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六经中国历史讲话 熊十力别集 熊十力【正版书籍】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论六经中国历史讲话 熊十力别集 熊十力【正版书籍】精美图片
》论六经中国历史讲话 熊十力别集 熊十力【正版书籍】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论六经中国历史讲话 熊十力别集 熊十力【正版书籍】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300071206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6-03
  • 页数:257
  • 价格:51.27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0:46

寄语:

【店主推荐,正版书放心购买,可开发票】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了熊十力《论六经》、《中国历史讲话》、《中国历史纲要》三本书。

  《论六经》分论《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对《礼经》中的《周官》发挥尤详,阐述了儒家的治世之道,表达了儒家社会主义的乌托邦理想,具有浓厚的空想社会主义色彩。

  《中国历史讲话》创作于抗战时期,旨在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探讨,发扬民族精神,为各民族团结抗战提供历史依据。作者在书中试图证明汉、满、蒙、回、藏五族同源,虽不甚科学,但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忧患意识和民族感情。《中国历史纲要》为清理中国通史而作,其中关于作史应注意之点和关于宋明理学的看法,均透露了作者的民族观、历史观和学术史观,可与《中国历史讲话》对参。的,同时又揭示了民众是怎样拿起“弱者的武器”为自己的命运而抗争的。


书籍目录:

论六经

 - -题记

 - -赘语

 - -与友人论六经

 - -编者

中国历史讲话

 - -题记

 - -缘起

 - -一、种族推原

 - -二、关于修中国通史的意见

中国历史纲要

 - -题记

 - -中国历史应注意之点

 - -编者”


作者介绍:

熊十力(884-968),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最富原创性的哲学家之一。原名继智,字子真,晚年号漆园老人,黄冈(今团风)县上巴河张家湾人。哲学家。幼时在家随兄读书,4岁从军,905年考入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在校期间,加入武昌“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等反清革命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大学首篇,八条目中,致知之知,即易乾卦“乾知大始”之知;其言致知在格物,即与系辞传“知周万物”同一主张。其以理财,归之平天下,则春秋太平世义也。

中庸为演易之书。


诗可以兴(不为强暴所摧折也)

可以观(后贤反帝、反封建)

可以群(同情天下劳苦小民,及不违众志)

可以怨(所以对抗暴力)

四义宏深,正是革命精神,却从诗教涵养得来。


哀乐同属一心。

哀者,言乎此心之恻怛;乐者,言乎此心之通畅。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恻怛之诚,溢于言表,哀之至也。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乐之至也。

佛之大悲,哀也;无挂碍,无恐怖,乐也。

人生如失其哀乐双融之心体,则无大自在力,不能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之热诚与勇气。

孔子删诗,以关雎冠经首,而论语记其赞关雎,乃以哀乐双融,发明心地也。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收入了熊十力《论六经》、《中国历史讲话》、《中国历史纲要》三本书。《论六经》分论《诗》、《书》、《礼》、《易》、《乐》、《》六经,对《礼经》中的《周官》发挥尤详,阐述了儒家的治世之道,表达了儒家社会主义的乌托邦理想,具有浓厚的空想社会主义色彩。《中国历史讲话》创作于抗战时期,旨在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探讨,发扬民族精神,为各民族团结抗战提供历史依据。作者在书中试图证明汉、满、蒙、回、藏五族同源,虽不甚科学,但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忧患意识和民族感情。《中国历史纲要》为清理中国通史而作,其中关于作史应注意之点和关于宋明理学的看法,均透露了作者的民族观、历史观和学术史观,可与《中国历史讲话》对参。


书籍介绍

本书收入了熊十力《论六经》、《中国历史讲话》、《中国历史纲要》三本书。

  《论六经》分论《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对《礼经》中的《周官》发挥尤详,阐述了儒家的治世之道,表达了儒家社会主义的乌托邦理想,具有浓厚的空想社会主义色彩。

