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考论(一函三册)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冯天瑜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封建考论(一函三册)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冯天瑜精美图片
》封建考论(一函三册)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冯天瑜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封建考论(一函三册)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冯天瑜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2037168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7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暂无价格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44:59

内容简介:

基本信息 书名:封建考论 定价:760.00元 作者:冯天瑜 著 出版社:线装书局 出版日期:2020-07-01 ISBN:978-7-5120-3716-8 装帧:线装 开本:16开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基本信息 书名:封建考论 定价:760.00元 作者:冯天瑜 著 出版社:线装书局 出版日期:2020-07-01 ISBN:978-7-5120-3716-8 装帧:线装 开本:16开


精彩短评:

  • 作者:[已注销] 发布时间:2020-02-17 19:35:23

    将上司比作大象联系过于牵强,但有助于减少对上司的恐惧。

  • 作者:绿牙齿 发布时间:2013-05-18 16:35:53

    高研院少有的福利之一

  • 作者:臥東懷西 发布时间:2018-08-16 12:22:13

    有一些见地还是挺牛的,有很多关于职业规划的案例,实战派的作者,但书名起的有点标题党

  • 作者:mm豆 发布时间:2023-08-18 18:37:32

    踏实、务实、详实。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 作者:Ringo 发布时间:2022-11-19 19:54:59

    真的很感谢能把这本书翻译出来 好好学习领悟之 愿自己早日摆脱OCD的折磨

  • 作者:丁丁喵不是猫 发布时间:2018-09-02 17:27:25

    这是一本在我最低谷的时候让我重见阳光的书,更让我改变了对自己的认知,改变了看待这个世界的观念,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与种种妄念,也教给了我如何用自己的正念与善意获得社会的善意回馈的方法,从而达到开悟,也促进自己心理的成长和成熟。这本书是我向周围有类似问题朋友最为推荐的一本书,即使自觉没有心理问题的人,看看这本书也能获益良多。


深度书评:

  • 原“封建”——《“封建”考论》读书笔记

    作者:Gaiseric 发布时间:2022-01-22 15:32:54

    本书可谓是一次“原‘封建’”。 即使不能形成绝对正确的结论、改变目前专业词汇混乱的问题,作为一部优秀的文献综述,也足以引起后人的思考和答疑解惑。

    现代中国古代史界始终面临着一个重要却往往被忽视的问题,即秦至清时代被冠以泛化的“封建”社会之名,造成“关键术语失准”,却在如今历史学界广泛流传,作者认为是“滥用名词”。 由此,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论。

    首先是什么是“封建”,这一部分对比了中国、日本、欧洲“封建”的含义和古人对其的态度。 大致包含第一章《“封建“本义》、第二章《秦汉至明清的”封建论“》、第三章《《文献通考》及其续编的《封建考》》、第四章《日本的”封建论“》、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社会制度及其术语Feudalism的厘定》、第六章《欧日封建制”酷似“:近代欧洲目击者、学者》。

    其二是对“封建”定义的论战,包括了近代中国“封建”泛化形成的五个阶段以及苏俄、日本等的影响。主要包含第七章《日本学界对“封建时代“定位及历史分期说》、第八章《清末民初接纳新名”封建“》、第九章《五四时期陈独秀”泛封建“说》 、第十章《苏俄及共产国际以”封建“指称现实中国》、第十一章《中国社会史论战:”封建“概念》、第十二章《社会史论战封建观平议》、第十三章《从毛泽东著作看新名“封建”的定型过程》

    其三是重新定义秦至清的中国历史阶段,包含十四至十八章,包括了马克思原论、中外学者的观点、当代学者对泛化“封建”的质疑、作者的观点,作者提出了历史词汇的四大标准,秦至清宗法、地主、专制帝制三要素,最终得出将秦至清重新定义为“皇权时代”,也即“宗法地主专制社会”的结论,最后自己重新划分了中国的历史阶段,我个人也非常赞同冯天瑜教授的观点。

    冯天瑜教授此书,在说明“封建”一词本意及西义的基础上,动态研究和梳理“封建”概念的演变,并最终提出自己的改良设想,可谓历史文化语义学一次重要的总结和杰出的探索。

    何谓“封建”?

