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学会辩论:让你的观点站得住脚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35:58

学会辩论:让你的观点站得住脚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学会辩论:让你的观点站得住脚精美图片
》学会辩论:让你的观点站得住脚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学会辩论:让你的观点站得住脚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300261515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9-30
  • 页数:200
  • 价格:CNY 55.00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5:58

内容简介:

没有多少人愿意卷入争辩的漩涡,大家都愿意做个“老好人”,东也好,西也好。但是很多时候,容不得你做墙头草。无论是在学术生涯中,还是在商业与日常活动中,辩论无处不在。本书讲述了实用的辩论技巧,内容主要包括:

如何快速确定你的观点;

找到证明你的观点的最佳方式;

学会逻辑严密且有效地传达你的观点;

掌握不同场景中的辩论风格;

学会批判,了解辩论中常犯的错误;

了解口头辩论中的陈述技巧;

学会如何让你的辩论与众不同。

作者完整而清晰地介绍了辩论的结构、逻辑和体系, 有助于读者从根本上理解辩论的本质,掌握辩论的技能。当面对学术争辩以及商业与生活中一切观点的对抗时,只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技巧,就能成为辩论高手,成功劝服他人。


书籍目录:

目录

引言 为什么我们要辩论

辩论是学习和理解的工具 / 001

辩论是实现目标的助推器 / 005

第一章想要劝服他人,观点很重要

什么样的观点才算是好观点 / 010

选择最佳论证类型证明观点 / 014

学会用一句话概括你的观点 / 051

第二章好逻辑让你的辩论更有力

如何让论证结构清晰明了 / 065

简明、规范地概括观点 / 069

需要考虑的五个关键点 / 070

论证要呼应论点 / 076

结尾要掷地有声 / 077

第三章不同场景使用不同的辩论技巧

阶段不同,辩论要求不同 / 085

任务不同,辩论方法不同 / 086

学科不同,辩论文化不同 / 099

第四章避免进入辩论误区

错误 1:过分简单化 / 108

错误 2:还原论和决定论 / 110

错误 3:偏见 / 112

错误 4:循环论证 / 114

错误 5:目的论 / 115

错误 6:人身攻击 / 119

第五章只做有效的论证 / 121

消除紧张,口头辩论没那么难

口头陈述的准备和结构 / 130

准备好,才能掌控局面 / 137

克服紧张心理的小贴士 / 139

考虑可能的挑衅性问题 / 141

团队辩论时,每个人都要清楚中心论点 / 143

摆脱浮躁,认真对待 / 144

没有固定的规则 / 145

第六章如何让你的辩论与众不同

新的主题、新的比较和新的背景 / 152

寻找能取得重大突破的方向 / 156

创造性地运用现有方法 / 158

留神听别人没有说过的 / 159

发起挑战,反其道而行之 / 161

保持怀疑一切的态度 / 162

作者后记 言之有物 / 169

术语表 / 173

译者后记 / 187


作者介绍:

阿拉斯泰尔·博尼特,英国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社会地理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被遗忘和忽略的地方、西方思想、乡愁和记忆的政治地理学、欧洲先锋派的地理学理论等。著有多部作品,已被翻译为阿拉伯语、法语等近20种语言。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没有多少人愿意卷入争辩的漩涡,大家都愿意做个“老好人”,东也好,西也好。但是很多时候,容不得你做墙头草。无论是在学术生涯中,还是在商业与日常活动中,辩论无处不在。本书讲述了实用的辩论技巧,内容主要包括:

如何快速确定你的观点;

找到证明你的观点的最佳方式;

学会逻辑严密且有效地传达你的观点;

掌握不同场景中的辩论风格;

学会批判,了解辩论中常犯的错误;

了解口头辩论中的陈述技巧;

学会如何让你的辩论与众不同。

作者完整而清晰地介绍了辩论的结构、逻辑和体系, 有助于读者从根本上理解辩论的本质,掌握辩论的技能。当面对学术争辩以及商业与生活中一切观点的对抗时,只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技巧,就能成为辩论高手,成功劝服他人。


精彩短评:

  • 作者:不居 发布时间:2017-06-15 10:58:01

    作者在书中提到要远离社交媒体。讲真,真的不容易做到。但认真想一下,如果停止或者减少微信微博这些社交软件的使用时间,对自己影响其实不大的话,那为什么要宝贵的生命耗在上面呢?

