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衍说》 兰喜并 中国传统文化源头性轴心性经典 孔子 仲尼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论语衍说》 兰喜并 中国传统文化源头性轴心性经典 孔子 仲尼精美图片
》《论语衍说》 兰喜并 中国传统文化源头性轴心性经典 孔子 仲尼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论语衍说》 兰喜并 中国传统文化源头性轴心性经典 孔子 仲尼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4572652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2
  • 页数:258
  • 价格:33.00
  • 纸张:纯质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47:56

寄语:

中国社会治理、个人修养的文化、哲学


内容简介:

《论语》是孔子作为人类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这部著作对中国社会治理和个人修养的文化、哲学观照,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和中国人。

本书著者从“志于仁”“志于道”“志于学”三个方面进行阐释、概括,三个“志于”所述内容有别,但却体现一个共同性质,即“在途中”。书中指出了仁是修身的理想境界,道是治世的理想境界,学是实现仁和道的途径等,言之成理,独有见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书籍目录:

引言 孔子与《论语》

(一)孔子、儒家、六经

(二)《论语》及其他典籍关于孔子的记述

(三)孔子学说的中心问题

 

一  志于仁

(一)我欲仁,斯仁至矣

附:说“性”

(二)绘事后素

附:说“孝”

(三)克已复礼

附:说“义”

(四)成于乐,游于艺

(五)从心所欲不逾矩

二  志于道

(一)人能弘道

(二)正名

(三)政者,正也

(四)富之教之

(五)取之有时,用之有节

三  志于学

(一)下学上达

(二)上知下愚

(三)博学一贯

(四)学思相辅

(五)学之要在于行

结语  在途中

附录一  《论语》原文

附录二  《论语》引文索引


作者介绍:

兰喜并,1955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山西省委党校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和中国传统经典的教学和研究,对中国传统经典用功尤勤,其研究解读深入浅出,举重若轻,颇具哲学思辨。著有《老子解读》(中华书局)、《老子衍说》(人民出版社)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阐释《论语》的核心思想和中心问题

揭示孔子学说的一贯之道

“三经衍说”系列丛书第一部——《论语衍说》



精彩短评:

  • 作者:寒鲲 发布时间:2021-05-08 18:14:48

    不是很喜欢这本绘本的画风与立意,感觉完全没有说清楚莫高窟任何一个方面的话题,敦煌文史、洞窟位置、壁画风格、壁画病害全部都没有进行深挖,单纯就是小男孩做了一个梦,梦里面帮着壁画里的形象修修补补,小聪明而已,谈不上任何科普性。没有一丝科普性的绘本,就是哄小孩儿,私以为是对绘本本身的低估。

  • 作者:QearlAugust 发布时间:2019-05-04 20:44:06

    大致把热门景点捋了一遍

  • 作者:食米者 发布时间:2022-07-15 08:31:25

    诙谐讽刺的京味儿悲喜剧小说,老舍的语言水平和对人物的把握能力已至炉火纯青,可惜《正红旗下》在临近最精彩之处戛然而止,老舍自身的命运更像是无言的续编,《离婚》中在新旧观念裹挟下的北平小人物群像之生动,恐无人能出其右。

  • 作者:北京小提琴网课 发布时间:2019-01-25 09:41:19

    蒋雄达老师是中国小提琴泰斗,小提琴书籍之父,他编写的这本全国小提琴演奏考级作品集十分优秀。我的老师关宏思老师与蒋雄达老师情同父子,因此耳闻颇多。蒋雄达老师的生活非常简朴,专心研究小提琴演奏与儿童教学,为人亲切又和蔼。他教学非常耐心,逐句逐字地讲解,我本人就收藏了许多他的讲课视频供自己学习,受益匪浅。蒋雄达老师的学生获奖颇多,有些考上了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在假期会回国参加蒋雄达老师的室内乐团演出,室内乐团的成员年龄各异,大的有茱莉亚音乐学院的小提琴硕士,小的还仅是小学生,但小提琴演奏水平,全部达到专业水准,令人钦佩!在北京学习小提琴的琴童,如果有机会,能够跟随蒋雄达老师学习小提琴,那必然是幸运的。蒋雄达老师不参加任何商业教学与招生,没有广告,学生都是亲自上门去求学的。

