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左右脑大开发 斯瑟蒂克胎教40周(汉竹)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42:29

左右脑大开发 斯瑟蒂克胎教40周(汉竹)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左右脑大开发 斯瑟蒂克胎教40周(汉竹)精美图片
》左右脑大开发 斯瑟蒂克胎教40周(汉竹)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左右脑大开发 斯瑟蒂克胎教40周(汉竹)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53771724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39.8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42:29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怎么又要上班 发布时间:2022-02-05 18:54:51

    前面有意思,中间65到85回简直是瞎写文风淫靡毫无价值。不及四大名著艺术价值一半

  •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1-07 15:38:30

    没啥用

  • 作者:灰常小鱼蛋 发布时间:2019-07-04 14:39:22

    是的没用,完全不会照着做

  • 作者:大树苗 发布时间:2021-09-03 11:14:13

    鸡肋....

  • 作者:Saphir 发布时间:2022-09-02 07:48:42

    他人赠书。娃儿还没出生,我就被迫看这种烂书……

  • 作者:刘默默° momo 发布时间:2019-08-05 12:43:13

    吸取可吸取之处


深度书评:

  • 作者:鲸歌sing 发布时间:2021-01-14 11:14:06

    这一文章为《堕落者的天堂》译者张建华为本书所作序言。译者是从事俄罗斯文学研究和翻译的专家,对波利亚科夫的作品有着多年的探究,极为熟悉作者的写作风格,因此译作质量很高,绝对值得读者信赖。

    20世纪80年代中期,俄罗斯文坛出现了一个个性鲜明、创作辨识度极高的小说家。他以犀利、深刻的社会批评和小说讲故事的优秀传统,成为社会反响最强烈、读者人数最多、市场绩效最佳的当代俄罗斯作家之一。他就是尤里·米哈伊洛维奇·波利亚科夫。

    波利亚科夫出生于1954年,经历过后斯大林时期的社会演变、经济“停滞”、制度“重建”、苏联解体、后苏联“乱世”的洗礼。从童年、少年到成年,他的整个生命成长期恰同俄罗斯社会的剧烈动荡和历史转型同步。从莫斯科州立师范学院毕业后,他做过夜校教师,在苏军驻东德部队当过兵,在莫斯科区团委机关当过领导,在莫斯科作协和俄罗斯联邦作协任过书记,还曾当选为全苏共青团中央候补委员。苏联解体后,他历任“俄罗斯文化”电视频道《语境》栏目主持人、普京总统文化艺术委员会委员。2018年总统大选期间,他担任普京在文化艺术界的大选委托人,如今是俄罗斯很有影响的《文学报》的编委会主席。

    波利亚科夫从诗歌创作起家,丰富深厚的社会生活积淀和俄罗斯知识分子强烈的责任感使他很快从倾向情感表达的诗人变成了一个关注社会现实、探究人性变异、充满精神焦虑的小说家。这个工人家庭出身、在苏维埃文明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作家对苏联社会有着本能的依恋与亲近,他一直把自己的命运与苏联国家、俄罗斯民族的命运维系在一起。他总是以形而下的感悟和顿悟,带着一种悲悯的情怀审视社会体制、文化规训中的民众生存,他坚持文学历史的和人性的价值判断。同时,他鄙弃西方民主、自由的伪善,表现出当代俄罗斯知识分子的风骨与个性。俄罗斯鼎鼎大名的作家、诗人,苏联和俄罗斯国歌的词作者谢尔盖·米哈尔科夫曾向苏共中央领导人建言说:“你们对尤里·波利亚科夫得谨慎点,他可是最后一个苏联作家!”俄罗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停滞与前行、光明与黑暗的社会文化冲突,真诚与虚伪、无畏与怯懦、正直与邪恶的人性碰撞在他的小说中都有十分鲜明的体现,他的小说具有当代俄罗斯文学中难得一见的真切的生活、强大而切实的批判力量。

