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直气和(胡适的交游)/中国近现代文化名人交往丛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理直气和(胡适的交游)/中国近现代文化名人交往丛书精美图片
》理直气和(胡适的交游)/中国近现代文化名人交往丛书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理直气和(胡适的交游)/中国近现代文化名人交往丛书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010125510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20.66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29:27

内容简介:

......


书籍目录:

......


作者介绍:

......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魏邦良创作的《理直气和(胡适的交游)》记叙了胡适和蒋介石、丁文江、周作人、傅斯年、沈从文、高梦旦、千家驹、胡先骕等人的交往经历,《理直气和(胡适的交游)》试图以此为线索,通过特有的角度和鲜活的细节,追溯胡适精彩纷呈的人生,并在此基础上展现民国知识人光风霁月、和而不同的精神面貌。胡适和其众多的朋友政治上有分歧,学术上有纷争,生活上也不免有龃龉,但他们的友谊却从未中断,根本原因在于他们都是伏尔泰的信徒:不同意你的观点,但却尊重你发出的声音。《理直气和(胡适的交游)》中讲述了胡适与其同事、朋友之间的政治分歧、学术纷争,以及生活上的友谊、龃龉。胡适和朋友、弟子间到底有着怎样令人难忘的故事?胡适和朋友间那些虽温情脉脉但也不乏“思想上的交锋”的交往又会给今人带来怎样的启迪?在这部书中,你或许能找到答案。


精彩短评:

  • 作者:智术师 发布时间:2019-12-25 18:19:27

    文字平实,颇可一读。

  • 作者:恪彥 发布时间:2021-10-05 21:48:27

    内含大量ppt、试题素材,建议高中历史老师人手备一本。

  • 作者:潮打空城寂寞回 发布时间:2022-06-06 16:55:29

    又一本

  • 作者:Leo 发布时间:2022-03-09 11:42:06

    一本传承了20多个世纪的史学经典,2000多年来,科技和社会形态天翻地覆,而人性不变。感谢中学语文课的古文教育,让我们能看到先贤的智慧,吸取历史的教训。

  • 作者:魏邦良 发布时间:2023-05-16 23:07:13

    这本书版权到期了。

  • 作者:GuihShao 发布时间:2021-07-30 12:17:35

    有可读之处。


深度书评:

  • 约翰·欧文:我想象中的读者一直是我的父亲

    作者:新经典 发布时间:2019-05-20 14:55:25

    约翰·欧文 摄于2004

    二零零二年冬天,美国文坛巨匠约翰·欧文即将六十一岁时,一名三十九岁的男子联系他,自称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他们很快见了面。见面后,两个人久久没有说话,只是紧盯着彼此:约翰·欧文眼前这位陌生人和欧文自己的大儿子几乎同龄,相貌酷似;而对方则在头发花白的欧文身上,看到了他们已逝的老父亲的影子。

    彼时的约翰·欧文早已功成名就:写过十部小说,获过美国国家图书奖,被冯内古特称为“美国最重要的幽默作家”;好莱坞频频把他的小说改编成电影,

    其中《盖普眼中的世界》为他赢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改编剧本奖,那是第一次有作家拿这个奖。

    从他七十年代成名后,他写的每本小说都在“纽约时报”畅销榜上霸榜,作品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畅销世界各地。

    约翰·欧文 摄于2017

    所有粉丝、书评人和媒体都知道,约翰·欧文从未见过亲生父亲。“欧文”是他继父的姓氏。早在他记事之前,父母就分开了。欧文六岁时,母亲再婚,嫁给了一位历史教师。继父办了正式的收养手续,对欧文视若己出。正因如此,欧文长年对外宣称,生父的事对自己没什么影响。甚至当他的现任妻子在恋爱时问起,他都心门紧闭:

    “我不在乎,我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

    约翰·欧文和现任妻子珍妮特·特恩布尔

    但是,读过他小说的人,总能从那些反复出现的设定中看出蛛丝马迹:父爱缺失的男孩,强大的女性,肢体的残缺,突如其来的离别,以及如同古希腊悲剧一般不可更改的人物命运。直到和弟弟会面的三年之后,约翰·欧文才向媒体坦白,未曾谋面的生父对他写作生涯的影响,比他几十年来向外界、亲人甚至自己承认的要大得多。

