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电子学——设计、建模、仿真与控制(电子信息前沿技术丛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电力电子学——设计、建模、仿真与控制(电子信息前沿技术丛书)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电力电子学——设计、建模、仿真与控制(电子信息前沿技术丛书)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电力电子学——设计、建模、仿真与控制(电子信息前沿技术丛书)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电力电子学——设计、建模、仿真与控制(电子信息前沿技术丛书)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电力电子学——设计、建模、仿真与控制(电子信息前沿技术丛书)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电力电子学——设计、建模、仿真与控制(电子信息前沿技术丛书)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电力电子学——设计、建模、仿真与控制(电子信息前沿技术丛书)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电力电子学——设计、建模、仿真与控制(电子信息前沿技术丛书) kindle格式电子书
内容简介:
本书探索了z新的电力电子学原理、实践和应用,覆盖了电力电子变换器的设计、建模、仿真和控制;以一种易于理解的呈现方式介绍了最新的技术,如直流系统,重点强调了仿真和建模的平均控制技术;给出了电力电子技术的实际应用,并在MATLAB软件的Simulink中进行了案例研究;通过框图、流程图、方程和表格等直观形式帮助读者理解电力电子学。 本书可作为高校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电气类等专业的本专科教材,也可作为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本书探索了z新的电力电子学原理、实践和应用,覆盖了电力电子变换器的设计、建模、仿真和控制;以一种易于理解的呈现方式介绍了最新的技术,如直流系统,重点强调了仿真和建模的平均控制技术;给出了电力电子技术的实际应用,并在MATLAB软件的Simulink中进行了案例研究;通过框图、流程图、方程和表格等直观形式帮助读者理解电力电子学。 本书可作为高校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电气类等专业的本专科教材,也可作为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精彩短评:
作者:rocky 发布时间:2009-11-08 14:22:57
陈春花教授不错
作者:Yunn 发布时间:2021-12-03 15:19:39
一百页能讲完的硬是重复了好多遍
作者:智术师 发布时间:2023-08-03 22:12:25
梁漱溟研究必读书目。
作者:……啐!!! 发布时间:2015-06-18 14:45:59
居然连这本都忘了标记……
作者:钟 发布时间:2009-03-25 23:40:37
可是我不是北大的,这是他们的青春。我多羡慕。
作者:咕咚没有来 发布时间:2021-01-29 16:38:52
这本书真的太美了!!各种小细节多而有趣,印刷效果超棒,大开本无比享受,原画还要再美好多倍
深度书评:
课后题们
作者:兔几的万花筒 发布时间:2017-02-03 09:18:20
第一章
对死亡终将到来的恐惧等意识,使我们真正成为人。
死亡是个人化的事情,每个人都会死去,同时要不断承受亲故的死亡。而我自己的死亡,是独一无二的,它正在真实地发生在“我”身上。
意识到我自己地不可思考的死亡起,个人开始学会了思考,理解到学习、重复他人地思想与拥有自己地思想地区别所在。我们对人性产生了自觉意识。“正是对死亡的意识,使生命变成一件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严肃和值得深思的事情。也正因为有死亡的意识,生命才变得神秘和令人敬畏,变成一种我们应为之奋斗、为之努力、为之思索的宝贵的奇迹”。
从苏格拉底流传下来的死亡三段论开始,死亡不仅仅是逻辑上确证的,在经验上也是普遍的,与个体命运紧密相连的。死亡可以说是必然性的一个范例。
动物、植物的死亡与人类之有死性不是在同一意义上而言的。前两者理解不到自己与死亡之间的个体联系(??动物)。野兽预知危险,为疾病、衰老哀伤,但是无法理解自己死亡的必然性。总而言之,只有那些确定自己会死亡的才是有死的。
死亡是绝对个人化的、不可转移的,没有人能够代替别人去死。
从出生起,我们就不得不准备迎接死亡的到来。无论是否年老、健康,死亡随时都会降临。因此,我们发现每个人距离死亡其实一样遥远。生存与死亡之间没有中间状态。
我们的祖先在发现沉睡之人与死去之间的相似之处,做梦时我们紧闭双眼、心神游走,或许在死者身上也在发生同样的事情。
在伊壁鸠鲁看来,我们从来不与死亡共存,因此对死亡没有必要感到害怕。但其实可怕的是我们对死亡的自觉意识,以及对他人死亡的感知,令我们无法完全安宁下来。
卢克莱修支持伊壁鸠鲁的观点,认为我们在出生前从未因不存在而痛苦,那么为我们已经不在时间的岁月忧虑不安不合情理。
