高度赞扬了这些活动,并宣称他们将为每一位志在收复巴勒斯坦的阿拉伯战士提供支持。4月7日,以色列和叙利亚在非军事区爆发了一场军事冲突。随着冲突升级,叙利亚人开始用大炮轰击以色列基布兹。以色列派出轰炸机压制叙军大炮。叙利亚的苏制米格战机升空迎战,结果有两架战机被以军空军当空击落,剩下的飞机被以军倒着追回到大马士革,接下来,在首都人民的众目睽睽之下,又有四架飞机被以军击落。

    叙利亚人脸丢大了,连带纳赛尔也觉得脸上无光,因为当以色列的幻影战机在大马士革上空盘旋着炫耀胜利的时候,埃及并没有遵守叙埃共同防守协议,向以色列南部发动进攻。约旦则乘机嘲笑纳赛尔在“叙利亚兄弟”遭受侵略时畏缩不前。纳赛尔火冒三丈,反骂侯赛因是走狗,实际上是为中央情报局工作。但私下里侯赛因依然希望能和纳赛尔达成共识。4月28日,侯赛因邀请埃及外长马哈茂德·里亚德访问约旦,他提醒说里亚德说,叙利亚人正在把阿拉伯世界拖向战争,希望埃及方面能够出面干预。里亚德说可以,前提是侯赛因要允许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军队入驻约旦,侯赛因说那也可以,但首先纳赛尔要赶走驻扎在西奈半岛的联合国部队。双方最终未能达成一致,但和约旦之间的反复争吵使纳赛尔不得不考开始虑联合国部队的去留问题。

    真正点燃了六日战争导火索的,是5月14日苏联向埃及和叙利亚传递了一份虚假情报,声称以色列在叙利亚边境上集结了10-12个旅的兵力,并将在短时间内对叙利亚发动大规模进攻。关于苏联为什么要发这份假情报有各种说法,有人说是为了迫使埃及更加依靠苏联,也有人认为是苏联希望把美国拖入中东战争,以便在越南战争以外,让美国陷入另一个泥潭。正好第二天是以色列的独立日,按照惯例,埃什科尔政府在耶路撒冷举行了一场小规模阅兵,似乎印证了苏联情报的可信度。当天晚上,纳赛尔和陆军元帅阿米尔在前者家中讨论了苏联的这份情报,后者吹嘘他看到了能够证明以色列军队集结的航拍照片,并主张马上采取行动。但纳赛尔深感犹豫,他一直担心攻打以色列会引来美国的干涉。从1964年以来,埃及和美国的关系就不太好。1965年美国援助埃及的小麦更是被叫停。两国关系此后一直没能得到改善。

    对于六日战争的灾难,阿卜杜·哈基姆·阿米尔要负上很大的责任。这位埃及政坛的二号人物和纳赛尔有极其亲密的交情,两人一起策划发动了1952年的革命。纳赛尔几乎完全将军队的事情交给阿米尔,对他荒唐的私人生活和任人唯亲的作风也十分纵容。阿米尔的女儿还嫁给了纳赛尔的弟弟。1958年埃及与叙利亚合并后,阿米尔被任命为叙利亚的总督。但阿米尔在职期间无所事事,忙着追求一位阿尔及利亚女歌星,两年后,叙利亚军人把他从被窝里拖出来,连同他的情人一起遣送回了埃及。从那以后,两人的关系开始产生裂痕。纳赛尔试图任命职业军人取代阿米尔并不胜任的军队总司令职务,但阿米尔拒绝交出权力,一些忠于他的军官也声称要造反。阿米尔的势力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不断膨胀。出于私人情谊,纳赛尔并没有打算除掉阿米尔,可是又不能对他日渐膨胀的野心放任不管。两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既是朋友又是竞争对手的奇特关系。

