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术人员突发事件应对培训教材 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书籍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专业技术人员突发事件应对培训教材 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书籍精美图片
》专业技术人员突发事件应对培训教材 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书籍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专业技术人员突发事件应对培训教材 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书籍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7105923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6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22.50
  • 纸张:纯质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1:38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小小 发布时间:2023-08-01 18:23:00

    元一推荐

  • 作者:三月暮 发布时间:2017-09-23 20:13:05

    很有意思,视角多元

  • 作者:室内滂沱 发布时间:2016-09-12 00:25:14

    如此地诚恳、真实,完全没有恃才傲物所带来的表演性,读的时候会对他说的每一句话频频点头,但注意力还是会放在他所论述的事情上面,而暂时性地忽视福柯的天才带来的明星感。这本书虽然没有其他心理学大师那种著名的论点,但通篇舒服,巨星的开始。

  • 作者:老C 发布时间:2016-05-29 23:30:23

    哥们有点大陆版侯捷的意思了,加油。

  •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1-01 21:22:43

    很适合茶余饭后看一看,内容不多。

  • 作者:周正国 发布时间:2010-05-24 17:31:57

    这个系列都可以读读


深度书评:

  • 博物风尚与中国经验

    作者:沈书枝 发布时间:2012-10-17 10:34:19

    “文化遭遇”的内在可能

    1936年,周作人写作《螟蛉与萤火》,开首便说到中国人拙于观察自然,往往喜欢把自然和人事联系在一起,或使之儒教化,将自然的现象加以伦理的解说,如慈乌反哺,羊羔跪乳一类;或使之道教化,如桑虫化为果蠃,腐草化为萤虫。“自然科学在中国向不发达,我恐怕在‘广学会’来开始工作以前中国就不曾有过独立的植物学或动物学。这在从前只附属于别的东西,一是经部的《诗经》与《尔雅》,二是史部的地志,三是子部的农与医。地志与农学没有多少书,关于不是物产的草木禽虫更不大说及,结果只有《诗经》、《尔雅》的注笺以及《本草》可以算是记载动植物事情的书籍。”在现代文学史上,周氏兄弟对博物学(尤其是植物学)的兴趣众所周知,周作人对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这段评价也颇为中肯。中国现代自然科学的成立与发展与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关系密切,当人们回顾起这一历程,其关注的重点多在西方自然科学对中国的影响,而较少注意到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的中国,对近代西方科学的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范发迪的《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科学、帝国与文化遭遇》(袁剑译,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版,本文引文皆出自该中译本)在这点上提供了一些不同的视角。这本书主要讲述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的种种研究活动,从18世纪中叶至鸦片战争之前的“旧广州时期”,到19世纪深入内地进行博物考察的阶段。其论述重点在于当时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主要是哪些人,他们所持有的博物学观念如何,以及他们是如何进行研究的。然而在论述这些西方博物学家研究的过程中,作者时时想描绘出一幅完整的“文化遭遇”(cultural encounter)图景:亦即西方逐渐形成的自然科学与中国传统草木鸟兽虫鱼之学两种不同的文化质素相遇时,他们如何显示出参差的不同、并试图相互协调,这种相遇又与西方博物学史、科学帝国主义(scientific imperialism)以及中西关系密切相连。这里所强调的,不仅仅是中国在近代西方科学发展过程中所起的积极输送作用,更多且在说明,即使在19世纪西方科学帝国主义扩张的背景下,在华的西方博物学家在研究、发现、总结自然科学知识方面,也没有占据想当然的单独支配地位,而与中国人的支持、合作密不可分,近代科学的发展多赖于这种相互合作。作者希望避免过于简单的中西二元的对立、冲突与反应,从而使这段历史具有更丰富的可能性。在书前导言中,作者解释了“文化遭遇”与“文化冲突”概念的不同:

    “文化冲突预设了两个或多个文化,彼此界限分明,互不相容;当它们相遇时,即如石头或台球碰撞,铿锵对立。文化遭遇并没有这种含义。它凸显的是文化的多元性、活动力与弹性,注意文化相遇时的过程及其多种可能的结果。冲突当然是一种可能,但遭遇的结果也有可能是混杂、调适、融合或是其他形式。因此,要研究文化遭遇,就必须细心重构与分析其情境、过程与历史行动者的动机与行为,才能适当地解释其结果。”(p4)

    若作一个譬喻,这里的“文化遭遇”便好比是一首《相逢行》,其发生又落实到具体的“地方”(place)上,与特定的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相连,作者称这种文化相遇的“地方”为“接触区”(contact zone)。书中详细论述大体按时间顺序分为两大部分,五个篇章。第一部分共两章,讲述18世纪中期到鸦片战争之前的“旧广州时期”,当时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其活动区域限于作为商贸港口的广州,研究方式主要为购买动植物标本与绘制图谱;第二部分共三章,说明自鸦片战争以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及外交、传教组织的建立,英国博物学家的足迹逐渐深入内地,其突出的成绩在于对中国传统博物学著作的研究和田野调查。

    1757年,清廷指定广州为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从这时起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几乎所有的商贸活动都必须由行商(经清政府特许与洋人做生意的商人)进行,洋人则居住在广州城外的西南角,局限于“广州洋行”一隅。当时在中国进行研究的英国博物学者,多兼有贸易者的身份,如英国远洋船长,他们因为职务方便,常常携带中国的动植物回国,但发挥更重要的角色的,是东印度公司广州洋行的职员。直到1834年,东印度公司都享有中英贸易的官方垄断权,广州洋行职员长期居留广州,因而更容易进行较系统、全面的动植物收集。他们对博物学的兴趣,也与18、19世纪英国国内博物学的风靡有关。

    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收集以后,与其他货物一起运回英国。漫长的海上航行使它们的存活率变得很低。有时,因为标本数量很少,或无法在远洋航行中存活,博物学者不得不采用其他方法来收集、保存与传达博物信息。科学的术语并非人人可以熟练掌握运用,当时在华的博物学者更倾向通过生动的绘画来表现,他们雇用当地画家描绘标本,从而传递博物信息。这其中杰出的代表是约翰•里夫斯(John Reeves),他是东印度公司的茶叶督察员,为英国博物学元老约瑟夫•班克斯(Joseph Banks)及园艺学会采集植物。里夫斯曾向英国输送过数以千计的植物,但他更大的贡献还是他请广州画工绘制的上千幅植物和动物图画。当时的广州形成一种行业,即由艺匠承包制作一些在洋人眼中充满东方情调的工艺品,洋画是其中一种。在洋行附近,有数十家洋画坊,这些作坊一般由家族经营,代代相传,有些甚至采用流水线式的生产过程。这些洋画的风格,是中国通俗画与西方写实主义的结合,不同于中国文人画的抽象,也不同于中国本草图书中粗朴的插图。花鸟等动植物图画本是洋画题材的一种,里夫斯的画匠们并不缺乏精描细画的基本功,他们所要注意的问题,实在是一种出于取悦意向的修饰主义:虽然精心描绘的细节看起来很逼真,实际上常常出于画家糅合现实的想象。里夫斯因此要求他的画师们遵守“科学式的精确”:必须描摹真正的标本,必须一人完成单幅画的创作。里夫斯的植物图鉴主要依据园艺画传统绘制而成,很少有背景,描绘完整美丽的花朵细节;动物画则注重动物的一般外貌,而缺少对解剖学细节的强调。这些科学图鉴与当时一般洋画很不相同,画师们调整自己的艺术理解及绘画习惯,以符合他的要求。然而在一些细节上,还是会透漏出中国洋画的画风,尤其当绘画题材在中国传统画中也很常见时,如梅和鹤,中国风格就表现得尤其明显。作者认为,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博物学绘画成为文化遭遇的场所,它显示了中国的和欧洲的,科学的和艺术的两种不同视觉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传入英国的动植物和绘画,对英国人研究中国博物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对外通商口岸的增加、一些地区外交和传教组织的成立,英国博物学家的研究逐渐深入内地,研究领域也逐渐由园艺植物转向野生植物,尤其是经济植物。这一时期,英人在华的种种活动与英国政府利用坚船利炮强迫清政府签下种种不平等条约切切相关,博物学研究亦复如是。参与研究的主要机构是在华领事机关、中国海关、新教传教士及香港植物园,其中尤以在华领事机关和中国海关的职员成绩为大,他们的职位提供了搜集科学材料的方式与机会,其身份和地位的权威也较易获得清政府的帮助。帝国势力的侵略使科学研究也染上了扩张的色彩,在华的博物学家彼此之间形成相互合作的网络,共同收集与传播关于中国动、植、矿物的“真实的”及“有用的”信息,这种“有用”,最终指向的乃是政治、经济上的意义。他们并且认为,中国人不了解客观认识自然的意义,无法充分利用本国的自然资源,因此,他们的博物学研究是一种正当化的、不但对自己有利、对中国也有益处的行为。这是一种科学的帝国主义,它与帝国扩张的背景相联系,表现出文化认知上的侵略性扩张。