    一、中国古代“封建”

    1.词源

    “封建”一词在古代中国的本意,就是“以土地封人使之建国”,“封”即堆土植树、划分田界,引申为帝王将土地分赐亲戚或功臣作为领地、食邑,“建”则为“立”,所谓“封建”即划分、赐予、建立。

    2.原初“封建”

    夏商“封建”,是一种对氏族方国群体的承认,是一种“氏族封建”,而西周“封建”则是在周人征服东方后发展殷商制度而成,所谓以封建为“分”、以宗法为“合”的“宗法封建制”。

    西周封建,实际就是“封建”的原初之意,包括“天子建国”(周天子具有封授诸侯的特权、封授通过册命法典化、建国过程由天子直接操纵、周天子有封国重要职官任命权)和“诸侯立家”(诸侯在自己封国内向卿大夫分封食邑,但仅有收取租税的权利,而卿大夫供职于诸侯,大夫采邑并非一级政权单位)。

    总之,西周封建,“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

    3.“封建”的发展

    春秋以降,“天子建国”逐渐转变为“诸侯建国”,再至“陪臣执国命”,由“内废公族,外务兼并”,封建制开始逐级崩塌。至战国,列国大夫仅赐食邑,仅能收租税,大不同于以往领主拥有世袭禄位的采邑,同时,郡县的行政组织开始取代封建,从政治上表明国家垂直控制地方政权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经济上则表明国家掌控经济资源,大一统的专制社会逐渐建立。

    秦汉以来,废除封建之事虽经反复,却依然确立下来,而出身草莽者晋升为王公贵胄之事不在少数,表明宗法封建的不断衰落。中唐以后均田制废止,愈益确立下朝廷与平民的直接经济关系,王侯们只在封地征收财赋,而没有政治治理权。

    虽然“封土建国”之事在西汉初期、西晋、明初依然存在,而土司制度也具有封建色彩,但秦汉至明清“封建制度”无疑已经退居次席,“郡县制度”成为主流。

    封建贵族政治转变为郡县官僚政治。

    4.“封建论”

    在封建制被逐渐废止的秦汉至明清时代,古人论封建之事一直是政论的一大主题。有人将封建作为“三代遗制”而理想化为乌托邦,认为封建导致“兵决而无止”的反封建之论也更不在少数。

    秦廷议封建,最终听从李斯之言,废止了封建制。楚汉之际在反秦的浪潮下,封建制作为怀古情思再度出现,但在西汉初年遭到了张良、贾谊、晁错等裁抑封建的打击,不过在《淮南子》中,刘安还是提出了主张开明君主的、在统一中央政权之下保持封建制的主张。

    魏晋以来,随着士族门阀贵族的诉求出现,颂扬封建的怀古之情再度出现。

    唐代在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徘徊不定,成为论封建的极盛时期。太宗朝曾有著名的封建论,最终众臣阻止了唐太宗的封建想法。唐代最为著名的,即是柳宗元《封建论》,他首先强调封建不是“圣人意”而是“势也”,又从公私之辨的角度辩证的看待封建,表示秦始皇废封建虽然主观上是为“私”,实际上有利于国家统一,客观上达到了“公”。

    宋代苏东坡评价封建是“争之端而乱之始也”,大体赞同柳宗元。

    明亡后,王夫之以民本思想为基础思考废封建是“假其私以行其大公”;黄宗羲则从君民关系上认为,封建时代“君之视民犹子弟,民之视君犹父母”,看到了“不封建”时代君民关系的疏离;顾炎武提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提出政权分而国不分,以“分权”救专制。

    清代魏源认为“封建之世喜分而恶合”,同时认为封建统治者与人民关系相对缓和,而郡县制则有坚固完备的体制抵御外敌。

    晚清民国时期,随着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下降,又有了“地方自治,代议制之先声”的说法。

    总之,虽然古代封建论角度多元,既有政治角度论封建得失,又有文化角度论封建优劣,谓“转换视角则价值多元”,但其所论“封建”,都是指“封土建国”的本义。

    5.广狭之辨

    “封建”狭义,仅指殷周“封国土,建诸侯”制度,而随着历史发展,广义“封建”代指列代分封形态,包括封爵制、实封与虚封。其可分为“封而且建”的周代封建本义,封建广义的“建而不封”如唐代藩镇的形态、“封而不建”的历代封爵。

    二、日本“封建”

    1.日本封建的形成

    日本建立封建制度,一方面来源于中国对其的册封体制,在国际外交上接受了这样一种封建语义,另一方面则是自身历史发展,由部落战争以致天皇的统一和模仿中国政治体制建立日本政治制度,再至皇权衰落进入幕府统治的封建时代,再至废除封建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实现近代化。

