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总复习专用 3年中考2年模拟 中考思想品德 曲一线科学备考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2016总复习专用 3年中考2年模拟 中考思想品德 曲一线科学备考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2016总复习专用 3年中考2年模拟 中考思想品德 曲一线科学备考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2016总复习专用 3年中考2年模拟 中考思想品德 曲一线科学备考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2016总复习专用 3年中考2年模拟 中考思想品德 曲一线科学备考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2016总复习专用 3年中考2年模拟 中考思想品德 曲一线科学备考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2016总复习专用 3年中考2年模拟 中考思想品德 曲一线科学备考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2016总复习专用 3年中考2年模拟 中考思想品德 曲一线科学备考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2016总复习专用 3年中考2年模拟 中考思想品德 曲一线科学备考 kindle格式电子书
内容简介:
知识架构 研读教材夯实基础 考点梳理一览众山
方法突破 名师点拨掌握通法 重点难点全面突破
题组训练 基础闯关模拟训练 中考真题实战演练
智力背景 延展知识紧贴考点 拓宽视野妙不可言
答案解析 分析透彻语言凝练 画龙点睛紧扣题眼
书籍目录:
部分 成长中的我
单元 认识自我
第1课时 悦纳自我 完善自我
第2课时 调控情绪 乐观进取
第二单元 自尊自强
第3课时 珍爱生命 延伸价值
第4课时 自尊自强 自我负责
第三单元 心中有法
第5课时 学法知法 守法用法
第6课时 防微杜渐 自我保护
第二部分 我与他人和集体
第四单元 交往与沟通
第7课时 文明交往 真挚友情
第8课时 我爱我家 我爱我师
第五单元 在集体中成长
第9课时 关爱集体 人人有责
第10课时 平等尊重 诚实守信
第六单元 权利与义务
第11课时 权利义务同行 保护人身权利
第12课时 文化权利 经济权利
第三部分 我与国家和社会
第七单元 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
第13课时 关注社会发展 参与公共生活
……
第八单元 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
第九单元 法律与秩序
题组训练册
答案册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曲一线科学备考•3年中考2年模拟:中考思想品德(2013总复习专用)》由曲一线主编。《曲一线科学备考•3年中考2年模拟:中考思想品德(2013总复习专用)》依据考纲总结要点,考点梳理一览众山;方法指导有的放矢,规律总结提升能力;2年模拟适应训练,3年中考真题实战;分析透彻语言凝练,画龙点睛紧扣题眼。
精彩短评:
作者:angelline84 发布时间:2013-01-24 11:20:44
是我冷硬心肠,还是因为完全对上海老弄堂的生活没有共鸣,总之觉得这书坑爹。
作者:一栊 发布时间:2013-04-28 09:18:28
樱木受伤了。。闪回那里太感动
作者:Talent 发布时间:2015-06-01 09:32:41
受不了“编者注”。
作者:swiftdata 发布时间:2021-04-04 22:38:57
这本书适合已经是老板,开始处理财务事项时,边看边用
作者:韧勉 发布时间:2023-04-09 19:42:42
本书上半部分谈了珍珠的加工、装饰与贸易的物质文化史,继而以土库曼斯坦生产的珍珠在成吉思汗时代的贸易产生的丝绸之路的贸易线,在蒙古帝国时期成为了沟通各地的重要交通线,乃至其后的沙俄征伐西伯利亚得军事拓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果然 发布时间:2009-10-08 00:00:18
我以为 刘墉先生的这本书算的上经典~有趣生动
深度书评: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读书笔记
作者:贺嘉老师 发布时间:2013-05-21 21:59:21
1.大众传播,针对较大数量、异质和匿名的受众;消息是公开传播的,通常以同时达到大多数受众为目的;传播者一般是复杂的组织或在复杂机构中运作,需要较大的开支。
2.随着Internet,电视等发展,新的媒介不断涌现,发生了以下变化:
1)像广播和印刷一样截然不同的技术正在渐渐消失。
2)我们正在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换为媒介过剩的状况。
3)我们正在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传播内容的窄播。
4)我们正在从单向的传播媒介转变为互动的传播媒介。
3.大众传播理论的目标:
1)解释大众传播的效果。
2)解释人们用大众传播来做什么。
3)解释用大众媒介学习的机制。
4)解释大众媒介在形成人们价值观和观点方面所起的作用。
4.大众传播理论发生的变化:
1)比以往更强调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
2)向认知科学或信息处理思路的转变。
--自变量由说服变量(消息来源可信度)转向表述概念(所用语言的本质)和结构概念(在媒介中事件是怎样被包装得)
--因变量由态度(对对象反对或支持的评价)向认知转变(关于对象的知识和信念)。
--对传播结果的强调重点由改变(态度或行为改变)转向重构(关于事件和社会的重构)
5.大众传播模式的评价标准:普遍性,启发性(对发现新的联系、新的事实和新的方法有多大的帮助),由它得出的预测对研究领域重要性如何?