    “我想象中的读者一直是我的父亲。”

    他说,“在一部又一部小说里,我一直在创造父亲的形象。我有一种不断弥补缺失、填补空白的能力,而他正是我生命中的一块空白。我基本上自己在脑海里编造出了他是怎样一个人。”

    约翰·欧文 摄于1980

    小时候的约翰·欧文一度以为生父是一名烈士。他只知道生父上过战场。但母亲和姥姥无情地打破了他的幻想:“不,亲爱的,我们只是不想谈他。”幼小的欧文任凭想象力肆意驰骋,最终得出结论:生父一定是个可怕的怪物,她们这样做,只是为了保护他不被怪物伤害。

    直到三十九岁时,约翰·欧文才第一次得知生父的英雄事迹。那是一九八一年,他刚刚出版第五本小说,《新罕布什尔旅馆》,一部以家庭为主题的悲喜剧,后来被好莱坞改编成同名电影。就在同一年,欧文走出了第一段婚姻,留下两个要抚养的儿子。母亲认为,亲历过离婚的欧文应该可以理解自己当年的选择了。某天,她在餐桌上交给欧文一摞信件和照片。

    《新罕布什尔旅馆》电影海报

    原来生父不是怪物。他是一名二战期间的美军飞行员,战争英雄。

    欧文出生不久,他在著名的驼峰航线上被占领缅甸的日军击落,和战友们徒步十五天,走了三百六十多公里,走到中国才捡回一条命。

    驼峰航线又称“死亡航线”,是一九四二年日军切断滇缅公路后,中美两国为向中国输送战争物资而联手开辟的空中要道。飞行员们需要飞跃世界最凶险的地形,为中国输送数十吨物资。战争结束后,长达八百多公里的雪峰和峡谷里散落着几百架飞机的遗骸。这是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最悲壮的奇迹。

    生父那些信写于一九四三年,分别从印度的空军基地、印度的医院和中国的医院寄出。他在信里煞费苦心地表达了想要离婚和探视孩子的意愿。但母亲终其一生,从未允许他接近欧文。

    得知生父的事迹后,约翰·欧文把它作为题材,写进了他的下一本小说《苹果酒屋的规则》;

    在现实生活中,他并不想去寻找这个人。他表示,如果母亲没有再婚,或者第二次婚姻仍然不幸,他肯定会去找。生父并不难找。他就在军队里。欧文知道他的名字,也知道他的军衔。但是,出于对继父的爱,为了不伤害继父的感受,他选择不去。

    约翰·欧文主要作品

    约翰·欧文真正期待的,是生父主动来联系他。

    “我写小说出名之后的第一个想法,就是‘现在他可以找到我了。他能从我的故事里认出自己。’”可惜,父子团圆的感人画面并没有出现。没有人联系过他。身为作家的成功,反而带给欧文一种不为人知的巨大失落。

    直到同父异母的弟弟带来生父的死讯,欧文才得知,生父已于一九九七年过世。约翰·华莱士·布伦特一生中结过四次婚,和其中三任妻子育有子女。子女们爱他,都说他是个好父亲。但是,他和欧文谁都没有踏出过那一步。这对父子,再也没有相见的机会。

    弟弟找上门来的时候,约翰·欧文正在写他的第十本小说,还差两章完成。书名叫《直到我找到你》,讲的是一个男孩人生两度千里寻父的故事。男孩的原型正是他自己。欧文认为自己已经等待了足够长的时间,足以处理“身世”这一题材。造化弄人,他内心的松绑和生父死亡的时间段刚好重合,仿佛在冥冥中构成了一个轮回。

    约翰·欧文于七十年代初亲吻二儿子布兰登

    另一个惊人的巧合是,在书中,男主人公最终找到自己父亲的场所是一家精神病院。而弟弟向欧文确认,现实中欧文的生父的确患有双向情感障碍,即躁郁症。这让欧文内心难受不已:“我为什么要想象一个疯了的父亲?因为这是我唯一能想到的他不来找我的理由。”

