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教学机智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34:36

教学机智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教学机智精美图片
》教学机智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教学机智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04121370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1-06-01
  • 页数:293
  • 价格:32.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4:36

内容简介:

马克斯·范梅南教授是北美“现象学教育学”的领袖人物之一。《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是当代西方现象学教育学的经典之作。该书在北美和欧洲拥有广泛的读者,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该书于1991年在加拿大和美国同时出版,随后不久,便被译成了西班牙、挪威、朝鲜等不同语言的译本。范梅南教授以他独到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教育经验,从“现象学教育学”的角度,以教师、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原材料,对教育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十分深刻的和有益的思考。他在本书中提出的新型教育学思想和概念,如“教育机智”、“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教育的情绪”、“教育生活的体验”、“对学生的主体性的体验”,等等,引起了教育界、学书界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并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对以责任和使命为基础的pedagogy一词还很陌生的北美掀起了一股“教育学热”。

本书既能作为教育学的经典,又能避免被各种各样的传统和现代教育学理论术语所困扰,是教育专家和学者、普通教师、儿童心理工作者、家长以及那些与年轻一代成长息息相关的成年人都感兴趣的好书。


书籍目录:

英文版序第一章迈向智慧教育学(1)引言(l)一门新型教育学的可能性(4)记住教育者的替代父母的关系(7)在教师身上我们寻找什么?(11)对作为生活实践的教育学进行反思(16)第二章教育学的概念(18)情境(18)教育学意向改变了事物(25)教育学的使命在鞭策着我们并使我们充满活力(33)关于"教育学"的理念(38)教育学使我们的心向着孩子(42)教育学所关心的是孩子的自身及其发展(46)第三章教育的时机(50)教育时机期盼着成人行动(50)事实和价值对于理解如何进行教育性的行动是很重要的(57)但是在教育的时机中事实和价值都无法告诉我们怎样去做(60)方法和哲学对了解如何进行教育行动很重要(61)但是在教育的时机,方法和哲学思考都无法告诉我们怎样做(63)教育学对生活经历的背景十分敏感(65)教育学要求我们对孩子的生活进行反思(7)儿童需要安全和保护,才能去冒险(75)儿童需要支持才能获得独立(7)孩子们需要我什1的方向指引,才能找到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向(80)张力和矛盾属于教育学的体验(82)第四章教育学的性质(87)教育学的条件(87)爱和关心孩子是教育学的条件(88)对孩子的希望是教育学的条件(gi)对孩子的责任感也是教育学的条件(92)教育体验的性质(95)教育情境(96)教育的关系(98)教育行动(104)第五章教育学的实践(111)教育学理解是一种敏感的聆听和观察(111)非判断性理解(115)发展性理解(118)分析性理解(121)教育性理解(124)形成性理解(126)信任的同情心促成了教育学理解(128)反思和行动的关系(131)行动前的反思(135)行动中的反思(140)教育情境中的智慧性行动(144)对行动的反思(153)常规化的和习惯性的行动可以是充满智慧的吗?(157)教育学上的健康是心灵加身体的机智(161)第六章机智的性质(165)普通机智和教育机智的关系(16)关于机智的历史注释(17)虚假的机智(177)机智的方面(181)机智意味着指向他人的实践(84)充满机智就是"打动"他人(188)机智不可以事先计划(191)机智受见解的支配的同时又依赖惰感(193)机智支配着实践(194)第七章教育机智(196)教育机智是怎样表现出来的?(196)机智表现为克制(197)机智表现为对孩子的体验的理解(200)机智表现为尊重孩子的主体性(202)机智表现为"润物细无声"(205)机智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207)机智表现为临场的天赋(209)教育机智做什么?(211)机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间(212)机智保护那些脆弱的东西(214)机智防止伤害(216)机智将破碎的东西变成整体(218)机智使好的品质得到巩固和加强(219)机智加强孩子的独特之处(221)机智促进孩子的学习和个性成长(223)教育机智如何实现它的目的?(226)机智通过言语来调和(228)机智通过沉默来调和(231)机智通过眼睛加以调和(234)机智通过动作加以调和(238)机智通过气氛加以调和(241)机智由榜样加以调和(243)第八章机智与教学(246)教学中机智的重要性(246)机智能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的、出乎意料的塑造(247)机智在孩子们的心灵上留下痕迹(248)实践的首要性(251)机智的教师更易于发现困难(253)机智对孩子的兴趣感兴趣(257)机智的纪律产生自律(260)幽默的机智创造了新的可能性(263)智慧行动的机智结构(268)第九章结论(275)教育学与政治的关系(275)教育学和文化(279)教育学是自我反思的(282)参考文献(286)


