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文学讲稿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29:07

文学讲稿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文学讲稿精美图片
》文学讲稿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文学讲稿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32775958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6
  • 页数:468
  • 价格:68.00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29:07

内容简介:

"纳博科夫1950年代在康奈尔大学等高等学府讲授欧洲文学,其后以这些讲稿为基础整理编辑成《文学讲稿》(以及《俄罗斯文学讲稿》)出版。彼时正逢新批评理论在西方文评界盛行,纳博科夫以注重文本分析(有时具体到了几乎逐字逐句讲述的地步)、独特的艺术观和批评方法,丰厚的语言和文学修养,昆虫学研究训练出的逻辑性和严谨风格,使《文学评论》成为运用新批评理论对作家和文学作品具体研究的典范之作。

纳博科夫在这本书里讨论了《曼斯菲尔德庄园》《包法利夫人》《变形记》《尤利西斯》等七部名作,相当于带领学生做了七次艺术侦查和解剖,皆以简洁明晰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方式,极为鲜明地表达他对作品的看法,同时从文本而非观念出发,细致地捕捉和艺术特点,点明作品在艺术上成功的原因。

《文学讲稿》还有一个特点,即较多地引用了作品的原文。这一方面保留了此书原为课堂讲稿的本色,另一方面也具体说明了作者的见解是如何形成的。由此也形成了本书的魅力,即经过纳博科夫的讲解,他把作品中那些原来并未显示出深长意味和特殊价值的文字,如珍珠出蚌般的展示给读者。

"


书籍目录:

原编者前言 弗莱德森· 鲍尔斯

导 言 约翰· 厄普代克

优秀读者与优秀作家

简· 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庄园》

查尔斯· 狄更斯《荒凉山庄》

居斯塔夫·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罗伯特· 路易斯· 斯蒂文森《化身博士》

马塞尔· 普鲁斯特《去斯万家那边》

弗朗茨· 卡夫卡《变形记》

詹姆斯· 乔伊斯《尤利西斯》

文学艺术与常识

附 录:考试题

译后记 申慧辉


作者介绍: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

Vladimir Nabokov

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一九四〇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韦尔斯利、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的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

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文学讲稿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文学讲稿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文学讲稿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纳博科夫1950年代在康奈尔大学等高等学府讲授欧洲文学,其后以这些讲稿为基础整理编辑成《文学讲稿》(以及《俄罗斯文学讲稿》)出版。彼时正逢新批评理论在西方文评界盛行,纳博科夫以注重文本分析(有时具体到了几乎逐字逐句讲述的地步)、独特的艺术观和批评方法,丰厚的语言和文学修养,昆虫学研究训练出的逻辑性和严谨风格,使《文学评论》成为运用新批评理论对作家和文学作品具体研究的典范之作。

纳博科夫在这本书里讨论了《曼斯菲尔德庄园》《包法利夫人》《变形记》《尤利西斯》等七部名作,相当于带领学生做了七次艺术侦查和解剖,皆以简洁明晰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方式,极为鲜明地表达他对作品的看法,同时从文本而非观念出发,细致地捕捉和艺术特点,点明作品在艺术上成功的原因。

《文学讲稿》还有一个特点,即较多地引用了作品的原文。这一方面保留了此书原为课堂讲稿的本色,另一方面也具体说明了作者的见解是如何形成的。由此也形成了本书的魅力,即经过纳博科夫的讲解,他把作品中那些原来并未显示出深长意味和特殊价值的文字,如珍珠出蚌般的展示给读者。

"


精彩短评:

  • 作者:ly的读享生活 发布时间:2018-06-10 14:08:57

    我给《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写的书评,名叫《纳博科夫的“风格练习”》,纳博科夫在创作伊始,就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风格。在这部《文学讲稿》里,我发现,“风格”也是纳博科夫阅读、解析经典作品的核心,在他看来,语言、结构、文体等带有作家个性的特质,要比作品的时代意义和曲折情节更加重要。

  • 作者:远方の夏 发布时间:2018-09-03 14:01:29

    书不错,翻译也不错,然而这个纸张和印刷,是村头厕所没纸了么……翻完之后一手全黑,亚马逊开始卖盗版了???

