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葬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归葬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动荡年代,生命如此短暂,哪怕高门贵胄,死亡一来,也要“顾万物而遗恨,收百虑而长逝”,终于“扃幽户以大毕,诉玄阙而长辞”(陆机语)。一千多年后,终于有机会重启那扇“幽户”,面对灰烬式的遗存,还能不能读出曾经有温度的生命历程,来不及完成的人生遗恨?本书将“归葬”视为中国文化 “个案”,以六朝为背景,去理解中国人在终极安顿途中的文化再造:一项习以为常的“传统”如何被遗忘、被更改、被选择性保存?旧观念旧习俗对新社会的权力秩序、个人身份建构会产生哪些影响?中国人文化逻辑中的个体自由与家国想象如何产生与演变?
书籍目录:
不确定时代的安顿—与蒲慕州教授一席谈(代序) / i
第一章 前 言 / 1
一、个体安顿,穿越古今的难题 / 1
二、汉代“归葬”所向:权力、血缘、地缘 / 4
三、六朝“归葬”,沿袭不改吗? / 9
四、新文化史路径与史料运用 / 14
第二章 琅邪王氏的归途 / 23
一、白石墓的建造及威权性 / 24
二、侨置故壤与归正首丘 / 31
三、假葬还是永葬? / 38
四、不葬在白石的王氏成员 / 59
五、以简为归 / 72
第三章 看得见的归葬 / 77
一、归葬建康 / 77
二、陈郡谢氏:淝水战后至刘宋初年的葬地选择 / 83
三、归葬与兰陵萧氏郡望 / 90
四、新社会,旧葬俗? / 111
第四章 礼俗之变,权力之“归” / 115
一、死后世界的想象与“丧”“祭”诸环节 / 116
二、世家墓葬墓内祭祀空间 / 135
三、丧服制度中的变礼与现实 / 149
四、文献中的“归葬” / 155
五、小结 / 162
第五章 “归”的象征意义 / 167
一、吊唁、诔碑、墓志铭中的士族交游圈 / 168
二、女性之归与夫妇合葬 / 178
三、归的新指向:山水与隐逸 / 180
四、历史层累下的文化之“归” / 193
五、小结 / 198
第六章 结论 / 201
一、“归葬”现实安排与解释权 / 202
二、“归葬”所见世家大族内部的连接与分化 / 205
三、“晋制”再思考 / 210
四、士与“归” / 213
附 录 / 217
附表1 :琅邪王氏部分成员葬地以及卒年 / 217
附表2 :象山王氏墓相关资讯(参考考古报告) / 219
附表3 :四座代表朝廷礼仪的大墓与仙鹤观M6的比较 / 224
附表4 :六朝世家大族鬼故事 / 226
参考文献 / 241
后记 / 265
致谢 / 271
作者介绍:
李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六朝史、墓葬、新文化史、魏晋志怪,论文《假葬还是永葬?——三至六世纪琅邪王氏归葬变迁》,载于《汉学研究》2021年第39卷第1期;《长沙五一广场简所见“元的遗产案”考述》,载于黎明钊、马增荣、唐俊峰编,《东汉的法律、行政与社会: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探索》(香港:三联书店,2019);学术专题研究《归葬——三至六世纪个体安顿与家国想像》(香港:三联书店,2023)。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以上可见,让死者“有所归”是中国传统社会很重要的伦理话语和政治工具,家族墓的营建与子孙地位处境有非常微妙的联系。然而也并非进入中枢的世家大族都埋在健康,陈郡谢氏的葬地选择就提供了不一样的方向。
但在政见摩擦、局势突变时,房支意识就会自然浮现。如王棱死于王敦之手,王舒父子告发王敦,又杀死王含父子;王敦兵败之际,自知嗣子王应难成大事,留言“我死之后,莫若解众放兵,归身朝廷,保全门户,此计之上也”。这里“门户”指房支。五服内政治联盟在王导死后犹有余势,王允之为王恬任职鸣不平即是一例。但到了王羲之誓墓辞官时,所告唯父母之灵,曰:“每仰咏老氏、周任之诫,常恐死亡无日,忧及宗祀,岂在微身而已!”“宗祀”应指其父王旷一支的祭祀。此时各房支已经各有独立的祭祀活动,王氏子弟以房支为归,可从王彬子孙归葬彬墓旁得到印证。
但據《讀史方輿紀要》,「土山,府東南二十里」,是會稽到曲阿的必經之路,秦淮東流經過它附近;石子罡在「府南十五里」。
“家族”“天下”和政治权力,在世族文化里一体共生,这套语言中,“公私”“群己”没有成为亟须分辨的问题。但一日战乱离散来临,保家全身就变成大多数人的首要目标,永嘉南渡实际上开辟了士族精神的另一条路径:追求个人生活安稳、寻找宗教艺术上的自足。温峤与郭文对答代表了这两种思想的交锋一
温问:“苟世不宁,身不得安。今将用先生以济时,若何?”