    中篇小说集《堕落者的天堂》收录了波利亚科夫早年成名的六部中篇小说:《复员令下达前的一百天》(1980年完成,1987年发表)、《区里的非常事件》(1981年完成,1985年发表)、《纠错》(1986)、《极顶》(1988)、《民主小城》(1993)、《堕落者的天堂》(1997)。波利亚科夫分别讲述了在部队、共青团、学校、政界、商界等社会阶层,发生在一个人、一群人生活中的故事,他把桑榆暮景的苏联和苏联解体后一个时代的各层生活都叙述了个遍,触动了社会的症结、时代的痛点,表现出了对转型期俄罗斯社会内在问题的高度敏感和警惕。他的每一部小说刚刚问世都会成为一个轰动的事件。当年,刊登这些小说的《青春》杂志编辑部不得不辟出一个贮藏室专门用来存放波利亚科夫的读者来信,作家若在大街上被行人认出,人们便会围拢他自发地召开一个小型的关于他的创作的讨论会。2001年,俄罗斯《青年近卫军》出版社将作家20世纪的作品结集出版,在前言中说,作品“为20世纪末俄罗斯文学复杂的思想、艺术和道德探索提供了一个深刻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我们社会的现状以及当代俄罗斯的历史之路……波利亚科夫不仅是一个可读性很强的作家,还是一个经得起反复阅读的作家。《区里的非常事件》《复员令下达前的一百天》《纠错》《极顶》《民主小城》《堕落者的天堂》……已成了真正意义的‘偶像’小说,有了数十个版本,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搬上了银幕,改编成了话剧,还进入了中学和大学的教学大纲”。

    《复员令下达前的一百天》(下称《百天》)讲述的是苏联的兵营生活,是部队不正常的士兵关系和广大士兵寂寞与贫瘠的精神生活。作者揭露了在部队普遍存在的“老欺新”的“行伍法则”,表现了普通士兵个人尊严的被无视和存在感的被淹没,一种缺乏关心、理解、爱的部队文化和充满屈辱的士兵生活。小说中列兵叶林入伍后的生存状态尤具悲剧色彩,他屡遭老兵的羞辱和虐待,还经历了入伍后被女友抛弃的情感痛苦,来自血液中的“野性”被充满匪气的老兵的强悍所征服,最终在绝望中自戕。当战友们发现他时,他已死在军营外的一条壕沟里。小说的结尾苍凉、凄清,时值夜晚,“皓月当空,宛若一个被擦得闪闪发亮的,复员兵的皮带扣”,隐喻表达了前去寻找战友的士兵们,特别是即将复员的老兵们的难以言诉的痛苦,一种难以赎清的心灵债务。任何悖逆人性的规矩,即使是不成文的,也永远是自由生命的套索,违反和挣脱,哪怕只存一丝念想,就注定会招致不幸与灾难。以服从为军人天职的士兵的尊严、意志、情感能不能得到尊重?存在于苏联兵营中的野蛮、暴力何时能休?这是叙事人,一个正义、善良,充满爱的知识士兵的发问与思考。

    在《区里的非常事件》(下称《非常事件》)中,作者把20世纪70—80年代苏联社会生活的失序状态深入到了基层的区共青团组织。团区委机关会议室被洗劫的偶发事件使得各种社会问题露出水面。作案者原来是一个渴望进步却因说实话而被团组织拒之门外的小青年,随后沉沦、流窜、酗酒、犯罪。共青团教育中爱的缺失把学校变成了一个只讲政治表现,而无关人性、情感、道义的无情无义的世界。“政治立场”成为衡量一切人,甚至未成年的孩子们好坏的唯一准绳。它限制了领导者的视野,扭曲了他们的人性和道德观。在这一原则的统领下,领导者的好恶、意志、话语、礼法成了下属不可违逆的铁律,民众、社会保护者的角色变成了专横力量的化身。一家色拉油厂团干部换届选举大会再现了企业领导包办一切、左右一切,全然不顾广大青年工人意愿与诉求的体制症候。围绕着共青团承接的孤儿院新楼建设工程,各单位不断地扯皮、推诿暴露了社会运转机制的失灵。作者说,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国家领导干部的后备队,团委书记是“青年事务部长”,然而与所有的政治机构一样,团组织干部之间围绕着地位、权力的钩心斗角也已成常态。小说表明,社会政治结构中最小的细胞组织共青团都已经发生了病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诚信失落、尔虞我诈的现象普遍存在,任何一种“非常事件”的出现,都成了国家随时可能发生事故的一个警示,都有制度缺陷、民族精神蜕化的内在成因。

