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人对抗自己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26:34

人对抗自己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人对抗自己精美图片
》人对抗自己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人对抗自己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9253639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4
  • 页数:490
  • 价格:59.8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26:34

内容简介:

本书是人类自我毁灭倾向研究的里程碑。卡尔·门林格尔在书中开创性地探讨了生死本能与人类疾病、绝望甚至自杀行为的关系,对死亡本能和自我毁灭倾向做了全面的考察和分析。他认为,人性中固有的破坏性冲动总是要竭力寻求宣泄的。这种冲动其本质是由于受到生本能的误导,为了自我保护而形成的一种向内的攻击。这就是各种形式的自杀的根源。他呼吁人类不能回避对死亡本能和自我毁灭倾向的研究。我们必须熟悉它们的各种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出相应的努力,将自尊和理解带入人类自身的心理战争之中,来保护我们的生命。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破坏

第一章 爱与死

第二部分 自杀

第二章 禁忌

第三章 动机

第四章 论点

第三部分 慢性自杀

第五章 禁欲与殉道

第六章 神经症疾病

第七章 酒精瘾

第八章 反社会行为

第九章 精神病

第四部分 局部自杀

第十章 定义

第十一章 自我伤害

第十二章 装病

第十三章 多次外科手术

第十四章 有意造成的事故

第十五章 性无能与性冷淡

第五部分 器质性自杀

第十六章 医学中的整体观

第十七章 器质性疾病中的心理因素

第十八章 选择较小的损害

第六部分 重建

第十九章 重建的临床技巧

第二十章 重建的社会技巧


作者介绍:

卡尔•门林格尔,美国著名的精神科医生、精神分析学家和心理学家,曾任美国精神分析协会会长、美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并曾于1981年获美国总统自由勋章。他对人死亡本能、自杀冲动、犯罪心理和儿童心理做过深入透辟的研究,这使他在精神分析心理学领域自成一家。

译者简介

冯川,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四川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德国波恩大学特邀研究员。冯川教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比较文论、翻译与跨文化研究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开设的课程有:文学理论、文学与心理学、英语文献的阅读与翻译、荣格研究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人对抗自己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人对抗自己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人对抗自己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在这一部分中,我旨在阐明以下论点:

一、世界的破坏不能完全归咎于命运和自然力,而必须部分的归咎于人自己。

二、人的破坏性中包含大量自我毁灭的成分,这与自我保存是生命第一规律的公式大相径庭。

三、能够解说所有已知事实的最好理论,是弗洛伊德关于死亡本能(原始的破坏冲动)与生命本能(原始的创造性冲动)相抗衡的假说;正是这两极之间相互作用的若干阶段,构成了生命的心理现象和生物现象。

四、按照弗洛伊德的设想,破坏性倾向和建设性倾向最初都是自我指向的,但随着出生、成长和人生经验的外向而逐渐外向。在与他人的接触中,个人首先以攻击性倾向向外作出反应,随后则以爱欲倾向或建设性倾向向外作出反应。后者与前者融合,有可能对破坏性实现不同程度的中和 (neutralization)。

五、一旦这种外部投注(investments)被强行中断,或遇上巨大的困难而不能继续维持,破坏冲动和建设冲动就都转向其所由来的个人,也就是说转向自己。

六、如果分离作用发生,破坏倾向领先或持续占压倒优势,自我毁灭就会在或大或小的范围内发生;在此人们即可发现渴望杀人的证据与渴望被杀的证据,同样也能发现这两种愿望的爱欲化了的形式(the eroticized forms)。

七、如果自我毁灭的冲动被追上被中和(部分地而不是全部地被中和),它就演变为各种形式的局部自我毁灭和慢性自我毁灭,这在后面的章节中将要加以讨论。

八、如果自我毁灭冲动遥遥领先于建设冲动的中和作用,其结果就是立刻发生的戏剧性自我毁灭,即通常所说的自杀。

九、对自杀的深层动机作仔细的考察就会证实这样一个假说,即存在着来自至少两个,有可能是三个不同来源的因素。它们是:(1)来自原始攻击性并凝结为杀人愿望的冲动;(2)来自对原始攻击性的限制和矫饰——良心——并凝结为被杀愿望的冲动;(3)我相信能证实有一部分原初的自我指向的攻击性——死亡愿望——...


