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实务与案例(2023年版)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41:34

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实务与案例(2023年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实务与案例(2023年版)精美图片
》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实务与案例(2023年版)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实务与案例(2023年版)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42973283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552
  • 价格:暂无价格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41:34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雪山飞狐 发布时间:2017-03-05 11:47:24

    打五星嫌少了

  • 作者:love 发布时间:2022-02-26 18:41:20

    陪娃读书

  • 作者:[已注销] 发布时间:2016-09-05 19:22:03

    白鸟君和小林老师的恋爱关系终于石锤了,(^o^)/~ 又一对有情人要终成眷属了~~♪(^∇^*)

  • 作者:记小肆 发布时间:2023-07-13 06:41:39

    560。小朋友选的书,很喜欢。

  • 作者:弗昙一 发布时间:2023-02-07 22:00:05

    画风很喜欢

  • 作者:嗒夲疍 发布时间:2022-05-01 22:02:21

    有一些方法感觉很有趣,但运用到自己的科目里还是得好好琢磨。感觉更适合除了语文以外的科目。


深度书评:

  • 【读品•专题:俄罗斯情结】林成川:情系巴别尔

    作者:【读品】 发布时间:2008-07-08 11:50:39

    好几个月的时间里,我沉浸于巴别尔的小说世界不能自拔,怀着一种无可名状、混杂着惊惧、颤栗与快乐的情感,却不能、或无力将它形于笔端,就像爱人相对而视,却无法、或忘记表达自己的爱意。诚如特里林(Lionel Trilling)所言,“它带给我的困扰至今我还忘不了”,而我深知耽溺其中未必是件幸事,我必须回过神来,拾掇起纷纷落落的情绪和想法,将它们一一安排妥当,才能从久久不能释怀的奇思异想中安然脱身。

    当米兰•昆德拉不无揶揄地说起“无法想像俄国人批判‘俄国性’,因为那是不受玷污的实质。俄国人中没有出一个贡布罗维奇,也没有出一个托马斯•曼”(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第177-178页),他显然忽略了巴别尔的存在,或者(很有可能)根本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当俄罗斯文学白银时代的伟大作家们逐渐冲破历史的黑幕为人熟知之时,第一个用俄语写作的犹太大作家巴别尔终于向我们走来。他的出现令人震惊,拿我一位老师的话说,巴别尔是“邮递”到我们这个时代文学界的人物,偶然且充满戏剧性。

    巴别尔的小说,初读震人心魄,细读数遍,也令人惊叹于它的结构之巧、文辞之美,最令人感动的,乃是它无与伦比的生命精神的喷薄。它不同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带有热情的思想,也不同于博尔赫斯纯粹冰冷的智力,而是巴别尔独专的对生命强有力的拥抱——“阳光文学”。《骑兵军》带给读者强烈而极致的震撼,往往令人茫然而无所适从。相比之下,《敖德萨故事》的某些篇章更像是巴别尔为摆脱“战争后遗症”而炮制的文学解毒剂,正如他在《我的第一笔稿费》中说的,“我打好了这些作品的腹稿,令其伏于心中,一如癞蛤蟆之伏于石头。自尊心像魔鬼一般附在我身上,不到时间我不愿把这些作品形诸笔墨。在我看来,写出来的东西要是不及列夫•托尔斯泰,那就是白写。我编故事是为了免得把许多趣事忘却。我的大胆的构思、撩人的激情只有在我找到了美丽的服装之后才不至于亏待我为表现它们而付出的辛劳。”从开篇《敖德萨》预言文学弥赛亚将从阳光灿烂的草原走来,到《德•葛拉索》惊世骇俗的纵身一跃,《敖德萨故事》不仅打开了通往《骑兵军》的语言之门(王天兵:《到敖德萨去找巴别尔——中译本序言》,《敖德萨故事》,第15页),也包含了巴别尔文学生涯的开端与终结。

    在《敖德萨故事》的童年故事系列中,我们可以读到巴别尔的文化背景,童年经历,与他投身革命的真正原因:

    “发奋学习,”奶奶蓦地里铿锵有力地说,“发奋学习,你就可获得一切——财富和荣誉。你必须通晓一切。”……她严厉的教诲沉重地——而且是永远地——压在我稚嫩的、弱不禁风的肩上。……我感到闷热,我感到已无空气可吸,我得逃到空气充沛的户外去,逃到自由自在的天地间去,然而我没有力气抬起垂下的脑袋。(《童年•与祖母相处的日子》)

    我读书是颇有天分的。……我们一家只剩下我一人是我母亲的希望所在。我像所有犹太人一样身材矮小,体弱,由于读书过度而闹头疼。(《我的鸽子窝的历史——献给马克西姆•高尔基》)

