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我们”智趣大礼盒套装 亲子阅读 儿童绘本 少儿启蒙 魔方 亲子游戏 全新正版,可开发票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小小的“我们”智趣大礼盒套装 亲子阅读 儿童绘本 少儿启蒙 魔方 亲子游戏 全新正版,可开发票精美图片
》小小的“我们”智趣大礼盒套装 亲子阅读 儿童绘本 少儿启蒙 魔方 亲子游戏 全新正版,可开发票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小小的“我们”智趣大礼盒套装 亲子阅读 儿童绘本 少儿启蒙 魔方 亲子游戏 全新正版,可开发票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42675675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01
  • 页数:24
  • 价格:318.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20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48:29

内容简介:

每个集体都有一个小怪物“我们”,它会帮助我们更勇敢、更友爱、更快乐!

《小小的“我们”》是德国作者丹妮拉·昆科尔“小小的我们”系列绘本的第一本。该系列绘本强调集体概念,并将其实物化——作者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绿色小怪物,起名为“我们”,以使幼儿读者对“我们”这个概念产生更明确的认知。

在《小小的“我们”》中,绿色小怪物“我们”出现在两个好朋友本和艾玛之间。有了“我们”的陪伴,本与艾玛变得十分勇敢,也非常乐于分享。但是当本和艾玛太过于在乎他们自己的时候,原本强壮的“我们”却变得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不见了。认识到问题的两个小朋友开始重新配合,到处寻找,最终在自己心里找到了十分弱小的我们,在精心照顾之下,“我们”终于恢复了强壮。相信这本绘本的的引进与出版,会让更多的小朋友在关注自我之外,能关注到好朋友的需求,从而更愿意互帮互助、更有合作性。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丹妮拉·昆克尔从幼儿园时就已经开始创作绘本故事。她曾学习过社会教育学,同时为社会精神病研究机构工作,接触了很多少年儿童。“小小的我们”系列就是她受社会精神病研究工作的启发所创作,迄今出版多册,是德国畅销的儿童绘本。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每个集体都有一个小怪物“我们”,它会帮助我们更勇敢、更友爱、更快乐!

《小小的“我们”》是德国作者丹妮拉·昆科尔“小小的我们”系列绘本的第一本。该系列绘本强调集体概念,并将其实物化——作者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绿色小怪物,起名为“我们”,以使幼儿读者对“我们”这个概念产生更明确的认知。

在《小小的“我们”》中,绿色小怪物“我们”出现在两个好朋友本和艾玛之间。有了“我们”的陪伴,本与艾玛变得十分勇敢,也非常乐于分享。但是当本和艾玛太过于在乎他们自己的时候,原本强壮的“我们”却变得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不见了。认识到问题的两个小朋友开始重新配合,到处寻找,最终在自己心里找到了十分弱小的我们,在精心照顾之下,“我们”终于恢复了强壮。相信这本绘本的的引进与出版,会让更多的小朋友在关注自我之外,能关注到好朋友的需求,从而更愿意互帮互助、更有合作性。


精彩短评:

  • 作者:CarinaYou 发布时间:2019-05-30 03:49:52

    可能看原版会更有趣。

  • 作者:花生酱 发布时间:2011-07-13 22:11:59

    于是我开始反思,想到有时候自己也是那样盲目地接受着信息,有时候无意义地活着有时候不会独立地思考盲目地相信。就好像每次看完书看完片子就立刻看豆瓣评论,失去了自己第一时间的思考,很多时候得到的思想都是别人的。生活在各种体制下,没有自我。撇开自由民主这些离我太遥远的理论,我感受更多的是一种恐惧,洞穿内心的恐惧。

  • 作者:豆咪 发布时间:2010-05-31 08:08:12

    我不太明白大部分书做成那个样子有什么用。

  • 作者:易羽风 发布时间:2019-05-15 14:25:23

    娓娓道来,冲破人生的冰河。

  • 作者:liquidhclo 发布时间:2017-05-03 14:56:46

    为人父母竟然不需要考试系列

  • 作者:老杨andy 发布时间:2019-02-12 15:54:57

    驱散自卑的阴影

    自信 自尊 自卑

    自尊建立在:自我肯定,自我接纳和自我信念上

    低自尊 low self esteem

    认知地图

    围绕事件的情绪。想法,行为。生理反应发现并挑战消极自动思维

    想象成功

    坦然面对失误,做让自己感到害怕的事情会提升自我效能感


深度书评:

  • 工具书权威

    作者:我想故我在 发布时间:2023-05-03 23:23:22

    这个康熙字典还是看16开滴,工具书字词典类还是大点更好查好看滴,看起来也更舒服些滴,以道光王引之订正本《康熙字典》为底本,参校别本,逐句加标点,主要使用逗号、句号、冒号、书名号等,重新横排出版,里面是繁体字,对查找生僻字、书法、古籍等都有用处滴,就是纸张薄了些,纸张能再厚实结实点就更棒了

  • 渡边编辑您好

    作者:DaVinci's bug 发布时间:2022-08-09 01:14:04

    渡边您好:

    大约一周前我刚刚读完《永远向上》,它的来源是来在B站上我看到您的推荐,正好之前我看过《旅行终点》这部电影,第一次看非常喜欢,视频里您也提过,但我再看的时候觉得电影已经没那么好看了,Jessie演得太过了,我很不喜欢。

    在B站您的视频里提及了DFW这个人以及您制作的这本书,还提及了翻译者林晓筱老师翻译过程中的艰辛,这些首先有点打动我(感动)其次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知道这个作家,我也知道他自杀了,但我还没读过他的作品,现在还知道了这本书有点难读。巧合的是我读了第一段故事后躁郁症就发作了(是的,我是一名躁郁症患者,俗称双相障碍,但并不是第一段故事引发了这次躁郁症的发作,是其他原因。同时我也是一名理科生本科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是计算机专业。),我不知道是因为在发作期读这本小说是情绪更加敏锐所以对其内容体会的极其深刻,还是因为小说里传达出了强烈的抑郁症患者才能读出来巨大的生命的虚无,总之这次阅读是无与伦比的,是极度非凡的(我强烈的阅读体验有那么几次,一次是读完《百年孤独》之后的欣喜若狂,一次是读完《红楼梦》之后的惊叹,还有一次是读完《鱼王》的感动以及之后长久的沉默,而这次与之前的几次完全不同,阅读过程犹如在巨大的噪音中一次次的攀爬山峰,等达到顶峰之后迎接自己的是空前的虚无,从未有过的真实的虚无感——从来没有小说能把虚无感写得如此真切,接下来就是沉默,阖上书本,瞬间,汹涌的情绪想要变成话语描述清楚那种感觉,但一时间那些情绪同时挤在思维的窄口处变成了一种放弃表述的回避动作。于是我等了一些时间,又等了一些时间,等这些情绪平缓下来,也等我的躁郁症状退去,才试着表达一些想法,而我能向谁表达呢,于是才有了这封邮件)。

    我诚挚的感谢编辑渡边和林老师,因为你们的工作,才让我拥有了这次阅读体验,但又超出了阅读体验本身,它波及到了我对生命的看法,影响了我对生命的态度。接下来要说说我对小说本身的一些理解以及这本书的一些内容了(可能与您与林老师的解读不尽相同,但我会如实表达。同时我还无法精确摸索到每一篇故事里的细节,又或者我要再读几次才能确凿的谈论里面的细节)。

    1、《永远向上》——这篇文章绝对不应该排在第一篇,如果要给它一个位置,它应该排在《灼伤之子的转世》的后面。村上春树说“这是一篇将冷酷与温情熔于一炉的神奇佳作”,但他完全说错了,这篇小说里既没有冷酷也没有温情(如果有温情,那整部小说里只有描写“我”在防护网格中神游以及小婴儿离世后才有温情,这个我随后再说),这篇小说里只有在白色阳光让所有物体的质感变得坚硬刺眼的感觉。文中这样写道“你的舌头上绽放出了金属的花。没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了。现在是你没有时间的时间。”一个人只有在极其紧张极其兴奋(大部分这种兴奋都是来自恐惧)的时候口腔里才会充满一种金属味。整篇小说提到的一切场景都极其结实或者坚实,只有最后几段非常标准的给出了巨大的不确定性,我们无法知道这个小伙子是跳进了水里还是跳到了水泥地上。DFW描述了跳板把人弹向空中,他想告诉我们这一刻是最重要的,所以叫forever overhead,小伙子跳进水里或者水泥地上都不重要了。这就是生命的不确定性。一切场景都那么确定,但纵身一跳之后就出现了生命的不确定性。“Hello”这是人们最日常的招呼语,可是我们使用这句话的时候却又是最无关紧要的场合,它出现在最后一行表示什么呢?是生命结束或者继续延续不再重要了吗?我不确定,但我想,应该是的。