    苏联文明的第三块基石——学校成为小说《纠错》的叙事对象。作品描写了发生在莫斯科一所精英中学里的故事,讲述了师生在课堂内外、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所作所为、所言所思。作者对苏联学校教育的现状表达了深深的忧虑。首先是权势金钱主宰一切的社会规约、言行不一的社会风尚、实用主义的社会思潮对教育工作者的不良影响和对青少年成长的精神腐蚀。物理教师马克斯说:“我们生活在一个辞藻华丽但行为卑鄙的世界里。人越是卑鄙,话却说得越是漂亮。”社会和家长普遍看好的一个课外辅导老师,并不是他的专业水平高,而是他拥有有钱有势的人际关系,因为这才是让孩子未来进入名牌大学的关键。一名中学生说,如果现实生活中一个修汽车的钣金工都能雇一个副博士去为他家管菜园子,我还发奋学习取得优秀成绩做什么?其次,师生的精神、道德状况堪忧,更为可怕的是,他们没有任何对未来的向往和希望,心如枯井却又浑然不觉。校长为了个人的仕途出卖朋友,教导主任严厉冷漠、麻木呆滞,俨然一个学校的酷吏,男老师在引诱年轻的女实习老师,女老师专注于一种风光、时尚的“美丽”生活,班主任向学生家长收取贿赂,个别老师竟然在课堂上与学生发生肢体冲突……班上一半的学生都来自单亲家庭,有的甚至在酗酒者父亲的拳脚相加中生活,这样、那样的心理缺陷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成长。一些少年对祖国的历史、民族精神传统毫无了解,一味崇尚物质丰富的西方。叙事人,来中学代课的报社记者佩特鲁舍夫,一个有良心、充满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深深地感觉到,除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空洞许诺和所谓的全人类价值观和永恒的真理外,学校不能向学生提供任何的精神信仰和思想支撑。他试图用英雄主义的历史——寻找一位在卫国战争中阵亡、富有才华的作家小说手稿的方式来唤醒学生对祖国历史和英雄人物的记忆与崇敬,然而仅仅依靠历史的回忆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英雄早已被人们忘却,作家的手稿也早已失落。他深感苦恼的是,无法在学生面前对社会正义、生命意义、精神价值、民族未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做出回答,最后连他自己都无法改变因为班上发生的一次偶然事件被校方逐出校园的可悲命运。

    《极顶》是继《非常事件》之后又一部讲述苏联任命体制内政治生活、权力与政治、政治与生活关系的故事。“极顶”(апофегей)是波利亚科夫通过小说女主人公娜佳之口,自造的一个俄文词,是知识分子对发生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社会生活极度怪异、绝顶荒唐现象的谑称,是对社会精神颓唐、信仰缺失的指代,是人们对现实失望、对未来丧失信心,对国家、民族漠不关心态度的概括。

    小说讲述的是发生在莫斯科红色无产阶级区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故事。以绰号“步兵战车”布西金为代表的历任区党委第一书记坚信政治权力的神圣不可侵犯,他们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政治手段,任人唯亲的工作作风,自负傲慢、极度虚伪的人格成为苏联时期各级官僚人品和精神状态的绝妙写照。政界充满了“热里亚比约夫习气”——“知识分子的一种神经质的纪律观”:对领导孝子般地忠诚,唯上级命令马首是瞻、唯上级脸色和好恶为行的工作作风。面对第一书记的惊恐,同僚之间的怀疑、猜忌与不信任成为各位副书记、区政府官员普遍的政治心理。肾病中心医院发生的贿赂事件涉及医院之外权力上层的大人物。师范学院自称二战“老战士”的江湖骗子始终享受特殊的荣誉和待遇,因为始终有政府高官的庇护,是后者在二战期间曾享用过那位当军需官的“老战士”提供的漂亮女人的报答……十余年的政治生涯让年轻的区党委书记齐斯奇亚科夫终于通晓了官场文化的种种奥秘:在官场游戏中消灭一个政敌或是提携一个朋友都被宣称是解决人事问题;个人的命运往往是悬挂在主子胡须尖上的;为官应尽可能避免冲突,完全按照公正的原则解决冲突往往行不通……而作者更重要的关注点在于政治对人性的异化:面对一辆专车,一套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豪华住宅,每周满满一网兜、提都提不动的美味,独栋的别墅,特护的医疗,精心安排的国外考察,一部机座上印有小小金色国徽图案的象牙色电话机,为官者一定会不假思索地选择后者,这一来自精神裂变而内化于身心的生活选择道出了为官者的普遍心态,揭示了人由被动的政治受害变为主动受害的异化路径。

