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北大门的前世今生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48:12

北大门的前世今生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北大门的前世今生精美图片
》北大门的前世今生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北大门的前世今生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807039709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9-08
  • 页数:136
  • 价格:24.00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48:12

内容简介:

《北大门的前世今生(闸北卷)》中包括了:文化徜徉、往事如烟等内容。闸北,在上海的版图上也许并不显眼,但骨子里却有一种后来居上的傲气。它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可以有这样的底气。只要是坐火车或长途汽车进出上海的人,都必然要从闸北的地界上走过。这里是上海的北大门,它就像上海与全国相连的红线上的一个“结”,只要这个“结”不松掉,上海就可以开合自如,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闸北所固有的历史特色、地理位置、人文精神,作为一份宝贵的财富,在新世纪里继续发挥它的实力、魄力和魅力,一个新闸北正在升腾而上,成为繁华上海的一个组成部分。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北大门的前世今生(闸北卷)》中包括了:文化徜徉、往事如烟等内容。闸北,在上海的版图上也许并不显眼,但骨子里却有一种后来居上的傲气。它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可以有这样的底气。只要是坐火车或长途汽车进出上海的人,都必然要从闸北的地界上走过。这里是上海的北大门,它就像上海与全国相连的红线上的一个“结”,只要这个“结”不松掉,上海就可以开合自如,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闸北所固有的历史特色、地理位置、人文精神,作为一份宝贵的财富,在新世纪里继续发挥它的实力、魄力和魅力,一个新闸北正在升腾而上,成为繁华上海的一个组成部分。


精彩短评:

  • 作者:人间富婆 发布时间:2023-10-17 22:34:36

    小学的我一定超爱看

  • 作者:Shadow 发布时间:2018-06-15 07:29:21

    考研时用到的版本,纪念一下。

  •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1-03 15:24:35

    这本书真的好怀旧啊

  • 作者:不是过去 发布时间:2019-05-14 20:48:16

    一个微信公众号推送差不多的内容。

  • 作者:留白 发布时间:2024-03-17 00:16:18

    学习如何与儿子相处

  • 作者:黄晶 发布时间:2020-10-20 20:28:26

    企业家的三大职能:发现机会,整合资源,承担风险。创业七步:定方向,理模式,搭团队,做产品,树品牌,促增长,带团队。


深度书评:

  • 理解麦克卢汉

    作者:AIMIKKKK 发布时间:2015-03-23 18:28:14

    在大众传播研究史中,麦克卢汉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他奇思妙想般的学术理论和晦涩难懂的文字风格使得学术界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2011年,恰逢麦克卢汉百年诞辰,全世界又掀起了一波麦克卢汉热,《理解媒介》的中译本也再次出版。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20世纪最重要的媒介思想家之一。早年求学于加拿大曼尼托马大学,之后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毕业后在美国和加拿大任教,教授英语、文学及传播理论。著有《机器新娘》(1951年)和《理解媒介》(1964年)。

    《理解媒介》是麦克卢汉最重要的著作,其中集中而详实地记录了麦克卢汉的大部分学术观点。全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板块是理论篇,用7章的内容讲述了“媒介即讯息”、“热媒介与冷媒介”等理论;第二板块是应用篇,不惜笔墨地详细介绍了从古至今的26种媒介。麦克卢汉把目光投向媒介本身对文化的影响,并放弃逻辑推理式的话语,采用一种类比的修辞进行探索。这些篇章各自独立,篇章之间的顺序并无逻辑联系,但是主题相互参照、相互勾连,犹如一幅“马赛克拼图”,这体现了麦克卢汉写作的一贯特点。读者可以从任何一篇开始读起,丝毫不会影响对麦克卢汉观点的理解,当然如果你无法理解其中一篇的内容,也不必奢望从其他篇章中获得答案。 麦克卢汉说:“我不解释,我只是探索。”简单地说,就是摒弃实证主义的和讲求逻辑分析的表达方式,采用文学的联想的表达,把在常识上缺乏直接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从中归纳出被人忽视的模式和规律。

