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支承先进制造技术与智能监测 陈捷 王华 洪荣晶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回转支承先进制造技术与智能监测 陈捷 王华 洪荣晶 机械工业出版社精美图片
》回转支承先进制造技术与智能监测 陈捷 王华 洪荣晶 机械工业出版社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回转支承先进制造技术与智能监测 陈捷 王华 洪荣晶 机械工业出版社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11728023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8
  • 页数:276
  • 价格:104.9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6:10

寄语:

1


内容简介:

本书总结了自2008年以来,南京工业大学在回转支承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回转支承行业技术的发展,。本书共括七章,主要内容有:回转支承概述、回转支承强度计算方法、回转支承加工工艺与装备、回转支承试验装备设计及试验研究、回转支承故障诊断原理与方法、回转支承寿命预测方法、回转支承发展趋势展望。

本书中涉及回转支承的强度计算理论、有限元分析和动力学分析等方法,汇聚了新的科学技术前沿思想。作者所在团队在加工装备中开发了系列化的数控铣齿机床、数控磨齿机床、数控滚道车床、数控滚道磨床等,在国内大型回转支承制造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地提高了回转支承的加工效率,受到了企业。因此,本书总结了近20年来国内外回转支承试验装备点和设计经验,并对回转支承的试验方法和对回转支承的试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回转支承智能化、网络化健康监测、大数据远程智能运维等方面做了相关的讨论。

本书读者对象主要是轴承业研究人员,以及相关企业的设计、制造人员。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回转支承概述

第一节回转支承的概念及应用领域

第二节回转支承的结构形式

一、单排球式回转支承

二、双排四点接触球式回转支承

三、三排柱式回转支承

四、交滚柱式回转支承

五、双排异径球式回转支承

第三节回转支承常规的故障形式及原因

一、连接螺栓断裂

二、滚道破坏

三、驱动齿圈轮齿破坏

四、滚动体破坏

第四节回转支承设计方法进展

一、回转支承滚道接触载荷分布与静承载

二、回转支承滚道疲劳损伤机理与疲劳承载

三、连接结构对风电回转支承滚道承载的影响

第五节回转支承在国内外的试验研究进展

一、国外试验研究进展

二、国内试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回转支承强度计算方法

第一节回转支承静态承载计算

一、滚道载荷分布解析法

二、滚道载荷分布数值法

三、滚动体与滚道局接触分析

四、影响回转支承承载的因素

第二节回转支承疲劳寿命校核

一、基础寿命理论计算

二、滚道硬化对接触强度及寿命影响

三、滚道接触疲劳寿命理论修正

四、回转支承疲劳寿命数值

第三节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回转支承加工工艺与装备

第一节加工工艺

一、坯件准备

二、机加工工艺

第二节主要加工装备及工艺技术

一、磁粉检测

二、数控立式车床

三、孔加工机床

四、齿轮加工机床

五、数控淬火机床

六、滚道磨床

七、装配测试台

第三节齿轮加工创新方法

一、高效率的强力车齿技术

二、高度的齿轮磨削技术

三、高柔性的络铣齿技术

参考文献

第四章回转支承试验装备设计及试验研究

第一节回转支承性能检测项目及参数

一、回转支承性能表征参数

二、回转支承试验标准

三、回转支承试验大纲及监测参数

四、试验项目及作步骤

五、试验记录表

第二节国外回转支承试验台现状

一、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试验台

二、德国Rothe Erde回转支承试验台

三、德国FAG大型风电机组轴承试验机

四、德国弗劳恩霍夫 BEAT6.1试验台

五、SKF风机主轴轴承试验台

六、日本NTN风电机组轴承试验机

七、日本KOYO(NSK)盾构机回转支承试验台

八、韩国尔国立大学偏航轴承的性能测试试验台

九、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试验台

十、法国LGMT实验室回转支承试验系统

第三节国内回转支承试验台现状

一、三一集团索传动设备有限公司3MW风电回转支承试验台

回转支承先进制造技术与智能监测目录二、马鞍山方圆密机械有限公司回转支承试验台

三、上海欧际柯回转支承有限公司3~5 MW风电回转支承试验台

四、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和洛阳新能轴承制造有限公司回转支承试验台

五、大连冶金轴承股份有限公司轴偏航、变桨、主轴轴承试验台

六、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直径3.6m回转支承试验台

七、南京工业大学回转支承试验台

第四节国内外回转支承试验台比较

一、试验台机械结构工作原理

二、加载与驱动方式对比

三、测控功能对比

四、国内外各种试验台比较

第五节加速寿命试验及分析

一、加速寿命研究现状

二、大型回转支承加速寿命试验方法

三、风电回转支承加速寿命试验及分析

四、工程机械回转支承加速寿命试验及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五章回转支承故障诊断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回转支承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一、回转支承信号降噪处理方法