作者介绍:

马克斯·范梅南,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育学教授、课程与教学研究院主任、国际质性方法学研究高级研究员。作为世界著名教育专家、教育哲学家、课程论专家和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论专家,范梅南边教授是: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之一,并担任世界第一本目前也是惟一的一本《现象学教育学》杂志的主编。同时他也是北美和欧洲六种教育和人文科学研究国际学术杂志的顾问或国际编委。

马克斯·范梅南教授的教育学论著和论文颇多,最有影响的是《教学机智》《生活体验之研究》、《儿童时期的秘密》等等。他的许多论著和研究成果被译成了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挪威语、日语、朝鲜语、荷兰语和汉语,在世界范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斯·范梅南教授曾获得多项国际荣誉,主要有:美国教育研究学会(AERA)课程和教学终身成就奖;美国人类理解国际学院“人类理解杰出贡献奖”;加拿大移民杰出成就勋章;加拿大教育学研究杰出国际成就奖,等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教学机智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教学机智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教学机智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换言之,教育的智慧性是一种以儿童为指向的多方面的、复杂的关心品质( mindfulness)。


何谓儿童?看待儿童其实就是看待可能性,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以消费为目的,以信息为基础,以广告作驱动的文化中我们的小孩在尚未成熟之前看到和经历得太多。......信念,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条件,理想以及生活方式呈现出多变性、复杂性、多元性、支离破碎、充满矛盾和冲突。.....当我们自问属于这个地球意味着什么时,我们也必须严肃地问自己属于我们的孩子又意味着什么。....教育即成年教师和父母与年幼儿童或学生之间的交往生活过程


偏重于成人如何处理儿童的事情,而忽略了儿童对成人,尤其是对他们父母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受:孩子是多么有力地转变着大人的自我感觉,对生活的选择,对世界的看法。同样,许多教师也体验到儿童对他们的职业和个人生活的转变效果。儿童的这种强有力的影响改变着承认的个性存在并辐射到成人的整个生命,正是这一点激发了本书的主题:教育学(pedagogy)


儿童似乎常常有一种冒险赴危的欲望,去进行一些胆大冒险的行为,而与此同时,又设法使自己脱离危险和不确定性。即使是成年人,也常常似乎有意识地在用冒险的行为来实施我们的自由欲望和减少危险、享受安全感的欲望之间进行挣扎。现代社会一方在努力争取定性和安全感,另一方面却在努力实现自由和冒险。可是我们一直不太有意地去发展一种可调和的创造性,来面对和解决在这个努力中固有的矛盾和冲突。


操纵即以某种方式“处理”一个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教学计划、每一本教科书、每一个教学方法都包含有操纵的因素。就孩子而言,加入操纵是为了孩子的利益,便是无可厚非的。


机智也包含一种这样的敏感性,知道什么该随其自然,什么该保持沉默,何时不介入,何时“不注意”什么。克制的一种特别之处在于忍耐,能够沉着平静地等待。确实,耐心一直被描述为每一个教师和父母应该具有的美德。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马克斯·范梅南教授是北美“现象学教育学”的领袖人物之一。《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是当代西方现象学教育学的经典之作。该书在北美和欧洲拥有广泛的读者,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该书于1991年在加拿大和美国同时出版,随后不久,便被译成了西班牙、挪威、朝鲜等不同语言的译本。范梅南教授以他独到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教育经验,从“现象学教育学”的角度,以教师、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原材料,对教育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十分深刻的和有益的思考。他在本书中提出的新型教育学思想和概念,如“教育机智”、“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教育的情绪”、“教育生活的体验”、“对学生的主体性的体验”,等等,引起了教育界、学书界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并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对以责任和使命为基础的pedagogy一词还很陌生的北美掀起了一股“教育学热”。

