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三国演义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45:28

三国演义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三国演义精美图片
》三国演义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三国演义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800246715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3-1
  • 页数:217
  • 价格:58.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45:28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三国演义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三国演义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三国演义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阊阖 发布时间:2024-01-27 17:48:32

    很牛的作品

  • 作者:沈一贯 发布时间:2015-07-19 23:47:23

    其实是很好的教材,但只从纸面上学,再加上读得较快,仅得其一二。

  • 作者:2505 发布时间:2012-07-08 08:53:52

    不论躲多久,一定要记得走出来。

  • 作者:小景酷啦啦 发布时间:2008-06-14 15:44:54

    普通人也可以读懂的 ~

  • 作者:东北洪常秀 发布时间:2019-09-11 17:59:38

    在中国什么人都可以出书什么人都可以出书什么人都可以出书什么人都可以出书什么人都可以出书什么人都可以出书什么人都可以出书什么人都可以出书什么人都可以出书什么人都可以出书什么人都可以出书什么人都可以出书什么人都可以出书什么人都可以出书什么人都可以出书什么人都可以出书什么人都可以出书

  • 作者:会心一笑 发布时间:2022-05-28 23:05:55

    了解杨坚的生平可以,但不喜欢作者的油嘴滑舌,言多必失。


深度书评:

  • 治疗框架笔记

    作者:断篱欹香 发布时间:2018-04-27 22:19:51

    了解不可改变的因素所具有的治疗意义在于

    :以哀伤替代自我憎恨和异想天开。个体面对负面刺激、虐待或创伤性体验的发育阶段越早,则他的易感性越强,创伤性体验不但增加人的易感性,而且更具灾难性和蓄积性。弗洛伊德比喻为一支前进的部队:当部队向前挺进时,因胜利而昂扬,因失败而气馁。越早失利,迎对未来挑战越没斗志。

    两个误导:

    过低估计婴儿的顺应能力,过高估计成人的顺应能力。成年期的刺激能激活那些曾经在幼儿时已基本解决的问题。

    区分同一问题反应的是冲突或成熟受挫(发展受挫)。患者的痛苦多大程度上起源于潜意识冲突内容的被激发,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心理发育受挫。

    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心理发展理论同时向两个方向发展:(1)俄狄浦斯前期被剖析为部分的亚阶段。(2)发展阶段的概念延伸到生命周期较后的阶段。

    三种焦虑

    :毁灭焦虑,分离焦虑,俄狄浦斯焦虑(虽然没有威胁到现实知觉和自我认同。,但是将严重损害自身的“完美感”。)

    理想化和贬低暗示自恋,退缩到幻想状态表明分裂倾向,反向形成和投射的防御机制与偏执过程有关,退行、转换和躯体化意味着心身易感性和癔症倾向,即不能用语言表达情绪情感;内摄暗示抑郁和受虐心理,否认是躁狂的特点,移置和象征化提示恐惧态度。情感隔离,合理化、道德化、隔离化及理智化表明强迫倾向。抵消是强迫行为的核心防御机制,压抑和色情化暗示癔症性问题。分离反应为创伤后心理状态所特有。

    初级获益与消除潜意识冲突,继发性获益与尝试修图心理发育受挫。

    较原始的防御机制涉及了自己和外界的界限,而层次越高级的防御过程则处理内在界限。

    1/原始的或原发性的防御,指主要在共生期阶段生发的防御,“我”与“非我”未分化,固着后的现象就是分不清我与非我的界限而产生冲突。

    2/成熟的或继发性的防御,发生在分离-个体阶段向俄期阶段,个体无助又渴望自主,好我对坏我,爱又攻击,渴望战胜又希望报忠……即焦虑多起自内在自我的冲突,防御解决了内在自我的边界问题,焦虑得以缓解。

    评估的重要性,与个案概念化(范围更大,做评估诊断,判断资源,背景材料,治疗方向)关系(书9-11,12-25)

    评估主要是做诊断。

    如何锚定性心理发育阶段:

    一靠二靠三靠四靠,性心理发育特征+(为什么现在来,以前有过类似阶段吗、性格特征(口欲肛欲俄狄浦斯)焦虑抑郁特征)

    防御:性格结构中的本能部分,把深层次的需要、情感和冲突的表达结构化,其目的是保护个体。在自我功能的基础上,防御才能运行。通过防御,使得内心冲突既表达又不表达,部分满足自我同时适应环境的部分。免除冲突造成的焦虑和痛苦,更加适应环境。

    自我功能运用防御机制来减轻痛苦和焦虑,以更好适应环境。安娜弗洛伊德,海因茨哈特曼。防御与内心冲突和自我功能的关系。

    治疗师如何了解防御行为的意义?

