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 杨国枢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正版保证】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 杨国枢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正版保证】精美图片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 杨国枢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正版保证】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 杨国枢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正版保证】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300045078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4-02
  • 页数:578
  • 价格:123.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28:57

寄语:

全国三仓发货,物流便捷,下单秒杀,欢迎选购!


内容简介:

1978年之后开始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我们再度直接面对西方现代化的冲击,这种冲击将中国人的观念冲突外化为文化虚无主义、复古式的国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等社会思潮。并在不同的阶段各领风骚。而这些思潮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认识。

然而,在种种对于中国现代化的议论中,有一种视角值得我们关注,即海外和港台地区的华裔或中国学者对于中国人的民族性、中国文化与现代化问题的看法。

这种视角之所以值得我们注意,其一是由于特殊的政治、社会原因和教育背景的差异。造成了他们分析中国人和中国问题的独特切入点,与纯粹的西方学者相比,他们与中国存在着不可割裂的情感纽带,因此他们既置身事外又身在其中,别有深意。其二是台湾和香港地区又是东亚现代化奇迹的创造者。它们的成功丰富着现代化的模式,在丈化上和民族心理上更具意义。


书籍目录:

自序

章 绪论

第二章 我们为什么要建立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

一、本土心理学在台湾、香港与祖国大陆的发展

二、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及其建立的目的

三、如何才能有效建立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

四、本土心理学与人类心理学的关系与定位

五、结语

第三章 中国人的社会骤向:社会互动的观点

一、人与环境的基本互动方式

二、中国人之社会取向的特征

三、中国人之社会取向的由来

四、结语

第四章 中国人的家族主义:概念分析与实证衡鉴

一、前言

二、中国人之家族主义的概念分析

三、研究目的与策略

四、家族主义认知量表题目的编拟与选择

五、正式量表的编制

六、家族主义各成分变项的信度

七、家族主义各层次与各成分的关系

八、家族主义的强弱程度

九、未来的研究方向

十、摘要与结论

第五章 孝道的社会态度与行为:理论与测量

第六章 孝道的心理学研究:理论、方法及发现

第七章 中国人对现代化的反应:心理学的观点

第八章 中国人的个人传统性与现代性:概念与测量

第九章 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能否同时并存

第十章 传统价值观、个人现代性及组织行为:后儒家假说的一项微观验证

索引


作者介绍:

杨国枢,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哲学博士,专攻人格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曾任台湾大学心理学系及研究所教授兼主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副院长,并膺选为该院院士。杨国枢教授毕生致力于心理学知识的创新与推广,长期采取本土化研究取向,探讨中国人心理与行为。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熟悉中国现代化史的人都知道。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性格特征的关注,很大程度上起因于面对强大的西方现代文明而产生的自尊和自卑交织的复杂情感。由于摹仿西方文明(包括器物和制度、文化)而产生的对于自身固有文明的理智和情感冲突。构成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观念世界发展的主旋律。


书籍介绍

1978年之后开始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我们再度直接面对西方现代化的冲击,这种冲击将中国人的观念冲突外化为文化虚无主义、复古式的国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等社会思潮。并在不同的阶段各领风骚。而这些思潮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认识。  然而,在种种对于中国现代化的议论中,有一种视角值得我们关注,即海外和港台地区的华裔或中国学者对于中国人的民族性、中国文化与现代化问题的看法。  这种视角之所以值得我们注意,其一是由于特殊的政治、社会原因和教育背景的差异。造成了他们分析中国人和中国问题的独特切入点,与纯粹的西方学者相比,他们与中国存在着不可割裂的情感纽带,因此他们既置身事外又身在其中,别有深意。其二是台湾和香港地区又是东亚现代化奇迹的创造者。它们的成功丰富着现代化的模式,在丈化上和民族心理上更具意义。


精彩短评:

  • 作者:drunkenstain 发布时间:2018-12-22 12:38:59

    上半年在台大听台湾史知道了这么一本书,为我的论文提供了太多有力证据了,不过,我不太喜欢那种人文至上的腔调。

  • 作者:满城月光 发布时间:2012-09-26 19:48:31

    似乎还不是自己要的路

  • 作者:ψ 发布时间:2011-02-16 03:44:26

    感觉是个引子

  • 作者:清风入我怀 发布时间:2020-12-16 22:05:40

    加油生活

  • 作者:西西弗下山记 发布时间:2008-03-09 10:09:28

    杨国枢有很强的民族主义色彩,反映在科学研究中令我很反感。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写的很露骨。区别的研究不同民族的心理与行为特点是对的,但本土心理学决不是民族主义心理学。杨国枢采用的研究多数是调查问卷研究,在问卷的设计上有很多这方面的问题。

  • 作者:shaochen 发布时间:2007-10-31 20:36:42

    另外一本书 中国人的脸面观:社会心理学的一项本土研究 台湾版


深度书评:

  • 谁信任你?你信任谁?

