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孔子传 [精装本]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30:25

孔子传 [精装本]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孔子传 [精装本]精美图片
》孔子传 [精装本]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孔子传 [精装本]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5311050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01
  • 页数:341
  • 价格:40.3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大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0:25

内容简介:

  鲍鹏山*作品。由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本书以“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为题,分析六章,为孔子作传。其*宗旨,是为非专业人士,即普通读者,提供一部精当、博约、生动活泼、有价值的孔子传,叙述其一生行迹、事迹、心迹的同时,阐发作为思想家孔子的现代价值与当下意义。

本书32开精装本,设计独特。并由中国孔子基金会授权,首次连载明代名臣张楷手绘原本《孔子圣迹图》17幅。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早描绘孔子生平故事的连环画长卷。


书籍目录:

仲尼(诗一首)

《张楷孔子圣迹图》

孔子激励代代人(序)

章 十五志于学

节  家世渊源

不做国君

杀夫夺妻

英雄父亲

长相颇怪

第二节 艰难时世

穷孩子早当家

合葬父母

到宋国去

第三节  志存高远

昭公赐鱼

眼高手低

君子不器

敏而好学

第二章 三十而立

节  大学之道

创办私学

大成之学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成人之美

第二节  问学老子

一车两马

把智慧藏起来

学做减法

优秀更危险

老子是龙

第三节  是可忍孰不可忍

螳螂捕蝉

八佾舞于庭

国君被流放

孔子生气了

第四节

苛政猛于虎

三代人都喂了虎

满街人都没了脚

声色狗马

君臣父子

风吹草动

和谁讲道德

小个子挤走大个子

第三章 四十不惑

节  智者不惑

土里挖出一只羊

两小儿辩日

有鬼还是没鬼

众生平等

父子相隐

以直报怨

第二节  是恶

杀不杀公伯寮

学不学尾生高

不要再哭了

可以要回报 曾参挨打

第三节  杏坛至乐

有朋自远方来

历史不是什么

无爱不快乐

到南河洗个澡

孔颜乐处

第四章 五十知天命

节  人就是天命

什么是天命

坏人也是天命

美玉待沽

阳货送来一头猪

阳货倒台了

第二节  鲁国司寇

从乡长干起

从小司空到大司寇

慎刑与无讼

好生恶杀

第三节 攘外安内

两面讨好 斗智斗勇

一个人的胜利

助理国相

拆了他的城

功败垂成

第四节 去鲁适卫

好色不好德

一步三回头

卫灵公的脸色

南子的美色

古今绯闻

第五章 六十耳顺

节 避人救世

一副热心肠

耳顺人有大执著 一意孤行

知其不可而为之

丧家之狗

第二节 大德容众

故国之思

不打棍子不扣帽子

忠恕之道

恕比忠更重要

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第三节 圣者多情

乐山乐水

三月不知肉味

大爱大恨大悲哀

做盲人的眼睛

不掏鸟窝

第四节 仁者担当

陈蔡绝粮

好人有好报吗

做人有境界

君子固穷

道德不是小红花

第六章 七十从心所欲

节 天下英才

弟子三千

向颜回同学学习

子路登堂了

子贡是个重器

自绝于日月

第二节 自由与道德

叶落归根

国事顾问

为往圣继绝学

解放自己

人生化境

第三节 千秋木铎

白发人送黑发人

呼天哭颜回

获麟绝笔

子路回不来了

泰山崩

附录

附录一 孔子时代各国形势图

附录二 孔子生平年表

附录三 孔子七十七弟子一览表

后记


作者介绍:

  鲍鹏山,教授、学者、专栏作家,《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安徽六安人。六十年代生人,八十年代赴青海支教十七年。现执教于上海开放大学。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对中国思想史尤其先秦诸子研究,怀独见之明。出版《论语导读》《先秦诸子八大家》《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鲍鹏山新说水浒》《孔子是怎样炼成的》《风流去》、诗集《致命倾诉》等著作十数部。作品被选入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及各地自编的中学语文教材。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第二章  三十而立

   第二节  问学老子

   一车两马 把智慧藏起来 学做减法

   优秀更危险 老子是龙

  孔子学生中有两个贵族子弟:仲孙何忌(孟懿子)和南宫敬叔。这两人的地位非常特殊,是鲁国有名也有权势的三大家族(三桓)中孟孙氏家族的两个同胞兄弟。

  他们之所以拜于孔子门下,还要从他们的父亲孟僖子说起。鲁昭公七年,楚灵王造章华台落成,想请各国诸侯参加典礼。鲁昭公就去了,同时带了大夫孟僖子负责外交礼仪。可偏偏孟僖子不懂礼仪。途经郑国,郑简公在国都城门慰劳鲁昭公时,孟僖子竟不知如何答礼。到了楚国后,楚灵王在城郊举行郊劳礼欢迎鲁昭公时,孟僖子又不知如何应对。在楚国,甚至遭到对方戏弄。

  要知道,鲁国的始封君是周公,周公是周礼的制订者。鲁昭公、孟僖子这一趟外交之旅,简直就是转着圈子丢老祖宗的人。好在孟僖子还有羞耻心,回国以后,下决心研究礼仪,向懂礼的人学习。谁懂礼,他就向谁学习。临终之际,他嘱咐自己的两个儿子说:

  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我若获没,必属说(南宫敬叔)与何忌(孟懿子)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

  于是,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师事仲尼。这一年是鲁昭公二十四年,孔子三十四岁,这两个小兄弟十三岁。弟兄二人同生于昭公十二年,可能是双胞胎。

   孟僖子两个儿子的到来,还给孔子带来了一次很好的问学机会。

   一车两马

  孔子曾经到宋国去学习殷商之礼,曾经到郑国向子产学习,入鲁国的太庙做助祭,也能做到“每事问”。他在鲁国学的主要是周礼,但是周礼的大本营,首善之地,毕竟是在周王朝的国都啊!此时的周王朝国都在洛邑,就是今天的洛阳附近。而且在那里,还有一个高人,谁呢?老子。

  孔子早就想到洛邑向老子求教,可是距离太远,没有人赞助,他自己不能步行前去。现在有贵族来做弟子了,机会也就来了。他就跟南宫敬叔说:“我想访问周,向老子请教,你能不能够跟国君说一说,让他支持一下?”南宫敬叔找到了鲁昭公,把孔子的意愿说了。鲁昭公当即决定给他一辆马车,两匹马,还给他派了一个人,除了一路上照顾孔子之外,兼做保镖,以确保出行安全。孔子另外还带了一个人,《史记》说带的就是南宫敬叔。现在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说南宫敬叔当时才十三岁,不大可能,应该是另外一个学生。就这样,三个人出发到洛邑去了。

  鲁昭公对孔子的确非常好,他在孔子人生的两个关键的时刻,都帮了孔子。孔子二十岁生了儿子的时候,鲁昭公给他送了一条鲤鱼。现在,又给他支持,让他去周问道于老子。

   鲁昭公的这两次相助,都是在孔子特别需要的时候,而且都有象征意味:

  “一条鲤鱼”,象征着国家、政府对孔子身份、地位的肯定。由此奠定了孔子在鲁国的地位,并为他以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搭起了上升的阶梯。

  “一乘车、两匹马、一竖子”,象征着国家、政府对孔子创办的私学的肯定、承认和支持。孔子所办,虽为私学,却获得了公家的首肯。

  更重要的是,孔子得到老子这样饱经风霜、阅历丰富的高人指点,对于他这么一个三十而立、雄心勃勃、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来说,非常重要,非常及时。

  鲁昭公实际上是一个很软弱的国君,他后来还被“三桓”赶出国,流亡在外七年,后客死他邦。但死后被谥为昭。昭的意思就是明白人。我们看他帮助孔子,说明他在一些事情上还是很明白的。鲁昭公被“三桓”掣肘,实在是他人生的悲剧。而孔子对鲁昭公,一直心存感激。

   把智慧藏起来

   孔子到了周,见到了老子,向他学礼。

  据说,孔子见老子,向他求教,大概是孔子先侃侃而谈,向老子展示了一下自己对于历史文化的见解。老子说:“你所说的那些人,他们的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是他们的言论还在罢了。君子如果时运好,得到明君的帮助,就可以出来做官,做一番事业;可是如果时运不济,没有明君,那就不妨随波逐流,一切听之于命运。”①

   这是老子对孔子讲的句话。

  这话对三十四岁的孔子而言,不啻是醍醐灌顶,又如同当头棒喝。此前的孔子,以孤贫之身锐意进取,不折不挠地向着既定目标前行。老子这样的话,一定是他以前没有想到的。

   老子提醒他:知道进,还要学会退;知道勇,还要学会怯;知道直行,还要学会迂回;知道坚定,还要学会灵活……

  孔子能够有今天,就是靠他那一股不屈不挠的精神。但是到了这个境界,就必须由老子这样的人,来给他讲生活这枚硬币的另一面。这种教导,对孔子来说是及时而又非常有益的。从此以后,孔子思想里面,可见诸多老子的痕迹。我们读《论语》,读着读着就会发现老子的影子。

   《论语?泰伯》:

   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卫灵公》:

   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论语?宪问》: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

   老子接着对孔子说: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这句话里,有两个关键词:藏和愚。什么叫愚?愚就是藏。把智慧藏起来不就像愚了吗?所以孔子后来对颜回讲过一句话,就是: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把智慧藏起来,把才华藏起来,把志向藏起来,把理想藏起来,韬光养晦,和光同尘。这是老子的道家智慧,孔子也有这种智慧。我们不能不说,这个跟老子有关。

  不过,《老子》中“愚”字共出现三处三次,全是褒义词。《论语》里,“愚”字出现七处九次,基本上都是否定的贬义词,但是唯有一处两次,却是褒义词: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说,卫国大夫宁武子这个人,在国家有道的时候,就聪明;当国家无道的时候,就愚笨。他那聪明,别人赶得上;他那装傻的功夫,别人可就赶不上了。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聪明,就是愚笨;有一种愚笨,实际上是一种别人难以企及的聪明——愚不可及。显然,孔子对“愚”字的褒义用法,与老子有关。

   后,老子教导孔子: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傲慢之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戒除自己身上的骄气、傲气,戒除自己身上过多的欲望、过大的志向。欲望太多了不好,志向太大了不好。太骄傲了不好,太傲慢了不好,太锋芒毕露了不好。

  句句都是针对孔子当时的状态和心态。我们可以从中想象到,三十而立的孔子,是何等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是何等志向远大、理想崇高!是何等意志坚定、自信自负……这都是年轻人的优点,没有这些,注定不会有所成就。但是,如果仅仅这样,而缺少适度的弹性、适度的退守、适度的淡泊,也不会成为大才。

  一个人,二十来岁时如果不意气风发锐意进取,不会有出息。一个人,到了三十来岁,还只是意气风发而没有理性冷静的头脑,也不会有出息。

   后来,孔子骨子里的从容淡定,何尝不是受老子的启发?老子提倡损之又损之道,孔子也一样赞成。

   学做减法

   有一天,孔子带着弟子到鲁桓公的庙里去参观,看到庙里有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倾斜在那里。孔子就问管庙的人:“这是什么?”

   管庙的人告诉孔子:“这是宥(yòu)坐之器。”

  什么叫宥坐之器?就是国君座位右边放的一个器具。我们都知道有座右铭,其实古代除了座右铭之外还有宥坐器。座右铭是通过文字来对我们进行提醒、告诫,宥坐器是通过这种器物的形象来对我们进行告诫。

  当孔子得知这是宥坐之器后,就说:“哦,既然是宥坐之器,那我知道,当它里面没有装水的时候,它是倾斜的;你把水装到一半,装到正中间的时候,它是端正的;装满的时候,它就倾覆了。”

   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试验一下,往里面装水。”

   当水装到一半时,这个宥坐器果然端端正正地立了起来。

   孔子说:“再往里面装。”

   水满的时候,宥坐之器果然一下子又倾倒了。

   于是,孔子对弟子们说:“小心啊,万物都是这样。一旦自满就一定要倾覆,一旦骄傲就一定要倒台。”

   子路说:“老师啊,既然这样,我们如何才能让人生完满,并保持完满而不倾覆呢?”

   孔子说:“你记住四句话: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聪明要用愚笨来守;功劳要用谦让来守;勇敢要用畏怯来守;富有要用谦卑来守。

   孔子说:“这就是损之又损之道。”

  什么叫损?损,就是减损。孔子实际上在告诉我们,人生要学会做减法。我们总是想着往我们的人生中填充什么,务求填满,做加法;实际上人生更重要的是做减法。一个完满的人生,幸福的人生,不是看你有了什么,更多的是看你没有了什么。

  一个人有了钱就幸福吗?有了权就幸福吗?这些东西有了未必就幸福。但是,有一些东西没有了,我们就会幸福。这东西就是浮躁、焦虑、贪欲、嗔怪,蝇头小利的竞争之念,种种庸俗人生的得失之忧。这些东西没有了,心里面达到一种平静,那可能真是幸福。所以我们说人生要学会做减法,这就是损之又损之道,这是道家告诉我们的,是老子告诉我们的,同时,也是孔子告诉我们的。

  孔子性格中的弹性,与世周旋,何尝没有老子的影响?孟子至刚,庄子至柔,唯孔子至刚而至柔。其刚,乃自身气质;其柔,老子有以教之。

   优秀更危险

  孔子要回鲁国了,临走之前向老子辞别,老子给孔子送行,说:“我听说有钱的人就给别人送财产,仁德的人就给别人送教导。我没钱,我就冒充一下仁德的人,送你几句话吧。”句话是: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①

  一个人很聪明,能明察秋毫,很好。可是老子说,聪明深察的人,往往比那些笨人更容易招来杀身之祸。为什么?他喜欢议论别人。为什么聪明人好议论人呢?因为他聪明,他明察秋毫,别人一点毛病,他就看见了,看见了就忍不住要说,说了就得罪人,这不就很危险吗?