    2、《哲学与自然之镜》——文中最后“最近(这里翻译似乎有点问题,因为没看英文原文,无法确定),当公交车穿过胜利大道时……以探索的方式正在试探性的移动……母亲没有看到,……她对此做出的反应时所流露出的表情也就一点也不会变了。……即使我在腿上把整个箱子打开,……她相信我可以保护她,这很好。”这里有个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一、车厢里那只同样本的蜘蛛是哪儿来的,是“我”故意放了一只毒蜘蛛出去吗?我猜是的,否则“我”怎么会在车上带着胶皮手套和护目镜以及一皮包样本呢?妈妈没看到吗?妈妈的表情永远惊诧,无论她看没看到她都是这张表情。所以其实无所谓妈妈看到没看到。第二、“即使我在腿上把整个箱子打开……”相信我,文章中的“我”随时准备打开这个箱子,在“我”觉得有必要的时候。

    其实这里面讲了三件事:(1)主人公养毒蜘蛛,一个傻逼孩子翻墙进来乱捣鼓结果被咬了,然后我被判刑了。(2)主人公他妈救这个傻逼孩子的时候结果因为喷雾器的本身故障导致了自己被喷,然后获得了喷雾器公司的赔偿做了拉皮手术。(3)拉皮手术失败了,为了补救第一次手术失败,又做了一次手术,结果又失败了。于是主人公必须跟着他妈继续打官司。

    如果这是整部小说的第一篇该多好,从这里开始,作者以密不透风的整段文字用准确严格冷静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读者必须开始挑战自己的耐力以及理解力,读这样的故事没有奖赏——你无法获取阅读的快感:精彩的情节、流畅的文笔、感人的情绪等等这里统统都没有,也许唯一的一点安慰就是:我跟得上他的想法,我似乎知道他要说什么了。作者从一开始就想告诉读者,这里的阅读不是娱乐,如果你想娱乐,请马上离开。

    故事如此荒唐但是也如此真实,谁会养蜘蛛呢?谁会带着蜘蛛溜达呢?谁会想到喷雾器的嘴还能装反了呢?谁能想到做个拉皮手术还能把脸给毁了呢?但仅仅因为一个孩子的淘气结果就带来了一系列无法挽回也无法避免的后果。这里谁真正错了呢?那个傻逼孩子也仅仅是因为淘气而已。而到了故事的最后我们依然没法预测故事的走向,这显然不是什么所谓开放式的结局处理,而是无论出现怎样的结局其实也都不重要了,因为一切已经发生了。

    3、《灵魂并非铁匠铺》——这是我非常喜欢的故事,我喜欢里面的叙事风格和节奏。而这篇故事才是真正带出了村上老师所说的温情——那就是在主人公在教室的护窗格子里幻想定格漫画。我在躁郁症发作期间从来没笑过,可是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我被弄乐了几次(即使如此也不代表这篇小说让我的躁郁状态有所好转,丝毫没有)。一次是作者描写一只狗强暴另一只狗(P31,……当另一条狗试图逃跑时,大狗用后腿迈出了一系列小碎步),让我想起小时候经常看到如此的情景,被描述出来就觉得非常准确。一次是老师发狂到巅峰状态时,克里斯徳马泰醒来时的一声哀嚎(也让我想起上学时很多人课堂睡着后会突然发出一声怪叫引起全班同学的蔓延式的集体狂欢)引起了整场逃离教室骚动(接下来就是非常紧张混乱且揪心的场面,所以我只笑了那么一小下)。

    别忘了,最后在国庆日出演节目时忘词的恰恰就是这个克里斯徳马泰在不断重复“恐惧本身,恐惧本身”,而他正是整个过程里一直睡觉的那个家伙,如果有对他造成创伤的事情,恐怕是警察击毙老师的对他造成的创伤远比他变成“人质四人组”之一的创伤大。

    另外,也别忘了,同时参演的演员里有个同学叫“露丝西蒙斯”,恰好这就是定格动画中女盲童的名字。

    我说这则故事温情就是因为一个有阅读障碍的小孩习惯性的通过护窗格子给自己创造了一个精彩的故事,而创造出来的故事本身虽然看上去有点残酷,但实际上每个青春期的男子不都会把自己的心上人想象的悲惨一点吗?好让自己可以去搭救她,爱护她以此来配得上她。所以我猜主人公是喜欢那个名叫露丝西蒙斯的女同学的。可惜DFW不在了,不然我真的很想去问问他我是不是发现了这个故事里的小秘密。

    其实这个故事有三个小故事:(1)整个“劫持”案件的发生(其实没人遭到劫持,就是老师魔怔了而已,通过这个案件还促成了四人组里的两个人谈了一段恋爱);(2)主人公想象出来的由小狗库菲引发的露丝西蒙斯一家的悲惨经历(有点像雾都孤儿或者卖火柴的小女孩儿,虽然看似很悲惨,但因为是童话所以我们不会多么难过,甚至会觉得有些温暖);(3)主人公的梦境(在整场事件结束之后给出了一段非常完整的关于成人世界、关于他父亲的工作以及工作环境的梦境)却展示了真正的恐怖。

