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茶经·续茶经(线装竖版 套装全4册)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30:32

茶经·续茶经(线装竖版 套装全4册)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茶经·续茶经(线装竖版 套装全4册)精美图片
》茶经·续茶经(线装竖版 套装全4册)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茶经·续茶经(线装竖版 套装全4册)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50255395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215.8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0:32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古人对茶树习性的认识仍有局限性,认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所以茶树过去一直有”艺茶必下种“ ”移植不复生“的说法。所以在古代婚俗中,茶便成为坚贞不移、从一而终和婚后多子的象征,婚娶聘物必定有茶。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月荈。


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


《清波杂志》:凡茶宜锡,窃意以锡为合,适用而不侈。


《清异录》:富贵汤,当以银銚煮之,佳甚。铜銚煮水,锡壶注茶,次之。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七七 发布时间:2016-10-20 22:56:12

    读起来各种艰涩,这样一个丰富的人物,并没有被丰富的表达

  • 作者:钟方源 发布时间:2020-11-23 23:09:10

    2020年证券分析师考试用过,乱七八糟的一本书

  • 作者:ligen 发布时间:2017-12-13 11:20:19

    从一片垃圾里找到了零星有用的只言片语。

  • 作者:奴家蝉蝉 发布时间:2023-01-29 16:56:26

    皮肤学科的入门教材,它从皮肤的结构和原理出发,帮助我们了解我们身体最大的器官,了解各类皮肤问题的发生原理和解决思路。此外,皮肤作为重要的免疫调节和内分泌系统,还带我们认识了它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 作者:今天也想念你 发布时间:2013-04-21 01:57:15

    其实这本书男主和女主的故事我完全无感,但那个虐待妻子的丈夫让我心惊不已

  • 作者:yan 发布时间:2009-07-20 02:30:07

    小小的便携挺方便 就是每个区域不太好翻……

    londn a-z map也挺不错的


深度书评:

  • 灯前榻上看《聊斋》

    作者:俞黛眉 发布时间:2007-04-07 19:52:44

    走过书店的“古代小说”架,你会发现,所谓古代小说基本是指四大名著、三言二拍,外加一些镜花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诸类,总之就是白话小说。但向来以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精髓并不在白话小说,因白话文不脱累赘繁复之套,而在文言小说。小说文体上溯至唐宋,其间文采可睹更兼娱人耳目者,应属《聊斋》。

        王小波曾自述下乡插队时,痛恨教导员,于是写了一篇小说,将教导员自头顶至尾椎,一寸寸变成了一头驴。后看到卡夫卡的《变形记》颇赧然,以为有雷同之嫌。殊不知这种方法不但外国早有,而且古已有之。康熙年间有个秀才,自负才高八斗,无奈“大丈夫时也运也命也”,参加了一辈子的高考,就是没捞到功名。天长日久,从一心想学的好学生演化为愤世嫉俗的老愤青。无奈空读误人,百无一用是书生,当时有没有论坛可供发贴拍砖调剂心情,于是老人家为泄愤起见,寄情于子虚乌有,半是搜集转贴,半是努力原创,遂编了一篇名为聊斋志异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厚书。当三百年后读者为一篇篇瞎话或悚惧不已或沉迷不已的时候,哪想到其实写书人也无非是借此排解郁闷的心情呢。

        《聊斋》里最流行的故事类型是才子佳狐(鬼)类,落拓书生既人间难得好女,只好寄情于狐鬼,盼望异类中有慧眼识珠者了。然这个书生常常是个倒霉蛋,要么穷得快死了,还在努力向学;要么更惨,好不容易挤得身家,轻轻一常人祸足以打入九层地狱:当官的看上你家老婆啦,看上你家钱啦,眼红者寻隙生事啦,最后一场绝大冤狱下来,不死也阎王前走半遭。故在人世间绝无可救,蒲老先生是绝无办法,惟有虚构狐鬼出来担当,盖因当时不兴“法治社会”口号也,也因作者政治水平不高,不会易狐鬼为大员,转志异为反腐,将作品格调上升一个台阶。

