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I新课标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必修1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41:29

I新课标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必修1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I新课标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必修1精美图片
》I新课标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必修1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I新课标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必修1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35955432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17.6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41:29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crane 发布时间:2013-10-09 23:53:45

    总算看完了,秧歌运动,三化指导,各种红线主导的舞剧。文革一笔带过。不论去什么国家交流演出,后果总是大获成功,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杂烩内地,芭蕾香港,现代台湾。

  • 作者:Adiósardour 发布时间:2014-12-11 18:59:51

    中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于是,晋朝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

  • 作者:MIAOME 发布时间:2020-02-26 11:47:06

    通用技术

  • 作者:神威 发布时间:2018-05-09 15:11:41

    休憩127th,又是处女地开垦者?战争事典没人买吗?蔡石山先生《永乐大帝》一书从多抓鱼买回后在案头摆了两个月,读完此书打算去细致一读,朱棣私德太劣,虽知其武勋耀世,足照有明一代,还是缺乏了解他的兴趣,罪惟录也是读完朱元璋直接放到了一边。现在兴致盎然的想多读点五征蒙古,天子领军远征放在上下五千年也不多见,病死军中也真是大帝死法。对于这个可敬可恨同样鲜明的人物,多读读不会有坏处,就算一直不喜欢他,也有很多的东西可以欣赏。

  • 作者:Cube 发布时间:2024-03-02 19:35:23

    拖延症分析开来,一是完美主义,二是想一步登天急于求成有点中二。

  • 作者:逍遥 发布时间:2023-04-10 07:32:46

    他的书还是适合年轻人读,一把年纪再读意义不大


深度书评:

  • 让科学经典名著走入每个孩子的童年

    作者:松鼠老孙 发布时间:2014-02-26 14:20:55

    ——赞《物种起源少儿彩绘版》

    (出于理解的需要,本文中“演化论”均可替换成“进化论”)

    名著变年轻

    科学史上有许多大部头的经典名著,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们塑造了我们的科学视野,甚至影响了我们的社会观念。科学故事中经常提起它们,我们久闻大名,但它们的真容,我们却未必见过。经典名著,有时候竟然等于“无人读过的书”,这个悖论的存在自然有其道理。

    经典名著或是一段时期科学的总结,如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或是石破天惊、开风气之先的新知灼见,如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牛顿的《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但再经典的作品也是在某个历史时期应运而生的,着力解决当时面临的重大问题,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因此即使不考虑历史和语言隔阂(早期很多著作是拉丁语),那些精确(生僻)的名词,缜密(冗长)的论述,还有数不清的公式推导、数据图表,也足以令普通读者对经典名著望而生畏。

    但不读经典名著也不行,“回到经典”无论是对于科学研究者,还是对普通读者都非常有意义。对科学研究者来说,科学大师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思路、遇到的误区和遗留的问题,都是值得反复琢磨的。对普通读者来说,了解我们人类历史上最聪明的大脑对重要问题的回答,可以知道我们今天的对世界的认识、知识结构是怎么形成的,这应该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常识”。

    让科学经典名著走近大众,尤其是走向青少年,古生物学家苗德岁博士这本《物种起源少儿彩绘版》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样本。这本书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缩写本”,而是苗博士在翻译《物种起源》(第二版)的基础上,替达尔文“代笔”,为青少年读者把《物种起源》的要点重新讲述一遍。相比于严肃的原著,少儿彩绘版生动活泼,边叙述原著的思想,边向读者介绍150年来进化研究的进展,时不时还吐个槽。这种忠于原著又不拘泥于原著的介绍,能够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历史上的名著,知识常新,科学精神永恒。再配上绘图作者的小清新手绘水彩画,整本书轻松幽默,引爆读者的好奇心。

    达尔文和他的思想

    苗德岁首先纠正了我们对达尔文的传统印象。在过去的讲述中,一般会把达尔文描述为一个年轻时不务正业的富家子弟,游手好闲,不肯用心学习。苗博士通过仔细研究达尔文生平,发现这其实只是达尔文本人的自谦之语。不错,达尔文曾经进入爱丁堡大学学医两年,后来中途辍学;后来又进入剑桥大学学习神学,父亲希望他将来做牧师,但他对动植物标本和地质学更感兴趣。但达尔文这4年大学并不没有虚度,1831年剑桥大学的毕业考试中,达尔文在近400名毕业生中名列第十。达尔文不是平庸之人,而是一个愿意下笨功夫的聪明人,而这正是大多数成功者之所以成功的关键原因。

