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魔法帮帮忙之魔法战士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49:47

魔法帮帮忙之魔法战士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魔法帮帮忙之魔法战士精美图片
》魔法帮帮忙之魔法战士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魔法帮帮忙之魔法战士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30749234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0-9
  • 页数:166
  • 价格:15.8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49:47

内容简介:

《魔法帮帮忙之魔法战士》内容简介:威里懦弱,又没有自信,但突然有一天,他发现其实自己非常与众不同,他不仅会用魔法战斗,而且他还流着蓝色的血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勇敢的男生们快来一探究竟吧!(当然也欢迎勇敢的女生一起来!)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魔法帮帮忙之魔法战士》内容简介:威里懦弱,又没有自信,但突然有一天,他发现其实自己非常与众不同,他不仅会用魔法战斗,而且他还流着蓝色的血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勇敢的男生们快来一探究竟吧!(当然也欢迎勇敢的女生一起来!)


精彩短评:

  • 作者:灵林玖玖 发布时间:2018-01-15 16:13:02

    用了好多天才看完这本书。

    这是一本心理学的杰作,想了解精神分析学不可错过。

    想了解自己的焦虑和恐惧,这是我见过最细腻的表达,最精准的文字了。

    准备阅读第二遍。

  • 作者:菀宁 发布时间:2011-09-30 00:09:36

    为什么每次学术专著看到最后,总有种隔靴搔痒,总是说不到点子上的味道?

  • 作者:士而怀居 发布时间:2017-09-29 22:07:26

    允和和充和真是不一样的性格。

  •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3-25 21:02:00

    译笔流畅,很有“知识分子”的味道。相较于直译而近乎简陋的后浪版,这一版多意译而失之简明。二者算是伯仲之间,都不大好懂。另外,个人认为在本书的情景下把intellectuals译作“智识分子”而不是常用的“知识分子”,这一点相当高明

  • 作者:私享史 发布时间:2020-09-03 09:41:53

    我是被书名骗来的,如果它名副其实地叫《图书制作工艺流程详解》之类的,我肯定不会读。内容过于技术性且繁复,就算是再喜欢“书”的普通读者,都没有必要读。

  • 作者:咔嚓w 发布时间:2022-10-29 22:52:16

    hhh,我小时候居然看过这破玩意,盗版哈利波特


深度书评:

  • 辨析立法意图,深究司法效力,紧盯中国证券业成长

    作者:行不行看脸形 发布时间:2018-11-20 19:30:21

    发生在证券领域的违法案件早已经成为重要诉讼类别,法院再也不可能视而不见,更不会再有

    最高法为某些案件设置前置过滤屏障的荒唐。

    朱锦清先生的这本《证券法学》第三版仿佛中国证券法律的时光机,照见过去,指向未来。

    朱先生曾经着力剖析的问题如今有些已经云淡风轻,而新问题正如他曾在美国参与的法律实践中看到的一样层出不穷,我认为这实际上体现出

    近十年来中国证券市场环境的几个重要的变化

    (其中很多在这本书中预见到):

    1.股权分置改革完成,民间资本控股的上市公司数量上已占优势,股份转让和控制权转让都变得市场化,收购方式出现多种变化,同时围绕国家股产生的各种限制因素也渐渐淡化,过去可以放在一边的法律问题现在必须考虑;

    2.民营银行崛起,同时地方性商业银行也大量出现,银行业的基本面对于债券市场、对各类上市公司的债务问题、破产风险有较大影响;

    3.创业板(二板)和柜台市场(三板)的诞生和发展,即使对主板冲击仍然不够大,但多层次资本市场显然变得更加复杂,法律制定要全面考虑;

    4.银行业、保险业资金被允许进入证券市场,尤其是险资入市在最近数年里从激烈争议到2018年正式在政策上放开,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新挑战不断;

    5.赋能式投资屡现,换大股东而不换(少换)高管的并购案中,目标管理层与外来收购方的对抗减少,中小投资者保护更加重要;

    6.上市公司股权越来越分散,太多公司只要持股10%~20%即可实现控股,给以往法律设定的很多责任、权利、义务分界线的界定和预判带来讨论空间;

    7.为创新证券交易过程而诞生的纳斯达克,至今过去40多年法律还在讨论电话报价、投资者直接输入指令等具体操作的法律效力,真正到了近10年移动互联网发展才突然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让许多曾经常见的法律纠纷不再出现,也新产生一些法律上的空白。