    然而作者也着重指出,清朝并非英国真正的殖民地,在华的英国势力还是会受到实在的限制,尤其是在通商口岸以外的地区。博物学家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往往依赖地方民众的帮助,并不总能占上风。特别是19世纪最后十年中,英国博物学者可以深入到中国西部及南部地区短途旅行,进行博物学采集和田野调查,时间的有限、语言的障碍和地方的陌生,使得博物学者十分需要中国人的帮助,当地人所具有的民间知识(Folk Knowledge)在田野工作及博物学研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乡下经验丰富的农夫、猎户和采药人,他们比任何博物学家都清楚那些本地植物的分布、用途、培植的方法与诀窍,以及动物的栖息地与习性。由于本职工作的限制,博物学家很少有时间进行长期的田野调查,他们不能亲见四季中植物的不同,不知道一种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样子,甚至没有见过它活着时候的模样。没有当地人的帮助,他们也很难发现一些稀有或隐蔽的植物和动物。博物学家不仅需要他们帮助采集到动植物的标本,还想从他们那里获得那些与之相关的丰富知识。矛盾的是,他们对当地人提供的信息,又不能全然信赖。当时的西方博物学者认为中国人不重视客观的事实,不明白它的重要性,且不善于科学的观察。尽管如此,通常情况下,他们都认真地对待从中国人那里收集来的知识,并依靠自己的专业水平及经验作出判断,从中筛选可信的信息。有时候,一种信息中可能包含了某些科学的因素,博物学家们自己也无法做出确切的判断,也可能会在报告中标明这条信息的来源是民间知识。这样,博物学和民间知识中间就形成一个交接地带,中国的民间知识得以渗入英国博物学研究的领域。

    中西博物学的互动实践

    “文化遭遇”是贯穿范发迪整本著作的一条线索。“旧广州时期”花园与市场中的贸易,当地画师在博物学家要求下绘制的博物学图画,19世纪对中国传统博物学著作的研究,在中国内地进行的深入的田野调查,这些无一不是两种不同质素的文化接触、理解、碰撞、回馈所产生的结果。作者的这一视角颇为新颖,而其中里夫斯的博物学绘画,因其形式的鲜明与文献的完整,似乎尤其可以视作这种“文化遭遇”的象征。然而这主要还着重于在华的博物学家一面,中国画师更多只是接受,修改自己的艺术观念以符合“科学的绘画”。与里夫斯的绘画相似,却出于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觉的学习的,或许我们可以注意到20世纪初年,在《国粹学报》上刊载的一组蔡哲夫的博物图画。