文曰:“山草之人,安能佐世!”33这番对答实际上包含了“我是谁?我与世界(人群)关系为何?我能做些什么?如何安顿此生?”等诸般问题。与故土解绑后,流寓士族发现了溢出家族之外的“个体”。如何安置有欲望的个体?
西方社会在基督教思想土壤上,将自由、平等、责任赋予个体,逐渐令它取代家庭、部落与种姓成为一种社会组织的基础,从而催生了现代人熟知的西方自由主义(liberalism),34而六朝虽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个性解放时代,个体却没有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社会组织基础,它仍然依附于家族,或者说更加依附血缘,脱离土地负累反而有机会将“归家”内化为一种文化自觉。个体自由没有获得思想上和制度上的公开保障,而是发展出不同于西方的“自由”观一在对待个体欲望上,以“忘我”“不自我”为实现自由的途径。归葬故事显示,个体要么回归家族,建功立业,传承子孙,要么远离名利场,修佛修道,在田园山水中物我两忘,两种取向其实都将渺小的“我”寄托于宏大、永恒,前者常以济世为人生志业,后者刻意远遁旁观,回归自然,最好把个人欲望都融化在山水中。
从志怪小说看,许多故事开始鼓励人们祭祀路边野鬼,“非其鬼不祀”的儒家伦理被打破。
南朝齐永明三年(485年)刘觊买地券还显示,刘氏家族原籍在南阳郡涅阳县都乡上支里,刘觊祖父时已经南徙荆州为官,刘觊祖父和父亲的墓都在荆州照心里。到了刘觊,又另于江夏营造新墓,将父祖迁葬江夏。鲁西奇猜测,刘觊父亲刘元山很可能死于刘宋义宣事变,故其“墓茔草草”,其子刘觊方另立茔墓。这种“就子不就父”的家族墓地营造方式,说明“祖坟”未必要以故乡为归宿,官宦人家“祖坟”往往以“家族荣誉”为指向。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动荡年代,生命如此短暂,哪怕高门贵胄,死亡一来,也要“顾万物而遗恨,收百虑而长逝”,终于“扃幽户以大毕,诉玄阙而长辞”(陆机语)。一千多年后,终于有机会重启那扇“幽户”,面对灰烬式的遗存,还能不能读出曾经有温度的生命历程,来不及完成的人生遗恨?本书将“归葬”视为中国文化 “个案”,以六朝为背景,去理解中国人在终极安顿途中的文化再造:一项习以为常的“传统”如何被遗忘、被更改、被选择性保存?旧观念旧习俗对新社会的权力秩序、个人身份建构会产生哪些影响?中国人文化逻辑中的个体自由与家国想象如何产生与演变?
精彩短评:
作者:浙哲 发布时间:2023-11-27 19:59:09
虽然是浅尝辄止,但精准的识别了潜在的法律问题。
作者:单衫杏子红 发布时间:2024-01-31 22:49:39
《归葬》的作者李华,选择了这个非常小众的话题,却在这个话题中,总结出了中华文化的大众特色。
归葬是血缘和地缘的融合,是一个家族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作者以归葬为视窗,以3~6世纪的士族为标本样方,在中华文化之树上横剖了一刀,让我们观察这棵树的年轮。
就像我们观察年轮能得到气候、天文、医学和环境等方面的历史信息一样,归葬,也能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
作者:桃桃鹿鸣 发布时间:2024-01-14 23:00:00
屁桃读史2402 4.5星,0.5星为作者工作二十五年后有勇气跨专业脱产攻读历史学至博士毕业的勇气与恒心。本书作为博论,试图从考古遗存与文献资料探知东晋-南朝士人丧葬观念转变与“归葬”心态及涵义指涉的演化。有点另辟蹊径的意思,看得出读了很多(研究)文章,但总觉得归纳单一、发散有限。数处笔者认为实无法从前文推出结论,几处章节也不太连贯。PS:附录4的南朝士族鬼怪小故(ba)事(gua)总结太有意思了,看了n久。
作者:幼稚园园长 发布时间:2023-11-16 23:40:23
读的港版
作者:我的红官师父 发布时间:2023-07-13 10:49:04
好快的引进速度啊,什么时候能把游逸飞先生的著作引进一下呢?