  • 作者:欢乐分裂 发布时间:2018-09-29 12:19:34

    一本高傲而优雅、精准却冷酷的文学评论,评论对象虽是清一色大师,但在纳博科夫显微镜般的检视与分析中,在原著文本的同步呈现中,亮点与软肋一目了然。按照老纳标准,读者与作家都须得拥有心灵、大脑以及敏感的脊椎骨,双方须得形成艺术上的和谐平衡关系,须得既富有情感的热情、同时兼有科学的理性。贯穿于七部作品分析的共通点:1、所有艺术都是骗术/幻象,创作者是魔法师;2、多声部配合的群像刻画,人流的分叉汇聚交织成“人类命运精妙的微积分”;3、永远被嫌弃的弗洛伊德;4、对双关语/头韵/尾韵/俏皮话等诸多语言技巧的关注;5、对文体的精密结构,对形式(结构+风格)的精确考据;6、强调文本,体察作者的情感,而非仅仅满足于作品本身。最爱《包法利夫人》一章。

  • 作者:海纳百川 发布时间:2013-01-20 21:35:47

    高一的时候看到《篮球飞人》,立刻就迷上了篮球,常常在球场上流连忘返,终于有一天被班主任一句“天天打篮球还考不考大学了”的怒吼给终结了,现在我早已大学毕业,身高却永远也不可能达到189.2cm了。没钱任不了性,到了高三也没看全整套,一个小伙伴就提议大家凑钱买一套来看个过瘾,我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给他,可一直到住进了大学宿舍也没看到这套有自己股份的画书,以后每到假期都追着他问,弹指间20年过去了,我有时会想,是不是被骗了呀?

  • 作者:Bayberry moon. 发布时间:2018-06-12 08:37:59

    原版!原版!装帧设计非常好看,很适合一套入!终于看到新书好感动

  • 作者:smile 发布时间:2018-07-05 19:42:28

    气质人人不同,但我可以马上告诉你,读书人的最佳气质在于既富艺术味,又重科学性。单凭艺术家的一片赤诚,往往会对一部分作品偏于主观,唯有用冷静的科学态度来冲淡一下直感的热情。不过,如果一个读者既无艺术家的热情,又无科学家的韧性,那么他是很难欣赏什么伟大的文学作品的。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一个作家:他是讲故事的人、教育家和魔法师。一个大作家集三者于一身,但魔法师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他之所以成为大作家,得力于此。从一个长远的眼光来看,衡量一部小说的质量如何,最终要看它能不能兼备诗道的精微与科学的直觉。读书不是为了把自己当作书中人物,那是幼儿式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学习如何生存,那是少年式的目的;更不是为了沉迷于各种各样的概念,那是学术的目的。读书应当为了作品的形式、视角和艺术,为了感受艺术满足的颤栗。


深度书评:

  • 纳博科夫的“残酷”与“美感喜乐”

    作者:malingcat 发布时间:2005-11-08 23:29:31

    纳博科夫屡屡拿自己的“蝶类专家”身份说事儿,所以1970年冬天美西北大学为庆祝他的70大寿,特别选择蝴蝶作为特刊的装饰图案。纳博科夫表示理解:“蝴蝶是本书考虑最周全最感人的方面之一”,但他改不了臭脾气,还是针对其中的一幅蝴蝶照片发表了公开声明:“Nymphalidae只是它的科名,而不是它的属种(它属于Vanessa种)。”纳博科夫的“眼睛里不容沙子”,由此可见一斑。

    往好的方面理解,纳博科夫是一个勇敢的人、一个有原则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看他晚年恃才傲物、睥睨群雄、大鸣大放,旁观者难免有种慌乱和欣喜杂糅的心情,类似于听见小孩子大喊皇帝没穿衣服。纳博科夫把这组访谈性文章取名为“Strong Opinions”,潘小松译为“固执己见”,译得真好。根据纳博科夫的个人意见,巴尔扎克、高尔基、托马斯·曼写的都是“观念文学”;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个“廉价的感官刺激小说家,又笨拙又丑陋”;海明威和康拉德是“为小子们写书的作家”、“在精神和情感上不可救药地幼稚”;加缪、卡赞扎基斯、劳伦斯、托马斯·伍尔夫都是“二流作家、短命作家”;高尔斯华绥、德莱塞、泰戈尔、罗曼·罗兰、帕斯捷尔纳克和福克纳“好笑”而“荒唐”;庞德是个伪君子,弗洛伊德干脆就是个走江湖卖假药的……像纳博科夫这样的人,在布尔乔亚们看来,一般不是天才就是疯子。不过纳博科夫并不是只破不立,也有他喜欢的作家:威尔斯、勃朗宁、济慈、福楼拜、魏尔伦、韩波、契诃夫、托尔斯泰、亚历山大·布洛克、柏格森、乔伊斯、普鲁斯特、普希金。这里面,写《时间机器》的英国作家威尔斯位居第一,无他,威尔斯有“想像力”。