    正是因为麦克卢汉新颖而又晦涩的学术观点和与实证主义背道而驰的研究方法,使得《理解媒介》在1964年出版后,在西方乃至全世界人文学科领域引起强烈震撼,世人对于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别若天壤。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兴起,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加速使人赫然顿悟:原来麦克卢汉是对的。“地球村”和其他麦克卢汉的学术观点,60年代晦涩难懂,现在却一目了然,全世界又掀起了一波“麦克卢汉热”。时隔多年,麦克卢汉的学术观点仍然令我们惊叹。

    在传播研究中,关于“媒介”这个概念,有四种差异较大的用法,其一是指某种技术的形态,如电报、电视机、互联网等设备,尤其侧重技术层面上意义;其二是指媒介中传递的信息,这是由于我们平时的语言习惯,使得我们常常用媒介来代替媒介中传递的信息,比如我们常说“电视的影响”,其实是说电视节目内容的影响,而不是电视机这个设备的影响;其三是指从事信息传播的专业组织,如广播台、电视台等媒介组织和工作人员。

    而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所讨论的媒介,则是指“信息在某种载体上呈现出的特殊格式”。 它既不是载体所承载的信息,也不是承载信息的硬件载体,而是载体承载信息的方式,是一种媒介技术的形态。

    在《理解媒介》一书中,麦克卢汉主要阐述了三个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和冷媒介,以及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

    (一)媒介即讯息

    一般人认为媒介只是信息的载体,是静态的、消极的、空洞的。但麦克卢汉则反驳道:大众媒介对信息、内容和知识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力,媒介不仅不是消极、静态的,反而有着积极、能动的成分,它们对信息有重大影响,决定着信息的简明度及组成方式。 甚至有的时候,媒介技术本身就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来源于媒介所承载的任何信息,恰恰来源于这种媒介技术的形态,在这种情况下,媒介充当了讯息,对人产生了影响。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我们主要依赖的媒介形态经历了由非语言媒介、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到目前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互动媒介的变化。而每一种媒介形态,都对当时的人类社会产生了影响。

    麦克卢汉与以文字媒介为例,谈论了拼音文字与象形文字如何造成了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用拼音文字书写的词汇牺牲了意义和知觉,而埃及的象形文字和中国的会意汉字之类的文字却能将意义和知觉固定下来。这一事实与拼音文字书写的词的内容无关,它是人的听觉经验和视觉经验突然分裂的结果。”

    西方的拼音文字重视连续性,因为字母的排列顺序代表了单词的意思。它的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高度分离,并且强化了其中的视觉形式。使用者开始用眼睛代替耳朵,书写成为最重要的交流手段,个人从部落化的集体生活中解脱出来。于是独立的、线性的思维习惯由此诞生,成为逻辑和理性的源头。

    而中国的会意文字是不连续的,需要视觉和听觉的同时记忆,并且不便于书写和学习。在学习和教育方面,部落化的生活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这种面对面的传授,才能将储存在文字中的经验提取出来。所以许多世纪以来对会意文字的使用,使得中国天衣无缝的家族网络和微妙细腻的部落结构没有受到威胁。

    西方崇尚独立、理性,中国崇尚家族、道德。在麦克卢汉看来,这两种不同的文字形式,是造成了东西方文明的差异的原因之一。而这种影响并不是文字的内容造成的,而是文字的形式造成,媒介塑造了历史,媒介即讯息。

    从部落时代一步步走来,人类的政治、文化、历史乃至思维方式,都一直被媒介所影响和塑造。当今处处谈论的“互联网思维”,其实也是互联网这种媒介给人带来的影响。互联网的本质特征是“互动”、“联接”、“网络”,而互联网思维则是符合互联网本质特征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影响着现代人的行为习惯,让我们更好地适应这种时代特征。

    我个人感受很深的一点,就是我们变得越来越依赖媒介的力量。有任何问题,第一反应是“百度一下”;出门在外,离不开手机地图和GPS……这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改变,是一般人难以觉察和注意到的。麦克卢汉认为:人们怀疑媒介对社会的影响重大本身,正是媒介的影响之一,即媒介导致的麻木令人们看不见媒介对社会的冲击。

    (二)媒介即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不局限于与大众传播相关的媒介比如广播、电视等,媒介是人体任何部位的延伸。 麦克卢汉将一切人与自然环境产生作用的工具、符号和互动形式都纳入媒介的范畴,比如轮子是腿脚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电脑是神经中枢的延伸。