   第二句话是: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一个人知识广博,能言善辩,胸襟开阔,知识丰富,很好。可是老子又说“危其身”,它会经常让你处在危险之中。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人,喜欢揭发别人的隐私啊。

  可以说,孔子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到三十而立,在这一个过程里面,就是在让自己成为一个聪明深察、博辩广大的人。所以,老子对孔子临别赠言中的“聪明深察,博辩广大”八个字,讲的就是孔子。

  人生需要有这么几个过程:首先要让自己聪明起来,接着就是要善于把这个聪明藏起来。三十岁以前,孔子让自己达到了“聪明深察,博辩广大”;到这个时候,老子告诉他,做到这一点很了不起,但是要注意它背后隐藏的危险。

   紧接着老子又对孔子讲了第三句话: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不要太坚持自己。做儿子,要学会听父亲的;做臣子,要学会听国君的。

   老子对孔子的这些教导,孔子后来也教导给了他的弟子。孔子弟子子贡,就特别聪明,特别善辩,也有“聪明深察好议人”的毛病。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子贡喜欢批评别人。孔子说:“你端木赐天天说这个人不好,那个人不好,你就那么好?我可没有时间盯住别人的弱点,我自己改正自己的弱点还来不及呢。”在孔子对子贡的教导里,我们是不是看到了老子的影子?所以,孔子要求我们修养自己,对别人私德上的缺点一般不做过分的批评。公德不好要批评,私德有缺要宽容。

   老子是龙

  比如孔子讲过这样的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比自己强的人应该想着跟他学;看到比自己差的人不是去指责他,而是要赶紧反省自己:自己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毛病?矛头对自己,不要对别人。

  实际上,这还是老子的思想。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不是我们批评的对象,而是我们用来对照的镜子。在镜子中看到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

   孔子离开老子,回来的路上,学生问他:“老师,您这次见了老子,觉得老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啊?”

  孔子说:“天上的鸟会飞,地上的兽会跑,水中的鱼会游。飞的鸟,我知道怎么办,用箭射;游的鱼,我知道怎么办,用钩钓;跑的野兽,我也知道怎么办,用网抓。可是对老子,我真的没办法,因为他既不是天上的飞鸟,又不是地上的走兽,还不是水中的游鱼。他是什么呢?他是一条龙。”

   这就是孔子对老子的评价。

  孔子在周,不仅见到了老子、苌弘,虚心受教,有一天他在周始祖后稷的庙中还见到一个金人,也让他大为感慨。他们看见庙堂右边的台阶前有铜铸的人像,嘴巴被封了三层。铜人的背上刻着:“这是古代言语谨慎的人。警戒啊!不要多说话,多说话就多招致失败;不要多生事,多生事就会招致更多的祸患。”

  孔子从洛邑学成归来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说:“弟子稍益进焉。”就是说孔子的私学办得更好了,来求学的人更多了。也说明孔子的学问又提高了,境界又提升了,名声更响亮了,私学的规模更大了。

   可是,不久鲁国就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直接跟孔子特别感激的人鲁昭公有关。刚刚看过三缄其口金人的孔子,却并没有沉默。

   节选二

   第四章  五十知天命

   第四节 去鲁适卫

   ■  好色不好德 一步三回头 卫灵公的脸色 南子的美色

   古今绯闻

  在鲁国政坛,孔子从中都宰做起,到小司空,再到大司寇,后“行摄相事”,一路推行自己的政治方略,可谓游刃有余,一帆风顺。他和执政贵族季桓子的关系也一度颇为融洽。史籍称孔子“行乎季孙,三月不违”,说明他们初合作得很不错。但由于“堕三都”一事,令季桓子警惕起来。他猛然醒悟到孔子采取的一系列政治措施,都是在增强公室的实力,削弱他季孙氏和叔孙氏、孟孙氏的力量,是一心想要恢复周礼规定的政治秩序。

   好色不好德

   季桓子开始对孔子不满,以至孔子因为公务几次去见他时,他都表现冷淡。孔子在鲁国的内忧日益浓重了。

  不仅有内忧,孔子还有外患。这外患就是齐国。夹谷之会前,齐国就认识到,只要孔子在鲁国政坛,鲁国就一定会强大;鲁国强大,对齐国就一定会有威胁。而今,在夹谷之会上,齐国君臣又亲眼目睹了孔子那几乎无人匹敌的风采,危机感也就愈加深刻,愈加强烈了。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齐景公一再跟大臣们提及这一心头的忧患,并且商议着要给鲁国送点土地,拉拢拉拢。这时候,还是那个黎鉏出了个主意。他说,我们先想办法阻止孔子在鲁国当政。阻止不了,再给他送东西套近乎也不晚。

  用什么样的办法来阻止孔子呢?黎鉏等人出了一个非常下流的主意:给鲁国国君和季桓子送十六名美女去,再送一百二十匹良马。估计一开始季桓子和鲁定公还顾及面子,不好意思直接收下。于是,齐国使团就驻扎在鲁国国都曲阜城的南边,让这些美女们天天在那里唱歌跳舞。季桓子忍不住,便化妆成普通百姓,穿上便装去看。一连看了三次,弄得馋涎欲滴,流连忘返。回来就怂恿鲁定公自己去看。鲁定公就假装巡视,去看歌舞,“往观终日,怠於政事”。后,和季桓子拍板,照单全收。

  这件事情对孔子的打击非常沉重。多年后,孔子说了一句话:“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句话跟季桓子、鲁定公的行为是有关系的。

   孔子的弟子,尤其是子路就更看不惯了。子路非常耿直,说:“老师,国君和执政都太不像话了,我们走吧。”

  孔子还是有点舍不得,他好不容易有今天的地位和机会,可以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于是,他说,再等一等,鲁国马上就要举行郊祭了,郊祭完以后,按规定祭肉要分送给大夫们,看他们到时分不分给我祭肉。如果分给我,说明还把我当做大夫,还愿意重用我,我们还可以在这儿做;如果不送给我,那时我们再离开。

  鲁国的郊祭大典举行了。结束后,分送祭肉,果然没有送给孔子。前文讲过,季桓子不愿意见孔子,信号已经很明确了。现在鲁定公又不送祭肉给孔子,国君的信号也很明确了。孔子实际上是被鲁国的政坛抛弃了。

   一步三回头

   鲁定公十三年,孔子想离开鲁国了。既然鲁国不能实行自己的主张,为什么不可以到别国去寻找出路呢?