    《民主小城》(下称《小城》)所呈现的是苏联解体前后社会生活存在的另一种方式。如同奥威尔的《1984》和扎米亚京的《我们》一样,作者虚构了一个“后叶利钦”时代的政治幻象。他将苏联解体前后的几任国家领导人连同他们的属臣官僚、党派团体、御用文人的代表统统关进了戒备森严的假想集中营——以民主命名的“小城”,作家借助于这一讽喻性的“异托邦”展开对时代社会关系、精神生活、内在价值、人性状态的思考,揭露俄罗斯“乱世”时代生活的荒诞。波利亚科夫说,“《民主小城》本质上是我们今日的荒唐生活,我试图向那些仍在迷茫中的人发出警示:尚未进行到底的民主——乃走向极权的捷径”。

    在这个所谓的“民主小城”,社会政治所呼唤的自由、民主、平等,政治领袖所许诺的稳定、安宁、幸福带来的却是始料未及的后果:“小城”是个“牛鬼蛇神”集聚、邪恶无耻盛行,强权政治、阶级矛盾、人欲横流、高犯罪率充斥的地方,一个看不到未来的邪恶社会。平息了“民主乱世”的“祖国大救星”,海军上将雷克不仅渴望坐上俄罗斯沙皇的宝座,还做着迎娶美国“俄罗斯饼屋”小老板娘——十三岁俄罗斯小妞皇后的美梦;前前总统与前总统即使在“小城”中仍未能停止波诡云谲的政治角逐,甚至连他们的第一夫人也都如同乌眼鸡一般,动辄诉诸以粗口、拳脚;前莫斯科市长、小城739号居民竟然是一个将莫斯科滨河大道出卖给外国商人的卖国贼;前全俄保卫儿童和残疾人协会主席、民主运动协调委员会委员,绰号“鼹鼠人”的小城62号居民是个极端自私、贪婪,巧取豪夺、蝇营狗苟之徒;前“全俄土地耕耘者党”领导人、小城49号居民是个利欲熏心的政治投机分子、伪历史学家;小城影剧院里放映的一场色情电影激发起了前部长、主任夫人强烈的原欲,导致婚姻解体、家庭重组;以胡辛为代表的黑帮组织“民主派时尚青年”从事着贩卖人体器官的罪恶勾当……当读者置身于这些总统、总理、部长、所长、艺术家、作家等形形色色的人物中,得知了他们的前世今生以及他们的所作所为时,便理解了时代的荒唐、历史的苍茫、人性的扭曲。然而,生活在“民主小城”中的居民们,连同毗连小城的阿廖什金诺村的村民们对置身其中的时代,对时代中的自身命运却浑然不知,日子如常,男人们仍在谈天说地、争权夺利,女人们还在谈情说爱、争风吃醋,他们不知道,影响每个人命运的国家解体、生存苦难、精神危机正在逼近。中篇小说发表的时间正值苏联解体不久,社会两大阵营和两种政治思潮(总统与最高苏维埃、摧毁或维护苏维埃文化)的斗争处于腥风血雨的时代,诚然,作者无法预见两年后发生在莫斯科的震惊国际社会的“炮轰白宫”的流血事件,但对俄罗斯现实发展走向的政治直觉激发了他思接“末世”的幻象,诱导出他神游“民主小城”的虚构。