6.纽科姆对称模式(1953),我们倾向于和我们尊重的人在关心的某一事物上达成倾向一致,并容易因同一倾向接受他人。
7.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1976)引入了媒介所扮演的守门人角色,也引入了大众传播的内容。
8.理解是解释可感觉资料的过程,涉及结构因素,生理刺激的物理影响。以及功能因素,理解机制的心理影响,理解者的需要、愿望、情绪、态度和假定。
9.概略理论提出,人们处理来自大众媒介的信息时,在认知方面表现得很吝啬。
10.编码就是将目的,意愿,或意义转化为符号的过程。语言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1)语言是静态的,现实是动态的。
2)语言是有限的,真实是无限的。
3)语言是抽象的。
4)语言中包含假定,很多对真实现象的假定。
11.宣传,通过操纵表述借以期影响人类行为的技巧。七种宣传策略:
1)辱骂法(贴不好的标签)
2)光辉泛化法(将事物与好的字眼联系在一起)
3)转移法(将权威转移到目标上)
4)证词法(令人尊敬的人说出特定的产品或观念)
5)平民百姓法(说服他人,因为这些想法据说是“所有百姓的法”)
6)洗牌作弊法(陈述式,通过事实或谎言对某一事物作尽可能好或尽可能坏的说明)
7)乐队花车法(说服成员,现在我们所有人都正在做,加入我们吧)
12.宣传策略的效果
1)单方面宣传,对于起初就支持此观点的人特别有效;双方面消息对开始的反对者效果较好。
2)高可信度信息源比低信度信息源更能改变态度,但被高信度来源改变意愿时也只占接收消息的人员的不到二分之一。
3)大多数人都一致提出反对意见影响力较强,当另一人打破大多数人的一致时这种影响就不那么强了。即使是大多数人一致,也有三分之一的人会坚持己见。
13.易读性的三个主要变量:以字计算的平均句子长度,在100个字的样本中接词的数目;在100字样本中人称词的数目。
14.基于易读性研究,发起了“有利于写作方法”运动,包括短的段落,目录,小标题,画图,表格和图表;高度可想象的和具体的字词、选择有趣的话题;在样本受众中进行测试等建议。
15.人们有追求认知一致的倾向,根据纽科姆的对称理论,我们会对我们关心的人物所持的反对意见特别关注,并会增强我们的对立态度和对争论的传播意愿。
16.作决定时,被拒绝的选择包含了可能导致接受的特征以及被挑中的选择包含了可能导致被拒绝的特征,就会产生不和谐的心理。
******特别有参考价值的一条***************
17.信息的明显用处可能会推进个人去注意哪些产生不和谐的信息。与己矛盾的信息,只要是新的、有趣的、突出的、与个人有关的或是愉悦人的,人们可能都不会回避。特别是这个信息有助于学习技巧或解决问题,就更可能被人注意。
18.人们对于娱乐的选择更多是“冲动型”,而非深思熟虑的“选择性接触”。
19.说服,定义为通过接收他人的信息产生态度的改变(Olson&Zanna,1993,p.135)
20.诉诸恐惧,是说服方式之一,有三个关键因素:1)对事件危害性的夸大 2)提升事件发生可能性 3) 所建议对策有效性
21.预防接种理论,受众接受强度不够的反面宣传后,会推动他们寻找更多支持性的观点。
22.卡茨认为,态度服务于人格需要的4种功能,1)功利主义 2).自我防卫心理 3)表达价值观 4)知识的功能。
23.菲什拜因的理论,个人表现特定行为的意图 1)反映个人对于行为的态度 2)反映个人对左右其行为的规范的理解及个人顺应那些规范动机。行为意图和外显行为相关系数达到0.7。
24.说服的技巧
1)采用图像
2)诉诸幽默
3)诉诸性感
4)重复
25.高质量的观点将导致更多的态度改变。
26.精心的可能模式认为,存在两种态度改变途径:
1)抓主要问题的路线,观点的理性化起作用。