    在十年前,中国还没有要约收购的案例,注册资本认缴制还没实行,等等差异,从现在看这部2003年初版,2011年最后一次修订的书,隔膜还是有的。可以说,朱先生对《证券法学》的修订过程,正是沿着中国证券行业的改革过程走的。比如,相比于股票发行逐渐完备,我国债券的发行制度进步缓慢,原因出自割裂的审批体制,发改委和人民银行不以此为主业,也没有颁布相近的法规来使发行工作有章可循。经过公司法的修改后,2007年证监会开始揽债券发行审批权,债务违约事件频发,让这一领域变得愈加需要着重讨论。近期获悉朱先生的这本书12月下旬将出第四版,也不胜欣喜。

    1.

    全书第一部分说定义,就有构建一个学术体系创新意识。其中举了很多美国的例子,生动有趣地把证券的内在意义解释清楚。

    证券的特点,一方面是在获得资金方面,更规范更直接,另一方面具有流通性,能增值(能带来收益),不直接控制项目,而是通过委托实现。

    朱先生在词义辨析上很下功夫,体现出文学专业出身(北大英美文学专业)的本色,比如辨析认沽权的“沽”字究竟是“买”还是“卖”;上市公司公告里常用的股本“转赠”,朱先生认为应为转增;公平和公正并提到底是不是累赘?强调三公其实是押头韵的文字游戏,重复强调,就是模糊重点。

    书中还多次强调新闻报道、乃至法律条文细节中出现的常识错误,比如:“发行”与“上市”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股票发行核准权在证监会(发审委),股票上市审核权在交易所(2005年新证券法颁布开始),企业融资只能通过股票发行,不能通过上市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实际上控股股东是两权合一,中小股东才是分离的;“保护股东利益”主要是保护非控股股东(中小股东)的利益。

    朱先生用了很大的篇幅分析中国股市的三大特点,这也是中国证券市场特有的缺陷,尤其是A股市场的割裂问题带来的畸形。幸而如今股权分置改革完成,这一大心病总算可以放下。

    公开是证券法的核心内容和灵魂所在,书中认为,公开是手段,保护投资者是目的

    ,目的比手段重要,有时候,目的的争议性可以证明手段的正当性。但证券法中的情况就是手段重于目的,公开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公开的要求体现在公开度、具体格式上,也体现在公开失真时的民事赔偿责任上,

    因公开失真而引发的民事赔偿责任便是证券法民事责任的核心和基础。

    证券法偏向于保护中小投资者,这是“不平等”的,但却是公平的。

    书中大量借鉴美国的制度经验,同时也引入一些不常见的概念,有些显然是朱先生自己翻译的,比如把Per Capita Voting翻译为人头票,很通俗易懂。他更发挥翻译才能,用二十多页的篇幅翻译了美国经典案例——巴克利斯建筑公司案的判例原文主要内容。

    2.

    朱先生在这本《证券法学》贯穿了他的法学思想。他引用耶鲁教授里斯门的话:“法律不是立法机构立的法律,而是法官具体适用的法律。”

    证券法中对证券发行的买与卖后果自负的规定,这隐藏着市场经济和形式审查的哲学,却与证券法中一整套行政审批体系相矛盾。

    朱先生认为凡事依赖政府把关而不是市场监督的思路是有问题的,

    这是事前管和事后管的区别。

    书中指出,行政化的投资者保护制度,民事诉讼制度缺位,是反市场经济的,类比于强制病人打掉免疫功能来服用抗生素。——他认为这是证券市场和证券法制不健全的根本原因。

    因此,朱先生一直呼唤

    在健全的民事责任制度的先决条件下发行审核制度实施形式审查

    ,也就是国际通行的注册制。书中认为注册制的好处有三个:

    1.发行人灵活应对市场变化,自主决定,自由发行;

    2.快!对发行人的筹资和经营干扰小,抓住时机;

    3.调查和惩罚只针对违法者,主客双高效。

    恰好,注册制从本月(2018年11月)开始进入正式实质性的推进阶段,每天新闻中铺天盖地的讨论。待明年注册制顺利实施,想必朱先生会有新的解读。

    3.