    阿米尔一直希望发动战争来扩大军队影响力,苏联发来的情报让他看到了机会,而纳赛尔也需要有一场胜利来重振他在阿拉伯世界的威望。5月13日晚,两人在纳赛尔家里讨论苏联情报,说好第二天在听取其它高级军官的意见,再决定下一步采取的措施。但是次日上午,阿米尔就在总参某会上擅自下达了让军队开始进驻西奈半岛的命令。与此同时,纳赛尔派自己的亲信,总参谋长穆罕默德·法齐去叙利亚验证苏联情报的真实性。法齐向纳赛尔报告说,完全没有发现以色列在叙利亚边境集结军队的迹象。接下来,埃及情报部门和美国中央情报局都证实了法齐的判断。纳赛尔心知肚明苏联的情报是错误的,但此时埃及一大半的军队已经涌进西奈半岛,整个阿拉伯世界都在为埃及雄狮欢欣鼓舞。纳赛尔已经很久没有享受到这样热烈的拥戴了,再让他把部队撤回去,实在丢不起这个人。

    一开始,埃及的动作并没有引起以色列的重视。现任总理兼国防部长利维·埃什科尔此前担任农业部长和水利部长,是政府中有名的鸽派,他上台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废除对阿拉伯社区的军事化管理。在他看来,埃及三分之一的军队还在也门,根本没有力量与以色列开战,入驻西奈半岛不过是在虚张声势,以搪塞阿拉伯国家针对纳赛尔提出的没有对叙利亚施加援手提出的指责。早在1960年,纳赛尔就有过类似的举动,两国在西奈半岛边界对峙了3个月,最后纳赛尔悄无声息地撤走了他的军队。眼前埃什科尔有更麻烦的事情需要处理。二战后德国向以色列支付了大量赔款,这笔资金在以色列的国家建设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66年赔款支付结束,以色列顿时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高通胀率和失业率迫使许多人选择离开以色列,迁出人口开始超过了迁入人口。埃什科尔认为如果这个时候动员预备队,将极大地干扰国内的生产经营活动,给原本就已经糟糕的经济带来致命的打击。因此以色列的反应仅仅是在5月15日要国防军提高警惕,并在第二天动员了2个旅。埃什科尔还召见了苏联大使,邀请他亲自去北部边境考察,以证明苏联情报有误,但后者拒绝了。

    5月16日,纳赛尔让法齐给联合国秘书长吴丹送去一封信,要求后者撤走在加沙和西南半岛的所有联合国部队。这个消息就像枪拉开了保险,引起了以色列的强烈不安。据说纳赛尔曾要求阿米尔把“撤走”改成“重新部署”,并删掉“所有部队”的前两个字,但阿米尔却说信已经寄走了。吴丹在当天傍晚收到这封信时深感意外,但他并没有为说服纳赛尔撤销这一要求而做出太多努力。他向以色列大使提议,将部队重新部署到以色列这一侧,但以色列人拒绝了这项提议。另有一种说法是纳赛尔只要求吴丹撤走部分军队,吴丹则坚称要么原封不动,要么全撤走,没有只撤一半的道理。不管怎么说,在5月19日这天,吴丹在既没有经安理会表决,也没有咨询以色列意见的情况下,直接下令让联合国部队开始撤军。事后证明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失误。

    5月22日,纳赛尔宣布封锁亚喀巴湾,事态进一步升级。在前一天午夜举行的高级军官会议上,纳赛尔说如果驱逐联合国部队让战争可能性上升了20%。那么封锁亚喀巴湾则让这一可能性超过50%。接下来纳赛尔问他的军官们:军队做好准备了吗?阿米尔毫不犹豫的表示,军队做好了一切准备,不管是防御还是进攻。实际上埃及军队在这两方面都没有准备好。1966年苏联人为埃及人设计了“征服者”计划,该计划在西奈半岛设计了三道防线。由于资金紧缺加上有大量军队被派往也门,到1967年时,该计划尚未完工,熟悉该计划的军官也都被阿米尔的亲信所取代。一份埃及军事计划部门的报告表明,埃及至少还要6个月的时间来巩固西奈半岛上的防线。但阿米尔坚信目前的部署已经足够击退以色列的第一波攻击,并且还有余力反击,他为此制定了进攻以色列本土的“狮子行动”计划。据称是为了保密,阿米尔手下的军官都不知道计划的具体内容。计划使用航拍图还是二战时候拍的。由于计划反复调整,军队调度频繁,疲惫不堪。士兵和军官都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很多预备役的士兵缺少武器和食物,甚至连军装都没有。到任的坦克旅指挥官发现自己的部队根本就没有坦克。就在战争前几天,阿米尔还把军队划分成了5个司令部,这些司令部的职位也被阿米尔的私人亲信塞满了,其中很多人根本就没打过仗。