    1905年初,由邓实、黄节发起,在上海成立革命派学术团体“国学保存会”,并发行《国粹学报》为会刊,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后,以反清排满的目标已达成而停刊。当时参与撰写的作者有章太炎、刘师培、黄节、陈去病、马叙伦等,并非国粹派的著名学者也多有文章刊登,加之发行时间长,因此产生了很大影响。《国粹学报》以发明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同时主张学习西方文化,认为其优秀者为我所吸收,亦可称之为“国粹”。其所倡扬者,在于一种民族主义精神,以期团结抗立于内外飘摇之世。早在1902年,邓实、黄节已创办《政艺通报》,其中设有“西政丛钞”、“西艺丛钞”,则他们对西学孜孜以求的态度可以想见。《国粹学报》虽较偏重传统的国学研究,从1907年起,也增设“博物篇”、“美术篇”、“地理篇”三种栏目,刊登有关博物学研究文章。蔡哲夫的博物图画即从1907年6月开始刊载,至1911年《国粹学报》最后一期,前后共刊128幅。黄节等国粹派同时提倡各地编撰乡土教科书,以介绍地方物产、地理、民俗,国粹派将这种学习西方科学的举措与中国传统“格物致知”的为学之道相联系,期望能够启发童蒙,使其能知本乡之可爱,进至于知国之可爱。1908年黄节编《广东乡土格致教科书》,其中插图也是由蔡哲夫绘画的。

    蔡哲夫(1879-1941)为国学保存会会员,名有守,后更名守,字哲夫,号寒琼,广东顺德人。其人擅金石学,喜篆刻,善画,有名于当世。他的博物图画内容包括各种海、陆动物、植物和菌类,而又偏于岭南地区的物种。其画上注明 “博物图画”,然后标清次序与名称,画上除动、植物外,往往写有详细的介绍,常有数百字之繁,填得画面密密满满,不同于一般的文人画。《国粹学报》共刊登插图千幅左右,包括先圣前贤画像、书法、金石文物、文人画等,其中文人画不乏花鸟虫鱼题材,而以“博物图画”题名者,仅蔡氏一人而已。蔡氏自己的其他画作,如为《国粹学报》发行三周年所作的一幅,画上有水仙、佛手、石榴、蜡梅、牡丹诸种文房清供,因属一般文人画的范畴,亦不题“博物图画”。由此可见,“博物图画”是蔡氏与《国粹学报》有意为之的命名,是一个有计划、有追求的博物画系列。

    和里夫斯精确细致的博物图画相比,蔡氏博物图的精细度似有不及,但可以看出他朝这一方向的努力。尤其是动物图画,也竭力描绘动物的一般外貌,与里夫斯的图谱感觉最为相似的是一幅鲎鱼图,图中画有鲎鱼正、反两面形象,鱼之夹、足、壳、纹,乃至周身小刺,皆清晰历历,纤毫可见。蚌、海螺数种描绘亦精细。海产动物通常比陆生动物描绘得更为精确细致,大约因为如贝壳、鲎鱼一类海物方便写生,在绘画难度上也比陆生动物要小。蔡氏博物图中不少动植物是他亲眼所见并写生的,如“云南猫猿”为友人所赠,“豕莽”、“白狼”为打猎所得(范发迪在书中指出打猎是当时博物学研究的途径之一,在此也得到证明),“食蝇草”、“珠蚌”、“珠蟹”、“海螺十二种”为海边所得等等。除对传统中国博物学著作甚为熟悉之外,他对西方博物学也有一定的了解。在为图画所作介绍文字中,常常提到自己参考西方博物书或动物史,以查询动植物的名称。而这些介绍语中,很可以见出一种向西方博物学靠拢的学习,如“云南猫猿”:

    “居深林中,足不履地,日匿夜出,行甚迟钝,身固笨重也。前爪拇指距四指甚远,次指甚短,后足稍长于前足,无尾,眼类猫,能无光而开敛(按猫类之目夜出者多如是,视光之大小而张敛随之。《事物原始》云‘子午一线卯酉正圆’等说妄甚)。手足毛短若无。耳甚短,与毛平。毛色不一,灰者为多。眼眶外有一圜黑毛。鼻白,耳黄。所食者,树叶、树牙、树实、虫、鸟卵。攫物时能立。平时不鸣,唯怒则鸣,声甚悲壮。”(《国粹学报》,广陵书社2006年复印本,第一册,215页)