自我伤害是:(1)受超我援助的攻击性、破坏性冲动与(2)生存意志和爱的意愿之间进行的冲突的最后结果,经由这一结果,局部的自我摧残一方面满足了那不可抵抗的冲动,与此同时又避免了前逻辑的推论和预先想象的后果。自我伤害的现实价值有极大的不同;然而在所有情况下,其象征价值都是一样的。以一种造成最小的现实后果的象征性自我伤害,来满足种种心理需要(例如在社会化了的自我伤害方式如修指甲剪头发中),这不妨说是一种十分有用的策略和手段。但在那些现实感薄弱、良心要求过分专横的人身上,这一策略可以导致严重的自我摧残。

总之,在任何情况下,尽管自我伤害显然是一种淡化了的自杀,实际上它却是为了避免彻底毁灭(即自杀)的一种妥协形式。在这一意义上,自我伤害乃是生命本能战胜死亡本能的一个胜利,尽管有时候,这一胜利付出的代价极其高昂。


许多殉道者和禁欲者的行为本质上是自我毁灭的行为,无论牺牲者本人被人们视为圣徒、英雄、精神病患者还是愚蠢的朋友。据考察,禁欲和殉道中自我毁灭的冲动明显地相当于实际自杀中的自我毁灭动因——自我惩罚、攻击性和爱欲。但是显然,它们各自的比重不同。死的推迟证明了破坏性因素受到性爱因素较大程度的中和,这种中和作用在不同的情况下极不相同。这些向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其精确性质可以以少数例证来研究,然而在数量上却不足以超出我们业已暗示的范围而加以一般化:在慢性自杀中性爱因素比在直接的自杀中较强,而破坏性的因素却相对微弱。但这场战斗却是可怕的血腥的战斗,即使在那些凭借巨大的牺牲而是其生命之微弱火花燃烧得较久的人身上也是如此。

具有哲学头脑的人或许会争辩说:每个顺应文明的需要,限制其欲望并控制其攻击性冲动的人,都已养成了一种禁欲倾向。按照这一思想,教育即是训练人们禁欲——这种禁欲的最后成果即是不自私,每天为孩子为集体的社会福利牺牲自己。但是,个人为共同利益所作的牺牲不能与我们上面描述的现象相提并论,这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在正常的个人身上,他所做出的放弃和牺牲是基于外部现实的需要——健康律、社会律、经济需要律——并且旨在获得现实的奖赏。换言之,这些放弃和牺牲是被作为生活条件而接受的。相反,在慢性自杀的受害者身上,这些放弃和牺牲却更多地基于内在的需要而不是外在现实的需要。而且,尽管当事者本人把这些放弃和牺牲视为使生命不朽的手段,在旁观者眼中它们却显然是一种自我毁灭。


爱欲发展所遇到的最大障碍和阻遏是自恋所产生的消解作用。没有任何东西比自恋更能阻碍爱的发展,也没有任何方式比改变这种情形,将爱从自我投注转移到向某个外在对象作正常投注更可望产生积极的治疗效果(可比较我们已经讨论过的将恨从自我投注转向外在投注)。换句话说,正像指向自我的攻击性在直接后果上有害一样,指向自我的爱也在间接后果(由情感饥饿所造成的后果)上有害。自恋窒息了它本想保护的自我——就像冬天为保护玫瑰苗而盖上的草,如果已到春天还不揭开,就会妨碍玫瑰正常的生长一样。

因为爱一旦大部分投向自我,爱欲冲动作为软化和覆盖赤裸裸的攻击性,并使之结出果实的基本功能也就停滞了。此时里比多不是用于参与和改善与外界的接触,而是完全用来滋养和保护那始终冥顽不灵的自我,那凝结成整块的自恋。