    学会游泳成了我的理想。……我怎么这么晚才学这些基本功!我在童年时代,被《革马拉》缚住了手脚,过着贤哲的生活,等到长大了,却开始爬起树来。(《醒悟》)

    拥有千年历史的犹太教文化给巴别尔提供了充足的文学营养,也将他压迫得喘不过气来。他“没有力气抬起垂下的脑袋”,脑袋里装了太多的知识而沉重不堪,而肩膀是“稚嫩的、弱不禁风的”,他渴望逃到自由自在的天地间去,他在祖先的声音里听出了另一种呼唤,这时他遇见了引领他走向自然的第一个“高尔基”,“我早料到你在写作,”尼基季奇说,“你的目光就是那种人的目光……你经常盯着一个地方出神……”他也发现巴别尔欠缺对大自然的感情,他认为这对作家来说几乎是不可原谅的:

    “你居然还敢写作?……一个不与自然界息息相通的人,就像置身于自然界中的一块石头,或者一头畜生,一辈子也写不出两行值得一读的东西……你写的风景就像在描写舞台布景。”(《醒悟》)

    经此一谈,巴别尔终于“醒悟”过来,开始探寻书本之外的另一个世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世界。他开始观察自然,描写自然,在骑兵军日记中,他处处提醒自己“描写”、“描写”,仿佛是在回应尼基季奇的教诲。我们看他的风景描写总是避免沦为“舞台布景”,奇绝的比喻,绚丽的色彩,往往具有浓烈的超现实意味。他绝不满足于自然主义或者现实主义的描写,他认为那样不足以表现出真实的存在,他更像是一个将新古典与超现实融冶于一炉的画家,用浓烈而不乏细腻,磅礴而又灵动的色彩语言,给读者(观者)呈现出一个诡异骇人而又令人如痴如醉欲罢不能的本真世界。《骑兵军》开篇的《泅渡兹勃鲁契河》,一句“橙黄色的太阳浮游天际,活像一颗被砍下的头颅”,这种经典文学作品里极为罕见的比喻大胆得令人目瞪口呆,而他对“月亮”的描写亦不遑多让:

    万籁俱寂,只有月亮用它青色的双手抱着它亮晶晶的,无忧无虑的,圆滚滚的脑袋在窗外徜徉。(《泅渡兹勃鲁契河》)

    月亮像个廉价的耳环,挂在院场地上空。(《我的第一只鹅》)

    月亮爬到了水塘上空,绿得好似蜥蜴。(《小城别列斯捷奇科》)

    月亮矗立在高处,像个蛮不讲理的刺头儿。(《夜》)

    雾蒙蒙的月亮在天空中飘泊,像是在行乞。(《寡妇》)

    月亮纤纤的月角在捷捷列夫黑黝黝的河水里濯洗着它的箭矢。(《拉比之子》)

    比较一下胡兰成是怎么描写月色的:“这时有人吹横笛,直吹得溪山月色与屋瓦皆变成笛声,而笛声亦即是溪山月色屋瓦,那嘹亮悠扬,把一切都打开了,连不是思心徘徊,而是天上地下,星辰人物皆正经起来,本色起来了……”(《今生今世•暑夜》)胡兰成的月亮柔软圆润,他这样描写月亮,还真的是月亮,看他的文字,如同沐浴在月光中,连读出来的声音都是柔和的,细腻可人的。我们不知道俄文里巴别尔的月亮怎么读,只觉得译成中文的语言读来坚硬而生脆,一字一句铿锵有力,色彩刺痛人的眼球。而他令我们印象深刻的风景描写,也大抵这种手法。即使在《意大利的太阳》里,也见不到太阳的灼灼光华(奇怪的是,巴别尔在骑兵军日记里记下了大量灿烂阳光,却极少在《骑兵军》重现),只有漫无尽头的黑夜与点点羞怯的星光。

    “贤哲的生活”缚住了巴别尔的手脚,也压制了他年轻人的情欲与生命力:

    有一回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罗莎丽夫人店内地一袭带波浪状紧袜带的粉红色紧身胸衣,驻足良久,……我难为情得只少个地洞钻钻,拖着两条腿回家,自此再也不朝罗莎丽夫人的橱窗看一眼。(《童年•与祖母相处的日子》)