        另一类颇引人注目者为酸葡萄类:某某书生,时也运业命也,终生不第,郁郁而终;某人绝蠢,脑如泥浆,赖鬼友相助换了一幅心肠,于是高中了。甚至还有碰到考题这种讲考试运气的故事,可见“考试情结”郁于蒲翁心中有多重。这也难怪,如果你是高三学生,重读了好几十年,试试你的心情如何,不但梦里都是考场必读,怪力乱神也不得不热衷。原来应试教育古已有之,学生重负也是历史现象。盖因考不上大学,无法生存也。托赖三百多年的生产力发展,今天的大多数人不用重读几十个高三,然道理古今同也。

        既然开笔写书,日常生活中没有话语权的秀才难免也评头品足一番:评妒、评孝、评后娘、同性恋。“异史氏”尽兴地曰了一番。惜乎当时没论坛,自己曰了没人反馈,削减了不少乐趣。

        “主流文坛”教导云“子不语怪力乱神”,那是因为子还要在政界混饭,要时刻与当局保持一致,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对于无数默然奋斗了一辈子却无法得到应有位置的知识分子,不语怪力乱神,你叫他语什么?难道指点朝纲,鼓吹xx主义的正统地位,论述本朝荣辱观?人的领域自有肉食者谋,神鬼的领域总可供普通人自由驰骋。

        更既深,拂床登塌,引灯拥被,持大笨厚本《聊斋》以观,其嘲、其梦、其忿、其穷极无聊以志之,宛如在目,乃知穷通命达,不以古今异。良久乃困倦渐侵,堕卷掩被,径投黑甜之乡。莫道天青好个春,暂窃明朝一日命。待到明朝复得生,夜来再续《聊斋》梦。

  • 中国泥潭

    作者:维舟 发布时间:2016-05-23 10:40:43

    人类很奇怪,往往在面对极端复杂纠结的困境时,却愈加要求个人只能做出惟一正确的选择。在异族入侵造成的乱世中,可想会涌现出无数日常所不可能有的特殊情形(这也正是这些年代具有吸引力的地方之一),一个恪守道德的人几乎无法在这种环境中活下来。然而,长久以来,按我们历史教科书的叙述,八年抗日战争是一场摩尼教式的善恶大决战:入侵者是坏人,抵抗者是好人——抵抗得越坚决越好,任何妥协、合作、甚至即便只是在斗争的态度上比较消极的人,都一律是在帮助敌人。

    当然,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不能算错。在沦陷区,就算是保护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那些西方人,他们固然堪称英雄乃至圣徒,但在客观上,他们帮助安顿难民也有助于日军统治下的征服秩序,何况如本书所言,在当时的情形下,“顺从日本占领者是帮助中国人的唯一办法”。在战争这种极端复杂的处境中,弱者的选择很少,而且通常都不可能是那种在道德上毫无瑕疵的选择。除了自杀外,唯一能免受谴责的行为是抵抗,然而不争的事实是:无论是在古今中外哪一场对抗入侵者的战争中,大部分沦陷区的平民都根本不具有抵抗的手段和技能,而那些抵抗的游击队固然英雄,却也不时会从民间榨取粮食或经费,否则他们也无法生存下去。说实话,如果日寇当时面临的仅仅是抵抗和通敌的两类中国人,那他们的任务倒也轻松多了。

    这种道德化的历史叙述最终会把自己逼到死角,因为它很难解释这样一个现象:既然投敌当汉奸分明是极可耻的事,那为什么还有人这么干?要说他们都道德败坏,但南京沦陷后那个钻营的王承典在通敌的同时却也在庇护难民。如果说他们是为了捞取个人的好处,但关于镇江案例的分析又显示,日伪组织由于经常面临财政枯竭的窘境,出任伪镇江市长的郭志诚甚至连自己的亲弟弟也无法保护,看来又谈不上有多大的好处。这样,如果仍坚持按道德话语来解释,我们就只能放弃对这些历史人物复杂性的把握,而归结为一个简单偷懒的理由:他们都是坏人,而且是愚蠢的坏人。

    卜正民在《沦陷的秩序》中建议,我们不如试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沦陷区建立社会秩序的种种现象。他强调一种深入到历史细节的、去道德化的技术性分析,“只有通过细节,我们才能判断地方头面人物的所作所为,他们有时顺从,有时抵制,一个‘占领政府’是不那么容易接受通常的安抚方式的。只有通过细节,我们才学会质疑想当然的事,并且认识到将抵抗和通敌视为水火不容、完全对立的两极是很少与事实相符的。”