    没错,达尔文是个能下笨功夫、做冷板凳的人。当年他作为小猎犬号船长的私人旅伴,环球航行长达5年之久,考察和收集了大量生物样本,虽然得益于大英帝国全球航运系统可以和亲友通信联系,但这项工作实在是既辛苦又寂寞。从1837年在“笔记本B”记下他开始思考“演化”的想法(这个词另一个译法是大家更熟悉的“进化”),到1844年写成了一篇长达250页的论文,就用了8年时间。这一论文他并没有发表,又藏了15年,他希望搜集到更多各方面的证据,写一本1200页的大书。要不是半路里杀出来一个和他想法几乎完全一致的华莱士迫使他提前发表自己的作品,我们看到《物种起源》就会是一本更大的“巨”著了。

    达尔文之所以如此慎重,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演化思想和当时流行的“上帝创世,万物不变”的思想是相抵触的。他预料到,一旦论文发表,会引起很多争议,甚至激烈的反对和攻击。因此他必须把找到更多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比如为了论证植物的种子能够漂洋过海,分布到遥远的岛屿上去,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做了“海水浸泡种子”的实验。他们用了87种种子,其中64种经过64天浸泡之后还能发芽,少数经过137天后还能生存。40%的带有成熟果实的植物在海水中28天时间可能漂过1500公里的海面。更何况植物种子还能藏在越洋迁徙的飞鸟脚上的泥土中长途迁徙。敏锐的观察能力、大量实验和观察奠定了达尔文演化思想的基础。

    在传统的想法中,上帝或者神仙创造了各种物种,它们就一成不变了。在神话中,“名字”带有魔力,因为某个物种,某个人就是那个“名字”,所以民俗中要起小名避免恶魔知道你的大名,而孙悟空识破了妖怪是什么动植物成精,妖怪也就离灭亡不远了。但实际上物种并非一成不变,虽说“龙生龙,凤生凤”,可子代和亲代之间多多少少总存在一些变异。人类早就利用了这些变异,通过人工选择,驯化、培育了许多新品种的动植物,比如我们食用的小麦是一万年前的人类从野生小麦驯化而成。人工育种具有历史悠久的传统。达尔文的发现是,在自然条件下,同一个物种可能演化出许多不同的变种(亚种),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它们甚至能变成不同的物种。他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了这样的海龟和鸟。换句话说,物种只是一种相对固定的观念,随着时间会发生变化。就连我们人类,也和猩猩、猴子有共同祖先,甚至地球上已知的所有生物,都有着共同祖先。这就是石破天惊的“演化论”。

    科学思想跨越时代

    达尔文提出了“演化”思想,颠覆了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但他并没有认为自己的证据和理论十全十美,他深知将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并提出了应对的方法。

    比如,当时和现在反对“演化论”的人们经常说起的一个话题,是活着的生物和化石中缺少“过渡类型”。这听起来很有道理,既然变异是一点儿一点儿发生的(对,不是一个物种忽然变成了另一个物种,而是长期积累的差异形成的),那么就应该存在非常多的过渡类型才对,为什么没有呢?

    达尔文对此的回答是,在演化历史中过渡类型确实存在过,但自然选择的倾向是保存有利的变异。随着某些积累了更多有利变异的少数类型的产生,它们具有更多优势,从而排挤了大多数过渡类型的生存空间。在这一点上,物竞天择,竞争非常的残酷。达尔文亲自做过观察:在植物可以自由生长的一块田地上,达尔文标记了357株杂草幼苗,过了一段时间,至少死了295株,主要是被昆虫消灭;而另一块地上,原本有20个物种,最终有9个物种被排挤消失。可以想象,生物变异有很多,绝大多数类型都消失了,保存下来的只有极少极少数。“演化”是一项成本极高的历史事件。

    对于化石证据,达尔文认为,形成化石的条件很苛刻,只有少数过渡类型能够侥幸保存为化石,因此地质记录很不完整,何况当时地质学成熟较晚,还有很多化石埋藏在地下没有被发现。这就是科学思想的独特魅力,它具有预言能力,为后来的科学家进行探索指明方向。任何一种伟大的科学思想都有这样的能力。

