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2018下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无忧售后 放心购买】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华图教育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2018下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无忧售后 放心购买】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华图教育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2018下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无忧售后 放心购买】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华图教育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2018下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无忧售后 放心购买】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华图教育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2018下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无忧售后 放心购买】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华图教育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2018下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无忧售后 放心购买】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华图教育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2018下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无忧售后 放心购买】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华图教育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2018下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无忧售后 放心购买】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华图教育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2018下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无忧售后 放心购买】 kindle格式电子书
寄语:
全国多仓就近发货,现货正版,领劵下单,欢迎选购!
内容简介:
本书属于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该教材内容严格按照教师资格考试大纲设置模块,每个模块又按照大纲要求的划分小讲。本教材在书中设置考情分析、考点导航、考点串讲等栏目,帮助考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真题对接、思路导学、云讲义等内容可帮助考生快速掌握核心考点及难点,结构清晰,内容科学合理;每讲后设置习题,题目符合考点、难度适中,解析详细,紧扣考点,非常适合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的考生使用。
书籍目录:
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讲教育的产生与发展3
一、教育的含义 4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5
三、教育的起源及其发展阶段 6
四、教育的基本形态 10
五、外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12
第二讲教育的基本功能22
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 23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 26
第三讲中学生青春期生理的变化33
一、身体外形 34
二、体内机能 34
三、脑的发育 34
四、性的发育和成熟 34
第四讲学校教育制度37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38
二、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38
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39
四、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42
五、义务教育制度 42
第五讲教育目的46
一、教育目的概述 47
二、教育目的的不同理论 49
三、我国的教育方针 50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52
五、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53
第六讲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58
一、观察法 59
二、调查法 59
三、历史法 59
四、实验法 60
五、行动研究法 60
模块二中学课程
讲课程概述65
一、课程的概念 66
二、课程的类型及其特征 66
三、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 69
第二讲课程组织74
一、课程目标 75
二、课程内容 76
三、课程评价 79
四、课程开发 81
第三讲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84
一、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85
二、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86
三、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实施状况 86
模块三中学教学
讲教学概述93
一、教学的概念 94
二、教学的任务 94
三、教学的意义 95
第二讲教学过程97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98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98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9
四、教学过程的结构 100
第三讲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103
一、备课及其要求 104
二、上课及其要求104
三、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及其要求 105
四、课外辅导 106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6
第四讲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10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111
二、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11
第五讲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17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118
二、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18
第六讲教学组织形式124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125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125
第七讲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129
一、实施素质教育——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题 130
二、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 130
三、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心 130
模块四中学生学习心理
讲感觉和知觉135
一、感觉和知觉概述 136
二、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137
三、感觉和知觉的特性 141
第二讲注意146
一、注意的概念 147
二、注意的分类 147
三、注意的品质及其影响因素 148
第三讲记忆152
一、记忆的概念 153
二、记忆的分类 153
三、记忆的过程 154
四、遗忘的规律和原因 156
五、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157
第四讲思维161
一、思维概述 162
二、问题解决 163
第五讲学习动机167
一、学习动机概述 168
二、学习动机的功能 169
三、学习动机理论 170
四、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74
第六讲学习迁移178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 179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179
三、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180
四、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182
第七讲学习策略185
一、学习策略的含义及特点 186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186
三、学习策略的训练191
第八讲学习理论194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95
二、认知学习理论198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02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04
模块五中学生发展心理
讲中学生的认知发展209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 210
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212
三、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差异 215
第二讲中学生情绪220
一、情绪的概念 221
二、情绪的分类 222
三、情绪理论 224
四、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225
五、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227
六、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 228
第三讲中学生的人格发展232
一、人格的概念 233
二、人格的特征 233
三、人格的结构 233
四、人格发展理论237
五、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240
六、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241
第四讲中学生的身心发展244
一、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245
二、中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247
三、对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 248
模块六中学生心理辅导
讲中学生心理健康253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254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254
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254
第二讲中学生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260
一、强化法 261
二、系统脱敏法 261
三、认知疗法 261
四、来访者中心疗法 261
五、理性—情绪疗法262
六、厌恶干预法262
模块七中学德育
讲中学生品德发展267
一、品德的含义 268
二、品德的结构 268
三、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268
四、道德发展理论 269
五、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273
六、中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培养方法 274
第二讲中学德育278
一、德育的主要内容 279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280
三、中学德育实际中的问题 282
四、德育的原则 283
五、德育的方法286
六、德育的途径288
第三讲中学社会教育292
一、生存教育 293
二、生活教育 293
三、生命教育 294
四、安全教育 294
五、升学就业指导 296
模块八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讲班集体301
一、班集体的概念和特征 302
二、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302
三、培养班集体的方法303
第二讲课堂管理307
一、课堂管理 308
二、课堂气氛 310
第三讲课堂纪律314
一、课堂纪律的类型 315
二、课堂结构 315
三、课堂问题行为 316
第四讲班主任工作321
一、班主任的概念 322
二、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322
第五讲课外活动327
一、课外活动的概念 328
二、课外活动的意义 328
三、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 328
四、课外活动的特点 329
五、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330
六、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 331
第六讲协调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333
一、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协调 334
二、学校与社会教育的协调 335
第七讲教师心理337
一、教师角色心理 338
二、教师的心理特征 339
三、教师的成长心理 341
第八讲教师心理健康350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351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351
三、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351
四、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352
五、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353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严格按照教师资格大纲和历年真题编写,结构清晰,内容科学合理。双色印刷,个性排版。手机一扫,听真题解析。课后习题,紧扣考点、难度适中,解析详细。
精彩短评:
作者:Sendy 发布时间:2019-07-16 16:18:18
读不下去了都……
作者:BysTander5 发布时间:2008-06-28 20:37:14
最近买的书,专门讲B2B的营销的,逻辑非常清晰,可操作性相当强,有志于企业对企业营销的人最好读一读
作者:书虫 发布时间:2013-08-29 17:09:25
以前看很多名人聊天的时候,都分析汉字,无意间在书店看到了这本书,觉得还挺有意思的,重新好好的认识下文和字!