作者:某某佳哇 发布时间:2023-10-23 12:02:24
一气呵成读完,阅读体验很舒畅。其实核心意思很明确,东晋南朝士族的“归葬”更多是一种出于现实考量的政治姿态,初代南迁士人还有很强的“北归”情感,但二代三代时“北归”已经成为情感符号,归葬实指在江东的葬,江东的新坟地已经是士族认同所在,是新塑造的“故乡”。士族通过归葬礼仪为自己家族造势,加强凝聚力向心力,对个人而言,身前生后的安顿才是首要目标。在江东士人心里,建康早就是洛阳了。
深度书评:
叶落的宿命, 古人之终乃归葬。
作者:南南的书斋 发布时间:2023-10-15 10:02:17
氏族的聚堆形成了抱团及荣辱之观。士族名望之家则在朝代的兴衰下,不断的轮替更迭。魏晋开放的风潮在文化和观念里变得大胆且有想像力。而在彼时,疫情的不时作妖也让地方的人口及政治的风向产生了微妙的变化。皇族及士族的终极人生之路,变得异常一致,归葬与及产生的一系列规制与形制,都从上往下的输出,即是导向,也是政治融合的一部份。
祖祠家庙并不是平头百姓的所属,这些士族皇权的向征意义通常召示了一种普世性。叶落归根,氏族中长者名望有地位的都会归于皇陵祖坟,余者则会靠近其陵另设葬所。后朝各代也基本延续此制。
战乱,瘟疫,水泛决堤以及苛政重赋,灾害的季候因素都会影响一个地方的人口造成其减少或者迁移。永嘉南渡即是一个典型时期。晋制的薄葬减省,也是能体现当时人们的无安全感,对乱世中盗掘,战乱所持的一种态度,道教的民间传播也是带来生死观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佛道也在晋末初期兴起了丧葬服务,渡化往生。
六朝士族依附群体的有效性也扼制了个体的张扬,有所归是一种众心所向式的归宿论。士族在所属服务的王族崩塌时,往往会被崛起的新掌权者,施以严厉的惩罚,其中流放和剥夺姓氏就是其中这一。并不准有祭祖行为。乱世中的身份认属一旦被打破和否定,对整个士族来说,将是毁灭性的,历史中也有无数个家族在并入其它族姓后,湮没于历史中。不所归葬其所,何谈继承之说。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大姓氏南逃的代表就是这两家。个体的欲望与故土分离后的释怀亦是一个消解的过程。寄情于山水两忘,另建归所。书圣王羲之如此,后世李白杜甫皆在乱世中随遇而安。故乡仿佛是永远也回不去的另一端了。
看得见的归葬与看不见的向乡而望,己是沉浮于历史中人们的各种遂愿与失意的归途。归葬的身份的认同即是求得心安,心安亦是归宿,生死契阔,终是划圆。
何谓“归葬”?
作者:普通塔 发布时间:2024-03-29 15:53:20
何谓“归葬”?——评李华《归葬:三至六世纪士族个体安顿与家国想象》
时下关于中国古代丧葬相关的研究,对墓葬材料利用的比较充分的,多来自考古学与美术史的学者。文献出身的历史学者,更注重的是丧葬相关的礼仪制度。这些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共同拼贴起了中国古代丧葬的历史图景。学者李华新近出版的《归葬——三至六世纪个体安顿与家国想象》(香港三联书店,2023年1月)一书,乃根据其博士论文修订而成,是一部以六朝时期“归葬”为研究主题的著作,出版后很快吸引了笔者的注意。
两晋之际,一大批北方士族追随司马睿南下,这些北方士族的故乡与祖茔都在北方,大部分时期不在南方历代政权的控制区域内,这些士族的葬地选择就成了突出的问题。本书就是围绕这些士族的葬地选择而展开的。全书共分六章。首章交代了作者的选题背景、研究方法与史料运用。第二章以琅琊王氏为例,探讨了学者关注较多的几个问题,如是否一定葬在侨置州郡、假葬还是永葬等等。第三章则讨论了另外几个南渡士族的葬地选择问题,主要是河东卫氏、太原温氏、陈郡谢氏、兰陵萧氏。第四章主要讨论了六朝时期丧葬的礼仪制度,但附带述及了六朝文献中记载归葬的几种情形。第五章讨论了“归”的象征意义。最后一章是结论。
全书最具发明性的地方,大概就是作者认为六朝时期“归葬”的含义与汉代不同了:汉代指向的是故乡、祖先、郡望,对东晋
(以降?)