    作者:妙生 发布时间:2020-04-19 22:02:40

    01

    早在1938年林雨堂认为:人情、面子、命运是支配中国中国人社会的三大女神。时至今日,依然如此。

    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人情”与“面子”文化,深深的烙在骨子里。职场小白,经常感叹同事和领导不配合工作,有机会领导不给自己。又或者整天觥筹交错,认识谁谁谁,真到有事时,没一个人愿意帮你。又或者碍于情面,参加不喜欢的活动和应酬,迫于家庭压力,作出不喜欢的选择。

    如果你对上面提到的现象深有同感,建议读读杨国枢的《中国人的心理》,不必整本书都读,优先阅读《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人际关系中之人情分析》《中国人的社会互动:论面子问题》这几篇文章。

    02

    关系即联系,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个人或者团体与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个人或者团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生活中常见的关系包括:亲属、同乡、同学、同事、同道、世交、老师、老上司、老部下、门生、同派、朋友/知己/熟人。

    与人建立和维持关系有一套学问。有的关系是承袭的,由出生决定;其他的,则由”认“、”拉“、”钻“、”套“、”联“建立。认——认亲戚,认同乡;拉——拉关系;钻——设法巴结;套——套交情,比拉口头上的东西更多点;联——或称联络。

    费孝通中国社会是差序格局,即每个人以自我中心构成一个有伸缩性的社会关系网络,自我可以指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关系的存在有其特定目的,不断与别的同一自我就构成了关系网。

    从社会学的观点,人情二字应该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亦即人相处之道。

    在一般的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之间建立交换行为是通过“人情”的。一种是经济性的交换行为,一种是社会性的交换行为。经济性交换以金钱为媒介,而社会性交换则是以人情为媒介。但是社会性为主的交换并不代表没有经济性交换。

    03

    中国社会中的关系分为:

    情感性关系。是一种长久而稳定的社会关系。像家庭、死党、闺蜜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满足关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要,遵循需求法则。

    工具性关系。以他人建立的关系,主要以获取某些物质为目标,建立的关系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这种关系遵循公平法则。

    混合型关系。这种关系最为复杂,最可能以“人情”和“面子”来影响他人的社会关系范畴。交往双方有一定的情感关系,但关系并没有深厚到随意表现出真诚行为。双方认识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第三者,形成一张关系网,这张关系网必须借人与人之间的时来时往维系。这种关系遵循人情法则。

    04

    人情与面子,说到底,是信任,

    谁信任你?你信任谁?

    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按照费孝通的提到的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建立关系网,把人划分为“自己人”、“外人”。

    信任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人的信任,一种是对事的信任。对事信任,即能够给出期望事情的结果,对人信任,即放心所做的任何事情。

    人和人的信任是通过一件件小事建立起来的,通过小事让人看到你做事的能力,才会获得更大的信任,信任带来更多的资源。

    年少时,幼稚的认为可以摆脱世俗,可不曾想,个人只不过是社会浪潮中的小船。首先的理解环境,适应环境,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会显得固执,固执是拒绝成长的表现。

    End.

  • 为什么读卡尔维诺·,或经典?

    作者:思郁 发布时间:2012-05-02 15:17:18

    1974年,伊塔尔•卡尔维诺接受了瑞士一家电视台的访问,同年以《巴黎隐士》之名限量出版了文字实录。当时的卡尔维诺已经是意大利文化的标志性人物,经过文学评论家戈尔•维达在《纽约图书评论》上介绍过他的全部作品后,他也是少数拥有国际声望的小说家之一。但在那次电视访谈中,他谈的最多的还是“作家的无名”,他觉得对一个作家而言,理想的境界应该是,接近无名,如此,作家的至高威信才能得以传播。“这个作家不露面,不现身,但他呈现的那个世界占满了整个画面。像莎士比亚,关于他,没有留下任何画面让我们窥其相貌,也没有任何史料能真正说明他的二三事迹。今天作家愈想越俎代庖,他所呈现的那个世界就越空洞,作者亦被掏空,最后落个两败俱伤”。

    正如卡尔维诺说“有一个匿名的盲点,那才是写作的出发点”,但这里存在的一个悖论是,只有你的声望日趋隆重时,才会凸显出无名的意义,匿名的盲点之所以能够成为写作的出发点,是因为我们需要为自己的写作寻找一个参照,一旦这个参照形成,匿名的盲点再也没有匿名的必要。卡尔维诺总喜欢说起这样有些奇妙带有哲学意味的悖论,也正因为如此,每次想起他,我总想起博尔赫斯。我的阅读谱系中,这两位作家同样重要,因为他们的写作全部的指向都在于提升写作本身,提升写作的形而上意义。他们两位都是我心目中无限文学的化身。