  • 作者:小丸子 发布时间:2022-03-03 18:34:40

    你在平时的表达中,可以经常训练这种表述方式。你讲述的细节越具体越好,比如你是一位古典音乐爱好者,你告诉别人,你非常热爱古典音乐,每周都要听一场音乐会,风雨无阻。这就属于灯泡式的讲述。假如你告诉别人,你上周刚刚遇到了一件倒霉事,你在去往音乐会的路上,下起了大雨,你又没带伞,浑身都淋湿了,但你还是坚持走到现场,欣赏完了演出,因为你太喜欢古典音乐了。这就属于探照灯式的讲述。

  • 作者:Nicola Ivanez 发布时间:2020-11-09 18:53:36

    翻译为“论辩”更好些。

  • 作者:逅而知智 发布时间:2020-03-19 20:48:23

    我们都认为辩论的目的,是占领逻辑的制高点,但其实,占领人心才是更大的胜利。

    第一步,表演整合,选择场景。

    第二个关键控制点,表演整合。

    第三个关键控制点,失败管理。也就是,当败局无法挽回,一定会输时,怎么才能输得漂亮。

    第二部分,训练具体的辩论能力。

    要实现这个进阶,你需要具备一个核心能力,并且避开两个误区。这个核心能力叫做:探照灯式的讲述能力(你讲述的细节越具体越好)。而两个误区分别是:循环论证和偏见误区。要让逻辑有始有终,避免循环论证;二是要明确打击目标,实现精确打击,避免被偏见左右。

  • 作者:有质感的小熊 发布时间:2018-12-21 09:11:41

    辩论界最有名的循环论证,是社会学家曼德尔提出的,他的原话是:人格化的上帝一定是存在的,因为这是被《圣经》证实了的,而《圣经》的权威必须被接受,因为它是受上帝启迪的。这等于说,上帝存在,因为《圣经》这么说,而《圣经》一定对,因为上帝这么说。

  • 作者:易来文 发布时间:2019-09-09 15:09:41

    征服评委,而不要试图去征服对方,因为即便是没骨气的人,也很少有不要面子的。9月T


深度书评:

  • 心若真渴望,梦想又如何不成真

    作者:meiya 发布时间:2015-03-26 20:30:46

    两年前,听《冬吴相对论》的一期节目时,我才知道稻盛和夫这个人以及他的经营哲学。那一期节目具体讲了什么内容我现在记不清了,但是却记住了赤手空拳创办京瓷和KDDI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稻盛和夫。他更传奇的经历是在2010年以78岁高龄接受日本政府的邀请,出任破产重建的日航会长,当时日本舆论圈流传着“日航必将二次破产”的言论。但稻盛和夫仅花了一年时间,就让日航大幅度扭亏为盈,创造了日航60年历史上,也是世界航公司的最高利润。我当时心想,这个老头好特别好牛X啊。无论是在体育界、影视界,还是在企业界,成功人士都知道功成身退的道理。他们在自己人生最辉煌的时候退休,将最美的姿态留给世人,而已经创办两大500强企业的稻盛和夫却敢于冒着失败的巨大风险,在自己78岁时重新出发,这等勇气与魄力实在令人惊叹和佩服。

    这本《活法》让我了解了为何稻盛和夫会有如此大的勇气。因为他拥有属于自己的价值观——追求做人的正确准则。这些正确的准则是什么呢?就是世间美好的品质,如正直、感恩、勤奋、坚强、努力、利他等,这些正确的活法符合天道,符合宇宙法则。

    这本书语言朴素,言简意赅。稻盛和夫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了许多精辟的人生哲理。他的人生方程式是:人生•工作的结果 = 思想方式 * 热情 * 能力。他认为一个人的能力不是最重要的,而思维方式与对工作的热情才是影响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他认为人格=性格+哲学。这个哲学即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学习到、领会到的哲学。他将人分为自燃型、可燃型、不燃型三大类,他说,成就事业需要自我燃烧型的人……

    本书中最吸引我的内容是稻盛和夫宇宙法则中的“心想事成”的秘密。“心相就是现实本身”“你心中描画怎样的蓝图,决定了你将度过怎样的人生。”“只有自己内心渴望的事物,才能将它呼唤到可能实现的射程之类。首先要明白,‘心不想’,事不成’。”“事业成功的母体是强烈的愿望。”“凡内心殷切祈求的东西定能到手。思考、思考、再思考,直至把梦想渗透进潜意识里——而把梦想说出来,也是实现梦想的行为之一。”他用了整整一章强调梦想的重要性,强调内心渴望是如何帮助一个人梦想成真的。他经常激励员工“要努力到神灵出手相助的地步。”

