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政法笔记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35:35

政法笔记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政法笔记精美图片
》政法笔记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政法笔记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301166734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2-2
  • 页数:348
  • 价格:35.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5:35

内容简介:

《政法笔记》是冯象先生在《读书》开的专栏文字,以英美中古文学博士的笔意,言说国内法治领域的大小故事,从孔夫子名誉权、鲁迅肖像权、婚前财产公证、取名用生僻字、性贿赂、人体写真到版权、美国大选……涉及到知识产权的方方面面,就文章而言,都称得上汉语法学随笔写作的巅峰之作。这些随笔也彻底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普法观念",通过学者言说本身去影响一种现实的语境,以期普法之目地。

本书2004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法学界反响很大,现经冯象先生授权,修订版在我社出版。


书籍目录:

弁言1

上 编

从前没有律师的时候

腐败会不会成为权利

它没宪法

案子为什么难办

公证婚前财产、标价拾金不昧之类

法盲与版权

鲁迅肖像权问题

从卡拉OK与人体写真想到的

性贿赂为什么不算贿赂

送法下乡与教鱼游泳

所多玛的末日

正义的蒙眼布

好律师能不能也是好人

县委书记的名誉权

孔夫子享有名誉权否

诽谤与创作

小头一硬,大头着粪

取名用生僻字该不该管

葛流帕福音

法学院往何处去

致《北大法律评论》编辑部

修宪与戏仿

中国要律师干吗

不上书架的书

大选2000

下 编

利未记

学院的圣日

参考书目306


作者介绍:

冯象, 著名学者。获北大英美文学硕士,哈佛中古文学博士(Ph.D),耶鲁法律博士(J.D)。现定应聘清华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从事知识产权与竞争资讯等领域的法律专业,业余写作。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政法笔记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政法笔记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政法笔记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正义。其形象为一蒙眼女性,白袍,金冠。左手提一秤,置膝上,右手举一剑,倚束棒。束棒缠一条蛇,脚下坐一条狗,案头放权杖一支、书籍若干及骷髅一个。白袍,象征道德无瑕,刚直不阿;蒙眼,因为司法纯靠理智,不靠误人的感官印象;王冠,因为正义尊贵无比,荣耀第一;秤……比喻裁量公平,在正义面前人人皆得所值,不多不少;剑,表示制裁严厉,绝不姑息,一如插着斧子的束棒,那古罗马一切刑罚的化身。蛇与够,分别代表仇恨与友情,两者都不许影响裁判。权杖申威,书籍载法,骷髅指人的生命脆弱,跟正义恰好相反:正义属于永恒……


换言之,宪法的“成熟”,它的权威和稳定,在于(相对君主、政府、政党、议会等)独立的司法审查和广泛的公民参与:通过“按原则进行的诉讼(即违宪审查),不断”宣布、适用我们社会的一些经久的价值“。

这是”贬损“司法审查的”谁立法谁解释”原则的当然推论。政出多门,机关之间争权夺利、推诿责任的事数见不鲜。这条规定一旦认真贯彻,法院审理行政部门违法的案件,每逢法律冲突,便要“送情”上级解释,裁决。这不是允许别人直接或变相干涉法院审判,是什么?说到这份上,《宪法》再“靓”也只好躲起来不见人了。


法律下乡走样,其实是预料中事。唯有走样,才能批判;才能变批判为支配,让被批判者和批判者一样视法律为权威,使法律成为那些支配并充斥着生活现实的各种权力关系的象征。


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法学教授拥有非法律专业硕士或者博士的人越来越多,学术水平也大大提高。这是因为法律不能提供分析自身的学术工具(用从立法归纳或者引申出来的原则和学说分析、比较立法,是典型的循环论证),必须借助其他学科(文史哲及经济、政治、社会、语言、心理等等)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才能提出有意义的学术问题。


现代法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喜欢讨论规则与制度的正当性或伦理目的。它希望人们相信,规则与制度的变迁存废(包括性权利的诞生)是法律“生长”或“发达”的结果。着眼点自然是法治的尊严,同时也造就一种不嫌重复而无限循环的权利话语