    关于封锁亚喀巴湾的后果,纳赛尔的估计太保守——早在1957年,时任以色列外长的梅厄就在联合国大会上说过,封锁亚喀巴湾等同于宣战。5月15日,阿米尔在没有和纳赛尔沟通的情况下,下令将空降部队悄悄运往沙姆沙赫特,这是位于亚喀巴湾西岸的重要据点。阿米尔手下的将领们全都表示反对,因为往沙姆沙赫特派兵已经充分表达了要封锁亚喀巴湾的姿态,而这将迫使以色列发动战争。纳赛尔在5月22日宣布封锁海湾,只不过是对已成之事的追认。就像1956年一样,封锁亚喀巴湾再一次在阿拉伯世界引起一片欢呼,希伯伦、耶路撒冷、巴格达、贝鲁特等城市都爆发了庆祝游行。黎巴嫩、科威特、沙特、伊拉克和约旦都开始动员军队,要跟着纳赛尔大干一场。

    以色列情报部门于23日凌晨获得了亚喀巴湾被封锁的消息,总参谋部向埃什科尔建议先发制人。以色列国土狭长,背面靠海,毫无战略纵深,最窄的地方只有不到15公里,只要前线被突破,就没有第二道防线可言。以色列此时的经济形势也无法承受长时间的战备动员。但埃什科尔依然深感犹豫,他担心攻击埃及会引来叙利亚和约旦的炮击,更担心以色列无法获得美国的支持。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已经表示愿意为以色列提供一些援助,条件是以色列不能对亚喀巴湾动武,也不能首先发动战争。内阁为是否采取军事行动展开了激烈争论,最后决定推迟行动,让外长阿巴·埃班有时间去争取西方各国的支持,同时扩大预备队的征召。然而,整个以色列的领导层都面临巨大的压力,总参谋长拉宾于当晚陷入精神崩溃,在接下来的九天时间里他丧失了工作能力,只能由作战部长魏茨曼代理。

    封锁亚喀巴湾让开罗街头充满了狂欢的氛围,而以色列和美国方面也没有作出明显的反应。阿米尔元帅备受鼓舞,他开始制定一个新的计划——“黎明”计划,埃及军队将占领埃拉特港以及整个内盖夫沙漠。为执行该计划,一支师级部队——突击1号部队被组建起来了。并且对原来部署的征服者计划(苏联制定的三层防御计划)也造成了极大破坏。该计划在仓促的两天内就完成了部署,大量临时征召的士兵在没有军装和武器的情况下被派入西奈半岛,很多人还是坐牛车去的。“黎明”计划并没有经过纳赛尔的首肯,但纳赛尔也没有制止这一计划,这也许是因为他已经控制不住阿米尔,也许是他想在接下来与以色列以及(可能直接卷入战争的)美国的对峙中拥有更多主动权。纳赛尔对美国可能参战怀有极大恐惧,苏联方面模棱两可的态度也让他深感不安——尽管首先是苏联向埃及通告了关于以色列即将进攻叙利亚的假情报,尽管纳赛尔撤走联合国部队也赢得了苏联媒体的赞扬,但苏联却没有对埃及封锁亚喀巴湾表示支持,反而呼吁要通过和谈方式解决争端。苏联也拒绝向纳赛尔明确承诺一旦战争爆发他们会站在纳赛尔这边。5月24日,柯西金总理向来访的埃及国防部长巴兰德表示:埃及已经获得了政治上的胜利,没有必要真的开战。27日,柯西金收到来美国的电报,称埃及人正准备对以色列发动进攻,但以色列人已经知道了埃及的进攻计划,并打算先发制人。柯西金随即给纳赛尔和埃什科尔分别致信,要求他们保持克制。实际的情况则是,埃及已打算在5月28日发动“黎明”计划,而以色列对此并不知晓。纳赛尔收到信后误以为计划已经泄密,下令让阿米尔取消行动。这时离计划发动只差几个小时时间。埃及军队对此深感沮丧,很多人对消灭以色列信心满满。巴兰德误解了柯西金的态度,回国后,他向纳赛尔表示苏联将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支持埃及。