2)考虑枝节问题的路线,依赖环境线索,可信性提示、喜爱性提示、共识性提示。
27.群体动力学,三种群体
1)基本群体,长期亲密的团体,家庭、工作单位、军队等。
2)参考群体,价值参考,无需归属。如学生时的兄弟会社团。
3)偶然群体,临时性群体,本无关联。公交车,电影院。
28.群体以以下方式对传播产生影响
1)群体的作用是对态度做出反应,并使态度难于改变。
2)了解个人所归属的群体,常常有助于我们来预测这个人的行为。
3)有效的传播计划,常常包括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
4)有时,可以通过大众传播获得某些人际传播的优势。
29.信息的两级传播流动,来自媒介的消息首先到达意见领袖,再由其传播给追随者。
1)竞选中较晚做决定或中途改变决定的人,较易受意见领袖的人际影响。
2)在社会的每一阶层都发现有意见领袖,且据推测,他们与受其影响的意见领袖非常相似。
3)意见领袖比非意见领袖更多的接触媒介。
30.意见领袖的影响也往往仅限于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话题,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不仅和他们是谁有关(社会地位、年龄、性别),而且和他们所属群体的结构和价值观念有关。
31.意见领袖不同于其追随者的几点:
1)价值观的人格体现(其人为谁)
2)能力(其人的知识)
3)可利用的社会位置(其人所知的人)
32.意见领袖的作用是通过一切合适的媒介将本群体与社会环境的相关部分连接起来。
33.议程设置,媒介可以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强化该类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34.知识沟假说,信息业是资源,信息如财富般分布不均,大众传播往往也会扩大社会群体中的知识差距。
35.可能导致知识沟的因素:
1)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和较差的人,在传播机能上是有区别的。
2)现存信息数量或先前获得的背景知识方面也存在差异。
3)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可能有更多的相关社会联系。
4)选择性接触、接受和记忆的机制也可能够在发挥作用。
5)大众媒介系统本身的特性就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而用的。
36.信息寻求的行为的等级图:
娱乐是各个阶段都有的需求
存活和安全->维持和营养->知识追求->充实与发展->随意浏览
37.大众传播的效果经历了几个阶段:
子弹理论(相当有效)->有限效果->适度效果->强大效果
38.媒介的功能:
1)监视周围环境,向受众告知危险信息。
2)联系社会各部分以适应周围环境。对周边的信息做出选择和解释。
3)传承社会文化,将信息、价值观和规范一代一代地在社会成员中传递下去。
4)娱乐
科学主义还是现象学?
作者:武志红 发布时间:2019-03-01 08:48:38
贴一下这篇文章,应该是我研究生二年级时,在心理学史课上的一篇作业。
本科二年级时,我确立了自己的临床心理学方向,研究生二年级时,我思考了心理学研究的这两条路线。
现在也准备写一篇长文,来继续阐述这个问题。欢迎认真的讨论。
任何学问都需要验证,而验证需要测量,那么问题就来了:人的心灵、心理或意识,该如何测量?特别是,你这个人的意识和心灵,如何测量?
请最好看完全文再讨论。
——————————
什么是“人本主义”?