以利希腾贝格为出发点的反对意见认为,当我不存在的时候,不存在一个渴望中的我,而现在的我知道什么是或者,也事先产生了失去我所拥有的这一恐惧感。过去的镜子不能对称地反映未来的伤害。
关于死亡没有任何肯定性可以思考。死亡的否定性让我们痛苦,甚至当我们轻松对待时也是因为其否定性:死亡可以省去生命中的痛苦。
死亡的作用在于引发我们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以试图理解生命的选择。
第二章
生命中先于其他一切问题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回答生命向我提出的那些问题。我如何才能知道那些我所不知道的东西。
我认为有所知的东西:别人的告诉、我对知识的学习、亲身经历。第一种知识,不是很谨慎,别人也有可能出错,或者欺骗我等等;第二种知识,相对可靠但并非绝对可靠;第三种知识也不完全是知识的可靠来源,比如人的错觉。
理性:在将我自认为知道的东西作为正确的东西接受下来之前寻找和斟酌论据的做法。
理性方法的目的就是发现真理。“真理”和“理性”具有同样普遍性的含义,对于我自己和我的人类同类都构成同样有效的目标。理性的使命之一就是,界定分布在现实之中的不同的真理之域(知识性的、宗教性的、诗性的等等)。我们所希冀的真实性种类因真理之域的不同而不同。
我们运用理性的工具来检验我们所谓的知识,迈向新的真理。但是对于人们对于理性本身则持不同态度,他们之中有怀疑主义者、相对主义者、蔑视理性者。
怀疑主义者的论点一:怀疑人类拥有获得真正知识的能力,没有真正安全可靠的知识。
反驳一:怀疑主义者至少会认为自己对知识持怀疑主义的信念安全可靠,即如果“我们不认识真理”是真的,那么至少我们已经认识到一个真理。
论点二:不怀疑真理本身,而怀疑人们能够以可靠的方式加以区分。
反驳二:怀疑主义者对这一点的论据必须运用论辩的理性,而他们认为理性思考没有任何意义。
论点三:我们所认识的每一个具体信念都可能是错误的。
反驳三:如果不存在正确的可能性,那么也就不存在错误的可能性。所以我们有可能会正确。
康德对认知问题的理解:我们所谓的“知识”,是现实所提供的一切,与我们的感性形式和我们的知性范畴的结合物。我们不认识物自身,而只能认识我们通过我们的感官感受并经由知性整理之后所呈现的那个样子。我们不能认识纯粹的现实,而只能认识对于我们来说是现实的东西。
相对主义的论点:我的主观条件总是会被强加到任何普遍客观性的意图之上。有多少种文化、性别、社会阶层、利益,甚至个性,就有多少种真理。
反驳一:符合客观理性的普遍真理不存在这一点本身就是一个符合理性的普遍和客观的真理
反驳二:主观条件的分量会随着具体情况下我们所考虑的“真理之域”的不同而有很大不同,我们需要一个可以进行比较的客观视角。波普认为不存在任何可以发现最终真理的普遍标准。
蔑视理性者:真理是永恒的,绝对的,不容置疑的,与人类认知的构建没有丝毫关系。绝对真理通过非理性的直觉来揭示。真理的揭示由先知来完成。
反驳:这样的真理不能接受任何考验。真理是理性思考的果实。理性的方法是开放的、全体人类共有的、被使用的。
理性论证的过程——疑问、证明、反证、反驳等都是社会性的,它符合了我们在与他人辩论时一问一答的程序,这是理性的起源。理性论证只能通过交流和与他人的碰撞来学会:所有的理性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对话。
理性具有深远的政治含义。对话只意味者平等个体之间的对话。哲学的传统与民主的政治体制一道诞生在古希腊,没有人能够在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公开自由的交谈。
12、民主建立在这样的预设之上:没有人天生就是统治别人的,也没有人天生就是服从别人的,所有人都生而具有思考的能力,因此都具有处理我们所组成的共同体的事务的政治权利。但是,不是每个人的意见都是相互平等的、都具有同等的价值。那些有更好的论据支持自己、能更好地在辩论中经受住各种反驳的意见,才是更有价值的意见。
13、仅有理性是不够的,有理性只意味着能够将理性论证运用到具体事物上,做到具有合理性同样必不可少。具有合理性,意味着能将别人同样是通过理性方式表达的主观意见的分量,吸收到自己的理性体系中。
第三章
笛卡尔的假设:所有我们认为真实的一切都可能只是一场梦。在梦中我们有时梦见自己入睡,有时梦见自己醒来。——我们自己欺骗自己。也许我们只不过是一个恶的精灵,魔鬼手里的一颗棋子而已,它使我们看到、触摸到闻到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我们被故意欺骗。
根据笛卡尔的假设,至少有一点我是确定无疑的,我必须首先存在,才有可能做梦、怀疑、被骗。“我是,故我在”,这一命题必然是真的,我思故我在。我思不仅指运用理性的能力,也包括怀疑等所发生的一切精神活动。
对笛卡尔来说,“我”就是某种能思考的东西,一个精神事件。一个人格化的主体。
对笛卡尔的质疑:难道不能以无人称方式谈“思考”或“存在”吗?为什么思考和存在者不是一系列瞬间片段?为什么要将维系思维存在的主体称为“我”。我看见树木、产生感觉、推理计算,但是不曾感觉到一种可以称之为“我”的东西。
休谟:我无法脱离知觉而把握自己,我在感知印象之后,也会感觉到一种绵延不断、稳定的、可以称之为“我”的物质。
作者:也许“我”是语言定位器,就像“这里”或“现在”等词语一样。由于存在思维和感觉,因此存在着这里和现在。
我不仅具有意识,这是任何一种动物都具有的。我还具有自我意识,即关于我的意识的意识,这是一种将我感到有意识的事物客观化,并将其置于一个序列之中的能力。例:《奥德赛》尤利西斯对自己说:要冷静!我的心!