    童年与童年故事书

    卡尔维诺于1923年10月生于古巴哈瓦那附近的一个小镇。父亲是园艺师,母亲是植物学家,为了使出生在异国他乡的儿子不忘故土,母亲取名为“伊塔尔”,意思是“意大利”。卡尔维诺两岁时,父母才迁回到了意大利老家圣雷莫。

    文学史上为大作家作传总不免追溯的一个问题是,追问作者的祖宗八代也要找到作家“天才”的蛛丝马迹。所以,当1969年《命运交叉的城堡》发表时,应出版方提供一份简单的简历要求,卡尔维诺用一种幽默的笔法写了“我是一九二三年正值光芒四射的太阳及阴郁的土星晋入性好和谐的天秤座上作为嘉宾时出生的”。卡尔维诺生前并没有撰写一份自传,据他自己的说法,如果一个人人生没有完整,撰写自传是一种虚妄的虚荣。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你某天发现自己的人生已经完整,也就意味着知道了自己的时日无多,那还有过多的精力回顾一生?既然身为“巴黎隐士”,倒不如学习夏多布里昂,在有生之年完成一部《墓畔回忆录》,或者学习雷蒙•阿隆也行,撰写一部《政治回忆录》,也不枉此生。也许,只存在于想象中的文字才能接近完美,我们只有用这样的方式安慰自己,然后从那些零散的访谈和对话中寻找卡尔维诺写作与生命的踪迹。

    卡尔维诺回忆到他的父母时,反复提到的一个说法是:“我父亲代表实践的生命力,我母亲是严谨的学者,在他们的专业领域中都是佼佼者,这一点使我对他们敬畏有加,同时形成了一种心理障碍,为此我没能从他们那里学到半点东西,至今引为憾事。”他说他后半生的文学志趣与父母无关,只是少年时借助儿童画报、民间传说、收音机播放的喜剧和电影培养出一种对幻想世界的敏感能力。1985年,卡尔维诺在接受意大利作家玛丽亚的访谈时提到,从六岁到二十三岁这段时间是他作家性格的形成的第一阶段,其中如果寻找一种可辨的连续性,那就是从“《木偶奇遇记》到卡夫卡的《亚美利加》”。前者所代表的童年故事书形象是一种“叙事文学的典范”,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共通性,那就是:迷失在无垠世界中的某个人的冒险与孤独,寻找启发和内心的自我建设。

    从《通向蜘蛛巢的小径》(1947)到《分成两半的子爵》(1952),卡尔维诺与其说通过这种回溯完成了从写实小说到寓言小说的奇特转型,倒不如说是一种对童年世界的回归——这种回归已经不是单纯的童话,而是一种带有浓厚的哲学意味的探究。《分成两半的子爵》这个不遵循叙事文学逻辑的故事的成功也引发了意大利文学界的一场讨论,有评论家以“寓言色彩的现实主义”评价他带有奇幻色彩的作品,自此卡尔维诺进入了意大利“官方”文学界,奠定了他在意大利文坛的地位。稍后,他相继完成了《树上的男爵》(1957)和《不存在的骑士》(1959),统称为“我们的祖先”三部曲。1956年时,他花费两年之久搜集整理的200多篇童话合成《意大利童话》童话出版,在序言中,他声称“童话是真实的”,这是对他一系列寓言故事的最好注解。

    文学的想象与科学的精准

    卡尔维诺说他没有从父母身上学到任何东西是错误的。我们的习常观念中,文学家与科学家似乎处于一种对立地位,文学的想象与科学的精准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是卡尔维诺的存在仿佛打破了这种对立。他用一种科学家的醒目写作,他用科学家的精准观察生活,这是一种典型的卡尔维诺式的沉思方式。对卡尔维诺的作品有过精湛研究的戈尔•维达曾经评述说:“他看,他描述,他有一种科学家似的对数据的崇敬(超现实主义者和幻想小说家就绝不会这样)。他要我们不仅看到他所看到的,还要我们看到不用足够的注意力就会忽略的部分。”我们还记得在他去世前未完成的《美国讲稿》(1988)中,提到的一种百科全书式的“繁复”文学:“一种高于一切,一种具备对精神秩序和精确的爱好、具备诗歌的智力但同时也具备科学和哲学的智力的文学。”