首先须澄清,“人本”并非‘以人为本’。人本的英文原词humanistic也不能涵盖人本心理学的意思。马斯洛下面一段话倒可以精确地表述“人本”的含义。
数千年来,人本主义者总是试图建立一个自然主义的、心理的价值体系,试图从人自己的本性中派生出价值体系,而不必求助于人自身之外的权威。
与管理界流行的‘以人为本’并不是一回事儿,人本主义的意思仅仅是:人如何就根据自身做选择。
【哲学来源】
人本主义心理学有两个重要的哲学来源:存在主义和现象学。
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being,和核心观点——选择的自由,对了解罗杰斯和马斯洛两个人有很大的帮助。
所谓being,直译即“是”,通常被译为“存在”。存在主义的鼻祖——克尔凯廓尔的一个词语经典地诠释了human being的意思。他说,人要“to be that self which one truly is”(中译:“是其所真是”)。意思即,只有当你果真“to be that self which one truly is”的时候,你才真地达到了专属于你的individual being。克氏把此当做自己毕生的目标。
罗杰斯则从另一个角度说,一个个体之所以出现心理障碍,就因为异化于外在的目标、规则、角色,而把专属于自己的being给丢掉了。
所谓‘选择的自由’,即:一个个人虽然生来就被置于不可选择的境地,但我们仍然有选择成为自己的自由。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概念充溢着“选择的自由”的意味。所谓“自我实现”,即我选择成为最佳的我,而非被塑造成最有效率的我(行为主义),或我注定不可能成为最佳的我(精神分析)。
概括地看,好似,马斯洛等人一直聚焦在个体的选择的自由上;而罗杰斯则说,你只有拥有专属于你的being的时候,你才有选择的自由。
至于现象学,坦然地讲,无论罗杰斯、马斯洛,还是其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布伦塔诺、海德格尔、胡塞尔三人的繁琐的现象学体系,都没有详尽的了解和把握,他们所引入的,只是几个简单的概念和观点。
所有的人本主义者都信奉一个名言:心理的现实即个体的直接现实。
如若放下研究者的眼光,把此名言放在你自己身上,就会明白它确切的含义,即:那些专属于你自己的活生生的体验才是你自己最真切的现实(being)。
“科学”的行为主义,不理会个人的活生生的体验,因为体验稍瞬即逝,不可如物理世界那样可简单重复。无论体验世界何等丰富,他们仍然说,只有S—R(刺激—反应)唯一实在,而体验的东西,只是S—R的积累的幻象。
人复杂的体验该如何研究?
罗杰斯自己一直也有一个矛盾:作为一个科学的心理学工作者和作为一个主观的治疗者两个身份的冲突。他自己等一段话非常精致地描述了他的矛盾:
我既是一个心理治疗师,从多年来执业于这一令人兴奋的、充满回报的活动中获得了很多体验;我又是一位科学研究工作者,致力于探索心理治疗的真谛。由于这种双重身份,我日益意识到两个角色间的鸿沟。我的心理治疗工作做得愈好——如在治疗过程中那些最精彩的时刻——就愈是忘我,对自己的主体意识浑然不觉;而我的研究工作做得愈好,愈是‘硬头脑’,愈是科学,作为科学家的严格的客观性和作为治疗家的近乎神秘的主观性之间的距离就愈是叫我坐立不安。
克尔凯廓尔的书给了矛盾中的罗杰斯很大的支持。他写道:“阅读他的著作令我放下包袱,使我更信任、也更愿意表达我自己的体验。”
为什么克尔凯廓尔的著作会令罗杰斯放下“包袱”?
阅读克氏的书,会发现,他的体验世界极其精致、丰富,并且,他和他的体验几乎没有什么距离,他直接、坦然地面对自己的任何体验。或许,阅读克氏的著作时,罗杰斯感觉到,一个“to be that self which one truly is”的人的体验世界竟然可以有如此的魅力,从而“更信任、也更愿意表达我自己的体验”。
那么,为什么即便真诚如罗杰斯,也依然有如此强烈的矛盾呢?他的另一段话则揭示了他一点下意识里的东西:
回首过去,我能够清晰地辨认出这个矛盾的起源。这是逻辑实证主义和存在哲学之间的矛盾。于前者,我一直侵淫于逻辑实证主义的熏陶之中,我一直对它怀有深深的敬意;而于后者——主观取向的存在思想——我较晚才有接触,但它很快就在我的心里生了根,因为它于我的治疗体验是那样地贴切。
由此,可以从罗杰斯的个人矛盾引出一个根本性的质疑:为什么心理学非得要执着在从物理学中引入的“科学”标准,而忽视自身的真切存在呢?