    “粉红色”是巴别尔的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词语,出现了不下十三次。作为肉体的颜色,它既能挑起情欲的冲动,也用于形容伤口并暗示死亡的降临。巴别尔的笔下既有“好似粉红色棉絮般的想像”、粉红色的眼睛、脂肪与烂掉的脚趾,也有“奄奄一息的太阳正在吐出粉红色的气息”,“流星在空中划出一道粉红色的尾巴,随即消失了”。他从来不曾有一笔“闲话”,他绞尽脑汁要将自己与前辈作家区分开来,正如王天兵所说,“他正缓慢地从一切现存文学的缝隙间挤轧出新鲜汁液,一点一滴地去填充一个故事似短实长的巨大篇幅。”(王天兵:《到敖德萨去找巴别尔——中译本序言》,《敖德萨故事》,第14页)

    也许正是莫泊桑唤醒了巴别尔压抑已久的情欲,他的《吉•德•莫泊桑》无疑是献给前辈的致敬之作。他说莫泊桑的二十九卷文集是“二十九个填满了爱情、天才、欲念的爆炸筒”,放在他的青春身下;他读了一本莫泊桑的传记,书中写了莫泊桑“以天生的生殖力与乐天精神同疾病展开抗争”,他读完这本书后起床,“大雾遮天蔽日,直涌至窗前。我的心抽紧了。我已感觉到真相的预兆。”莫泊桑引爆了巴别尔的爱情、天才与欲念,巴别尔的情欲描写也不会逊色分毫:

    她摇曳着她的胴体,活像在音乐的伴奏下向天花板竖立起来的蛇的身体。(《吉•德•莫泊桑》)

    这还是那个在昏暗闷热的斗室里埋头苦读的犹太小学究么?事实上,他的头脑里还装有祖先的另外一种智慧:“我们生下来是为了享受劳动、打仗和谈情说爱的欢乐,我们是为此而生的,其余皆非我族类。”(《吉•德•莫泊桑》)这才是巴别尔感觉到的“真相的预兆”。巴别尔没有音乐天赋,他说在练习小提琴时,把屠格涅夫或者大仲马的小说放在谱架上,一边叽叽嘎嘎拉着提琴,一边狼吞虎咽地看着一页页小说,他差点因为放弃练琴跑去游泳遭到父亲一顿痛打,可是在《“伊凡和玛丽娅”号》,我们读到了他对音乐无比真挚的热爱与激情澎湃的歌颂:

    谢列茨基的歌喉有种非凡的力量。……谢列茨基傻乎乎的,跟他无与伦比的原型截然不同。然而他的嗓音却能无限地、极度地扩展,将那种弃绝私利和吉卜赛人神游天外的甜蜜充满人的心灵。在他看来,意大利咏叹调不可与镣铐之歌同日而语。我从谢列茨基那儿第一次听到格列恰尼诺夫的《死亡》。每天夜里这歌声威严、无情、可怖地飘荡在黑茫茫的河面上。 “……死亡不会忘却,死亡会来抚爱,/会来拥抱,会永无尽日地爱——/会将沉重的婚姻的荆冠永戴!……”这歌好似永恒的河水在称之为人的稍纵即逝的躯壳内流动。这歌声荡涤着一切,又孕育出一切。

    如此喷薄的生命力,令巴别尔神往不已,“意大利咏叹调不可与镣铐之歌同日而语”,这之间的区别,正是鲜活无比的生命力的涌动,战胜了后者因其形式的华美而导致的软弱无力——“咏叹”。事实上,我们可以在巴别尔童年故事系列里找到这种声嘶力竭的“镣铐之歌”,正如他自己所言,童年故事系列是他真正的遗产:

    副督学问我彼得一世是何许样人。一时间我忽觉什么都记不起来了,觉得末日已近,眼看就要坠入深渊,坠入由亢奋和绝望构成的干涸的深渊。我熟读普采科维奇的书和普希金的诗,他们关于彼得大帝的篇章我无不倒背如流。我声音哽咽地念出这些诗,突然间,一张张脸好似一副新牌中的纸牌,在我眼前浮动,并在我眼前交叠在一起。纸牌在我眼底洗着,我打着颤,伸直腰,用尽全力把普希金的诗句喊叫出来。我把他的诗喊叫了很久,谁也没有来打断我这种迹近精神失常的梦呓。我的双眼由于充血而几近失明,我浑身被一种豁出去的放任感所主宰,我什么都看不到,只看到彼亚特尼茨基那张蓄有银白色络腮胡的老脸。他没有打断我,只是跟卡拉瓦耶夫说话,后者因为我,因为普希金而兴高采烈。

    “什么样的民族呀,”老人压低声音说,“你的犹太病夫有魔鬼附身。”(《我的鸽子窝的历史——献给马克西姆•高尔基》)