我的“我”不止有精神世界构成,同时伴随着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中的我的外在化,外在于所感知的事物的领域:我的身体。所以,伴随时间和空间,无论是否遗忘,我整个的意识历程里都是属于我的;无论是否遭受变化,我的身体也始终是我的。
从外部来看,我的身体的边界实际上是我们的细胞组织,被我们的皮肤所覆盖。我的“身体”永远伴随着我。
笛卡尔认为灵魂是一种精神,身体是一种机器,精神支配着灵魂。一些大众观点认为,我们在我们身体之内,受困其中。
也有一些人认为,不是我们拥有我们的身体,我们就是我们的身体。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身体的形式。
现代神经生物学几乎一致认为,思维由神经系统产生,神经系统控制中心在大脑。灵魂或精神是指身体运行过程的效果。
唯我论者:这个世界上只存在自己的“我”,因为对所有的其他人我们只能认识他们的行为和表象。
维特根斯坦:语言共享了意义的世界。在不同的内心世界搭建起桥梁。
第四章
所有的语言都是公共的,用来共享主观意识,那么它鸠必然能为所有与我相类似的、具有智力的存在者所理解。语言是我属于我的种群的证明,是人类真正的遗传密码。
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描述了人所具有的突出特征:改造自然的技术上的能力、语言和理性思维的能力、预见危险并防范的能力、正确地运用才智的能力、复杂的人性。
皮科《论人的尊严》中创造性地提出,我们具有独特尊严,不是因为我们先天条件优越,而恰恰因为我们存在缺陷。上帝赋予人类通过创造自身来完成神的作品的可能性。人类拥有神性。
动物与人类存在相似之处,甚至亲缘关系,人们通过肯定或否定的类比表达对相似性的认识,但同时也表达人类害怕与动物混淆的恐惧。
传统上将人类视为生命体中最富有智慧的种类。哲学家用人类和动物之间的区别来界定理性。动物运用智慧获取自身需求,只为本能服务,人类则运用智慧发现新的需要。动物总是在重复,而人类则是不断试探。一般灵长类动物社会组织方式是一夫一妻,或者形成一夫多妻的集团,而只有人类能使一夫一妻制与群体生活共存,并与不同群体合作分工。人类是唯一能够与所交往者——即使所交往者很久不在身边——保持重要关系的物种。人类与动物最重要的一点差别是语言的存在。
动物依附同类、依附生存和繁衍的基本需求,不存在中性的事物,要么有利于生存,要么不利。而人类则能够在生物学意义上摆脱自身束缚客观看待具有独特性质的对象。
我们无法想象身为一只蝙蝠的感觉,因为我们没有它的感觉系统、生存环境,我们对它们而言意味着障碍,它们则是某些居住在我们世界的个体。我们的自然环境是一个由一切现有的、曾经有过而现已消失的和现在尚未有的全部组成的世界。
动物的语言总是指向某种生物学目的,人类的语言是抽象的,不是质料上的具体对象。
人类具有表达的意图,而其他灵长类动物则没有。儿童总是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语言之中。
卡西尔:人类是符号动物。波德莱尔:我们居住在一个符号的丛林当中。
符号是用来表达观念、情绪、欲望和社会形式的信号。语言和数字是符号最明显的例子。人类通过特定的符合指涉或表达某种东西,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一种符号,指示物理上的事实,表明精神的、思维的、想象的、由意义构成的事实。神话、宗教、科学、艺术、政治、历史、哲学等都是以语言为基础的不同的符号系统。
第五章
人类需要知道他居住在一个世界当中。世界属于我同时我也属于他。
世界具有不同的层次,最低层——家庭、朋友圈、工作和娱乐场所。再次——社会和文化环境,最后就是地球。
古代关于宇宙的解释以神话的形式进行。神话中的神灵祖先,同样反映了各种观念,具有启发性。最初的哲学家,正是将这些神话观念换成思维上对自然的另一种表述,即采用非人格化的元素来解释现实。
哲学观念对神话观念的优势:首先,哲学观念对存在事物提出了个人的观念。其次,哲学观念通常诉诸物质上、而不是神人同形同性论的元素,或是采取去人格化的形式。第三,哲学具有更强的客观性或现实性。第四,哲学命题总是在通过感觉感知的表象,和支撑这些表象的现实之间,进行根本的区分。最后,神话我们只能无条件地完全认同,哲学观念则生来就是让人争论的。
哲学家提出的宇宙三大基本问题:(1)什么是宇宙?(2)宇宙具有某种秩序或意图吗?(3)宇宙的起源是什么?