    达尔文也说对了。150年来,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地在七大洲奔走,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过渡类型”,甚至许许多多长相匪夷所思的已经消失的奇特物种。这进一步证明了达尔文的“演化”思想:物种在变化,物种变化之剧烈超越了所有人的想象。在地球历史上,生物有过多次大爆发,许多新物种出现;也有过多次大灭绝,许多繁盛一时的生物消失无踪,只在地层中留下了少许证据。比如我们知道的三叶虫、恐龙,其实都已经彻底消失。这种大灭绝对于劫后余生的物种来说也未必是坏事,旧统治物种的消失留给它们极大的发展空间。比如我们人类(以及哺乳动物)的祖先,就是在恐龙消失后才得以发展起来。在恐龙统治地球的时期,哺乳动物的个头都很小,没有像大象、河马、犀牛、老虎、狮子这类庞然大物。

    达尔文理论具有的预言能力,将理论原本的“疑点”变成了证据,“缺点”变成了“优点”。而当初质疑演化论的那些人,无一不被证明是错误的。这也难怪,“传统观念”未必就是正确的,科学革命一直在这样革新我们的观念。

    人类在生物学上的真实地位

    达尔文对生物演化的洞察力也投射到人类自身。传统上认为,人类是天之骄子,是上帝或神灵创造出来的。几乎全世界各民族的古代观念都把人类置于了极其特殊的地位,人类处在世界的中心,甚至天地都是为人类而存在的。但达尔文的演化论提出,人类跟其他所有生物都是亲戚,只是关系有远有近(1871年发表)。从形态学上来看,跟我们最近的是猿猴。

    达尔文之所以被很多人,尤其是极端保守的宗教人士诋毁,正是因为他的这一思想,不但否认了上帝创造天地万物,而且直接否定了上帝或神灵创造了人。其实在解剖学上,早已存在证据,比如人手、马腿、蝙蝠翅膀,虽然功能不同,但结构类似。而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等早期的形态几乎一模一样,动物发育过程竟然“再现”了整个演化史。

    在达尔文生活的时代,宗教力量依然强大,上至国王下至平民都信奉上帝。更何况,达尔文在剑桥大学学习的正是神学,他完全可以预期宗教界对演化论的反应。这种观念的形成,对于达尔文这位曾经的神学生想必也是非常震撼的冲击,达尔文从此放弃了基督教信仰,终生不再进入教堂(教堂不仅是崇拜上帝的地方,也是当时欧洲社会重要的聚会、社交场所)。大概是因为达尔文“叛离”了宗教吧,宗教人士对达尔文的攻击非常激烈,至今这样的争论仍在继续。

    不过在这里传统上的宣传和历史又发生了一点儿偏差,并不是所有的宗教人士都反对达尔文。当时支持达尔文的除了像赫胥黎、胡克这些科学同行,也有开明的宗教界人士。所以尽管达尔文颠覆了宗教存在的基础,但在他去世后,经过二十位议员请愿,作为科学巨人的达尔文还是得以按照英国惯例葬在了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葬礼后一星期,英国的一位主教亨利•古德温在这个大教堂举行的纪念讲道中说;“我认为国人中最具有智慧的达尔文先生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是非常适宜的……有些观念认为自然知识与上帝理念之间存在冲突,我觉得这是别有用心的愚蠢观念,这也是很不幸的,达尔文先生不应对此负责。”

    20世纪20年代以来,考古学家们在非洲发现了多种介于人类与类人猿的中间类型化石。我们人类和大猩猩、黑猩猩的共同祖先可能是800万~400万年前曾经生活在肯尼亚的欧兰猿。这一祖先曾经分化出了许多我们的“表兄弟”,只是大多数都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这也是达尔文曾经预言过的)。现代分子生物学证明,人类DNA和黑猩猩的相似度为98.4%,也就是说,不到2%的差别决定了我们是人还是黑猩猩。这是古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

    作为现代人应该了解演化论

    150年来,随着演化论被进一步证实,它不但成为公认的科学理论,就连原本保守的宗教界高层人士也逐渐承认了演化论的正确性。2008年9月,英国教会在报纸上公开发表声明,为当初对达尔文和演化论的攻击而道歉。2009年,也就是达尔文出生200周年和《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梵蒂冈天主教廷也宣布达尔文演化论和基督教的理念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除了一些极端保守的宗教人士,现代人一般都接受了演化论。

