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概论(绿色金融系列)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绿色金融概论(绿色金融系列)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作者:酱酱 发布时间:2022-09-20 23:28:08
被我妈妈撕掉了
作者:Luca 发布时间:2021-12-08 22:00:33
想给九分。感觉翻译质量随着章数增加而下降……
作者:尚溪亭 发布时间:2022-05-14 16:12:42
被困在侵害里,被困在婚暴里,被困在希望里,被困在孤独里。四个故事,描绘了女人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一生,变化的是人生阶段,不变的是周遭对心的囚禁。拨开阴霾,走出黑暗,远比想象中更难。
作者:全村的希望 发布时间:2019-01-20 00:27:40
第二卷终于看完了,第三卷不知今年有没有时间读,陈云真是各种用数据说话……20190119
作者:KingWLL 发布时间:2022-10-06 17:27:26
有时候图解并不会让事情更好懂。反而讲不透。
作者:甜枪枪 发布时间:2017-04-24 10:27:51
我翻译的
深度书评:
追猎生活(麦克法伦评《游隼》)
作者:我突然 发布时间:2017-08-15 13:36:22
按:本文节译自《landmarks》(地标)一书,由作者罗伯特·麦克法伦(Robert Macfarlane)授权刊于《私家地理》2015年9月十周年特辑别册,请勿转载。发表时有修改。
本章是对《游隼》一书的评论,欣闻该书中文版即将上市,本文或可有助于预热。
本文的翻译先于《游隼》,故引用原文处两者译文必有不同;另外本文翻译时因时间所限无法仔细统览原著,难免有理解失当之处。
原文单、双下划线拷贝后没有保留。
追猎生活
文 / 罗伯特·麦克法伦 译 / 刘未央
……
*
贝克成为鸟类观察家实属奇迹。他有高度近视,很小就戴上了厚厚的镜片;因为有此缺陷,他在二战时免服兵役。就是这样一个人写下了一本关于鸟类的惊世之作,只能这样来理解:书中那些无比犀利的描写是作者对自身视觉障碍的一种补偿。作为一曲提前谱就的风景挽歌,《游隼》的分量不亚于巴里·洛佩斯(Barry Lopez)的《北极梦》(Arctic Dreams)。至于挖掘英格兰乡野的忧郁、残酷与美,它又早于西博尔德(W.G. Sebald)的《土星光环》(The Rings Of Saturn)。《游隼》与《山亦有灵》有许多相通之处,它们都源于高强度专注,都有一股桀骜不驯的性子,都是一首光彩夺目的散文诗,也都痴迷于眼之所见(无论是实际所见还是比喻意义上的天启)——在我心目中,20世纪描写风景最杰出的著作非此二种莫属。