    对猫猿手足长短及毛色、食物等的介绍,便与中国古代博物学传统很不相类,而更趋向于西方式的“客观描述”。其描述中,又往往据西方的知识或目见的经验对中国古书中传说性的记载加以辩驳,如《狐》篇狐有八千岁八百岁三百岁之寿、狐能作祟的传说,《鸮》篇猫头鹰为不祥之鸟的迷信,《鹈鹕》篇谓鹈鹕为人窃肉入河所化,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出他与中国古代博物学的不同,而表现为一种杂糅了西方博物学与中国传统博物学之后,试图建立的一种“新博物学”。

    蔡哲夫的植物图画所表现出的文人画的影响更深一些,与里夫斯的绘画其实并不太相同,仿佛里夫斯的画师遇到传统绘画题材,其风格便不自觉向传统倾斜一样。而蔡哲夫的倾斜更为明显,这不仅表现为笔触的柔美,还有构图的横斜得宜,疏落有致。其画多是折枝画法,画植物之一枝,因此难窥全貌,虽画法已较传统文人画更为写实,有果或花,却极少如里夫斯的画将花果同时画上,更没有剖面图,因此若本不熟悉,对识别植物真正的样式仍有困难。甚至如《木香》图,将木香画在一只样式别致的竹篮内,以求构图之精美。动物图画中的那种填满整个画面的介绍也变得简短,或放到图画之外,另行排印。我们若细读几则,便会发现它们与动物篇的介绍很不一样:

    “木香花灌生丛条,有刺,如蔷薇。四月开花,花有三种,惟紫檀心白花者最香馥清润。高架万条,望若香雪。其青心白黄二种及白花细朵者,香皆不逮。俗说檀心者号酴醿,不知何所据也。《曲洧旧闻》云京师初无木香,始禁中有数架,花时民间或得之,相赠遗,号禁花。今则盛矣。”(《木香》)(《国粹学报》,广陵书社2006年复印本,第二册,596页)

    又如《素馨》条之片断:

    “番禺尤多有花田,云南汉刘鋹之姬葬此,其地名庄头。妇女率以昧爽往摘,以天未明,见花而不见叶。其未开者,覆以湿巾,不使见日,归穿成璎珞以卖与丽人饰髻。又以穿作灯,故杨用修云,粤中素馨灯天下之至艳者。屈大均诗曰,盛开宜酷暑,半吐在斜阳。绕髻人人艳,穿灯处处光。花田之民以此花求一年衣食而有赡,其多可想也。”(《国粹学报》,广陵书社2006年复印本,第二册,598页)

    这些文字散发出一种熟悉而可亲的气味,即是明清时期本草、园艺著作中最常见、最通行的行文。我们若将它与清初陈淏子《花镜》和清末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比较,会发现它们的文字都不仅是对植物的记述,而更可以当作美好的散文来读,因它们在博物中且蕴含了一种贴近土风的文化情感和精神气质。号为“禁花”的木香,穿作璎珞与花灯的素馨,在这里它们不再只是蔷薇科的攀藤复瓣黄花,或木犀科花枝纤柔、花被五片的白色花,更与生民的日常发生联系,作者生长于这文化传统之中,便不能不受其浸淫。这一中国本土的博物学传统,从《山海经》、《尔雅》等先秦简单而混融的记载起始,其后有《诗经》的草木虫鱼注疏、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和张华的《博物志》及一系列仿作,至宋代大量药学、本草、动植物学著作出现,而成熟于元明清,出现如《天工开物》、《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重要的著作。它的内涵日渐丰富复杂,包含了如历史、民俗、经济、宗教等诸多经验在其中,有荒诞不经的传说,也有细致确实、乃至充满美感的记载。