联想科学同宗教的近两千年的斗争,缅怀那些为真理而奋不顾身的先驱,你的确不由得会肃然起敬。尤其是,当你肃然起敬的东西已经成为一种标准时,你下意识里如何不对它怀有一种深深的敬意呢?
但问题在于,研究人的主观范畴的心理学和研究物质、宇宙等的客观范畴的物理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把客观范畴的科学的标准置于主观范畴的学科,可不可能?
从James开始,就已经有人对心理学能不能成为一门“科学”表示怀疑。至今,心理学发展了100多年,对了解、改善人类的生存境地有了巨大的贡献,但整个的心理学却一点都看不出有摆脱库恩的“前范式”境况的可能。
关键的问题也许在于,绝大多数的心理学家一直都把来自于另一个范畴的“科学”标准奉为神明,却忽视了心理学的主观特质。当自己活生生的体验同“神明”相矛盾时,多数的心理学工作者就放弃了自己的直接体验。但真诚如罗杰斯则将这个矛盾保留住,直到他开始接触存在哲学的时候,他终于找到了共鸣和支撑。——说“支撑”,是因为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同‘神明’做斗争是一个非常孤独的事情。
自然,接触存在哲学后,罗杰斯并未就此摆脱了矛盾,或者说,就把科学检验标准给丢弃了,而是一直都在做科学哲学的探讨,试图寻找属于心理学自己的科学标准。这是一个艰难的任务,罗杰斯最终也未找到。他晚年时,有人提出“软科学”的概念,试图为心理学、管理学、生物学等不具备‘简单可重复性’的学科量身定造出一套检验标准。现在,软科学的概念愈来愈被科学哲学家所重视,它也许会为心理学找到属于自己的科学标准提供一线曙光。
【时代背景·个人机缘】
探讨一个思潮兴衰的时候,中国人历来喜欢从大的角度,如时代背景,来寻找它的兴衰的必然性。但对于大师,对于那些执着于个人探索的研究者而言,时代背景远不如他的个人机缘更为重要。
所谓个人机缘,即,在一个个人的成长之路上,有哪些人成就了他自己。
在探讨罗杰斯的个人机缘的时候,有三个人不可不提:奥托·兰克、马丁·布伯、克尔凯廓尔。
奥托·兰克本来是Freud的门徒,因为提出“与生具来的焦虑和恐惧”,对老师的俄狄普斯情结提出根本性质疑,最终被驱逐。他对强调首先须治疗者领悟,然后将该领悟传授于患者,再由患者领悟的经典精神分析甚未不满。他以为,患者自身具备个人能力,治疗者只是一个积极的协助者,营造出一种情境,使得患者唤起他的积极意志,由此成长。他甚至把自己的他的疗法称作“关系疗法”。1936年期间,罗杰斯邀请兰克到罗切斯特做过三天的演讲。从兰克的疗法中可以看到患者中心疗法的雏形。在讲到影响自己的重要人物时,罗杰斯也从来不忘记感谢兰克。
马丁·布伯的经典著作《我与你》(I and Thou)对关系有精彩绝伦的阐释。他将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当把关系的另一方当作可利用的一个目标时,即为“我与它”的关系——勿论该目标何等无私、伟大;当参与关系时,对关系的另一方没有任何预期、任何目的,即可能为“我与你”的关系。只有在“我与你”的关系中,两个人的真本自我才可能映现,并相碰触。
1957年4月,一位马丁·布伯的研究者为罗杰斯、马丁·布伯安排一次会晤。在这之前,罗杰斯的学生已经介绍他阅读了马丁·布伯的著作。会晤中,罗杰斯问马丁·布伯,他的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关系是否为“我与你”的关系。马丁·布伯回答说,不是,因为罗杰斯的治疗关系缺乏相互性(reciprocity),治疗者可能会meeting来访者的真本自我,但来访者却不能meeting治疗者。这次会面对罗杰斯有直接影响,在后来的治疗中,他开始注重自己的参与,譬如,自我开放和自我揭露。
但,也许马丁·布伯忘记了一点:meeting只是瞬间,而“我与它”几乎无时不在。治疗者在来访者尚远未“to be that self which one truly is”时,meeting不可能发生。假如治疗者在任一个治疗关系中都将自己的真本自我参与,而很少有来访者的真本自我的回应,枯竭(burn-out)太容易发生。给心理治疗先假定一个“帮助来访者”的唯一目标,并不妨碍罗杰斯的治疗关系的‘我与你’的本质。