    注意,一向认真的纳博科夫可不是那种随便说说、哗众取宠的人。那么纳博科夫老师的评分标准是什么?答案:纳博科夫的脊椎。

    上个世纪50年代,在康奈尔大学教文学的时候,纳博科夫反复叮嘱学生:“虽然读书时用的是头脑,可真正领略艺术带来的欣悦的部位却在两块肩胛骨之间。可以肯定地说,那背脊的微微震颤是人类发展纯艺术、纯科学过程中所达到的最高的情感宣泄形式。让我们崇拜自己的脊椎和脊椎的兴奋吧。”(《文学讲稿》)让纳博科夫的脊椎“微微震颤”的除了文学还有蝴蝶,他诗意地描述:“无时间性的最高乐趣——在一片随意挑选的风景里——是在我置身于罕见的蝴蝶和它们食用的植物中间之际。这是迷醉,而在迷醉背后是什么,难以解释。它们如同一片瞬息即逝的真空,我所爱的一切疾驰而入。一种与太阳和石头浑然为一之感。一种感恩的震颤……”(《说吧,记忆》)这也就可以解释纳博科夫为什么能把文学和蝴蝶这风马牛不相干的两桩事情搅合到一起了,说白了,二者都能带给他某种“high”的感觉。

    按照纳氏理论,读书和逮蝴蝶时所体验到的这种“震颤”有个名目,唤作“美感的喜乐”(aesthetic bliss),按照牛津词典的翻译,“bliss”意为“洪福”、“极乐”,比“high”多了点神圣意味,有点“上帝选民”的气息了。纳博科夫以此作为衡量艺术作品的绝对标尺,他声称:“在我看来,一部虚构的作品得以存在,仅仅在于它向我提供了我直截了当地称为‘美感的喜乐’的东西,这种东西不知起于何因、来自何处,并与其他的艺术常规(好奇性、敏感性、亲切性、狂喜性)发生关联。” (《谈谈一部名叫〈洛丽塔〉的书》)

    进一步,蝴蝶和文学中的什么东西能让纳博科夫体会到“美感的喜乐”呢?细节,经过想像力加工的人造细节。纳博科夫说:“在高雅艺术和纯科学中,细节就是一切。”

    作为蝶类学家,纳博科夫对鳞翅目动物的细节、特别是有想像力的细节深感兴趣——“当某一只飞蛾在外形与颜色上与某一只黄蜂相像时,它行走和摆动触角也是一种暴躁的、与飞蛾不同的样子。当一只蝴蝶不得不像一片树叶时,不但一片树叶的所有细部都被美丽地呈现出来,而且还慷慨奉送摹仿蛆虫所钻的洞孔的斑点。”他承认:“我在自然之中找到了我在艺术中寻求的非功利的快乐。两者都是魔法的一种形式,两者都是一个奥妙的巫术与欺骗的游戏。”

    就像在显微镜下观察蝴蝶一般,纳博科夫以科学家的一丝不苟细读文学作品,从中发现作者的巫术、文本的游戏、还有细节中的“美感的喜乐”。他果然是一个目光锐利的大师,在经典作品中发掘出了无数读者从未注意过的问题,比如,《荒凉山庄》里的“浓雾”主题,《包法利夫人》里“农业展览会”一节的“多声部配合法”,《追忆逝水年华》里“比喻里还层层套着比喻”的特点,《尤利西斯》中时间与人物行动的同步性和精确性。更有甚者,他在课堂上为学生绘制《尤利西斯》里的都柏林地图,《安娜·卡列尼娜》里俄国火车包厢的细节图,《变形记》里的公寓平面图。他指出:《尤利西斯》里有一个神秘的“穿棕色雨衣的人”,那其实正是乔伊斯自己;而《变形记》里的格列高尔,是“甲虫”而非“蟑螂”或“屎克螂”;至于《外套》的结尾,那个大拳头大胡子的幽灵,不是可怜的小人物亚卡基,而正是当初抢走亚卡基外套的人……据信福楼拜说过:“善良的上帝在细节中”,那么纳博科夫会把这个句子扩展:优秀的作家在细节中,优秀的读者也在细节中。