    在分析了嘉定、镇江、南京、上海、崇明这五个城镇在沦陷初期的经历之后,他意在表明:在当时那种极端的环境下,共谋、竞争、抵抗都是可能存在的,而日军为了给自己的统治以合法性,也不得不谋求打造一个过得去的“外观”,但这又牵涉到“征服成本”的问题——入侵并不总是有利可图。由此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日本侵略者当时试图建立的“新秩序”为何会失败:它既缺乏一套能赢得人心的合法性说辞,又无法给合作者带来更多机会和好处,甚至都不足以支付自己发动这场战争的成本,其结果,到后来就越来越依靠强制榨取,而这又进一步激起沦陷区人民更强烈的反感和抵抗意识。

    客观地说,沦陷初期的种种混乱,虽然在后来都被证明成了日本人的棘手问题,但这其实都是日本人自己造成的。在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日本仍缺乏长远战略,一心只想来一次惩罚性远征,结果,虽然在军事上节节胜利,但离自己的政治目标却反而越来越远——因为它越是进攻,中国中央政府就越是迫于全国的压力而无法与它妥协谈判。不仅如此,日军在长江三角洲还未获授权组建政权,结果虽然占领了敌方首都南京,随后却出现了一种危险的政治真空状态,不仅迟迟未能找到一个像维希政权那样的谈判对手,相反倒造成了自己也难以收拾的一地鸡毛局面,这恐怕是一个征服者所能做的最蠢的事。

    虽然关于“征服成本”的分析是本书最吸引人的观点之一,不过平心而论,日本在实施入侵计划时,恐怕很难说他们是像一家公司的董事一样,是从“征服中国每年将带来多少收益、收支能否相抵”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的确,关东军曾于1930年12月颁行《对占领地区统治的研究》,对未来三阶段内在东三省的收支做过规划;但在日本主要战略规划者的眼里,战争却不是一门生意,他们更惯于从政治和军事角度看问题。九一八事变前夕,板垣征四郎就曾明言:“现在的满洲,从经济上看虽无太大的价值,但在国防上对将来打日本的建设却是绝对必要的战略据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目的暧昧不清,但很难说是为了榨取被征服地区的经济利益。要说从经济学角度理性看待中日关系的,倒是战前的日本外相币原喜重郎,但他的主张却与军部相反,因为他认为:在中国的扩张应该是经济扩张,在尊重“门户开放”和“领土完整”的架构下,日本可以保护和发展在中国的权益,获得比直接出兵更大的好处。如果日本人纯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分析,那入侵中国本身就不见得是最优选择,对吗?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日本帝国主义当时对大陆的扩张冲动,是一种混杂着浪漫主义的政治盘算。一如一位被派往战后地区收拾残局的宣抚班日本人所言,那时他们脑子里充满着“难以置信的天真和充满了不切实际的空想”。他们期望着黄种人将西方势力完全驱离,但却又完全缺乏将中国视为平等伙伴的意识,而轻蔑地认为中国是一个“无国家社会”。在当时日本陆军中的不少“支那通”身上都能看出这样的毛病:一方面期待一个革新的中国,一方面却未意识到这样的一个中国首先要打倒的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他们缺乏把中国作为一个他者的尊重,其结果反倒阻碍了他们理解中国人的心理,与此同时又无法真正信赖中国人,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无怪他们会发现前来投效的只能是某些“三流人物,甚至更糟”。当遇到挫败时,他们更不顾一切地发泄自己的非理性冲动——把镇江60%的商业区一把火烧掉,在南京大肆烧杀——这完全不像是曾经理性地考虑过征服成本和政治后果。

    要说在战争中理性地盘算各种利益的,说不定倒是卜正民这项研究遗漏的另一个角色:伪军。台湾学者刘熙明在《伪军——强权竞逐下的卒子(1937-1949)》中举证大量材料证明,伪军虽然名义上附属于日军及伪中央,政权,但“在生存、自身或地方利益、民族意识等错综复杂的考量下,经常务实地依附其他强权”,一切以在乱世中生存为依归,而其立场的变换,都是出于保存实力的现实考虑;任何特定的意识形态都很难打动他们,他们倒是完全理性地以自己的利益为行动指针。相比起来,日本怒而兴师,却并不清楚怎样行动才能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最终迎来近代史上最大的惨败。