    2.日本封建制

    日本封建制正式形成于德川幕府“以严格的上下主从关系和家长制统治关系为核心,建立起封建阶级组织”,以执掌军政实权的征夷大将军的“公仪”和名义上的君主天皇的“禁里”为二元复合结构,二百数十个大名受封于幕府,为“藩国”,之下为“以宗族结合、主从结合的双重关系组建的武士团”成为社会基础,由此幕藩制为日本的封建制。

    另一方面,日本也对周边国家实行册封,建立了自己的“小中华”体制,也可谓国际上的封建制。

    3.日本废封建和论封建

    “废封建”和“尊皇统”是日本近代化的先声,面对入侵,日本人的效忠对象开始超越封建藩主直指全日本乃至日本的象征——天皇,由是废封建为中央集权成为近代化、建立民族国家的当务之急。明治政府通过版籍奉还、废藩置县、四民平等的方式实现了废封建与近代化的同步。

    明治政府宣布改革是“古制的复兴”,淡化了维新的西化色彩,由此缓和了内外、古今矛盾,降低了改革代价。

    三、西欧中世纪Feudalism

    1.西欧封建制的形成

    西欧封建制是“古罗马时代社会组织与日耳曼蛮族军事组织揉合而成的”,罗马因素包含了隶农制、庇护制、庄园制和大地产,日耳曼因素则包括首领与部属间荣誉、忠义的维系而成的人身依附关系,首领将征服的领土及丧失田产的农民分给战友团的各级首领,成为逐级分封、彼此各尽义务的契约封建制。

    2.“封建”的定名

    法国大革命中,“封建”被引申为“落后、守旧、反动”,由此泛化使用。

    在西方史学界,feudalism一般指西欧中世纪制度,其特点是1.土地占用是一种政治特权,权利义务统一而逐级分封2.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3.国家权力分散 4.超经济剥削。(封土封臣、领主庄园、农奴制、政权分散四要素)

    而马克布洛赫提出“广义封建主义”,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多层面的欧洲中世纪社会,认为“封建社会”主要在于“依附关系”和“等级制度”,是一种中世纪的“普世性制度与社会形态”。

    3.对比中国

    西欧的封建制要旨在于“强者对弱者的保护和弱者为强者服役”的“契约封建制”,而中国周代的封建制在于“通过血缘纽带及血亲伦理实现领主对附庸的控制”的“宗法封建制”。

    美国历史学家德克·布迪将周代视为“封建的”,魏晋南北朝为“准封建的”。

    他又提出周代是封建社会的“静态标准”(主从关系、私人地方政府、世袭、分封制度、农奴、私人武装),魏晋南北朝是封建社会的“动态标准”(帝国瓦解、蛮族入侵、中央权威衰落、军事技术被武士集团垄断、普遍宗教信仰)。

    4.欧日对比

    布洛赫指出,“欧洲的封建主义承袭了‘罗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日本封建主义承袭了中国式政府体系和日本氏族制传统”,区别在此,但二者的封建形态相类似。

    “封建”词义纷争

    一、

    日本因素

    秦至清的社会形态被日本学者排除在“封建社会”之外,而称“专制政治社会”

    二、

    中国发展

    1.

    第一阶段: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之际,学者论“封建”,较少从社会经济立论,而多从政治视角入手,认为周代封建与feudalism和日本幕藩制相近。

    黄遵宪《日本杂事诗》认为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废分封行郡县相似。

    梁启超三世说(多君为政之世:酋长之世/封建及世卿之世、一君为政之世、民为政之世)明确指出“封建时代”是贵族政治、列国并立、阶级之风。而日本“封建灭而民权兴”,中国“封建灭而君权强”。

    严复则指出周代封建与西欧feudalism可以类比但终结于秦代。

    章太炎反对严复,将封建于西欧代议制贵族院类比,孙中山则在封土封臣、贵族世袭上使用“封建”,而将革命任务作“反专制”

    2.

    第二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五四运动时期陈独秀将“封建”延伸至中国现代,等同于落后反动,代指“前近代”,为混乱之始。他把“封建时代”与“君主专制时代”相提并论,归结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程序。他把孔子思想流行的时代都纳入封建时代,即孔子=落后反动、落后反动=封建、孔子=封建。于是“封建主义”开始与集权主义、贵族政治和官僚政治、领主经济和地主经济这些互不兼容的概念混为一谈。

    3.