    纳博科夫对学生的“苛刻”是有名的,上课的时候——“座位都已经派了号,不再更换。不准说话,不准吸烟,不准编织,不准读报,也不要睡觉,看在上帝的份上,请记笔记。”考试的时候——“一副清醒的头脑,一份试卷,加上墨水和思考,简写熟悉的姓名,例如包法利夫人。不要用修辞掩饰无知。除非有医生的证明,否则任何人也不得上厕所。”同样,唯恐读者不能体会细节里的微妙之处,纳博科夫对优秀读者的要求也是蛮高的——“一个优秀读者应该有想象力、有记性、有字典、还要有一些艺术感”。可惜的是,读过《洛丽塔》的人数以百万计,但是人们对细节的关注远远达不到纳博科夫的标准,于是,在著名的《洛丽塔·后记》里,纳博科夫忍不住要向读者提示“小说里的神经、秘密的要点、全书情节的隐形架构”,而这都是些什么样的“要点”啊:“塔科索维奇先生、兰姆斯戴尔学校的班级名单,夏洛特的话‘防水的’,洛丽塔缓缓地朝亨伯特的礼物移动,加斯顿·戈丁的风格化的阁楼里装饰用的画,卡思边的理发师(他花了我一个月的工作时间)……”对于一般读者,这些都是阅读时一带而过、甚至跳跃而过的无聊琐碎之处。多少年过去了,即便是专门研究者也对此一笑置之,偏偏有人当真了,从一点深挖下去,挖出一个别样的纳博科夫,此人非同小可,乃是当今赫赫有名的哲学家:理查德·罗蒂。而罗蒂下手的这个细节就是“卡思边的理发师”,虽然“卡思边的理发师”在《洛丽塔》里只出现在一个句子中。

    简略而言,罗蒂发现的是纳博科夫对待“残酷”的复杂态度。自觉或不自觉的,普通人总是将真善美割裂开来,因为这里有一个鱼和熊掌的问题,也就是谁更“优先”的问题。而无论哪种处理方式,似乎都免不了造成残酷。唯真主义者,容易以为自己真理在握,也容易强迫别人接受这个真理,容易让别人为这个真理付出代价,将虚幻的荣光寄托在现世的牺牲上,所以理想主义者对于他人,有一种特殊的残酷。唯善主义者,容易和出一堆博爱的稀泥,你好我好大家好,因为不敢面对人性的邪恶,未免会当上东郭先生,有时候换个招牌叫作“正义”啊“平等”啊什么的,又太容易被人窃取,最后不仅吃亏,弄不好还落个伪善的帽子,对人对己,又何尝不残酷。唯美主义者,容易让人想起“为艺术而艺术”或者“要玫瑰不要大白菜”的宣言,功利主义者会说:美是要有物质基础的;讲人权的会说:西施对东施——那是社会歧视;再者说,“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美,是很容易伤害到善的,没见法文歌剧版《巴黎圣母院》里卡西莫多肝肠寸断地唱:“你会爱我吗,艾斯梅拉达?”令天下丑男鼻酸。这么综合起来看,好像该把罗兰夫人的名言改改了——真善美,世间有多少残酷假汝手而行!

    罗蒂借纳博科夫主要是想解决“美所造成的特殊的残酷”。关于这种善/美二元论的老问题,专业点儿的手法是回到古希腊,搞哲学出身的罗蒂当然训练有素。他指出,在纳博科夫看来,“美好”或“善”(goodness)具有非理性的具体性,必须以想像力才能掌握,无法通过理智达成——纳博科夫举例说,美好或善就是某种“圆圆的、柔滑似乳、散发美丽红晕的东西,藏在干净的围兜中,还有一双抚育我们、安慰我们的温暖手臂”。罗蒂说,纳博科夫这是颠倒了柏拉图对“想像力”和“理性”的区分,认为想像力才是道德认知的机能。罗蒂还说,纳博科夫将柏拉图式的反时间主义和反柏拉图的感官主义揉成了一个怪异的、不一致的混合体。最关键的是罗蒂想说,纳博科夫的小说其实是反对纳博科夫的美学的。

    罗蒂指出:“追求美感喜乐的人可能会犯一种特殊的残酷,情感敏锐的人可能杀人,善于美感喜乐的人可能残酷,诗人可能毫无怜悯之心。”而“纳博科夫由‘内在’描写残酷,让我们亲睹私人对美感喜乐的追求如何造成残酷。”——听起来很复杂,简单点儿就是:“纳博科夫”反对“亨伯特·亨伯特”。亨伯特为了自己那个“天空充满地狱火的乐园”,也就是为了自己的“美感的喜乐”,残酷地牺牲了洛丽塔的美好童年。尽管他写了忏悔录,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写作让洛丽塔“活在后世人们的心中”,但是洛丽塔的现世生活,却是永远无法弥补了。亨伯特怎么也算搞比较文学的吧,相信生命短暂而文学不朽,所以在最后写道:“我正想着欧洲野牛与天使,永恒色彩的秘密,先知般的十四行诗,以及艺术的慰藉。这是你与我能够共享的唯一的不朽,我的洛丽塔。”从某种程度上说,亨伯特很像是纳博科夫美感主义的信徒,不幸的是,他是一个唯美主义的罪犯。要是普通读者没有注意到那个一笔带过的“卡思边的理发师”、没有注意到作家本身反对“残酷的冷漠”、没有注意到纳博科夫的反讽风格,My God,人们多么容易把亨伯特看作是纳博科夫的另一幅面孔。罗蒂对“卡思边的理发师”的读解,其实是将纳博科夫从亨伯特的面具下拯救了出来。在罗蒂为纳博科夫所贴的新标签上写着:他提倡美感主义,但是他也反对残酷。