流寓士族而言,更多是新社会的身份认同。可是对于这种论断,笔者是持怀疑态度的。
汉代的归葬指的是什么?相关研究以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所述最为详实清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29—135页)。杨树达在是书第二章第九节“归葬”条起首即开宗明义讲到:“死于他乡,率归葬。”意思是说汉代人死在外地的,一般都会归葬故乡。杨氏并罗列了数条材料为证。其中很多材料都明确使用到了“归葬”二字,如《后汉书》的《朱穆传》,讲到“宦者赵忠丧父,归葬安平”。同书《徐稚传》讲到“太尉黄琼卒,归葬”。由于归葬的这种信念是如此强烈,使得总有各种亲属朋友来助成其事。死者即使葬于国家赐地,其亲友仍为之寻求归葬。
李华关于汉代归葬的理解与论述,与杨树达并无二致。问题的关键是李华理解的六朝时期“归葬”的情形。上已述及,在作者看来,归葬对东晋以降的流寓士族更多是一种身份认同,这种表述似嫌较为模糊。从作者的具体行文来看,她对六朝“归葬”的把握是较为混乱的。
东晋的南渡士族有没有过想归葬北方先茔的愿望与打算,是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作者以琅琊王氏为例,认为建康城北埋葬王彬家族的白石墓地,东晋刘宋时代都不在侨置临沂县的范围内,因此也就没有通过葬于侨置县而获得的归葬北方的意义。此外,学者认为的一些假葬以待北归的墓葬,如王丹虎墓,也不一定能截然判断为假葬。这些判断能否成立或可讨论,针对的都是要不要归葬北方的问题殆无疑义。可是在这一章里,作者对“归葬”的把握已经开始有点混乱了。在有的地方,作者确实讨论的是归葬问题,除了上述的要不要归葬北方的问题,还有像王兴之的归葬(37页)、王建之余刘媚子的归葬(38页)等等。可是有的地方显然讨论的却是葬地选择的问题,如此章第四节讨论不葬在建康白石的王氏成员。结合此章的标题“琅琊王氏的归途”,似乎作者思考的“归葬”核心还是葬地。这种混乱的原因可能是学术史聚焦的归葬与作者关心的归葬意指的错位。
这种矛盾在第三章也可以体现。这一章讨论了几个南渡士族的归葬问题。河东卫氏与太原温氏所涉归葬的几个例子没有疑义,可是第二节讨论陈郡谢氏的例子就有点问题。陈郡谢氏的墓地在建康城南的石子罡,作者为了讨论谢安花了大量的笔墨,可是谢安就是死在建康,似乎并不属于归葬。也许作者要强调的是谢安心向东山,但最终还是葬于建康城南的家族墓地,但这毕竟不属于我们一般理解的归葬。
作者在第四章第四节“文献中的‘归葬’”最为直接,她将文献记载的六朝归葬分为五种情形:一、归葬乡里,或回乡丁父母忧,三国西晋要比东晋多。二、“诏赐还葬”作为政治姿态或待遇被大量记载。三、南朝士人的薄葬遗言,常要求“还葬旧墓”,这与汉代薄葬遗言常有“不归本墓”不同。四、“归葬”是战乱中颠沛流离者的心理补偿。五、北方流寓士族后代在南朝,所言“归葬旧山”一般指南渡后的江东祖茔。从作者的这五点总结看,南渡士族建立新的祖茔,从异地归葬祖茔,与汉代归葬的具体操作并不见得有多大的不同。
事实上,杨树达在上引《汉代婚丧礼俗考》(135—138页)的书里,在讲完归葬的各种情形后,还罗列了一些材料描述不属于归葬的例子,其原因或属贫困,或属路途遥远等等,结果是选择葬于仕宦之地或者京师之类。这种葬于仕宦之地与京师,都只能算葬地选择。
或许可以说,那种心之所向的归属感才是作者最想讲的归葬。于是“归葬”的“归”就可以单独抽离出来讨论了。作者在第五章就具体讨论了“‘归’的象征意义”。 这一方面体现在吊唁、诔碑、墓志铭所反映的群体归属,也体现在夫妇合葬所反映的女性的归属。六朝时期隐于山水是“归”的新指向,后世士人的游赏是的这种“归”成为层累的文化记忆。
也许作者想说,这就是她理解的六朝时期的归葬,选择葬在哪里就是归葬。可是这毕竟是作者自己的解释,这究竟是不是六朝时代的人们对归葬的新理解,需要材料的佐证。而实际上材料并不能帮助作者说明这一点,不论是文献材料和墓葬材料。显然,作者将“归葬”这一概念泛化了,作者理解的六朝时代的“归葬”既包括汉代原初意义的“归葬”,又指葬地选择,心灵与社会归属等等。
严格来说,作者讨论的也不仅仅是士族群体。这点在第三章讨论兰陵萧氏最为明显。诚然兰陵萧氏曾经只是士族中的一员,但萧氏建立南齐与南梁两个王朝,就是帝胄之家而非仅仅是士族家庭了。事实上,作者讨论的齐梁时代萧氏在兰陵的墓葬恰恰以帝王陵墓为主。
此外,笔者认为书名也有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书名提到的时代是“三至六世纪”,似应为四至六世纪。毕竟作者讨论的主要是东晋以后的情形,两晋之际士族的南渡是作者研究的核心起点。书名没有对地域做明确限制,如果能强调是南方中国,也许读者能对作者的讨论重点更加一目了然。“个体安顿”这个词,似乎有点较为现代。在古代中国,对死者的身后安排,当然是对某个个体进行安顿,但这从来不单纯是一种个人的事情。正如作者研究所体现的,大部分都是聚族而葬,家族的兴衰荣辱体现其中。