    在巴别尔的笔下,摆脱束缚获取自由的欲念总是那么强烈而又扣人心弦。尽管有些不舍(“我真想逃离这一切,而同时又想永留其间。”见《童年•与祖母相处的日子》),他还是投身革命,加入了好勇斗狠同时又是犹太人天敌的哥萨克部队——第一骑兵军,在那里他洞悉了生活与存在的秘密,以及永远无法由书本获得的生命最本真的体验。

    巴别尔从十五岁起即用法语写作短篇小说,写了两年时光就放弃了,他说在他的笔下,农民以及作者的各种思考都苍白乏味,只有对白写得还算成功。从商业学校毕业后,他踏上了一条危机四伏的道路,过上了一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四处投稿遭拒,直到高尔基发现了他的才华,刊发了他的几个短篇小说,可是他说后来的事态表明,他在文学上不可能有出息,于是高尔基打发他去了人间。这一去就是七年,在这些岁月里,他先后在罗马尼亚前线当兵,在契卡、教育人民委员部、1918年度粮食发放处、反尤登尼奇的北方军、第一骑兵军、敖德萨省委等部门服务,还做过编辑与记者,等等,等等。其中在第一骑兵军的经历使他彻底领悟了生活,对他的一生起了决定性影响。这是一支以哥萨克为主体的部队,他们既是“高贵的野蛮人”,也是一群“有纪律的野兽”,在他们身上,巴别尔看到了人性所有的方面,也看清了革命与战争的本质。

    犹太教只信仰上帝,不承认上帝之子耶稣,与信奉东正教的哥萨克之间天生水火不相容,哥萨克也把“屠犹”当成一项例行业务(王天兵:《哥萨克的末日》,第54页),而骑兵军正是令犹太人惶惶不可终日的噩梦。一个犹太人,同时又是一个知识分子,加入了一支哥萨克部队,这情形就如同犹太人加入纳粹党一样匪夷所思。可是巴别尔怎么会在骑兵军安然无事,甚至有时还能保护犹太居民免遭哥萨克的暴行?因为革命理想让这对天敌破天荒地走到了一起,哥萨克天性渴望自由,渴望通过战斗夺取财富,犹太人则是为了翻身,他们认为革命是摆脱不公平待遇甚至屠杀的唯一机会,革命允诺打破一切不合理的旧制度,使他们彻底获得平等的权利。巴别尔揣着高尔基的吩咐,满怀热情地加入了当时俄国红军的骄傲——第一骑兵军,他要到红军中最勇猛的骑兵军去亲历哥萨克神话,他要经历那个时代最令人神往的革命战争,同时他还有一个内心深藏的隐秘目的——他向往成为哥萨克。

    我们从《敖德萨故事》可以看到巴别尔对那种喷薄的生命精神的向往,他着迷于哥萨克的生命力,甚至忘记了他们是屠杀犹太人的刽子手。哥萨克极好地体现了巴别尔犹太祖先的另外一种智慧:“我们生下来是为了享受劳动、打仗和谈情说爱的欢乐,我们是为此而生的,其余皆非我族类。”(《吉•德•莫泊桑》)在骑兵军日记中,巴别尔忍不住赞叹哥萨克的气质:

    崇尚义气,团结,爱马,每天有四分之一的时间花在马身上,频繁的倒手和不断的议论。

    骑兵们陆续回来,一身尘土,满头大汗,浑身通红,没有丝毫紧张的痕迹,杀人,职业军人,手起刀落,脸不改色心不跳——这就是他们的特征,他们的自信,这活儿不好干,……

    我们的哥萨克是些什么样的人?多面体:爱吵闹,胆大包天,职业风范,革命精神,野兽般残忍。(《巴别尔马背日记:1920.7-9》)

    即使没有巴别尔在日记里的直白表露,我们也可以在《骑兵军》里发现他对哥萨克的赞美,正如高尔基在反驳骑兵军军长布琼尼对巴别尔的指责时所说的,“他的书把红色骑兵军战士们展示成真正的英雄——他们无所畏惧,并且深切地体会到他们事业的伟大,这唤醒了我对他们的爱和尊重。”(高尔基给谢苗•布琼尼的公开信,《哥萨克的末日》,第299页)哥萨克热爱健康的生命,他们兄弟般的同志情谊令人动容,也会毫不手软地一枪崩掉奄奄一息的伤员,他们可以为战马死去伤心欲绝,也可以将马抽得半死。按王天兵的说法,这是一群“兼具兽性、人性、神性”的来自远古的巨人。