    《堕落者的天堂》(下称《天堂》)是作家由此前反思苏联转向反思后苏联“乱世”的“自述体”小说。苏联与后苏联,一样的天空,一样的大地,却承载着截然不同的人生、人性、追求与理想。小说由自述主人公、俄罗斯“航空基金会”总裁沙尔曼诺夫讲述他是如何凭借卓越的经商“才干”和政治智慧在财富、情色、权力、政治等各方面取得惊人“业绩”的。沙尔曼诺夫始终在欲望的河流中游走,目光追逐着金钱财富和来来往往的欲望男女,关注着社会生活的政治走向,带着一种看透世事的得意和坏笑环顾四周,尽管他成了沉溺其中的一位“赢家”,却难逃被资本戕害、终遭谋杀的厄运。小说女主人公,沙尔曼诺夫的情人,才貌、情商俱佳的卡佳也沉溺于肉体和精神的欲望中,始终做着与她情夫一样的财富、权力的梦,终究也在一次快乐的“坠落”游戏中被摔得粉身碎骨、片甲不留。这个野心勃勃、天生的美丽尤物始终放荡不羁,不断散发着带毒液的性诱惑,让任何一个男人都无法抗拒。她对不同男人的言行颦笑,活跃于人生舞台的细碎心思,还有各种焦虑不安、心灵波澜,全都在小说中都得到了鲜活的呈现。两个欲望男女承担起了对时代回眸穿行的重任,他们所有对财富、名誉、权力、情色的向往都紧紧联系着政治、经济、精神、文化等社会资本,小说在描绘他们追逐财富、恣肆情欲、赢得成功、遭受挫折的过程中,百转千回出上至国家权力高层下至各路黑帮的各色人等的丑陋、淫邪、罪恶。生活的激流,或者说欲望的激流将他们推到风口浪尖,载沉载浮,欲望的潮汐、成功的喜悦、挫折的痛苦之后,是一片人生和人性的空虚。小说是一面真实而神奇的魔镜,照出了现实生活中的光怪陆离、声色犬马、刀光剑影、人性沉沦。小说家撕破了苏联解体后新俄罗斯的“民主、自由”旗号,揭示了社会在急速的资本化进程中的“乱世”真相。

    《天堂》对后苏联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友情、爱情、亲情是拆解和摧毁性的,一场精心策划的性贿赂就能毁掉一个国家的尊严与荣誉,一桩预谋的偷情瞬间就能戳穿朋友间甚好的交情,一次为了欲望的苟且或利益的性交易瞬时就能瓦解看似坚贞的爱情和夫妻的亲情。作者没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进行激烈、鲜明的臧否,而是用动情的笔触,表达出人性深处的呐喊与挣扎。用文学的人文关怀来对抗社会政治、利益纠葛的丛林法则,在成功与失败的二元对立的价值之外,重新开辟出一种人性的、情感的价值维度,重新思考那些“胜利者”和“失败者”、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使小说拥有了更为厚实的人文意蕴。

    历史时代的众生相丑陋却又迷人,作家在书写这一个个景象的时候是满心苍凉的。读者在混乱、纷杂的故事细节中,随着作者的讲述会经历新奇、喜悦、厌恶、忧郁、激愤、绝望等五味杂陈的心灵冲击。小说像兀立于读者眼前的凸透镜、显微镜和多棱镜,让他们观察到俄罗斯社会转型期间的万般世相。波利亚科夫走火入魔式地将社会基层建构中的荒谬底朝天地翻了出来,揭露得可谓体无完肤,却又闪烁着五光十色的复杂性光辉。与此同时,他又一直在关注人性个案的解读,他的基本判断是丑陋现实对人性的扭曲,同时又有扭曲的人性对丑恶现实的推波助澜。作家说:“俄罗斯讽刺作品一以贯之的传统与其说是始于反讽式叙事,莫如说是始于令人不快的国家现实,而对此我们所有人,每个人都各自承担着不同的罪责。所以我才没有完全藏身于如今十分时髦的‘作者面具’后面,而是将自己作为一个次要人物现身于小说的字里行间……”读者几乎在他的每部小说中都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在场的叙事人,如《百天》中的列兵“我”、《纠错》里的代课教师佩特鲁舍夫、《天堂》里的作家斯卡比切夫斯基,他们不仅是故事的参与者,更是审视者,还是忏悔者。

    一个充满了荒谬的社会现实中还有没有人性的美丽和温暖?讽刺批判小说需不需要美感和暖意?波利亚科夫的回答是肯定的,他没有一味地展现社会的疾患、丑恶,小说在揭露、批判、抨击、鞭挞的同时,充满了对人性美丽和温暖的守护。