    这种延伸强化了人的能力,媒介是人类生理感官的外化,是人类拓展感官认知的途径,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乍一看这些延伸听起来都是好事情,因为这意味着更快、更高、更强,因此麦克卢汉显得很像一个技术乐观主义者。这或许是麦克卢汉遭受的最大误解。如果深入他的写作,我们会发现他的态度恰好相反,充满焦虑和危机感。

    在麦克卢汉看来,“延伸意味着截除”,即媒介强化了我们某个感官的能力,成为代替性的工具,那我们身体原来那部分的功能就会退化而感到麻痹。我们有了拼音文字,就忽视了口语;我们有了轮子和汽车,就不再喜欢行走和奔跑;我们有了图画、录像、电影,就不再喜欢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麦克卢汉把截除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用于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用来缓解媒介对人体造成的压力。麦克卢汉用轮子举例:轮子作为腿脚的运转产生了巨大的效应,是腿脚行走时所没有的强度,这种强度造成了人体感官的失衡。于是,唯有借助麻木和堵塞感知的通道,中枢神经系统才能承受这种运动的强度,达到感官的平衡。

    如果用麦克卢汉的观点,看待当今互联网时代下人们的行为习惯,那么人们对新兴的媒介技术的依赖,也正是这种自我截除的后果。而这种自动截除,也造成了神经中枢的麻痹,让人感觉不到媒介对我们造成的巨大影响。

    “自我截除是中枢神经系统解压的直接手段。很容易用它来说明传播媒介的起源,从言语到电脑的起源都可以用它来说明。”

    这种截除机制,造成了人类部落文明的分割和离散。拼音文字印刷术的出现,造成了沟通交流的非部落化,此前的演讲、讨论、问答被静默的阅读取代。汽车和道路的出现,造成了生活空间的拓展和分散,让人类进入了以个人为中心的、分散的、碎片化的时代,麦克卢汉称之为“去部落化时代”,它肇始了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

    (三)“地球村”

    而当麦克卢汉讨论电子媒介时,他认为电子媒介是人整个神经中枢的延伸,我们的所有感官都得到了外化,同时也意味着所有感官的截除。

    “这就是电力媒介的特点,它使单一步骤和专门功能的机械时代走到尽头。它有一种直接的解释:过去的一切技术(除言语之外)实际上都是使人的某一部分肢体延伸,而电力媒介却可以说使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得到了外化。”

    在印刷时代,媒介的力量使人类社会分割和离散。而在电力时代,媒介的力量使得人类社会又重新聚合起来,这种影响是瞬间发生的,是一种“内爆”的能量,比印刷时代使社会分散的能量更大更强。

    电子媒介的出现,让人类的所有感官得到了延伸,作为人类感官外化的电子媒介,使人类的感官重新得到平衡。比如我们所使用的手机,虽然麦克卢汉并没有预测手机这一新兴媒介的发展将会产生的影响,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手机媒介对于个人的认知、思维、生活方式和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手机使人在听觉、视觉、触觉等方面产生了多向的延伸,电话是言说和听觉的延伸,阅读短信是视觉的延伸,文本的输入是触觉的延伸……手机的出现,使人的各个感官得到均衡的延伸和发展。而且手机整合的电话、短信、视频、音乐、社交媒体等多种功能,几乎囊括了现今所有的媒介形态麦克卢汉认为电子媒介的影响是使人恢复到自然感官的平衡,手机将这一点发挥得十分到位。

    电子媒介的出现,让人类从印刷时代中的分割离散中解脱出来,重新回归部落化的时代。最明显的,是人们又回到了依赖交谈的口语时代,电话、留声机、广播、电视、照片、互联网、手等媒介使人类重新恢复了口语交流的传统。 由印刷时代兴起的文字媒介正在走向衰落,图像、声音等媒介正在积极地兴起,而图像和声音,不正是部落时代的人类,所用于交流的媒介形态吗?而这样的媒介形态,不仅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东方文明,还将家族与部落的概念保存其中。

    “广播使人类非部落化的力量——它几乎在转瞬之间使个人主义逆转而为集体主义力量,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电子媒介所引发的“内爆”,使人类恢复了自然感官的平衡,恢复了部落化时代的特征,人类社会重新走向整体化。整个世界变成一个新的“地球村”,并且在电子媒介的作用下形成一个网状的关系,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出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在麦克卢汉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就是一个“部落化——去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过程。