  于是孔子收拾行装,赶着马车和弟子们到卫国去。一路上走得很慢,弟子们埋怨他:“老师啊,为什么走这么慢?您以前在齐国,齐景公不用您,您跑得那么快,米都下锅了,您都不等吃完再走;现在离开鲁国,您怎么走得这么慢?”

   孔子说,这不一样啊。在齐国我是客人,主人不欢迎客人了,客人当然得赶紧走。鲁国是我的父母之邦啊,我舍不得啊!①

   孔子还想看一看,季桓子和鲁定公会不会派人来挽留他。

  此时此刻,孔子的心情可以想象,也非常值得同情。圣人不是永远都强大的。对于圣人,我们不是永远都只是崇拜和仰望,在有些时候,我们甚至对他是同情:圣人在很多时候比我们一般人还要弱小、软弱,还需要关怀。

   孔子一行来到鲁国边境,停宿在一个名叫屯的地方。刚好遇到季桓子派出的一名叫师己的乐官,是专门来为他送行的。

   师己见了孔子,又尴尬,又同情,说:“事情弄成这样,不是您老人家的过错啊!”

   孔子一看师己只是来送行,而并非挽留,就觉得没必要再说什么。就说:“我唱支歌儿给你听吧?”于是他一边抚琴,一边唱道:

   美人一张口,可把人逼走;

   美人一发话,你就败国家。

   优哉复悠哉,聊以度年华。

  师己回去后,把见面情况如实报告给了季桓子。季桓子懂得孔子作歌是批评他接受齐人女乐。对孔子离去,他不愿挽留,但又觉得惋惜,不禁叹了口气说,这是孔子因为我接受那群女人而怪罪我啊!

   就这样,已经五十五岁的孔子离开了祖国,开始了其漫长的周游列国生涯。

  孔子于公元前497年春(定公十三年)开始周游列国,至公元前484年(哀公十一年)秋回到鲁国,十四年里,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等七个国家。有的国家待的时间极短,曹、宋、郑、蔡、楚,都只去过一次,甚至仅仅路过,与国君并无交往。主要在卫国和陈国。陈国居住近四年,而在卫国待的时间长,居住了近十年。

   卫灵公的脸色

  卫国是孔子离开鲁国后所去的站。卫国和鲁国的国君都是文王的后代。鲁国始封国君周公旦和卫国始封国君康叔,不仅同为大姒(sì,文王妃)所生,而且是兄弟情分深厚的两位。据《左传?定公六年》记载,卫国的公叔文子有言:“大姒的儿子中,只有周公和康叔为相睦。”孔子也曾说过:“鲁卫之政,兄弟也。”鲁国和卫国的政治,就是一对亲兄弟。如此看来,卫国的政治、卫国的文化与鲁国的政治、鲁国的文化颇有渊源和相似之处。

  而且,与许多国君相比,卫灵公还算是个过得去的国君。他“修康叔之政”。传说他出生时,托梦于人说:“我,康叔也。”被人认为是康叔的化身。他也是春秋时代执政久的卫国国君,在位四十二年。在位期间,政治稳固,国家富有,人口众多。他尤其善于用人:有仲叔圉(yǔ)接待宾客办理外交,祝鮀(tuó)主管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此外,还有史鰌(qiū)、蘧伯玉、宁武子等贤臣。卫灵公时代的卫国,还真是一时人才之盛。晚年的孔子曾经对鲁哀公说,当今国君,卫灵公贤。因为他善于用人。

  除此以外,孔子之所以先去卫国,可能还因为卫国与鲁国的距离很近。当然更重要的是看中了卫国有关系,可以落脚。什么关系呢?子路的妻兄颜浊邹(颜仇由)在卫国做官,而子路的另一位连襟更是厉害:那就是非常得卫灵公宠信的弥子瑕。据《孟子?万章上》记载,弥子瑕的妻子和子路的妻子是姐妹。

  孔子和弟子一进入卫国,就发现和当初进入齐国大为不同。孔子惊叹说:“卫国人口众多啊!”冉有问:“人口已经多了,下一步怎么做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了以后,又该再做什么呢?”孔子说:“教育他们。”

   看来,孔子到卫国之初,还是抱着大干一场的想法和信心的。

  卫灵公对孔子也不错。孔子一到卫国,卫灵公就“致粟六万”,孔子一行人的生活问题解决了。但是政治上的前途却没有预想的好。原因是弥子瑕名声太坏,是个有名的小人,孔子不愿投靠他。

  《孟子?万章上》中记载,弥子瑕对子路说:“如果孔子寄居在我家里,卫国的卿位就可以得到。”子路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一切由命。”

  既然孔子拒绝了弥子瑕的拉拢,弥子瑕就一定能够阻止孔子在卫国得到重用。小人的特点是什么?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就这样孔子在卫国的政治道路被他阻断了。

  当然,关键原因还在于卫灵公本人。孔子和卫灵公,二者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那时,奉行一边倒政策,彻底倒向齐国,背离晋国,跟着齐景公,常年在外征战。他希望孔子能助他一臂之力,但是,孔子哪里会赞成诸侯之间的尔虞我诈、你砍我杀呢?

  有一天,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怎样列阵。这既是向孔子讨教军事,也是借以探测孔子对自己“先军”政策的态度。孔子回答说:“礼节仪式方面的事,我曾听说一些;军队作战方面的事,我没学过。”卫灵公明白了,孔子不赞成他的政策。于是,第二天,和孔子说话时,卫灵公抬头看着天上的大雁,神色完全不在乎孔子在场。

  失落的孔子有一天在家里击磬。门口正好有个挑草筐的人经过,听到里边传出击磬声,这人就站着听了一会儿,然后就对之作了评价,说:“这个击磬的人啊,他的心里面有痛苦,有不平啊!”随后他再听了一会儿,又说道:这个击磬人的思想境界不高啊,敲出那样一种硁硁(kēng)的声音来,好像在发牢骚说:没有人了解我啊!没人了解你,你就坚持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发牢骚呢?然后这个挑草筐的卫国人又举了《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上的话来加以说明:“深则厉,浅则揭。”意思是说:假如河水很浅,可以把裤脚卷起来趟过去,衣服可以不湿;如果水很深,卷起裤脚来也没有用,就干脆穿着衣服游过去。为什么还要有那么多的牢骚呢?

  这个卫国人的言外之意是:如果世道黑暗已深,不可救药,就干脆听之任之,甚至同流合污;如果世道有敝,但还能救,那就保持节操,拯济风俗。

   显然,此人认为世道已经不可救药了,所以暗示孔子不要“知其不可而为之”,与世同沉浮,冷眼看天下。

   孔子听到了,说:“他真是一位决然忘怀世事的人啊!如果不能决然忘怀世事,要像他那样心静也很困难啊!”