  • 作者:我去善了个哉 发布时间:2021-07-01 16:48:20

    内容比较偏重理论,看到最后更像是成功学。对想开店的还是有帮助的。

  • 作者:木匠徐 发布时间:2019-08-01 11:46:58

    《中国军事经验的多样性》,如果说雷海宗《中国的文化与中国的兵》揭示了中国作为传统帝国与其他帝国类似的“去武”过程,那么这本书在注意到这一点的同时,又强调了中国特殊的地理与历史烙印的确对这一结果的造成起了作用。


深度书评:

  • 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你才能在每个育儿当下做出智慧选择

    作者:吴琼Cissy 发布时间:2016-07-10 17:57:53

    读完《魔法岁月(0-6岁孩子的精神世界)》,真心觉得我们的孩子在童年的前6年,真的很像魔法师。孩子也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魔法的世界,相信自己的行动和想法能导致事情的发生。这个时期孩子所出现的问题都是因为孩子的原始心理系统还没有被理性思维统治和取代。

    我们想解决孩子在这个时期解决的问题,必须要了解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的特点,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每个孩子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呈现由新的发展阶段引发的问题,在这些阶段,孩子可能会出现暂时的饮食障碍,睡眠障碍和行为障碍。如果单独解决这些障碍没有太大意义,而是要想到障碍引发的源头,想到孩子因为发展阶段带来的问题,因为每个阶段这些障碍都有特殊的意义。只有更好的理解孩子的发展阶段的特点,才有可能更好的解决因为发展阶段带来的问题。

    在孩子出生的前三个月,对于爸爸妈妈最痛苦的莫过于孩子的哭闹了。如果不是因为生病,也不是急性腹绞痛,最大的可能是因为饿,我们是喂还是不喂?有些妈妈会纠结是按时喂养还是按需喂养? 《魔法岁月(0-6岁孩子的精神世界)》提到 有一种说法基于孩子的观察做出的结论:4小时喂养法(宝宝出生后的第一个月里,一般每隔四小时左右就会醒来吃东西)。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因为按时喂养的问题,在儿科医生和儿童行为辅导诊所的病例里,孩子的吃饭问题始终名列榜首,因为孩子的基本生存需要被抑制了,要开始进行报复。

    从婴幼儿发育特点来说,刚出生几个月的孩子还不能形成让自己对饥饿延迟满足的能力,他们饿的时候一分钟都等不了,迫切的需要吃到东西。拒绝这种孩子的生存本能对孩子来说太过分了,因为这是他最强大也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如果拒绝这种生存需要,会让孩子非常没有安全感,加重喂养障碍,对亲子关系也建立也是非常不利的。

    如果排除了他是因为饿而哭,那我们是抱还是不抱。之前看到过网上一流传红帖说的是南加州的儿科医生教爸爸妈妈如何让孩子不哭,反复的告诉家长孩子一哭就放下来,不哭的时候才有的抱,美名其曰:哭声免疫法。他的这种说法也引得不少父母效仿,见效快,让爸爸妈妈省心,但是后来孩子轻则有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

    也有另一种说法,觉得孩子哭只是为了想得倒关注,把哭当武器,作为达成目地的想法。有这种想法的人把这个阶段的孩子想象的太有智慧了,孩子如果在3个月前是有这种想法,那么他已经开始有自己的思想并且能过了解他的哭声和爸爸妈妈抱他之间的因果关系。从婴儿心理能力来说,显然不可能。

    我们再看 《魔法岁月(0-6岁孩子的精神世界)》里的 另一种理论,理论觉得孩子的行为被迫切的生理需要所驱使,任何烦躁不安都是因为身体器官不舒服导致的。如果不是因为饿,那又是因为什么呢?我们需要多观察,有时孩子的嘴巴做出急切的吸的动作,甚至会把手放到嘴里来做安抚。有的人可能会想到口欲期,觉得孩子会用嘴巴去探索,去感受。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孩子会把吸奶当作生存需要,大部分母乳喂养的孩子每次吃奶的时候都用力去吸,真的是很用劲,所以我们会有句俗语说:使用了吃奶的劲儿。有的孩子即使在吃饱后,这种吸的需求还没有得倒满足,所以嘴巴里会有一种难以忍受的紧张感。正是因为这种紧张感导致了我们说的烦躁不安,所以我们抱着他摇摇,对着他的耳朵发出嘘嘘的声音都无法满足他的需要。