    听起来是不是充满了神秘的气息?但是我却非常认同这一点。《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一书中有句话:“当你真心渴望某件事情。全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这与稻盛和夫所讲的并无二致。我自己的体会是,当你真心渴望某件事情的时候,你就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会像灯塔发出光芒,指引你去靠近它,而有目标有梦想的你也会散发出一种光芒,会让周围的人愿意帮助你。同时,为了做这件事情,你发现很多以前没有意识到的点点滴滴会串联起来,这种串联最终会帮助你实现梦想。

    回顾我自己的人生经历,也是一个真心渴望,然后梦想成真的过程。我前段时间翻开几年前的日记本,看到上面写着自己如何如何梦想成为一个作家,写着“我虽然现在不是一个作家,但我已经像一个作家一样生活了,每天看书、写作,我将来一定会是一个作家。”后来,我就真的出了书,成为了一名作家。

    我记得自己当年想去西藏旅行的时候也是如此。想要存钱去西藏,没想到就有朋友推荐新工作,一跳槽,涨了一倍薪水;想要找一份兼职,马上就有朋友说他的朋友在招聘兼职的老师;去买睡袋,逛户外用品商店,刚好就剩下一个打对折的好睡袋……

    稻盛和夫建议有梦想的人把梦想实现的情景,到达梦想的过程,在头脑中反复模拟演练,将他们具体化,以至能“看见”实现的过程和情景。

    心理治疗中有一门技术叫“意象对话”,也有与之类似的做法。比如一个人因为不自信而害怕演讲,运用意象对话的治疗师可能会让他闭上眼睛具体细致地想象自己在台上信心满满,口若悬河,激情澎湃的样子,从而真正达到自信演讲的目标。

    人的潜意识拥有巨大的能量。许多事情我们做不好并不是我们不具备做这件事的能力,而是我们自己首先不相信自己能做到。所以,不要害怕梦想太大,如果你真心渴望,梦想又如何不成真呢?

  • 无助且羞愧的成长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3-23 11:33:15

    《彼得·潘》是英国剧作家詹姆斯·巴里最具盛名的作品,自1904年公演以来,一直广受欢迎。主人公彼得·潘是个长大不的孩子,居住在仅靠飞行才能抵达的梦幻岛上。他与海盗搏斗,与仙子为伴,在环礁湖中追逐美人鱼,过着刺激的冒险生活。一个世纪以来,正是这种永葆童心的形象令一代代的读者心向往之。

    作者詹姆斯·巴里1860年出生在苏格兰的一个织工家庭,在十个孩子中排行第九。他1885年移居伦敦,成为自由作家,创作了许多反映苏格兰人生活的剧本和小说。巴里于1919至1922年担任圣安德鲁斯大学校长,1928年当选为英国作家协会主席,1930年至1937年受聘为爱丁堡大学名誉校长。

    在他颇有建树的一生中,《彼得·潘》是最闪耀的徽章。故事的灵感来来自于巴里在伦敦肯辛顿公园遇

    到的卢埃林·戴维斯一家。这个家庭有五个儿子,常常在公园的草地上玩耍,用树枝建造小屋,用泥土做点心,扮演童话中的角色。巴里被他们吸引,后与戴维斯一家结为深交。“彼得·潘”就是以戴维斯家第三子彼得的名字命名的。

    1902年,巴里的小说《小白鸟》中第一次出现了彼得·潘的名字,其中部分章节的内容,即后来出版的《彼得·潘在肯辛顿公园》(1906)的雏形。他基于这个构思,创作了《彼得·潘》的舞台剧,在伦敦公演时大获成功,至今长演不衰。1911年,他将该题材写成小说,被译为多种文字风靡世界。

    英国儿童文学源远流长。18世纪中期,出版商约翰·纽伯瑞开拓了儿童文学市场,生前共出版20多种儿童读物,他使儿童文学从此成为图书出版行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英国迎来儿童文学的黄金时期。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的社会冲击,旧有经验已不能解释新的时代命题,知识分子致力于建构新的认知体系,怀旧与感伤的情绪也蔓延开来,“重返童年”的思潮就是其中一种表达。当时作家的创作大致有两个方向,一是以狄更斯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书写,童年苦难、艰辛;二是以刘易斯·卡罗尔两部“爱丽丝”童话为代表的幻想性书写,童年呈现出水晶球般绚烂而荒诞的色彩。