如果说贝克这本书还有什么传统意义上的情节,那就是在某年秋天,两对游隼“猎手”来到了英格兰地点不明的一片海岸与荒野——由沼泽、林地、旷野、河谷、泥滩、河口、海洋等构成的广阔而复杂的地域。贝克对这几只鸟越来越着迷。从当年十月到次年四月,他几乎天天跟踪它们,观察它们洗澡、飞翔、猎杀、进食和栖息。“秋天,”他写道,“我的追鹰季拉开了序幕,一直到春天结束,而夹在中间的冬天就像猎户座的那道弯弓,星光熠熠。”《游隼》记录了这半年里日复一日、焦虑不安的跟踪行动。书里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局限在游隼捕猎的范围以内,并与之相关。至于追踪游隼的原因或动机,却只字未提。除贝克外,全书未出现其他重要人物。他自己在书中的现身也显得十分谨慎,谨慎得近乎偏执。除了追踪游隼,我们对他的生活一无所知:我们不知道他晚上睡在哪儿,或者可能的话,回谁家过夜。游隼就是他的一切。
*
正午刚过我抵达埃塞克斯大学。有人领我走进一间屋子,内有一张大桌子,桌面中央搁着两只带锁扣盖的大号透明塑料储物箱:一个人的一生只剩下100升。桌子上没有其他东西,我打开箱子,将物件一一取出。
里面有几幅地图:几张地形测量局版埃塞克斯近莫尔登(Maldon)海岸地图(比例为半英寸比一英里)、一本道路地图集和一张大比例北欧地图。几捆贝克写的信,扎着皮筋,还有几捆读者和友人的来信。一个文件夹,夹着一些泛黄的《游隼》书评剪报。一套古里古怪的收藏:从杂志、鸟类指南、日历和贺卡上剪下来的游隼及其他猛禽的铜版图片。一份藏书目录。《游隼》和他第二本书《夏日之山》(The Hill of Summer)的几份手写和打字草稿。订有红封皮的两部书稿校样,我随手翻看,发现每一段都留有贝克自成体系的神秘标注,包括对勾、数字及其他符号。多年追鹰留下的几本田野笔记。一束早年创作的诗歌。一堆光学器材:一架Miranda 10x50双筒望远镜,收在衬有红色天鹅绒的黑匣子里;一架沉甸甸的伸缩式黄铜望远镜,收起时长十英寸,拉出来有一英尺半,装在双盖棕皮筒内;一架极轻的便携式望远镜,伦敦J. H. Steward公司出品;一架粗笨的德国造Mirakel 8x40s望远镜,收在一只衬有紫色天鹅绒的硬质棕皮手提箱里,箱子底部的开线处用粉色胶布仔细补过,到现在还管用。
另外还有几十张照片,其中一部分仍塞在冲印店带广告语(“Instamatic——放大你的记忆!”)的封套内。我在里面发现一张贝克的黑白照,摄于1967年,也就是《游隼》出版的那一年,当时他41岁。贝克选了这张照片用于首版书护封勒口上的作者影像,我还是头回见到原照。他坐在扶手椅上,身着白色有领衬衣和深色羊毛背心;留一头棕色卷发,有着猫头鹰般的目光;他手托下巴,目光错开镜头,越过观者的左肩,望向透着阳光的一扇六格玻璃窗——我们在他两块厚镜片上都能看见这扇窗户扭曲的映像。
我过了一会才看出这幅照片不对劲的地方。贝克的右手,就是托下巴的那只手,是变形的。食指和中指的关节似乎粘在了一起,手背肿胀、僵硬得像一把苍白的抹刀。观者只能看到惨白而扁平的手背,看不见手指,因为手指都像鹰爪一样紧紧勾向掌心。
*
贝克1926年8月6日出生于埃塞克斯郡切姆斯福德市,是一个不幸家庭的独生子。父母都是公理宗教徒。从事电气设计的父亲因骨刺压迫大脑,长期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对他的治疗就是把脑白质一切了事)。