    第三阶段:大革命前后

    列宁提出农业生活方式、自然经济统治地位、地主、农奴制是封建制,实际已经是泛化,认为“凡在‘农业生活方式和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基础上的社会,便是‘封建主义’”,影响中国,使得我们采纳“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定义。

    4.

    第四阶段:20年代至30年代末中国社会史论战

    关于当前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导向了中国社会史的论战,形成了以陶希圣为代表的古典封建论和郭沫若为代表的泛化封建论两个阵营,其下又有多个派别。这些社会史论战无疑是超越传统史学以王朝盛衰为核心的规律论,引入了社会科学的概念,是一大突破,开始从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制度构成的“社会形态”探讨历史,但很大程度上走向了“历史单线进化论”和“社会形态共性论”的偏颇,且忽视了核心概念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其实,归根结底这些泛化封建论根植于外来影响,也来源于现实社会现象。

    5.

    第五阶段:1939以降“泛化”定性

    毛泽东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泛化封建观,提出现代社会一部分被视作腐朽、落后、反动的人事物,都是“封建主义”的,需要打倒,借鉴了苏联“权威”思想

    三、

    马克思主义原论

    有学者将泛化封建观称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这无疑是不正确的。马克思虽然着重阐释历史发展普遍规律,但也着力揭示历史演化的多样性,预留了讨论空间,认为西欧资本主义的起源和进化路线并不是人类各民族必然经历的道路。

    他将“亚细亚生产方式”特征表示为“农村公社、土地国有、专制主义”三位一体,认为走向资本主义的途径并不止“封建”一种方式。而恩格斯也提出封建制三大特点“贵族地方分权”“等级制”“人身依附”,这是与秦至清不符的。

    “土地可转让的非贵族土地所有制”、“中央集权君主专制”都是受到批评而与封建主义不兼容的。

    重新定义秦至清的中国历史

    一、

    质疑泛化封建观

    周谷城从政治角度,认为古代封建本义的矛盾是各封国与中央的矛盾,称“国家封建”,“封建制”即封建泛义则是地主与农民间的剥削关系。

    王亚南反对“中国今日仍为封建社会”,认为这是“得自外人,忘却了中国封建制度的特质”。

    瞿同祖从经济生活、土地制度、政治结构、社会阶级等方面认定西周为封建时代之始。

    钱穆《国史大纲》划分中国历史为“由封建而跻统一”;“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

    李剑农从经济角度认为“封建为立于氏族共产制与个人土地自由制中间的一种制度”。

    胡适认为中国应“驱五鬼”即“贫穷、愚昧、疾病、贪污、扰乱”这些现实问题,而非作为标靶的“封建”。同时他还从文学的角度提出封建主义的周代是白话文学,而统一帝国时代的文学是骈文、律诗、古文。

    费孝通从思想史角度提出将孔子时代划为“封建和皇权交替过程的前期”,表示孔子思想的时代性和矛盾性。

    总之,这些中国学者从各个角度的反对泛化封建在封建语用的四、五阶段处于非主流,但依然是重新界定“封建”的基石。

    二、

    秦至清历史分期

    梁启超提出中国史三个阶段:上世史(中华民族形成期,中国之中国)、中世史(中华民族与亚洲,亚洲之中国)、近世史(与其他文明,世界之中国)。

    关于秦至清,梁启超称为“统一时代”、严复称为“霸朝”、周谷城称为“专制一尊”、戴行轺称为“过渡社会时代”、王礼锡称为“专制主义时代”,等等。

    外国学者中,马克斯韦伯称“官僚·公型制”或“家产官僚制”、杜威称“专制帝国时代”、李约瑟称“官僚主义”、谷川道雄称“专制政治社会”。

    三、

    作者的重新定义

    1.

    封建时代的结束

    周秦之际,首先是“封建世袭、权力分割的贵族政治转化为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其二是“土地不可让渡的封建领主经济转化为土地可以买卖的、以小农生产为基础的、直接向朝廷纳税的地主经济”。这两大转变之后,作者认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已是“非封建”的。

    2.

    四大标准

    面对秦汉以降中国学者对名学的不重视和思维模糊性的特点,作者提出他定名的四大标准:

    a. 制名以指实:命名要反映社会实际

    b. 循旧以创新:新名不能背离其所借用旧名的所指方向

    c. 中外义通约:要观照国际术语

    d. 形与义切合:不可形文错置

    3.