   南子的美色

   还有比卫灵公的脸色更让孔子难堪的“色”,那就是卫灵公的年轻、美丽、活泼、妖媚的夫人南子的“美色”。

  南子是个有绯闻的名女人。她的绯闻出现得很早,在没有嫁到卫国之前,在宋国做姑娘时,就和宋国一个叫公子朝的帅哥有染。《左传》上对此的记载,语焉不详,但是有一条记载很难听,说是有一天,南子跟卫灵公说:“我很想公子朝了。”卫灵公竟然把公子朝从宋国招来,让他和南子相会。

  卫灵公的太子蒯聩,到齐国去,中途经过宋国,宋国的老百姓看到卫国的太子经过,他们就故意唱一首讽刺的歌:“你们的小母猪,我们已满足她。我们的小公猪,何时能归还?”蒯聩听了以后,觉得非常羞耻,回来以后他就想把南子杀了。

  南子一听说孔子来了,很兴奋,很好奇,一定要见他。于是放出风声说:“凡是到我们国家来跟国君做兄弟的,我都要见一见。”逼着孔子去见他。

  南子是个名声不好的美女,为了避嫌,孔子是不能见也不愿见的。但是南子一定要见孔子,君夫人召见,如果孔子断然拒绝,显得不合情理。结果,孔子虽然推辞,但不得已,只好硬着头皮去见了。

  显然,孔子对南子这样的女人期望值不高,觉得她就是个任性的、我行我素的、不大照顾别人感受的人。去就去吧,应付一下。但是见了以后,竟然感觉还不错。

  南子站在挂帘的后面,孔子也不可能直盯着看,就给她行礼。他感觉到南子跟他还礼了。因为他听到对面传来叮叮当当的清脆悦耳的玉石声,而且响了两次。

  孔子心里一下子对南子有了好感,感觉她还挺懂事的,还知道还礼,而且还了两次礼。所以回来以后,就跟他的弟子们讲:“我是不得已而见之,但是见了以后,她还挺懂礼节的。”这话里既是为南子说好话,也是为自己辩护。意思是这件事做得还不是太坏。这是孔子心虚的表现。

  子路对老师去见南子,非常不高兴。孔子回来还说南子的好话,他更是不高兴。他的脸拉得老长,给孔子看。孔子看了卫灵公的脸色,看了南子的美色,现在,他还要看子路的脸色。孔子本来心就虚,一看到大弟子脸拉这么长,就急了,赶紧对天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意思是说,如果我孔丘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情,让上天来惩罚我,让上天来惩罚我!

   子路太认真了。这种事,就怕认真。不认真,不是个事;一认真,就是个事。还是说不清的那种事。所以,逼得孔子只好对天发誓。

   古今绯闻

   其实呢,见一下也没关系。

  ,合乎礼。按照《论语》的说法,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国内的人称她为“君夫人”,在对其他国家的人说到时就称为“寡小君”;其他国家的人也称呼她为“君夫人”。那个时候,外国客人见“君夫人”,是可以的。

   第二,无不见之礼。君夫人一定要见你,君也不反对,一个外来客人,哪有拒绝不见之礼呢?所以,子路太较真了。

  第三,见了又怎样?见一个有绯闻的女人,又不是和她去搞绯闻。这是孔子的思路。但是,孔子可能不明白:绯闻不是搞出来的,而是传出来的。绯闻绯闻,不闻不绯闻,一闻就绯闻。反正孔子的这件绯闻,传了两千多年,是旷古及今大绯闻。

  其实,孔子真是冤哉枉也。他刚刚在鲁国,被齐国的美人计赶出来。美人被定公、季氏接收了,他出国了。美人计美人计,别人得美人,他中计。现在,他到卫国,却又陷入了美人的温柔陷阱。

   南子此时三十多岁,孔子当时已经五十六岁。

  南子多情,浪漫,而此时的孔子,高大健壮,成熟稳重,学识渊博,名声远播。这一切对于一个三十多岁的少妇,有吸引力是可以理解的。何况卫灵公此时已经垂垂老矣了呢。

  如果女人的魅力来自于单纯天真,男人的吸引力往往来自于饱经风霜的磨炼。所以,孔子对南子,绝无他意;南子对孔子,未必无意。但是,双方悬隔太大,阻碍太多,即使像南子这样敢于想入非非的女人,也不会对孔子产生非分之想。至多有一些向慕之意,愿意多和孔子见面说说话而已。但南子对孔子的这份好感,倒让孔子很困惑,并倍感骚扰。

  一个多月后的一天,卫灵公和南子坐在马车上,旁边还站着个宦官雍渠。那时的宦官,不一定阉割。实际上,这个雍渠乃是卫灵公的男宠。这三个人在辆车上,招摇过市,而让孔子坐在第二辆车上,一同出行。孔子觉得太没面子了,可能心里在想:“你国君身边,一个女色一个男色,把我放在后面,这算什么事?”

   所以,司马迁说:“孔子丑之。”孔子以之为耻,然后说了一句流传千载的难听话: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因为美色的祸害而离开鲁国的孔子,又因遭遇美色而深感羞耻。确实不能再待下去了,只好选择离开。但是,普天之下,诸侯虽多,又有几个脸色是好看的,又有谁不贪恋美色,又有谁不是齐景公、鲁定公、卫灵公之类;而诸侯身边的大臣们,又有多少人不是季桓子、弥子瑕之流?孔子又能去哪里呢?哪里能找到舒心之地呢?

   ……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孔子曾经讲过一句话,非常好,而是我们一般的理解都错了,或者是理解得很肤浅。哪一句话呢?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一般人怎么理解的呢?君子讲义,小人讲利。好像这句话是孔子对君子的表扬,对小人的批评。甚至作为一种标签:讲利的都是小人,讲义的才是君子。

实际上,孔子的原话不是这个意思。首先,“君子”在这里不是指道德上的好人,而是地位高的人;“小人”在这里也不是指道德上的坏人,而是指下层人。“喻于”就是告知、说服的意思。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

对君子要用义来说服他、要求他;

对小人,要用利来引导他、鼓励他,

对君子,告诉他义在哪里;

对小人,告诉他利在哪里,

以义去要求责难君子;

以利去鼓励诱导小人。

道德出了问题,责任在哪里?在上层。要对谁讲道德?要对谁做道德要求?对上层。跟普通老百姓,应该告诉他,利在哪里就可以了。上层人要承担道义,下层人要关注权利。


因此,“大学”不是指那些专门的教育机构,不是指那些专门的教育实体,它是指一种学问。这种学间的目的,简言之,就是“学大”,学着让人大起来。如果没有学着让自己大起来,那就是小人;如果学着让自己大起来了,那就是大人,就是君子。简单地说,大学就是大人之学,就是君子之学。它不是培养人的专业技能,甚至也不是灌输一些静态知识,它立足于培养人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力,让人学会对世界上纷纭复杂的事物做判断,同时培养人的高贵品性和气质,养成人的大眼光、大境界、大胸襟、大志向;不是为了就业,而是为了成人;不是为了一己谋生,而是要为天下人谋生,谋天下太平,争人类福祉!