    罗蒂之所以煞费苦心地拯救道德者纳博科夫,乃是因为纳博科夫很像罗蒂乌托邦中的人物:“自由主义的反讽主义者”(liberal ironist)。这类人物首先应该是自由主义的,这里的“自由主义”除了坚持自由民主社会的基本价值外,还需套用朱迪斯·史克拉尔(Judith Shklar)的解释,那就是相信“残酷是我们所做作为的最糟糕的事”,希望人类的苦难终究会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侮辱终究会停止。这类人物还必须是反讽主义的,也就是打倒柏拉图、回到苏格拉底,摆脱形而上学、终极意义、所有带“元”字的东西。这类人物如果还是诗人,那就更好了,柏拉图要把诗人逐出理想国,罗蒂要请他们回来当未来世界的顶梁柱,罗蒂认为,人类团结不能靠理论探讨,而必须靠想像力,也就是把陌生人想像为与自己处境类似、休戚与共的人物,然后达成理解,走向宽容,这样一来,文学艺术就俨然成了“道德变迁与进步的主要媒介”。综合考评结果,纳博科夫有想像力、是诗人、多年以来在反讽方面一直是一面旗帜,现在又考察出“并不残酷”,完全可以发证上岗、传播文学救世的福音了。

    不过,借几分“自由主义的反讽主义者”之鼻祖苏格拉底的精神,且让我们问罗蒂一句:“卡思边的理发师”真的只有唯一解释吗?《洛丽塔》真的是一部春秋笔法的反对残酷的道德故事吗?还有,纳博科夫真的那么关注残酷吗?总觉得,纳博科夫的标签更确切一点应该是:他反对残酷,但是他也(更)提倡美感主义。记得纳博科夫有一个精彩的比喻:“对冲进大火救出邻家孩子的英雄,我脱帽致敬;而如果他还冒险花五秒钟找寻并连带孩子一起救出他心爱的玩具,我就要握握他的手了。”

    说到残酷问题,罗蒂没有提到纳博科夫的文学批评著作《〈堂吉诃德〉讲稿》,其实这倒是理解纳博科夫的一个窗口。据说1952年纳博科夫在哈佛大学纪念堂讲授《堂吉诃德》时,当着六百名学生的面,撕毁了这本“残酷、粗俗的书”,更不承认它是“世上最伟大的小说”。这种反对有两个层次:首先,纳博科夫对塞万提斯的结构、语言和技巧深为不满,因为纳博科夫的脊椎感受不到美感的喜乐。其次,纳博科夫更不满的地方是塞万提斯对堂吉诃德的“残酷”,也就是塞万提斯对堂吉诃德所遭受的痛苦津津乐道、大加渲染、毫无怜悯之情。不过,后者并不能证明纳博科夫的道德心肠(自然,纳博科夫不是反人类的作家,他反对残酷乃是普遍水准的)。他说塞万提斯“残酷”其实大有深意。我们当会发现,纳博科夫反对《堂吉诃德》、反对塞万提斯,但不反对堂吉诃德!他喜欢堂吉诃德,不是因为堂吉诃德行侠仗义的道义力量,而是在于“另一个方面”——诗人气质、惊人的想像力。在某种意义上,堂吉诃德与纳博科夫血脉相连——他们都是梦想家,驰骋在想像的国土;他们都是偏执狂,坚守在臆想的世界。而塞万提斯对堂吉诃德残酷,也就是对纳博科夫的残酷、对真正诗人的残酷。纳博科夫的不满,在此。