    “地球村”巧妙的比喻,在今天看来不足为奇,全球化的时代特征早已证明了这一点,不过麦克卢汉在一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就通过媒介分析寓言了时代的发展方向,不能不让人为之惊讶。

    不过,麦克卢汉终究不是技术乐观主义派,他对于“地球村”的寓言仍然充满着担忧。

    “麻木的原理在电力时代发挥作用,正如它在其他任何社会要发挥作用一样。中枢神经系统延伸和暴露以后,我们必须使其麻木,否则我们必死无疑。因此,这个焦虑和电力媒介时代又是无意识和冷漠的时代。”

    这与克尔凯郭尔的一个观点不谋而合。克尔凯郭尔在写于1848年的《文学评论》中警告道,现代的特点是一种不偏不倚的反思,和想荡平一切地位和价值观差异的行为。一切都是同等的,没有什么重要到可以令人愿意为之付出生命。尼采给这种无意识和麻木的现代的状况起了一个名字,叫做“虚无主义”。

    而麦克卢汉的寓言,使得这种由印刷媒介推动的麻木,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到达顶峰。

    正如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的序言中写道的一样:

    “凭借分解分割的、机械的技术,西方世界取得了三千年的爆炸性增长,现在它正在经历内爆。在机械时代,我们完成了身体的空间延伸。今天,经过一个世纪的电力技术发展以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本书研究的是人的一些主要延伸及其心理影响和社会后果……考察的是每一种媒介给人和社会造成的麻木,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对这种麻木作过解释。”

    评论界对麦克卢汉的批评主要集在两点。一是他无所不包的媒介定义,二是他反实证、反经验的研究方法。 其中对他的研究方法的批评尤其为重。

    麦克卢汉全书没有采用实证主义的论证方法,仅仅采用类比、隐喻等不被实证主义认可的方式进行论述。而且他的写作思路跳跃、文字晦涩难懂,让读者难以抓住重点。施拉姆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有过这样的评论:

    “他的论述方式使得他的观点难以捉摸,这一事实就令人更加难理解他何以能永恒的重要性,尤其是他何以能名噪一时。毫无疑问是因为他不信任印刷媒介那种直线的、逻辑的表述方式的缘故(他认为这种表述方式应该对过去五个世纪中许多不良趋势负责),麦克卢汉有意采用一种不连贯的方式写作,有人把这种方式比作向四面八方散射的罗马式蜡烛一般。他很少把他的观点充分发挥出来,而且看不起通过经验研究取得的证据,因为他认为经验研究偏向于印刷媒介,无力应付全新的电子媒介。”

    他的表述缺乏必要的严谨和清晰,有事甚至故意玩弄文字游戏,让他的著作与经验主义学院派格格不入。而让读者们最不习惯的,是他滥用警语、格言、典故、隐喻,还有莫名其妙的“麦克卢汉式”的语言。于是英语里增加了一个词:“麦克卢汉式”。这个戏说之词是法国人发明的,但是它很快不胫而走,在西方学界流行开来。

    对于评论界对麦克卢汉的批评,我有着自己的思考。第一点,麦克卢汉对媒介有着自己的定义,与通常意义上的传播学研究中的媒介并不是同一概念,因此我认为这并不能成为批评麦克卢汉的理由。

    关于第二点,麦克卢汉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确与经验主义的实证研究相违背,但麦克卢汉也并没有说自己所采用的是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他只是采用了一种新的探索世界的方法,他也没有否认实证主义的正确性,只是认为自己并不适合这项工作,两者并不矛盾。

    麦克卢汉给我的启示,并不在于他得出的结论,而在于他看待问题的方法,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论。他并不是技术决定论,也并不是技术乐观主义,他在谨慎地审视古往今来媒介的发展,并探索其中的规律,并提醒人们应该注意媒介可能会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

    我从2014年9月开始读《理解媒介》,用了整整两个月时间艰难读完后,仍然是云里雾里。也是得益于麦克卢汉跳跃性的思维和不拘一格的写作方式,我虽然对整本书的框架结构以及连续性的观点论证没有什么概念,但书中的一些奇思妙想般的观点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们能够感受到,媒介力量对我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这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我们享受它给我们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注意、思考或者警惕一下,作为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类,应该怎样,才能更好地生活在一个由媒介所塑造的社会里。

    与传统实证主义的理论相比,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确有很多精妙之处,这种精妙之处,又让人很难用本质化的结论去归纳、总结和描述。

    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论述、“媒介即人的延伸”的比喻、“地球村”的寓言、“冷媒介与热媒介”的判断,究其根本,都是终极目标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隐喻,我们一旦把它们本质化为结论,就很容易误入歧途。

  • “谋生”还是“求死”:你和工作、金钱的关系还好吗?