二、振动信号征信息提取

三、高维征信息压缩、降维处理方法

四、智能故障诊断研究方法

第二节基于信号处理技术的故障诊断方法

一、时域统计分析

二、频域诊断方法

三、振动信号降噪方法

四、其他分析方法

第三节基于人工智能的故障诊断方法

一、基于统计学模型的故障诊断方法

二、基于机器学模型的故障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第六章回转支承寿命预测方法

第一节寿命预测的研究概况

一、机械件寿命预测方法进展

二、回转支承寿命预测概况

第二节基于小样本统计规律的寿命预测可靠性模型

一、威布尔分布理论及参数估计

二、大型回转支承小样本加速寿命试验方法

三、大型回转支承全寿命试验

第三节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回转支承在线寿命预测

一、大型回转支承性能化评估方法

二、基于状态数据的剩余寿命在线预测模型

第四节基于信息融合的在线剩余寿命预测模型

一、RUL预测模型

二、修正的威布尔剩余寿命预测模型

三、失效率在线评估模型

四、试验验证与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七章回转支承发展趋势展望

第一节智能回转支承研究现状

一、智能轴承及研究现状

二、智能回转支承及其研究现状

三、未来智能轴承的发展方向

第二节大型回转支承在线健康监测系统(HMS)

一、状态监测系统的意义及现状

二、在线健康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第三节风机PHM及远程智能运维

一、风电机组传动链PHM系统硬件组成

二、风电机组传动链PHM系统软件组成

三、大数据远程监测与智能运维系统组成

四、大数据远程监测与智能运维系统软件架构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叶文杰 发布时间:2017-11-14 00:39:41

    考上吧

  • 作者:知南 发布时间:2020-08-09 21:09:42

    用少儿科普的方式讲述了树的一生,最后树倒下被啃噬掏空的描述真的有点凄凉,却又平平无奇。因为生命的自然规律就是这样,身体回归大地。

  • 作者:田四口 发布时间:2019-09-27 13:54:31

    儿歌改成故事,有的感觉会有些无厘头

  • 作者:Gen様 发布时间:2009-04-18 18:40:54

    甚至觉得两架钢琴比钢协的感觉都好~

  • 作者:英格律思 发布时间:2020-07-15 19:25:04

    比以前的多了不少人文关怀

  • 作者:雯娟姐姐 发布时间:2019-08-17 08:40:42

    实用工具书,适合入门


深度书评:

  • 找到永不失去的栖身之所

    作者:萌橦在读书 发布时间:2023-12-07 15:36:40

    当我翻开《海街日记》,扑面的回忆就席卷而来。并不是因为我和书中的角色在经历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而是透过这群少男少女的故事,我仿佛又回到了早已远去的少年时代。

    《海街日记》是日本漫画家吉田秋生创作的漫画,故事主要围绕香田家四姐妹展开。作者用四妹小铃的视角,将临海古都镰仓的风景、人物、习俗,还有透过这些传递出来的爱与希望融合在一起,阅读之余既有欢笑也有感动。

    父亲的葬礼上,三个姐姐第一次见到了这位同父异母的妹妹。她坐在角落里,静静地、面无表情地一言不发。铃对父亲的第三任妻子来说,是个可有可无的累赘。但是父亲病倒后,也正是这个沉默寡言的女儿跑前跑后在医院照顾他,继母只会哭哭啼啼,或者偶尔送来几件衣服。

    葬礼结束后,大姐阿幸突然对铃说:“小铃,要不要来镰仓,和我们一起生活?房子虽然又老又旧,但很大,大家都有工作,养活你一个没问题。”

    铃感到很意外,但却毫不犹疑答应了下来。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看见铃并不是生性沉默的性格。她来到镰仓,因为踢足球的缘故,结实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与姐姐们也相处融洽。她之所以能够答应阿幸的提议,是因为在没有了父亲的家里,与继母又没有血缘,她早已没了容身之所。

    去镰仓的姐姐家,正是她寻找容身之所的开端。

    在读这套漫画的时候,我时而为铃的勇敢高兴,时而也为她小小年纪就要承担很多本应由大人来承担的责任而心痛。就如书中大姐阿幸所说的一样:“大人不应该把自己的责任推给孩子。”

    阿幸是一位护士,在她工作的医院,儿科病房有很多患重病的孩子,他们都十分懂事听话。他们知道,自己病得很重,已经没有了做一个正常孩子的权利。阿幸说,没有什么比一个孩子被剥夺做孩子的权利更可悲的了。

    曾经的铃就是如此,收起了孩子的天性,也失去了笑容。

    来到镰仓,加入足球队,结识了阿泰教练、天才少年裕也、同为女队员的美帆,还有话不多但是具有敏锐洞察力的风太。这些同龄的伙伴将铃又拉回到了孩子的世界。虽然在这个世界中,他们还是会遇到很多挫折,但是铃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终究找回了本该是理所当然拥有的童真。