这里,并没有抽象冲突的善(价值)孰先孰后的法理问题。在具体的案子里,成败只取决于当事人背后角力着的社会势力一时的弱,政策和策略一时的倾斜,以及裁判/决策者一时的信念。这临时的权衡、配置,是不可能通过解读法律条文或分析宪法原则来决定(判决)的。问题是,不论裁判/决策者选择何种价值和立场,在法治化(但不必实现高度法治)的体制内,此判决的解说,必须用权利一一最好是“公民基本权利”的语言,并且从此一有机会就一遍遍重复,才能维持该判决(亦即法治本身)的尊严和效能。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政法笔记》是冯象先生在《读书》开的专栏文字,以英美中古文学博士的笔意,言说国内法治领域的大小故事,从孔夫子名誉权、鲁迅肖像权、婚前财产公证、取名用生僻字、性贿赂、人体写真到版权、美国大选……涉及到知识产权的方方面面,就文章而言,都称得上汉语法学随笔写作的巅峰之作。这些随笔也彻底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普法观念",通过学者言说本身去影响一种现实的语境,以期普法之目地。

本书2004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法学界反响很大,现经冯象先生授权,修订版在我社出版。


精彩短评:

  • 作者:二道贩子 发布时间:2012-02-28 01:13:24

    怎麼覺得中文文筆不通啊,讀起來彆扭。不太喜歡突然冒出來的調皮或調侃語氣,事情沒說明白,卻耍小聰明調侃起來,法盲我跟不上啊。好處則有助於思考法律問題。

  • 作者:Daniel 发布时间:2012-07-26 18:52:15

    我並沒有讀完。本打算將這本書作為初入法門的啓蒙書籍,但本人愚笨,發現很多地方都不易讀懂。學法的同學讀起來應該會容易些吧。

  • 作者:安卓 发布时间:2018-08-22 00:16:57

    感觉不适合入门读,没基础读起来有点累

  • 作者:向三峡 发布时间:2014-12-05 13:34:59

    作者自矜耶鲁法律博士出身,似乎有感于国内“律师太多,职业化不够,门槛低,国家规定报考律师资格,同等学历即可,不必法律系毕业,农民都考得上”之现状,故意以佶屈聱牙的文字,宣示一个道理:真正的法学书籍,你们一群法盲是看不懂的。在读者期待遇挫之际,隐隐听到作者自得的笑声。

  • 作者:林微云 发布时间:2012-05-09 10:47:13

    从腊梅初春看到了蔷薇初夏,偶尔从书架兰花后取出来看个几篇,细细回味,有深度有沉淀的书反复咀嚼,历久而弥新。光阴荏苒,早已不是法学楼图书馆5楼自习室里灯下捏书苦读的女孩,入世的阅历夹杂着对社会的失望和希望,让曾似相识的文章平添了些新意,原来暗香帘影动,似是故人来。

  • 作者:李杳 发布时间:2020-12-30 19:31:51

    【补】本书作者是那本《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亲儿子…

    高中时候逛书店遇到了就买来读了,思想体系跟他爸爸差不多,写的笔触更轻松一点罢了。当时很认真读的,然而我现在还是做不到他们的标准…

    反正以后绝不会浪费时间在这类书上了。


深度书评:

  • 重温《政法笔记》

    作者:林微云 发布时间:2012-07-15 16:51:33

    冯象先生新修订的《政法笔记》看了许久,从腊梅初春看到了蔷薇初夏,偶尔从书架兰花后取出来看个几篇,细细回味,有深度有沉淀的书适合反复咀嚼,历久而弥新。光阴荏苒,早已不是法学楼图书馆5楼自习室里灯下捏书苦读的女孩,入世的阅历夹杂着对社会的失望和希望,让曾似相识的文章平添了些新意,原来暗香帘影动,似是故人来。

    笔记之名、札记之实让本书颇像一本亲民的散文集,与一般艰深的法学著作相比,它言辞甘美、文意畅达,并无一丝枯燥之处。但细细品读,却又发现其并非可以一览无余的低浅读物,而有耐得起咀嚼的法学深度和广度。作者学养深厚,遣词用句或朴素或清丽,随手拈来的文学典故和圣经故事,把法律文化中的精义讲得活色生香、引人入胜。文中不时穿插的隐喻和暗示,透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精巧细致的推演,在细细揣摩之后方可领悟隐含的法理,换来读懂时的会心一笑。

    与《木腿正义》相似,本书的笔记几乎都从某一案例的分析开始,解读法律、阐明法理,这固然是作者深厚的英美案例法学素养所致,也让更多非专业的读者更易明白其法理内涵,例如在《腐败会不会成为权利》一文中引用了倪培璐和王颖被国贸超市搜身的案例,在《它没宪法》中引用了“毛集镇农民诉镇政府加重农民负担”一案,在《法盲与版权》文中引用了汪曾祺与《沙家滨》版权案等等,不一而足。案件引用在书中俯拾皆是,不但利于更生动地展开阐述,也利于读者理解。