作者:经 发布时间:2023-11-09 20:41:29
太炎尚书错的有点多啊。抛开门户之见的错误来看,章晚年多用逸周书,三体石经,比很多今人用的更好,年号问题也比较妥善的解决。主要是他彻底脱离了经学话语才能打破一些东西。章非经学也明矣
作者:能进能退 发布时间:2021-11-27 11:31:08
碎片化知识普及,略有一些盲目崇拜
作者:鲁味蘑菇 发布时间:2024-05-02 05:27:32
想不到陀氏在二十来岁能写出这么厉害的小说,其探讨领域的广泛令人惊讶,看得出来,陀氏博览群书,用典很多。我们身边也许也有另一个“我”,竭力奉承,排挤,巴结,讽刺着我们的本身。“化身”当道,“我”成替身了。这小说看的过瘾。
深度书评:
【读书笔记】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源于心灵
作者:陈最远 发布时间:2020-03-31 20:30:37
《教学勇气》(The Courage To Teacher)[美]帕克·帕尔默(Palmer,Paeker J)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出版,223页,25.00元。
《教学勇气》为外国教育名著阅读课中读的第二本书。全书共七章,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一)直接点明此书的主题——“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我完善”;第二部分(二~三)则分析教学分离的原因;第三部分(四~六)探讨教育“共同体”的相关问题;第四部分(七)呼吁新的专业人士,参与到教育的转变中来。
这本书的作者的人文感性精神很强。
诚如作者所言,他不是太关心what和why,他真正关心的,是who。
他旁征博引各领域材料论证自己的观点,洋洋洒洒,可能本人与他在行事风格上不同,但也是有点佩服的——是那种,如果能见到作者本人与之交谈,大概率便能对事物有新的认识的感觉。
市面上良莠不齐的教育相关著作,大多是从技巧和心灵两者出发,前者多指向教材如何分析、课堂该怎么上的技巧,后者则更多从孩子角度出发,对教育者的身份进行某些标准化的要求和批判。
而这本书,则更多是从老师角度出发,思考教师自身和师生关系等内容。
如果你认为你关心教育,那么你可能应该翻一翻这本书,它可能能带给你新的启发;如果你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站在台上开始你的表演,或者你是名恐惧成为教育者身份的新手,那么你可能应该试着翻一翻这本著作,它可能能为你带来同这本书的书名所说的教学勇气。
不过,要注意的一点是,此版书虽然在豆瓣上评分8.6,但翻译可能因为是由多人合作完成,所以翻译不算太优秀。
最近出了二十周年纪念版,然而我没有拿到。我是用此版的中文和该书的英文对照着看完的,所以可能会有点小小的出入。建议买新版的。
【1,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
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是这本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之一。
自我认同在于构建个人生活多种不同力量的汇聚,自我完善则是将这些力量协调。
自我认同在书中大概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用一句通俗的话解释,那便是:你先好好做个人吧!(非贬义)
作者在书中举了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两位教师在他们的求学过程中经历的大不相同,造就了后来不同的教学结果。
埃里克在自己的大学里遭到了令他震惊的文化冲击,他在这里学会了像知识分子学者一样说话和做事,但他总感觉自己是混入这个群体的异端。因为没意识到这一点并进行反思和调整,后来成为老师的他,在课堂上,用一种霸道和轻蔑的方式捍卫潜藏着的自我的痛苦。
而与埃里克有相同出身的艾伦则因为部分原因,自我得以被保护,没有被迫掩盖自己的出身,最后他将自己自身平和地融入到环环相扣的教学中,令课堂充满他的个人魅力。
他们两个走上了截然不同的教学道路。
之所以对这个印象深刻,一是因为在看到这个片段时,我的脑海中闪过一个窘迫、懦弱,在黑暗中挣扎的少年形象,还有一段漂泊海外谋生中国工人的电影式片段,割裂开来的文化认同带来割裂的身份认同,令人心生怜悯。
二是因为想起以前有个朋友跟我说“质数只要是质数就好了”时,有种躁动突然被安抚下来的镇定感,犹如即将爆发的原子弹被猛地泼了一盆冷水,原子弹突地忍住,一切归于平和。令猛如施瓦辛格的我嘤嘤落泪(不是)。
自我认同感,实际上,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你知道自己是谁,并且对所认知的自己,有一种持续且稳定的认同感。