本书既能作为教育学的经典,又能避免被各种各样的传统和现代教育学理论术语所困扰,是教育专家和学者、普通教师、儿童心理工作者、家长以及那些与年轻一代成长息息相关的成年人都感兴趣的好书。


精彩短评:

  • 作者:Tairman 发布时间:2020-03-23 11:04:27

    一本可以当档案馆用的书,适合大隔离时代服用吧。翻

  • 作者:lyra-α 发布时间:2010-10-24 20:22:44

    感动得不行。

    再次感动得不行。

  • 作者:废墨 发布时间:2020-12-19 17:13:31

    教学机智不是在事件发生当下能够合理应对这么简单,它需要热爱、投入、反思等一系列前置工作,换句话说,应当是个人对教育的理解在某一时刻中的真诚反应,而不是刻意模仿的成果

  • 作者:西西弗斯的石头 发布时间:2010-12-07 14:14:33

    我喜欢那些教师与学生真正在交往的时刻

  • 作者:樱桃熊 发布时间:2010-09-06 22:33:57

    初读就很让人舒服......不是长篇大论般的“遥不可及”,而是温润的“细水长流、沁人心脾”。读书报告应付完了O(∩_∩)O~

  • 作者:阿拉胖泪 发布时间:2011-05-27 03:07:48

    经典


深度书评:

  • 关于成长的学问

    作者:就这样慢悠悠 发布时间:2011-02-22 13:19:27

    我很庆幸自己选了一本好书。

    马克斯·范梅南是世界著名的教育学家、教育哲学家、“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之一等。他是加拿大人,代表著作有《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与巴斯·莱维林合著)、《教学的调子》等。他的研究多注重儿童,将现象学方法用于研究和思考教育的问题,是他的一大特色。

    《教学机智》一书即采用了通俗的现象学研究方法,从教育现象学的角度入手,以学生和他们的生活世界为中心,结合大量的生活实例,在细腻的观察和体验后,做深刻有益的思考,以促使读者不断反思。书中没有艰涩的术语,普通家庭的父母、新手教师和专家学者都可以从中获得不同的启发。

    “现象学教育学以生活体验为教育的起始点,更关注的是每一学生的个体和独特性,更加关注的是人的本性。”翻看《教学机智》的书目,我们看到范梅南更着重的是“教育学”这个定语。总括这本书,我们可以以这几个词为线索来看:成长、他向性、可能性、全身心的投入、实践、反思、生活体验、机智-智慧、教学-教育、教学机智-教育机智。

    “教育学是一种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范梅南这样说。所谓的“迷恋”即是全身心的投入,“他人”决定了教育是指向孩子的身心发展的。范梅南将“教育学”定义为“一门成人(包括教师、父母和其他与儿童成长相关的人)与儿童如何相处的学问”。在成人与儿童相处的过程中,成人看待儿童其实就是看待可能性。但他并不局限于成人对孩子的影响,他认为影响是相互的。“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孩子使我认识到,作为大人的我可以继续成长,还有许多各种各样的方式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可以拥有一颗更加开放和宽容的心。我们关注儿童的成长,我们希望能做对儿童有益的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将自己所认为的正确的事加在他们身上,犯一些低级错误。这就要求我们“将成见和已有看法、观点先搁置起来”,直接“关注学生本身,关注他们的生活体验”,了解他们对某一具体的情境、关系或事件是怎样的,而后以行动通过教学机智表现出来。在机智的表达中,我们必须让教育学的理念贯穿全身,我们的行动才有意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机智。这就是“全身心的投入”。范梅南说,要有自己的风格,就像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他生活在数学中,甚至他本身就是数学。这需要对学科的极大的热爱。那些对孩子没有感觉,或者对他们所教授的课程没有感觉的人可能不能够形成对教育学这些微妙的、难以捉摸的习惯性特征的自己的风格。“将心比心”说起来容易,真正行动起来却是很难的。

    教师是在错误中成长的。作为教师总是正确的行动,这是不可能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得以解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放任错误不管。我们需要反思。教学机智正是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的不断反思,自觉的和不自觉的反思,行动前、行动中、行动后的反思,对反思的反思,通过反思一种睿智逐渐形成。但正如林蔚讲到的,过度反思也没有益处,那些毫无意义的反思是在浪费时间,而那些误入歧途的反思危害更不用说了。反思并不只是对情境的回忆,重要的是思考和总结,从不同的生活体验中了解真正的教育学机智会是什么样子。