    俄狄浦斯式逃脱不掉的命运,终于从他的小说里照进了现实。

    约翰·欧文并不是唯一一个被自己与父亲之间理不清的关系所驱动而进行小说创作的作家。和欧文相比,同样以创伤为写作主题的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则更善于将自己一生都得不到父亲认可与支持的愤怒和焦虑,升华为青少年与整个成年人世界的矛盾并付诸笔端。痛苦的经历给塞林格带来的思想深度,恰好和二战后美国一整代人的痛苦相呼应,造就了名篇《麦田里的守望者》。

    在约翰·欧文这里,失去父亲的愤怒自有摔跤运动发泄;这是母亲在他青春期时的提议。欧文曾长期作为职业摔跤选手谋生,并于一九九二年入选国家摔跤名人堂,直到晚年都在家里坚持体育锻炼,从未松懈。

    在写作时,欧文身上更多体现出他的悲剧宿命论和自证预言。他无法克制在创作中流露自己的负面想象。

    在一次专访中,欧文透露,每当完成一部小说时,他都会深陷抑郁情绪。但他不能服用抗抑郁药物,因为药物会破坏他作为抑郁症状出现的消极思维的下行螺旋,而这正是他创作的关键。

    被一记扫堂腿绊倒的约翰·欧文 摄于1973年

    正如他小时候对父亲一无所知时通过“想象最坏的可能”幻想父亲是怪物一样,

    约翰·欧文每部小说的创作过程都是一个寻找受害者的过程:

    “我像爱自己的小孩一样爱我的角色。我会花很长时间去思考这些我同情并希望读者也同情的角色,想象在他们身上可能发生的最糟糕的结局。每一次都是。”这导致读约翰·欧文的小说会给人带来深深的无能为力感。书中充满了隐喻和伏笔,

    一切剧情都是命中注定,读者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喜欢的角色向着最悲惨的命运一步步走去。

    这一点在《新罕布什尔旅馆》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哥哥弗兰克是同性恋,青春期饱受同学欺凌;姐姐弗兰妮因为一场不合时宜的恶作剧而惨遭轮奸;“我”一直爱着姐姐,直到弗兰妮提议进行以毒攻毒的乱伦性行为,才从畸形的爱中解脱;妹妹莉莉是侏儒,最终导致绝望自杀;母亲和弟弟蛋蛋因飞机失事死亡;父亲在一场恐怖分子造成的爆炸中失去了人生中最亲密的导师和朋友,也因此瞎了双眼;家里的拉布拉多犬“哀愁”每次出场都带来不详的征兆,吓死了本可以长寿的爷爷。

    约翰·欧文和爱犬拉布拉多“狄更斯”

    《新罕布什尔旅馆》是约翰·欧文成名后创作的第一部小说,也是他的作品中描写家庭关系最细致的一部

    ,出版后连续七周在“纽约时报”畅销榜上排名第一。这本书之所以能够大获成功,可能正是因为书中描写的幽微人性和复杂的家庭关系,触动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内心最隐秘的部分。

    书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

    “在新罕布什尔旅馆里,我们一辈子都锁死了。”

    新罕布什尔州是约翰·欧文的故乡,“新罕布什尔旅馆”则是书中主人公的父亲不切实际的梦想,也是家里几个孩子长大的地方。

    旅馆正象征着他们那个疯狂、扭曲、温暖、治愈的原生家庭。

    在书中的故事里,战争和普通人的生活在历史中杂乱交织,死亡的悲伤总是突如其来,人和人之间相互伤害又相互依赖,一家人的命运起落永远捆绑在一起,正如约翰·欧文自己的人生。

    不同版本的《新罕布什尔旅馆》

    晚年的欧文说:“我不需要和解。”一如罗曼·罗兰的名言:“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世界的真相后仍然爱它。”

    在欧文笔下,古怪、疯狂而成问题的家庭潜藏着巨大的力量,足以支撑孩子们度过逆境重重的一生。伤痛的经历反而使人强大,就像因姐姐弗兰妮的轮奸事件受到刺激而下定决心苦练举重、最终成长为体格健壮的成年男性的“我”。“我”是故事的讲述者,和约翰·欧文本人有诸多相似之处:名字同样是约翰,身高同样是一米七三,同样生于一九四二年三月、出生后父亲随即应征入伍。创作这本书时,约翰·欧文还对父亲的事迹一无所知。