贝克8岁那年曾感染风湿热,落下了影响一生的后遗症。随着年龄增长,他的关节炎不断蔓延并加重;17岁时又确诊患有强直性脊柱炎,这种急性关节炎会导致脊柱的肌肉、骨骼和韧带相互粘连。可待因虽有一定作用,但无法消除慢性疼痛;为延缓病情加剧,他的关节要经受痛苦不堪的“金制剂”长针注射。然而他的身体还是垮下来了:到了一九六几年,先是膝盖和臀部,接着是双手,都遭到了病魔的摧残。因而就有了照片上右手的指关节粘连、手指卷曲和僵直的手背——贝克毫不掩饰地将这张照片用于作者影像,足见其勇气之大。
尽管病痛缠身,贝克年轻时的照片却显示他是一个快乐而合群的人。金发,双手插袋,总是戴着深度眼镜,同朋友们勾肩搭背,在战时酒吧里与人一醉相拥,沿着海堤散步……他身高六英尺,嗓音低沉;虽然脊柱炎缩小了他的身量,但依然体格魁梧。他博览群书,写起信来动辄万言:写于战争年代的那些信表明他曾是一个大胆求知的“小文青”,对风景与文学尤为热衷。一封信他经常要写上几个礼拜,所以往往标有“起笔”和“结笔”两个日期。致好友唐·塞缪尔的一封信就“起笔于:1945年9月19日”,“结笔于:1945年10月4日”,在蓝色信笺上洋洋洒洒地写了64页。“亲爱的塞姆[1],”信是这样开头的,“这封信如果不能算是‘奇妙’的,也一定是‘奇特’的。许多话题任其展开能铺满好几页,比如那些幽灵般捉摸不定的想法、那一幕幕难以言传的意象……”在该信结尾,他深情描写了“优美和谐”的埃塞克斯风光:“波浪般起伏的绿野,翻耕后高低不平的农田,香甜的果园,一丛丛松树,一排排肃穆的榆树。”“美的事物蕴含着永恒的平和、无穷的景致,”贝克总结道,字里行间满溢着一个近视者的渴望。
1950年代初,贝克在切姆斯福德汽车协会工作期间认识了担任工资结算员的同事多琳。两人于1956年10月结婚:他们白头偕老,无儿无女,相爱终生,虽然我怀疑多琳的日子并非一直好过。差不多同一时期,在朋友和同事锡德·哈曼的引导下,贝克开始了鸟类观察。起初只是当作消遣,接着发展为爱好,最后越陷越深。没过多久,他就开始独自观鸟了。只要能抽出空,他便带着卡其帆布挂包,骑上兰令牌自行车,进入埃塞克斯两百平方英里的海岸区域去“追鸟”。他还会一路经过伦敦四处蔓延的工厂和废车场,深入内陆的田野和林地,或来到荒僻的海堤和海滩盐泽。他会穿戴好自己的全副观鸟行头:一条灰色法兰绒长裤、一件开领衬衫、一件母亲织的套头毛衫、一件哈里斯粗花呢夹克、一顶鸭舌布帽和一件挡风遮雨的华达呢雨衣。他会带上一袋三明治(多琳做的)和一只保温瓶(多琳灌满了茶),还有一架双筒或单筒望远镜。他还要带一张自己标上观测点的地图和一个写田野笔记的布茨牌螺旋笔记本。一天观鸟结束,他总要回家饱餐一顿(多琳做的),吃完就躲进楼上的备用卧室——他的私密书斋——去整理笔记。他去世后,多琳回忆说,这个人“浑身是刺”,越来越“孤家寡人”。近视和行动不便,外加几乎一刻不停的疼痛,养成了他的暴脾气。
观鸟帮助贝克克服了近视并与这个世界建立起某种联系。“双筒望远镜和鹰一般的警觉性,”他写道,“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近视的弱点。”依赖光学器材和自己的本能,一个新世界展现在了他的眼前:这是一个超然的野性世界,存在于人类领地的外围或内部。他将自己的发现用黑色或蓝色墨水写在笔记本和日志中,十年来共记了1600多页,随着病情的恶化,他那带圈圈的笔迹越来越潦草难辨了。
*