    我们平常人所理解的机智通常是能够及时解决个人所面临的困境的那些智慧。但范梅南在这里给它加入了教育学的意义。“机智是瞬间知道该怎么做,一种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机智是身体的实践语言——它是在教育时机行动的语言。机智的行动是一种对情境的即刻投入,是全身心的投入。机智是一种教育学上的机智和天赋,它使教育者有可能将一个没有成效的、没有希望的、甚至有危害的情境转换成一个从教育意义上说是积极的事件。”也就是说“教学机智”不仅仅是能够解决你的窘迫的那些智慧,它行动之后还必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便又回到了教育学的“他向性”上。“教学机智就是要做那些适合孩子、对孩子有益的事。”我觉得书中的那个教学比喻说很形象生动。

    一个寓意深刻的教学比喻说,为了来学校学习新知识,学生需要跨过一些障碍(比如说,一条街)才能来到老师的身边(学校)。但是,一个接近孩子体验的老师可能会意识不到这个学生仍在试图“从街道的另一边”来理解事物。许多教师简单的期望学生能走到教师身边来。这样的老师是那些站在教室前面的讲台上只顾讲解的教师;他们的态度是,学生理解不理解那是学生的事。如果他们没有理解,那就是笨!可是,学生可能就是有困难、缺乏兴趣,或者就是不知道怎样才能跨过障碍来到教师身边。老师似乎对课程的内容有一种观点、激情、或概念,并且期望学生也像他们一样有同样的体验。但是,这些教师忘记了学习始终是一个个人事件。

    一位机智的教育者认识到要跨过街道走过来的不是孩子,而是老师。老师必须知道“孩子此刻在哪儿”,“孩子是怎样观察事物的”,这个学生从他本身的角度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因而不能跨过街道走进学习的领域。老师应该站在孩子身边,帮助孩子认识要跨过去的地方,为孩子寻找有效的方式帮助孩子顺利走到另一边来,走到这个另外的世界中来。在这种行动中确实包含了educare的意义,“引入”(to lead into)到这个世界上来,一个增强了意识、提高了责任感和理解力、茁壮成长的世界中来。(p204)

    这一个比喻也恰巧说明了为什么有时候学生给学生讲解反而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因为他们具有思维一致性,因为那些障碍也是讲课的学生所刚刚跨过去的,他最清楚它们的位置和克服它们的方法。

    即使知道了这些,我们依然会迷茫。教育的情境是千差万别的,老师、学生、环境,这些因素每一刻都在改变。即使我们了解教育时机中的事实和价值,即使我们有着很好的方法和哲学做行动指导,但它们也无法告诉我们怎样去做。那我们究竟该如何行动呢?在这个问题上,范梅南似乎有些矛盾。他举过一个中国的教学机智的例子,他在讲完例子后说:“如果有人问我,例子里的老师确实做得不错,非常恰当地处理了一个令人都会感到棘手的问题。那么,你作为教授还有没有更多的办法,教我们几招,让我们以后在孩子的教育中也能用上呢?我的回答是:我已经教过了。”他认为我“已经将一个学生的生活体验详细地描述给了你,你也反思了你自己,也在提问我,——这说明你已经在反思了。通过反思,你对你的教育行动会更加敏感、会更加关注孩子的体验,这就够了。而我做教师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种知识,我无法告诉你下一次你在技术上将如何做,第一、第二、第三……该做什么。”他认为要想将机智变成一套技术或技巧、以便在需要机智的情境中连贯地可以预测地行动,这是不可能的。但另一方面,他又说:“教育智能与机智指的是那种能使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即应变的细心的技能。”以及“智慧与机智不同于技能与习惯,然而它们像一群体现技巧与习惯的星座,已经成为第二天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是谁,我们已经成为什么人,我们能够感知、理解和做什么。”我认为他是觉得教育机智是完全内化的教育智慧的外在表现,但他又将教学机智确定为“技能”,又否认它是一种技能,并认为这是不可传授的;但另一方面,它却又强调说“教师似乎更加关心对某些体验的教育学意义和重要性的反思,而不是对解决问题的反思。”。问题需要的正是解决方法、“正确”的知识、有效的步骤、解决的策略、有力的技术或方法,以便得到结果!