    作者:晴晏 发布时间:2022-07-17 10:05:47

    财务自由,没你想象的那么难

    《Your Money or Your Life》,坊间戏称为《要钱还是要命》,第一版出版于1992年,

    书中的理念和方法影响了世界各地许多追求自在生活的人,为后来如火如荼的F.I.R.E运动提供了思想和行动指南

    。随着时间流逝,这本书中的理念非但没有过时,反而越发受到千禧一代的追捧,作者于是根据现状重新编辑了新版,最新的中文版《要钱还是要生活》出版于2021年。

    F.I.R.E.(Financially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意为“财务自由,提前退休”,是一个号召通过量入为出、简单生活、积极投资而不必为了钱而工作,从而实现提前退休的生活方式运动。国外大约是在2010年左右开始流行,豆瓣“FIRE生活”小组成立于2020年,目前已有两万多成员在此践行FIRE生活,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也有许多FIRE博主。

    这本书不教你理财、投资、成功、致富……

    它只想告诉你,如何处理自己和工作、金钱之间的关系。

    这其实应该是人生必修课,可惜太多人缺课了。

    这本书当然有许多缺点,我放到后面去说,但它的优点和缺点一样明显。

    它兼具了投资理财的理性,和对生命及地球的关爱,完全自洽地在践行着知行合一的价值观,

    给了我许多醍醐灌顶的瞬间。在跟随它的指导整理了许多数据、制作了几张表格之后,我感觉对我的人生多了许多掌控力。

    掌控力,正是如今这个世道大家最需要的东西。

    这本书会告诉你,

    新工作伦理和消费主义是如何剥夺了我们对生活的掌控,而我们可以如何通过调整自己和工作、金钱的关系来夺回掌控力。

    工作:谋生or求死?

    工作当然是有价值的,但它为什么变得越来越令人痛苦?

    有多少人觉得上班生不如死?

    有多少人因为高强度工作导致一身疾病?

    有多少人工作之余需要靠各种发泄才能勉强维持心理正常?

    我们明明是想要靠工作“谋生”,却把工作变成了一个“求死”的过程。

    这不对。

    《人类简史》等诸多进化生物学的书里都提到过,我们的先祖平均每天大约工作3小时左右即可维持温饱,大部分时间,他们都在放松、享乐、庆祝……他们生活就是生活,工作是为了养活这具肉身以便继续生活,而不是生来是为了工作。

    这本书没有纠结工作伦理的问题。它只是想让你思考,

    你来人间一趟,是为了什么?你在追求什么?

    没有心灵鸡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你也可以选择成为工作狂,前提是你的内心真的认同。

    重点在于,

    看清你自己要什么过后,知行合一,让你的行为去匹配它。

    不要一面叫嚷着我要自在人生,我要走遍千山万水,第二天又要死不活地起床上班忍受你讨厌的老板和工作,然后把钱都花在了发泄性消费和娱乐上。

    如果梦想是你在追求的男神/女神,你一分钱、一点时间都没有为TA花过,凭什么认为你能得到TA?

    知,行,合,一

    ,你想要什么,就要用行动去追求什么,而不是想想就罢了。

    这很重要。

    做任何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定目标。当你清楚你的远方在哪里,抵达它的路径就变得清晰。

    在这本书里,我们只讨论一个目标:能够让你不必再为了钱而工作的财务自由。

    注意,不是不工作,只是不必再“被迫工作”。

    毫无意义的工作

    7.7

    大卫·格雷伯 / 2022 / 中信出版社

    著名的《狗屁工作》也终于出了中文简体版,这本书可以让你释怀:原来世界上不止我一个人做着狗屁工作啊!