宇宙的两层含义:第一层,宇宙是一切都排列有序的总体,有别于各个部分;第二层,宇宙是我们给所有事物累积起来的不确定集合所起的一个名字。根据第一层概念,如果存在着部分,怎么可能没有一个确定性的总体,以使得各个组成部分都能以某种方式各就其位呢?根据第二层概念,我们看到我们所认识的所有事物都是由部分构成的,而它们自身也是更大事物的组成部分。
如果我们接受所有物体都是有限的,那么我们同样应该接受所有物体都有一个外部。如果存在一个没有外部的东西,我们如何能说它是有限的呢?如果它不是有限的,我们又凭什么说它是一个物体呢?
在哲学中,唯物主义的立场基本上包括两个互为补充的原则:首先,不存在一个大写的宇宙,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小世界和物体,它们不吭能放在一个统一的概念下思考;其次,我们感知到所有物体或事物都是由部分构成的,并且迟早都要分解成各个部分。
“秩序”的概念,总是与一种统一许多不同的元素并在其间建立关系的意图相连,无论这种统一性是内在于事物自身,还是来自我们的思维方式。它总是与我们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相连。
在宇宙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可以观察到的合规则性,宇宙秩序的客观性,正是通过我们在其中认识到的一切事物之因果决定论的有效性展现出来的。但是,在宇宙的更广大区域,可能以我们永远无法得知的方式运行,而在我们看来纯粹是一片混沌。
布兰登`卡特“人择原理”:宇宙应该是按照这样的法则和组织方式构成,使得永远都不会缺乏一个观察者的存在。
作者认为,人类的存在是有可能的,因为事实上存在,但认为这样一个事实的出现不可避免,这种说法未免太自高自大。
我们习惯根据定义认为,原因必须不同于结果,并先于结果。现在问题是,我们所理解的宇宙恰好是现实中存在一切事物的哦那个和。如果第一原因现实存在,它应该属于宇宙的组成部分。如果继续追问,第一原因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它不存在于现实之中,又如何起作用?