    实际上,这本书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具体的操作方法,而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该怎样做。正像他所说的,“教育学理论从根本上是一种实践。但是,我们也不要以为优秀教学的最重要的东西就一定能在实践中发现。正因为理论常常完全脱离优秀的教学实践并对其无关紧要,所以实践常常忘记了或脱离了优秀教学所要求的最本质的东西。”他所告诉我们的正是从实践中抽离出来的最本质的东西。只有对孩子真正充满热情,只有真正“迷恋他人成长”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有一句话说得好: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什么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

     

    书中有些话让我感触颇深,选此刻对我触动最大的摘录几句:

    教育学是一种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

    爱不是盲目的,它使我们以他人来看待他人。

    儿童隐藏秘密也是一种走向自主和独立的成长过程的现象。

    生活就是接触。

    孩子主要不是为了我们才来到这个世上的,我们的生活才主要是为了他们的。

    再没有什么比不言而喻的事情更不为人注意了。

    机智是具有“他者性”的实践,对他人的体验意味着打破以“我”为中心的我的世界的沉静。

    机智意味着可能的时候撤出来,但是当事情出现问题的时候,又随时在场。

    有的时候,最好的行动就是不采取行动。

    面对一个教学情境,老师必须立刻采取行动,哪怕这种行动就是不行动。

    对孩子信任就是给孩子力量。

    有时候,学习是痛苦的。实际上,可以这么说,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可能包含一定量的焦虑、紧张或困难,是的,生活本身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生活在困难当中。

    幽默感是一种能力,它使原本会将我们压垮的事情变得轻松而更容易承受。

    两百年前,裴斯泰洛奇(Pestalozzi)在他的斯坦瑟信(Stanser letter)中,做了这样的表述:

    成人期望好的品质,孩子愿意对之敞开胸怀。但是,孩子想要那些好的品质并不是为了你老师。孩子是为了他自身才想要那些好的品质。而且,你想让孩子所具有的好品质不应该受到你的心血来潮或一时激情的支配;相反,它必须本身就是好的,在本质上就是好的。而且,它必须让孩子觉得就是好的。然后,在孩子期望同样的好的品质之前,孩子必须感觉到你是根据它的情境、它的需求来期望好的品质。孩子想要所有他喜欢的东西。孩子想要所有那些给他信任的东西。孩子想要所有那些唤醒他内心伟大的期望的东西。孩子想要所有那些给他以力量,那些使他能够说,“我能够做到”的东西。但是,这种期望的产生,不是用言语,而是通过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因此而唤醒的孩子内心的情感和力量来达到的。言语并不能产生事物的本身,仅仅能够唤醒对事物的意识和清晰的看法。(p219)

  • 内容概述+小结反思

    作者:符芒 发布时间:2018-12-23 19:20:35

    本书开篇便说,由于技术、思想等各方面的变化,如今的青年一代生活在一个支离破碎、复杂多元的世界,一方面儿童与成人间的边界变得模糊,另一方面青年生活充满了偶发性和开放性。而作为带有“从教育意义上赋予孩子权力,使他们积极塑造和改变偶然性”使命的教育学,就面对着时代带来的挑战,并且要时刻准备捍卫,或重建儿童成长中需要的价值观和框架。本书中提出,理解与洞察的源泉在于“教育者替代父母的关系”。

    在任何时代,父母当然仍对孩子的幸福和发展承担着主要的责任。但当今许多儿童成长中有家庭的缺位,专业教育者更多地履行其“替代父母”的职责,这也要求他们具有许多良好素养。而学校“替代父母”的职责则在于提供家庭与社会之间的过渡性空间,培养孩子做好准备迎接世界的挑战与危险,同时具有道德感和亲密关怀的能力。

    教育学的智慧型是一种以儿童为指向的多方面的、复杂的关心品质。它的本质是反思的、规范的、实践的,而非技术或生产活动。本书的落脚点放在反思、机智和常被忽略的交互作用中儿童的影响。

    小结反思:我们看到社会和研究常无视了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统一性,不只是在学校,而是贯穿生活,家庭的部分被遗忘了。教育实践的性质则引导出了它的情境性与体验的重要性,抽象、信息、理论毕竟是无法直接取代生活经验的。