    和苏联对埃及的态度类似,美国也不肯承诺一定会出手保护以色列。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当时深陷越战的泥潭,不愿意再介入另一场国外战争,另一方面是担心会引来苏联的干预。约翰逊总统对于以色列和美国犹太人当初不支持越南战争也心怀不满。至于英国和法国,鉴于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的教训,也不愿意再沾染以色列和埃及的问题。为赢得西方国家支持,5月24日,以色列外长埃班开始访问西方各国,他的第一站是巴黎,1956年以后,法国开始支持以色列,不但向以色列出售武器,还帮助后者建了核电站。但是戴高乐给埃班的答复是“不要做第一个开火的人”。(在6月3日,也就是战争爆发前两天,戴高乐还突然宣布禁止向以色列出售一切武器。)随后埃班来到伦敦,英国首相威尔逊也没有对是否支持以色列率先开火作出明确表态。但是英国人在24日提出了一个名为“赛船”的国际护航方案:呼吁各海洋国家发表关于自由出入蒂朗海峡的宣言,假如埃及拒绝该宣言,各国将组织一支国际货运船队,在美国和英国海军的保护下驶向埃拉特港。美国总统约翰逊十分支持这个方案,但他随即发现各国都担心会因此得罪阿拉伯国家,导致自身石油供应受到影响。26日傍晚,约翰逊在白宫会见了埃班,后者声称埃及军队将在24小时内进攻以色列。约翰逊并没有上当,他力劝以色列不要主动出击:“以色列不会孤立无援,除非它自己选择单独行动”。他又表态说美国一定会组织发起“赛船”计划来打破埃及对蒂朗海峡的封锁,但该计划还需要通过联合国讨论。约翰逊要求以色列再等待两周左右的时间。

    5月28日,埃班从美国回来,向以色列内阁传达了约翰逊的态度。许多人对埃班的表现感到不满,认为他应该让西方国家关注以色列的安全问题,而不是埃拉特港的通行问题。毕竟阿拉伯诸国现在的打算不再只是封锁蒂朗海峡,而是要消灭以色列。内阁经过了数小时的激烈讨论,在此过程中,埃什科尔又收到来自华盛顿的电报,确认美国将全力支持“赛船”计划,并再次要求以色列不要先动手。内阁组织投票表决要不要开战,结果是9票对9票。为了赢得美国的支持,埃什科尔最终还是决定再等三个星期(尽管他自己为立即开战投了赞成票)。当天晚上,埃什科尔在电台演播室发表实时讲话,想要安抚国民的紧张情绪。满是涂改痕迹的讲稿在最后一刻才交到他手中,严重的睡眠不足再加上眼疾,导致他在念稿的时候磕磕巴巴,几乎让人无法听清,反而加强重民众的恐惧和不信任,这次演讲因此被称为“结巴演说”。离开演播室后,埃什科尔又来到以军总部的地下指挥中心,向在那里等候出战的军官努力解释内阁为何决定再等三周。愤怒的将军们围着总理展开了一场集体声讨。最后陪同前去的劳工部长伊加尔·阿隆提议终止讨论,埃什科尔才得以脱身。第二天,关于“结巴演讲”的报道充斥了以色列各大报纸的头条,要求埃什科尔将总理职务让给81岁的国父本·古里安,或者把国防部长的职位让出来。以色列人感到“大屠杀”的灾难正在迫近,他们开始疯狂地挖战壕、堆沙袋、组织献血、囤积粮食、疏散儿童。医院为战争准备了1.4万张病床,并储备了大量解毒剂,甚至还挖好了1万个坟墓。

    5月30日一早,之前一直和纳赛尔争吵的约旦国王侯赛因出人意料地飞抵开罗,当天下午,双方仓促地签订了《埃约防御条约》,约定将对埃及和约旦任何一方发动攻击视为同时对两国发动攻击。驻扎在约旦的阿拉伯军团的指挥权被交到了里亚德将军(埃及人)手中。侯赛因的考虑是:战争已然无法避免,并且无论结果如何,他都不会有好果子吃。如果以色列赢了,由于约旦没有苏联的保护,还会像之前一样成为以色列人报复的对象,即使以色列不报复,约旦也会成为阿拉伯诸国战败的替罪羊。如果埃及赢了,纳赛尔的军队将占领安曼,然后让巴解组织取代他。既然无法保持中立,他唯一的选择就是在战前加入纳赛尔阵营,以免事后被扣上阿拉伯叛徒的帽子。侯赛因提醒纳赛尔要小心以色列的空袭,但纳赛尔认为以军没有这样的能力,他胸有成竹地表示,阿拉伯联军只要几天时间就能取胜,万一美国介入,他就去向苏联求援。