    ——

    这是一部群像故事集,作者通过一连串的短篇故事,将一个主线以螺旋状串联起来。在这个海边的小城,每个人都有属于他的世界和执着。

    裕也,本应是直升重点高中的天才少年,却在比赛中受伤,因此查出身体上的癌细胞,最终截肢。这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但他却没有因此消沉,他用自己被治疗以后的身体,继续以另一种方式参与到自己喜欢的足球运动中。

    三个姐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每个人也都在自己的世界中奋力挣扎,最终将往事释怀,找到了照亮自己前方的明灯。

    我终于知道,这套漫画为什么会让我有那么强烈熟悉和怀念的感觉。因为这就像小时候在一个小地方一样,每家的孩子基本上都在一个学校上学,每家的家庭成员与别人家也基本上都认识。在这个小地方,虽然人们没有太多的秘密,但是那种彼此联结的感觉,是如今居住在高楼大厦的人们再也找不回的记忆了。

    ——

    不过,故事总有散场的时候。就如铃,当她接到名校发来的邀请时,她犹豫了。这是因为,她在镰仓,已经找到了栖身之所,她犹豫要不要此时再换一个地方重新开始?

    当初之所以会毫不犹豫答应大姐,就是因为她想找一个归宿。她很确信,这个归宿就是和姐姐们生活在一起,让她离开姐姐们独自出去念书,她怕自己会失去,会再也找不到归来的路了。

    但是,无论是书中的人物,还是书外的读者都知道,她即便离开,也还是可以随时回来。因为人与人的羁绊,就是这些回忆,是会伴随每个人的一生的。有的人只是过客,而有的人,注定会来到你的生命中,不再离去。

    铃带着希望出发了,今天的你,也找到永远都不会失去的栖身之所了吗?

  • 后记

    作者:译林人文社科 发布时间:2019-11-20 09:24:51

    这本书完稿之后,一直没有合适的书名,想了很多名字,都不合适。

    2019 年春天,我和樊锦诗老师在燕南园和出版社的几位编辑商定书名和版式。为了打开思路,编辑找来了许多人物传记。

    我看着身边瘦小的樊老师,想到我们朝夕相处的日日夜夜,想到她神情疲惫、手不释卷的样子,想到四年前在莫高窟送别我的那个身影,耳边始终回响着她说过的那句话:“只有在敦煌,我的心才能安下来。”

    这本书的终篇是“莫高窟人的墓地在宕泉河畔”,我明白她的心。

    宕泉河边安葬着包括常书鸿、段文杰先生在内的二十七人,他们

    是第一代坚守敦煌的莫高窟人。这个墓地很隐蔽,在远处几乎看不见。这些人来自五湖四海,最终心归敦煌……如有神明授意的那样,我脱口而出:“心归何处?书名就叫《我心归处是敦煌》吧!”大家沉默下来,接着是赞许。樊老师看着我说:“嗯,还是你懂我!”

    2014 年夏天,我初到敦煌,也初见樊锦诗。那次会面,匆匆而别,我没有想到命运会在我们俩之间安排下如此深厚的缘分和情谊,我会成为这个世界上“懂她的人”,她也成为这个世界上“懂我的人”。那年暑假,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几位老师到莫高窟考察,樊老师亲自接待了我们这群北大校友,不仅安排我们参观洞窟,还安排我们和敦煌研究院的专家进行了座谈。记得那次座谈会就在敦煌研究院的小会议厅举行,那是我第一次面对面听樊老师讲述敦煌研究院的历史,以及壁画保护和传承的艰辛,也是我第一次被“莫高窟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的精神深深触动。

    临别之际,她对我们说:“这次你们在敦煌的时间比较短,没有看好。期待你们下一次再来敦煌,在这里住上一段时间,这样就可以慢慢看。有时间的话还可以去榆林窟看看。”

    从2014—2016 年,樊老师多次向我们发出邀请。那段时间,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正在策划人文学的书系,计划访谈一些能够代表时代精神、代表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学者,出版一系列书籍。当我们和樊老师交流这个想法时,她很快就答应接受我们的访谈。2016 年暑假,我们再次赴敦煌考察。此行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深入研究敦煌艺术,二是完成对樊老师的访谈。

    从2016 年6 月25 日到7 月5 日,我们在莫高窟和榆林窟考察了整整十天。

    莫高窟的清净令人心生敬畏。

    许多洞窟都有着沿墙角一字排开的禅修窟,这是数千年来历代僧侣在此禅修的明证。如今人去窟空,对于颇有悟性和慧根的人而言,目击空空的禅窟或有如棒喝一样的启示。即便不能顿悟,眼前也一定会浮现当年那些枯瘦如柴的禅僧,在阴暗寒冷的洞子里默坐冥想的情景,心中必定生出一种谦恭和敬意。在莫高窟,那一尊尊苦修佛并不是虚假的幻想,而是一种日常的真实。