    金钱,是你的生命能量

    许多人之所以陷入消费主义陷阱,是因为没有看清金钱的本质。

    你的每一分钱,都是用时间换来的。而你的时间,就是你的生命本身。

    钱,就是你的命。

    这样说很抽象,许多人依旧难以切身体会。所以这本书让你拿出纸笔,认认真真计算下你自己的时薪。

    不要以为你一周挣4000元,工作时长40小时,所以时薪就是100元,好像还可以的样子。

    但账不是这么算的。把你自己看作一门生意,什么生意没有成本呢?

    交通费(汽车、汽油、打车、地铁、公交……),制装费(衣物、鞋包、化妆品、头油、香水……),餐费,社交(咖啡、酒吧、餐厅……),逃避性娱乐(桌游、狼人杀、KTV、度假……注意这里指的是完全为了逃避工作压力而产生的消费,个人爱好除外)……健康(劳损、精神压力……)

    如果你对比一下自己在家最舒服的状态(静默期体验够了吧),就会知道这些消费高得可怕且毫无道理,如果不工作,你就不会产生这些开支。

    减去这些开支后,你的时薪可能只有你以为的一半不到。

    是不是开始觉得工作不值了?但这不是重点,这本书并不是让所有人都不要工作了,而只是希望你清楚看到自己用生命能量换来了什么,从而可以清楚地为自己的生命能量标价。

    你的生命很宝贵,不能贱卖,更不能随随便便用来换取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

    。每次你要买东西的时候,拿你的时薪换算一下,看看这个东西值不值得你用这么长的一段生命去交换。

    制造消费者

    8.3

    [法]安东尼·加卢佐 / 2022 / 广东人民出版社

    被消费主义绑架的人可以看看这本书

    接下来,

    我们需要做一张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以统计我们这一生一共赚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

    这样才会对自己的能力和现状有清晰的认识。

    在这本书的指引下,我查了多年资料,才勉强统计出两个大概数字(为自己从2017年起坚持的记账习惯点赞)。相信我,这件事你一定要亲自做一次,文字看起来很抽象,但当你自己亲眼看到那个数字的时候,你可能会惊讶:原来我还是赚了蛮多钱的!你也可能会羞愧:我真不是个赚钱好手,以及,我怎么那么能花钱。

    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

    不羞愧,不责怪

    ,诚实面对自己,这就是你的人生,它不完美,但独一无二,而且,你还有能力掌控它。

    这张表的魔力巨大,它会赋予你信心、反思和行动。

    斩断工作和金钱的联系

    这本书提出的另一个令人茅塞顿开的观点是,我们需要斩断工作和金钱之间的联系。

    多年积习已经让我们对于“工作就是为了赚钱”这件事深信不疑。但这本书为工作下了一个全新定义:

    凡是我们所做的与人生目标一致的事情都叫“工作”。

    你喜欢环保,所以经常给环保组织做义工,这是工作;

    她热爱家庭,将全部业余时间都贡献给了家人,这是工作;

    我喜欢写字,时常写文章和大家分享我觉得有意思的事情,这也是工作。

    我们常规意义上的“工作”准确地说,应该叫“有偿工作”。而工作的范畴远远大于“有偿工作”。

    有偿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区别在于:我们做这件事是领取报酬的。而我们所做的其他一切事情都是在体现我们是谁,不是我们出于经济需要而必须做的事情。

    通过斩断这一联系,我们重新把品德、价值观、和自我价值作为坚守的底线。通过斩断这一联系,我们可以重新给’工作’下定义——凡是我们所做的与人生目标一致的事情都叫’工作’。通过斩断这一联系,我们找回自己的人生。

    现在你有没有觉得自己的人生多了许多价值呢?你或许没有赚多少钱,但你为家庭付出了许多;你或许人到中年升职无望,但你培养了摄影、养植物等诸多爱好。所有的“工作”加总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你。

    有的人很幸运,他的有偿工作与自己的人生目标一致,所以他可以全情投入,忘乎所以。

    但大多数人并没有这么幸运。

    为什么工作对他们而言像“求死”?因为除了挣钱之外,他们在这份职业中恐怕没有做任何与人生目标相一致的事情。

    人活得拧巴,必然是不快乐的。

    斩断工作和金钱的联系,我们就会意识到:我之所以从事有偿工作只是为了赚钱,我不指望从这份工作里获得人生价值,所以我只付出对得起这份酬劳的时间精力,而我将通过其他工作来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同时,通过制定自己的财务自由计划,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还需要多久才能摆脱这份“有偿工作”,有期徒刑可比无期徒刑好过多了。