  《中国历史讲话》创作于抗战时期,旨在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探讨,发扬民族精神,为各民族团结抗战提供历史依据。作者在书中试图证明汉、满、蒙、回、藏五族同源,虽不甚科学,但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忧患意识和民族感情。《中国历史纲要》为清理中国通史而作,其中关于作史应注意之点和关于宋明理学的看法,均透露了作者的民族观、历史观和学术史观,可与《中国历史讲话》对参。的,同时又揭示了民众是怎样拿起“弱者的武器”为自己的命运而抗争的。


精彩短评:

  • 作者:cissyhope 发布时间:2022-09-04 21:18:35

    挺好看的一本科普书 翻译还可以再流畅一点。

  • 作者:李囧月 发布时间:2011-11-08 12:48:07

    可窥熊氏于六经尤其《易》《春秋》《周官》寓其政治社会经济理想乃至上达本体论知识论之思想体系之端倪。周官之制果其美好,周之传统于秦汉之后果其断裂,则历来经学者追怀周制乃为情有可原。

  • 作者:沐风庄主 发布时间:2008-02-11 01:57:17

    熊十力

  • 作者:大雁塔 发布时间:2014-01-06 09:51:27

    其书极善,读之如天惊也!

  • 作者:全身远害 发布时间:2012-07-16 15:25:17

    宋學路數,心性之外再無他物矣

  • 作者:有风自南 发布时间:2010-07-13 20:05:27

    此版里面错误太多……2010、7、14读其中《论六经》一过。


深度书评:

  • 【转】郭超颖:《仪礼》经文文法略论

    作者:哲夫成城 发布时间:2022-02-01 12:51:48

    【内容摘要】《仪礼》的经文文法与《春秋》的“属辞比事”类似,同篇则上下相照,异篇则彼此互文,叙述修辞之中自有尊卑、轻重、详略、隆杀、吉凶、决嫌之义。这是由其内容性质决定的。《仪礼》经文实现了文、事、义三者的完美结合。清末经学礼学大儒曹元弼继刘勰、章学诚之后,明确提出《仪礼》“经文例”概念以来,无论在经学、礼学层面,还是文章修辞学层面,它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重新审视《仪礼》经文文法,不仅符合礼学研究的学理,而且也是对经学研究固有传统的维护和推进。

    【关键字】仪礼;经文例;曹元弼;经学

    在经学话语中,儒家经典皆是圣人的立法之言,是带有立义旨趣的“作”,《礼记·乐记》“作者之谓圣”。这方面《春秋》最为凸出,所以《经解》指出“属辞比事,《春秋》教也”。礼与《春秋》是汉代“六经”治世传统中的大宗,所载礼仪制度与事例裁断,具有实践参考价值与比谊会意的作用。《仪礼》言词关涉名义,《春秋》辞文寄寓褒贬,二者有相通性。

    《仪礼》经文文例的存在有其内在的理路。首先,《仪礼》某些篇目本是两两相对存在,如《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仪》等,仪节程序多重复伦类的情况,出于简明以及各自表述需求的不同,经文记述时就要有所裁剪。所以明类例是治礼的一端,如淩廷堪专为此学,打通诸篇总结“礼例”。其次,礼有尊卑亲属大义,这不仅体现在仪制的不同,用字用词自然也不相同,经文在修辞文法上会有相应处理。再次,礼仪活动关涉事情的周备,要有谨严谦敬的精神,体现在经文的记述要明白而没有误会,在名物仪节的千头万绪中,经文要有的放矢。以上都是经文文例特色生成的基础情理依据。

    这里举一个例子。《聘礼》记载使者行聘途中若经过其他国家,到达该国国境时就要派次介前去借道。次介执束帛至该国外朝表明奉命请求借路,言“请帅”,而后把束帛放在地上。所途经国的下大夫拿取束帛,入朝向国君禀报,出来向使者回复国君允许,经曰“下大夫取以入告,出许,遂受币”。注:“言‘遂’者,明受其币,非为许故也。容其辞让不得命也。”经文不言“出许,受币”,而言“遂受币”,表明束帛之用本为行礼,不是求许;收取束帛也不是索拿酬报,容许途径国推辞过境,不受币的情况。从该例就可看出,言词行文的审慎谨严。