    在对《证券法》讲评部分,朱先生直接提出删除、移位和修改的建议,纠正语言表述的缺陷,指出毫无意义的空话,乃至对条款所归条目也有讨论。比如涉及证券承销业务的具体条文内容,本应该在行业道德规范、合同法中规定被写进了证券法,朱先生认为多此一举。

    法律的经验积累需要靠大胆探索,发展标准,本书中就对司法实践提出一些判断标准:

    如何看待

    信息披露上轻微的失真和遗漏?

    需要按照证券法意义上的误导或不准确——看是否有关大局,影响整个公开的真实、准确与完整,微不足道的就不重要。(检验案中涉及的虚假陈述的重要性:信息的重要程度 =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时间的重大性)

    借鉴美国法律,

    判断违法行为是否成立

    必须有事实上的原因(时间上的前后性,没有A就没有B,联系可以比较间接和遥远)与法律上的原因(直接的具有逻辑必然性)这两种损害原因同时具备。

    实际上,朱先生通过全书各部分对上市公司的整个生命过程的法律要求都有自己的建议,比如:

    申请发行上市之初

    有个“上市辅导”,他认为承销人为发行人做上市辅导会产生利益冲突,最好是律师来做上市辅导。实际上这一制度更应该取消,直接雇律师解答问题就可以了,不必发行人董监高自己学。

    退市

    上,由于交易所一共只有两家,所以有垄断性,有垄断性就不能仅有交易所内设的审核机构审核不予上市、暂停上市、终止上市。书中提出应当把向证监会上诉、加收法院司法审查作为制衡的举措。

    此外,朱先生认为证券法规中对发行人实际控制人概念语焉不详,期待本书新版有新的解读,因为近年来这方面出现的案例增加明显。书中多次提到《公司法》与《证券法》的统一与割裂,特别在公司收购方面(《公司法》着重公司收购后组织形式上的变更和具体安排,《证券法》着重在收购过程中涉及的证券发行和买卖以及公开义务)。看来要真正理解朱先生的商法思想,还得去读他的《公司法学》(上下册),据说明年初就会出精装的新版,继续期待!

  • 如何培养正念?结合我始于6年前的正念练习

    作者:予一念 发布时间:2020-03-23 17:39:19

    卡巴金博士不愧是畅销书作者,安利功力了得。有“麻州大学医学院医学荣誉教授”、“正念减压中心(MBSR)创办人”等专业背景,其笔下的正念,可信又诱人。

    薄薄一本小书,散文一般的把正念娓娓道来。有正念的理论,有入门的练习。书如其名,个人觉得很适合初接触正念的人——重要的是它散发出一种魅力,吸引你想亲自一试。而正念,本来就需要经由实践才可知。

    1 源起

    “正念”的源头,始于东方。在诸多宗教修行法门中都有类似的影子:佛教中的禅修、瑜伽里的冥想,因着各自宗教理论的不同,又存在细节的差异。这一类实践方法传入西方,与认知科学结合,并发展出不同的应用。其中的标志性事件,便是本书作者卡巴金博士,1979年在麻州大学医学院所创设的正念减压课程,它是将正念引介给美国主流社会的第一份完整方案。

    这个由西方发展起来的现代意义下的“正念”,英文原单词叫做Mindfulness。它不含宗教色彩,仅仅指代一种注意力的状态。作者对“正念”下的操作性定义是:有意识地于每个当下,以不带评判的方式持续进行观照。

    或可说成:觉知,单纯去觉知,不带判断的觉知。进行正念练习,也就是去培养和发展此种注意力状态。

    就是这么简单,似乎简单到难以置信。

    如同在宗教实践中,信徒有神圣不渝的信仰坚定自己的修行;在现代正念中,来自神经科学、临床医学和健康心理学的各式研究,在为它的有效性进行证明,并吸引来越来越多的实践者。

    卡巴金博士的研究领域集中在身心互动的疗愈,以及正念训练在慢性疼痛、压力疾患领域的临床应用。临床表明:正念可促使大脑发生结构性变化,它会使在学习与记忆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海马体增厚;可让管理恐惧反应的右杏仁体变薄通过积极影响大脑处理压力的方式,促进情绪平衡,记忆力和创造力将极大提高,人体免疫系统机能也将随之增强。

    如书中所言,“正念是压力、疼痛、疾病、情绪和身体之苦的良药”。就我所知,好多人一开始接触正念,多半也是抱着求医寻药的心。我最早与正念的接触,也有类似的初衷。(我最早较为密集的正念练习,是五年前在国内某内观禅修中心。)

    然而,随着亲身实践,我却越来越有些体会到,缓解苦痛很可能只是正念的副产品,只能算是“额外的效益”。我那时没有了解过正念相关的书籍或理论,算是实践在前、看书在后。因此,如今看到书中某些字句,总会格外的激起很多感触。

    2 我们如何“存在”?