    《埃约防御条约》让民众对埃什科尔彻底丧失了信心。对于以色列人来说,约旦加入埃及阵营意味着阿拉伯国家完成了对以色列的全面包围。以色列各党派立刻团结起来,组成了一个几乎囊括了所有派别的联合内阁。与本·古里安关系密切的摩西·达扬接过了国防部长的职位。就职宣誓仪式在6月1日下午四点半举行。达扬个性张扬,拥有丰富的军事经验,同时还是诗人和童话作家,颇受国民的欢迎。他十几岁就加入了哈加纳(犹太复国主义军事组织,以色列独立后并入国防军),在1941年一次反纳粹的军事行动中,他失去了左眼,此后一直带着一只黑眼罩,因而被埃什科尔私下称为“粗俗的独眼阿拉伯土匪”。他参加过独立战争,并作为总参谋长制定了第二次中东战争的作战计划。达扬的就职给惶惶不安的民众打上了一剂镇静药。在他看来,除非以色列愿意从此失去蒂朗海峡通行权,否则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但他对此前制定的战争计划提出了三点新要求:第一,不要进入加沙,那里有太多巴勒斯坦人,很难管理;第二,不要占领苏伊士运河,给纳赛尔退兵留下余地,同时避免造成运河停运,引来其它使用运河的国家的反感;第三,在与埃及的战事结束前,不要和叙利亚或者约旦开战,如果对方主动进攻,则尽量守住阵地,直到进攻埃及的军队回援。但是战争爆发后,这些限制都没有被遵守。

    和达扬不同,埃什科尔依然寄希望于美国的外交调停。然而“赛船”计划何时执行迟迟没有消息。美国国会对该计划顾虑重重,一直没有对计划草案予以批准。美国之前联系的18个参与该计划的国家里,只有4个愿意签署支持蒂朗海峡自由航行的声明,连发起提议的英国现在也退出了计划。美国与埃及的会谈同样未能取得进展。甚至对以色列要求提供的武器,美国也迟迟没有作出回应。为了确认美国的底线,5月31日,埃什科尔的私人特使,摩萨德局长梅厄·阿米特飞往华盛顿,与美国中情局官员以及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进行了会谈。阿米特表示以色列将被迫率先开火,麦克拉马纳没有明确表示反对,阿米特认为这是美国对以色列先发制人的默许。

    6月2日上午,以色列总参谋部和内阁成员召开联合会议,会议开了两天,将军们对作战计划和军队的情况做了介绍。最终埃什科尔被迫作出在48小时内准备开战的决定。6月3日晚,埃什科尔在自己家里组织了一个会议,午夜时分,从华盛顿赶回来的摩萨德局长阿米特和以色列驻联合国大使阿贝·哈曼来到埃什科尔家中,向他报告了美国方面的消息。两人一致认为,赛船已经流产,美国也不会与以色列进行军事合作。但出人意料的是,他们建议让以色列再等一周。愤怒的达扬对此表示反对。最终两人收回了这个建议。在6月4日早上的内阁会议期间,约翰逊又发来一封电报,重申了美国对以色列安全以及海上航行的自由的承诺,并再次劝告以色列不要单独采取行动。但以色列内阁最终以12票赞同,2票反对通过了发动战争的草案。行动的时间定在第二天早上7点到7点30分之间。