    《极顶》中的中学教师娜佳·佩切尔尼科娃就是作家着力赞美的一个女性。她正直、诚实,鄙视政治与权力,追求朴素、平凡、真正有爱的生活。在这个苏联史专业的女研究生看来,只有真正了解民族历史真相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热爱祖国和家园的人,一个不了解祖国和家园历史与文化的人,对世界也会是陌生的。在她的眼中,中学历史课的教学大纲已经成了一部“美丽的”“苏联共产党大婶的童话”,她透过师范学院历史教研室的一次会议,看到“极顶”的癌变已经转移到了苏联社会肌体的各个器官。但娜佳似乎又不是一个完全的真善美的精神指代。她考研究生的目的非常具体,当历史学学者的理想似乎并不崇高,完全是为了寻求历史的真实和民族的真理。我们可以在她的真诚和血性、执着与直率中看到她在抵御虚伪、邪恶时所做的各种努力。尽管她无力改变世界,但她在求索生命意义中的努力和真诚显得尤为动人。小说家特别让我们看到了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她人生命运的艰辛与凄苦,她不仅因为初恋的政治选择而失去了爱,幼小的儿子还患上了难以治愈的肾脏绝症。然而,她并没有抱怨生活的不公,在她的性格中有一种金属的质地和品格,让读者有了一种对人性光辉的期许,在那似乎无根无源的质朴和生活的坚韧中隐含着一种崇高与伟大。她不是没有矛盾与困惑,但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美好品质的过程中,有一种深刻的洞察、人道主义的反思和批判。这种洞察、反思和批判不仅是人性的,还有社会的、文化的、哲学的、情感的等诸多方面的。作者通过她让读者去发现现实生活中原本存在却还没有被发现、被总结的美丽和温暖,而这正是抵御邪恶、丑陋、罪恶的人性所在,社会和民族复兴的思想基元。

    值得指出的是,读者还能在他的小说中发现苏维埃文明造就的英雄时代的余绪和温暖的情感抚慰。《百天》中,部队生活中尽管有令人憎恶的风习,但它还是在以叙事人为代表的一代苏联士兵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他说,两年余的部队生活“越来越深入我的心灵,渐渐成为一种自然而又真实,甚至是唯一的生活方式了。……有一天你终于明白了,服役生活即将结束,你很快就要离开熟悉的兵营,这里柏油马路上的每一个凹坑你都如数家珍,你就要告别团里的朋友、长官,回到原先的生活中去了……军队虽然不是你自己的家,可如今是你习惯了的大家庭了”。《非常事件》被鲜明指认的是让人变得丑陋的任命体制的弊端,区团委书记舒米林原本是一个真诚热爱自己的事业、关心体贴人、有良心、有正义感,常常会因为自己的行为不当而内心纠结、深感不安的好人,但官场造就了他品格中“创伤性”的虚与委蛇、左右逢源、谨小慎微。小说《纠错》表明,即使在信仰失落、国贫民穷、精神危机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尽管俄罗斯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会批评、说怪话,甚至揶揄、嘲讽,但大多数生活拮据的教师仍在尽心尽职地为培养下一代工作。数学老师科季克正直无私、严谨负责,兢兢业业地工作且成就卓著,他不懂得课外辅导本校和校外的学生可以给自己赚钱,只知道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培养未来优秀的数学家。代课教师佩特鲁舍夫试图用先辈的英雄事迹来感染并教育迷茫中的青少年学生。在《极顶》里,苏联社会仍然塑造出了一个善良、正直、真诚的好干部——红色无产阶级区党委第一书记齐思奇亚科夫。他的人生不无坎坷,被偶然卷入政治游戏规则后踏上了不归的政治之路,甚至牺牲了个人的爱情和原本大有前途的学术未来,但他没有听凭权力政治的摆布,逆境中维持着人性、正义、道德和生命的尊严,成为苏联社会中党的领导干部的“精神象征”。《小城》居民中的第二代——从英国牛津大学回国陪伴父亲的女研究生莲娜试图在汹涌的“乱世”潮汐中获得一些“救赎”,试图为信仰的找寻做出一点尝试。最后,她以自己青春的身躯掩护了遭受黑帮绑架的情人米什卡而牺牲,她为了爱的被扼杀既是对没有了正义的现存制度的控诉,却也给这个社会留存了希望,只要有爱的存在,俄罗斯社会还能回归其应有的自然、宁静和美好。《天堂》里的叙事人斯卡比切夫斯基,是一个充满正义感、坚持文学创作道德立场的作家。他尽管生活拮据,但毅然拒绝了圣彼得堡电影公司提出的创作性爱喜剧的要求,主动退回了预付薪酬。自由经济市场果真是“天堂”吗?财富与美真能拯救社会与人性吗?他的回答是否定的:“老实说,我常常会回忆起在‘红箭’列车上那次彻夜的谈话。有时我只要一闭上眼睛,就能看见坠落者下坠的那个天空,广阔无垠,血一般红得刺眼……坠落者大声惊呼,咬紧的牙齿发出咯吱吱的声响,急速地向下坠落。他们明明知道肯定会摔得粉身碎骨,却难以阻止对坠落的无限渴望,他们是永远也不会着陆,不会回到地面的。”显然,这段具有深刻的主题意义和文化意义的象征性话语充溢着俄罗斯文学和苏联文学传统中极为沉重的命运与存在之思。