    小故事(1)看似恐怖混乱其实很悲惨,因为一位教师仅仅是因为神志失常了就被“吓坏了的”警察枪杀了。小故事(2)是如此悲情,但却完全是虚构的。故事(3)主人公真正害怕的是成人世界的模式化以及人在现代社会的物化。所以三个故事全都是在似是而非,不长的文本里隐藏了大量的信息,密度很大,但给我的感觉确实非常轻快,节奏十分紧凑,一气呵成。这是需要反复阅读的一篇文章,可能随着不断的阅读还能发现更多隐藏着的秘密。

    ps:P47页“他们乖乖的把约翰逊先生最初在引文中插入的“他们”和“杀戮他们”划掉”一句中,译文应该是“杀戮”和“杀戮他们”,因为前文多出来的是这两个词。

    4、《黏糊糊先生》——这是一篇非常有力量的小说,这种力量来自对现在科学发展成果在商业团体或者机构上应用的准确白描。商业公司(黏糊糊先生 公司)雇佣营销机构(贝尔特 广告公司)做产品分析和市场推广,营销机构把产品测试以及用户调研的工作交给DeltaY小组(那个三角符号是拉丁字母,拉丁字母常用在高等数学尤其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发音德尔塔)。于是就出现了我们熟知的现象,营销机构为了把商业公司的钱挣到,就需要迫使DeltaY通过种种手段(安插UAF、实验组织者施密特用不明就理的专业话术误导焦点小组、乃至修改统计方式甚至直接调整数据)做出符合商业公司预期的调研结果。

    这个故事信息量同样巨大,细节也非常非常多。让我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下可以获取到的信息:(1)商业层面:

    a、商业公司对目标产品营销的另外一种营销就是“相对市场”,比如市面上大量的充斥着章示着健康的低卡路里甜品,那么推出一款原名“恶魔”再改为“重罪”的超高热量的蛋糕;如果现在市面上都是碳酸饮料,那咱们就卖水;如果市面上都是果汁饮料,咱们就推出“0脂肪”的茶水。——是不是和今天的市场是一模一样的,消费者你怎么跑都跑不出市场。

    b、除了营造市场,还有一整套的投放策略,当然小说里提到的还只是电视、广播、印刷品、户外等传统媒体,但借由后半部分也提到了其传统媒体已经过时了,很快则会由互联网模式替代(P145,在拉勒曼向布里顿介绍的那样)。

    今天我们都已经从互联网投放转到全域的信息流投放了(线下+pc+移动端)。我之所以对这些非常清楚是因为我07年就开始从事互联网流量变现的工作,一路历经从桌面端到移动端,从硬广到信息流,从APP到小程序,从富媒体到短视频。我太清楚里面是怎么回事了,包括B站的商业模式和展现模式。今天你们在各个平台上看到的商业广告和推荐模式,夸张一点说都存在着我们当年工作的影响。我们从哪里学来的呢?毫无疑问——Google!我97年念大学,98,99年互联网初入校园,给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而那时候的互联网精神一直深深的印在我脑海里FREE&SHARE。于是考研的时候我从原来的机械工程专业改到了计算机专业。接着就开始进入到互联网大厂工作,那时候年轻的自己一直都在以为改变世界。如今十几年过去了,发现我们做的工作其实就是造就了一个傻逼的商业社会,因为连知识都要付费了(我的意思是系统性的学习知识当然应该付费,比如上大学。但是今天做知识付费的那帮孙子都是贩卖二手信息的,甚至连贩卖二手知识都算不上)。发现自己被当成工具人用了很多年之后,这个世界已经被我们改造的如此恶心,在某一年由于一些不可抗力,我就干脆不工作了,开始试着与商业社会拉开一点距离,以便让自己保持清醒(就像DFW说的,这其实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上面说了那么多我想表述的是:我非常非常了解DFW就是在描述商业机构怎么利用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制造信息不对等来控制和引导用户从而牟利。

    (2)小说结构层面:

    小说包含三部分内容,可以从下面的方式来理解会比较容易:

    a、其实故事的真正开始是在P87(“直到有一天……一起抽着一根巨大的雪茄并且大笑着”)这里,讲在一幢大楼里的一间办公室里一名叫阿勒曼的研究员跟其leader布里顿汇报有关产品分析以及营销策略在新技术(互联网)上的应用前景,实质上是布里顿利用职位关系和阿勒曼在办公室同性交媾。

    b、与此同时,有一个蜘蛛人在爬这幢摩天大楼,至于他为什么爬,我暂时或许永远搞不清楚这里面的隐喻,反正就是一个人想爬到一座高楼上然后给你充好气让所有人能看到一个奇怪的图形,至少能明确的是这个人想要表明一种主张。

    c、与此同时,与阿勒曼同属一个研究小组的施密特在精心准备着一场集体中毒事件——他已经在焦点小组的试吃样品里注射了毒素,出于这样做的原因有两种猜测:一是他对“黏糊糊先生”公司、贝尔塔公司、DeltaY小组、焦点小组都不满意,也可能让他不满意的是他所处的商业社会本身。二是这是提高贝尔塔广告为了提升“黏糊糊先生”公司市场品牌度的一种手段(P105讲述了“泰诺”药中毒事件,强生公司的公关处理极大了提升该公司的知名度)。我为什么会这样理解,因为文章里教科书一样的描写了蓖麻毒素和肉毒杆菌毒素的制取、提纯过程,以及它们的毒性和中毒后的人体反应。至于让中毒的人致死还是致病取决于两种毒素注射的剂量。同时也极为详尽的在备注里写了“催吐装置”的工作原理。而刚好“重罪”蛋糕采用的是可以通过极细针头注射而不会被发现的旧包装材料。再看看“恶魔”以及“重罪”这两个产品名称,显然不是随随便便起的。

    (3)其余方面:施密特早起的公益广告带有明显欺骗性质的工作经历、在焦点小组试吃毒蛋糕之前兴奋引发的对达琳莉莉的性幻想、由于长期受老板压制的拉勒曼对杰斯沃特的补偿性性幻想……

    这三部分故事都没有清晰的结尾,但过程和细节却交待的十分清晰。延续上一篇的结构,都是三部分,细节如此清晰但是结尾却如此令人摸不着头脑,这都体现在小说的原有名字上OBLIVION,这个词显然并不是遗忘的意思,在林老师的导读里我觉得最误读的就是小说原名,我觉得这个词作为小说的标题既有神智不清的意思也有湮灭的意思,但唯独没有“遗忘”的意思,因为整本小说都在谈论死亡的确定性、生命的不可知性,文中很多角色的动机是模糊不清的,但带来的结果几乎都是死亡或者湮灭。所以我觉得理解成遗忘是不准确的。

    最复杂的部分过去了,接下来的几个故事都是在很线性的讲述了。

    5、《受难频道》——这个故事就按作者标注的章节来看就好

    (1)故事的引子,媒体巨头下属的《风格》杂志要进行一则有关特殊的艺术品及其制作者的报道,引发了机构内部的讨论。

    (2)通过阿特沃特对艺术家夫妇的采访展示了莫尔特克先生受虐的童年,以及在阿特沃特睡了安布尔(莫尔特克太太)之后,根据莫尔特克先生的录音了解到在他当兵的时候拉出的屎竟然是没办法用火烧化的,所以这玩意儿才被后来的安布尔当成了艺术品。

    (3)安布尔对阿特沃特形成诡异的性吸引力以及他们同样诡异的性过程,同时穿插着一群衣冠楚楚的都市白领貌似一本正经的对“屎尿屁”的讨论。给读者呈现出来的两幅都十分怪异的画面,我们无法分辨哪一幅更正常,两者都正常或者两者都不正常。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发生一家顶级的媒体平台的记者和编辑团队中的情况,就是告诉读者所谓的自由世界的杂志媒体也就是如此荒诞。

    (4)充当另一主流媒体电视媒体经营着一档叫《受难频道》的节目,详细地给我们展示从免费的展示受难图片进而发展成展示受难视频,且完全可以商业化(堂而皇之的消费苦难,无论是制作方还是受众都令人厌恶)。拉开了杂志媒体与电视媒体(其实也就是现在的流媒体)进行联合直播“现场制作艺术品”的序幕。

    (5)这部分探讨了两件事:一是艺术品是由制作过程决定的还是由其自身(制作结果)决定的,这部分就涉及了当代艺术在哲学上的理解,引出了这样一个悖论:如果艺术品是由过程决定的,那么就是艺术家决定了艺术品,那艺术家是怎么来的,因为之前他没有艺术品。如果艺术品是由其自身决定的,那么艺术家无论做了什么都是艺术品,显然如果这样成立的话,那么莫尔特克先生烧不化的屎就真的是艺术品了。二是媒体对公众事件的态度——“我们不制造冲突或者焦点,我们只报道冲突或者焦点”,但显然就是《风格》杂志制造了这一焦点事件。所以无论对艺术还是对媒体我们只能是越来越怀疑。