    不难看到,在纳博科夫笔下,主人公都是“否定性的堂吉诃德”,也就是说,他们和堂吉诃德一样执著于自己想像出来的天堂,一样在流浪的旅途中往返奔波;只不过,堂吉诃德向公共领域发出一次次挑战,而纳博科夫式的主人公们则一次次退回私人的精神空间。这些“流浪者”实际具有“边缘人”与“艺术家”的多重身份。他们是“边缘人”,因为他们远离主流价值观念、道德传统、庸常之见;他们是“艺术家”,因为他们渴望在回忆、爱情、棋术、电影、妄想之中虚构出另一重世界。纳博科夫的主人公们拒绝现在,他们或者戏对人生,期望用自己的方式去颠覆这个寻常的世界,哪怕这种幽默不过是黑色幽默;或者逃避现实,渴望在幻想和回忆中营造自己的时间之塔,哪怕这种坚持不过是绝望的坚持。纳博科夫在《文学艺术与常识》一文里说:“我想像得出我的年轻的梦想家们,上千成万地浪迹在地球上,在肉体的危险、苦痛、尘雾、死亡、最黑暗却又最斑斓的岁月里,保持着同样非理性和神圣的标准。这些非理性标准意味着什么呢?它们意味着细节优越于概括,是比整体更为生动的部分,是那种小东西,只有一个人凝视它,用友善的灵魂的点头招呼它,而他周围的人则被某种共同的刺激驱向别的共同的目标。”

    罗蒂的雄心之一是解决“公共的正义”与“私人的完美”这种由来已久的对立。他找到的是一个最低限度的统合,也就是把正义的社会看作容许所有公民都能按照自己的理想进行自我创造的社会,只要他们彼此不伤害对方、优势者不占用劣势者维持自我基本生存和自我创造所需要的资源。当然,如果纳博科夫不残酷,罗蒂的乌托邦就大功告成了。那么,如果不牺牲洛丽塔,还有亨伯特的故事吗?如果《洛丽塔》是道德寓意小说,何以纳博科夫自己宣布“《洛丽塔》没有任何道德讯息”?从叙事伦理上说,由于小说的视角是亨伯特的,读者自然会被亨伯特的具体境遇牵着走,有人同情他也是很自然的事。再进一步,既然阅读并没有唯一的阐释,也就说明不只有一个亨伯特形象,大家如果没有看到罗蒂看到的,只看到了自己所看到的,那又怎么样呢?

    文学总是给哲学出难题,因为文学是细节化的、是个别的,而哲学是笼统的、概括的,文学里的个别,无法累加出哲学里的一般。其实不必在道德上拔高纳博科夫,也不必讲什么“文学的兴趣将会永远依赖着道德的兴趣”,有一点罗蒂已经说对了:文学的社会性功用在于促成理解。至于残酷,在人类还没有能力解决这个复杂问题的时候,又何必要求文学担负大任?纳博科夫的脊椎骨对巴尔扎克没有反应,并不是说所有人的脊椎骨都对巴尔扎克没有反应。纳博科夫写了一个亨伯特,并不是每个读者读了都会变成亨伯特。真正的自由世界应该很广大,容得下巴尔扎克的后代,也容得下纳博科夫的徒子徒孙,即便后者宣布:“风格和结构是一部书的精华,伟大的思想不过是无聊的废话”。

    PS,合上书,我痛下决心,当我码自己的大白菜的时候,不再劝邻居放弃玫瑰花了。

                                                            

  • 读者和作家,怎样做到一流?——读《文学讲稿》序言《优秀读者和优秀作家》有感

    作者:辞镜 发布时间:2012-08-01 12:02:14

            《优秀读者和优秀作家》是美国小说家和文体家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一书中的序言。在这篇文章中,纳博科夫提出了优秀读者所具备的条件和优秀作家所应达到的要求。对于这些观点,我既有认同,也有一些异议和补充想法。我将在下文中进行浅显的分析讨论。

        首先要谈一谈优秀读者。也许有人认为,读者有极大的自主权,既可以凭己所需去自由选择作品以充实自身,作品本身不会对读者有限制性要求。然而纳博科夫认为,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读者,有一些品质是必备的。

        纳博科夫首先要求,阅读的时候要注意和欣赏细节,不要先入为主,而是要“研究这个新天地,研究得越周密越好”。他曾经一再对学生说:“拥抱细节吧,那些不平凡的细节。”这就是要求读者以一个纯净的,没有成见的姿态作好接受一部作品和作者理念的准备,接受不等同于认同,而是要尽力将自己置身作品,全面地,没有遗漏地去体验作者的想法和感受。当一个人准备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往往排斥阅读那些与自己的观点或是阅读习惯冲突的文本,心里产生抗拒,拒绝心灵的投入,从而丢失了完善自我、享受不一样的世界的机会。但是,如果能够突破了心灵的束缚,去接触自己从未接触过的领域,将有可能进入到到一个未知的领域,感受另一番趣味。阅读要有胸襟去容纳。这是阅读作品的第一步,舍此,读者是无法体会作品的精髓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的。