    在敦煌研究院工作的人时时让我想起出家人。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完全交付给敦煌的流沙和千佛洞方圆百里上匆匆消逝的光影,在一种貌似荒寒的人生景致中等待一个又一个莫高窟的春天。他们虽然不念经、不拜佛,但是临摹壁画、修复洞窟、保护遗址、宣传讲解,这些日常生活在我看来无异于出家人的修行。

    莫高窟是一种考验,只有那些最终经受住考验的人才能修得正果。

    夏夜的傍晚,太阳还没有落下时,莫高窟上空明澈无比的蓝天令人陶醉。游客散去之后,位于鸣沙山东麓、宕泉河西岸的莫高窟就显得格外神圣。那些开凿在长长的石壁上,如蜂房一般密密麻麻的石窟群蔚为壮观,那看似灰头土脸的外表下隐藏着圣洁而又神秘的伟大文明。走近石窟,就能强烈地感觉到每一个洞窟透出五彩斑斓的神光。

    敦煌日照时间长,特别是夏天,晚上九十点钟天还是亮的。白天我们按年代参观洞窟,晚上我们就天南海北地聊天。每天傍晚六点左右,樊老师就会准时来到莫高山庄。七月的敦煌,正是“李广杏”成熟的季节。每次她来的时候,手里都会提上一袋子洗好的“李广杏”。这是敦煌才有的水果,是她特意在当地农民那里买来的。据说每年只有这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在敦煌品尝到这种格外美味的黄杏。

    为了这个访谈,我拟出了一百多个问题。但真正进入访谈,我拟出的题目基本失效。她的健谈,她阅历的丰富,思路的开阔,还有那些从来不为人知的往事,远远超出我的预想,似乎每一个小问题都可以打开她记忆的宝藏。樊老师的讲述有她自然内在的逻辑,只需一点触发便能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而我要做的就是把她所说的话全部记录下来。近六十年的敦煌生活,她对那里的每一寸土、每一棵树、每一方壁画都如此熟悉,从莫高窟的历史、洞窟壁画艺术到考古保护工作的方方面面,她都如数家珍。

    我们每天平均采访三到四个小时,最多的时候,樊老师一口气说了五个小时。我边听边做笔记,以最快的速度记录谈话内容,以便后期整理。我负责提问和记录,董书海博士负责录音。十天后,当我们离开敦煌时,已经积累了将近二十万字的访谈稿。

    樊老师有每晚散步的习惯。她最喜欢从家里走到九层楼,听听悬在檐下的铃铎,听听晚风掠过白杨的声音,然后在满天繁星升起之时,踩着月光,散步回家。离开敦煌前的一天晚上,她提议大家一起散步去九层楼。

    散步的时候她告诉我,沿着道路两旁的是银白杨,因为起风时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当地人管这种树叫“鬼拍掌”。冬天的时候,树叶落光,枝干直指蓝天,就更加气宇轩昂了。那是我第一次眼睁睁看着夜晚的寂静缓缓降临,那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寂寞覆盖下来的感觉。远处是宕泉河,再远处是宕泉河河谷地带星星点点的绿洲,绿洲的外面是戈壁,戈壁的再远处是人迹罕至的荒野和山脉。人在这样的地方,就好像坠入了一个无尽的时空深渊,有一种无助感和失落感。她说,过去有位前辈对她说过一句话,要想在莫高窟生活,首要的功夫是要耐受得住这里的寂寞。

    也是在那天晚上,她对我说,大家都认为她留在敦煌是自己选择的,其实她有几次想过离开敦煌。我问她:“最后为什么留下来?”她说:“这是一个人的命。”鸠摩罗什当年随吕光滞留凉州达十七年,也是在一种并非自己选择的情形下开始佛法的弘扬,而樊锦诗是随历史与命运的风浪流徙至此。不同的是鸠摩罗什当年是东去长安,后来在“草堂寺”负责佛经的翻译工作;而樊锦诗是西来敦煌,在“莫高窟”守护人类的神圣遗产。好在有彭金章这匹“天马”,在她最艰难的时候,“伴她西行”,不离不弃,陪伴左右,和她一起守护千年莫高,一直到他生命的终点。

    夜幕降临时,九层楼的四周愈发安静,安静得仿佛都能听到彼此的心跳。我们的耳畔是随风传来的一阵阵叮叮当当的铃声,断断续续,若隐若现,似有若无……樊老师说那是九层楼的铃铎。铃铎的声音跃动在黑夜和白天交替之际,让人感到仿佛游走在变幻莫测的梦境。直到满天星斗闪耀在我们的头顶,微风从耳际拂过,那壁画里飞天弹奏的音乐也好像弥漫在我们的周围……