    (6)荒谬至极的事情上了直播(和今天的各大平台的直播多么相似)

    前面的故事细节无比清晰但结局模糊不清,这则故事却极其写实且结论笃定,唯一可笑的是事情本身荒谬不堪。上一则故事在讲商业组织的荒诞,这则故事讲媒体的荒诞。组成我们现代生活的难到不就是这商业和媒体吗?哦,不,我们还忘了我们生活里还有一部分不可知的真实,那就是梦境。于是接下来的故事就讲到了梦境。

    ps:P170“并像《风格》杂志的每个人那样如此热衷于这篇文章的话”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应该是说“并非像《风格》杂志的每个人那样如此热衷于这篇文章的话”,少了一个“非”字。

    特别的我还要讲一下,一定要注意DFW安排的这件事的时间和《风格》杂志社的办公地点,2001年7月和双子大楼,我们知道再过两个月那些衣冠楚楚的漂亮姑娘们都会死掉。

    6、《遗忘》——读完这个故事我就比较肯定OBLIVION应该是指那种充满毁灭感的神智不清。谁会做了一个梦,然后用梦里梦到的人的口吻来叙述这个梦呢?!在梦里人们通过科学化的医疗手段来判断一个人在作梦或者是清醒的,是否意味着我们对自己是否还能继续做梦的能力也在丧失?!这是不是科学手段对意识领域可怕的入侵?!

    ps:P269提到的“科希巴”以及P287提到的“高斯巴”,我觉得都应该是指cohiba(高希霸)雪茄。

    P292“一方面,我得权衡,……”整段话后面没有“另一方面”,不知道是漏译了还是原文就是如此。

    7、《另一个先锋》——首先列举了一个框架描述宗教故事或者启示录类型的基本结构以及每一个结构的处理手法,接着有关先知小孩的故事其实是探讨了超人智慧在普世价值社会里无法存在的逻辑上的必然。篇名为“另一个先锋”,我能直接联想的人类的一个先锋就是尼采,尼采在都灵之马疯掉了——他疯的原因源自他对生命本身的朴素之爱,于是看到那匹倔强的瘦马被不停鞭笞时,将马的生命与自己的生命无差别的联系在一起——他提出了“超人”一说,尼采最终是神智不清的,而超人智慧最后也只能沦为湮灭。而这两种结局也都对应了OBLIVION。

    8、《灼伤之子的转世》——这篇小说内容短促笔法清晰,前面用冷静的文笔勾划出一对粗心父母导致婴儿死亡的整个过程,毫无疑问的是这是一出悲剧。但在最后华莱士这样写道“……孩子的身体膨胀了,走了出去,预支了一生,过上了无拘无束的生活,成了万物中的一物,其自身的精魄化为一大团雾气,升到空中,像雨一样落下,然后蒸腾而上,太阳则像悠悠球版旭升落幕”,他不处理父母的悔恨,也不处理父母之间的情感投射,他觉得这不重要,而是温情的祝福了那个早夭的生命,“生亦何哀,死亦何苦”,生而为人便要在这修罗场里修行一番,临终前有多少人能安放得了自己的要死的心,而在不知死的情形下死去,是否是一种幸运?!残酷一点来说,是的。既然这个不幸的婴儿逝去了,那么就让他回归尘土,羽化成气流扶摇直上。用温柔的语言叙述死亡本身,这就是DFW鲜有的温情流露。

    9、《美好的昔日霓虹》——这是全书中技术难度最高的一篇小说,非常非常难读,涉及的哲学内容或者逻辑学内容很多。核心就是在论述一个人为什么必须去死。这一篇需要逐字逐句的阅读甚至要精通原文才能弄清楚华莱士是如何论证一个人必须去死的数理逻辑论文。在仅仅读了译文的情况下我只能罗列几个一般读者难以理解这篇文章的几个散点:

    (1)“我声称自己是个骗子,骗了所有人”——这就是一个标准的悖论,如果我骗了所有人这句话是真话,那么我就说了实话,那我就不是骗子。

    (2)心理医生治疗我时提出的基本观点——集合I(爱),集合II(恐惧),且集合I、II互斥,且集合I、II的合集为全集,显然这和“罗素悖论”就有矛盾,华莱士的意思是说一个连基本逻辑都不清楚的大夫妄图想用逻辑来治好精通逻辑的病人是荒谬的。