        纳博科夫认为,想从书中寻找情感的寄托,或者把自己当作书中的一个人物,或想学会如何生存的阅读,都是下等的阅读。好小说都是好神话,我们无法指望从神话中彻底了解世界和时代。在我看来,要求每个读者都做到这样是有些困难的。我们应该看到并不是所有作品都能达到让人花大功夫去品鉴的水品,也并不是每个读者的每次阅读都能做到一丝不苟,某些情况下,阅读也许只是享受生活的一种途径,并非为了获取什么。我想,我们所应当成为的好的读者只是在阅读某些作品是能够足够冷静成熟。这便是所谓的“超脱”,要让内心与作者形成一种艺术上的和谐平衡关系,不能过分沉浸于作品,更不必将自身带入作品人物。

        同时,他又提出要善于享受,他提倡用脊椎骨阅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作品带来的兴奋与激动。 要能成为一个成熟的读者,一个思路活泼、追求新意的读者,应该能够在反复阅读中去感受艺术满足的颤栗,享受伟大作品的真谛。

        总的来说,读者的最佳气质应当是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既要有艺术家的热情,又要有科学家的韧性。对此,我非常认同。作为读者,在阅读时需要把握好情感与理智的界限,理性而不麻木,投入而不沉迷。

        在文中,纳博科夫具体提到了优秀读者的四个条件:有想象力,有记性,有字典,有一定的艺术感。

        首先谈谈想象力。 我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不仅能感知或回忆,还能对未发生的事物进行想像。无论是对于读者还是对于作家,想象力在文学领域都有着不同一般的地位。在文中纳博科夫提出:文学巨匠当初运用想象写出了一本书,后来读这本书的人也要善于运用想象去体会他的书才是。作家借助想象可以超越自身的经验以及视野的局限,不受时空和任何外部条件所限。借助想象的力量,作家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将完整的艺术创造于不完整的生活之上。而作为读者,要想通过阅读文本与作者进行交流,就必须完全理解作者的想法,感受作者的情感。这样一来,想象力变得格外重要和必要。读者应该都明白作品的的创作并非现实生活的翻版,而是作者通过想象力创作出来的。我们要能想作者之所想,这样才能和作者进行更亲密的接触,对文本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纳博科夫认为,读者各不相同,因此想象力分为若干层次:最糟糕的是把自己当作书中的某个人物;还有一种比较低的层次是从书里寻找个人情感上的寄托,为书里某一个情节所深深打动是因为它勾起了自己对往事的回忆。纳博科夫指导读者,要有不掺杂个人情感的想象力和审美趣味。然而,有价值的作品无不带有主观成分,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带有着自己的主观色彩,读者需要做的,是尽力去再现作者的情感倾向以完整领悟作品。在需要运用想象的时候,要充分运用想象,这样有助于读者对文章更真切的理解。

        至于记性和字典,强调了阅读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事实上,想要会写作,成为一个好的笔者,必然要先成为一个谦卑的读者。几乎所有伟大的作家都是从一个会读书的读者做起的。对于记忆,应当是理解的记忆而非死记硬背,小和尚念经式的阅读绝不可能使人真正掌握书中的知识。

        谈到艺术感,纳博科夫说,艺术感很重要,他自己也在不断培养并常常向人宣传。我认为这里所谈的艺术感涉及到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和整体素养,与一个人所处的文化氛围也是分不开的。这种艺术感的培养,首先是要多读多写。同时,应当找机会多接触各方面的艺术,所有艺术都是水乳交融的,整体素养的提升会加强一个人在各方面的领悟力和鉴赏力。

        在《文学讲稿》这部书的扉页上有纳博科夫的一句话:“我的课程是对神秘的文学结构的一种侦察。” 这是纳博科夫本人的阅读方式:从作品的结构与风格出发来探索优秀作品。 他对于文章的解读建立在多次阅读和缜密思考的基础之上。他能够做到真正进入文本,而不是用各种理论对作品进行注释。很显然,他很好地实践了自己对优秀读者提出的要求。

        关于怎样成为优秀读者,我还有一些补充的建议。首先,对于不好的文本,读者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和鉴赏里 ,要能够筛选有价值的作品。所以,在阅读初始,不妨先浏览全文进行大概的了解,要知道,并不是所有作品都值得玩味。同时,在阅读时,读者应注意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全盘相信。作者也是凡人,作家的观点同样有其局限性,好的读者不仅要能享受作品,还要学会对作品进行反思,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精神上的升华。