    我突然明白了樊锦诗愿意一辈子留在敦煌的原因了。尘世间人们苦苦追求心灵的安顿,在这里无需寻找。只要九层楼的铃铎响起,世界就安静了,时间就停止了,永恒就在此刻。

    我把录音和访谈稿带回了北京,很快就整理出了文字稿。

    从内容来看,这已经具备做成一个访谈录或口述史的基础。但口述文字要落实到书面,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第一,访谈涉及的问题比较分散,需要条分缕析、理出层次、分出章节;第二,关于壁画艺术、石窟考古、遗产保护等许多具体的例子只是口头提到,年代、数据、事件的详细经过在口述过程中无法做到完全准确和翔实,有些问题只是点到为止,需要事后一一查实补充;第三,谈话中有的内容比较充分,有些内容比较单薄,需要事后翻阅资料、查漏补缺;此外,口头表达避免不了口语化,而其中涉及的敦煌历史、敦煌艺术、敦煌学、考古学以及遗产保护等问题却是专业性、学术性极强的话题,必须确保知识性的内容准确无误……如此一来,我深感访谈的稿件离最终成书距离遥远。究竟如何来处理这二十万字的采访稿,成了我面临的一个难题。

    我把口述的内容整理出十三个部分,分别涵盖了童年、大学、实习、历史、学术、劫难、至爱、艺术、保护、管理、抢救、考古报告和莫高精神,这就是这本书十三章的最初框架结构。这个框架不仅包含了樊锦诗的个人命运、人生经历,还涉及敦煌的历史、艺术、学术以及敦煌保护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但是,我不能确定樊老师是否同意这样的框架。当我忐忑不安地给她看全书的框架设计时,她的话让我心中的这块石头落了地。她说:“我很赞同你的设想。我没有什么传奇故事,我的人生意义正是和敦煌联系在一起的,我和敦煌是不可分的。我樊锦诗个人的经历应该和具体的时代联系在一起,你的想法也是我所希望的。”

    然而,这本书是一次跨度极大的多学科尝试。写樊锦诗和敦煌,涉及敦煌艺术、敦煌学、考古学、文物保护等多个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学科领域,还有历史学、宗教学,以及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种文明和敦煌之间的交融互动……对我个人而言是个挑战。

    完成此书,除了跨学科的难度之外,还有各章内容的不平衡, 有的充实,有的薄弱,有些章节内容只有数千字。怎么办?樊老师远在敦煌,我在北京,不可能每天和她通电话,也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全部抛给她,毕竟她重任在身,不能因为这本书占用她全部的时间。并且大多数写作中遇到的问题是无法通过电话采访解决的,必须查阅相关资料,才能加以丰富和充实。

    我找来了樊老师全部的著作、论文以及讲演,希望可以把以往她曾经思考过的重要问题融入她个人的传记。通过阅读她所有的文章,我理清了她在学术上始终关切的核心问题,在敦煌学研究上已经或试图突破的问题,在遗产保护方面主要抓住的问题,以及她在时代转型时把握的重大问题。直到我对她的学术思想、思维方式、表达方式越来越熟悉。书中有的地方或许她只是说到几句话,提到曾经发生的一件小事,但在我看来很重要,我就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尽量恢复她自己也已经淡忘的那些往事。我在写这些往事的时候,就好像听到她本人在我耳边叙述。这些文字不像是我写出来的,而像是她以特有的语气、思路和节奏说给我听的。

    比如樊老师回忆苏秉琦先生,她只是简单提到毕业之际苏先生找她去朗润园谈话的往事,至于谈了什么,为什么找她谈话,这些记忆都已经非常模糊了。如何从历史角度来把握苏秉琦和樊锦诗的这一次谈话,如何写好苏秉琦先生?我需要重新学习苏秉琦先生的考古报告和考古思想,并为此翻看了苏秉琦先生长子苏恺之撰写的《我的父亲苏秉琦:一个考古学家和他的时代》。我觉得只有在自己的意识中复活一个活生生的苏秉琦,才能真正理解并懂得苏先生为什么要找樊锦诗做一次谈话。仅仅这一章,我就需要对苏秉琦先生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他对中国考古学的贡献、他的考古学理念、他何以成为考古大家等诸多方面进行必要的研究。没想到,樊老师看到这一章时非常感动,她说:“谢谢你!我以前觉得苏先生很了不起,现在我更加觉得苏先生了不起,我的一生能有这样的老师真是幸运!”

    为了更好地了解1958 年樊老师入学时候的北大,帮助她回忆起当时的真实情况,我们还特意去北京大学档案馆借出了樊锦诗在校期间的学籍卡以及各门功课的成绩,查看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和考古系的相关历史档案,查阅了1958年左右入学的北大校友的回忆录,力求真实地再现樊老师大学期间每个学期的课程学习、下工厂劳动、食堂伙食等情况,力求还原樊锦诗在北大求学的那段生活。当我把那些档案复印给她的时候,她惊喜地说:“这些资料你都是从哪儿挖出来的?”