这个例子中,心理学上管这个现象叫投射性认同,即自己把外界环境对于自己的影响和评价内化为自我认知过程。
埃里克因为遭到不同文化的冲击,他一方面认同这种知识分子学者的生活方式,极度渴望被肯定;另一方面,在说“别闹了,我和他们不一样,不会有人会认同我的”。
两股看似矛盾、对立的两股力量,导致内在自我分裂,没有办法完成有效的整合。
就像有两个小人在互殴,一个自卑,一个骄傲。它们成为了埃里克在学术和教学上重要的驱动力,并以一种咄咄逼人的状态向外界呈现。
第二层含义,简要概括便是,学科认同。
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科目之外,而好老师则在生活里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
拿语文教学古诗词鉴赏来说,古诗词鉴赏属于审美范畴。
如果要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美,让他们明白“炼字”的妙处在哪,而不是干巴巴地套用什么“动静结合”“诗中有画”“通感”等面目可憎的答题套路,那么,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是有文、美、哲功底和较高审美趣味体验的。
并且,他本身应该是美的——不是体现在面目上,而是一种整体的感觉。
他自己喜欢研究诗词,能体会到诗词的美,才能感染到学生,让他们明白美在何处。
有句句话笑称叫“告诉我你今天吃了什么,我就能明白你是什么(物种)。”说得恶心一点,你今天吃了什么,你就是什么,你能拉出给大家的便是什么。差不多就是这意思。
老师是热爱所教的学科,还是只是把这门学科的教学当成一门混饭吃的教学技术,学生是能感受到的。
再扩大点理解,这说的便是人们常说的“职业”认同感了。
如果问你,你是做什么职业的,大多数的你会说“我是老师”。
不,这不够对。你(至少心里)应该意识到的是“我是一个某某课程知识传授者/学校管理者”。
只是“老师”这个大众又模糊的名词,会容易让人看不清,自己是什么角色,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真正需要做是什么。
完善,作者说是“使构建个人生活多种不同力量的协调”。
完善是基于认同的基础上完成的。
本质上,作者对于自我完善的理解,接近于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对自我完善的定义:“只有这种以某种方式关心事物和人们的人,才能使自己顺应形影相随的胜利和失望”。
也就是说,这“力量的协调”既指教师内心力量的协调,也指以某种方式关心学生状态,以来进行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身份冲突的协调。
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感觉到,作者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既像心理咨询的一套(如在后面作者甚至还提倡教师想象一下自己是什么动物,借以了解自己的内心),也像一些哲思作品中“找到真我”的主题。
人的一生不断成长的过程便是在不断认同自我,完善自我。欲先认识世界,先探求自我;欲先与外连接健康的关系,先尽量达到自身内心的圆满,这大概便是作者想表达的吧——只不过他用在了教师这一群体身份身上而已。
【2,教学分离】
教学分离,主要就一个字:“演!”
走上讲台,请开始你的表演。
演一个教师身份,演自己多聪明,演自己备课多认真,演自己学识多么渊博。之所以演,原因很多。
一是上面提到的自我认同的问题。自我分裂,不把真实面目展现出来,害怕自己失去教师权威,被当成无知者、骗子和乡巴佬。
恐惧失去自我认同,但实质上就没自我认同过。
二是对于一种多元化情景的恐惧,师生冲突,交锋,怕自己处理不好。
所以要演一个可能是严厉的教师形象才“镇得住”,或者说,作为新手教师,往往会直接到隔壁班,向老教师取经,成为老教师风格的复刻版。
三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体制充满分离的结构。
大二的时候,我便听有老师说,有的小学老师准备公开课的时候,会把时间精确到每一分钟,把每一分钟中要说几句话,要有什么肢体语言,安排得清清楚楚。四十五分钟内,一切刚刚好。
这好像还是什么值得推崇的事情,嘛,毕竟老师费了很大心思,毕竟各位评委就喜欢这种“天衣无缝”。
教师教学评估的教学大纲:
“你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当然是让学生听懂这节课上的是什么呀!”
“如何支撑你的目标?”——“好好上课呀!”
“考核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教学目标?如何判断你的达成度?”——“喂!你能滚吗!?”