其实作者如果不执着于“归葬”这一语词,就以“葬地选择”为着眼点,作者关心的问题仍然是可以讨论的。一个可以参考的样本,是作者引用到的室山留美子关于东魏北齐时期首都邺城汉族官僚葬地选择的研究,室山留美子通过葬地选择来讨论家族在都城的定居情况,并且明确将归葬故里与埋葬于首都区分开来。正如室山留美子所说的,邺城作为东西魏分裂后的新都城,是东魏北齐的政治中心,那些在政权上贡献甚多的士族、勋贵以及由于东西魏分裂而与故土分离的士族,逐渐将邺城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室山留美子:《北朝时期汉族官僚在首都居住的情况:以东魏北齐官僚葬地选择为线索》,井上徹、杨振红主编:《中日学者论中国古代城市社会》,西安:三秦出版社,第117—147页)。
(读的港版,感觉这本书评分有点虚高了)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5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网站更新速度:8分
使用便利性:6分
书籍清晰度:7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是否包含广告:3分
加载速度:3分
安全性:9分
稳定性:6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体验满分(250+)
- 书籍多(537+)
- 简单(477+)
- 好评多(156+)
- 无盗版(673+)
- 微信读书(388+)
- 一星好评(126+)
- 值得下载(253+)
- 体验差(506+)
- 内涵好书(564+)
- 四星好评(236+)
下载评价
- 网友 后***之: ( 2024-12-15 14:26:12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濮***彤: ( 2024-12-31 11:51:01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曾***文: ( 2024-12-21 01:27:52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利***巧: ( 2024-12-16 14:51:42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苍***如: ( 2024-12-23 12:29:18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饶***丽: ( 2024-12-13 21:48:31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菱***兰: ( 2024-12-17 19:40:56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常***翠: ( 2025-01-09 16:16:21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晏***媛: ( 2024-12-31 03:28:47 )
够人性化!
- 华东解放战争纪实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乌龙院:活宝师徒卷2 (平装)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钳工从入门到精通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公共基础知识标准预测试卷及解析-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2014最新版-赠考前冲刺密卷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全国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应试指南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护师执业资格 护理学师考试 人卫版 2018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护理学(师)同步练习题集 专业代码203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平凡之路:大律师是怎样炼成的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50000词英汉-汉英词典(缩印本)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中公2024银行招聘考试用书教材考前必做题库 春季秋季校园春招秋招中国银行工商农业农行交通建设广发中信招商邮储兴业平安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5分
人物塑造:4分
主题深度:9分
文字风格:6分
语言运用:9分
文笔流畅:7分
思想传递:5分
知识深度:9分
知识广度:9分
实用性:6分
章节划分:9分
结构布局:7分
新颖与独特:3分
情感共鸣:9分
引人入胜:7分
现实相关:7分
沉浸感:4分
事实准确性:8分
文化贡献: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