人格就仿佛是一棵成长中的树,它那冬天黝黑光秃的枝条上,一到春天和夏天就会爬满绿油油的柔嫩的新叶,而以生气勃勃的美覆盖其主干。但如果这棵树在根部严重受伤,树的汁液大部分流向那里以使它获得痊愈或对伤口加以保护,它就不足以供应枝条以保证树叶的生长发育。于是这些枝条就会光秃、干硬、富于攻击性,并逐渐死亡——尽管树的汁液仍在滋养甚至过分地滋养根部的伤口。

事实上,自恋倾向往往就像一帖粘稠的膏药贴在早已痊愈的伤口上一样,即使纯属多余也很难使人将它去除。


弗洛伊德:本能是生物惰性的表现,它要求回复到事物的初始状态,因而是保守的倒退的;像人这样的有机体,其所源出的状态乃是无机状态,而人身上那种具有保守、回归、倒退性质的本能,所要恢复的正是这种无机状态。因此,这种本能不妨称之为死亡本能。

死亡本能不仅可以向外转化为攻击性、施虐倾向,也可以向内表现为自我惩罚、受虐倾向。前者的极端表现是杀人,后者的极端表现则是自杀。


要维护一个人在生活中的位置,求得和平与宁静,就需要他去进行一些生气勃勃的战斗。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本书是人类自我毁灭倾向研究的里程碑。卡尔·门林格尔在书中开创性地探讨了生死本能与人类疾病、绝望甚至自杀行为的关系,对死亡本能和自我毁灭倾向做了全面的考察和分析。他认为,人性中固有的破坏性冲动总是要竭力寻求宣泄的。这种冲动其本质是由于受到生本能的误导,为了自我保护而形成的一种向内的攻击。这就是各种形式的自杀的根源。他呼吁人类不能回避对死亡本能和自我毁灭倾向的研究。我们必须熟悉它们的各种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出相应的努力,将自尊和理解带入人类自身的心理战争之中,来保护我们的生命。


精彩短评:

  • 作者:半半 发布时间:2020-07-01 22:29:19

    在年月深渊,望明月远远

  • 作者:vone 发布时间:2023-08-29 17:04:59

    多主体建模,感觉更多的不在于工具如何的使用,而在于其背后的物理、数学、经济学等理论支撑,有了这些基础支撑 无论使用什么工具都可以完成相应的任务。netlogo提供了一种较为简单的实现方式。想起大一时周凯上的数学建模,以及后面疫情时对新冠什么时候结束的建模分析,时间过得好快啊

  • 作者:Hashhush 发布时间:2020-07-16 00:27:20

    看见跟随的阴影,处理自身的黑暗。写于一战后,初版于1938年,今天的人和世界并没有多大的不同。#6-7月地铁读物#

  • 作者:查拉吐司糖 发布时间:2020-08-04 22:53:04

    “良心”是人类的黑暗之心吗?

  • 作者:NIGHTSURROUND 发布时间:2020-07-23 00:26:58

    “任何东西,只要能从我们身上激发出暗含在欢乐中的爱,它就能对抗自我毁灭。”

  • 作者:JL 发布时间:2020-12-01 17:29:28

    受益颇深,印象深刻的有两点:首先,很多情况下的自我伤害并非意味着一个人想死,反而是一个人生存本能的展现,用一些局部或慢性伤害来避免真正的死亡;另一方面,虽然自我毁灭出于人类本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只能被动走向死亡,相反的,人的理智和情感正是我们对抗自我毁灭最可靠的堡垒。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常常回顾自身的成长历程和生活习惯,惊觉自己也在不知不觉间走上了无意识的自己造成的悲剧。最后,再次感叹知识就是力量,很多事情只要明白了个中原理,很容易就能在生活中自洽了,感谢!