我要是真说了后面的话,大概就真的能卷铺盖滚了。
此外还有“客观主义者文化”的影响,按作者的描述,这个所谓的“客观主义”偏向于指人们一味追求科学的利器,注重办事效率,甚至支持社会达尔文主义,缺少人文精神,忽视人本身的一种主义。
还有人们头脑中非此即彼,单线思考的方式等,都促使着教师在职业中做个演员,把教育过程变成教学表演。
不过在这要申明的一点是,教师语言艺术等课程,如果是教授教师职业的基本礼仪,那就无可指责。
这里指的“演”是,演出的目的不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而是以此让学生或者其他旁观者对自己有个好评价。
更何况,像一些公开课,连想要学生有个好评价都没有,把底下的学生当成了一起为评价制度牺牲的场景道具人。
拍戏还得考虑观众老爷的口味,这种方式,也未能有一份演员自觉的自身修养吧。
当然,教学分离还指实践与理论分离等问题,但主要还是一个“演”字。
【3,教学共同体】
“教学共同体”是个有趣的概念。
几年前,媒体便宣扬过日本教育家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概念,相关讨论的核心东西跟这本书所讲述的东西几乎一样。
所以说,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好好沉下心看一下教育史和教育学著作多么重要。有时你会发现现代有些被炒得火热的概念,都是故纸堆镶金边。
在传统看法中,教学有两种模式。
一种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中心,老师在上面呱唧呱唧讲,学生在下面低着头一声不吭地听。正如一些传统点的学校一贯实行那般。
另一种教学模式是把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这个偏指市场经济下,一切以学生好恶评价打转,并进行设计和改进的商业辅导机构。
那么,作者心目中的“教学共同体”,是让学生们组成小组,一起讨论,采用演讲、实验室等操作、野外学习等各种实验性的教学方法来产生的群体联系感吗?不,也不完全是。
作者提出,在客观主义者看来,存在着一个纯洁的、为某个领域的“事实”所描述的客观体。
研究所的专家是一些被训练去认识这个客观的东西,他们不会让自己的主观意识去玷污这个客观体,他们是抹去了自我感觉的世俗牧师,或者说是一位纯洁客观体的守护者。
外行指未受过教育且充满偏见的人,他们完全信赖并仰赖专家为他们提供客观体的相关知识。
障碍波指横亘在专家与外行之间的传输点——让客观知识向下流动,同时阻止主观性从下往上回流。
而真正的“共同体教学”中心应该是个“伟大的事物”(主体),它类似于“智慧”、“道”和“真理”之类的存在。求知者们,即老师和学生们,彼此联结,共同学习。
可能因为作者有宗教信仰背景,所以用了一个类似上帝存在的“主体”这个概念描述。
简单点说,这接近一种启发式的教学,需要人有主动性的行为。
主动地发问、主动地思考,主动地回答问题。教师和学生们在这过程中耐心地倾听与被倾听,而不是一方安排另一方做什么,一方牵制着另一方的行动。
比如我大学上的文学概论课程。(虽然我期末考得不咋样,但我真喜欢这位老师。
在讲到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我从大漠(面)+孤烟(线),长河(线)+落日(点),用绘画结构安排来论述这句诗的意境,并扯到“渺沧海之一粟”,“点”落在宇宙之“大”上给人带来的孤寂、苍凉感。
那位老师知道吗?可能早便知道的,但他耐心听我表达了。
那位老师没想到过这点吗?可能是没想到过的,于是他可能便从一位学生的表达中带来新的启发和共鸣,更加接近诗歌的“道”。
值得一提的是,个人认为,这个“教学共同体”并不应该只是存在于学校的课堂之中。
作者也提及了老师与老师之间教学共同体的创建。
而我以前在聊天室鬼混时,跟人讨(瞎)论(掰)过一些问题。
还是拿诗歌来说吧。
左兄有一首“新明晖火无月夜,万家灯笼我独游。遥看一城烟火盛,广兮长空寂无声。”
被聊天室的一位朋友改成了“新街灯火无月明,万人空巷我乘风。遥看一城山水色,广兮长空寥无声。”
不提格律声调,不论改动前后的好坏。
关注点是,你为什么这样(改)想呢?
那位给的解释是,一种场景的点透视的感觉。
就原诗来说,前两句看,会让人以为你正在游街呢。结果后面一“遥看”,便有种割裂的感觉。于是用“乘风”衔接了“遥看”,构建整体。
不论这个解释有没有道理,两个人思考的偏好谁优谁劣。
把诗歌抛到一边,至少我从中得到新启发了,看电影的时候也会注意一下那位老兄说的镜头的构图了。
总而言之,只要在参与的过程中,求知者们主动认真地思考问题,彼此倾听,交流,有反馈。教学共同体就算是有了。