如果说这些笔记是煤炭,那么《游隼》就是经重压凝成的钻石。第一则笔记记载于1954年3月21日,是不带修辞的实录:在“帕钦堡巷”(Patching Hall Lane)一座教堂对面“又高”“又茂盛”的草地里看见一只山鹑,今天共见到13种鸟,听见一只鹪鹩在“欢唱”。他养成了自己的标注习惯并一直保持下去:日期带单下划线,鸟名带双下划线且首字母大写(使文字有一股德国味),标明天气和风向。
在第一则笔记之后的几周内,贝克开始尝试自己的语言,他觉得田野笔记可以是一种自成一格的微型文体。不久他就在描景状物时用起了明喻和暗喻,别人做田野笔记一般都会避免这些修辞,唯恐不够客观。然而,这些常常是精心拟就的比喻非但没有模糊他的观察,反而使之愈发清晰:
5月9日星期天
,林堡树林(Wood Hall Wood)——
夜莺
落在黑莓和白色山楂花丛中高声鸣叫,它的喉头如人的喉结般一抽一抽,或像口哨里的豌豆上蹿下跳,这么窄的喉咙居然能发出这么大的动静。
那天下午我读着笔记,贝克深藏不露的性格慢慢显露出来:孤僻,痛苦,一个“单飞者”,他在观鸟活动中找到了尊严和目标,同鸟类接触让他获得了从其他途径得不到的快乐。1954年6月26日,夏至后的第五天,夜已深,他和锡德顶着大雨外出寻找夜鹰。忽然,他们意外听到林百灵的鸣叫声,在诱惑下奋不顾身地“扎进滂沱的树林”,循声而去:
我用手帕包住脑袋,就像用布裹好布丁,一路寻找声源——起先沿小路走,后来踩过蕨丛,跨过水沟,穿过灌木丛,终于……我们就站在了那婉转的歌声下面,在浓黑的夜色和倾盆大雨中。强烈的兴奋感油然而生,就像一下子吸入满腔的新鲜空气。这种毫无目的的举动,这种自然界的无意义行为,真美,再也没人能像我们当时那样深切地体会这一点。只有鸟儿会在暗夜的高空中一边盘飞,一边不停地鸣叫,只为享受那纯粹得不掺一点杂质的本能快乐;也只有观鸟人有机会站在那里,贪婪地目睹这绝难想见的一幕,分享其中的快乐。
阅读这则笔记时,我也是“兴奋感油然而生”,对手帕那个细节会心一笑,并分享到了贝克的快乐。我还发现了一种螳螂捕蝉式的关系:我自己也变成了观察者,变成这根链条的下一环,试图透过60年的黑暗看清贝克——我“贪婪地”窥视着这难以想象的情景。
约一年后,贝克的笔记开始流露出更强烈的感情色彩——那些简短而锋芒毕露的散文诗段落带着现代主义风格,《游隼》的那种稠密能量已提前释放出来:
1955年11月1日星期二
,50˚F。埃德尼林(Edney Wood)一片阒寂,但美得惊人。千千万万枚饱蘸阳光的湿树叶灼烧着我的眼睛。然而只要太阳一落山,这个林子马上就现出秋日里荒凉破败的原形。
田鸫
一边叫着一边高高飞过。
每晚都刮东南/西南大风,把
秃鼻乌鸦
从巢里卷出来。它们高高地骑在狂风的巨浪上,像一把烧焦的纸屑在空中飞舞,像一群酒徒在风中狂欢。
他迷上了阳光,一直在摸索如何用语言来表达光的稍纵即逝。他不断尝试,始终拒绝陈词滥调:“清漆般的明黄色阳光渐渐褪去”;“阳光的质地,恰似伦勃朗的老画上蒙了灰的金色油料”。有时他会放弃比喻,而将寻常的形容词用在不寻常的地方:“
1958年4月23日星期三
。阳光变得狡黠而陌生。”
贝克早年的笔记显示他是一个有文采的作者,却不能算一个够格的观鸟者。部分是因为近视,他没能养成观鸟圈子里所谓“直觉”(jizz):这是一种对鸟类的体形、飞行方式、鸣叫声、背景、习性及出没地的综合把握能力。具备此能力的资深观鸟者一见到鸟就能认出其种类——只需眼角一扫,即可凭“直觉”识别一只鸟是