    三大要素

    宗法制、地主制、专制帝制

    地主制和宗法制、专制帝制互为表里,首先是地主制需要借助宗法制为维系力量,其二是地主是专制帝王选拔官吏的基本群体。

    地主经济与自然经济是宗法制和专制帝制的经济基础又被其反哺保护、行政管理上中央集权但民间以宗法组织形成“国法”“人情”结合的网络、文教选官体制与儒释道结合的信仰格局由上述社会结构产生又为其提供人才。

    这就是秦至清时代的三要素。

    4.

    皇权时代

    将这三要素结合,可定名为“宗法地主专制社会”,而在这三要素之上,高扬着统辖万象的大纛——皇权,由是将秦至清定名为“皇权时代”。

    5.

    阶段划分

    在此基础上,作者再度划分中国历史分期。

    简言之:原始时代、封建时代、皇权时代、共和时代。

    细分之:原始群时代、氏族共同体时代、宗法封建时代、宗法封建解体时代、皇权时代前期、皇权时代后期、共和时代

    很多人会认为,“封建”作为“前现代”的描述,已经在中国社会被广泛接受,存在于历史课本,也被大多数历史老师使用,那么,为“封建”正名,有什么意义?

    作者认为,考究概念误植的原因可以“加深对术语背后文化意义、历史内涵的确切理解”,对概念误植成因的具体考察,“有助于发现汉字术语健康生成机制,从而为今后新语的创制指引正途,以防止新的不确切属于的出现和滥用”。

    总之,我认为,“封建”本义就是单纯的“封土建国”的政治制度,在近现代史学中演化为具有封土封臣、领主庄园、农奴制、政权分散等要素的社会形态,又进一步引申为代指落后的“前现代”。

    “封建”语用的误植,从历史角度讲,是我国历史上封建制度与封建经济基础的脱节(周代有封建制度而无封建经济基础,魏晋南北朝有封建社会形态和经济基础却无确立的封建制度),这与“封建主义”典型西欧和日本既是封建制度又是封建社会的形态不同,而二者在经历封建社会后的走向也不同(中国走向了君主专制,欧日走向绝对主义进而走向近代化),即西欧和日本的前近代是封建社会而中国的前现代是皇权社会,两方的发展有很大不同。

    但中国史学界受到西方“泛封建”思潮影响,忽视了世界历史的差异性,而将中国的“前近代”等同于“封建”,又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五种形态说,背离马克思对于社会史的态度,强行使用公式法套用中国历史,又受到重要政治人物的推动,最终使得“封建”一词与原义完全背离,造成语义混乱。

    当然,这类社会形态词汇归根结底是为了便于“理解”历史,一种形态和制度绝非一蹴而就的,其程度、状态、范围都在发展变化中,“定性”和“划分”绝非永恒正确的。作者所谓“皇权时代”,是一个很好的改良方案,但也不见得“完美”。

    对于世界历史,要走“一元多线发展观”,包容的认识到差异与不同,对于我国历史,要考察我国特点和历史实际,更要学会独立思考,莫要受浪潮影响,而忽视了历史真实和人文关怀。

  • 关于本书的归纳和问题

    作者:清心寡欲展三水 发布时间:2011-04-21 21:36:32

    (此文原本是在论坛里发的帖子,原名关于讨论封建名实问题和当今所谓“地主封建制”)

    最近看冯天瑜《封建考论》,还是有几个问题不明白。又从图书馆借了本《封建名实问题讨论文集》,还没看。先上来问问,有懂这个的希望能帮忙解释一下疑惑。

    对本书:

    目前基本的理解是,“封建”的古义、西义、马克思义和我们现在习用的“封建”意义上有着某种区别。

    简单说,古义“封建”主要是政治形式(由此产生一系列相配合的制度和含义的广狭都脱不出这种“分封建制”的基本约束)

    西义的Feudalism被翻译为“封建制度”,开始应该是基于欧洲中世纪和西周政制的相似性。而马克思的“封建”概念似乎和当时欧洲史学的通用概念相差不大?(这是我对冯天瑜的书的理解,西方史学界通用的对封建社会的界定包括封土封臣、领主采邑、等级制度、人身依附、政权分散等等。)

    至于我们现在所用的封建,似乎第一是受到斯大林的“五种社会形态单线递进”说法的影响,但是斯大林这种分法受到很多批判;第二点,也是最关键的。就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史学所用的封建,是按照“生产关系”来划分的?而且,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划分的基本标准是“经济形态”,然后就可以论证中国秦汉以后和西欧中世纪在“经济形态”上的相同,便可以同时划入一种社会形态上了?(但是即便如此,是否该用“封建”一词也大可商榷。)