存在“某物”而不是“虚无”,因为我们可以假设宇宙一直存在着,没有开端,它是一种永恒的生灭。而我们并不认识某种存在着“虚无”的情况。
上帝的永恒性和宇宙的永恒性和无限性一样令我们茫然无措。
宇宙的“秩序”完全有可能来自于观察者的智慧,而不是来自创造者的智慧。我们的经验可以证明手表是钟表匠造出来的,但是却没有经验证明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如何起源。利希滕贝格认为,首先应当问问世界是不是被创造的。万事万物的设计中蕴藏的智慧远远超过人类设计的智慧。
“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原始爆炸中开始扩张的,这是一个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情形,它不是发生在某个空间点,也不是某个社科,二是从这一独特情形中有了空间的扩张和时间的流逝。
这个理论的难点在于,如果要有最初爆炸,就必须要有在其中爆炸的东西,但是这个东西又从哪里来?如果它一直存在,又为何恰好在这个时候爆炸。
第六章
人类居住在这个世界上,世界是一个充满意义的舞台。我们在这个舞台上做出各种行为。
纯粹在我身上发生的事与我无意中做的事存在差别。“行为”包含我做事的意愿,是自愿的举动。“我决定去做某事”是思考的结果,“做某事”是行动。自愿有时候也包含违背自己意志的举动,比如抛货来平衡船只。“想要举起手臂”与“举起手臂”区别在于前者包含我也完全可以不去运动它的意愿。
一切如果我不想让它发生就不会发生的事情,都是我的“行为”,这种我们去做或不做某事的可能性,这种对某个取决于我的行为说“是”或者说“不”的可能性,我们就称之为“自由”。
决定论认为,如果我确知现在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如何被安排的,并且彻底地了解它们的物理定律,我就可以分毫不差地描述一分钟或一百年以后世界上将会发生的事。
自由问题不是在物理学因果性的领域中提出来的,而是在人类行为的领域中提出来的,涉及意志、动机、预见等难把握的变量。纯粹科学上的决定论不等同于自由,比如电子的运动轨迹是不可预测的。
“自由“的三个含义:作为按照自己的欲望和计划行事的自主支配性的自由;欲求我所欲求的而不仅仅是做或努力去做我想去做的事的自由;欲求我们实际上并不欲求的,以及不欲求我们实际所欲求的事物的自由。
自由的第三层含义,涉及欲求的边界问题。叔本华否认第三层含义的存在,认为人类不同程度上基本都是由意志构成的。这些欲求无穷无尽,无法平息。我不可能选择我的意志,也不可能修改它。
与之相反,萨特发展了一套激进的自由主义哲学,即“存在主义”,人的首要条件是其存在的事实,人需要不断地发展自身,更新自身,而没有被任何不变的本质或性格预先规定。历史背景、阶级、生理心理等条件也丝毫不能改变自由的状态。
“人非其所是,是其所非”——我们就是指我们永无止境地更新自我、超越我们本来边界地能力,就是否定我们之前所是的东西的能力。
自由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我们完全可以接受其中一个含义,而拒绝其他含义。但是无论那层含义,承认我们是自由的,也就承认了我们能够指挥一连串行为的意图来安排活动。
承认我们的自由也就意味着我们要为我们所做的事情负责人,甚至意味着有时候要为我们试图去做的事情,或者我们行为的某些意想不到的后果负责任。
一些理论认为,我的行为的积极成果只是我自己的,而我的过错可以找到很多人共同承担。但是实际上只有自己能够对过错负主要责任。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中,主人公必须在既不愿意又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已经命中注定的行动。——使我们要负责任的,不是我们计划去做的事,也不是我们实际上做的事,而是对我们做过的事的反思。
莎士比亚《麦克白》,麦克白既欲求暗杀邓肯王,又不想因自己的暗杀行动为那些要找他算账、以他的行为为榜样的人负责人。——主体有行动的自由但是没有脱身的自由。
《薄伽梵歌》——作为战士,职责就是行动,智慧就在于不执著,不为情绪左右。
第七章
人类是符号动物,符号是习俗性的,因此人类是一种习俗性动物,一种能够与其他同类一道建立、学习和履行各种意义协定的生物。
自然:所有事物的功能和属性的集合,事物发生的方式;亚里士多德规定,所谓自然的事物,就是指那些以自身为原则和目的的事物,也就是说,那些自然地就是其自身的事物(区别人类技艺或艺术的产物)。后者的含义疑难在于,难以判断人类合成的自然界原有的物质是自然还是人造,如人工造林。
自然先天固有,文化通过学习得来。事实上在我们身上,任何一个自然特征都会受到文化的影响。人类最基本和内在的是自然的,而在它们之上,则逐渐沉淀起教养、社会性和人为的产物。
习惯是人的第二自然,当一个行为是惯常的或者被习惯的,我们就说它是自然的。
我们在自然界中无法找到价值,因为我们无论如何都可以根据存在的每一种元素的存在方式指出自然地好或坏的事物。对于每一件事物来说,好的东西就是能够使得它按照原有的样式继续存在的东西,坏的东西就是阻碍或者破坏其原有存在方式的东西。
我们难以用自然的标准来评价人类社会,因为要确定人类就其自然社会的应然状态,抛出人类身上的文化标准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况且难以肯定文化本身是否就是适合人类的自然的发展。
人造的东西优于自然的东西,它的用处恰恰在于能够保护我们免受自然的伤害。