深度书评:

  • 自杀与生命本能

    作者:某乌鸦 发布时间:2019-12-11 17:51:21

    如果说死亡是日常生活中难以谈论的文化禁忌,那自杀作为一种有效的生命终结方式,就是禁忌中的禁忌。

    至少其他的死亡方式在生活中的某些时刻或某些场景——比如购买保险或医院的病床——依旧可以被认真地谈论。但自杀不行,自杀是日常生活中绝对不能提及的禁忌,甚至开玩笑都会被严厉喝止。所以没人去谈论,因此没人去了解。

    然而不了解却不意味着不发生,如果按照中国2014年的自杀率计算——每10万人有9.8人自杀,那么中国平均每天自杀376人,不到四分钟就有一例。但不了解却意味着无能为力,就像一旦发生自杀,我们就只会寻找表面的因果关系,说他自杀是因为失业、因为破产、因为失恋、因为患病……我们又怎么防患于未然?

    而且表面的因果关系也无法对自杀作出解释,倘若读过芥川龙之介在遗作《给某旧友的手记》做出的自我剖析,任何人都会意识到自杀绝不是一瞬间的事情,它的背后有更深层的动机。而只有抓住背后的动机,我们才有和自杀谈判的筹码。

    而想要了解自杀,卡尔·门林格尔的《人对抗自己》几乎就是必读书目——这是市面少有的从心理学角度论述自杀的著作。而且门林格尔不仅在《人对抗自己》里全方面地阐述自杀的原因与表现形式,还在最后一节重点提到自杀的干预措施。

    门林格尔作为美国早期著名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他的作品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弗洛伊德的影子,甚至《人对抗自己》的理论基础就是弗洛伊德晚期的本能理论。

    1920年,弗洛伊德在其作品《超越快乐原则》提出人有两种相互对抗的本能冲动——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富有建设性,是生存、是创造;死本能则富有破坏性,是攻击、是毁灭。两种本能同时存在、此消彼长,以使人产生各种行为。

    门林格尔在《人对抗自己》中深化弗洛伊德的理论。门林格尔提出死本能是比生本能更原始、更强有力的本能冲动,其目的是让生命回归最原始的无机状态。自杀和谋杀一样,是死本能战胜生本能的结果。只不过在这场谋杀里凶手同时成为被害者,而自杀的目的则是自杀者试图借此逃避痛苦。

    然而自杀者为何选择把死本能指向自身,而非外界?门林格尔认为,这是因为自杀比谋杀更为复杂:除作为凶手的杀人的愿望外,还需要作为被害者的被杀的愿望以及作为自杀者的死亡的愿望,而这都是死本能的不同表现形式。

    杀人愿望最开始指向外部,但因外界和自身条件的约束,无处宣泄的死本能转而通过“内投”作用将杀人愿望指向自身,甚至选择用自杀作为一种报复方式:就像无力反击欺凌者的被欺凌者通过自杀,会从道德和法律上对欺凌者完成报复。

    被杀愿望则从最初就指向内部,它的源头是内疚或负罪感。自杀者因某种原因受到良心的谴责,最终选择以自杀的方式进行赎罪。这种被杀愿望的典型体现就是古代小说中被玷污的女子,自感清白丧失后选择自杀。

    但杀人愿望和自杀愿望只能构成自杀倾向,自杀行为能否顺利完成则取决于死的愿望。倘若死的愿望不够强烈,自杀行为就时刻伴随意外发生:如果理性接受死亡,但感性选择拒绝,自杀无意识中就会受阻。

    因此,只有当杀人愿望、被杀愿望和死的愿望同时具备,自杀才能顺利完成。

    但自杀只是死本能战胜生本能的典型形式,大多数情况下,生本能能够在一定程度抵挡住死本能的步伐——至少输的不会那么彻底。生本能的抵抗能够延缓死亡的来临,但在死本能的逼迫下,我们却不得不为其付出“生存之高昂代价”。

    向内投射的杀人愿望、自杀愿望和死的愿望一旦被生本能所遏制,人们就不再追求自杀,而是寻求自我伤害。就像俄狄浦斯刺瞎自己的双眼、苦行僧几十年清心寡欲……生本能与死本能妥协的结果就是他们不断为自己寻求痛苦,从而让生活变得越来越糟。他们竭尽全力对抗死本能所付出的代价,被门林格尔称为“慢性自杀”或“局部自杀”。