    达尔文和演化论在生物学中的地位,相当于牛顿和他的运动定律在物理学中的地位。遗传学家杜布赞斯基曾说:“要是没有演化论的话,生物学里的一切都解释不通。”演化生物学家科因在《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一书中说:“读没读过《物种起源》,应该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受过正规教育的标准之一。”2012年10月,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公布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十大科学书籍评选结果,《物种起源》名列第一,并称之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思想”。这样看来,苗德岁博士这本《物种起源少儿彩绘版》就更加了不起了,让更多人不需要具备太多的理工科教育背景就可以了解演化论。

    想想也是,有什么比“我们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更重要呢?

    最后,我也要学苗德岁博士吐个槽,指出《物种起源少儿彩绘版》存在的一点儿瑕不掩瑜的问题。

    可能绘图作者时间比较匆忙,对有些段落理解不到位,图示有误差。如达尔文(苗德岁博士)说到“过渡类型就藏在石头里面”的时候(P61),绘图用“石堆阴影中的两只眼睛”来表示,实际上这里谈的是化石证据,因为有许多化石尚未发现,至今也是。再比如说到达尔文抱病工作时(P140),图示达尔文在吊瓶(打吊针),其实在达尔文的时代,才刚开始用肌肉注射,吊瓶技术要到20世纪50年代才成形。

    类似望文生义的地方还有几处。比较特殊的一处是由于文化隔阂产生的,即说到达尔文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即西敏寺)的时候(P142),绘图是一幅教堂墓地的情景。实际上,达尔文是安葬在教堂的厅堂内地板之下,地板上刻着铭文“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生于1809年2月12日,去世于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的墓挨着发现了天王星的天文学家约翰•赫歇尔,不远处就是艾萨克•牛顿。

    不过这些小错误,无损于苗德岁博士为青少年倾情奉献的这本科普书的绝妙。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书中领会达尔文演化思想那穿越时空、演绎生命传奇的科学魅力!

    向苗博士致敬!

  • 女巫魔法时刻的冷酷盛宴

    作者:赵松 发布时间:2012-04-27 20:12:50

    女巫魔法时刻的冷酷盛宴

    赵松

    安吉拉-卡特不是那种容易归类的作家。那些现代的、后现代的文学概念对于她的作品来说都不大适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没有纠结于如何在传统、现代或后现代的那些方式中作出某种选择,而是另辟蹊径,从类似于“民间故事”这样的一个芜杂而暧昧的大范畴里找到了其小说方法论的主要资源,并形成了那种充满了诡异气息、冷色调、自说自话而又残酷意味十足的独特风格。安吉拉-卡特的独到之处在于,她没有像很多作家那样总是企图把“故事”讲得更完美更逼真可信一些,相反,她所做的是将“故事”里的那些非理性因素和种种残酷的意味充分释放出来,让所谓的真实世界轰然倒塌,在读者还在恍兮惚兮地瞠目不已的瞬间完成一击中的……你知道,她就像一个女巫,可能对你施了某种法术,但你还是不知不觉地被她说服了。这样的一种风格,在她的短篇小说合集《焚舟纪》展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这也是为什么向以追求奇谲风格著称的撒尔曼-拉什迪会毫不犹豫地将《焚舟纪》置于安吉拉-卡特的所有作品之上。

    实际上安吉拉-卡特的作品早在2009年就已成批登陆中国,但反响并不大。原因也并不复杂,她没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也没被归入某个名声响亮的文学流派,而且那些作品既不能满足国人普遍的移情需要,也不能提供那种极易流行的好莱坞大片式的“震撼体验”;既不能让人们直白地获得情感慰藉,尤其不能提供关于“人生意义”的指向性答案……她的作品似乎只提供诡异、惊诧和不安。作为一个文学异类,她把写作的根茎直接扎入到极具野生和原生态气质的“故事”渊薮里,并以其非凡的想象力和创作活力催生出瑰丽得令人触目惊心的奇近乎邪的叙事之花,而这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多少有些“重口味”了,不是谁都能享受得了的。因此它们没有引发足够广泛的反响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正像撒尔曼-拉什迪所说的那样,即使在英国本土,她也没有得到本该属于她的那份儿评价。