        在当今社会,随着读者自身个性的显现,读者已经不是被动接受的角色,其对作家作品的反作用力正日益强大。与曾经的作家有着高人一等地位的时代相比,读者已渐渐转化为部分作家的主导者。现今有这样的说法流行:读者决定作品。读者决定作家。读者成就作家。这些言论中,有的未免太过绝对,然而不难看出,读者的地位正一步步上升,读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我看来,文学始终是发自作家主体的感受。当读者凌驾于作家之上时,文学便披上了功利性的外衣。因此,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作家能否坚守自己的主体地位,怎样才能算是优秀的作家,又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对此,纳博科夫的有很多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伟大的作家集“讲故事的人,教育家和魔法师”三者于一身,并且最要紧的是最后者。他称,最好的小说是最好的神话,他强调文学是创造,作家创造世界。他认为“狼来了”的故事就是绝妙的文学,因为在丛生野草中的狼和夸张故事中的狼之间有一个五光十色的过滤片,一幅棱镜,从而形成一种艺术所需要的迷幻效果。他反复重申,“任何一部杰出的艺术作品都是幻想,因为它反映的是一个独特个体眼中的独特世界。”这一观点似乎限定了好的作品必须虚构,这显然夸大了虚构的力量,是一种极为深刻的偏见。在作品创作中,想象力固然重要,但把小说家所应具备的条件使用所有作家身上显然是不合理的。如果一个致力于纪实文学的写作的作家完全不顾现实而沉浸于自我的想象之中,只能说明他的道德沦丧而非水平高超。纳博科夫否认自己的创作有政治或道德的目的,对他来说,文学创作是运用语言进行的一种对现实的超越。他认为艺术应具有异常的复杂性和迷惑性,所以他的作品致力于用语言制造有别于早已界定的内容的生活与现实。而在我看来,有很多创造,需要作家拥有还原现实的本领,完全不顾现实的、为了艺术而艺术的艺术是不可能有巨大价值的。艺术产生于生活,其最本质也是最重要的作用是为现实生活而服务,或提供精神享受,或指引人类发展。因此我认为,作家的思想性是最重要的。

        所谓思想性,并不是说一个作家必然要成为一个教育家,而是说在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中,都该存在着思想上的闪光点,能够让人眼前一亮,并引导人们对自身的生存状态进行反思。

        社会中很多人无法正确将自己定位。作家如果把写作作为一种社会性职业,就有责任将人的处境进行反映和反省,并形成自身的价值体系,引导一部分迷失的人。优秀的作家应总是站在思想的前沿,不仅能够感知,而且能够思考后表达。好的作家,不仅要有一个清晰的自我,更要能让自己与众人有所联系,让自己成为航标。当然,在成为航标这方面,作家的人格也很重要。

        我认为写作虽须有价值,并不代表所有作品都要有明确的功利性目的。作家是人而非神,很少有作家是站在拯救人类的立场上去写作的。但如果退化为为了取悦读者而写作,写作的圣洁性就被完全破坏了。对于作家来说,应该明白文学创作不单单是为了满足读者的审美需要,更重要的是提升读者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作家必须甘愿承受孤独和误解,甘愿为自己的作品做出牺牲。把心交给读者,把灵魂留给自己。我以为,作家是要对人类的灵魂做一点贡献,负一点责任的。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7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3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书籍多(395+)
  • 无漏页(624+)
  • 少量广告(600+)
  • mobi(260+)
  • 在线转格式(505+)
  • 还行吧(182+)
  • 藏书馆(553+)
  • 盗版少(439+)
  • 差评(135+)
  • 微信读书(471+)
  • 内容完整(649+)
  • 差评少(539+)

下载评价

  • 网友 濮***彤: ( 2024-12-22 10:03:00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师***怀: ( 2024-12-19 19:15:58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冯***卉: ( 2024-12-14 15:50:11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汪***豪: ( 2025-01-01 20:57:06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宓***莉: ( 2024-12-17 06:54:14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蓬***之: ( 2025-01-08 00:57:20 )

    好棒good

  • 网友 印***文: ( 2024-12-29 21:19:41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冯***丽: ( 2025-01-07 05:57:40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谢***灵: ( 2024-12-28 23:50:20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饶***丽: ( 2025-01-08 02:17:27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马***偲: ( 2025-01-07 11:37:12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石***烟: ( 2024-12-31 09:38:30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仰***兰: ( 2024-12-25 08:28:13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康***溪: ( 2025-01-02 12:09:50 )

    强烈推荐!!!

  • 网友 曹***雯: ( 2024-12-21 09:10:36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敖***菡: ( 2024-12-16 14:05:00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