然而,如果你当时和我一起上文学概论课,你会发现,有人未能参与到其中来,沟通意愿几乎为零。
除了有的人志不在此,不感兴趣,最大的原因便是认为他们长久以来的沉默,是理所当然的吧——即使他们不是个内向、害羞的人。
高考办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争夺某种资格,其次是人才的选拔。学到或者不学到知识,只是副产品。
利从一孔,则无论是思想还是学术还是其他,自然便受一孔约束,跟着一孔的指挥棒走。
对于在高考升学模式下的大部分学生,从中小学便带来的习惯,没有任何在沟通和主动思考上的训练,要实现作者想要的“教学共同体”,还是有些难度的吧。
【4,教学改革】
关于教学改革运动,作者未陷入极端主义,一味呼吁进行教学运动改革。
而是阐述了教学运动改革的大致过程作为指导,鼓励教师不要失去勇气和不要陷入偏激的批判形态。
他把教学运动改革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独立的个体唤醒自我认同,产生强烈的动机,鼓起勇气。
第二阶段,这些“觉醒”的个体彼此联结,形成志同道合的共同体,互相扶持、帮助和发展。
第三阶段,这些社群将走向公众,将他们关注的问题转变为公众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接受充满活力的评论。
第四阶段,一个选择性激励系统开始出现,以支持变革的远见,并施加压力使奖赏激励系统的标准发生变化。
其实看看当下,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从来没停止过。
只不过极端一点,有的地方连孩子好好上完学都没有保障,改教学都没得改。、延伸至其他匮乏的方面,同样如此——这里还是收起我的键盘好了。
老师的首要任务是在当下的环境中,尽可能负责地让学生学习的利益最大化,这之后有空,才谈得上积极参与教学改革。
在美国的作者算是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愿景和精神鼓励吧。
【5,个人的其他一点感想】
如果要勉强谈一下这本书对我有什么启发的话,我想大概便是从中看到一点“人情味”。
小学的时候,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主人公的牛闯进农民的田里啃食嫰玉米,农民没找主人公进行理论,就擅自把牛宰了。
主人公带着仆人,冒着风雪来到农民的家里。农民的妻子煮黑咖啡和他们仅有的豆子,热情招待和留宿主仆二人。
仆人一直在等着主人开口质问牛的事情,主人却迟迟没有,只是乐呵的与一家人围着火炉聊天。
第二天清早,风雪停之后,二人离开。
仆人忍不住问主人原因,主人公回答说杀了那头牛,农夫两个瘦小的孩子接下来的几周都能有肉吃了。虽然失去了一头牛,但收获了一点人情味。人情味是世上珍贵的东西。
以前我挺感动的,然而不是很能理解。
虽然农夫窘迫的家庭令人不忍,农夫一家人很善良,我们的确是不能欺负善良的人,但农夫什么也不说,就把人家的牛给宰了,这做得有点不合适的吧。
后来有了一点点微薄经历,被人敲击过心里某处硬硬的东西,变得酥酥的,软了下来。
我想,这种感觉可以算是身为人类的终极关怀了。
我有灵感一闪,脑袋瓜子一拍,设计过一种教学模式——核心是,把教育是教育,考试是考试分离开来。
教育教育,官方总说是教学加育人,个人觉得,国内教师自身的身份割裂性,很大程度上便是从这来的。
不过后来我发现,除了教资不够,钱不够,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地方也不在乎这玩意等等现实因素的考量之外,我这是在屈服了(笑)——虽然屈服没什么不好。
遂放弃这个白日梦构想。
从外国教育史后面那几个章节就看出来了,教育矛盾归根到底是经济矛盾,大的教育运动变革,往往伴随着社会经济变革——虽然这是从一种后来人的上帝视觉看待问题。
当提到教学勇气的时候,一些人总喜欢说“可是现实是如何如何”,有的还会加上一句“我只是个老师(xx)”
他们觉得说出了一个在场的各位少有知道的真相,觉得别人只会酸溜溜的道德批判,如小白兔般头脑简单且天真,只有自己知道现实的残酷,知道现实与理想间的差距,知道动嘴容易动手累死。
不过,就拿“教育公平”来说,只要不是固步自封在自己的精神小布尔乔圈子里和涉事未深的善良小孩,有人会真的相信教育公平这句口号吗?
能看得出来教育不公平,明白现实中教育不公平,不正是预先接受了“教育应该公平”这个信念吗?“教育公平”在普遍地,试图地在现实中起着作用。
再者,“我只是个xx”这句话,隐含着责任推脱之感——难道你要做到宇宙执权者,你才能做好一些事情,负起相关的责任吗?