    正念的入门练习往往离不开观息。

    譬如,书中讲观息:

    “因为我们只有唯一一口呼吸:上一口气已经消逝,下一口气还未来到,永远就只有现在这一息。因此,对于我们散乱不定的注意力而言,呼吸是一个理想的定锚,它能将我们系于当下这一刻。”

    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练习观息时的体会。

    要做到长时间关注呼吸而不起妄念,当我把这件事作为目标,发现绝非易事。然而,在长久练习后的某个瞬间,突然对此有了另一种解读。

    关注鼻子下方,关注上嘴唇,全身心地关注那个区域的感受……在某个状态下,它是呼,在某个状态下,它是吸。就像计算机讲的二进制一样,只有两个状态,0和1。

    我豁然发现,真正实在的只有我所感受到的这两个状态!现在,它是凉凉的,嘴唇上细细的绒毛有被微微拔起的感觉,对了,这是“吸”;现在,变成热热的,嘴唇上的皮肤有被轻轻压下去的感觉,对了,这是“呼”。而其余的,其余一切,我所忆起的曾经,我所幻想的未来,全都是虚妄!唯有这一呼一吸,才是仅有的真实……

    当我意识到,一切只有这两个状态,一呼一吸,我找回了久违的安全感。是的,那么安全而温暖,因为无论何时,我所拥有的最真实贴切的东西,唯有这一呼一吸。

    对于观息,书中随后又说道:

    “观呼吸的重点并不在于‘呼吸’本身,无论你选择何物作为观照的对象,重点都不是那个对象本身。对象有助于我们以更稳定的状态进行观照,逐渐我们会发觉,原来‘观照’本身才是关键所在。”

    结合我在观息练习中的体会,对我而言真正的收获,不在于是否能努力达到关注呼吸不起妄念,而在于,借由此我似乎初步窥探到了,另一种可能的“状态”。

    我猜想这种“状态”,便是作者在书中所称的,“心识的另一领域”、一种“心的存在模式”。

    按此说法,我相信正念的本质,更像是关于人类惯有思维方式的革命,是关于惯有的“存在”的革命。说来轻巧,却道破天机。如果说,人是由“存在”所定义,那么“正念的存在”必然不同于惯常状态的“存在”。非正念是“此岸”,正念,莫不便是那“彼岸”?

    ——就像作者说的,从通常的“doing”模式,转变为觉知的“being“模式。

    3 “我”和“想法”的关系

    类似的说法在有关“想法”和“思考”的讨论中亦有出现:

    “通常,大部分人的脑中都是在‘想(thinking)’,不断地想,用各种各样不同的方式不停地思考。我们的默认设置(defaultsetting)似乎被设定为‘思考’,而不是‘觉知’。

    想起自己小时候睡午觉,躺了半天都睡不着。问我爸该怎么办?他告诉我说,什么都不想,一会儿就睡着了。我问,什么叫做“什么都不想?”

    或许应该重新审视,“我”和“想法”之间的关系。通常,我们以为是“我在想”,但在正念观息练习的初期,频频不住的想法纷纷扰扰,飘来飘去。这才发现,要做到“我不想”,竟成了一桩不可为之事;这才发现,“想”,原来是一桩忍不住的事。

    ——我们以为“我控制了想法”,却不料是“想法左右了我”。

    就像作者所言,我们的默认状态不是在宏大的“正念”(Mindfulness)中,而是在各种此起彼伏的想法里,陷入了“失念”(Mindlessness)。

    想法并没有错,问题出在我们把自己跟想法简单的混为一体,任由想法在我们心中激起飞沙走石。一旦如此,当脱缰的想法和负面情绪搅在一起,我们便失足于痛苦。这一点在认知心理治疗中有佐证,在心理不适的矫治中,对于想法、情绪、核心观念的了解和审查,占据了重要部分;众多咨询理论与技术,都是针对其开展。