可见,“大学”的内涵,至少不是我们今天讲的对于技术的学习,而是提高德行,是养成人格,然后改造社会,这才是大学的最根本含义。


有一个词叫“眼高手低”。一般人都把它当成一个贬义词。其实这个成语,可以做一个全新的理解:眼高者,并不拒绝手低;手低时,眼界却在高处。手低,是脚踏实地,干好本分活,受人之禄,忠人之事;眼高,是不为眼前一切所局限,明白自己还有更大的追求。


唯此,日后才有孔子弟子曾子关于“士”的道德宣言: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广阔,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看做是自己的任务,这不是责任重大吗?承担如此重任一直到死才放下,这不是路途遥远吗?


一个人,二十多岁时如果不意气风发锐意进取,不会有出息。一个人,到了三十多岁,还只是意气风发而没有理性冷静的头脑,也不会有出息。


苛上不责下,孔孟之政道。律己而宽人,孔孟之友道。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鲍鹏山《孔子传》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本专为普通读者写的《孔子传》。尤其适合青年人阅读。

  ——篇幅精当,知识正确:全书短短十几万字,却能满足读者了解孔子一生主要行迹、事迹和心迹的知识需求。简明扼要,风格平实,对孔子生平的叙述,抓大放小,重点突出,不枝不蔓,不以无聊无用的琐碎知识空耗读者时间和精力。

  ——内容博约,故事生动:篇幅虽短小,内涵却广博,且立于学术根底之上,严谨至于“不敢虚构一言,不敢浪语一句”,文笔却深入浅出,明白如话,文气充沛,读来一气呵成。

  ——思想价值:在鲍鹏山精华之作《风流去》书中,孔子是“黑暗王国的残烛”,是那个“束缚与挣扎;阴谋与流血;理想碰了钉子;天真遇见邪恶;友情温暖;世态炎凉”时代里的“痴人”;

  在他后来“百家讲坛”*受欢迎的讲座《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中,他讲述的是孔子超凡入圣的道路;

  这本《孔子传》,是鲍鹏山取其精华,淬炼多年研究心得而成,短小精微,为读者梳理了孔子一生的重要事件和人生际遇,并发掘其思想深度,澄清近百年来对孔子无数的“曲解”和“误解”,阐发孔子思想之于现代意义的同时,也力求告诉读者,思想的更大价值,在于判断是非。

  鲍鹏山《孔子传》还有那些看点?

  ——这次采用了1∕32小开本精装,极具现代气质的书装风格。全部用80克进口雅质纸印刷。书脊特别设计为开放式,为读者解决精装本阅读中翻阅不便的问题。

  ——前面连续40页的彩色印刷,首次、连载明代名臣张楷创作于1444年的手绘原本《孔子圣迹图》。圣迹图,即古人表现孔子生平故事的连环画。这卷长达2250厘米的超长册页,是刚刚在海外**发现的、中国*早的《孔子圣迹图》,比原本认为的*早圣迹图还早了53年。可以说,它是中国、韩国、日本此后流传的《孔子圣迹图》的母本。


书摘插图


前言

鲍鹏山说——我为什么要写孔子

20世纪,孔子曾经遭遇过两场巨大的苦难和不幸:次是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第二次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的“批林批孔”。在这两场运动里,孔子都成了人们否定、批判、声讨的对象。

在这种情形下,自上个世纪20年代前后,我们就反思:为什么在这样一个新世界面前,我们总是失败?后,我们发现,在文化上,我们是落后的。然后,我们进一步反思:西方比我们多什么?答案就是:它的文化里比我们多民主,多科学,多自由。由此产生更深入的追问:我们为什么没有民主?因为孔子。我们为什么没有科学?因为孔子。我们为什么没有自由?我们也把它归罪于孔子。所以就喊出了一个非常严厉的口号,叫“打倒孔家店”。

其中,人们批判的很多东西,比如“吃人的礼教”、“奴隶道德”、“三纲五常”等等,并不是孔子的思想,甚至是孔子非常警惕和严厉抵制的思想。也就是说,“孔家店”里摆放的,并不都是孔子的东西,甚至是孔子不喜欢的东西。根据那个时代的特殊情况,“五四”先贤们喊出的“打倒孔家店”,实际上只是把孔子当成一个“文化箭垛”,是传播学的需要。因为这样的口号生动、形象,直接付诸于人们的感觉,让普通人也能一下子就明白了。所以,孔子实际上是为那些文化史上的黑暗部分背了罪名而已。

我们之所以把一切的不幸,一切的失败,终都归结到他那里,恰恰说明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我们把自己的成功、自己的幸福、自己的荣耀,都归功于他;而有些时候,我们又把我们遭到的不幸、经历的失败、受到的屈辱,也归罪于他。孔子成了我们归功与归罪的后对象。这是孔子的命运,也是我们的命运。如此,了解孔子,就是了解我们自己。


书籍介绍

《孔子传》为鲍鹏山最新作品。由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孔子传》以“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为题,分析六章,为孔子作传。其最大宗旨,是为非专业人士,即普通读者,提供一部精当、博约、生动活泼、有价值的孔子传,叙述其一生行迹、事迹、心迹的同时,阐发作为思想家孔子的现代价值与当下意义。

《孔子传》32开精装本,设计独特。并由中国孔子基金会授权,首次独家连载明代名臣张楷手绘原本《孔子圣迹图》17幅。这是目前最新发现的、中国最早描绘孔子生平故事的连环画长卷。


精彩短评:

  • 作者:在行 发布时间:2014-08-22 06:20:36

    读毕,越发喜欢子贡了。

  • 作者:文爱叮 发布时间:2016-07-09 11:52:21

    113页。作者评论儿子告不告父亲偷羊。孔子说不告,作者为了说明孔子是对的,告了会毁了伦理纲常,说“而一两个案件的错判或有罪而侥幸逃脱并不能对法律的整体尊严产生威胁,更不会颠覆人们对于道德和社会的基本信心。”这话我不能说他是错的。只能说邪恶到极点。警察能说一个案子没破不要紧吗?为了迅速结案冤枉一个好人不要紧吗?我们看到,某个被错关了20年终于被翻案的人说:你这小事,你一个人破坏不了我国法律的公正性?说的出口吗,人一辈子都毁了!这书还是2016广电总局全国推荐科普书。真是呵呵了,这样的论调,就是事不关己的冷血看客论调,这能科普到全国?我想我们的法官很多都有这样的想法吧,不然冤案何其多,而且知错且不改呢!?