    既然经典的一字一辞可能蕴借着周备的义理,精究圣人立法之言自然是解经的题中之义,“虞氏之于《易》、子夏之于《丧服》、三《传》之于《春秋》”[①],郑玄注《仪礼》也无例外。郑玄先通《春秋》,又精《汉律》,对《仪礼》经文的特色已有深刻洞察和把握,并做了《仪礼》经文例的挖掘做了相当的工作。在此基础上,申述贾公彦疏在该项工作上做出的切实贡献,贾公彦不仅做到触类旁通对注进行补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疏解和总结。比较可惜的是,自唐宋《仪礼》学衰微以来,这个传统没有被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驯致晚清,曹元弼《礼经学》在淩廷堪的“礼例”、陈澧倡议的注疏例之外,明确提出“《仪礼》经文例”的概念,“圣人既本之以为大经大法,详节备文而笔之为经,垂天下后世法,一字一句又皆准此以辨言正辞,故礼有礼之礼,经有经之例,相须而成。凌氏释礼例,而未及经例,然经例不明,则圣人正名顺言、决嫌明微、精义所存,不着不察。而经文详略异同,若与礼例不符者,何以解害辞害志之惑,而深涩离经叛道之源与?”故曹氏认为“夫治《礼》如治《春秋》,亦如治律,《春秋》与律,一字不可忽也。故治《礼》者必以全经互求,以各类各篇互求,以各章各句互求,而后辞达义明,万贯千条,较若画一。”[②]曹元弼辑郑注之义,总结为五十例。现列举如下:

    凡经文仪节并行者,叙事不相夺伦。

    射礼司马、司正,事多并行,经叙一事毕,乃更及一事,不使相错。

    凡经文器数尤繁者,总序在上。

    如《大射》之席,《有司彻》之俎,皆执要御繁之法。礼之失繁,由不知经例耳。

    凡经文别嫌明微,正名顺言,不外同辞、异辞两端。

    凡尊卑异辞。

    均是爵不相袭也,于尊者言‘更’,自敌以下言“易”。均是举旅酬也,尊宾则曰“酬”,尊公则曰“赐”。均是每答拜之也,《特牲》“嗣举奠”,总言“尸备答拜”。注云:“以尊者与卑者为礼,略其文。”

    贵贱异辞。

    均是奠觯取之也,而宾言“取”,介言“受”。

    文质异辞。

    如《聘礼》宾见君言“觌”,见卿言“面”。

    发端因事异辞。

    如发端言“降拜”,因上事言“下拜”。

    凡经文览文自明者,异义不嫌同辞。

    如《士相见》,两言“将走见”。注一云:“走犹往也。”一云:“走犹出也。”又如《乡饮》《乡射》旅酬皆云“辩”,而《乡饮》之辩,辩众宾之在下者。《乡射》之辩,惟辩众宾之在上者。以上下文可推而知,故不嫌同辞。

    同义不嫌异辞。

    如各篇皆云“执爵兴”,而《少牢》《有司》独云“执爵以兴”。《乡饮》《乡射》《有司》云“拜至”,而《燕》《大射》《公食》云“至再拜”。以非名义所关,览文即知,无别义,故不嫌异辞。窃意此等文句参差,皆夏殷旧礼本然,周公以其无关名义而仍之,即此可见损益之迹。而因以知礼经非一王之制,一圣之书,乃自有天地以来神圣相传至教至文,递相祖述,代有沿革,至周公而定。所谓“考朕昭子刑,乃单文祖德”。所谓周监二代,所谓思兼三王,皆于此可想见焉。