    教育学的影响始终是具体情境下的、实践的、规范性的、相关性的和自我反思性的。教育者的每一个反应和接下来的行为,都须是从教育框架看在道德上有理有据的,且总是有责任和关怀的。因为影响无法逃避、难以捉摸,那么教育关系中的影响必是具有教育学意向的,它当然不是控制,而是出于责任。

    因而教育学实际上包含三个要点:有意向的、交互的(成人与儿童两个主体都要在场)、指向儿童的积极成长。对父母而言,教育学意向或许是隐含的天赋本领,而对于教师,需要尽力保持动机独立。但实际上,将自己的成长经历投射到对孩子教育中很难避免,因为记忆已塑造了我们。教育学、教师的真正使命是感受到并回应孩子的召唤,这也鞭策着我们的反思。它始终是心向着孩子的,关心他们的自我发展。

    这里也有一组概念辨析,“课程”常指实证的、实施教学的机构层面上的;“教育”,则是复杂的、普遍的为了孩子的事件领域;而“教学”一词暗示了系统化的、可测量的实施课程的手段;“教授”,则更加正式,或指事物环境带来的启发;“教育学”则始终是人性的、个性的,人与人间的。

    小结反思:教育中掺杂别的动机,如为了获胜或是自己的愿望,是对教育学意向的一种破坏,那么功利的应试教育呢?教育学意向这个译法谨小慎微,为了不显示出过分的倾向性,因为很难说教育存在红线标准,只能说是一种区分好的和不好的积极思考,每个具体场景下都不同。

    教育时机指那种期盼成人有所行动的场景,毕竟从词源学角度上,教育学这个词有着指引、陪伴和邀请的意味。那么在这些每时每刻都会来临的时机上应当采取的行动来自哪里呢?经验观察(事实)、规范归纳(价值)有助于理解,却无用于行动;技术方法、哲学思考也不能推断出恰当的教育行动。

    行为一旦需要落实到具体/个体层面,方法、标准都不复存在,换言之,教育学对情境非常敏感。对于广阔背景下的孩子,尤其是在困境中的孩子,我们仍然有对他们的教育责任。反思、了解孩子们的背景,给予他们安全感、关怀、支持、指引的环境是父母、教育者的使命,这样他们能获得独立和方向,而过度的竞争和压力是不健康的。

    教育学是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其中最根本的冲突在于自由与控制间的矛盾,它的核心又在于儿童抚养或教育应该在什么程度上以秩序感为基础,高度放松和高度规章化对于年轻人来说都是不可行的。通过鉴别和澄清教育生活的秩序、混乱的标准和矛盾对立面,我们找寻教育行动基础。

    小结反思:“事实”本身是有判断、非客观的,那么经验归纳出的规范实际上也是有倾向的、惯性的。很多时候,最需要警醒的是“应当”这个词。反思的重要性常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理论化和对“前提”的审视。自由与控制的矛盾实际上是非常具体的,比如十分明显的课堂体验。

    教育学是有根本条件的:爱和关心、希望与信任、责任感。教育爱是以孩子成长变化的价值为前提的,教育阐释下的希望就是我们热爱的孩子本身,责任在这里就是教育意义上的权威,孩子的脆弱驾驭了成人的行动。

    教育体验最有力的形式可区分出教育情景、教育关系和教育行动。情境一般包含需要做出行动的环境和从另一个人的角度理解两个方面,而在教育范畴中,情境又是通过教育者的意向而产生的,其行动的反思更具体地指向规范、理想与标准。教育关系描述了成人与孩子相互交融的联系方式,它不只是目的性的,其本身也有内在意义,更重要的,它总是有着双重的意向性关系,父母的督察和孩子的体验都是不能缺失的,而师生教育关系更是特殊的、具有个人品质的。教育行动则是包含“不行动”这一行动的机智的调和艺术,它鼓舞孩子去承担责任。

    话说回来,教育者的力量是有限的,甚至可能会犯错,我们要接受会个人的局限,也需要创造对话性社区去倾吐感受。

    小结反思:在对教育责任的方式这里,不免有特殊自己的嫌疑。最近上映的电影《狗十三》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最典型的特点:以为你好为名,不考虑孩子的意向。