    因此在门林格尔看来,无论生本能对抗死本能产生的结果如何,自杀和自杀的妥协形式的三种成分都从未发生过改变。

    基于这三种成分,门林格尔在《人对抗自己》的最后一节阐述了他的干预措施:通过合理宣泄攻击性因素减轻杀人愿望,通过合理的赎罪和补偿减轻被杀愿望,通过增强合理的爱欲减轻死的愿望。

    这些干预措施的基础是自杀并不是在自杀那一刻开始和结束,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死本能所衍生的冲动,最初尚能被生本能所制约,但死本能却无意识中让事情变得愈发糟糕,最终在某一时刻彻底失控,然后自杀得以完成。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竭尽全力让生本能的抵抗更为长久,哪怕需要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可以肯定的是,门林格尔确实在《人对抗自己》中搭建出关于自杀的完整体系,从自杀的深层动机,到表现形式,再到干预措施。里面的案例足够翔实确切,生本能对抗死本能以使生命得以延续的论点也足够震撼——尽管不可证伪,这也是精神分析流派的通病。

    但门林格尔作为早期的精神分析者,《人对抗自己》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早期精神分析的时代局限——太过于弗洛伊德,就像门林格尔多次强调性欲的力量:吮吸手指是自慰的替代、拔头发预示着阉割焦虑、梦到电线杆是同性恋倾向……以至于让《人对抗自己》有时显得缺乏说服力。毕竟有时候,雪茄仅仅是雪茄而已。

  • 人对抗自己:关于自我毁灭与自我建设力量的斗争

    作者:白鹭 发布时间:2019-06-30 14:32:18

    这是一本关于自杀心理的书。

    作者认为,人类并不像自己所说的那样热爱生命、自由,追求幸福生活,相反,我们总是把时间和精力花在琐碎无聊并使自己痛苦的事情上,有的人情愿牺牲自己来让他人痛苦,有的人拒绝生命中的一切享乐,有的人则似乎再也没有什么好破坏的了,索性调转枪口朝向自己。

    对这样的情形,他采取的是弗洛伊德的解释: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强烈的自我毁灭倾向,这种倾向在许多环境因素的汇合之下,就会导致对自己的毁灭行为

    但为什么我们至今都还活在这个世上呢?弗洛伊德进一步假说是:

    生命本能是对抗死亡本能的力量,他们一个是生命的建设性力量,一个是破坏性力量。这些力量起初是指向内部,但会随着我们的发展转向外部。

    有的人死的本能完全战胜了生命本能,于是或直接或间接的结束自己的生命。有的人生命本能中和和软化了自己的死亡本能,与死亡达成了某种妥协,体现为慢性自杀或者局部症状。症状是自我为延缓生命付出的高昂代价,就像黄鼠狼为了从捕鼠器里逃出来而咬断自己的脚一样。作者分自杀、慢性自杀、局部自杀、身体症状、重建这五个部分分别阐述自己的理念。

    自杀,是试图彻底逃离某种不能忍受之生活境遇的方法。为什么面对同样的生活境遇,有的人选择了自杀而有的人没有?书中假定,这种对待生命的方式或者取决于个人身上某些天生的构造差异、变态或衰弱,或者取决于生活形成期间人格中破坏性倾向的强化。不管是哪种情况,自我挫败的倾向显然发生在个人生活的早期并且强烈影响了人格发展的整个进程,以至最后遮盖并战胜了有益于健康的生命本能。

    自杀首先是一种谋杀,一个人即是凶手又是受害者

    ,在许多自杀行为中,这两种因素中的一种会比另一种更强,比如卧倒在火车铁轨上的人,他们成为受害者的意愿强于成为凶手。除了杀人的愿望和被杀的愿望之外,成功的自杀行为还需要受害者有一种想死的愿望,有的自杀者虽然狂暴的攻击自己,但他们并不急于死亡。自杀应该被视为一种奇特的死亡,他的构成三要素是:杀人的要素、被杀的要素和死亡的要素。