    儿科专家会建议我们使用安抚奶嘴,发现能满足孩子对吸的需求。但是我们会质疑会不会让孩子养成依赖安抚奶嘴的习惯呢?著名育儿专家本杰明.斯波克博士一直推广安抚奶嘴的使用(斯波克育儿经就是他写的),他表示很少婴儿会养成依赖安抚奶嘴的习惯,当孩子吸的需要开始减弱是,大多数孩子会开始对它失去兴趣。3-4个月后,兴趣就会减弱,这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减少使用安抚奶嘴的次数,看看是不是不需要安抚奶嘴。如果爸爸妈妈只是把安抚奶嘴作为让宝宝安静下来的神器,那的确会养成依赖的习惯。所以爸爸妈妈记住一个神奇的月份:6月!6个月后,孩子就不太需要安抚奶嘴使他安静了,如果他依然依赖,那我们就要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减少他使用安抚奶嘴的使用啦!

    所以,在孩子出生后,我们要多去关注到孩子的需要,如果他的需要没有被满足,孩子的紧张感就会提高,而且会通过哭闹,焦虑不安,饮食障碍,排泄障碍或睡眠障碍释放出来。孩子的生存需要在早期会得胜利,因为对于很小的婴儿来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他们都不可能做到“自律”,因为他们还没有能力与我们合作,控制自己的内在需要。

    我们知道,没有一种育儿理论和育儿方法是适应所有孩子的,只有针对某个孩子在其发展国政中某个阶段的育儿方法,这个育儿方法可能在这个阶段使用,在下个阶段也可能完全不适合。我们之所以尽最大努力满足孩子在早期的需求,是因为孩子完全依赖大人,没有办法去控制自己强烈的需要。但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他的控制能力会越来越强,我们就需要相对应的改变养育方法了。

  • 《回家Family Healing》读书笔记

    作者:元宝 发布时间:2015-03-17 13:28:02

    第5章

    暴力型男人并不是失去控制权,而是利用残暴的方法取得控制权。任何想要同时治疗暴力夫妇的尝试都是未能注意到妇女的安全问题,而只是暗地里责怪受害妻子的牺牲,并借此为男性的暴力行为辩护。针对这些残忍的暴力个案必须采取惩罚步骤(让其心生罪恶感,治疗师无需谅解)并保护受害者(强行要求在治疗阶段不允许暴力行为的发生,并给予逃避暴力行为的方法)。当家族治疗师开始分析这些破坏性的互动模式时,所做的一部分工作是将个人从他们自发性的被支配反应中解脱出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个别性、权利和责任感。治疗师帮助人们了解他们的联结,借此激发他们的能力,对自己的选择和改变负责。而所做的第一步是要控制暴力行为。

    初次会谈时,治疗师尝试听出内容下家庭成员们一直互相听不进去,确实真正想要告诉对方的欲望和恐惧。

    面对一般家庭,治疗师从一开始就鼓励家庭成员互相对话,借以探索人们如何谈话,背后的关系结构是什么。面对暴力家庭,治疗师并不鼓励谈话,除非他们的对话内容能保持理智,没有怒气,飞则就轮流和治疗师说话,并不许打断对方。这样帮助他们缓和下来,理智思考。

    治疗一开始时,治疗师并不收集过去的资料,因为国王的事实会随着情境和治疗师的信任而改变。家庭成长背景可依据治疗中所出现的主题再做讨论。

    婚姻中存在这样一种状况:双方都觉得被控制、无助,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认为这是对方逼迫的结果。而治疗后,他们可能接纳自己不再只是受害者,而是两个存活下来的人,有权利做解脱自己的最后选择。(婚后长久的这种状态好可怕...)

    第6章

    夫妇间的互补作用使得其能分工合作、互相支持。但当互补性需要调整或转变时,问题就可能出现。因为互补已成为固有模式,一方已不能适应需要承担的新职能。

    夫妇通过互补的形式达到稳定性,却易牺牲自主性和弹性。一个成功的关系也需要具有适应改变的能力。一对夫妻不管发展出哪一种平衡关系,当他们在面临生命周期的转换点时,必须重新调整关系里的平衡状态。健康的夫妻需要弹性和稳定性。让夫妻调整平衡状态也许会遭到反感,但必须这么做。

    第7章

    孩子的行为是由家庭所有成员共同努力维持的。大多数的父母在帮助孩子的过程中,把太多精力放在解读孩子的行为上,他们对孩子的行为了如指掌,却没有看到自己所造成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家庭成员的焦点经常会从孩子的症状,转变到父母的冲突。这种情况发生时,应继续将焦点集中在孩子的问题上,同时扩展注意到夫妻问题上。冲突中的夫妻一旦体会到夫妻冲突已变成亲子冲突,孩子成为受害者,他们将更能正视自己的问题。