    在《焚舟纪》的五本小说集里,最好先看《美国鬼魂与旧世界奇观》。因为集子里的作品能让我们更容易直观地分析出安吉拉-卡特写作风格与方法的基本特质——它是一个关于她的小说艺术的理想样本。通过它,可以更容易看出,在剔除那些通常会与民间故事、童话、传说骨肉相联的“说教”意图和对因果关系的惯性强调之后,安吉拉-卡特怎样做到让那些“故事”获得了如此令人惊诧的叙事自由和锐气逼人的效果。无论从哪篇看进去,你都会迅速地被她的叙事魔力所感染,以至于你很可能不会把她看作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作家,而会确信她就是一个以文字为法器的女巫,兼具沉静、通灵、癫狂、魔法、幻想等特性,并始终都在以极为鲜活的方式交织呈现在你的面前。她的文字魔法瓶能把那些你知道的不知道的材料随意进行化学反应,转化为新的事物,焕发奇异的光华,随机构成全新的“故事图景”和叙事的“场”,而她自己则是若有若无、时隐时现。

    我们可以先看那篇《扫灰娘》,副标题是《母亲的鬼魂》,是“一个故事的三个版本”。它的原型是“灰姑娘”的故事。在故事的第一个版本《残缺的孩子》里,安吉拉-卡特先是不慌不忙地边分析边解构原来的故事,同时让新的故事在思考与联想中悄然生长、陌生起来……但故事的主角已变成灰姑娘已故母亲的鬼魂,你会忽然不安地意识到,灰姑娘嫁给王子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已不复存在了,展开在你面前的,是两个疯狂的母亲为了让自己女儿获得“幸福”的机会如何造就一场充满血腥的竞争。而在第二个版本《烧伤的孩子》里,安吉拉-卡特出人意料地把对“灰姑娘”的望文生义作为故事的新起点——“一个烧伤的孩子住在灰烬里”。这一次她写的是鬼魂母亲如何帮助灰姑娘抢走继母的情人,并跟他结婚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夺爱成功的灰姑娘其实更像是鬼魂母亲发泄怨恨的牺牲品。到了第三个版本里,这个故事变得更加短促而令人伤感,并且有种让人毛骨悚然的残酷意味——鬼魂母亲给予灰姑娘的帮助,是把眼中的蠕虫变成珠宝首饰,把自己的棺材变成马车,让女儿穿着喜气的红装乘车奔向王子……并且对她说:“去闯荡你的人生吧,亲爱的。”这更像一个悲剧的结尾。就这样,安吉拉-卡特把一个原本会让孩子们觉得美好的浪漫童话颠覆成为三个残酷故事,以母爱的名义。她要揭示什么呢?显然,既不是什么肤浅俗套的人生道理,也不是什么故作单纯的美好愿望,而是“故事”之所以成其为“故事”,是因其丰富的可能性以及并不需要依赖于理性逻辑,同样也不需要“资产阶级写实主义的复杂技巧”,正是那些非理性因素和诡异的结构方式使“故事”拥有了非同寻常的叙事张力。看完这三个版本,你甚至会觉得,如果需要的话,安吉拉-卡特完全就有本事写出一百个关于“灰姑娘”的版本。

    事实上这个集子里的九篇故事,每一篇都有其独特的叙事样式。如果说像《扫灰娘》这样的作品还只是小小地展示了一下她的极强的对旧故事的解构重构能力的话,那么在《艾丽斯在布拉格》这样的作品中,她则以一种冷幽默的方式巧妙而又异想天开地透露着自己对那种穷尽知识的偏执企图和狂热迷恋理性者的嘲弄。还有谁能像她这样把扭曲的理性、欲望、性、数学和漫游奇境的艾丽斯组成全新的不可思议的故事么?艾丽斯竟然因为这些愚蠢的家伙而回不到书——“胡言”与“非识”的世界里了,而他们则是再也回不到那些最简单的乐趣里了,求知的欲望和常识之翳让他们对世界视而不见。每一次在艾丽斯向他们提问难以回答的数学题的时候,你都会下意识地想笑,但又会马上止住这个念头,因为你实在不知道笑声发出后会折射到谁的身上,说不定会是自己呢。表面上看,安吉拉-卡特的叙事是极为跳跃而又总是隐伏着很多微妙而陌生的意味的。比如在《艾丽斯在布拉格》里有这样几段文字,就颇有代表性:

    “理性变成了敌人,阻挡我们许多乐趣的可能。”弗洛伊德说。

    有一天,当河里的鱼冻死,在冰寒如月的中午,大公将会来找迪博士,疯狂的眼睛一只像黑莓一只像樱桃,对他说:把我变成一场丰收庆典!