    “你必须择善固执、终生不渝。你必须继续走过打开的窗口。”意思是,不论命运把你抛向何处,都要坚持下去,向死而生。

    这是《新罕布什尔旅馆》的最后一句话,也是约翰·欧文在创作这部小说时写下的第一句话。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这段经历的意义。“择善固执、终生不渝”,这正是约翰·欧文面对命运的嘲弄时交出的答卷。

    一九四二年春天,美国刚刚宣布加入二战不久,一名男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出生。

    从来没人告诉过他,他将成为美国大师级别的作家,人们会将他和狄更斯相提并论,他却注定一生都无缘和自己的亲生父亲见上一面

    ,哪怕两个人就生活在同一个国家,本有长达半个世纪的人生可以相逢。

    本文作者:药之

  • 最熟悉的陌生人:为什么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读鲁迅?

    作者:宝木笑 发布时间:2019-12-24 21:50:11

    文/宝木笑

    2010年代进入最后一个月,某公众号写了一篇《贪财的鲁迅》,作者将鲁迅描述成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说鲁迅“凭借过人的商业天赋,在文字变现上实现了利益最大化”、“殊不知离开了独立的经济来源,鲁迅的骨头还能硬多久”,在文章结尾作者又卖起了理财课……这件事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广大网友特别是年轻人并没有像此文作者估计的那样——被他的“妙论”倾倒,自然也没有买他的理财课。相反,无数人在力挺鲁迅,大家站出来说话的那份愤怒,在默默传达着一个信息:即使在商业化发达的今天,一个民族的精神底线依然是不可触碰的。

    那位身体瘦削,皮肤黄里带白,脸色憔悴如大病初愈,留着隶书“一”字须,头发仿佛根根直立的先生,其实早已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底线之一。这位19世纪的80后,当年也像我们一般“跨世纪”,然而他却遭遇到近代中国最艰难和困苦的时代,在无数愤懑和压抑的夜晚,他毅然弃医从文,走向了那条普罗米修斯之路。那位原名周树人、曾经游学东瀛的绍兴青年,环顾四周如铁的暮色,在蓦然发现自己已然“奔四”的时候,于人生最困顿迷茫的时刻,愤然开始写作一篇叫做《狂人日记》的小说,并启用了自己的新笔名——鲁迅。

    鲁迅先生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一生写作600余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我们在语文课上已经学习了其中不少名篇。鲁迅先生的杂文犀利异常,几乎独步当时文坛,散文、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翻译和古籍校勘等都造诣颇深。其小说虽然没有长篇,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均达到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质量顶峰。今天我们主要以《鲁迅小说全集》为例,从鲁迅先生的小说入手,去思索为何鲁迅先生凭33个中短篇便在文学史上不朽,《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故乡》《社戏》等名篇,为何最终成为我们这个民族文学基因和精神重构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又为何这位我们很小就在课本里读到的大师会成为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鲁迅是怎么把近代中国人写透的?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学期我们的中国现当代只学了一位作家,那就是鲁迅。后来成为我导师的那个干瘦老头当时就说,谁小瞧鲁迅,谁就是相当无知和没文化。老头是个老愤青不假,但学问绝对好,他当年的教诲至今萦绕耳边。老头儿愤然说起很多人对鲁迅小说的误解甚至是刻意的贬低,说起小说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说为什么文学理论小说创作部分这么多年一直将“塑造人物”置于“构建故事”之前,鲁迅小说是如何把近代中国人写透的,“国民性”是怎样从此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百年来一直十分警惕的阿喀琉斯之踵……

    每个版本的《鲁迅小说全集》其实都是《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的再次研究和整合。我们将《故事新编》神话、传奇和故事的重新解读和弦外意义暂且搁置,那么《呐喊》和《彷徨》则最直接地反映了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重大事变,是名副其实的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大百科全书。鲁迅小说并未刻意追求当时世界小说最时髦的写法,反而回归中国古代文学的人物刻画传统,通过对小说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画,最终完成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史写作。