从自然的事件中可以得到截然不同的道德教训。建议顺应自然行事的人只是选取了自然的一些方面而抛弃了其他方面。
正如我们所观察,大自然在事物之间没有任何偏好,它的主要原则是不偏不倚,文化的主要原则则是区分和价值。谈及我们对自然的义务时我们其实想说我们认为某些现实是有价值的。但是我们能够采取什么评价标准来作为判断义务的基础?而标准都是文化的而非单纯自然的。
作者将评价标准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是用来发现某些或全部自然事物的内在价值;第二类主要研究自然事物对我们人类的用途;第三类主要是以自然之美为基础的审美标准。
根据第一类标准,一起让自然的东西都是纯粹的,就其自身都不比任何其他事物更有价值。只可能存在一种相对的例外,就是尊重生命的义务。根据第二类标准,自然界任何对人类而言不可或缺的、有利的、一旦消失就无可替代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即我们要努力找到一条可持续性的道路。第三种标准是指注视自然界某些形式让我们感到愉悦、为之驻足的审美情感。
第八章
作为人类而言,我们是社会传染的产物,如果没有其他人存在,我们就不成其为我们,但是与他人在一起往往又会让我们感到很别扭。我们对共同生活寄予太多希望,同时这种强烈需要又让我们感到恼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志,不会像幼年时期那样有人准备服从我们的意志。
我们的人性首先通过目光传递,充满含义的延伸使我们摆脱自然的无意义的状态,赋予我们人性上的意义。
现当代哲学和文学充满了对生活在社会中给我们带来的沉重包袱的抱怨。现代社会中对个人行为的政府控制和社会控制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个人越来越受到严密的监视,并被迫服从某种共同的规范,人口稠密,人际关系显得更加冷漠。而离开社会性,我们就不可能发展我们如此在意的独立性本身。理性和独立的个人是社会在历史长河中进化的产物。
“他人即地狱”,揭示了一种我们在自鸣得意的不成熟时期喜欢将自己想象成无所不能的自由主义迷梦。如果我们将交流理解成为他人能够自发地、完全明白相近地理解我们自认为想要表达的内容,那么确实可以说存在“交流障碍”。如果撇开责任,谈论自由是无意义的。
个人只有在他人中间才能得到确证。要认识我们自己,我们需要首先被我们的同类所认识。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通过“主人与奴隶”的思辨性神话讲述了从自然到文化的过渡。最初的存在者的生命意识在这个世界上就“如同水之于水中”,没有作为独立于意识单独存在的世界,也没有作为完全独立的意志而存在的意识。当意识变成自我意识,并开始评价自己对周围欲望的独立性,世界立即变成一种“他者”,来抵制或反对他的各种欲望。自我意识开始越来越根据自己欲求的独立确证,来评价、选择、分级,它渴望自己能被其他的自我意识当做唯一的来承认。为获得承认,双方就展开斗争。人们之间因利益展开争斗,或者相互团结。
研究知识论的哲学不希望知识终结,研究宇宙论的哲学也不希望取消宇宙,但是政治哲学则似乎认为,只有当政治被完全取消,它才算取得了真正的成功。
哲学家一直将政治作为让人讨厌的冲突来对待,希望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共同生活带来的所有对抗、争执和困境。即找到一种允许我们在没有政治的条件下生活的方案。
从某种本质意义上,哲学离不开民主。公民的法律和政治计划来自公民之间独立自主的辩论,人们抛开教条独立思考,承认他人的理性并与之辩论,就有了哲学。
乌托邦:一个封闭的、无处可逃的政治环境,建立在理性基础上所谓良性的专制,对每个人的生活进行统一规范安排,废除私有财产,每个人无条件服从公共利益,经济上的平均主义,废除竞争。
各种形式乌托邦的积极方面是,它们对现实社会提出了一整套修正和替代方案,修改了那种将一切现存的事实视为不可避免的保守地看待问题的方式,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提出了以消除贪婪和对私人经济利益无止境的追求为基础的社会和谐。
消极后果:封闭的权威主义,将开放的人类理想变成统一规范,认为仅凭理性计算就可决定所有人的最好生活方式,自发性和创新性消失,触及人们隐私的命令主义等。
解决矛盾,引导共同生活的两条思维路径:一是社会契约,不同的个人共同提出他们的法律、等级、权力分配,组织集体方面的东西有助于所有人的共同利益,维持群体生存延续。共同决定与所有人相关地事情并定期修改规则,政府定期管理社会运行障碍。——左派政治观点。二是将政治权力仅限于建立一个最灵活、最有韧性的框架,尽可能少地进行干涉。在寻求自身利益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看不见的手来协调并激励共同生活。政治权力尽可能少的介入私人间的理性计算。——右派政治观点。作者认为,几乎所有现代社会有效运转,在一定程度上同时运用了这两个标准。
现代社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理想都是完全可以共存的。如公共自由与公民安全。
正义:分配(个人需求)与再分配(惩恶扬善)、捍卫人的尊严、互相尊重。人的尊严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承认,而人权或人的根本权利也就是人的尊严最详尽的宣告。