改动一下押沙龙的一小段话作为结尾:
世界上有的知识分子,心里面多的是理论、说法、价值观,那种对具体苦痛的敏感与同情,少。他们不见得爱人,他们爱的是爱人的理论,他们同情的不是一个个具体的、活着的、受着苦痛的生命,他们同情的是“人民”。
时代装聋作哑,荒原压抑少年
作者:X 发布时间:2017-05-31 21:06:01
在阔别长篇小说体裁十多年后,以《船讯》、《断背山》等诗性而简洁的小说闻名的作家安妮·普鲁于2016年出版了“超长篇”《伐木者》(Barkskins)。她告诉《卫报》自己为什么要写一本超过700页的小说,
“这是那种老派作品,它很长,有大量的人物,主题很大,很重。它不是大多数美国作家喜爱写的那种凝视肚脐式的、描写家庭破碎与危机的小说。它对读者会是个挑战,但我猜读者或许也会想念以前的那种小说:一本大书,仔细写成。”
所谓“凝视肚脐”,是以放弃更大的主题和更宽的视野为代价的自我沉浸和情绪解析。这是最近四十年来在北美尤其常见的写作风格,在长篇的部分章节中和在短篇中一样流行。其特点是情节动力偏弱,缺乏对情节和人物在完整与发展方面的追求,其叙述上的破碎感和断片性质常常被称赞为简约,有时是一种要呈现世界多样化碎片的修辞技巧,也有时来自于作家对现代社会“不连贯性”的诊断和断片式的生存经验,但在实践中,在不够好的作家那里,这种风格常落入自我放纵式的对单个人物困境与情绪的描画,成为一种既过分又不充分的写作:过度沉迷自我,又在视野、历史感和丰富度与人物的类型学上不够充分。这种冥想式的写作令人烦躁,它试图一滴水中见世界,但你看不到水滴石穿。我这种暴躁的读者着实难以忍受。
在汉语小说中,关于成长和青春的小说尤其受这个风格的影响,与部分以此为写作主题的年轻作家的相对稚嫩有关,也与这批年轻作家成长期间发生的“重写文学史运动”、时代性的外国文学译介、台湾文学的影响有关。他们凝视肚脐,但愿能以小见大、以浅纵深地描写情绪、家庭创伤、友谊和陪伴、成长过程中的微妙,但即使其中有幸避免浅薄的那些作品,也往往过于纤细和狭窄。这种作品在90年代末出现时初看令人耳目一新,至今也有商业化的潜力,但如今已经成为类型化的写作,表达类型化的成长经验。
青年作家双雪涛于2016年9月出版的长篇小说《聋哑时代》是成长写作中的一个异数。它开篇就给出时间定位,“1997年的夏天”,描写一个工业城市中考试逻辑和竞争逻辑下成长中的一批少年。它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串联起各章,每章一个中心人物,结构相对简单取巧,也因此读起来流畅、轻盈、多变。而它的真实主题并不是青春或教育,而是权力——这一帮孩子,体会着权力对人的操弄,在诸种飞跃疯人院的尝试中结成隐秘的同盟。
所谓聋哑时代,是像叙述者“我”李默这种在长久的压抑和困惑中不大说话但内心翻腾的聋哑;是他观察到的那些受挫后拒绝再对话的少年;是他们发出的声音不被他人所听到、体会——直到多年以后其中的一个成为小说家,能讲出大家的故事;也是时代的聋哑。时代任由权力生长,连手持权力的大小人物都为自己所惊诧,而时代对人、对自身的病症装聋作哑。
语言与“垃圾探测器”
《聋哑时代》刚刚出版,实际上写于四年前,其中几章也曾单独发表于文学杂志。在新书发布会上,双雪涛说,这部长篇是他为自己写作的珍存,历经修改,“连标点都花了心思”。它让他惶恐,“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我是坦然的,如果有人承认我现在是一个尽心的写作者,那恐怕也得承认我四年前也是,从那里开始,关于一切痛苦和欢悦,我都准备好了。”
海明威曾经表示,区分好坏作家的标准之一是前者的“体内安装自动垃圾探测器”,对那些使叙述染上疾病的事物敏感——可能是媚俗思维,可能是副词,也可能是酒。这是好作家的天赋。《聋哑时代》还不是双雪涛最风格化的作品。不像后来的《平原上的摩西》那么冷硬有力,《聋哑时代》会更“粘”一点,作者与叙述者的情绪距离更近,但语言已经很明显地自省,警惕滥情,提防忸怩,时刻戒备对情绪和细节的过度沉迷,展示出一位作家在风格形成过程中比较真挚的阶段。
全书叙述沉着简洁,不煽情,虽然是描写初中,口吻却来自一个回望少年时代的青年人。因此,语言带着强烈忧愁,却不是下意识的、缺乏反思的自我沉浸,而是在追忆那不可追的似水年华时尽力回到过去而不能,在场感与无力感杂糅下的忧愁,颇为动人。
在叙事情绪上,《聋哑时代》的主题实际上相当沉重,城市衰败、家庭陷入困境的背景下,压抑的学校日常生活中充满微小的暴力与让人难以逃脱的控制。但它在对这个主题的展开中,忧愁和轻盈并存。那种轻盈不是情绪的轻浮,而更像一个少年昂起下巴,带着骄傲也为了骄傲,让自己有一个轻盈、有尊严的步态。
人物与“白衬衫”
书中人物繁多,同学、家长、老师、甚至是只出场一次的同学父母这种次要人物,都处在叙述者敏感的打量之中,构成具有浓厚时代感的群像。
在同学中,他写了三类人物。一类人被时代标定为合格有用,一类人在制度中以自主性和疯狂开辟出小小空间,聪颖的科学少年刘一达与崩溃的怪人霍家麟一体两面。第三类人是早熟的古怪迷人女孩,安娜和艾小男实际上也是一体两面,自杀或失踪也是同类命运。这是作者用力和用情最深的人物,他带着梦幻般的眼光描写她们。
幻灭是二十世纪成长小说的母题之一(菲茨杰拉德或许是最擅长此道的作家之一),发现思慕对象面纱背后的真实是主人公成长的代价,是现代小说中弑父式的行动,主人公不得不成为“自我”,而伴随这种发现而来的失望和伤感则成熟为一种虚无的现代情绪,主人公独立地、成熟地坠入无神的人生。
双雪涛则有一种温柔。他拒绝叛变,拒绝祛魅,始终带着爱和温存描画这些女孩,这成为他成长叙事的特征之一:主人公对父母老师等长辈始终持有客观的分析性和距离感,并不存在从尊奉到叛逆的“杀掉权威”的转折,对同伴则始终持有爱与理解。主人公的自我意识觉醒与成熟无需以“揭露”他人为代价,这或许不仅说出了双雪涛对人物的感情,也表达了他的政治。