    治疗整个家庭时,让他们通过谈话联结,通过谈话捕捉家庭中的“大事件”,每个人对此事的态度,每个人的角色。

    跨代联盟(Cross-generational coalitions),(定义)指跨代的家庭成员间的疏离和牵绊。简.海利(Jay Haley)的三阶段策略,目的在于引导孩子走向独立自主。第一步是要勾回较疏远的父或母,让ta跟依赖的孩子在一起,目的是隔开与子女紧缠的父或母。第二步是让夫妻亲近;第三步是直接关心孩子。

    注意家庭成员坐的位置,如果想淡化孩子对父母的过度关心,或要联结妻子和丈夫,就不要让孩子坐在父母中间(而这很可能是起初他们选择的座位,当治疗师与家庭还陌生时,不必这么做,必须已经熟悉了成员,得到了他们的信任)。

    对孩子的正确“诋毁”(如:说他就是个没长大的孩子),可以促进孩子与父母的隔离,并刺激父母趋向成熟。

    在消除A对B的过度干涉时,不但要让A正确意识到自己的干涉,还要让B明白这不全是A的责任,是B的允许促成了现在的状况,并让B展现自己的能力,帮助A明白自己可以独自行走。

    “症状替代(sympton substitution)”指症状不只是隐藏的冲突信号,冲突未解决前,某个人需要这个症状。有时候,某人又再退化,并不是因为他需要症状,而是因为改善没有同步发生在整个家庭成员上。

    “你将发现”这句话的神奇功效。试图推动某人,但ta不必先走,而是要做出决定。

    第8章

    家庭里有时会发生“参考疼痛”的现象,即:某人痛苦就认为问题在他身上,其实不然。

    治疗孩子(或一个家庭,家庭中的任何成员)时,不能一味的迁就顺从(我通常是顺从为主),要明确目前的治疗手段,目的,再命令性地(坚决,果断,也毫不留情)要求某些人完成什么,某些人不能做什么。对于成人,可在适当的时候直截了当地指出他们的某些行为是荒诞、残酷的。

    治疗师管孩子的手段往往比出现问题的父母高明的多,所以治疗师与孩子相处融洽时,往往会取代孩子的父母。如果治疗师接管父母一职,并展现他的能力,相比较之下,父母很可能变得无能。所以在治疗师与父母相处的某一时刻,将父母带入进来,一起互动。最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的联结,不是么?(虽然在治疗之初,治疗师与家庭里每个成员的联结也很重要)

    在有多个孩子的家庭里,要注意兄弟姐妹互动的重要性。专业术语“血缘竞争(sibling rivalry)” (这里没看懂)

    父母将太多希望放在孩子身上,会超越他们与孩子的界限,并控制孩子的游戏。玩耍的时候,孩子必须被父母慷慨遗忘。孩子需要时间操作玩具和发挥想象力,而不是操弄父母。如果孩子被父母控制,真正的玩耍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权力斗争。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自认为是狱卒,而实际上父母是被孩子锁住的囚犯。

    治疗小朋友是行动治疗,不是讲话。若想让孩子认识到自主能力(或是治疗师想明白孩子有多自主),就该让孩子做某件自主的事。对任何人的治疗中,都可将某些被隐藏的事实通过简单的动作来具体表现,例如:孩子自认为比父母强大,就让他们比身高;父母自认为比孩子弱,就让父母将孩子举过头顶。(如果学龄前孩子要比父母高,他必须站在另一名父或母的肩上。这也许是展示孩子与某位家庭成员联结的途径。)两成员间无法和平交流,就适当分开他们的位置。

    孩子的某些荒诞行为只是探索的表现,例如:想了解开关如何控制电器,就会将开关开开关关。父母厉声呵斥,会将孩子的探索行为转化为不良行为,其间关系也变为控制和挑衅。父母要真正欣赏孩子的玩耍和探索,才能做到不过分干预。

    治疗家庭时,会暴露家庭潜在的夫妻问题,治疗过程中,夫妻问题可能被正视和妥善地处理,也可能会暴露夫妻间已没有感情的事实,进而导致婚姻的决裂。“保存”家庭并不是治疗师的责任,但治疗师可依靠自己情感上的见解(他们分开有好处、他们分开对孩子伤害很大)做出最后的努力。