红隼
、
火冠戴菊
,还是
杓鹬
。贝克却常常对所见之鸟没有把握。某年一月初,他在“灿烂的阳光”下见到一只鸟:
飞得很快,双翅迅速振动,微微地左摇右摆。尾巴较长并逐渐收窄。第一眼我觉得是
鹰
,
红隼
或
雀鹰
,甚或
游隼
……也可能是
林鸽
或
欧鸽
……透过望远镜没见到任何斑纹,所以不是
林鸽
。应该是
欧鸽
,或隼类。
还有一天,他看见一只鸟本以为是林鸽,但“转念一想也可能是一只幼小的雄游隼”。总是出现“应该”、“可能”的字样。这里有一种偿愿心态在作祟:由于一开始太渴望见到游隼,外加看远处又模糊不清,所以常把鸽类误当隼类。鹰隼的捕食习性、其决绝的行动、非凡的目力和高明的杀戮技巧,都让他感到震撼。他迷上了猛禽,眼里只有猛禽。
*
读了两小时笔记,我把它们放到一边,看起了贝克的地图。几张一英寸比一英里地形测量局版埃塞克斯地图明显有过频繁使用,折叠线相交处已磨穿,露出了线头。地图上布满墨水和铅笔标注,有的区域用圆珠笔和直尺画出了边界线,可能代表一天的行走范围;还有几百个墨水画的圆圈密密麻麻分布在地图上,每个圈里都有一两个大写字母,如LO、M、K。
我本该早点猜出这些字母的含义,它们其实代表所看到的猛禽:P是游隼,SH是雀鹰,M是灰背隼,LO是纵纹腹小鸮,BO是仓鸮,HH是白尾鹞,K是红隼。带此类标注的仅限善猎的食肉猛禽。“猛禽”(raptor)一词来源于拉丁文“rapere”,本意为“强抢或强夺”。看到贝克以如此痴迷的方式做猛禽观察记录,我突然感到一阵心慌:好像一不小心闯入了某个连环杀手崇拜者的房间,记事板和墙壁上贴满了泛黄的罪案剪报……
不可否认,《游隼》是一部遍布尸体的血腥之作,贝克以犯罪现场警探的勤勉与专注记录下那些撕裂伤和残肢断臂。在许多方面它的确就是一部探案故事集:也有一套按部就班的操作流程,也要搜集线索来锁定罪犯特征,也有物证装袋环节,而当证据缺失推理难以为继时,同样要依靠直觉的判断。正如许多罪案片的情节,凶手会对警探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贝克在第一次看见(或自以为看见)游隼后不久,就将其奉为图腾,满满的黑巫毒味儿。他经常不太严谨地把游隼称为“鹰”而不是“隼”。1950年代后期,游隼成为他的主要搜寻目标;在他笔下,这种猛禽开始显现出令人不安的力量与品性:一个纯北方物种,施暴时舍我其谁,一旦遁逃即无影无踪。
*
1962-1963年遇上了18世纪中叶以来最严酷的冬天。沿岸冰封带向北海延伸了两英里之远。从屋檐和檐槽垂下的冰柱都有一米来长,某些地方的积雪厚达20英尺。埃塞克斯的河口全线封冻,原本在泥滩觅食的涉禽饿死了成千上万。12月26日至3月6日,英格兰没有一个黎明的气温高过冰点。
冰消雪融的时节终于来临,不久后贝克辞去了汽车协会的工作,专心追鹰和写作——他已着手提炼笔记,编著书稿。白天观鸟,晚上笔耕,过着一种俭朴而专注的生活。他和多琳靠积蓄、数目不大的退休金和国家补助维持生活。家里没有电话,看上去贝克几乎不跟朋友来往。他正需要这样的环境,将杂乱无章的笔记熔炼成水晶般清澈的散文诗。