    教育学理解是包含了反思性和交互作用的、对孩子的了解和感知。其中,非判断性理解指一种开放性、接受的、同情的聆听;发展性理解大概是那种识别、预判的考察;分析性理解常常是识别与帮助脱离困境,进入积极的境地;教育性理解则基于学习中的体验和能力做出评价;形成性理解落脚点在于儿童整体发展和全面看待他们。当然,这些理解都必须包含一种目的或是行动上的教育意向性,重视他们作为“人”的真正意义,才算是教育学理解。

    这中间反思与行动的关系又包含四层,习惯的、常规的,继而付诸语言这一回刍和反思的重要方式,然后是结合理论的,接着是对反思进行反思(经历、形式、理论)的步骤。行动前的、行动中的反思和行动中的反思、以及追溯性的反思。带有期望性的规划能加强计划性,却也因此剥夺了自己的部分主观性,丧失了情境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而教育实践也不同于医疗这样有“正确”的标准和解决步骤的行动模式,它的“问题”是难以解决的,且始终是教育对话的主题,因此教育行为也不同于仔细反思之后的决策,而是一种下意识的主动参与,是全身心投入的智慧型行为。教育中那些常规化、习惯性的行为不一定不好,但因其缺乏批判性反思而很可能变成盲目而机械的行为。

    小结反思:如果做一个统合的话,即思想与具体情境的相互作用,加上”善”的指向而成为教育学理解,在无现成规则的机智的指导下才能做出正确的教育行为。在最近的热门墨西哥文艺片《罗马》中,女仆对家中小孩的郁郁不乐做出了典型的开放式聆听,陪他静静地、去判断地感受心情。心理学、社会学与教育学是有交叉的,但教育学比他们更富有人文意味——不仅是科学的,更是向着孩子的。如今教育的科层化控制加强,教师有渐渐成为技术化执行者的倾向,但这样最大的危害就是丧失了对于问题本质、意义、目的的反思能力。

    一般来说,机智这个概念包含敏感的、人际间的、临场的、规范的、真诚的等一系列意涵,需要富有道德直觉、迅速理解并保持良好分寸感的品质。而在教育意义上,机智常是不对称的,我们没有权利期望孩子的教育机智。当时,这一概念在英语国家的教育研究中不受重视,有的研究也有将它机械化的倾向,但作者认为应将其看作帮我们克服理论与实践分离问题的概念,是一种决定教育时机所作所为的实践性概念。

    最后,本书从教育学与政治、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坦承很多时候教育学与政治经济哲学等理念是有所违背的,因此在现实执行中,保持纯粹的教育关系越来越难,教学机智要求我们具有某种成熟感和道德韧性来维护信仰观点。同时,本书重申了从体验和现象出发的理念,因为现代生活的急速变化与显著差异,除了建立在“替代父母”基础上的教育学外,还需要文化教育学从文化的世界来实现更加高尚的社会秩序。

    小结反思:作为一本现象学教育学著作,在我看来,本书最大特点是通过反思和具体场景解构了一系列常识的前提、规范、规则等,一方面是反思和日常经验理论化,拒绝判断的、开放的,另一方面则是分散的、少实践指导的。当然,它也建构了tact(机智) 及相关前提概念,并且在本书最后进行了实践意义上的指导(当然,只是方向上的而非规范的)。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中评多(265+)
  • 服务好(630+)
  • 体验满分(227+)
  • 实惠(493+)
  • azw3(672+)
  • 傻瓜式服务(513+)
  • txt(447+)
  • 愉快的找书体验(650+)
  • 藏书馆(390+)

下载评价

  • 网友 国***舒: ( 2024-12-20 11:02:35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堵***洁: ( 2024-12-30 16:47:54 )

    好用,支持

  • 网友 后***之: ( 2024-12-11 12:39:47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温***欣: ( 2024-12-11 07:27:35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薛***玉: ( 2025-01-04 19:37:37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丁***菱: ( 2024-12-27 17:05:13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曾***玉: ( 2025-01-09 13:57:54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方***旋: ( 2025-01-07 00:54:42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印***文: ( 2024-12-27 06:55:36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菱***兰: ( 2024-12-11 16:07:10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戈***玉: ( 2025-01-04 11:58:19 )

    特别棒

  • 网友 通***蕊: ( 2024-12-19 14:53:51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