    凡君与臣行礼,或空其文以尊君。

    如《燕礼》公为宾举旅,“宾升再拜稽首”。注云:“此宾拜于公之左,不言之者,不敢敌偶于君。”又云:“不言公酬宾于西阶上及公反位者,亦尊君,空其文。”

    或不定其辞以优君。

    凡经文立言皆有法度。

    凡经文法度之言,特谓之侧,全谓之“纯”,移近曰“尔”,正立曰“疑立”,北上曰“南顺”,西上曰“东肆”,射所立处曰“物”,射中曰“获”,胜曰“贤”,肤之精理者曰“伦”,脀之仪度、尊卑可用者曰“仪”。

    比如,经文阐释设物之法。《仪礼·聘礼》主国君派遣卿向使者馈赠饔饩,经曰:“饪一牢,鼎九,设于西阶前。陪鼎当内廉,东面,北上,上当碑,南陈;牛、羊、豕、鱼、腊、肠胃同鼎,肤、鲜鱼、鲜腊,设扃鼏。膷、臐、膮,盖陪牛、羊、豕。”郑玄注云:“此馔先陈其位,后言其次,重大礼,详其事也。”经文在叙述时,先言设馔的位置规格,然后再具体交代馈送之物及具体陈放顺序,这是因为饔饩是大礼,所以一是信息交代详细,二是讲求阐述的次序。

    比如,经文叙事不相夺伦。首先在程序主干叙述中,主、客方出现的前后牵扯到仪节的归属问题,如该仪节段是主方如何,一般叙述以主方领起,客方是承应方,不能插入抢夺行文,变成叙述逻辑的领起。此外,当仪节繁复,二者并行时,先叙一事毕,再叙述一事,以与该阶段主题相映照的主要问题为先。

    比如,空文的问题。《有司彻》侑俎,经曰“羊左肩、左肫”,“豕左肩折”,主人的阼俎,经曰“羊肉湆,臂一”,豕脀“臂一”,尸用右体,此二者皆用左体,而主人不言左臂,这是因为主人是大夫,位尊,左体贱,所以空其文以自明。单以“空文”来说,《春秋》经的笔法,或许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帮助理解《仪礼》经文的这种处理方式。《春秋·庄公二十二年》“秋,七月丙申,及齐高傒盟于防”,《穀梁传》曰:“不言公,高傒伉也。”《公羊传》曰:“公则曷为不言公?讳与大夫盟也。”庄公二十二年,秋季,七月的丙申日,与齐国的高傒在防这个地方盟会。经文没有提起庄公,是因为高傒与公伉礼相当,书庄公则内耻,所以讳言与大夫结盟。《春秋·文公二年》“三月,乙巳,及晋处父盟”,《穀梁传》曰:“不言公,处父伉也,为公讳也。”文公二年,三月的乙巳日,与晋国大夫阳处父订立盟约,经文没有提及文公,是因为与处父匹敌对当,所以要为文公隐诲。国君与大夫执礼会盟,是尊卑伉礼,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在记述时经文便采取了不出现公这种方式,来为尊者隐讳。

    比如,因礼仪行为而带来的语序问题。《乡射礼》曰“主人堂东袒、决、遂,执弓,搢三挟一个。宾于堂西亦如之。皆由其阶,阶下揖,升堂揖。宾堂西,主人堂东,皆释弓矢,袭,及阶揖,升堂揖,就席”,郑玄注云:“将袒先言主人,将袭先言宾,尊宾也。”(卷十二)贾公彦疏云:“袒是尽敬之事,袭是修容之礼,故上经将袒先言主人,此经袭则先言宾,是尊宾故也。”

    从整体来看,《仪礼》在叙事陈情、器物设置、仪节位处等方面的行文法度都有各自内在规范逻辑,还有各自情由下的类型区分,尊亲等杀、正名顺言、决嫌明微各不相同。曹元弼提出经文例议题之后,该问题没有继续得到系统深入的研究。一般是在研究郑玄注、贾公彦疏解经训诂方法时,有的条目涉及到某些经文例。如李云光教授《三礼郑氏学发凡·郑氏对三礼制训诂》一章对经文的省文、空文、略文、互文之例有过简要讨论。马楠的《比经推例》以《春秋》、三《礼》为讨论中心,对汉晋比经推例的治经方式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于三《礼》来说,这个例探讨的是礼例,但反向牵扯到《仪礼》经文文例的问题,主要还是互文、上下相照等。