    三、战争的过程

    第一日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时间的早上7点10分,以色列开始发起代号为焦点行动的空袭。以色列空军通过超低空飞行避开雷达,突袭了埃及。大部分飞机从西边经过地中海绕道埃及后方,少部分飞机从巴勒斯坦飞经红海进入埃及腹部深处。这个时间埃及空军飞行员刚刚结束巡逻吃早餐,埃及方面对空袭毫无准备:国防部长巴兰德正在睡觉,而且下令不许任何人打扰他。许多指挥官都在休假,或者不在岗位上。埃军的100个防空炮台和27个导弹基地则在此前收到阿米尔的命令,不许开火,他担心自己乘坐的飞机会被误当成以军飞机打下来。因此以色列的飞机在第一波攻击中几乎没有遇到来自地面防空火力。约旦的雷达探测到了以色列空军的动向,并通报给了埃及,但埃及于前一天修改了通信密码,却没有告知约方,因此埃及收到了情报却没办法解密。在略多于半个小时的时间里,以色列空军摧毁了埃及204架飞机。接下来第二波攻击在100分钟内又摧毁了埃军107架飞机——这一轮的战果较少是因为经过第一轮轰炸,以军已经找不到多少可攻击的目标了。到上午10点半左右,埃及空军已经不复存在,剩下少数的飞机也因为跑道被炸毁而无法升空,飞行员只能在地面上用手枪还击。与此同时,开罗广播电台一直在播放着埃及军队大获全胜,以色列的城镇和村庄正陷入一片火海的消息。埃及民众则在为虚假的胜利报告而欢呼舞蹈。甚至连纳赛尔本人也蒙在鼓里,没人敢告诉他埃及空军覆灭的消息。直到下午4点他才知道真相。与此同时,以色列国防部长摩西·达扬下令对以军战场上的进展严守秘密,不希望引来联合国的调停干预。以色列的普通民众在防空警报的持续鸣叫中度过了惊慌的一天,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空袭发动半小时后,以色列地面部队在空军掩护下展开行动,分北、中、南三路进攻西奈半岛(以色列和埃及西奈半岛的国界是从北到南的一条偏西的斜线)。埃及方面显得毫无准备,很多军队将以色列的坦克误认为是己方的,以军的地面部队虽然遭遇了部分抵抗,但推进速度十分迅速。(作者对西奈半岛战况的介绍比较混乱,反复读了几遍也没太看明白。简单梳理如下:)(1)负责北路攻势的是伊斯拉埃尔·塔勒将军的乌格达师,包括250辆坦克、50门大炮、1个空降兵旅(35旅)和1支侦查部队。其先锋部队师以色列最精锐的第7装甲旅,指挥官是什穆埃尔·戈嫩上校。北路军队的进攻路线是从加沙南部进入埃及领土,经汗尤尼斯(加沙南部最大城镇)穿过拉法赫缺口(埃及与加沙地带的边境)占领阿里什(北西奈半岛首府),然后从这里沿着地中海海岸到达苏伊士运河东岸的甘塔拉,最终目的是占领并控制苏伊士运河。经过上午4个小时到战斗,以军抵达了汗尤尼斯的铁路交汇口,并开始向拉法(加沙地带西部边境城镇,位于汗尤尼斯西南侧14.5公里处,靠近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边境)方向进军。埃军以为以军会主攻拉法,但以军攻击的主要目标却是位于拉法西南12.8公里处的谢赫·祖韦德。到下午时分,部分以军冲过了谢赫·祖韦德南边的吉拉迪山口,并于晚上十点到达阿里什。但这时候吉拉迪山口还在埃军手中,以军实际上被分割成了两段,山口西侧的军队和后方大部队失去了联系。(2)负责南路攻势的是阿里埃勒·沙龙(就是后来成为总理的那个沙龙)的38师。其目标是攻克埃及军队在南部边界乌姆盖特夫地区布下的防线。(埃及在西奈半岛的第一防线,包括乌姆盖特夫西北方向的阿布阿吉莱,鲁瓦法大坝和东南面的古赛马)截断来自乌姆盖特夫北边阿里什和东南边古赛马两个方向的埃及援军。然后与中路约夫将军的31师汇合,一起进攻埃及在西奈半岛的第二道防线——利卜尼山、比尔拉赫凡和比尔哈萨纳。沙龙的军队早上8点15分从尼察纳出发,由坦克部队打头,穿过以埃边境进入沙漠。以军遭遇了三重障碍:首先是埃军在塔拉特乌姆、乌姆塔尔法和181号山的火力牵制,其次是埃军乌姆盖特夫炮阵的轰炸,最后是沙尘暴。战斗持续了整个白天,以军遭到了较大伤亡。但以军坦克的进攻只是为了牵引敌军火力,掩护后续炮兵将大炮送至前线。到黄昏时分,6个炮兵营一共90门大炮已经到达了乌姆盖特夫阵地前沿,晚上10点,以军开始向埃军阵地发起猛烈炮轰,在2小时内发射了6000枚炮弹。配合大炮的轰炸,以色列的坦克部队、步兵和空降兵分别从北、东、西三个方向向埃军阵地发起进攻。(3)负责中路攻势的是约夫将军的31师,有两个预备旅和100辆坦克。该军在当日午夜时分从北路军队和南路军队的中间穿过,其目标是拿下通往阿布阿吉莱、比尔拉赫凡和阿里什三地的重要交叉路口,将北部和南部战区的埃军切割开来,并阻止埃军去往这两个战区援军。(这里作者的叙述在时间上自相矛盾,在后面一章里他又说31师在午夜前就已经完成了这个任务。)然后和沙龙的南部军汇合,进攻埃军在西奈半岛的第二道防线——利卜尼山和比尔拉赫凡。31师的坦克部队在沙漠中遇到了埃及两个装甲旅,坦克大战从晚上11点一直打到第二天上午10点。最后埃军被打败,退往利卜尼山。