    1.了解防御的动力性特征,看到,识别。根据言谈举止包含的动力学特征,2.是在逃避什么,3.是什么(潜意识内容)唤起了这种痛苦。又是什么扳机点唤起了潜意识。

    单刀直入和系统暴露各有什么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83)

    单刀直入:①这种解释离开来访者意识层面理解相差太远②被一语中的无处藏身产生脱落③对这种防御机制进行过早直接的干预常常是跟本意相违背的。④某种防御机制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某种结构是拿不掉的。

    对躁郁狂、偏执、边缘适用。

    童年力比多固着形成成年后夸大的哀伤。举个例子:成年后因为摔碎一个碗大发雷霆反应过度,是因为小时候拿碗因为个子矮率了,父母骂他个子矮,过度反应是在哀伤被骂个子矮。

    对防御机制过早、直接的解释,并不被认为是有益,反而是有害的,因为此人的生活方式遭到了攻击,他根本无法接受任何其他方式。1,对短程:回避或巧妙利用患者的防御机制促进成长,治疗师以一种与患者相差无几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干预框架,就能有更大的把握说服患者改变。2,长程:由表及里,一层一层进行审视和解释。即从患者所处的位置开始及指导患者真正具有某种替代物才干涉其防御机制。

    A 对于以下防御模式需要采取猛烈的深水炸弹策略:例如轻躁狂和偏执患者需要治疗师“单刀直入”,而不是顺着防御阶层步步为营。

    心理治疗基本是一个哀伤的过程,(治疗头几个月认识到:问题的责任不在他。后几个月认识:他的问题的责任尽管不在他,却只有他才能使问题有所改变。这种对痛苦现实的不断认识包括放弃和哀伤所有他们的幻想,如认为无所不能的治疗师能帮助解决问题)哀伤是创伤的逆过程,包括:1,创伤后的否认和投射。2,重建真实的知觉 3,不正当的报复感 4,创伤的平息。《哀伤与忧郁》:哀伤和忧郁是相反的,当人们以哀伤面对丧失时,世界以哀伤的存在而显得有意义;当人们以忧郁面对丧失,自我感将逐渐消失,世界将为之黯淡。

    弗洛伊德情感理论的中心是焦虑,而非悲伤。

    怎么判断强迫性人格表达出的情感淡漠,是因为渴望被压抑还是因为不会表达感情

    (从反移情角度试着谈谈)

    作者认为最好理解为从来没有学会如何表达和描述情感,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感觉到了什么。

    羞愧和内疚驱动的痛苦,在干预上应该有什么区别?

    羞愧要处理完美主义倾向,内疚要处理无助感。内疚包括内心邪恶力量、深深的毁灭和罪恶感。羞愧则包括脆弱感,被批判及被蔑视的慢性危机感。弗索和玛森:“内疚是打破道德规则时的内心体验,羞愧则是被社会贬低时的内心体验。”病理性完美主义:内疚者担心内在的破坏欲将失去控制显露无疑。受羞愧驱动,表明害怕受到他人的审查,担心的不是道德破坏二是担心自己徒有其名、败絮其中。担心欺骗本质被发现

    向攻击者认同的动力学解释是什么?如何识别来访者认同模式,认同和投射,内射的关系:

    两种认同过程:一是早期的、较少冲突性的、对爱的客体的情感依附,完全效仿型。一种是稍晚期的,潜意识而不是意识层面的,攻击性认同。攻击性认同多发生在不愉快或创伤性环境中,并成为对恐惧及无能感的防御。

    投射是自己的想法认为是他人的想法。认同是自己想成为谁。可以有重叠。当你想成为谁,是心中希望,认为他是怎样的,然后向他认同,叫投射性认同。是指认同带有投射的性质,认同的是自己投出去的。内射是把外界的客观不加选择不加判别吸收进来,没有判别能力的时候大部分认同是采用内射的。内射可以成为认同的一部分,也可以经由投射来认同。

    奉承是对敌对态度的防御,而敌意又防御着恐惧和主观的脆弱感。

    关于情感的诊断:

    ①能区分情绪和行动吗②能用语言描述情感吗?某些意识不到情感体验的人会付诸行动。

    强迫症情感淡漠

    :并非被压抑(首先是有),最好理解为从来没有学会如何表达和描述情感,而不是有什么内在力量阻止某种特定情感进入潜意识层面。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感觉到了什么,并非前意识水平感觉到什么而防御。③患者如何防御性使用情感。

    内射大多指多种内化类型,内化包含着更多成熟的认同过程。对孩子成长十分重要的人物的内化形象称为内摄者。内化的过程是从不假思索的模仿逐渐发展成对他人某些性格的主动仿效,内化含有较少内射成分,更多是深思熟虑的认同。

    认同过程的变迁:

    现代主体间强调婴儿与看护者之间彼此互相影响。婴儿努力获得母亲的性格特点,而母亲试图调整自己去适应婴儿,最终婴儿将变化了的母亲逐渐内化,如此循环往复。偏执及边缘状态需要支持性治疗,而分裂性对表达性治疗反应良好。癔症倾向及表演性倾向的人来说,理想化或贬低的倾向是为了防御被征服或者受伤害的恐惧,抑郁症患者则通过这些保持希望:与好的客体建立联系,使自身灵魂中肮脏的一面被抵消。

    认同的意义:

    首先,提示如何与患者建立关系。治疗师寻求各种途径证明与患者内化的病理性客体不同。其次,关注主要的移情。人们寻求治疗主要是没能真切感受到与自己儿童期愿望对抗时“应该”具有的成就感。需要将组织自己成长及满意的内化的形象投射到治疗师身上学习如何与之相处。弗洛伊德比喻为:一个人无法与一个不存在的敌人斗争。再次,理解患者内心的所有角色及每一个角色对患者所具有的含义,对制定帮助患者的策略很关键。有时,是施加影响的唯一途径。

    关系模式与患者的认同密切相关,关系模式反映出个体如何表达自己与重要客体的关系。

    2.对于长程的防御的解释,要由表及里,一层一层的对患者的防御方式进行审视和解释。即从患者所处的位置开始及“直到患者具有某种替代物才干涉其防御机制”。

    A、对于以下类型的防御模式要求治疗师采用更猛烈的深水炸弹策略。

    例如轻躁狂和偏执狂患者都需要治疗师“单刀直入”,而不是顺着防御阶层步步为营。

    a 、轻躁狂常用的防御机制是否认。因为否认是一种如此刻板的、全或无的防御机制,所以,无法用对其它患者有效的、由表及里的方式来和风细雨地进行干预。临床经验表明,直接进入深层次--掠过表面,忽视否认层次,经常是最佳选择。

    b 、偏执型患者运用否认、反向形成和投射之类刻板而原始的防御机制,来处理内心具有威胁性的邪恶内容,这样可使他们感觉这种威胁来自外界。他们需要治疗师透过防御,单刀直入引起防御的情绪及需求。

    这样单刀直入有以下两个理由:(1)他们需要视治疗师为坚强而聪明的,否则,他们在无意识中会担心自己将以邪恶力量伤害她/他;

    (2)他们表述清楚的东西,其实是对一种简单的情感已经进行了无数次的转换,以至于由表及里的方法永远也不会打探到他们基本的核心。

    因此,通过否认、方向形成、投射及移置,一种简单的需要被转换成了妄想型偏见。试图由表及里进行治疗的治疗师只会引发更多的妄想内容。

    如何识别来访者的情感?

    ①没有什么预先设计好的访谈问题一定能引出情感。(问这时候你什么感觉,来访者也想知道,这时候会告诉你应该有的情感。观察我们自己设身处地推测对方情感,②根据自己情感推测对方情感。③关注情感根本不需要刻意选择,需要内省,观察交谈。把自我分为体验自我和观察自我。小孩子在未开口说话之前就与养育人形成重要互动。④学会观察非语言交流。

    什么是焦点?