    此外,关于她如何度过最艰难的岁月,从哪里汲取精神动力,一直是我反复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任何资料可考,需要我自己用心去探寻。樊老师最喜欢第259窟的禅定佛和第158窟的涅槃佛,她心灵的答案就藏在这些伟大艺术之中。当我介绍敦煌的壁画和雕塑时,不是从陈述敦煌艺术知识的角度来讲敦煌,而是从存在的角度体悟樊锦诗和敦煌艺术之间的生命关联,这需要我阐释敦煌艺术的意义,敦煌艺术如何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了樊锦诗的整个生命。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艺术学理论的专业积累,我的艺术阐释学的学术思考,帮助我完成了这项难度最大的工作。

    比如谈第158窟的涅槃佛。“涅槃”最难谈清楚,樊锦诗所领悟的“涅槃真意”很难谈清楚。樊老师对这个洞窟情有独钟,我就要阐明她何以对这个洞窟情有独钟,在她最痛苦的时候为何喜欢去这个洞窟看看,这尊涅槃佛究竟给予她什么启示?这一节写出之后,我发给了樊老师,她很快就给我回了电话,电话里说:“顾老师,你这一章我给我的儿子看了,我的儿子回了我一句话,他说:‘妈妈,你这本书交给她写没有错,这位顾老师真下功夫。’”

    这本书也不仅是樊锦诗个人的传记,书的内容涉及对几代敦煌人的回忆,这既是樊锦诗个人的奋斗史,也照应着敦煌研究院的发展史,是守望莫高窟的一份历史见证。第一,樊锦诗现阶段的思考,遗产保护在未来所要面对的严峻问题,都在这本书里得到了真实的呈现。第二,樊锦诗是第一个做出了莫高窟考古报告的人。从考古学的角度来说,《莫高窟第266 — 275窟考古报告》作为中国考古学的当代成果,意义重大。樊锦诗在书中毫无保留地贡献了她关于石窟寺考古的全部思想和观念。第三,关于世界遗产的保护,如何在遗产保护过程中建设数字化保护工程?很多高科技的保护工作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樊锦诗的回忆也具有档案的价值。这一探索过程倾注了她毕生的心血,书中对此也进行了总结。

    2017 年春天,彭金章老师查出晚期胰腺癌,这是不治之症,这件事犹如晴天霹雳。

    樊老师本来希望能够由她本人逐章校对书稿后再出版。但是由于彭老师在上海治疗期间,樊老师心力交瘁,我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好意思再提出校对书稿的事情了。初稿完成后,出版的事就暂时搁置下来了。樊老师一边陪护在彭老师身边,一边还要为敦煌的工作四处奔波。她当时已是一位八旬老人了,我们都非常担心她的身体,每次通话我就在电话里安慰她。那段时间我们几乎每天都通电话,我感到她为彭老师的病情非常着急、痛苦和焦虑。她始终觉得自己对不起老彭,因为忙于工作,自己没有尽到做妻子的责任,这一辈子老彭为自己、为这个家付出太多了。

    他们夫妇最后一次来到北大,我记得很清楚,那一天是2016

    年9 月8 日,北大人文学院的院长邓小南教授(邓广铭先生的女儿) 请樊老师做关于敦煌保护的演讲,樊、彭两位老师共同参加了这次活动。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聆听彭老师热情洋溢的发言。他说起两地分居的艰难,说起他引以为豪的敦煌北区考古发掘,说起和樊老师的爱情,“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说起自己无悔的一生……场面令人感动和难忘,那一天很多与会者都落泪了。那一次会后,他们俩一同去蓝旗营看望宿白先生。

    2017 年7 月29 日,彭老师去世。葬礼异常朴素,她没有惊动任何人。2018 年2 月1 日,宿白先生也去世了。

    2017 年中秋节那天,我的手机上显示了樊老师发来的一条短信,她说:“今天是中秋,我一个人在九层楼下散步,今天莫高窟的月亮非常圆,每逢佳节倍思亲,我现在非常想念你……”当时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往外涌。我知道痛失爱人的樊老师心里,已经把我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我拨通了她的电话,听到了九层楼夜晚的风声,风中传来她疲惫的、令人心疼的声音。她说自己每天整理彭老师的遗物,一边还整理了一些供我参考的研究材料和关于敦煌学的书,准备打包整理好寄给我。

    我从2016 年下半年开始对全书进行核对和修改,准备择时与

    樊老师核对书稿。没有想到的是2017年初,我父亲确诊为晚期肺癌,之后的一年我陷入了极度的忙乱和焦虑中。2018 年7 月,我父亲去世,整整一年我无暇顾及其他事情。出版的时间一推再推。令我永远难忘的是,从我父亲生病到去世的这段时间,樊老师每隔两三天就会来一个电话宽慰我、鼓励我。她刚刚失去了亲爱的丈夫,而我失去了最疼爱我的父亲,失去至亲的悲伤可以想见。她在电话里反复劝我要想开,要往前看,我从她的安慰里获得力量和信心。2018 年大年三十,我知道樊老师一个人在敦煌过,没有彭老师在一起过年,一定很孤单,便给她去了电话。她告诉我,她把老彭的照片放在餐桌前,她和老彭一起吃了年夜饭,她对老彭说:“老彭,晚上咱俩一起看春晚。”