    曹元弼《礼经学》总结的经文五十例,尚有待继续审视和分析,这里面包括文例,还有经文立法之言的理论探讨,以及经史贯通研究方法的立论等。虽内容丰富,但所涉的讨论归属范畴不同。具体文例也需进一步条理,如经文的“互见”法,总分为“有前后诸篇互见者”、“有数节中互见者”、“有一节中互见者”、“有数语中互见者”、“有一句中互见者”、“凡互见之法《丧服》尤多”等计六例,这些是互见法的具体运用表现以及各篇中的应用情况总结。有些已经简单归类的文例仍需深入讨论。

    如“异义不嫌同辞”例下的《士相见》以“走见”为“出见”,这里应该牵扯到经文在隆礼取急切之义时的用词法度问题。《士相见》曰:“若先生、异爵者请见之,则辞。辞不得命,则曰:‘某无以见,辞不得命,将走见。’先见之。”郑玄注云:“‘走’,犹出也。先见之者,出先拜也。《曲礼》曰:‘主人敬宾,则先拜宾。’”贾公彦疏云:“训‘走’为‘出’者,亦谓士见异爵,取急意而言走,其实非走,直出也。”[③]经文中的“将走见”的“走”字,在这里是“出”的意思,以出而言走,是士见异爵,取其急意而言走。最后经文曰“先见之”,是士即出门,且敬自屈尊而来的先生、异爵者,先行拜礼。元敖继公改“先见之”之“先”为“走”[④]。清吴廷华云:“以本欲往见,今先见之于家,曰‘先’者,对往见为后也。”[⑤]清胡培翚《正义》认为吴氏“其说亦通”。[⑥]敖、吴二家说法皆非,仍当遵从郑义。

    《仪礼》经文文例需要系统而全面的研究,与以注疏为探讨对象不同,关注经文例本身,把经文例作为研究的核心主体是一个有待深入讨论的领域。因为这还牵扯到以下几个问题。

    从礼学研究的角度说,《仪礼》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它确立了中国古代仪典的大体范式,其丧礼服制奠定了中华传统法典的伦理化,这些都是以经注诠释为中心的。经文文例是经注理解的关隘,对文例的忽视与误读都会造成经义理解的偏失。所以从礼学、礼制、史学的角度,需要对其所本的《仪礼》的经文文例作以研究。其次,《仪礼》学在清代大盛后也积累了相当的问题,这些问题牵扯到名物制度等方方面面,有许多都与经文文例有关系,亟需厘清,正本清源。再次,在礼学中,例的总结是一个完整学术系统,礼例、义例、经文例本是三位一体,如今经文文例的乏人问津不但使注疏例成为无水之源,而且也阻碍其他两例的深入研究。