    在6月5日这天,以色列还要对付西面的另一个敌人——约旦。当时的耶路撒冷被划分成两个部分,新城区属于以色列,老城区属于约旦,分界线上的两国的士兵通常都相安无事。(本书259页倒数第一行说“6月5日这天晚上,双方这一奇怪的共处方式依旧没变。”似乎是笔误,应该是6月4日。)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以色列方面不希望和约旦开战,在8点30分时特意向约旦方面告知以色列不会主动向约旦开火。但是阿米尔和纳赛尔都向侯赛因确认了“以色列正在遭受重大打击”的“好消息”,受到埃及“战果”的鼓舞,侯赛因国王决定向以色列开战。另由于约旦已经和埃及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约旦的军队实际上被之于阿拉伯联合司令部总参谋长阿卜杜·穆奈姆·里亚德(埃及人)的指挥之下。此人早已自作主张下达了一系列战争行动的指令。一开始,约旦只是炮轰了以色列的特拉维夫郊区和拉马特戴维机场,并且在耶路撒冷有小范围交火。以色列方面认为约旦的攻击只是做做样子,表示与阿拉伯友邦共进退,为了避免刺激约旦,耶路撒冷的以军受命只允许用小型武器还击。但从上午11点开始,约旦的炮击越来越密集,并开始无差别炮轰耶路撒冷新城区,导致20多名平民死亡,1000多人受伤。以色列作出的回应是于12点30分时对约旦的两座空军基地发起一波轰炸,随后在下午1时10分又发起第二波,这两波攻击瘫痪了约旦的空军。大约在同一时间,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多个空军基地也遭到了以军空袭,叙利亚空军三分之二的军力被摧毁。

    即便如此,到中午11点40分,以色列还试图让耶路撒冷的联合国代表牵线,与约旦达成停火。促使以色列下决心与约旦全面开战的是耶路撒冷的两座山:位于老城区东北方向的瞭望山以及位于老城区南边的奥泽尔山。北面的瞭望山(Mount Scopus,常被译为斯科普斯山)是整个耶稣撒冷地区最高的一座山,也是希伯来大学和奥古斯塔维多利亚医院所在地。这座山对于以色列来说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第一次中东战争以后,瞭望山变成了一块由联合国托管的飞地,山的周围全是约旦控制的土地,导致此山极容易被约旦军占领。南边的奥泽尔山(Mount Atzl)是在1990年才获得现在的这个名字的,之前它被称为“专员宫殿的山脊”或者“恶意之山”(The Hill of Evil Counsel,以色列小说家阿摩司·奥兹的中篇小说集《恶意之山》就是以此山的名字为书名。)在英国托管时期,英国人把政府大楼建在东侧的山脊上,现在这栋楼成了联合国观察员安置处。瞭望山和奥泽尔山形成南北对峙之势。把耶路撒冷老城区夹在中间。假如约旦的军队占领这两个山头,就能轻易地攻下耶路撒冷的新城区,反过来如果这两座山被以军拿到手,也能轻易拿下耶路撒冷的老城区。为了防止出现上述两种情况中的任意一种,1948年以后两个山头都交由联合国监管。