    博物风尚的中国取向

    范发迪在第四章中指出,多数西方博物学家在最初接触到中国传统博物著作时,常常要对其分类、排序、描述失望,认为它们粗糙而不科学,除了中国传统博物学的发展的确还远未到近代科学的标准之外,彼此文化的隔膜恐怕也是使他们不能欣赏的重要原因。蔡哲夫的博物图画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努力学习西方博物学的结果,我们可以设想,作为一个广东画家,当他有意识绘画西方类型的博物图画时,他可能受到了当时地方洋画的影响或启发。他的动物图画似更贴近一些,而这种主动向西方博物学的学习与靠拢,当题材变为在中国绘画传统中具有更大势力的草木画时,他终究留存一部分自己本土的特色不能更改。蔡氏的博物图画,因此或也可以看作另一种“文化遭遇”的表现,它一方面隐隐指向中国近代史上因为落后受辱而给知识分子带来的痛感与急迫,另一方面却显示出在我们传统的博物学中,所蕴含的文化情感力量的强大。

    时间流驶一百余年,无论在东西方,博物学都早已分为植物学、动物学和地质学,朝着各自科学的深处发展,这是我们普通人所不了解的。专业的科学主义自有专业人员研究,如我们普通人,有现代的科学常识加以辨别,或者也可以重拾自古而来的中国博物学传统,因我们毕竟是生长在本土的人,到底更容易感通流传于博物学著作中的自古而来的民俗与文化情感,而我们普通人的人生,到底也需要饮些不求解渴的茶,吃些不求饱肚的点心。范发迪的著作乃是研究18、19世纪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而《国粹学报》则是百年前国人力求维系“国粹”的体现,两相比证,我们可以从中窥得那时中西方博物文化相遇时纷如的情景与复杂的作用,一些细节的勾勒与再现,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发表于2012年第10期《中国图书评论》

  • 读《香港回归以来大事纪》

    作者:没玩没了 发布时间:2018-04-06 12:33:41

    2015年1月,一版一刷,购于北京三联。北京三联书店有一两个书柜专售港台书籍,价格不便宜,现在书店整体装修,不知未来是否还会保留。

    这套书目前已经出版3册,分别是《1979-1997》《1997-2002》《2002-2007》,书是一本比一本厚,未见有新的出版计划。

    如果对香港问题有兴趣,那这种编年顺序的新闻简报读起来也挺有意思。虽然是大事纪,但什么是大事,如何删繁就简,如何不遗漏细节,本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另外这套书无索引,无文献来源,也不知道有没有论著引用过,学术性似乎是一大问题。个人还是最喜欢第一册,当年资讯尚且不够发达,诸多信息查找起来就没有那么方便。

    距离最后一册的时间已经过去10年,中港之间早已今非昔比,香港回归20年后,当年的刀光剑影,你来我往,俱已变成历史文件,已不具现实意义。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7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7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三星好评(634+)
  • 无漏页(485+)
  • 推荐购买(88+)
  • 愉快的找书体验(359+)
  • 图文清晰(536+)
  • 好评(241+)

下载评价

  • 网友 冉***兮: ( 2024-12-20 23:31:07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师***怀: ( 2025-01-09 09:30:54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益***琴: ( 2025-01-08 11:59:22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方***旋: ( 2024-12-16 11:49:37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陈***秋: ( 2024-12-10 08:29:20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沈***松: ( 2024-12-16 12:45:51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曾***文: ( 2024-12-11 08:49:58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濮***彤: ( 2025-01-03 14:29:23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冯***卉: ( 2024-12-12 01:55:56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孙***美: ( 2024-12-10 17:20:54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訾***晴: ( 2025-01-05 14:01:45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索***宸: ( 2025-01-08 05:07:20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敖***菡: ( 2024-12-31 14:40:18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温***欣: ( 2024-12-10 21:09:10 )

    可以可以可以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