    最后想说先肯定孔子的都是对的,再加以合理化解释,这也不是治学态度。所以一颗星。

  • 作者:之如 发布时间:2018-10-01 21:36:48

    并非“传”,但是这碗鸡汤我喝。因为人生实难,大道多歧,在万古的虚无中我需要的正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鞭策,正是杏坛弦歌的鼓舞。

  • 作者:再见,彼得 发布时间:2014-10-06 17:44:53

    倒是想看钱穆的《孔子传》。。。孔夫子总给人温暖的感觉~~~

  • 作者:小样儿 发布时间:2011-12-16 13:47:03

    旅行前补习知识

  • 作者:a la de la 发布时间:2013-12-24 01:25:45

    这本书好在四处:装帧排版,结构安排,语言通畅,深情款款。然而这部孔子传应该叫做孔子颂,作者的逻辑是:孔子伟大,然后怎么伟大呢?于是从出生到去世一路的伟大实际言论加以形象化和故事化的描述来佐证。真是给大众写一本好的孔子传,多少得有些“不温不火”的平常心,这样才真正地伟大得深刻。


深度书评:

  • 对话圣贤,汲取正能量

    作者:追求上进的老马 发布时间:2013-02-24 23:41:04

    孔子大概是二十世纪以来遭际最为坎坷的古代圣贤,先是大成至圣先师当得好好的,五四运动中突然就被打倒了孔家店,此后一直处境尴尬,到七十年代又被莫名其妙的和叛国者林彪放在了一起,批林批孔批得一无是处,近来又在陡然兴起的国学热中重被请回神坛,只要是能对老先生的话讲上几句心得,懂点“传统文化”,就会被热捧。

    且不说孔子近一个世纪以来的遭遇沉浮,仅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能够作为正统主导封建社会2000多年,就足以引发我强烈的好奇——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儒家学说到底是什么样的学说?但由于文言文的佶屈聱牙,我除了课本里学到的几句《论语》外,是连《论语》到底长什么样都不清楚的,更不用提孔子其人其事了。

    要了解一个人和他的思想,最快捷的方式莫过于阅读他的传记。鲍鹏山教授的《孔子传》正是针对对孔子存在的普遍误解,提出了“与其误会,不如重读”的主张,以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纲,博采《史记》、《左传》、《春秋》等史料,特别借助《论语》,以及孔子思想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解释,对孔子奇迹般的身世、生平、思想、人格作了一个全面而立体的介绍。

    鲍教授笔下的孔子是个懂得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他从十五有志于学开始,爱学、勤学、乐学,发愤读书以至韦编三绝,与弟子讨论以至废寝忘食,只为了弄明白世间“道”之所在;他注重作为“士”的道德修养,坚持自己的行为准则,与阳货之流斗智斗勇;他有所为有所不为,在55岁年纪开始周游列国,合之则留,不合之则去,只为追求一个可供实现他理想抱负的政治环境。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为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迭遭挫折而不改初志,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激情和理想,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主张。

    鲍教授笔下的孔子还是个天生的乐天派。他出身贫贱,为了生存而能“多鄙事”,周游列国又颠沛流离,而且少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生活的磨砺让他的成长之路充满艰辛,但孔子似乎从来没有沮丧过、沉沦过,对前路始终抱有希望;他在被围困于荒野、断粮七日之时没有绝望过;在被人讥诮时、误解时,甚至在遭遇辱骂时,也没有恼怒过;而在听到被贬损为“丧家之犬”时还一如既往的笑容满面。我虽然并不认同鲍教授在文中对此提高到哲学高度的解释,但即使是孔子的自我调侃,也足以说明他的豁达与乐观。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得益于他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才成就了孔子,成就了大成至圣先师。

    鲍教授笔下的孔子更是有爱的。他对父母有爱,千方百计为他们合茔;他对子女有爱,深切关注孔鲤的成长,但这一点鲍教授好象极少写到,估计史籍上也绝少写到吧;他对弟子有爱,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待他们如自己的儿子,真诚指导他们学习,有时甚至恨铁不成钢,对帮助季氏聚敛财富的冉求严厉批评,骂在白天睡觉的宰予为不雕之木和粪土之墙,而且为了颜回的死痛哭不已,为了子路的死又不再食肉;他对天下苍生有爱,本可以苟且于世的他在55岁之年开始周游列国,寻找实现政治理想的舞台。

    总的来说,鲍教授笔下的孔子并不是我们惯常以为的那种已经僵化的、高高在上的、如神像般的圣贤,而是鲜活的、生动的、有血有肉的、富有情感的,象我们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在被阳货耻笑时也会生气,在闻知弟子的恶行时也会痛加指责,他也会被南子这样的美女所打动,更会为颜回的离世而失声痛哭。而且,他与众多弟子更是关系融洽,并没有总是一副师道尊严的老夫子模样,而是彼此相互讨论、相互促进的,比如在见了南子之后,他怕子路的责怪竟还会给自己找借口……这是一个多么可亲可爱又可敬的老头儿啊!

    当然,鲍教授是饱含着崇敬和热情来写作这本书的,他笔下的孔子的学说也是积极向上的,可以说整部书都是在解读孔子为什么能够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他在书中对《论语》的很多内容作了解读,借以介绍孔子的思想和行为,并对孔子思想中诸如仁、义、礼、忠、恕等概念作了一些澄清和非常深刻的解释,使得读这本书真的有点儿在读《论语》、演绎《论语》的味道,我们也成了对话的一方。他认为儒在古时就已经是一种卑贱的职业,所谓的“小人儒”,而孔子则是“新儒家”,他创建了儒家学说,提升了“士”的地位,即“大人儒”。还有,他在解释“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时指出,这个“喻”作说服讲,我就非常赞同。

    回到对孔子的态度问题。我认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看他比现在少了什么,而要看他比其前人多了什么。的确,孔子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者,他的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强大内核。就象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所说的:“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他的思想主导了中国人文化人格、民族心理、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的构建,早已深深的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即使到了儒学早已式微的今天,仍然作为一种习惯和本能在情感和潜意识层面发挥作用,不管我们懂不懂他的思想,都在自为或自觉的按照他所说的在生活。

    但从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与我们以往以为的不一样。正所谓思想越接近本源,就越具有生命的活力,孔子的思想也是这样——他及他的思想从来都是不僵化、不拘泥、不绝对的,那些后来的所谓的教条也都并不是出自他口。两千多年来,他一直就在那里,说过的话也就是那些,什么僵化、保守、懦弱等等很多事情可能根本怪罪不到他老先生头上去的。无论是被尊为万世师表、大成至圣先师,还是被当作我们落后挨打的罪魁祸首、民族劣根性的根源而成为攻击的靶标,都只是后来人根据自己的需要所作的选择而已。

        

    2012,特别流行一个词语叫“正能量”,这说明我们当下正处在一个巨大变革和转型的时代,人们信仰缺失、价值混乱、躁动不安,这正与孔子所处的时代有些相似。而时下兴起的传统文化热,也正反映了人们寻找价值座标和重塑文化内核的一种渴望和努力。毋庸讳言,孔子本人一生的经历就是一部励志片儿,他本人的思想中也蕴藏着巨大的正能量。当年,西方人从古希腊人的智慧中获取灵感,掀起了西方崛起的序幕“文艺复兴”。那么,最喜欢崇古薄今的我们,难道今天就不能从孔子的思想中汲取“正能量”吗?答案是——一定能!认识孔子、理解孔子、读懂孔子,肯定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时代,更好的应对当前的困境,也肯定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探索和走好复兴之路!