    个体内部心理结构中的关键表象。表象:心理结构中对外在事物存在方式,载体。关键表象常常反映出婴儿早期母婴关系的原型。了解一个人的焦点相当于了解一个人童年经历。咨询师根据自己的焦点揣测别人的焦点,一言一行引起反应。焦点往往非言语。关键是通过你如何看待他儿童期所有内容的体现,浓缩的行为,言谈举止。用自己的焦点与他互动。

    找到移情中没有出现的人际关系模式,治疗师如何干预:

    个案动力学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评估在患者的体验中缺乏什么类型的人际关系,然后想方设法让患者从情感上逐渐认识这一关系,使患者为自己不曾拥有的关系表示哀伤,同时获得他先前因缺乏这种关系而无法想象的一种人际关系能力。

    赞扬并不能真正产生和维持理性的自尊,只能孕育幻想

    :世界错综复杂,如果患者相信那些肤浅的赞美,就会为自己的未来设定相当低的标准,可能会失去获得肯定与成功的可能性,如果肤浅的赞美可以提升自尊,那么任何有朋友的人都不需要心理治疗。

    自尊即健康的自恋

    1、对于廉价的赞美,我们要么会产生连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也知道纯属荒唐的自我膨胀,或者为自己尽管受到嘉奖可仍不过是个平庸之辈而暗自惭愧;

    2、如果接受者确实相信这种赞美,他/她就会为未来设立相当低的标准,以至于会错失在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里获得与成功的可能性;

    3、对提高自尊而言,因那些微不足道的成绩而奖励和表扬人们,并不能使人产生自尊,反而让人感觉有点自欺欺人。

    在当代社会,身份越来越不固定,去中心化明显,如何恒定地调节、保持内心协调感和自我价值感?

    在瞬息万变的当代社会,一个人更需要拥有内在价值观和情感之间的连续性,需要明确并认同自己的角色定位,以使自体稳固及可靠。

    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移情是来访者童年未竟的事宜,希望通过治疗师来完成。怎么完成:将阻止他们成长及满意的内化了的形象投射到治疗师身上。来访者未完成的情节投射到治疗师身上就是移情。投射的东西可以是自己没有成长好的。满意的客体:是指虽然没有完成,但是可以想象应该怎样完成。将想象的投射到治疗师身上。(爸爸不够爱我,爸爸应该怎么爱我)

    反向认同使他们可以清楚看到,情感破坏力与抗拒顺从自我挫败式家庭模式的内在压力而形成的自尊之间存在着差异。原模原样的认同就是情感破坏力,也就是原生家庭,同样具有原生家庭的情感破坏力一样。

    道德上于己不利的东西,在现实方面却又能获得兴奋满足自恋。

    延迟满足的获益也即在此。

    说是某一个防御:为什么要防御,在防御什么。你说一句话对方说不对,不是阻抗。阻抗是防御机制,有动机有目的。咨询过程中发现来访者和重要客体有认同,是不是可以直接告诉来访者?一般是不用术语的。来访者不理解。二是术语会引起歧义,比如阉割焦虑,是一种害怕的情绪。应该怎么做:看《精神分析的技术与实践》识别,澄清,解释,修通。总体:潜意识内容意识化。

    《考试恐怖症的精神动力学分析》上海精神医学,2000年12卷第3期。

    人格结构:道德焦虑(本我和超我),现实(本我和自我)焦虑,神经症(自我)的焦虑。

    来访者症状表现出来最符合哪个阶段,自己最熟悉的,最好两者结合起来。

  • 那场永不止息的“心灵”战争

    作者:辄馨 发布时间:2013-01-27 09:56:06

    父辈的纠结

        王明珂先生今日已是国内学术界耳熟能详的学者,盛名跨越海峡两岸。他有关中国民族史的一系列著作颇受学界内外好评,或许是他所接受的海外人类学训练,使他能轻车驾熟地将“族群理论”、“历史记忆”这些观念工具引入传统民族史研究领域,开辟了一片独特的天地,以《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英雄祖先与兄弟民族》等一批作品为人所瞩目。但这些专著或者侧重某一主题,或者偏向特定的民族,让我们难以完整把握王明珂先生的研究理路,不过,收集了王先生多年来散见各类报纸刊物回忆、评论的文集《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而今问世,为我们全面梳理、解读作者的创作心路提供了可能。

        王明珂祖籍武汉,父亲从戎,为黄埔军人,曾于孙立人将军麾下参与滇缅作战,后遂赴台,在台湾眷村中生下作者。而书中所指的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狭义上讲便指他父亲王光辉和新一军参与的缅甸作战,而广义上讲,则是涵盖了他的父辈们所参与的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甚至“冷战”在内二十世纪上半叶席卷整个中国的战争。这一切又反过来投射到他父亲这代人的人生经历上———年青时心怀民族,暮年时对民族情感的召唤却渐渐失去了方向———构成了他的父辈绵延终生的“心灵战争”。