表面上,艾小男的白衬衫是大众文艺描写青春时流行的符号。不过,这个常在青春文学和电影中轻薄化为一般意义上的清洁美丽的象征、容易流于庸俗和刻板印象的符号,在《聋哑时代》里相对具体、可感,因为它少有地与城市地理构成了极端映衬。《聋哑时代》的背景不是纯真校园、绿树桃花,而是蓝布工作服和油污,是钢铁城市的暗色调。
双雪涛描写的城市中,居民过着一种粗粝的,寒冷的,困难的生活。天气恶劣,恶的制度下大人不是习惯于欺负他人就是在对权力的逆来顺受中挣扎,软弱得让人心疼。校园中每日生活都是一种折磨和考验,人的性格狂蛮古怪,老师像迫害狂。在色情片、暴发户与监狱、阶级差异、机械般的背诵之间,白衬衫没有一点明媚或甜美的意味,不提亮,只是“不暗”而已,在压迫性的世界中拓出一小片轻松,以至于书中连爱情描写都有岩壁的质地,粗糙、陡峭、不稳定。
我们看到一群受压抑的、情绪激烈、不轻盈的小孩子。书的吸引力之一在于我们看着他们走向必将不幸福的命运。离开或留下,写书或做生意,男或女,暴戾或敏感,美得像超越了这块大得难以识别其边际的岩壁的女学生,以及借由爱恋她向往更高、更好、或仅仅是不同的世界的男孩子。这样的故事有低落、模糊的乐观性。在双雪涛后来的作品中,由白衬衫代表的救赎更具体地存在于某种技艺或者文学蕴含的美、真理、异于此世的性质中,有时更直接地存在于《圣经》里。
而在《聋哑时代》中,他如何发展这些角色?他让他们成为怪人、遗世修行者、贱民,仿佛他们的潜能在青春时代的抗争中耗尽了。他们的人生缺乏形式,但他们整体构成了形式。直到艾小男和叙述者重逢,二人回忆和重温那些意味着命运尚未成形、历史似乎还尚可能改变的光阴,之后艾小男也消失了。叙述者,一个小说家,则不断回望生活,以自己的视角串联所有角色,负责替所有人讲出《聋哑时代》的故事。
在这个意义上,叙述者也是个不可靠的叙述者,整本《聋哑时代》也可以被读成一部关于小说创作的小说,隐秘的超小说。一切都可能是个疯狂的梦,来自2000年的早熟少年,或者艾小男从未归来。
地点与“近历史”
在浪漫派影响下的抒情现实主义小说中,天气经常同时作为情节手段和修辞技巧存在。一场雨促成人物相识,一场雨之后的肮脏泥泞下人物沉入对存在的内心探究中。《聋哑时代》熟练地以天气作为人物内心世界的隐喻,全书开篇第一句,我们便看到人物处在青春期开始之前、初中开学之前的夏天,“炎热而干燥”。在最末一章《她》中,叙述者不同时代日记中的天气符号表达情绪变化,晴而热,阴沉得当晚就要下雨,晴冷。
但对《聋哑时代》真正重要的不是天气,而是气候。气候以及与之相关的整体气氛,当地的丧仪等文化习惯不再只是修辞技巧,而是结构了情感与人格。大雪中灰秃秃的泥泞与夏日的炎热干燥都内在于他所描写的北方工业城市,这个地点具有了性格,就如同19世纪中浓雾和阴雨笼罩的肮脏伦敦不仅是作家笔下犯罪和欲望的恰当舞台,而且地点自身已经是其时作家描写的核心“人物”之一。
因此,去讨论《聋哑时代》的“青春性”是有点离题的。他之所以写青春,似乎是因为在他关心的历史年代中(中国市场改革之初的转型期二十年),第一人称叙述者恰好正处于青春期。但那个年代并非仅是人物的背景,他笔下的年代/地点构成的时空型是更大的、持续出现的主要人物。这在《聋哑时代》这本带着浓烈青春情绪的书中还不那么明显,到了《平原上的摩西》、《跷跷板》等更晚的作品中,当作者克制回望自我的情绪、创作更自觉之后,就相当明显。
在如今常见的散文体小说(以及那些“凝视肚脐”类创作中),作者让读者关心人物与观念。而双雪涛的能力在于他能让读者关心事件和地点。实际上,在他强力的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下,做到这一点有相当难度——叙述者很难能既困惑又有力,还不让人讨厌,而他成功了。
当然,我觉得双雪涛个人的写作兴趣仍然在于角色之间的关系,那些古怪的行进,致命的吸引力和困难的感情(所谓difficult love situations)。但他所呈现出的地点比人物更有趣、特殊、富有生气,这些城市是有力的、粗野的、困难的地方,人有并不明确却强烈的个性,充满暴力与冲撞。
哈罗德布鲁姆说,评价想象性文学的伟大,他只认可三项标准,“审美光芒、认知力量、智慧”。中国先锋文学时代一些极为杰出的作家如今缺少的是对当下时代的认知力量,小说成为社会新闻和罪案的堆积与发展。我但愿能读到更多剖析这个时代城市风貌的小说,更多作家能以剖析文革与农村/城镇生活的锐利解析1980年以来的“近历史”和大城市生活。老实说,如今东北的凋敝让它成为了文学上更有趣的地方,什么都不顺利,风强劲,人懊丧,这种都市荒原相当富有吸引力。《聋哑时代》主要仍然是关于成长的作品,双雪涛在此并没有自觉描写城市,但他写其中的校园时像写都市中的部落,仿佛是冬天里的医院麻醉室,有病态的迷人。
他对时代的成因与病症也并不明确,不过他有一种一定要纠结于近历史、不肯绕路而行的执着。一场雪崩,所有人都被冻住了,一个人的身体逃了出来,灵魂不断回望雪山。或者一个疯狂的说故事人,凝望一块他摩挲已久的琥珀,一个瘫痪者,在床上躺了太久,从天花板中看出花来。
结语
王德威曾这样理解文本中的历史性,它“并不在不可既往的过去里,也不在现在对过去的重建里,而是在标示着过去与现在的不同的鸿沟里。” 如果说对于茅盾这样的写实主义者而言,填补鸿沟的是一个历史观念,譬如马克思的阶段论。那么双雪涛(模模糊糊地在做的)是向近历史那些意义尚不明确、但已造成了心灵损伤的鸿沟中,填补一个浪漫的,白衬衫式的内核。当然,如今尚看不出他是否会很快竭尽对那个历史阶段的认识,像有些先锋文学作家一样最后不得不描写我们身处的此时此刻并在思想上疲态尽显。
《聋哑时代》是对逝去时光的动人追忆,伴随“权力下的成长”主题而来的意识形态批判让它不同于大多数关于青春的写作,而对故人的怀恋又使它跳出了一代代弑父与虚无的成长链条逻辑,隐隐表达了一种新的、更温柔的政治。不如就用普鲁斯特描述回忆与创作之间关系的句子来结束这篇评论:
“只有我的心才能发现事实真相。可是如何寻找?我毫无把握,总觉得心力不逮;这颗心既是探索者,又是它应该探索的场地,而它使尽全身解数都将无济于事。探索吗?又不仅仅是探索:还得创造。这颗心灵面临着某些还不存在的东西,只有它才能使这些东西成为现实,并把它们引进光明中来。 ”
删节版原载《北青艺评》一月的某一天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3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网站更新速度:6分
使用便利性:3分
书籍清晰度:8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是否包含广告:6分
加载速度:7分
安全性:8分
稳定性:6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在线转格式(679+)
- 少量广告(572+)
- 经典(353+)
- mobi(438+)
- 愉快的找书体验(222+)
- 无多页(428+)
- 书籍多(489+)
- 还行吧(131+)
- 赞(283+)
下载评价
- 网友 宓***莉: ( 2024-12-23 01:18:38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冯***卉: ( 2024-12-29 03:51:32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堵***格: ( 2025-01-07 14:20:02 )
OK,还可以
- 网友 汪***豪: ( 2024-12-18 00:55:48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方***旋: ( 2024-12-29 19:14:58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游***钰: ( 2024-12-13 17:27:59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濮***彤: ( 2024-12-20 04:03:29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蓬***之: ( 2024-12-17 02:40:39 )
好棒good
- 网友 步***青: ( 2024-12-21 08:13:15 )
。。。。。好
- 网友 田***珊: ( 2025-01-05 09:32:38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陈***秋: ( 2025-01-06 05:08:12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喜欢"华图教育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2018下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无忧售后 放心购买】"的人也看了
- 出国旅游应急英语拿起就会说(随书附赠外教朗读音频+30元沪江学习卡)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荀子选译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SAT-1数学轻松突破800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小小爱因斯坦.乐乐学纸板书 有趣的形状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2023优化重组物理人教黑龙江教育出版社JBY优化重组卷物理创新设计系列丛书名校模拟卷预测卷真题高考高三优化试卷重组王朝银主编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大闹天宫 西游记绘本 幼儿园精美绘本儿童版 中国经典神话故事书小学生四大名著连环画漫画书籍小人书亲子阅读【3-9岁】中信童书正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9787566309495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中国青少年游泳训练教学大纲教法指导书 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游泳运动管中心 人民体育出版【正版保证】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考研英语词汇创新记忆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文轩专享:印签版】温暖的怪兽 物久保 著 《巨大的拥抱》作者2021年全新画集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4分
人物塑造:7分
主题深度:8分
文字风格:9分
语言运用:4分
文笔流畅:3分
思想传递:9分
知识深度:4分
知识广度:9分
实用性:7分
章节划分:5分
结构布局:8分
新颖与独特:8分
情感共鸣:3分
引人入胜:4分
现实相关:5分
沉浸感:5分
事实准确性:6分
文化贡献: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