    正因此,鲁迅先生几乎每一篇小说里都塑造了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小说人物。“阿Q”、“孔乙己”、“狂人”、“祥林嫂”、“闺土”、“涓生”等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早已成为我们独有的文学符号和精神意象。如何写透中国人的形象?这实在是一个过于宏大的问题,然而却并非无迹可寻。我们这个民族经过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儒家舍己入世的群体理性教化和乡土亲缘社会的育成,渐渐决定了我们的形象不会由某个单一的性格人物显现,我们是一个更偏重于群像特质的民族。鲁迅小说人物形象之所以能写透中国人,就是因为将这个本质看得透彻,所以鲁迅先生才会提出他的小说人物是“拼凑起来的角色”的著名论述。

    鲁迅先生用“杂取种种人”的特征来塑造自己的小说人物,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一直以来就在这片土地上如此地生活。张三不是我们,李四不是我们,王五不是我们,但张三、李四和王五在逛街、公司、学校、饭店、开车、吵架、购物、恼怒、嬉闹中的种种片段拼凑起来,就是我们。所以,鲁迅说他笔下的人物“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而“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

    孔乙己不是一个个例,而是当时千千万万个饱受封建教育和文化毒害的读书人中的一个,在他的身上有许多下层知识分子的弱点和悲伤。阿Q更是个多面体,他的懦弱并不是自己一个人的性格,他的精神胜利法并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创造,他背地里吐唾沫的动作是我们在某个街角的愤愤不平,他面对欺辱的自我安慰又是我们苍白含泪的平庸日常。所以,阿Q才成为最经典的小说人物形象屹立不倒,因为他不是一个人。

    我们都是天生的卧底者,我们习惯于隐藏自己的喜怒哀乐,而这也是我们从小受到的熏陶。要写透中国人,还需要长期的沉观默察,需要抓住我们某个暴露自己内心的瞬间,用精准的白描之法进行画龙点睛。这种方法在《故乡》里杨二嫂的描写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鲁迅只用了短短几百字,就勾勒出她那圆规形的身材和尖嘴薄舌、能说会道、泼辣放肆、非常爱占小便宜的性格。而鲁迅在《孔乙己》中只用“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句话,就把孔乙己这个人物已经失去走进酒店里屋喝酒的资格,却又不愿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愿意走进劳动者行业的悲剧性格揭示得清清楚楚。

    为什么现实主义并不是鲁迅的全部?

    当年的鲁迅因为见到太多国人的麻木,愤然弃医从文,立志要通过自己的文字“改革国民性”。所以,在他的小说创作中,现实主义是绝对的主体,是根骨,是内核。他写每一篇小说,塑造每一个人物,都怀着一种早已植入内心深处的宏大目的:完成对当时中国的针砭时弊,开启对当时大众受到的残酷压迫和思想上的扭曲毒害的沉重控诉。但这往往给很多人一个错觉,认为鲁迅的小说其实是凭借批判现实主义的主题取胜,是革命性的胜利,而不是文学性的胜利。这其实是不完全了解鲁迅小说的最突出表现。

    事实是,鲁迅作为百年前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他和当年那批著名的民国学人和大师一样,都有着极为深厚的学养功底,学贯中西。鲁迅写《中国小说史略》,把中国的小说写作传统梳理研究得明明白白,而这种文学史研究没有东西文学比较的深厚功底,是不可能出优异成绩的。鲁迅对于西方小说的创作手法是捻熟的,一向主张“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他认为作家“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因此,在鲁迅的小说中,批判现实主义是根骨和精神,而在具体的小说笔法上鲁迅多采用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狂人日记》寄托着鲁迅批判现实主义的核心目的,他要揭露封建统治表面上的仁义道德和骨子里的吃人残忍。但在具体的文本创作中,鲁迅则完全打破了笔法的束缚,他的小说写法即使放在今天依然十分“前卫”和“时髦”。《狂人日记》是鲁迅最有明显象征主义色彩的作品,他描写了一位患“迫害症”的精神病人,由一个狂人的疯言疯语,揭示自己的文本主题。鲁迅在狂人关键性的疯话里,精心安插了含有深意的双关语,比如从每页写着“仁义道德”的书本里看出满篇写着的却是“吃人”两个字。