    (3)自杀是心理性(或意识层面)的,但语言是有关时序性的、是指代性的。心理层面或者意识层面是无限的、非时空的,而语言是时空性的产物,时空内的元素就一定会有清晰的边界。所以怎么可能有一个边界清晰的有限集合去解决一个无限的问题。

    (4)涉及维特根斯坦的语言的有限性——凡事用语言去表征世界的意义的时候都会产生扭曲——,涉及了康德有关理性的有限性,比如他谈到了大数问题,可以试着了解一下TREE(3)这个数,这是我们理性能达到的最大的数(难道不是无限大吗?大部分人一定会有这个疑问,实际上人类的理性和想象力在真理面前是极其脆弱和有限的,大部分人都以为自己可以理解无限大,但其实并不是)

    (5)当理性和语言都无法成为治疗我们自毁的冲动(P386康德说过了“自杀也就是人类许多固有的本能”之一)是经历了严格逻辑论证的之后,那么试图用感官描述来超越感官的就是自我毁灭要完成的最后一步了。

    对于一个有理性的经过逻辑训练的有自毁倾向的头脑来说,这是一篇危险性十足的文章。

    也许是因为只有等青春结束了人们才弄懂了青春,就像要等生命结束的那一刻我们才能真正衡量出生命的重量,才会对生命本身笃定,否则我们就对它一无所知。DFW就是看清了生命的真正确定之所在所以才选择结束了生命,对生命最大的热爱就是去亲手了结掉它——这是多大的悖论,这种悖论无时不刻充斥在他的生命里。这是一个善良的人,对世界充满善意,但是对自己又绝望之极,看清了所谓生命的虚无,所以选择结束它。我忘记了是谁(也许是维特根斯坦,也许是卡夫卡)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希望世界对你们来说是充满希望的,但我自己却看不到一点希望。”

    DFW死的时候46岁,我今年44岁,在屡次躁郁过程里我都有数次想结束自己生命的冲动。我确信没有一个身陷抑郁的生命真的想死,他们比谁都渴望活下去,他们希望得到快乐,希望看到其他人快乐。但如果你体会过巨大的虚无;你知道太阳总会燃尽、宇宙终将终结;人类的历史不过是巨大的谎言,就整体而言人类几乎从来没有变好过,人类社会也仅仅是一直在做西西弗似的运动……这些貌似与个体生命经验毫不相关的事实就会在躁郁期成为病患的巨大负重,甚至我无法用语言描述出它有多大的重量。

    我们的时代正如DFW所处的时代,娱乐至死而不自知。人们用一种宽容和多元的假象包庇着无数肤浅的渣滓。随手的点赞、随口的评论,用最轻松的方式最恶搞的方式消解掉一切严肃和尊重,甚至包括看似思辨的(恶心的)《奇葩说》和看似充满人文思考的真娱乐明星许老师弄出来的(恶心的)《十三邀》。我不否定娱乐的价值,但缺乏真诚才是当代娱乐的最大问题——也就是说如果马老师和许老师真诚的剖析了他们自己其实就是娱乐明星,本质上跟流量明星没什么区别的话,那整个情况就会让人宽慰一些。华莱士正是看透了这一点,他接受娱乐,但他无法忍受把看似承载理想的、充满哲学思辨的、装点人文关怀与科技思考的娱乐乔装成更高级的东西,精心伪装的虚伪比起纯娱乐在他看来更不可接受,(功成名就的)他也在极力避免这一点。

    真正的努力的反对文学上的泛娱乐化,想保持真诚的能做到的有几个人呢?艾米莉狄金森做到了,托马斯品钦做到了,埃莱娜费兰特做到了,米兰昆德拉做到了,DFW也做到了,只是他付出的代价过于大了——他的生命。

    对于普通读者读这本书我的态度是矛盾的,我希望大多数人不要有耐心读完或者也读不明白,那说明对他们生活还充满了各种原始生理上的追求,他们也远远没有绝望,总是能体会到所谓的小快乐与小确幸,但必然的他们也会一直纠缠在这些或大或小的欲望里,最终落入叔本华的“痛苦与无聊”中。我也希望总有些人可以读完这本书,能身陷其中并想着要说点什么,那说明他们开始接近活着的真相了,真相就是很残酷很绝望,但好处是我们变得清醒起来,开始警惕几乎所有的成功故事(比如一个不要脸的妈妈把在冬奥会成功出场的冠军闺女包装成天才疯狂赚钱,然后一群傻逼中国家长讨论的是“这孩子真优秀、这孩子怎么这么优秀”的诡异场面),开始警惕几乎所有的正能量,开始警惕几乎所有的道貌岸然的文化符号,开始警惕对天才的毒害性使用以及单方面自渎式解读(比如扎迪史密斯认为DFW集百科全书般的知识、高超的数学技能、复杂的辩证思考于一身,并称之为“三位一体”的文艺复兴气质,这种偶像化式的描述就像每次说到梵高、王羲之、曹雪芹、牛顿、爱因斯坦等等这样的人我们都统统把他们叫做天才,让人心生崇拜。但天才从来就不是一个自我选择的过程,甚至一个不自知的过程,天才这种说法细细思忖就不难分辨这一定是笨蛋们才能想出来的概念。当所谓天才们选择了自己的生活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于是人们纷纷开始把一些天才用疯子开始定义,说他们只有一线之隔——其实无论天才还是疯子与常人的差别仅仅是对生活的基本面作了不一样的选择)。