    1. 杀人的要素

    在说明这三要素时,作者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内投作用,即人可以把自己的身体视为包含着他人的身体,一旦内投形成,这种敌意转向自己,就会收到一种心理功效。如一个小男孩因一点小过错受到父亲责骂后不久就上吊自杀。我们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也想象过如果我们死了,我们的父母会因为错误地对待我们而后悔万分,只是这个小男孩走得太远,他的恨太大,以至于他愿意真的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报复父亲。在这里小男孩想杀死的其实是他的父亲,但可能他太爱他的父亲,也可能太怕他的父亲,也可能害怕面对这样事件的后果,总之,他没有能力杀死现实中的父亲,只能通过杀死自己来杀死内投在心中的父亲。

    什么样的人能容易内投呢?内投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呢?

    从人格特征上来看,这些人在情绪和心理上是不成熟的,属于口腔期人格,典型代表为忧郁症。在这种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自己的恨只比对自己的爱略多一点,尽管他们说自己毫无价值,但他们却希望从周围的人那得到更多的注意、同情和关心。他们和所爱对象之间仿佛有一条拉紧了的像皮带,这条像皮带中隐藏的敌意平常是看不见的。一旦爱的对象失去,这条爱的带子不是像正常人身上那样慢慢收回来并重新指向别的对象,而是一下子弹回来打在自己身上并分裂成爱和恨两方面。由于投注对象的失去,忧郁症患者在痛苦的谴责和攻击中只能把先前隐藏着的敌意投向自己,因为他已经内投了他的对象。因此,来自原始破坏性的杀人愿望先是经微弱的中和后被投入到一个或者几个对象之中,一旦被剥夺这些对象或者当事人精神崩溃,就会中断这种对象性执着,从情感纽带中分解出其构成成分并使得谋杀冲动自由驰骋,把自己当作对象的替代物,从而完成了一种变换了对象的谋杀。

    2. 被杀的要素

    这种被杀的要素来自于我们的罪孽感,来自良心的谴责。良心的一条活动规律是:自我遭受的痛苦与其外在指向的破坏性成正比。如果某人将某种攻击指向他人,良心或者超我就会把同样的攻击指向自己,在社会中,这体现为报复法。另一个有关良心的实事是,罪孽感甚至无需从实际攻击中产生,在无意识中,毁灭他人的愿望和实际的毁灭行为是等价的,都会使自我遭受惩罚。因此,怀有谋杀愿望的人,会在无意识甚至意识中感到自己有受同等惩罚的需要,也就是被杀、被惩罚的需要。

    3. 死亡的因素

    与杀人愿望和被杀愿望存在的明显实事相比,死的愿望仅仅是一种假说,我们假定,在自我毁灭能量中的一个尚未分化的部分独立于已经转化的部分之外——已经转化的部分或者化为外向的攻击性或者转化为良心。这种未分化的残余物,最终将缓慢的突破生命本能将他暂时限制的潜伏状态,表现为正常人的死亡,而在自杀者身上,他突然挣脱了原有的束缚,爆发为巨大的能量,立即结束个人的生命。这种情况在生命本能相对微弱的人身上发生,他们因某种原因无法发展其爱的功能。在爱的功能不全或者不足的时候,人很可能以某些牺牲来获得暂时的免疫。

    慢性自杀是个体的生命本能中和或者软化了死亡本能,付出症状的代价使生命得到延续。其代价是活受罪和功能损害,相当于局部自杀。作者认为禁欲主义、慢性神经衰弱、酒精瘾、“长期倒霉”等可以算是蓄意追求自我毁灭。有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本能慢慢追上了死亡本能,症状逐渐消失,生活慢慢好转,有时,在这些人身上,破坏冲动往往具有进行性,他要你付出越来越高的代价,直到有一天个人仿佛突然破产,而不得不以真正的死亡来收场。

    作者除了分析自杀的深层动机和慢性自杀之外,还在接下来的两章分析了自我毁灭的局部化类型、自我毁灭在身体疾病上的表现。最后他提出了关于重建的设想,如何加强我们的生命本能和减少对自己的攻击性。