    詹姆斯·巴里的《彼得·潘》可归为幻想性书写。书中洒满了仙粉,不时有海盗出没。主人公彼得·潘最大的魅力,就是他不会长大。于是,巴里在他身上放大了较为纯粹的孩童特质。他非常自我,做事随心所欲,可以轻易从一个家庭中带走所有的孩子;他渴望得到关注,乐于炫耀自己的技能,在带领迈克尔飞行的时候,直到他快要落进海里才出手相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超本领。我们在习得成年人社会的所有规则之前,不也是如此吗?只关心自己的事情,并不遗余力地试图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唯有游戏能令彼得·潘停止神游,他喜欢玩“假装”,命令手下假装吃饭、玩耍、扮演他人,哪怕是在充满杀伐之气的战斗中,他依然对这种游戏乐此不疲。彼得·潘唤醒了我们对孩童特质的回忆,就像橱柜中的那个玩具,它保留着我们在认识世界之初时的痕迹。

    以儿童为主角的书,有一个永恒的矛盾,就是儿童与成人世界的对立,《彼得·潘》也不例外。在书的开头,我们看到一个极其生活化的场景:达林先生在为新出生的孩子计算家用,一便士一便士地凑出生活费和医疗费。成人世界是世俗、琐碎的,它太沉重,不能随着彼得·潘上天入地,不能去环礁湖看火烈鸟、与人鱼共游,也无法痛快斩去不顺心的部分。因此无趣得紧。儿童时期的浪漫与奇迹是乌托邦一样的金色,我们尽可以凌空而起,朝着“右手边第二个路口”的方向绝尘而去。等长大之后,我们再读这一段,才会对达林先生投去理解又不乏苦涩的一瞥。然而此时,我们已经远远驶离了梦幻岛。

    故事中另一个成人的典型是胡克船长。他道貌岸然,心狠手辣,有着清晰的利益诉求。他就是我们惯常见到的讨厌对象,且作者无不讽刺地把他写成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个人技能超群,却没有培养出善良的品德。相较之下,彼得·潘的善恶观源于孩子的本能和直觉,他对恶的定义是自己是否受到侵犯,并无主动进攻他者的意愿。

    在可见的对立表象之外,彼得·潘与成人世界之间,还隐含着一个巨大的分歧,那就是对待时间的态度。彼得是永生的儿童,他不会长大,不会衰老,因此免于对死亡的恐惧。胡克船长身边跟着一只肚子里藏着钟表的大鳄鱼,每当它靠近的时候,表的“滴答”声就逐渐清晰起来,那是死亡临近的声音。作者巧妙地将成年人与时间的关系具象化,成年人的焦虑也源于这种关系:胡克船长时刻注意自己的姿态,正是想树立起某种不朽的形象,来对抗必然逝去的生命。而彼得呢,他永远停留在当下,未来不是一支一旦射出就无法回头的箭,而是扁平的面,生命毫无终结的压力。他无法理解胡克的动机,而胡克对他徒有嫉恨。

    这种设定,或可以追溯到作者的家庭。詹姆斯·巴里六岁的时候,他13岁的哥哥大卫死于一次滑冰事故。大卫是他母亲最心爱的儿子,母亲因此伤心欲绝。为了让母亲高兴,巴里常常穿着大卫的衣服,模仿大卫的举动。有次他进门的时候,母亲甚至将他认作了大卫,问道,“是你吗?”“我想她在和那个死去的男孩说话。”巴里在他为母亲写的书《玛格丽特·奥格尔维》中提到。在母亲心中,大卫是一个永远长大不的孩子,而扮演停留在13岁的大卫,也许是巴里能够慰藉母亲的最好方法。

    如果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彼得·潘与母亲的复杂关系,是他坚持停留在童年阶段的根本原因。《彼得·潘在肯辛顿花园》中可以窥探到彼得·潘早前的生活,他在仙子王国中玩得不亦乐乎,是因为他坚信自己一定可以回到家,母亲一定会在自己离开的那扇窗前守望。可是等他到家的时候,却发现窗子是关着的,上面还装上了铁闩,母亲在屋里睡得香甜,怀里抱着另一个小男孩。作者这一段描写令人动容,“彼得大喊,‘妈妈!妈妈!’但她听不见他。他用小胳膊小腿撞儿击着铁闩,却徒劳无功。他不得不飞回公园,一路啜泣,再也没有见过他的亲人。”