    我喜欢这本小说的呈现出来的阅读难度,这其实是作者试图尽可能精确描述自己想说的呈现方式,让内容尽可能的符合逻辑。DFW文中所有{}[]()其实都是用来解释的前文的,其使用方式是标准的计算机编程的嵌套逻辑,编程语言里的执行优先级就是用{[()]}这样的符合和结构从里到外依次执行。维特根斯坦说我们的语言只能表达我们所能表达的,对于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我们只能沉默。而DFW在他的小说里严格按照这条标准进行了完美的执行。

    大多数人无法像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或者尼采那么纯粹,虽然他们都选择了一条常人无法理解的道路,但相信我,那是他们必然的一条路,也是生命唯一通向的一条路。历经磨难的奥德修斯最终以苍老和艰险为代价放弃了与卡吕普索缠绵的半神生活,还是要重归故土——自人类尚无文字之使诗歌就已经暗示了生命的价值——放弃无意义的奢华与永生,经过未知的旅程中踏进“旅行终点”——这就是人性本身的价值。

    我很喜欢最近北大饶毅在今年毕业季上的那几句话“从物理学来说,无机的原子逆热力学第二定律出现生物是奇迹;从生物学来说,按进化规律产生遗传信息指导组装人类是奇迹;超越化学反应结果的每一位毕业生都是值得珍惜的奇迹;超越动物欲望总和的每一位毕业生都应做自己尊重的人。……在你们加入社会后看到各种离奇的现象,知道自己更多的弱点和缺陷,可能还遇到小难大灾后,如何在诱惑和艰难中保持人性的尊严,赢得自己的尊重并非易事,却很值得。……在你所含全部原子再度按热力学第二定律回归自然之前,他们既经历过物性的神奇也产生过人性的可爱。”是啊,所有人的原子都会再度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回归自然,在那之前我们必然经历过了物性的神奇,但我们经历了人性的可爱吗?!可以确定的是,DFW经历过了!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他没死,如果我能他能坐下来聊聊,我们会聊什么呢?最终的结果应该是我们聊的很少,就是喝杯咖啡抽根烟,聊聊球,聊聊音乐,聊聊对方眼中的什么样的姑娘是好看的。

    我不是一个写手,也深知写一篇长文给一个文学编辑一定会暴露我写作中的各种丑陋姿态,阅读这些文字对您来说想必是巨大的忍受和折磨。如果您可以看到这里,我要对自己的冒失深表歉意,同时对您的耐心再次表示感谢。

    ps:在林晓筱老师翻译的《林中之死》的P210和P225分别用了“富裕谷”和“富饶谷”,名称应该统一,在P213中“还在九、十岁大的小孩时就拿下了选牛大赛的奖项”,九十之间少了顿号。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3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格式多(212+)
  • 藏书馆(593+)
  • pdf(197+)
  • 五星好评(207+)
  • 一星好评(67+)
  • 无漏页(517+)
  • 引人入胜(91+)
  • 已买(159+)
  • 下载速度快(642+)
  • 四星好评(82+)
  • 书籍多(299+)
  • 微信读书(157+)

下载评价

  • 网友 冷***洁: ( 2025-01-04 09:26:27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印***文: ( 2024-12-28 05:49:25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潘***丽: ( 2025-01-02 21:43:42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戈***玉: ( 2024-12-31 08:57:18 )

    特别棒

  • 网友 菱***兰: ( 2024-12-27 08:57:06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师***怀: ( 2024-12-27 03:44:21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郗***兰: ( 2024-12-11 12:51:53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詹***萍: ( 2024-12-26 13:24:36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习***蓉: ( 2024-12-22 16:39:58 )

    品相完美

  • 网友 国***芳: ( 2025-01-07 07:48:09 )

    五星好评

  • 网友 濮***彤: ( 2024-12-23 02:33:33 )

    好棒啊!图书很全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