    王天兵在《哥萨克的末日》一书中,细细推演了巴别尔的行程,认为他恰好是追随着第一骑兵军第六师的行军路线。在《我的第一只鹅》里,巴别尔描述了他初次见到的六师师长萨维茨基的伟岸英姿:“他身躯魁伟健美得令我惊叹,”可是他笔下的哥萨克并不全是这种令人钦羡的美男子形象,他还写了凶神恶煞般的“战马后备处主任”奇亚科夫,《马特韦•罗季奥内奇•巴甫得钦柯传略》写了红军将领巴甫利钦科在革命成功后回到家乡,找地主老爷一报当年的夺妻之恨,他将地主老爷踢翻在地,用脚踹了足有一个小时,甚至一个多小时,“在这段时间内,我彻底领悟了活的滋味。”在《普里绍帕》的开头,巴别尔以近乎恶毒的语调描写普里绍帕这个哥萨克:“他是个死乞白赖的滥小人,被清洗出党的共产党员,无忧无虑的梅毒患者,撒谎不打草稿的牛皮大王,日后只配收收破烂的家伙。”他挨家挨户搜寻自己家被邻居抢走的东西,报完仇后,他把自己反锁在屋里喝了两天两夜的酒,又是喝,又是哭,用军刀劈着桌子。接下来的一段令人荡气回肠:

    第三天夜里,村民们看到普里绍帕的农舍上冒出了烟。他叫火烧伤了,衣服烧坏了,他晃晃悠悠地打牛栏里牵出母牛,将手枪塞进牛嘴,开枪把母牛毙了。大地在他身下冒着浓烟,一圈圈蓝色的火焰由烟囱里窜出,飘散开去,留在牛栏里的小牛犊哞哞地哀号。火光熊熊,像是过复活节。普里绍帕解开马缰,跳上马鞍,割下自己的一绺头发扔进火场,拍马绝尘而去。

    这段武侠般的奇崛结尾意境悠远,直令人低回不已。巴别尔曾说,“任何钢铁的武器都不能像一个恰到好处的句号那么样令人胆寒地直刺人心”(《吉•德•莫泊桑》),他的短篇小说遵循的正是这么一个高度浓缩的原则:“他要确保‘每个字恰如其分’(le mot juste),要找到最合适的字句,让它们以无情的速度发挥效力;他能显著地造成意义重大的变形,快速的省略,炫目的兴趣转移与重点的转变——大致说来,就是他偏要将事物安排得跟‘真实的摹仿物’(a certified true copy)不一样。”(Lionel Trilling, Introduction to the First English Translation (1955) of Isaac Babel’s Collected Stories, in Issac Babel: Collected Stories (London: Penguin Classics, 1994) p.346.)

    可是巴别尔这种致力于“出其不意”的艺术具有的力量,注定会在死水般沉寂的国家引起动荡与仇视,对一种以遮蔽存在为己任的官僚文学来说,最危险的并非充满敌意的诋毁,而是对事实真相的揭露。巴别尔不仅展示了哥萨克战士的“善”与“美”,也展示了他们的“恶”与“丑”,他的艺术追求的是“真”,对真实存在的揭示使他的小说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力与美,也埋伏下危险的种子,并最终遭致杀身之祸。可是正如戴骢先生说的,“星星重又升起”,巴别尔来到了我们中间,我们继续谈论他,继续谈论“说不尽的巴别尔”。

    [俄]巴别尔著:《敖德萨故事》,戴骢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月,30元。

    [俄]巴别尔著:《骑兵军》,戴骢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9月,25元。

    [俄]巴别尔著:《巴别尔马背日记:1920.7-9》,徐振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22元。

  • 这本书可以管中窥豹

    作者:绿合 发布时间:2010-11-18 09:23:41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6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4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8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强烈推荐(68+)
  • 速度慢(390+)
  • 微信读书(593+)
  • 差评少(421+)
  • 无漏页(321+)
  • 无广告(660+)
  • 不亏(656+)
  • 藏书馆(467+)
  • 种类多(171+)
  • 内容齐全(221+)
  • 引人入胜(345+)

下载评价

  • 网友 索***宸: ( 2024-12-21 04:11:12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权***波: ( 2024-12-25 01:39:43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饶***丽: ( 2024-12-23 05:20:02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石***烟: ( 2025-01-02 16:23:46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师***怀: ( 2024-12-23 19:34:21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居***南: ( 2024-12-28 22:07:53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养***秋: ( 2024-12-26 13:07:51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印***文: ( 2025-01-01 13:57:35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田***珊: ( 2025-01-06 05:35:40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通***蕊: ( 2024-12-10 21:25:04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郗***兰: ( 2024-12-22 10:04:03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訾***晴: ( 2024-12-24 15:43:06 )

    挺好的,书籍丰富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