    开始了解到“想法”不代表我,甚至不完全为我所左右,当“我拥有想法”的念头被放下,随之而来便是更奇妙的发现。从想法、到观念、到叙事,原来此番种种,只是我们虚构的“故事”。我们对故事的情节有期待、有评判。我们甚至把某些情节命名为“好事”,是福;某些情节命名为“坏事”,是祸。当故事的剧本满意,我们愉悦,当故事走向不那么愉快,我们痛苦。我们在故事中自圆其说,却忘记了好坏的区分,仅仅是源自我们自己的好恶;而这好恶,也不过是虚构的概念。

    须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或许,福兮祸兮,不过是命名而已。

    4 接近真相

    然而如果没有了故事,我们又何以安身、何以为家?

    书中写道:

    “尽管这些故事具有某种事实的成分,但它们绝非完整真实。真正的你,远比你所建构的故事大得多。每个人都是如此。因此,我们并不需要一个更巨大的故事,而是必须看清这些故事的空性本质……你通过感官接收到的直接经验,包括‘体现’的感受本身,都发生于你掩盖在真相之上的种种叙事之前。”

    譬如,当我们面对一棵树,说“这是树”。我们已经开启了假象的叙事。这是个想法,是个观念,是个定义,是个在人类间流传的故事。树是什么?木本植物的统称。木本植物呢?是某种植物,在生物结构上具备某种特征性。植物呢?……

    我们已经发现,借由语言,我们是如何层层抽象、层层精简;我们对于“这是树”的故事达成了一致,却忽略了眼前这个活生生的我们所能经验的实在。——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树”,我们所能知道的,仅仅是藉由我们的感官,所能摸到的、所能感觉的、眼前这个坚定稳固的实体。

    虽然感官的直接经验能让我们更接近真相,但如果全然相信我们的经验,又将落入另一个圈套——我们经验的就是关于树的真相吗?显然不是,只需要一台显微镜,就可以把我们粗糙的感官彻底打败。

    我们有耳朵,但这耳朵常常听而不闻;我们有眼睛,但这眼睛往往视而不见。我们无论凭借故事或者受限的感官经验,都无法了解真相。

    ——我们原来根本什么也“不知道”。

    “‘不知道’,是初学者之心的精髓。”作者如是说。

    我们不仅“无可知”,我们也“无处去,无事做,无所得”。

    (上面关于感官的局限,其实引出了一个更开放的问题,如果感官经验有着生而为人的局限,这个局限是否是否可以突破?换句话说,经由“正确”的训练,我们迟钝的感官可以被打磨到何种精微境界?我说的不止是平日所见的,关于发挥感官潜能的例子,我说的还有瑜伽里的“法术”、各种宗教里的“神通”。但这是另一个问题。)

    5 无为与有为

    当终究引出了无可知、无可为,问题便来了:这也是我最初对于禅修或者说正念的最根本疑问:

    这样的修习会否让人消极低迷脱离现实?甚至让人在终极的宇宙视角中坠入无意义的虚空?

    书中有一小节叫“无为而为”,回应了这个疑问:

    “禅修并不是要你只顾自己修习而放弃世间生活,也不是让你抛下有价值的事业与成就,更不是让你变得愚笨或者夺走你的抱负与动机。

    “相反,禅修是让你无为而为,以这样的方式投入你所爱的生活。然后,不论是何种作为,都不仅是作为而已,因为它来自深切了知自心的其他经验面向。这种深切的了知唯有透过注意力的系统培养方可增长,这正是正念修习所做的,它训练我们时时刻刻回到自身的感官。因为在当下这一刻,真的无处可去。我们已身处此地,然而我们能完全地处于当下吗?”

    似乎说的有些抽象。我会从参与这个世界的动机去理解。在未曾觉知到世界呈现的假象时,我们可能会“太过当真”,继而有了“太过当真”的执着。怀揣着执着,我们很可能也怀揣着失败的恐惧和攻击的野心。因为我们把“失败”和“成功”看得太过当真,因而也把“失败的自己”和“成功的自己”看得太过当真。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个活在故事剧本里的“自己”,其实已经迷失、经不起推敲。而如果我们意识到了世界的假象,我们的参与其中将成为一种选择,我们遵循游戏规则,重要的是,我们知道这是个“游戏”。我们出于自发的动力参与其中,而不是出于恐惧和攻击。我们出于爱而投入,而不是出于只能赢不能输的执着。