    另一名篇《药》写了两个悲剧:华老栓愚昧迷信,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治病,最后小栓还是丢了性命;反清革命志士夏瑜,因为伯父告密被杀害,一腔反清热血却成为连给别人治痨病也治不好的“药”。在小说近乎哥特风格的阴冷暗黑的叙事中,鲁迅不动声色地将象征主义等内容掺入其中。比如两个悲剧的主人公一家姓“华”、一家姓“夏”,合起来恰恰是我们中国的古称“华夏”。这样便一下子把两个家庭的悲剧上升成了一个民族的悲剧,把小说中蕴含的意义升华到了一个源于现实主义却又高于此的层面。

    这种让人喘不过气的笔法也并非鲁迅的全部,鲁迅还用浪漫主义等手法从另一个角度塑造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他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凭借小说的力量,唤醒人们的良知和勇气。在《社戏》里,鲁迅回忆儿时和朋友一道看社戏,回忆许多年前“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中人们的生活情趣。这很有点儿当下80后、90后怀旧的味道,那时的人们生活虽不富裕,却是那样自如愉快。那时的人们纯朴诚挚,所有人都热情好客,甚至会引人“偷”自家地里的豆子请客。那时的人们每个人都有李子柒的范儿,辛勤劳作,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充满自豪,六一公公因为自己种的豆子受到“迅哥儿”的称赞而高兴得“感激起来”。现实主义不是鲁迅的全部,鲁迅的小说抨击黑暗,但也一直为光明留着足够的空间。

    鲁迅精神为什么永不过时?

    除了主角和配角,鲁迅小说中还有一类人物的塑造极为经典,甚至成为鲁迅小说最鲜明的标签,那就是小说中的“群像人物”或者说“看客角色”。鲁迅小说的主角和配角大多是典型形象,他们性格丰满,给人印象深刻。而典型形象周围的“看客”角色则相反,鲁迅在小说中几乎没有对他们进行过肖像描写或表情描写。在鲁迅的笔下,这些“看客”是一个庞大群体,他们在小说中没有眼睛、没有嘴巴、没有形体、没有衣着,有的只是一些声音和一些语言。比如《药》中的康大叔,《祝福》中的卫老婆子、柳妈,《明天》中的红鼻子老拱,《长明灯》中的阔亭、三角脸、方头,还有华老栓茶馆里聚集的“茶客”、咸亨酒店的“酒客”以及社会上众多的“胖孩子”、“花白胡子的人”、“驼背五少爷”等等。

    在《呐喊》与《彷徨》中,“看客”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他们仿佛是无思想、无意识、行为盲目的僵尸。但他们是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的活动载体,他们对社会的最大危害在于在暗处制造舆论、传播消息、推波助澜。更让人痛心和愤恨的是,“看客”几乎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深谙那个社会的生存法则和处事规则,他们活得很好,活得很开。他们欣然接受自己舆论工具的角色,他们欣喜于在暗处起哄和在道德高地上指指点点的快感,他们让人心烦却又挥之不去,他们就是鲁迅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和国民性。

    鲁迅其实在“看客”群体的塑造上,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因为这些“看客”从阶层划分来说依然属于“广大群众”,他们的品质中依然有着大众的基本特性,比如质朴、勤劳、懦弱等。然而,鲁迅偏偏要特立独行,要“以偏概全”,偏偏要去写他们在生活中的无聊、卑下、恶毒和愚昧。而这也让鲁迅在当年就受到极大非议,攻击他的人仿佛抓住了天大的“把柄”,认为鲁迅这是在给民族和国家抹黑,这是对民族和国家的背叛,是对广大民众的诋毁和敌意。

    其实,这正是鲁迅精神之所在。鲁迅的精神是独立的、批判的、怀疑的和战斗的。终其一生,鲁迅都在坚守着自己“爱人类”的方式。爱的方式有很多,充满温情、甘为孺子牛的方式是爱,而如尼采那般拒绝同情和怜悯,以决然的姿态直刺人类阴暗的方式同样是爱。鲁迅精神的独立、批判、怀疑和战斗并不是为了圈粉而哗众取宠,并不是为了带货而故意制造话题。他的目的是深沉厚重的,他要“揭出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根本不是丑化群众。