  •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作者:白衣龙儿 发布时间:2013-01-27 20:07:37

    少小在书堂读书,老师常拿了戒尺,边讲解边注意学生。若有哪位学生左顾右视,老师或一戒尺拍在桌上,或直接提着学生衣领直提到教室外面去。正所谓“威仪棣棣,不可选也”。犹记得有一堂课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老师边讲,边在堂上走。走着走着突然不动,继之而来又是惊天动地一声。这时候不用看也知道,又有刺头学生不知深浅挑战了他的耐性。

    这事情大约给我留下很深印象,以至于在看到《孔子传》定价时,马上就联想到。《孔子传》的定价也是五十六。作者在书的后记当中剖白自己,说书是写给普通读者看的,也就是非专业人士。然而此价位,大约未必有几个非专业人士肯惠顾。若惠顾的人少,则对儒家文化的呵护、推崇、传承、弘扬便也无从谈起。总之,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若是将买书的五十六枚硬币顺手丢在课堂,虽然噼里啪啦挺热闹,然而总让人觉得哗众,反不如那一戒尺的温柔。

    何况这个《传》,有说理则不全、语史则不详的嫌疑。

    传记一般来说得先交代主角所处的背景。这是颂其诗、读其书、知其人的关键点。若不置身于历史背景之下,所得出来的结论全是时代结论,固然有意义,但未必契合真相。鲍公《孔子传》,最初确乎介绍了孔子先祖之世,将来龙交待清楚,又以人们耳熟能详的“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距”为章节标题,总体来说,涵盖性看起来已很强。遗憾的是,一些导致孔子作出人生选择,或者对孔子内心有所触动的大事或脉络疏于交待。比如蒯瞆之乱;比如孔子在世时他的祖国鲁国整体政治格局及其演变。

    然则这毕竟也是小问题,无伤大雅。再者说来,鲍公此书,原不是以史见长,而是以《论语》《孔子家语》《史记》等为范文,来倡导儒家的醇厚温良。

    只是不管是史还是思想,可能都略有待商榷处。

    粗说之。如23页,鲍公分析说,《史记》当中写孔子母亲颜徵在,在孔子问及父亲叔梁纥之墓地时“讳之”,是因为去世之时颜年方三十二岁,恰因年纪轻而忌讳谈死亡与合葬的问题。一直以来,司马贞也好,钱穆也罢,都将此“讳”字复杂化。然而太史公写《史记》字斟句酌,岂放一字,讳就是讳,此事必有隐情,实不必特意为尊者隐。

    如39页,鲍公云孔子“一边为官谋生,一边坚持学习……”,这是将孔子的谋生与学习、学问割裂开来。我更觉得孔子将职业生涯也看作一场修行,不管刚参加工作时做的会计,还是后来的大司寇,都是在其位谋其政,都把工作当成份内之事一丝不苟的完成。这事关意识形态,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职业与事业的区别。因此似不当马虎放过。

    如47页,鲍公言所谓“亲民”就是“新民”,这是将朱子意见直接提来了。窃以为这方面,新字更多是在结果上做文章,而亲字却有着动态感,能够更多的表现出一位大德之人在面对世事、世人时的慈悲,有着入世的慷慨和决心清理污浊、恢复朗朗乾坤的气概。

    96页是很神奇的一页。鲍公说,“不对普通百姓讲仁义道德的大道理,这是一个读书人的良知”。儒家所谓立已、立人所针对的绝非只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孔子之私学,招生条件便极其简单,“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至于鲍公说“跟普通老百姓应该告诉他,利在哪里就好了”,假如真这样做的话,子之武城也就听不着弦歌之声;猜测一下后果,如此以利导之,三代之后,恐百姓谈利而忘德,更是民不民而国不国。又,鲍公说“孔子的儒者已经是新儒者,是君子儒了”——孔子必先有一套在外使用的完备的礼仪,这是儒家的表现形式,而小人儒、君子儒的分野,与地位的关系差别不大,更多是指内心的志向与对待事物的态度。君子儒承担的是百世之业,而小人儒则着眼于眼前的既得利益。显然,前者的眼界更为开阔,志向更为崇高。

    107页,鲍公云孔子固执坚持,不说人性与天道。这大约只是表面现象。对人性、天道的理解与传授,是建立在自身的影响力上。衣食住行无不是课业。如同禅,不可说,说既落了相、着了道。

    134页鲍公释“窃比于我老彭”句为:我把自己比作我的老彭。这解释简直惊天地泣鬼神。

    ……

    书三百余页,小问题屡见。大问题,是抑道家而抬高儒家。鲍公云道家将整个世道看穿,因此绝望了——道家以柔克刚,取时度势,圆融于大道,化成败而为一,哪里来得绝望。而且假若真的绝望,那能有历朝历代开国之际以道家学说来使民众休养生息的史实么,能有文景之治么?我实在不能从这对比中看出意义来,反觉小器非常。

    孔子是缺席者。他并非曾经存在,而是自生来至今便一直都在。世间需要《孔子传》这类书籍,需要使用平凡简洁的文字对他的一生及思想抱负进行概括,需要一个又一个的君子以身作则影响周边更多的人。后生小子虽对《孔子传》有所诟病,实因爱切责深。愿鲍公能精深其文;愿儒学能薰染我华夏儿女德行;愿常见君子不使我心伤悲;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愿此书书价告别天价飞入寻常百姓童蒙少年案头。

    是为有记。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8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6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8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一般般(147+)
  • 小说多(341+)
  • 少量广告(273+)
  • 差评(309+)
  • 强烈推荐(647+)
  • 全格式(543+)
  • 速度快(134+)
  • 四星好评(660+)
  • 内涵好书(538+)
  • 书籍多(193+)
  • 已买(271+)
  • 体验还行(227+)
  • 服务好(379+)

下载评价

  • 网友 邱***洋: ( 2024-12-20 06:23:16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焦***山: ( 2025-01-09 09:17:20 )

    不错。。。。。

  • 网友 冯***卉: ( 2024-12-31 01:17:31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谢***灵: ( 2025-01-05 05:43:50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索***宸: ( 2024-12-13 11:54:25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寿***芳: ( 2024-12-24 03:53:08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訾***雰: ( 2024-12-28 08:29:15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国***芳: ( 2024-12-14 10:48:06 )

    五星好评

  • 网友 康***溪: ( 2025-01-07 02:07:52 )

    强烈推荐!!!

  • 网友 濮***彤: ( 2024-12-20 12:24:21 )

    好棒啊!图书很全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