    波利亚科夫有一颗讲故事的通俗心,他笔下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通俗的起点,一个令读者愉悦、兴奋,极具可读性的情节。他热衷于把故事讲好,让所讲的故事深深吸引读者。也许是因为大多数故事都是他人生中的亲历,所以小说家常常会沉迷于对故事的讲述而难能自拔。小说中常常是各种故事多头并进,旁逸斜出,在故事叙述的任何地方似乎都可以插进一段八卦趣话,但作家讲得行云流水,有时还会有些云山雾罩,得不断地回溯才能在复杂的叙述中找到线索。更有奇趣的是,每部小说中都有情爱故事的精巧构筑,无论是兵营里的生活,还是校园中的生活,无论是官场上的生态,还是商界里的角逐,无论在幽暗冰冷的世界,还是在情感热暖的人群。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小说讲的都是男人和女人,都是讲维系一种崇高而真正的爱的不易,都是对崇高情爱的咏赞,对无耻下流性爱的鄙弃。批评界给予他苏联末年“情爱小说勃兴的始作俑者”的评价不是妄说。

    在审美趣味的通俗性方面,小说作者与通俗舞台戏编剧没有什么隔阂,笔下的故事有着极强的画面感和可视性,这也是小说出版之后很快被搬上舞台、拍成电影的原因所在。《百天》从苏联军人夜里的一次紧急集合展开故事,揭示新兵独特的生活和心理;《非常事件》以区团委书记舒米林独自在黑海休假、潜海猎鱼的感受开头,因团机关会议室被盗的一起非常事件紧急赶回莫斯科,让读者产生各种联想;《纠错》中,代课教师听课时走神的细节引发出学校师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极顶》里群众大会上一张“如同一只在海浪上翻飞的海鸥,时隐时现地传到会场中央”的纸条催生出种种有趣的人和有趣的事;《小城》里环卫车司机米什卡、特警中士胡辛的潜在身份和扑朔迷离的开头会激发出读者强烈的阅读好奇;《天堂》的作者与作为叙事人的作家合二而一,让读者与他们一起驻足倾听一位成功商人眉飞色舞的人生讲述,完全打通了作家、隐含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界限,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一种生活的真实感。而且,作家还有意将故事情节设置得犹如侦探小说,《极顶》《小城》《天堂》中都有与警察、黑帮、探案、恐怖相连的故事。但波利亚科夫无意将小说写成侦探故事,没有在设置悬案、揭开谜底,给读者恍然大悟的结局上下功夫。在他的小说中,谜团一直在缠绕着你,但作者并不想揭开谜底,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似乎与案情无关,而是透过谜团发现潜藏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悬念只是手段,他要揭示的是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境遇和人性样态。小说呈现的是与现实生活非常贴近,却又十分独特、很有深度的经验世界。他的小说又不像表面上那么通俗易懂,诙谐的小说中常常带着黑色幽默的味道,总伴随着荒诞性、隐喻性和戏谑性。正剧主题总会以喜剧、荒诞剧的方式被表述出来。如同一个擅长说笑话的讲故事人,小说家总会埋伏在语言的街角,突如其来地把奇特的语词、生动的讽刺和花样百出的嘲笑像扔手榴弹一般地抛将出来,遭受袭击的不仅仅是小说中的人物个体,还有生成这一个体的文化语境和强大的话语体系。