    2019 年3 月,樊老师对我说:“顾老师,我想好了,我要到北京去住一段时间,我觉得我应该全力配合你校对书稿。”我知道她是心疼我太累了,但是我很担心她是否抽得出时间,因为2019 年初,她刚刚荣获“改革先锋”的称号,有许多许多活动等着她参加。但是她执意要来北大和我一起修订书稿,并且不让我告诉任何人她在北京。就这样,从3 月到6 月,我们先后躲在北大勺园和中关新园,朝夕相处,手不释卷,除了吃饭,其余时间都在核对书稿,终于把这本书一章一章地修改完毕。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感谢的人太多。王旭东院长多次前来探望,赵声良院长和苏伯民、张先堂两位副院长参与了对部分章节的核对工作。赵声良院长亲自审阅书稿并提出重要建议;苏伯民副院长就涉及石窟保护问题的第九、十章给出了专业性的建议;张先堂副院长为第五章内容提供了很多新的资料,并参与校对核实了第四、五、八章。董书海博士负责前期的会议和录音;敦煌研究院的杨雪梅同志为此书提供了许多材料和照片;敦煌研究院的许强同志协助做了许多工作,他和马翠芸同志还负责护送樊老师往来敦煌和北京;数字中心的吴健和孙志军同志提供了珍贵的照片,孙志军同志还拍摄了封面照片。特别要感谢我的两位学生王一哲和刘灿。王一哲负责安排落实樊老师在京校稿期间一切生活上的问题,在后期还协助查阅材料、核对书稿。刘灿协助我补录和整理了部分章节的回忆内容,查找档案和相关文献资料。在此过程中,大家和樊老师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还要感谢樊老师的两位儿子,他们是如此信任我,凡是我想了解的,对我知无不言,为我提供了许多材料,让我了解到一个真实的母亲和妻子。特别要感谢译林出版社的顾爱彬社长和编辑团队,给了我们极大的理解、宽容、信任和支持。

    2019 年5 月28 日完稿的那天,樊老师提出一定要做东请大家吃个饭。那天,她特意带上她的钱包,请我们在北大“怡园”中餐厅吃了顿丰盛的午餐。

    这本书前后写了将近四年。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樊老师对我的言传身教。

    这四年的时光有幸和樊老师在一起,从师生关系,到忘年之交,尤其是最后校对书稿的这段时间,我就好像跟着樊老师又读了一期研究生。她把自己对于敦煌很多问题的思考毫无保留地告诉我,把关于人生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让我在这个过程中零距离地接近她、了解她、认识她,体会她最真实的内在心灵节奏和精神世界。

    写作这本书的过程,让我真正走近樊锦诗,懂得樊锦诗。

    她和双胞胎姐姐六个半月就出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她得过小儿麻痹症,几乎瘫痪,幸好没有落下后遗症;她遭遇过青霉素过敏,死而复生;她经历过父亲的非正常死亡,经受过含冤受辱的日子;她也忍受过夫妻两地分居十九年的艰难岁月……她能够活下来,还能活出她希望于自己的那个样子,做出一番令人动容的事业,是一个奇迹。她那两条瘦弱的腿,从上海走到了北京,从北京走到了西北,去到了万里之遥的敦煌,走过荒漠和戈壁,走过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坎坷和崎岖,这一走就是五十多年。

    樊锦诗是善于观察、善于学习、善于自我约束的那种人。也许她在她父亲那里学会了谦虚和果敢,继承了父亲温柔敦厚的文人气质,以及在决定了任何事情之后,永不更改的决心;在母亲那里学到了安静慈悲以及简朴的生活方式;在她的老师苏秉琦和宿白等先生那里,她懂得个体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自己在社会和整个的人生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摒除任何矜骄之心;她也在敦煌的前辈那里学会了意志的坚定,懂得了在任何时候都要学会坚持和隐忍,懂得了信赖自己的真心,懂得了要有大的作为,必定要经历大的磨难,以艰苦求卓绝,在任何的艰难和痛苦中镇定如常,如如不动。

    而所有这些在她身上所体现的美德,都是她生命中所敬慕的那些人以人格的方式传导给她的,每一位接触樊锦诗的人都可以在她柔弱的躯体里感受到一种至刚的力量,感觉到一种坚定、谦逊、温和的精神气质。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 子张》)意思是说,君子的气质有三种变化:远望他的外表,很严肃;近距离接触他,很温和;听他说话,很严厉。樊锦诗就是那种达到大道似水、至柔至刚、刚柔并济的人。

    她在人格方面,自有一种甜美、宁静、淡然和尊严。正是这样一种和谐呈现,让我们看到她与她所从事和坚守的事业融为一体。她所在的地方就是敦煌,就是莫高窟,就是考古保护事业;而敦煌的所在就是她的所在,她的名字就代表着莫高窟。她选择敦煌和莫高窟作为自己心灵的归宿,敦煌和莫高窟选择了樊锦诗向世人言说它的沧桑、寂寞、瑰丽和永恒。