    ————————————

    这样看来,其实我们现在所讨论和习用的“封建”根本就完全可以理解为另外一个词汇。

    我的问题是,

    第一,划分社会形态用单一的“经济形态”,也就是我们现在通用的“马克思史学”成就,是否违背马克思原义,又是否把历史唯物主义变成了经济唯物主义?(PS:现在看了一点点《文集》的讨论,似乎基点真是单一的经济形态。)而这种分法是不是太过忽视了其他方面?虽然能在经济上找到中西二者的相似之处,但是太偏狭了吧?(虽然概括性也较强。)(至于用不用的上“封建”这个词就是另外一回事。)

    第二,秦汉以后的社会经济形态又是否和西欧中世纪的封建社会相似?这必须基于具体史实来判断,但是我对此确实不懂。另外,“超经济剥夺”这词语我也不理解,最关键的是,中国秦汉以后的经济形式是否和中世纪一样,是以“超经济剥夺”为主要剥夺手段?

    第三,即使不讨论政治、社会、思想的上层建筑,仅仅就生产方式或者经济形态讨论,西欧中世纪“土地不得买卖”、“人身依附”这种和经济生产密切相关的东西都不相同,把中世纪和秦汉以后的中国划入同样一种社会形态(不管它是不是封建),也太牵强了吧?而作为划分标准的“经济形态”,不就是指的剥削方式、生产资料拥有之类的么?(连土地所有和人身依附都不一样,怎么能说经济形态一样呢?还有我现在没弄清的超经济剥夺是否一样?)

    ——————————————

    (其实按照我的理解,所谓地主封建制,其中的“封建”除了因为马克思主义者所理解的、生产关系和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相似,所以把它叫做封建以外,从词义的发展、内涵来看,完全与封建没有任何关系。随便换个什么词都行,因为本身“封建”不表达生产关系?同时,封建的另外一个描述“自然经济”,几乎可以包括所有前近代社会,这个标准还有意义么?)

    ——————————————————

    也许这样表述清楚一点。

    我们现在所用的“封建”一词,

    在中西词义上。

    除了“经济形态”和西欧中世纪的Feudalism相同以外,

    和中国本土原来的意义没有什么关系,

    也就是说,把Feudalism的生产关系单独抽离出来,

    作为“封建”的判断标准,

    然后以此标准,

    断定中国秦汉以后是不是“封建”社会。

    从而把一个全新的含义灌入了中国旧有的名词“封建”之中。

    最后导致了名实脱节。

    ————————————————————

    补充:

    后来看了两篇《文集》中的解释。确实是以经济形态划分的。

    标准是:不完全的人身依附、超经济剥夺、以自给性生产为主的自然经济、大土地所有制。完全以经济形态划分,具体的,分为西欧的“领主封建制”和中国的“地主封建制”。

    ——————

    请问这种说法合理么。是否符合中国古史状况?

    不过还是得说,即使这样划分,也不应该取“封建”这个词。完全可以换个名称。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8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3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小说多(138+)
  • 无多页(350+)
  • 博大精深(570+)
  • 藏书馆(215+)
  • 收费(80+)
  • 赚了(578+)
  • 无漏页(95+)
  • 下载速度快(359+)
  • 全格式(644+)
  • 二星好评(233+)
  • 目录完整(317+)
  • 无盗版(335+)
  • 快捷(395+)

下载评价

  • 网友 焦***山: ( 2024-12-20 23:19:56 )

    不错。。。。。

  • 网友 游***钰: ( 2025-01-05 13:38:24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相***儿: ( 2024-12-22 21:40:53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印***文: ( 2024-12-22 00:15:59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融***华: ( 2024-12-12 21:24:10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家***丝: ( 2024-12-18 14:59:28 )

    好6666666

  • 网友 师***怀: ( 2024-12-21 18:47:07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习***蓉: ( 2024-12-14 21:40:38 )

    品相完美

  • 网友 寿***芳: ( 2024-12-18 22:37:28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訾***晴: ( 2024-12-17 19:05:34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宫***玉: ( 2024-12-31 12:36:11 )

    我说完了。

  • 网友 苍***如: ( 2024-12-24 09:16:21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辛***玮: ( 2025-01-01 17:13:43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石***烟: ( 2024-12-22 17:10:29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晏***媛: ( 2025-01-07 01:23:14 )

    够人性化!

  • 网友 饶***丽: ( 2024-12-12 00:14:06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