    话说回来,抛开道德善恶与意识形态不论,日军所面临的问题、其应对方式,其实至今仍能启人思考。固然它当时是非正义的入侵,而像美军2003年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号称是为了“民主自由”和“解放伊拉克人民”,但在政治和战略战术上,美军却可说重犯了日军当年类似的错误:击溃原先的中央政权,解散正规武装和警察,试图自己直接控制,但却没有谈判对手,而这样是无法结束战争的。即便出于成本的考虑,也不得不把战争本地化。然而,在此美军也遇到了日军当年同样的问题,即移交治安职责是长期过程,而征服者(或“解放者”)常常不愿给予太多信任,这些受训的新军队或警察部队,甚至还可能掉转枪口——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军拥立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的保安队反叛,在通州的400名日本人有一半被杀,即所谓“通州事件”;而在伊拉克在阿富汗,由美军训练的警察反过来杀死美军的事件也非仅一起。这一局面如果不能尽速改善,就会形成某种“泥潭”:经费太少而无法收编太多地方武装,正规部队又太少而无力镇压,兵力不足而又补充困难,既不愿进行长期战争,又无法结束战争。也正因此,1940年初在华日军甚至建议“日本缺乏战争余力,将在年底自动撤兵”。而在吃尽了越战泥潭的苦头之后,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也几乎从一开始就想着尽早撤军。其实,中国才是这些现代战争泥潭的最早版本。

    说到底,所有这类看似实力悬殊的战争,最终的胜败都不取决于军事,而关乎政治。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年入侵的日军虽然因占领敌方首都南京而自感达到了这场战争的巅峰,但南京大屠杀已宣告日本在政治上输掉了这场战争。一场无法在道义和意识形态上自圆其说、并说服对方接受的战争,最终既无法赢得当地人的信任,当然更不必提什么“征服收益”了。按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的估算,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耗费高达三万亿美元,最终又得到了什么呢?这些又非得通过一场耗资巨大的战争才能获得吗?

    已刊《三联生活周刊》2016-5-23(提前出版)

    ---------------------------------------------------------------------------------------

    勘误:

    p.228:[1938.3.18黎明,日军攻打崇明]一艘军舰在新开河,另一艘在远离新开河的寿安寺:一般地方文献记载都说日军是在海桥港登陆的

    p.231:[崇明岛]该岛的人口相当多,战争开始时大约在40万和45万之间。人口多是因为地域广阔(那时崇明岛大约有1088平方公里):崇明岛现在面积也仅为此数,而这是1949年后历次围垦大幅增加面积的结果,但在1940年代仅有600平方公里左右

    p.276-277:引爆地雷炸毁满满一火车的日本兵,正如1940年崇明岛上的游击队所做的那样,固然是一种抵抗行为。但当这种抵抗行为导致了附近100多个村庄的村民惨遭日本人的屠杀,这个报复行为对游击队袭击的评价会不会产生影响?按,崇明岛上无铁路、火车,此处应有误;地方文献的记载是,在竖河大烧杀的前一天,抗日游击队在油车湾东渡港附近埋设地雷,炸毁日军装甲车一辆,确切毙敌人数是7人,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45dd3f0102vivp.html

    p.292:朱元璋在1385年的第三个《大告》:大诰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3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格式多(559+)
  • 不亏(500+)
  • 图书多(632+)
  • 差评(598+)
  • 差评少(216+)
  • 体验差(661+)
  • 强烈推荐(537+)
  • 下载快(325+)
  • 体验满分(86+)

下载评价

  • 网友 冷***洁: ( 2024-12-17 03:35:08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养***秋: ( 2024-12-25 10:12:46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寇***音: ( 2024-12-17 12:29:26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谢***灵: ( 2024-12-13 03:28:06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石***烟: ( 2024-12-15 01:09:56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晏***媛: ( 2024-12-29 12:57:58 )

    够人性化!

  • 网友 索***宸: ( 2024-12-15 03:26:17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孙***夏: ( 2024-12-29 14:44:17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后***之: ( 2025-01-07 16:45:56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林***艳: ( 2024-12-28 03:49:15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