    鲁迅和他的小说,鲁迅和他的精神,就是要让中国人摆脱千年以降“看客”的国民性,还我中华民族本来的昂扬向上和热血阳刚。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对于鲁迅和他的精神,除了开篇我们所说的那些无知、无良甚至无耻的个别情况,今天的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一种蓬勃的朝气和幽默的善意。鲁迅的很多名句被引用和改用,鲁迅同时代的很多作家在今天的互联网世代中已经陌生,但唯独鲁迅反而爆红。非常冷峻的鲁迅圈粉无数,成为超级大网红,甚至有网友调侃:“所有网红合起来都抵不过一个鲁迅”。时代在变化,表达支持和崇敬的方式也在变化,网络时代成长的我们并没有忘记鲁迅,因为这个世界虽然日新月异,但鲁迅先生的精神永不过时。

    对于“看客”,鲁迅先生曾经说他要“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的地方去”。是的,先生虽然严肃冷峻,但却是外冷内热,他内心最深处一直满含着深情和期待。所以,不管是鲁迅的小说,还是他的杂文散文,除了我们提到的那些创作技法的精妙之外,世人爱戴鲁迅更是因为他看待世界的锋利眼光、对待世界的独立精神以及拥抱世界的深沉感情。他所生活的20世纪前期的中国,国家衰亡、战争不断、血雨腥风、生灵涂炭,整个国家和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之中,整个民族和民众处于价值观的轰毁之下。

    什么是底线?什么是良知?什么是国家?什么是国民?应不应坚守?如何去坚守?这些问题一个接一个被抛在中华民族的面前,需要每个炎黄子孙去扪心自问,用心作答。当《故乡》里中年闰土嚅动着叫出“老爷”时,当《在酒楼上》的吕纬甫说自己像“蝇子”一样“飞了一个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时,当阿Q死到临头还浑浑噩噩地为没有画好一个圆圈而懊恼时,当祥林嫂直到临死前还在执拗地提出有没有地狱的疑问时,当《孤独者》魏连殳那受伤的灵魂连同他那像深夜里狼嗥一般的哭声一同崩裂时……我们明白,先生的答案就在他的文字里,先生的精神就在那里闪着光。

    这,就是鲁迅,虽然他对我们来说,既熟悉,又有些陌生,但他永远不会过时。

    因为,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要真正活着,就一定得有那么一点点精神。

    后记:

    1936年10月19日上午5时25分,鲁迅先生在他的寓所与世长辞。从10月19日至22日安葬四天间,赴万国殡仪馆瞻仰先生遗容以及参与葬礼者,前后多至数万人,先生灵柩上覆盖着由宋庆龄和沈钧儒制作的白绸旗子,上面绣着三个遒劲的大字:民族魂。

    叶圣陶先生在《相濡以沫》一文中写道:“各界的人不经邀约,不凭通知,各自跑来瞻仰鲁迅先生的遗容,表示钦敬和志愿追随的心情。一个个自动组合的队伍,擎起写着标语的旗子或者横幅,唱着当时流行的抗敌歌曲或者临时急就的歌曲,从上海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墓地,大家动手铲土,把盖上‘民族魂’的旗的鲁迅先生的棺材埋妥。这样的事,上海从未有过,全中国从未有过了。”

    —END—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4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3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可以购买(664+)
  • 章节完整(136+)
  • 超值(591+)
  • 格式多(337+)
  • 不亏(231+)
  • 四星好评(645+)
  • 内容齐全(344+)

下载评价

  • 网友 谭***然: ( 2025-01-08 18:21:46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师***怡: ( 2024-12-31 05:14:07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曹***雯: ( 2025-01-09 08:00:34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冷***洁: ( 2025-01-07 07:42:54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养***秋: ( 2024-12-14 22:35:47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国***芳: ( 2025-01-04 10:11:02 )

    五星好评

  • 网友 通***蕊: ( 2024-12-20 16:59:18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冉***兮: ( 2024-12-18 07:11:21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龚***湄: ( 2024-12-23 06:30:28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石***烟: ( 2024-12-14 12:03:43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沈***松: ( 2025-01-03 21:51:48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索***宸: ( 2024-12-09 19:40:22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居***南: ( 2024-12-20 06:34:39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印***文: ( 2024-12-28 09:01:13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濮***彤: ( 2024-12-26 02:34:54 )

    好棒啊!图书很全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