人的尊严:每个人神圣不可侵犯、承认每个人都有权自主选择判断、同情他人。
对民族主义的典型执着,从根本上不多是一种占有欲的心态。而我们根据人类尊严应该对他人怀有善意和友好。最糟糕的莫过于一个人面临爱的缺失的威胁。
人类最典型的表现方式只有在社会背景中才能够被理解。笑是一种情感之间的传递,美离开了分享也无法被理解。
第九章
塑造人类社会性的两个基本工具——快乐和痛苦。
除了纯粹生理上的愉悦,快乐也包括一切我们能够明确赞同的东西。令人快乐的东西不仅是让人舒服的、有用的,也包括“好”的东西。
美所产生的快乐,是最少动物性的,理性参与其中而不仅仅是感官的满足。美所带来的感觉也不同于道德感。
“好”的东西之所以征服我们,是因为我们的理性承认只有当每个人做应该做的事并将他人当做真正平等的同类加以承认,人类生活才值得一过。
对美的热情,似乎并不对应任何感官或理性的具体需要。康德认为这是一种“不涉及利害关系的利益(快感)”。
康德区分了自由美/纯粹美和依存美。纯粹美或自由美对应于鲜花、贝壳、游戏等等;依存美是指那些目的可以被认识、功用可以被界定的事物的美。
美的事物、好的事物以及令人愉悦的事物,共同共使人类生活更加美好,生命体验更加丰富,更加富有想象力。
桑塔亚纳认为,审美价值尽管要与人类其他重要价值的某些方面区分,但却不可能完全剥离。它们并非不涉及利益,价值总是展现对生活某个积极方面充满热情的利益(兴趣),而且开发并扩展利益的可能领域。审美价值拓宽生活狭隘的有限性,并尽可能缩小死亡的压迫性领地。
柏拉图在美本身与艺术家所追求的具体的美的事物之间进行了区分。后者由于是不真实的,甚至对政治秩序来说是危险的,因此被柏拉图认为没有必要存在。
柏拉图认为艺术家们并不是理想的教育者,他们之中最危险的是那些致力于描写人的情感、激情和命运的人。艺术家尤其喜欢让大众沉迷表象,而不是欣赏和促进其背后理性的真实。只有哲学家们,才是真正的教育者,才会致力于完成这个任务。诗人或剧作家为取悦受众,乐意将主题集中与坏人的生平,因为坏人各种各样,好人则千篇一律。如此,伦理便让位于审美,总是令人乏味,而审美在道德上则总是可疑的。艺术就是诡辩术。柏拉图反对过于个人化的艺术,但是大众化的艺术没有反对。
席勒将艺术同游戏联系起来,小孩在游戏中得到愉快的训练,真正的游戏开始于构建一个符号世界,这个世界发展出一套活动体系,这些活动各自有相应的规范和戒律,这个世界既模范日常生活,也舍弃不必要的限制。艺术家同真实的美游戏,并将美本身变为不断有所发现的宝贵的首要现实,同时塑造我们的自由。
席勒认为,艺术的游戏把我们变成自身世界的主人,揭示了超越自然、法律限制的社会命运和个人命运。
艺术家之所以成为创造者,是因为艺术作品不是关于现存事物的可能性或已经实现的性质,而是来源于完成它的艺术家的独特个性。艺术家不是第一个发现或得到某种东西的人,而是以一种不可替代的方式创造某种东西的唯一的人。
在艺术中可以称为美的东西,在很多情况下与愉悦的情感和装饰上的美感几乎没有关联。
现代艺术的发展,使我们体验扭曲、躁动、畸形,以一种不至于太廉价、太简单和太容易接近的方式来呈现美。
“美就是对幸福的许诺”。要维持这个许诺中包含的对和谐的追求,我们就不得不自始至终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中的假、恶、丑打交道。
第十章
如果不通过时间序列,我们无法理解,也无法表达。没有什么比时间更让人熟悉。
思考时间就必须专注于它,将它作为一个固定的对象。而时间不可能固定下来。过去的时刻和未来的时刻似乎更易把握因为当下是即刻消失的。
建立时间的仪式和间隔不只是为了满足纯粹理论上的好奇心,也是为了满足准确地界定社会活动地需要,以及协调需要合作的任务。
测量时间的方式,是建立某种必不可少的社会共识的必要习俗和规范。否则以合作和交流为基础的社会群体的运转就是不可能的。
除了集体需要规定的社会时间,以及对应的测量方式之外,应该还存在着一种不依赖人类规范的自然时间,比如天体运行周期。
过去和未来,只具有虚拟的现实性。生活只发生在现在。但是也可以认为,现在同时也是一个时间区域,在这个区域中的过去和未来都是真实的,能对这个区域产生一定的效果。过去有我们已经无法改变的已知的东西,未来有现在尚且无法改变的未知的东西。
命运决定论认为,未来发生的所有事情一直以来就被严格地决定好了。就像过去的一切也早已注定。命运是一切事物自古就有的天然倾向。
我们对时间的思考几乎总是空间性的,非空间的想象总是困难,比如河流、箭等等。
空间中的运动与时间的流动区别在于,空间每一个点都只能对应一个物体,而时间的每一瞬间可以同时对应所有物体;空间中会出现不同的东西,只有在时间中才会出现根本不同的东西,创造精神只有在事件中才能变得真正成熟,它永远存在着开放的可能性。
海德格尔:所谓的存在,即现实存在的人,正是由转瞬即逝的时间构成的。
人由时间构成,便意味着人面临死亡,一刻不停地滑向死亡。同时间和有死性捆绑在一起的,是我们的身体。身体的本性无时无刻不置于死亡的威胁下。
人类对死亡怀有恐惧,以至于不得不造出这样的观念——没有身体的人=灵魂。
诞生和死亡在我们的整个生命中不断重复,每一个阶段的死亡都为下一阶段开辟道路。
西藏:温暖一生的旅行
作者:屿白 发布时间:2009-10-29 16:59:50
从来未能准确表达在西藏旅行的心情,过于错综复杂的感受在日后的生活中此起彼伏,拉萨的阳光从记忆的碎片缝隙,透入心里去。对于去过西藏的人,此书是重温旅行时光的好朋友,对于未去过西藏的人,此书是指引的优秀的导师。
看过作者尼玛的文字,读过他的传奇,在印象中,他就应该是一个作家之类的人物,他的生平和经历,不用来自传出版,实在是一种浪费。