    冯老师学识过人,法学专业和文学背景又相得益彰。例如,针对中国法律一向重实体轻程序的情况,冯老师在《正义的蒙眼布》一文中引用中世纪文学中众神失和时,正义女神于是蒙上蒙眼布进行裁决的故事,说明“程序是司法正义给自己绑上的蒙眼布”,阐明程序公正或者“正当程序”自有其脱离实体权利而独立的价值。该故事的引用,既深得其含义的精髓又形象生动,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这些著名格言的内涵。但作者并不满足于此,而是更深地解释了程序与正义的关系,并联系中国司法改革,进一步阐述程序正义在中国司法改革中的地位、功用和价值,指明要扭转中国目前“重实体,轻程序”的局面,还有一段长路要走。

    冯老师虽客居美国多年,却对中国的司法现实有着深刻的了解,书中谈起本土司法案例来了如指掌,随心所欲地运用本土法律词汇、本土国情来分析司法问题。在《案子为什么难办》一文中,作者从《秋菊打官司》影片中实景拍摄时卖棉花糖的女人,因天花脸曝光受到伤害状告制片厂侵犯肖像权说起,阐述了法院裁判原告败诉,不能依据宪法,而是从权利判断,并进一步从“社会的制度化权利配制”的角度分析其缘由,所以不能“追求个别案件中的最大效益”。作者态度鲜明地指出:“政法政法,政策是法律的灵魂”,“法律,是政治的晚礼服”。在《他没宪法》一文中,他又引用毛泽东一针见血的话:“世界上历来的宪政......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后,颁布一个根本大法,去承认它,这就是宪法”。读后细细思考,冯老师做出的这些“辩护”分析,却反而暗合了普通法体系中所包含的法治精神。

    上编的二十五篇笔记评论,是围绕十年前国内的司法实践而作,涉及肖像权、性贿赂、送法下乡、版权、肖像权乃至法学教育等颇具“中国特色”的话题,但十年过去了,这些问题丝毫没有过时,而冯象先生睿智深刻的分析,在今天读来丝毫没有隔阂之感。

    与旧版相比,增订版的《政法笔记》增添了下编《利未记》和新写的跋:《学院的生日》。冯老师对圣经故事情有独钟,并有大量相关著作和译著如《新约》、《创世纪》、《摩西五经》、《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等。此次新增《利未记》为下编,想必有其寓意所在。《利未记》为《旧约》中《摩西五经》的第三卷。据《旧约》,利未人是以色列人的祭司,主要工作之一是讲解神宣布的律法,《利未记》在《出埃及记》之后,讲解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后神所宣布的有关会幕的规矩与条例。在某种意义上,《利未记》即为古代以色列人的法律,不但详细记录了各种祭祀的程序和规则,也记录了犯罪不洁之人如何洁净赎罪的程序,并在“道德与教规”等篇章中对亲友、族人以及与异族间的行为做了详细规范。所以可以把《利未记》视为古以色列的圣法,而其不论祭礼、圣职、节期或求洁之律,抑或家庭与司法伦理,都是西方法律传统的一个源头。

    即使在以色列血债血偿的古老年代,律法亦为世人所必须严苛遵守的规范,在生活中谨言慎行;而如今纷扰社会的众人却无需谨记繁琐的律条,无需再为自己不小心犯下的错误害怕遭到来自头顶的“震怒和惩戒”。是故,经过上编二十五篇对中国司法实践的思考评论之后,再来体会一下古以色列人规范日常生活的法律,对比中国当下法治进程中的纷纷扰扰,理想丰满而现实骨感的巨大差异,自然不难领会冯象老师在增订版中加入《利未记》的用意。

  • 《圣经》与法治:法治的再思考

    作者:严杰夫 发布时间:2012-02-06 10:54:12

    文/严杰夫

    从经文到法律:认识冯象

    同多数冯象老师的“粉丝”不同,我闻悉他的大名,并不是因为他那几本曾启蒙了诸多学子的法律评论专辑,而是因为他对圣经文本的重译。所以,在我的书架上,最先摆列的冯老师的书,就是2006年牛津出版社出版的《摩西五经》。