    也许当一个人真正了悟时,他的内心才会升起一种持续的欢乐和发自内心的喜悦,因为这是从心灵深处生发出一种迷惘的解脱和无惑的快乐,而这样一种无惑的快乐是其他世俗意义上的快乐所无法比拟和超越的。古罗马哲人塞涅卡说:“正是心智让我们变得富有,在最蛮荒的旷野中,心智与我们一起流放,在找到维系身体所需要的一切后,它饱尝着对自己精神产品的享受。”

    我在《樊锦诗和宿白的师生情缘》这篇文章里,曾用“守一不移”四字来概括樊锦诗一生的追求和意义。这个“一”就是莫高窟,她来了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一”是她作为北大人的自觉和自律,离开北大以后,一直在她身上传承和保留了的北大精神;这个“一”还是知识分子的良知,她从没有忘却也没有背叛过。所以,她的一生就是“守一不移”的觉悟的人生。唯有莫高窟的保护,才是她确证自己存在的最好方式和全部目的。用她自己的话来讲就是:躺下醒来都是莫高窟,就连梦中也是莫高窟。正是这种坚贞和执着,使她“饱尝着对自己精神产品的享受”,在世人面前呈现为这样的一个纯粹的人。

    樊锦诗没有为自己的孩子们留下什么遗产,她捐出了所有个人获得的奖金用于敦煌的保护。她从来不留恋美食和华服,不留恋金钱和名利。她穿衣只求舒适便可,一件结婚时候置办的外套穿了四十多年,里子全磨坏了也不舍得扔;吃饭必须餐餐光盘,不仅要求自己,也要求所有和她一起吃饭的人;酸奶喝完了,必须用清水把酸奶瓶涮干净,空瓶子带回去当药瓶子继续用;酒店里没有用完的小肥皂,必须带到下一个地方接着用;离开酒店的时候一定把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她说这是对服务员的尊重……我曾问她:“你为什么这么节省?”她说:“我经历过困难的日子,觉得不应该铺张浪费。但主要原因是父亲去世之后,家里很困难,母亲和两个弟弟都没有工作,我的大部分工资都要寄回上海家里,慢慢就养成了紧衣缩食的习惯。”

    樊锦诗是过着最质朴的生活的那一类人。对于这样质朴的人而言,质朴生活源自心灵最深处的自觉。她唯一感兴趣的就是不断向世界介绍她心爱的莫高窟,介绍她所从事的莫高窟保护事业,仿佛她人生的全部意义都是在这一件事情上面。能够遇见这样的人,并且与这样的人行路和思考,是一种具有神圣意义的体验。她好像习惯于把每一件事当成人生的最后一件事情去做,时刻履行在有限的人生中的责任,能够完全控制并实现着自己的品质,按照自己的要求去严格地塑造自己,成为自己真正的造物主。

    在樊锦诗的身上,呈现着一种少有的气质,单纯中的深厚,宁静中的高贵,深沉中的甜美。当我这样感觉她的神气的时候,我发现,这正是我面对敦煌壁画时候的关于美的体验。壁画穿越历史的美,那种沧桑中的清雅和灿烂,在这里以一种奇妙的方式渗透在一个人的气度之中。她的高贵来自她思想的严肃、庄重和纯正;而那种深沉也许来自长年的关于文物保护的忧思,来自她对于莫高窟这一人类绝无仅有的宝库的现在和未来的强烈责任;而她的童真,年届八十却依然如少女一般纯真的笑容,是伟大的艺术和神圣的使命所赋予她的那种安宁和静谧的心灵所造就的。

    她一生的成就都源自她的心,她一生最高的成就就是她的心!

    顾春芳

    2019 年8 月于北京大学燕南园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内容完整(383+)
  • 不亏(423+)
  • 值得下载(387+)
  • 推荐购买(584+)
  • 体验满分(403+)
  • 经典(483+)
  • 下载快(151+)

下载评价

  • 网友 马***偲: ( 2024-12-20 05:58:38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养***秋: ( 2025-01-06 22:23:51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常***翠: ( 2024-12-13 12:49:22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益***琴: ( 2024-12-19 19:55:15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后***之: ( 2024-12-29 19:20:07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堵***格: ( 2024-12-26 06:54:08 )

    OK,还可以

  • 网友 孙***夏: ( 2025-01-05 04:11:55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瞿***香: ( 2024-12-10 00:11:43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郗***兰: ( 2024-12-19 17:06:16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濮***彤: ( 2024-12-27 20:12:42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宫***玉: ( 2024-12-22 20:35:38 )

    我说完了。

  • 网友 訾***雰: ( 2024-12-20 16:51:29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蓬***之: ( 2024-12-13 22:59:55 )

    好棒good

  • 网友 孔***旋: ( 2024-12-28 09:12:09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国***舒: ( 2024-12-16 14:15:51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仰***兰: ( 2024-12-12 05:24:33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