无论如何,我要将这本书推荐给身边每一个对西藏有感情的朋友,他们将在这里,发现完整的西藏。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8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网站更新速度:4分
使用便利性:5分
书籍清晰度:4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是否包含广告:6分
加载速度:5分
安全性:8分
稳定性:3分
搜索功能:5分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少量广告(137+)
- txt(57+)
- 四星好评(116+)
- 体验好(461+)
- 实惠(184+)
- 体验还行(528+)
下载评价
- 网友 冯***卉: ( 2025-01-03 02:21:31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曾***玉: ( 2024-12-29 13:12:55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国***芳: ( 2024-12-26 00:06:45 )
五星好评
- 网友 宫***凡: ( 2024-12-15 20:46:20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温***欣: ( 2024-12-22 16:48:43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屠***好: ( 2025-01-06 22:51:21 )
还行吧。
- 网友 康***溪: ( 2024-12-27 03:09:52 )
强烈推荐!!!
- 网友 仰***兰: ( 2024-12-22 13:47:52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堵***格: ( 2025-01-09 04:03:32 )
OK,还可以
- 网友 印***文: ( 2024-12-22 05:13:05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车***波: ( 2024-12-22 04:30:49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瞿***香: ( 2024-12-12 04:09:10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宫***玉: ( 2025-01-03 06:43:18 )
我说完了。
喜欢"电力电子学——设计、建模、仿真与控制(电子信息前沿技术丛书)"的人也看了
- 现代教学论 裴娣娜 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正版可开发票】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词汇评价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全新正版图书 宴飨礼乐与古代戏剧宫文华中国戏剧出版社9787104049722 广大读者人天图书专营店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加入WTO十年后的中国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荆楚文库-荆楚手艺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9787544527675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韩国宪法学概论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湖北公务员考试用书中公2019湖北省公务员考试专用教材套装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历年真题精解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历年真题精解申论+全真模拟试卷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全真模拟试卷申论(共6册)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英语美文阅读精选 科技 文体 天津大学出版社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金太阳教育2023小卷霸小学生六年级试卷测试卷子全套上册语文数学英语书人教版部编学期6同步训练练习题期中期末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3分
人物塑造:7分
主题深度:6分
文字风格:8分
语言运用:5分
文笔流畅:9分
思想传递:3分
知识深度:9分
知识广度:4分
实用性:6分
章节划分:3分
结构布局:5分
新颖与独特:4分
情感共鸣:6分
引人入胜:3分
现实相关:8分
沉浸感:7分
事实准确性:6分
文化贡献: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