    1. 减少攻击性动机

    将人的攻击性从自身转移出来,如果没有现成的人作为敌对性能量的投注对象,则往往可以使用非物质的对象来代替,所有的工作都可视为攻击性的升华。我们必须高度赞赏和重视那些使战斗的冲动和毁灭的冲动得以发泄和输出的活动,他们是:运动、游戏、政治、实业和许多嗜好中攻击性的一面。游戏乃是经过伪装的战斗。对付攻击因素时,还应注意,我们应该强迫或者人为的放弃某个表面上是爱实际上是恨的对象,一个人依附于另一个人往往是恨的比例大于爱的比例,若紧紧抓住其不放,对他的攻击性很容易反弹回来炸毁我们自身。弗洛伊德曾经指出,恋人之间剧烈的口角和争吵往往是由于这一机制,每一方恰恰是对方发泄其自我毁灭能量的靶子。同样,对于那些敌意建立在非理性无逻辑基础上的恨的对象。最后,还需要提到幽默和机智的功用,像幽默这样以伪装作为掩饰加以宣泄,从而使具有这种情绪的人都心情舒畅。

    2. 减少自我惩罚的因素

    我们相信,只要激起罪孽感的攻击性减少,罪孽感就会减少,而后者的减少也会带来前者的减少。赎罪方面,用某种有益的,有社会价值的做法来代替神经症性质的赎罪。用赎罪或补偿去消除或者减轻罪孽感,而其结果用现实的标准来看又不至于付出太大代价,其主要目的在于平息良心。最后削弱超我的力量也无疑可以减少罪孽感。

    3. 增强爱欲因素

    爱欲发展所遇到的最大障碍是自恋所产生的消解作用,没有任何东西比自恋更能阻碍爱的发展,也没有任何方式比改变这种情形,将爱从自我投注转移到某个外在对象做正常投注更能产生积极的治疗效果,就像指向自我的恨在直接效果上有害一样,指向自我的爱在间接效果上也有害,在情感饥饿上造成的后果。一旦爱大部分都投向自我,爱欲冲动作为软化和覆盖攻击性的功能也就停止了,这时力比多不是用于改善与外界的接触,而是完全用于滋养和保护那始终冥顽不灵的自我,凝结成整块的自恋。自恋倾向是如何拒绝他人帮助,因而挫伤别人的努力,这一点我们都看得十分清楚,自恋倾向往往就像一剂粘稠的膏药贴在早已愈合的伤口上一样,纯属多余。也正是这种自恋使许多人陷于自我毁灭而不愿寻求他人帮助。自恋是一种永难消除的饥渴,他使人不能真正享受和欣赏任何事物。

    除了对自恋发动讨伐外,我相信人格的重建还可以通过进一步通过认为的、理智的培养一些爱的对象来实现。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差评(203+)
  • 收费(100+)
  • 速度慢(127+)
  • 全格式(631+)
  • 图书多(159+)
  • 还行吧(339+)
  • 一般般(294+)
  • 微信读书(599+)
  • 五星好评(148+)
  • 情节曲折(625+)
  • 目录完整(101+)
  • 好评多(523+)

下载评价

  • 网友 谢***灵: ( 2024-12-12 00:36:58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融***华: ( 2025-01-07 07:51:05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权***波: ( 2024-12-29 12:01:55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寿***芳: ( 2024-12-27 11:19:11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寇***音: ( 2024-12-29 23:54:47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蓬***之: ( 2024-12-27 09:14:50 )

    好棒good

  • 网友 邱***洋: ( 2025-01-07 17:05:47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饶***丽: ( 2024-12-20 01:35:07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戈***玉: ( 2024-12-26 14:35:02 )

    特别棒

  • 网友 瞿***香: ( 2025-01-01 10:23:16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宫***玉: ( 2024-12-27 17:12:04 )

    我说完了。

  • 网友 利***巧: ( 2024-12-23 17:04:57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詹***萍: ( 2025-01-04 23:36:03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潘***丽: ( 2024-12-11 03:42:58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