比较马丁·布伯的《我与你》同罗杰斯的《A way of being》,会发现,马丁·布伯更形象地抽象,而罗杰斯则非常具体。看了《我与你》,会懂得单纯关系的实质,但只有看了罗杰斯的著作,你才知道该如何做。具体地说,即:在来访者离自己的真本自我很遥远的时候,治疗者的目标就是提供一个安全的关系,唤起他的真本自我,等来访者真正“to be that self which one truly is”的时候,罗杰斯与来访者的两个人的真本自我才可能相遇。而如何建立一个安全的关系呢?罗杰斯最终归纳了三个条件: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真诚。
马丁·布伯对罗杰斯的另一个明显的影响是,他开始运用马丁·布伯的一些术语来表述他的理论。掌握马丁·布伯的‘我与你’的概念可以很方便地了解罗杰斯。
克尔凯廓尔似乎没有特别体系化的理论,他写的几十部著作只有一个主题:描述他自己的体验世界和他所知觉到的别人的体验世界。读他的著作,会感觉其中的主人公的体验世界和你几乎没有任何距离。同时,其中的体验虽然无比细致、精微,但坦然到你感觉不到丝毫的造作。
克氏是19世纪的人,罗杰斯没有同他相‘meeting’的机缘,但前面曾讲过,感受到如此精妙的体验世界的魅力,直接给了罗杰斯信任、接纳自己的体验的勇气。
【
来访者中心·关系】
罗杰斯把自己的疗法称作‘来访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
如果讲有破有立的话,“来访者中心”这个词更像“破”。它“破”的即指导性治疗中,治疗者先掌握一套什么东西,然后将该东西传授给来访者,只要来访者接受、“领悟”到了该东西的内涵,疗效即可发生。与此相反,罗杰斯同兰克一样,他由衷地相信每个个体自身就具备个人成长能力。
那么,什么是罗杰斯的“立”?即关系。兰克已把自己的疗法叫做“关系疗法”,但在罗杰斯那里,他给予了治疗关系以系统、细致的诠释。兰克试图在他的关系里唤起来访者的“创造意志”,而罗杰斯所创立的治疗关系只有一个直接目的:让来访者感到安全。
现在,在任何一个治疗流派中,都一概接受了罗杰斯的治疗关系的几个核心概念,但认为这只是治疗初期、须建立治疗关系时的事情。而对罗杰斯自己来讲,治疗关系就是全部。当一个关系愈能使得一个人安全、自然、无任何防御地展示自己,愈能接受自己的种种体验时,治疗就愈成功。如果说治疗关系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来访者将愈来愈“to be that self which one truly is”。
为什么一个安全的关系会如此重要?因为在日常的关系互动中,每个人的真本自我都已经隐藏,并逐渐被扭曲。
一个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获得的积极关注绝大多数为条件积极关注。条件积极关注的逻辑:你必须A,我才能给你B。B可为物质奖赏,也可为主观赞赏。在条件性积极关注的逻辑下,个体会形成这样的经验:只能表露“好”的(或可被接受的),否则,你就会被拒绝、排斥,乃至被伤害。一个个体的成长也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地学习、修正自己“须如何部分地表露”的历程。
这时,一个行为主义的逻辑就会映现:如果条件性积极关注引出了“好”行为,岂不是一件美事!但问题在于,人太丰富,对一个特殊的个体,外在无法界定他的“好”。
存在哲学说:一个人不能替另一个人做选择。罗杰斯则将选择放在了专属于每一个个体的“机体评价过程”上。——仅仅说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还不够,你只有听凭你的“心”,而不是“脑”去选择,你才可能自由。
所谓“机体评价过程”,罗杰斯说,即:须评断、选择时,听从你的机体,远胜于听从你的智力。许多人不理解罗杰斯的“机体评价过程”,认为太抽象、不具体。理解该概念只需要一个前提,即你已经相当地“to be that self which one truly is”了,那个时候,你只须听从你的内心、听从你的第一感觉做选择,就可以了。