    《圣经》在西方所处的位置不言而喻,然而中译本的欠缺也众所共知,因此重译《圣经》也就成为国内诸多信徒以及基督教研究者努力的目标。上世纪上半叶,福建牧师吕振中曾根据希腊译本重译过《新旧约全书》,然而由于吕的翻译是直译,因此尽管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由于语句生硬枯燥最终未能广为流传。由此来看,冯象老师对于《圣经》的重译,除了他早年学习英美文学(《圣经》是英美文学重要的源头),现今流行的和合本《圣经》译本“诘屈聱牙”(冯象语)就应是最重要的原因。

    无论译本如何,当年对基督信仰正值热情的我,看到如此热心于译经的冯老师,自然是感动不已,再一查询又知冯老师的本职工作乃法律研究,一种亲近感更是油然而生,私下里对于冯老师的作品自然就又加了一层关注。因此,可以想见,我这次能在第一时间读到这本修订版的《政法笔记》(据编辑告称,鄙人或是全国第一个收到此书的人),真可谓是不负自己长久以来的一片倾慕之心了。

    从法律到经文:《政法笔记》

    与旧版(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相比,修订版的《政法笔记》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的篇目基本涵盖了旧版中的25篇评论,下编中的《利未记》和《学院的生日》(即修订版跋)则为此次新加入的作品。

    看过旧版的朋友应该知道,上编的25篇法律评论均为围绕国内的司法实践而作。而其中所涉及的话题,包括了肖像权、性贿赂、送法下乡、版权、肖像权乃至于法学教育等诸多问题。这些司法领域中最具“中国特色”的问题,这几年来一直都是法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因此尽管是发表于多年前的旧文,读来却丝毫不觉有“时代的隔阂”。

    读罢这些评论,我的感叹和佩服在这样几点。首先,冯老师是在太平洋对岸的美国所受的法学教育训练,从理论上讲,普通法系的传统同“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格格不入,但冯老师在文中谈起中国本土的司法案例来却是了如指掌,文中的语言系统也非普通法系里那些法学教授们惯用的长篇大论,而是采用了国内的司法语汇,教人读来作者就如同一个浸淫于国内司法系统多年的老法官或老律师。譬如“送法下乡”(《送法下乡与教鱼游泳》)、“历史遗留”(《法盲与版权》)、“法治意识”(同前),这些很难在海外法律评论中出现的单词,在冯老师的文中却俯拾皆是,这自然让国内法学系的学生读来毫无隔阂,却倍感亲近。

    其次,冯老师尽管经过多年的普通法培训,但在涉及国内的案例时,却没有如同多数“海龟”学者一样奉行“拿来主义”。在《正义的蒙眼布》(p.119)中,冯老师花了极大的篇幅讨论了司法程序与司法实体的关系问题。在国内的司法实践中,“重实体、轻程序”一直是被多数学者诟病的现象之一。然而,冯老师却不认同这种“一棒子打死”的评价。在冯老师看来,程序复杂容易变成累讼,变成当事人的沉重负担,而且在现实的当下,程序越是精巧繁复,贪官污吏也越有可乘之机。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一味地追求程序设计,事实上是忽略了“正义”这个司法的终极目标。为此,冯老师在文中认为,当下国内的程序设计,尽管不够完美和专业,却是“一种灵巧的工具主义法治”。而这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才能避免司法实践中的失误。

    冯老师在文中表达的这些观点,让我们会讶异于他为中国司法现实所作的辩护,有时甚至于要怀疑起他那普通法体系下的训练背景了。但,我们在阅读后再细细思考,冯老师做出的这些“辩护”,却正是谙合了普通法体系中所包含的那种法治精神。

    由案例构成核心渊源的普通法系,注重的是在具体案件的实践中,去构筑法律原则和规范的边界。在这种理念下,仅仅是形诸于文字的法律条文,尚无法实质上对现实中的权利义务进行具体的界定和约束,因为“我们无法论说一般意义上的权利优先;我们只有具体的、随时变化的、归根结蒂属于道德立场的策略选择,以及支持这些立场和选择的社会力量之对比、倾轧、聚散。”(p.35)简而言之,在许许多多的个案实践中,权利边界和正义选择常常是现实力量“角斗”的结果。无论是权利也好,正义而言,都是“历史的具体的概念”,而非停留在书本理论中的“普世价值”。这种法治的核心观念,正是普通法系站立的价值立场。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审视冯老师所作的那些“辩护”,不仅是充满了对中国现下司法实践的同情,亦是对一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学者的驳斥。用普通法的价值观念来考察,中国的司法实践固然仍然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但是在很多方面仍然需要做现实的考量。而这正是漂泊海外二十载的冯老师给我们的“忠言逆耳”。