    于是他变了。但天气并未好转。(P176)

    很多情况下,安吉拉-卡特的叙事之所以会给人以跳跃不居的感觉,都是由于她很少会依赖线索来组织故事,而且她的联想方式本身就有着随机触发式的特征,那些片断式的情节和场景就像乒乓球一样,被她随手挥击打到墙上再弹回来,无论弹出什么样的线路都能被她控制得仿佛它在自己飞舞似的。往更深一层面上说,作为叙事者的她,能够即时敏锐地捕捉到当下叙事空间里的任何信息或可能隐藏着更为微妙的信息的细节并迅速将它们组织起来,衍生出新的情节或场景,以至于有时候你都难以分清哪些是视觉意义上的而哪些只是叙事者脑海里的念想。当然她也可以用那种传奇故事的方式戏仿美国西部片的效果写出《约翰-福特之<可惜她是娼妇>》这样的乱伦故事;还会用有点像早期博尔赫斯的笔调写出《魔鬼的枪》这样的复仇故事。《鬼船》和《在杂剧国度》这两篇颇具炫技效果的故事,则分别从凝视和思考两个角度映射出她对于那些有益于丰富故事样态的旧有形式资源的再造利用的过程。而在《莉兹的老虎》这样的短篇中,她能把一个不可思议的四岁女孩私自外出去马戏团看老虎的简单故事写得如此令人震惊而又有着丰富的肌理和层次感,确实展现出非同寻常的精湛技艺。在看完最后一篇《印象:莱斯曼的抹大拉》,你甚至会觉得,那个莉兹说不定也是某个“抹大拉”的女儿。九个故事里写得最出彩的,还是要属那篇《影子商人》,在这个关于“我”在加州访问某导演遗孀的故事可以说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那样的一种荒诞离奇的故事状态在她的笔下逐渐呈现的却是一种悲凉的诗意……显然,如果那些人是存在的,那么“我”就是虚无本身。

    安吉拉-卡特在《焚舟纪之<美国鬼魂与旧世界奇观>》中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启示就是:她赋予了“故事”以全新的一种存在方式和能量,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故事”的世界并非陈旧过时的常识世界,而是一个充分摆脱了时间与空间束缚的未知而又开放的世界,它的非理性基调和不确定性的特质使得它可以完全无须纠结于再现或表现的叙事维度……它的对象也不是可见世界里的那一切事物或现象,而是对空间里曾经出现过的或正在流动中的各种信息的捕捉、激活、联想与重构,就像她自己所说的“女巫的魔法时刻”,所有的界限都变成了不完整的线索和头绪,而任何意义上的材料,都可以在想象中随时营造一场狂欢般的盛宴,如果说其中会隐藏着某种与生俱来的冷酷意味的话,那也只不过因为我们被开启的脑海上正被新鲜的北风所激荡,并且重新凝视体验这个被破除了诸多界限的无边无际的世界。

    2012年4月17日星期二

    (刊于《三联生活周刊》2012年4月第17期)

    ——————————————————————————

    本文己收入作者新书《被夺走了时间的蚂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3462525/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8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5分

  • 结构布局:4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7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还行吧(388+)
  • 内容完整(583+)
  • 服务好(489+)
  • 速度慢(377+)
  • 值得下载(184+)
  • 已买(257+)
  • 盗版少(397+)
  • 收费(429+)
  • 全格式(482+)

下载评价

  • 网友 蓬***之: ( 2024-12-16 03:56:36 )

    好棒good

  • 网友 马***偲: ( 2025-01-06 23:34:38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堵***洁: ( 2024-12-31 22:13:11 )

    好用,支持

  • 网友 权***波: ( 2024-12-13 17:02:06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常***翠: ( 2025-01-08 16:39:57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詹***萍: ( 2025-01-04 07:56:42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冯***丽: ( 2024-12-13 12:14:10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融***华: ( 2025-01-05 19:19:09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寿***芳: ( 2025-01-02 16:43:16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冉***兮: ( 2024-12-10 08:54:44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居***南: ( 2024-12-14 22:21:02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