但对于习惯了条件性积极关注的个体而言,“机体评价过程”怎么可能?要一个从来都在遵从外在的A的人,忽然就来听从他的“机体”,绝不可能。即便一个个体明白了存在哲学的“自由选择”的含义的人,他仍然不自由,甚至根本不选择,因为他学习、修正得已经迷失了自己的真本自我。罗杰斯的关系治疗,即试图提供无条件积极关注,让来访者感受到,关系还可以这个样子。当来访者切身地感受到这一点后,他起码在这个关系里感到安全,从而放下了防御,开始坦然、真诚地重新体验自己的重要体验,并慢慢地会接受专属于他自己的体验——而这些体验,即他的“我”。当他体验、接受“我”后,他慢慢会获得一种勇气,从而在现实中也能依照“我”的机体评价过程做选择。
对于一个完全“to be that self which one truly is”的治疗者,仅仅无条件积极关注就足够了。可对任一个现实的治疗者,还须做另一个工作:共情(empathy)。
将empathy译成“共情”,有点“神化”它的意思,并经常会令初学者感到,empathy太不可能。Empathy的经典解释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对方着想的能力”。但确切地说,empathy仅仅是一个技术,它要求治疗者不断地向来访者澄清,“我”有否理解了“你”的体验。有学者说,一个好的治疗者好比一面镜子。Empathy的技术就可以防止治疗者成为一个扭曲的镜子。
建立一个良好的治疗关系的第三个条件:真诚。
真诚可以看成一个条件,更可以看成一种境界。设想一个做作了四十年的人,忽然要他真诚,他要么根本真诚不了,要么会“真诚”得非常自私、“真诚”得异常自我中心。严格地说,只有对已经“to be that self which one truly is”的人,才可能真诚。
经典的精神分析治疗者在正式做治疗前,首先要有相当长的一段日子被分析。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治疗者在正式做治疗前,也应该首先磨炼自己的真诚。一、学会坦然、真诚地对待自己的体验,并接受;二、学会在关系中毫不犹豫地、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觉(不是毫不犹豫地表达自己的评价和判断)。一定的程度上,一是二的前提条件,但二亦可帮助一个治疗者达到一。
一定程度上,“关系疗法”也许比“来访者中心疗法”更能概括罗杰斯的理论的精髓。
一些学者质疑:“来访者中心疗法”,会不会使得来访者愈来愈“自我中心”,只顾及自己的需求,完全漠视社会责任。所以如此,完全是因为这些学者没有领会到罗杰斯的治疗关系的内涵。因为罗杰斯在帮助来访者重新体验自己的同时,也帮助来访者学习了一种新的关系——“我与你”的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已无所谓“责任”,但对关系、对社会又根本有益。
无妨说,罗杰斯最“to be that self which one truly is”,但能否说罗杰斯漠视社会责任。也许罗杰斯漠视,那只是因为他完全率性而为,而又对社会绝对有益。
【人性善】
来访者中心疗法中,无条件积极关注有一个先定的前提,即:人性善。
无妨逆向地设想:假如人性恶(或者带有恶),“我”如何能给予另一个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罗杰斯曾与另一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有过一次论辩。罗洛·梅质疑罗杰斯的人性善,认为人性亦有恶。从两个人交锋的过程上看,罗杰斯似乎占了下风。
但即便人性恶,罗杰斯的“to be that self which truly is”和三个治疗条件的价值并不必然意味着崩溃。
一部著名的小说《发条橙》,讲一个恶少,杀人抢劫,无恶不作,并且,很自然。政府将他抓去,但并没有关在监狱里,而是让一个行为学家来矫正他的行为。矫正很成功,少年出狱后,成了一个“好”公民,听从政府的安排,结婚生子,“正常”地工作,但那都不是他自己的选择——“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完全没有个人意志的参与。
看这部小说后,有一个感慨:即便没有“人”这个东西存在,也胜于一堆完全没有个人意志的“好”人。
在集体主义的社会里,一贯从社会的角度思考价值体系。如此,必然提倡对“恶”的绝对控制和制约。
有两个问题:
一、能否控制得了?