    相反的,有些人选择遁世是因为玩不好游戏,他们是因为输不起的恐惧或是赢不了的气馁,而索性让自己成了个局外人。这里的关键在于,他们到底有没有发觉这个世界的“游戏”性质,有没有发觉这个游戏在自己心中,到底分量几何。

    当他们说出“一场游戏一场梦”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到底是一声叹息,还是极致的安宁。

    6 精进的根基

    在正念介绍的最后部分,作者提到了最为根基的七项态度。即:不评判、耐心、初学者之心、信任、不努力、接纳、放下。

    作者对这七项态度如此诠释:

    不评判。

    “‘不知道’类似‘不评判’。当我们不必让自己立即就要懂得每件事时,才真正可以用崭新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耐心。

    “我们总是设法到达别的地方,迫切想要去往某一更好的、随心所欲的时刻。我们很容易失去耐心,变得急躁。当然,这会令我们无法安住于此时此地。”

    初学者之心。

    “初学者之心是一种态度。它并不是指你什么都不知道,而是说,当你面对未知的世界时心胸开阔,不会故步自封于自己的所知或所体验过的事物。”

    信任。

    “我们问道:有什么是值得信任的?我们可以相信自己所知的吗?可以相信那些我们知道却不了解的事吗?可以相信事情会自行发展,不需要我们去刻意改变吗?如果我们与他人意见不同,可以信任自己的直觉吗?我们真的相信自己可以成为人生的主人吗?”

    不努力。

    “我们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到达某处,然后当你到了那里,却发现自己仍然不快乐,于是又要继续前往他处吗?如果我们不加留心,可能一直会认为,未来将有更美好的时光……不努力的意思并不是你不知如何完成大量工作。许多资深禅修者在各行各业,在不同地方,通过各种方式成就了许多卓越重大的事业。我们所有人的挑战都是,能否多少做到让作为从存在自然流出。这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是有意识地或正念地生活的艺术。”

    接纳。

    “接纳意味着看清事物的本然,以更明智的方式与之相处。然后,在明晰的视角中,采取合宜的行动。”

    放下。

    "放下类似于不执着,尤其是不执着于结果,不再紧抓我们想要的、已执取的,或必须拥有的。"

    这些态度不仅仅止于字面、不仅仅止于口号,不是“伪善”,不是“应该”具备的道德标准。对这些态度的体会,融于正念的修习过程。借由正念练习,这些态度得以活现。

    就好像前文中所举,“这是树”的那个例子。借由语言抽象出的知识去认识一棵树,这是一回事;借由全部的感官经验去认识一棵树,这又是另一回事。自以为已经了解了这棵树,这是一回事,而谦逊地发觉自己对这棵树所知甚少,又是另一回事。

    “随着持续的练习与阅读,你可能会自以为很了解禅修了。如果发生这种事,那么你暂时失去了初学者之心。明智的做法是,永远记得人们对禅修的了解是多么少。”

    在此岸与彼岸之间,我们永远都是初学者。

    【更多文章】

    始于痛苦,终于自由:心理咨询的奇幻漂流

    工作与自我价值:什么东西配得上你的命?

    为什么工作难让人开心:工作里的倦怠、非人性、及自我实现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4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小说多(297+)
  • 还行吧(664+)
  • 在线转格式(260+)
  • 内涵好书(114+)
  • txt(468+)
  • 博大精深(394+)
  • 微信读书(75+)
  • 中评(250+)
  • 书籍多(316+)
  • 经典(333+)
  • 速度快(418+)
  • 无缺页(559+)

下载评价

  • 网友 焦***山: ( 2025-01-08 03:18:20 )

    不错。。。。。

  • 网友 蓬***之: ( 2025-01-07 00:32:36 )

    好棒good

  • 网友 宓***莉: ( 2025-01-04 07:14:45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康***溪: ( 2024-12-22 06:34:09 )

    强烈推荐!!!

  • 网友 曾***玉: ( 2024-12-29 14:08:07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相***儿: ( 2024-12-25 09:33:54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饶***丽: ( 2024-12-31 13:13:00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权***颜: ( 2025-01-01 03:09:49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濮***彤: ( 2025-01-09 10:36:28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堵***格: ( 2025-01-01 18:27:06 )

    OK,还可以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