    甚至,一想到自己将要离开这里,你反而更爱工作了呢。

    绘制你的财务自由之路

    如果你没有一步一步跟着书里的指引走,直接看到这里,或许你很难有共鸣。但我不得不说,这个部分才是本书的高潮。

    在经过了五章的思想铺垫和数据积累后,我们终于知道如何才能实现“财务自由”了。

    它的原则其实十分简单:

    开源,节流,不断储蓄,用储蓄做投资,随着你的开支不断下降,投资收益不断上升,当你的被动收入(也就是投资收益)超过开支的时候,你就财务自由了。

    接下来的表格的确没那么有趣,但别被吓跑,都是会excel就能做的那种。

    看看下面这张表,上面那条线是收入,下面那条是支出,中间的空白越大,你的储蓄就越多:

    当我们开始做投资后(投资这个话题太大了,此处不细说),加入你的投资收益曲线后,你会看到你的投资曲线在复利效应下逐步升高:

    当有一天,你的投资收益超过了支出,跨过这个交叉点,就是你的独立日:

    为什么要做这个表呢?抛开一切其他好处,最重要的是,

    它能让你看到自己还需要多久才能抵达交叉点,这让财务自由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而是指日可待的目标

    如同世上一切真理一样,它真的非常简单,但重点在于:

    去做!

    做的过程中,当然会有困难,但比起心中那个梦想,困难也就是个小土坡罢了。

    这本书非常建议大家把这张图挂在家中显眼位置,时刻提醒自己。许多人可能会羞于展示自己的财务状况,但其实

    财务作为我们人生最重要的事之一,是非常需要和其他人多多交流的。

    我倒是觉得,如果把这张图视为一个游戏,每个月看看自己的进展,那简直太有趣了!

    等真正“退休”后,看着这张记录了自己半生工作成果的图,想必会非常骄傲吧。

    曾经我一直以为我过着一种十分自由的生活,满世界乱跑,想干嘛干嘛。

    但近来才明白,那只是十分初级的自由。

    更高级的自由,应该是一种高度自制的能力,它可以让你重新调整自己的身体,修复被社会破坏过的思维和性格,从里到外、完完全全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推荐这本书,并不是让大家都不工作了,而是

    希望大家可以在谨慎分析、思索后,夺回对人生的掌控权,用好你有且仅有一次的生命。

    最后说说这本书的缺点,给准备开始读的朋友提个醒:

    书中提到的许多美国案例并不适用于中国人,就当长见识吧;

    美国人写书的通病:啰嗦。一个道理要举好多例子反反复复讲,对于初级读者而言易于吸收,高阶读者可自行跳过;

    这本书由于是详细“教程”,有的部分可能过于初级,各取所需就好。

    我现在对阅读的态度是,

    只吸取对自己有用的部分。我们不能指望一个完美的沟通对象,如果因为对方的性格、态度等问题而错失有价值的思想,那就太可惜了。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3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无漏页(289+)
  • 赚了(484+)
  • 无盗版(419+)
  • 二星好评(387+)
  • 图书多(300+)
  • 图文清晰(646+)
  • 五星好评(338+)
  • 引人入胜(642+)
  • 快捷(267+)
  • 不亏(459+)
  • 字体合适(450+)
  • 无广告(494+)
  • 购买多(660+)

下载评价

  • 网友 师***怀: ( 2025-01-06 21:52:30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家***丝: ( 2024-12-14 19:42:53 )

    好6666666

  • 网友 苍***如: ( 2024-12-22 00:19:52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訾***晴: ( 2024-12-10 09:39:21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寇***音: ( 2025-01-08 09:17:26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陈***秋: ( 2024-12-26 13:13:40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戈***玉: ( 2024-12-11 12:22:29 )

    特别棒

  • 网友 郗***兰: ( 2024-12-10 23:27:10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辛***玮: ( 2024-12-10 08:04:58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养***秋: ( 2024-12-16 03:34:11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孔***旋: ( 2025-01-01 08:18:58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居***南: ( 2024-12-29 02:26:21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龚***湄: ( 2024-12-25 14:15:32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敖***菡: ( 2024-12-12 10:46:37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