    中午12点45分,约旦第27营收到了里亚德将军攻占原英国政府大楼的命令,大楼随即被约军占领。下午2点(中译本写成凌晨两点,误)时,约旦电台对外宣告约军已经占领了瞭望山(实际上并没有)。这时以方已得知约旦占领恶意之山上的政府大楼的消息,认为约旦的下一步就是占领瞭望山,以方进一步认为,约旦的坦克会从约旦河谷经拉马拉从后方攻击瞭望山。为了防止瞭望山落入约军手中,以色列决定开始执行包围东耶路撒冷的“鞭子行动”。以军的地面部队分三路出击:(1)下午2点24分,以军2个步兵连和8辆坦克向占领了原英国政府大楼的约旦军队发起进攻。经过4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到下午6点30分夺下了政府大楼,约军第27营剩下的士兵撤退到伯利恒。以军伤亡也比较严重,只剩下10个人。这天晚上,仅剩的以色列士兵在政府大楼所在山脊上加固战壕,一面等待援军。(2)由于战事在西奈半岛上进展速度超过预期,下午3时10分,原计划是部署在南部战线上的两支部队被调遣到耶路撒冷。它们是由莫尔德海·“莫塔”·古尔(Mordechai “Motta” Gur)指挥的第55旅(空降旅),和由尤里·本-阿里指挥(Uri Ben-Ari)的哈雷尔旅(第10旅,原书没有说它是什么兵种,但根据后文的描述,似乎是拥有坦克、装甲车和步兵的机械旅)也被调遣到耶路撒冷。他们的任务是从耶路撒冷西北部的山区(雷达山)穿过一系列设防的阿拉伯村庄(比杜、纳比塞姆伊勒、拜特伊克萨),占领老城区北面的舒阿法特(一个阿拉伯人的聚居区)。目的是截断约旦坦克从拉马拉攻击瞭望山的通道。这两支部队之前都是计划要在内盖夫的沙漠地形里作战,没有在山地和类似耶路撒冷老城区的复杂地形中作战的训练经验,坦克需要穿过到处是大石头的山区,步兵则在穿越雷达山地雷区时遭受了较大伤亡。(3)为了应对约旦在北部边界上的炮轰,下午5点,以军又从北部和中部战区调来两个装甲旅和一个机械化步兵旅,由艾拉德·佩雷德准将率领,计划从以色列的耶斯列山谷到达约旦的多坦山谷,目的是包围巴勒斯坦中北部的城市杰宁。约旦方面有3个步兵旅、1个装甲旅和6个辅助营来阻挡以军攻势。约军有坚固的战壕和地堡

  • 专门为了此书上豆瓣评论

    作者:V191 发布时间:2015-01-07 18:06:48

    看完目录后买的书,开头2章觉得作者的语言风趣,厚厚的一本拿在手里也感觉很踏实。可是越读到后面越觉得作者的废话是在是太多了,去掉废话应该还没一半厚。而且很多可以不废话的地方也要东拉西扯,联系一些废话进去,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就像其他网友说的,作者真的是自以为很幽默,多半搞技术的读者我想都应该很反感。总结:这是一本充斥着废话的技术书,最好别买,另外转让我的这本,8成新。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4分

  • 文笔流畅:6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3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已买(668+)
  • 赚了(355+)
  • 体验还行(588+)
  • 五星好评(438+)
  • 字体合适(124+)
  • 在线转格式(655+)
  • 速度快(519+)
  • 推荐购买(431+)
  • 博大精深(334+)
  • 经典(215+)

下载评价

  • 网友 詹***萍: ( 2024-12-29 16:18:42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家***丝: ( 2025-01-04 02:36:54 )

    好6666666

  • 网友 屠***好: ( 2024-12-11 23:15:32 )

    还行吧。

  • 网友 戈***玉: ( 2024-12-18 23:51:43 )

    特别棒

  • 网友 孔***旋: ( 2024-12-09 21:55:36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宓***莉: ( 2025-01-08 13:55:45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訾***雰: ( 2024-12-31 07:43:59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益***琴: ( 2024-12-13 05:22:03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相***儿: ( 2024-12-20 21:35:39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堵***格: ( 2024-12-19 00:50:53 )

    OK,还可以

  • 网友 邱***洋: ( 2025-01-08 02:52:47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后***之: ( 2024-12-17 13:49:33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隗***杉: ( 2024-12-21 15:12:30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汪***豪: ( 2024-12-19 13:14:34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曾***文: ( 2024-12-28 10:26:12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习***蓉: ( 2025-01-08 17:13:42 )

    品相完美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