    夫妇需要滋养自己的婚姻,为的是让父母职能运作得更好。相反,面临破裂时,他们必须保护父母职能,以免婚姻冲突影响父母职能。

    第9章

    暴力的形式有两种,为达到目标而使用的暴力称“强制暴力”(coercive violence),另一种叫“恳求暴力”(pleading violence),这是无助情况下做出的反应。在这些环境中,绝望与无法控制的攻击者,“恳求”别人理解ta的窘境。对这种暴力者施予惩罚性控制,只会增强他的施害情绪,火上加油,引发更大的火力。

    治疗师发现家庭成员间的潜在关系时,可以在适当时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甚至挖苦式,冲撞式),这可能引发成员的愤怒,却逼迫他们承认一直逃避的现实(治疗师一定得果断、坚定)。当成员对治疗表现为防御时,也可用这种方式。

    治疗的整个过程注意观察所有成员的神态、行为、转变。

    可用简单明了的公理或治疗师自己的经历(结论式的,简短为好)挑战被治疗家庭的固有模式(如:母亲与孩子过于亲密并不正常,等),挑战家庭的权威。

    家庭中某些成员间缺乏联结时,可让他们直接对话。通常对话不能正常进行下去,但并不能因此中断对话,治疗师可针对对话的某些方面,寻找切入点,给予一方明确的任务,让他们继续谈话(例如:建议A和B说说某件事的原因)。

    对于冲突已经爆发的夫妻双方,并不鼓励治疗师让两人直接交谈,以免怒火升高;而对于愤怒隐藏的家庭,如果愤怒浮出水面,家庭则会失控。这是,揭露出发暴力的冲突是很必要的(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再次强调,治疗师在明确某个现象的深层原因后(家庭成员往往不清楚原因,或不愿意承认),需要引导成员们做某项活动某些事情,使成员必须承认事实。说白了,就是讲每个道理、每个事实都像演话剧一样,搬到台面上来,行动化。也可将关系或状态通过行动表现出来。治疗仅靠语言是不行的。

    第10章

    流行观点认为,父母应付子女时要用很甜美的理性态度,认为理性能带来权威。而有时候要先采取管理的态度,才更容易讲道理。

    对于一方离婚又重组的家庭来说,各个新成员都需要有自己的界限,才能让关系正常发展。新的联系无法取代旧的忠诚感,女孩们与他们亲生父母之间的关系,需要特别的尊重。

    第11章

    当子女犯下父母质控的所有错误,父母并不了解,他们表达关切的方式只会助长子女的不负责任。唠叨不会是任何人更有责任感,只会使他们防卫自己。

    由原本不相关的两个家庭组建的新家庭形成时,教育孩子的任务通常落到了母亲头上,无论她是否是继母。父亲把两个陌生人(继母和孩子)强迫推入亲密关系当中,然后袖手旁观,甚至加以批评。

    如果子女象征着父母的成绩单,那么失败子女的父母就没有通过考试。孩子使父母感到挫败,父母都以自己的方式来处理这种失败的感觉,如:对子女冷漠。

    第12章

    夫妻二人一方的软弱是两人共同造成的。一方照顾得过于周到,另一方享受被照顾的脆弱感。

    打破长久以来的相处模式是很难的,看别人的事都能很明了地分析,并不代表自己的事就处理得好,总之,要有审视自己的勇气。

    结束语

    我们要把注意力多放在彼此相处的方式上,而不是一味地盲目相处。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购买多(627+)
  • 可以购买(241+)
  • 好评多(65+)
  • 无水印(317+)
  • 引人入胜(473+)
  • 一星好评(381+)
  • 情节曲折(167+)
  • 二星好评(367+)
  • 快捷(281+)
  • 无漏页(674+)
  • 体验还行(299+)

下载评价

  • 网友 龚***湄: ( 2024-12-19 11:54:12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谭***然: ( 2025-01-08 23:10:38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利***巧: ( 2024-12-16 16:57:00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孙***美: ( 2025-01-03 08:26:21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郗***兰: ( 2024-12-26 23:19:48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菱***兰: ( 2025-01-04 02:35:26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瞿***香: ( 2024-12-23 06:11:35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訾***晴: ( 2024-12-19 13:07:30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辛***玮: ( 2024-12-23 09:00:18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师***怀: ( 2024-12-11 16:06:19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屠***好: ( 2024-12-11 15:06:46 )

    还行吧。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