    从经学研究的角度说,首先,经学上有“六经皆礼”的概念,对《仪礼》经文文例的研究可以促进诸经文本的解读与诠释。其次,圣人立法之言不仅限于《春秋》,对《仪礼》述作之法的探求,不但丰富对儒家元典述作旨趣的认识,而且可以促进经学领域相关诸多问题的研究。再次,考察《仪礼》、《春秋》经文文例的关联性。唐陆淳《春秋集传纂例·赵氏损益义》论缀述之意有十区分,所谓悉书、略常、省辞、变文、即辞、记是、示讳、详内、阙略、损益等。以上方式方法与《仪礼》经文文例相关处当综合而观。章学诚推重《春秋》的惟义求之,并推至古文辞方面,认为古文辞叙作之法源自《春秋》的“比事属辞”,《仪礼》经文的文例法度既然与《春秋》神似,则它在经学、史学、文学上处于哪种维度之中就需要考虑。此外,宋人的《春秋》学诠释仍然秉持着“比事属辞”的治经传统,而《仪礼》自唐代衰微以来,经文文例的风貌精神就堙没在历史之中,这无疑给唐以来的文学、思想带来影响。章学诚基于史学学统,对桐城派本于经学与文学的学统,或者说对韩愈忽于《春秋》教的道统的批判,同样与《仪礼》经文文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从文章学和语言学研究的角度说。首先,《仪礼》经文体现着礼的意涵,这种叙事行文上对尊尊、亲亲、长长、贤贤、男女有别大义的措置得恰好,可以加深对传统文例学和修辞学的认识。其次,如果把《仪礼》文本理解为一种礼仪程序仪节的问题,则这种文体简至幽微的风格特点具有鲜明的学术价值,对它的研究可为史学、叙事、古文辞诸方面提供新的思考。再次,先秦专书语言有很大相通之处,文例也是如此,《仪礼》经文文例的解读对先秦专书语言研究和义例研究有一定帮助。

    文例是语言思维的表现,《仪礼》作为记录礼仪程序的文本,它的仪典与文本特性都具有历史生命力。即使现代社会,各类日用文体,传媒形式,在反映典礼内容时,也面临着叙事手法和剪辑艺术的要求,同样蕴含着礼的精神。所以《仪礼》经文例的经典样式可以加深对现代礼仪的了解,便于理解它背后的情理依据。

    注释:

    [①]《礼经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0页。

    [②][清]曹元弼撰,周洪校点:《礼经学》,第30页。

    [③]《仪礼注疏》卷七,第978页。

    [④]《仪礼集说》卷三,《儒藏》精华编第四十五册,第100页。

    [⑤]《仪礼章句》卷三,《儒藏》精华编第四十六册,第453页。

    [⑥]胡培翚《仪礼正义》,第268页。

    作者简介:

    郭超颖,1988年,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山东师范大学)副主任。先后师从方向东、王承略两位先生,主要从事经学、礼学、训诂学的学习与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部。主持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多项,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两次、山东大学“校长奖学金

  • 熊十力《论六经》选录

    作者:尚磊 发布时间:2008-01-09 15:32:52

    经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二语尽礼乐之蕴。P20

    六经多孔子口义相传,汉初人已言之,其义有甚不便于当时者,不敢著竹帛。P21

    “成圣”则复其刚健纯粹之本体,去小己之迷执,乃通天地万物而为一。P22

    三《礼》之精神,只一行字,因行制礼,从礼而行。孟荀皆善言礼,皆深于《春秋》也。P23

    《中庸》为演《周易》之书,清儒焦循、胡熙辈均能见及,兹不暇详。P24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P25

    孟氏似未免为宗法社会之道德训条所拘束,守其义而莫能推,则家庭私恩过重而泛爱众之普感易受阻遏。孟氏极反墨翟兼爱,实则人鲜能兼爱,而更反之,其忍乎?P28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3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小说多(299+)
  • 下载快(264+)
  • 章节完整(149+)
  • 体验满分(378+)
  • 在线转格式(263+)
  • 实惠(314+)
  • 速度慢(674+)
  • 无颠倒(290+)

下载评价

  • 网友 焦***山: ( 2024-12-28 08:06:07 )

    不错。。。。。

  • 网友 孙***夏: ( 2024-12-23 23:45:52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师***怡: ( 2024-12-17 21:57:36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后***之: ( 2025-01-07 05:52:13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宓***莉: ( 2024-12-14 13:17:18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温***欣: ( 2024-12-23 16:04:42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权***波: ( 2024-12-24 07:17:51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芮***枫: ( 2024-12-23 08:56:21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陈***秋: ( 2025-01-06 15:44:51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寇***音: ( 2024-12-28 12:35:56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车***波: ( 2024-12-18 03:48:13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