        在前半段心灵战争中,绝大部分国人都如“中央研究院之学术领导者傅斯年等人主要关怀的是整体中国民族问题”,王明珂在书中提到,傅斯年在给朱家骅、杭立武的信中称:“此地(云南)汉人其祖先为纯粹汉人者本居少数,今日汉族在此地之能有多数,乃同化之故。此一力量,即汉族之最伟大处所在。”傅斯年并非“大汉族主义者”,只是战争年代,危亡关头使其迫切希望众人坚持“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念。王明珂还提到,这种观念认同使傅斯年对“吴文藻、费孝通在云南进行的边疆民族研究十分反感”,因为傅认为,他们对当地细致的民族调查会导致“此等同化之人,本讳言其渊源,今言之不已,轻则使人生气,重则使之有分离汉人之意识,此何为者哉!”于是,傅斯年的侄子在一篇文章中言及,“是欲将吴文藻调离云南大学,以禁止吴与其弟子费孝通所从事的边疆民族研究”。

        相同的阻力也发生在倡导“古史辩”的顾颉刚身上,所幸的是,政治并未干涉学术,傅斯年没有插手吴、费等人的民族研究工作,其位于昆明呈贡“魁阁”的工作站在研究和人才培养上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不过,这种观念上的分歧,并未就此终结,而是继续影响了吴文藻师徒留在大陆,而傅斯年赴台后则负责史语所,担任台大校长的人生走势。有趣的是,傅斯年所主张“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念并没有随其远行,反而深深扎根到后来国家建设的观念当中。尽管“新中国”在吴文藻、潘光旦、费孝通等人积极力行的“社会主义民族识别”工作中,区分了多数民族和众多“少数民族”,但“中华民族”的观念开始成为每个中国人共有的观念。

        然而,或许会让傅斯年深深失望的是,他的学术衣钵传承人们,在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心灵战争中,却渐渐陷入了困惑,“谁是‘炎黄子孙’?”———王明珂在另一篇文章的开头中写道。

        “解构主义”与当代族群之困

        二十世纪后半叶是一个文化与政治变迁的时代,1974年,20出头的王明珂进入台湾师大读书。而在此5年之前的1969年,挪威人类学家弗里德里克·巴特写作了著名的《族群与边界》一书,事实上,各种“族群理论”在整个1960年代以来的人类学与国际政治领域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世界范围内前殖民地的大规模解体,民族-国家以独立主权国家的身份登上国际政治舞台,要为这些新生的族群力量找到精神力量的支柱,首先需要在理论上解构原先将各民族群体统合到庞大殖民帝国的联系,并在情感上建立民族-国家的政治合法性。于是,无论本尼克特·安德森和厄内斯特·盖尔纳等人提出了“想象论”,再或者“根基论”和“工具论”,其目的都是为了推动族群权利的获得,解构以往“现代主义”打造的“帝国主义-殖民地”联系,建立一种新的或许可以称之为“后现代性”的族群权利认同。

        与之相伴的则是“历史记忆”观念的推波助澜,以雅克·勒高夫《历史与记忆》为代表的“新史学”研究者们本着还原历史本身的目的开始了“历史记忆”的探索,这些研究的理路一如其中诸如霍布斯·鲍姆编撰之《传统的发明》、彼得·伯克之《制造路易十四》等主将的代表作名称所言,无论是公认的传统,还是伟人的事迹,都是后人逐渐建构、编织、堆积而“发明”、“制造”的,从这个层面上讲,民族共同体的“想象”亦然。

        王明珂用自己听过的一位人类学者在阿富汗游牧社会研究中的经验为“历史记忆”概念写了一个翔实的注脚,故事提到,一个游牧部落由于阿富汗战争游牧到其他地区,为另一部落接纳共享其草场。“战争结束后,这位人类者重访故地,几经打探终于找到了该部落。在宾主欢聚宴饮之际,主人提及本部落的祖先历史。这位学者发现,原来他已知的该部落始祖,现在有了一个哥哥,也就是目前与该部落共享草场的另一部落的祖先。同时故事中出现了这两位兄弟的父亲,两个部落的共同始祖。这位人类学者问道,为何以前没听他们提及这位祖先。他们只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过去没有必要提起这祖先,或说是现在想起来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记忆”本身的多元性,人们可以根据现实情境重新建构记忆的内容,两个版本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都是“真实”的,新版故事貌似编造,其实用隐喻的形式为两个部落当下的联合提出了合法性。然而,“历史记忆”研究本身存在另一个反向的路径———人们同样可以用其消解任何建立在“共同起源神话”基础上民族共同体的合法性。