    回归现实主义文学的初心——直面现实和人心,切入社会肌体和人性的核心问题,这是波利亚科夫自觉坚持俄罗斯经典现实主义传统的充分体现。他坦承对当代“四十岁一代作家”写作传统的继承,然而,他又能轻而易举地突破传统,采撷众长、有所发展。小说集传统的写实与变形、倒置,新潮的“拼贴”“穿越”“互文”于一体,彰显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难以企及的写实魅力和综合的艺术效应。它们为俄罗斯社会文学的传统提供了全新的表现方法和路径,既有现实的广度、思想的深度和厚度,还有美学的精度和亮度。有批评家说,“现实主义是他的衷情所在,但波利亚科夫不惧怕任何的后现代主义,一切都可以使用,都不会伤害写实,影响对现实生活本质的思考。波利亚科夫早就发明了一种新的现实主义,而且做得轻松而又快活,无须故作姿态,他将描写现实生活的经典传统与后现代主义迷彩结合在了一起”。《极顶》《小城》《天堂》都是运用了各种后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的“超先锋”的现实主义小说,是集社会讽刺小说、推理小说、情爱小说和后现代的政治叙事、游戏叙事、悲喜剧叙事于一体的“合成小说”。作家将这种风格称作“开放性的怪诞现实主义”。

    几十年过去了,回望历史,重新阅读这些小说,连作家本人的情感都十分复杂。波利亚科夫说,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被降下的那一刻,他喝得酩酊大醉,因为国家竟然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古董收藏馆”。从那一刻起,他一次次地重复着这样的话:“当迫不及待摧毁一切的时代潮流开始消退的时候,习惯于深思的人们希望能认真地分析,对于俄罗斯而言,苏联纪元留下了什么?不带任何怨愤、没有任何偏见,他们想在历史的天平上称量已经逝去的文明的失误和辉煌”,“在苏联解体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今天,当我目睹所发生的一切,甚至很难表达我心灵感受到的绝望……它曾经受住了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战争,但如同一座摩天大楼,被爆破专家们在它最易受伤害的地方放置了炸药,抖动了一下之后便坍塌了,成了废墟尘埃”,“每当我审视苏联文学的时候,我眼眶里都会有思念的眼泪涌出,如同我回到了我的母校中学一般”,“从世界观和行为举止来看,我仍然不仅是一个苏联人,还是一个苏联作家”。圣彼得堡俄罗斯文学研究所(“普希金之家”)前所长斯卡托夫说:“如果现在还有俄罗斯的人民作家之说,那么这个作家就是尤里·波利亚科夫……如果有人问我,在我们俄罗斯中学,学生需要阅读的是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还是尤里·波利亚科夫的作品,那我会毫不犹豫地把第一的桂冠送给尤里·波利亚科夫。”

    作为他的读者、粉丝和译者,历史要比成为波利亚科夫的朋友更为悠久,但如今我对他文字风格的熟识程度已经无法超越对他作为“最后一个苏联作家”的人格、精神的理解了。

    【※因排版不便,此处未保留译者序中的若干脚注】

  • 不是用来自学的书

    作者:申申如也 发布时间:2011-05-01 00:11:58

    窃以为古琴这东西想靠自学而学会是不大可能的。老师的指点极其重要,不可或缺。从前这都是口传心授的,古人根本没有啥古琴教材,如今有了教材,我觉得也是给跟着老师学作一个规划。此书本来就不是叫你拿着自学的。就算看着视频,想靠自学学会古琴也是几乎不可能的事。

    正用着此书,跟着老师学。虽然我不是十分喜欢李祥霆(包括他的那些弟子。我觉得他和他那些弟子都很喜欢出风头,整天“大师”“大师”的。窃以为李还远远算不得大师),但此书还算实用了。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7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少量广告(270+)
  • 傻瓜式服务(282+)
  • 经典(253+)
  • 一般般(67+)
  • azw3(515+)
  • 全格式(123+)
  • 中评多(509+)
  • 好评多(561+)
  • 值得下载(284+)

下载评价

  • 网友 冯***卉: ( 2024-12-14 04:27:37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丁***菱: ( 2024-12-18 15:03:12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堵***格: ( 2024-12-28 15:56:39 )

    OK,还可以

  • 网友 邱***洋: ( 2024-12-20 10:47:44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薛***玉: ( 2025-01-09 17:55:53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寿***芳: ( 2024-12-24 15:52:23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国***舒: ( 2024-12-31 14:37:13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利***巧: ( 2025-01-06 04:14:19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常***翠: ( 2025-01-03 04:33:28 )

    哈哈哈哈哈哈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