二、从个人的角度上看,假如心中有魔鬼在,如何对待这个魔鬼?
一个设想,对恶的控制和制约并不能起到明显的结果,过度的控制和制约反而会扭曲直接、简单的“恶”。并且,真正破坏社会的、对人类造成巨大伤害的,并不是直接的恶,而是那些扭曲的恶。譬如,无妨夸张些地说,拿破仑的征服欲望是一个直接的恶,它对整个欧洲大陆造成了很大破坏,但同希特勒的“灭绝”的扭曲的恶所造成的伤害相比,简直不能相提并论。再譬如,三国时代,直接的恶充溢着九州,但那却是一段精彩的历史;相对比扭曲的善的南宋,更令人怀念。
由此想,即便人性恶,或有恶,一样也须“to be that self which one truly is”,而一个被扭曲的个体要达到这一点,罗杰斯的三个治疗条件依然具有巨大价值。
善恶也许仅针对关系而言。
人在孤独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个being,有了一个选择的自由;人在关系中,又有一个being,有一个选择的自由。人在孤独中,无所谓“善”与“恶”;但在关系中,当关系为“我与你”时,会选择善,当关系为“我与它”时,会选择恶。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9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网站更新速度:9分
使用便利性:7分
书籍清晰度:9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是否包含广告:4分
加载速度:3分
安全性:6分
稳定性:3分
搜索功能:8分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五星好评(655+)
- 值得购买(243+)
- 在线转格式(649+)
- 藏书馆(87+)
- 一星好评(579+)
- 强烈推荐(645+)
- 排版满分(476+)
- 服务好(384+)
- azw3(288+)
- 引人入胜(242+)
- 赚了(86+)
- 中评(172+)
- 下载快(321+)
下载评价
- 网友 戈***玉: ( 2024-12-28 04:02:15 )
特别棒
- 网友 扈***洁: ( 2024-12-10 00:37:49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宓***莉: ( 2025-01-06 00:46:25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印***文: ( 2024-12-26 13:59:38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菱***兰: ( 2024-12-22 13:58:08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索***宸: ( 2024-12-10 04:33:32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仰***兰: ( 2024-12-19 19:00:45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堵***洁: ( 2025-01-03 06:51:43 )
好用,支持
- 网友 薛***玉: ( 2025-01-07 18:42:04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郗***兰: ( 2025-01-02 15:38:26 )
网站体验不错
- 灾难求生儿童小说:地震夜的新生【正版书籍 无忧售后】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The Three Cultures(ISBN=9780521732307)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网络管理员考试同步辅导——考点串讲、真题详解与强化训练(第3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艾滋病与法律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焦点人物丛书:汉武帝和他的文臣武将皇亲国戚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法语语法全解练习册(第二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大学专业和你想的不一样》(宋浩)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The Three Cultures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吕氏春秋 精装全6册16开 吕不韦 原文 译文 文白对照 国学经典文学 中国历史 中国古诗词 吕氏春秋注释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2021银行业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初级)银行法规教材+试卷4本套装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6分
人物塑造:9分
主题深度:7分
文字风格:5分
语言运用:3分
文笔流畅:6分
思想传递:9分
知识深度:7分
知识广度:9分
实用性:5分
章节划分:9分
结构布局:4分
新颖与独特:4分
情感共鸣:3分
引人入胜:3分
现实相关:7分
沉浸感:8分
事实准确性:3分
文化贡献: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