    当然,他在其中举出了最好的例子就是博尔赫斯,一位“最完美体现瓦莱里关于幻想与语言的精确性这一美学思想,并写出了符合结晶体的几何结构与演绎推理的抽象性这类作品的人”。他说他对博尔赫斯的偏爱还不止于此,“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宇宙模式或宇宙的某一特性的模式,如无限、无数、永恒、同时、循环,等等;他的文章都很短小,是语言简练的典范;他写的故事都采用民间文学的某种形式,这些形式经受过实践的长期考验,勘与生活故事的形式相媲美。”卡尔维诺对博尔赫斯的总结其实完全使用于他自己,这是两位精神上伟大的同类,所以我们在阅读他们某一方的作品时,总顺其自然地想到了另外一方,遥相呼应。就算他们在文学史上的位置稍有差别,但在我的心目中,我的阅读谱系中,他们都是文学的化身。对他们的每次阅读都等同于一次新的滋养,每次阅读都是一次重读,每次阅读都像是在聆听整个宇宙发出声响……

    以上其实是卡尔维诺《我为什么读经典》(1991)中句子。这个在作者死后出版的集子包括收录了卡尔维诺生前写过的对他有所影响和钦佩的作家,从荷马到格诺,当然也包括博尔赫斯。之所以提到这本评论集,是因为它与那本《美国讲稿》(又名《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应该是中文译本中销售最好的两本书。很有意思的是,作为小说家的卡尔维诺只停留在一种肤浅的层面,比如童话作品的整理者,童话故事的讲述者。他那些真正讲述的故事反而很少人能耐心聆听。这种奇特的误读也说明了一个国度中理想读者的滋养还需要更多时间沉淀。

    为什么读经典?

    译林出版社的编辑任姚在新版的卡尔维诺全集再版之际,接受媒体访谈中,建议我们从阅读《我们为什么读经典》开始卡尔维诺的阅读之旅,这是因为“阅读经典作家,需要更多思考,而不是把它当消遣,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但只有经历了这些折磨,你才能真正认识到生活的本质。相反,读穿越小说很轻松,但给你的都是假象,人是可以轻易满足并获得快感的,但你离生活的核心会越来越远。总之,多读多想,就会有收获”。这是很切实中肯的意见,值得推广。

    1985年9月,卡尔维诺逝世时,还在撰写他应邀到哈佛大学的文学讲稿。他准备了八讲,但只完成了五篇讲稿,剩下的还有一些零散的笔记,收录在了《美国讲稿》的最后一篇“论小说的开头与结尾”中。对于即将到来的死亡,他似乎没有做好准备,至少从这些未完成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伟大的遗憾。也许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帕洛马尔》(1983),这部他生前最后一本小说窥得一部分的缘由。除了后人整理的《巴黎隐士》(1994),也许只有《帕洛马尔》更接近他心灵的自传,尤其这部小说的最后一部分“如何学会做死者”甚至可以看作是他提前完成的讣告:帕洛马尔决定装作他已经死了,想看看世界没有他时会是什么样。但事实上,没有他的世界依然会旋转,生活依然会有条不紊的进行,这种死亡的失落和焦虑是任何人都会有的。

    这里还是一种卡尔维诺式的悖论,如果他死了当然不会考虑到“如何学会做死者”,但人活着就能够体验到死亡那一刻的思想么?他假设的意义只在于,死亡只是人与世界的关系的中断,而想要继续维持这种联系,就只能保留自己的记忆、历史和智慧,即是说通过书写。所以帕洛马尔思考的结果是:“他决定开始着手描述自己一生中的每个时刻,只要不描述完这些时刻,他便不再去想死亡。”但恰恰在这个时刻,他死了。当然,卡尔维诺也死了。帕洛马尔的死有了一种反讽的味道,卡尔维诺的死让我们察觉到了另外一种形式的反讽,那就是作家的死亡与文学流传,脆弱的肉体与不变的精神之间,后者总因为死亡的形式而永恒。

    思郁

    2012-4-17书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7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格式多(196+)
  • 中评(628+)
  • 体验还行(285+)
  • 无多页(418+)
  • 已买(507+)
  • 图书多(90+)
  • 盗版少(613+)

下载评价

  • 网友 冷***洁: ( 2024-12-15 03:30:11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权***颜: ( 2025-01-02 03:46:27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屠***好: ( 2025-01-05 15:18:37 )

    还行吧。

  • 网友 游***钰: ( 2025-01-09 01:00:10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詹***萍: ( 2024-12-19 03:30:08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寇***音: ( 2025-01-07 14:44:03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冯***丽: ( 2024-12-23 02:14:17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龚***湄: ( 2024-12-21 17:25:37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辛***玮: ( 2024-12-22 17:28:02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寿***芳: ( 2024-12-13 01:06:25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温***欣: ( 2025-01-03 12:06:23 )

    可以可以可以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