    被遗弃的痛苦陡然降临。彼得·潘还是个孩子,无法理性地去分析其中的误会或者缘由,只能将自己放逐在梦幻岛上,与一群同样和家庭分离的“迷失男孩”们永远游戏下去。这也深刻影响了他与女性的关系。他将温蒂看做母亲的替代者,所以当温蒂要回家的时候,他极度渴望把温蒂留在身边。可温蒂还是回家与母亲团聚,彼得·潘在窗外目睹了这一切,温蒂与母亲的亲密关系让他难过、困惑又无比向往,“他体验过数不清的、别的孩子永远也无法知道的乐事,然而此刻隔着窗子看到的快乐,他却注定永远被挡在外面。”

    一个世纪以来,彼得·潘的形象溢出了文学本身,成为一种心理症结,一个流行文化符号。美国心理学家丹·凯利甚至用“彼得·潘综合症”命名了现代社会心智不成熟的成年男性。他们渴望爱与关注,却害怕被碰触;拥有充沛的感情,却无法准确地表达;他们孤独、焦虑,热衷以幻想而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处理自己的问题,也总是无法处理好与女性的关系。但在好莱坞和百老汇那里,他则被塑造成儿童时代浪漫与勇敢的象征,与美人鱼、印第安人和仙子们结伴而行,反抗可恶的海盗头子。

    就像彼得·潘的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大众文化语境中不断变化一样,在翻译文本中,他亦经历过多次“改造”。1929年,梁实秋首先翻译了《彼得·潘》,如今已有数十个译文版本。这些译本呈现出逐渐“洁化”的倾向,原著中有一些负面的词语,在翻译中变得柔和,比如“coward”开始直译为“懦夫”,后多为“胆小鬼”,“spinister”开始直译为“老处女”,后多为“没有结婚的女人”或者意译。这是因为在彼得·潘诞生后的一个世纪,儿童的概念飞速固化,儿童文学也开始拥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话语体系。童书中的儿童形象被公认为应该是纯洁的、可爱的,承载着人类美好的品质与希望。

    尽管如此,读者仍能从书的内容窥探到詹姆斯·巴里写作的时代,描写儿童时经常代入的、略显悲伤的成人视角。《彼得·潘》最初是为伦敦的成年戏剧观众们创作的,作者不讳于写残忍的事实。比如,他写梦幻岛上孩子的数目变动,当一些孩子快要长大的时候,彼得就会把他们饿死;他写迷失男孩与海盗们刀光剑影的搏斗,血腥气浮于纸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附录《彼得·潘在肯辛顿公园》的结尾,竟然是两个孩子的死亡。这种写法在现在看起来不同寻常,却也说明了,童书中的儿童形象是一个逐渐发明和创造的结果。

    书的结尾,温蒂长大了,彼得来找她。她在火炉边缩成一团,“既无助又羞愧”。这真是一个准确的描述,她无助且羞愧的是什么呢?她不再有沸腾的勇气,浪漫的幻想,全然投入且毫无功利心的游戏精神?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温蒂如此,我们亦如此。每每读到此处,我都能感受到超越时代的伤感,这种伤感同时也是一种抚慰。

    我在翻译此书的时候,居所附近不远的空地上搭起了一块棚子,常举办一些红白喜事。白天礼花,晚上鞭炮,有亲属宾客讲述主人的事迹,数周竟未间断。我耳边时时热闹,或是怀念旧人的悲鸣,或是恭贺新人的祝词,而我眼前的书里,那个叫彼得·潘的小人儿永远留在了童年。他不会死亡,也不会有新阶段的生活,可他的代价是遗忘。他忘记了自己曾和海盗打过仗,忘记了每年一次的大扫除,所以他能毫无负担地穿梭于时间之中。这样的代价是否太大呢?人来往于世上,能留下的只有记忆,化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一丝重量。这或许就是成长的意义。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傻瓜式服务(203+)
  • 简单(71+)
  • 三星好评(206+)
  • 不亏(326+)
  • 情节曲折(326+)
  • 字体合适(429+)

下载评价

  • 网友 丁***菱: ( 2024-12-24 01:25:46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曾***文: ( 2024-12-16 06:57:15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冉***兮: ( 2024-12-14 17:37:31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养***秋: ( 2024-12-22 09:24:48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瞿***香: ( 2024-12-21 00:56:15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孔***旋: ( 2024-12-14 20:21:54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权***颜: ( 2024-12-14 10:00:05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曾***玉: ( 2025-01-02 05:32:22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孙***夏: ( 2024-12-10 20:52:50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寇***音: ( 2024-12-28 02:26:04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谭***然: ( 2024-12-19 00:07:50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