        浸淫于这样的学术脉络与时代背景,王明珂不得不面对一个与其父所处截然不同的认知鸿沟:“台湾目前最强势的一种历史记忆便是:台湾最早的住民是原住民,三百年前闽粤移民随郑成功来台,他们是闽南人、客家人的祖先,六十年前又有一批大陆军民随蒋介石来台,他们是外省人的祖先。相信这样的历史,所以台外的社会现实便是:人分为四大族群,其中原住民是被征服者,外省人是新住民,闽南人与客家人才是真正的台湾人”———傅斯年泉下有知,是否会有几分落寞?

        矛盾的学术

        作为史语所的学术继承人,发掘中华民族之根源是王明珂根本的学术追求,这体现在其同事们至今对殷墟甲骨文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的整理出版当中,也体现在王先生本人对上迄“甲骨”时代便已出现的“羌人”的探究上,然而,他的另一些同事也以“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等文章回应了“历史记忆”对“国族”观念的解构之潮。

        1994年以后,王明珂开始前往川西等地的羌寨开始田野调查,他转述了20世纪40年代曾在岷江上游考察羌族语言的学者闻宥的感叹,“像羌这样一个古老的民族,经历了数千年的迁徙、混合竟然在此还有孑遗,而世人居然都不知道他们的存在”,然而,正如他在《寻羌》一书中所作的尝试一样,王明珂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在北川地区,由于过去‘一截骂一截’,20世纪50年代只有最西北角,上游已无其他村寨的人可骂的青片河上游‘上五寨’,部分人无奈地成为藏族或羌族。”

        当装备着“族群理论”和“历史记忆”观念之类“后现代”解构武器的王明珂,遇到了按现代主义国家观念建构的当代民族,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悖论:他所具备的理论工具在解构“当代原始人”幻象———即羌族并非一个逾千年未变的“纯粹民族”,而只是当下“一截骂一截”的产物———的同时,事实上,并不具备重建另一套族群合法性替代叙述的可能(即如其在《寻羌》标题所暗示的那样:羌,无处可寻;但又无法解释当地人从何而来,又将向何处去?)。另一方面,虽然“历史记忆”观念可以消解当代台湾族群认同的主体性冲突,但与之伴生的历史虚无主义,无助于当代中国的族群认同。

        因此,当我们借助王明珂的思路“从历史记忆角度,从我们对人类社会的了解,来探索、解读历史叙事中暗藏的‘密码’,借此体会及谅解人们为何要宣称自己或他人是黄帝、蚩尤、盘瓠子孙,或宣称自身是檀君子孙而非箕子之后”时,既要认识到这消解历史权威的过程,能帮我们了解这其实是人们对当下选择的隐喻表述;也要意识到,这一解构的尝试无法替代对“历史”本身的建设,以及其背后可能的“历史虚无主义”!

        不过,对于有志重建民族史的人们,并不至因此泄气,在通过《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一书的梳理后,可以了解,海峡两岸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对民族历史、当代民族的观念时代转换,以及学者对此纠结的“心灵”战争和种种战况。毕竟,解构之后,才意味着真正的建设。而装备了更新的人类学理论武器的研究者们,正整装待发,准备将平静赋予这场“永不止息的战争”。

    日期:[2013年1月27日] 版次:[GB18] 版名:[南都推荐] 稿源:[南方都市报]

    http://epaper.oeeee.com/C/html/2013-01/27/content_1800694.htm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7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速度慢(600+)
  • 二星好评(122+)
  • 无漏页(261+)
  • 不亏(540+)
  • pdf(501+)
  • 差评少(554+)
  • 博大精深(127+)

下载评价

  • 网友 权***波: ( 2024-12-30 07:42:41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訾***晴: ( 2024-12-21 19:10:28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师***怀: ( 2024-12-29 13:23:20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养***秋: ( 2025-01-08 06:15:36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潘***丽: ( 2024-12-20 02:46:09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石***烟: ( 2024-12-17 07:24:08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相***儿: ( 2024-12-11 03:57:11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后***之: ( 2025-01-03 03:02:53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濮***彤: ( 2025-01-06 19:12:46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曹***雯: ( 2025-01-02 16:51:29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居***南: ( 2024-12-15 22:57:19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孙***夏: ( 2024-12-22 10:31:48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田***珊: ( 2024-12-21 03:41:57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