    下编中的《利未记》,是此次修订版中新加入的内容。《利未记》为《旧约圣经》中《摩西五经》的第三卷。根据《旧约》记载,利未人是雅各儿子利未的后裔。由于利未人对神忠心,因此被拣选为侍奉神的支派,即为以色列人的祭司,他们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讲解神宣布的律法。由于《利未记》中多次提到“耶和华对摩西说”,犹太人也认为本书是摩西自己写的。在篇目顺序上,《利未记》承接了《出埃及记》,后者记叙了以色列人在摩西的带领下从埃及出走,并来到西奈山安营,《利未记》即是接续了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后,如何领受神宣布的有关会幕的规矩与条例。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利未记》即为旧约时代以色列人的法律。在整个《利未记》中,除了详细记录了各种祭祀的程序和规则,也记录了犯罪不洁之人如何在洁净赎罪的程序,另外在“道德与教规”、“爱人如己”等篇章中,更是对亲友、族人以及与异族间的行为做了详细规范。用现代法律的视角来看,《利未记》即是一部调整神与人、人与人之间的“成文法”。

    冯老师在修订版中加入《利未记》的意义不言而喻。加上此前《创世纪》(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和《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三联书店2007年版),《摩西五经》在内地的译本已经零零落落地展示到了第三卷。而作为《五经》中的“律法卷”,《利未记》整合在《政法笔记》中呈现,则是再贴合不过。

    在经过上编的阅读,对国内当下的司法实践思考后,再来体会《利未记》中古以色列人如何规范自己的日常生活,这种含有巨大差异的对比,或者会给读者带来一种奇妙的感受。在那个动辄就用鲜血(无论是人血,还是牲畜的血)来偿罪赎价的古老年代里,律法即作为神在人世间的代表,为此世人必须严苛地遵守着这些规范,在生活中谨言慎行。而当下的我们,活在了基督教意义上的基督来临后的“新约时代”里,自然无需再去谨记这些繁琐的律条,也无需在为自己不小心犯下的错误害怕遭到来自头顶的“震怒和惩戒”。这样来看,法治的进步从蛮荒到文明,经历了多少变迁,又包含了多少法律人的思考和努力。

    《圣经》与法律:法治的再思考

    这样,我们再回过去阅读上编中的那篇《葛流帕福音》(p.182)时,是否会更加体味到法律与信仰在源头上拥有某种程度上的同质。这种同质并不仅是存在于文中那个英格兰的知识产权案例中,更是存在于法律的功能、目的之中。无论是《利未记》中神亲自谕示的律法,亦或是古希腊城邦的法律,甚或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各种规范条文,都可以窥见“惩、教原是法治的二柄”这一浅显的道理。

    只是,在功利主义哲学四处渗透的当下,法律与这个世界的其它规范一起,仅仅成为了一套权利的话语体系,一套利益安排的制度工具,而法律本身所包含的正义、公平等精神,则如同“疯狂的宗教经验”一般被现代法律人避之不及。所以,如此看来,现代法治首先需要廓清的,实在不是什么程序的正当,亦或是制度的完善,而应是一种法治精神的纠正吧。

    冯老师的这本《政法笔记》,正给予了我这些对于法律和法治的再思考。这些感触或者并不算丰富,但对于早已远离法律专业的我来说,应该已经可以咀嚼许久了。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3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书籍完整(496+)
  • 微信读书(292+)
  • 种类多(384+)
  • 藏书馆(433+)
  • 排版满分(81+)
  • 一般般(209+)

下载评价

  • 网友 隗***杉: ( 2024-12-19 07:41:58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饶***丽: ( 2024-12-27 09:33:31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田***珊: ( 2025-01-06 02:50:38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印***文: ( 2024-12-22 04:09:19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仰***兰: ( 2024-12-19 15:47:50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邱***洋: ( 2024-12-31 17:11:34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宓***莉: ( 2025-01-03 08:52:31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家***丝: ( 2024-12-29 04:04:09 )

    好6666666

  • 网友 郗***兰: ( 2024-12-27 17:43:02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濮***彤: ( 2025-01-01 11:50:54 )

    好棒啊!图书很全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