有人说《等待戈多》讲述的是什么事也没有发生的场景,一连两次。在《游隼》这本书里,几乎什么都没发生的场景出现了几百次。拂晓,贝克观鸟,鸟儿捕猎,得手,进食。黄昏,又来一遍。七个月来几乎天天如此。贝克发现,要想让这些反复出现的场景生动起来,必须创造一种全新的叙事技巧。他在切姆斯福德那间卧室里自创的叙述方式如其笔下的鸟儿一般迅捷而突兀,即使重复,也往往出人意外,就像游隼本身,每一次现身都让人惊喜。
贝克通过增添、删减和压缩这三种不寻常的手法取得了特有的效果:增添,即大量使用动词和形容词、明喻和暗喻;删减,即剔除冠词、连词和专有名词;压缩,即把十年追鹰历程浓缩进一个年份不详的象征性“季节”之内。经过这一番增删之后,此书爆发出令人震惊的能量,形成了狂野不羁的文风。生造的新词层出不穷。形容词给拧成了动词(“篱笆格子碎裂了冰冷的北风”);动词有意使用非常规搭配(“荆豆丛放宽了四只短耳鸮的心”);副词像一声号角,使整个场景带上强烈的仪式感(“猛然,他[2]挣脱开来,傲然向南飞去,直到黑云的边缘”)。还有大胆的比喻:黄嘴乌鸫“像发疯的小清教徒,嘴里叼着根香蕉”,“五千只黑腹滨鹬”“雨点般飞向内陆,仿佛一大群闪着金光的甲虫”。繁复的笔调貌似多余,实则追求最高效的表达。对于贝克而言,巴洛克式比喻是一种让描述对象跃然纸上的最精确手段。用比喻来消除遥远的鸟类世界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贝克可谓煞费苦心。
来查档案之前我已了解到,贝克在完成该书初稿后又重写了五遍,不过直到打开红封套的《游隼》校样,我才发现他为这本书设计了一套独一无二的分析方法。几乎每一页稿子都布满了密密的标注。对勾表示贝克特别满意的表达。随处可见他以诗歌的标准来调整文字的分行。他对句子进行韵律分析,在音节上方标出重读和重音符号,像在检查诗歌音步(仿照杰拉尔德·曼利·霍普金斯[3]的做法)。
每一页样稿他都要清点动词、形容词、明喻和暗喻的数量。每处暗喻上方都用钢笔标注一个小小的“M”,明喻则是“S”,形容词和动词分别为“A”和“V”。每页页脚都工整地记有以上各项的小计数,一章结束还有合计数。《游隼》第一章《开端》只有六页,竟用了136个暗喻和23个明喻;三月有一篇一页半的笔记则用了97个动词和56个形容词。
贝克的写作技巧说白了就是高密度使用动词、修饰语和形象化描述,最终成就的这部作品,如作家和鸟类学家肯尼思·奥尔索普(Kenneth Allsopp)较早的一篇精彩书评所言,“纸页间飞舞着一幅又一幅妙不可言的图景,它们从沼泽这座舞台直接跃入你的眼帘”。这种“跃入”就是贝克的写作特色,正如他一拿起双筒望远镜,世界即“跃入”其视野。因而,才有了那些带着意象派诗歌气息的扣人心弦的猎杀场景;例如,游隼从3000英尺高空以240英里时速“俯冲”而下,尖爪直取猎物,其冲击力之大,杀伤力之强,“犹如一把从天而降的利刃”。
游隼,白色天幕上的一个黑影,从海上盘旋而来。她漫无目的地缓缓漂移,似乎陆地上方的空气黏稠而滞重。她俯冲下来。海滩上的白翅爆发出一阵阵骚乱和惊叫。群鸟旋空而起,将天空撕成碎片。游隼上下翻飞,仿佛一把黑色砍刀,把白色枝桠劈得碎屑四溅。
“游隼是怎么看东西的?”阿那克西曼德[4]在公元前六世纪曾发问。贝克的回答是,就像立体派画家从喷气式飞机驾驶舱向外看。游隼感知的是表面和平面,它们倾斜着从眼底不断流过。游隼记住形态,以及形态之间的关系:
游隼生活在一个源源涌动、无凹凸感的世界,一个由轨迹和斜面构成的世界,一个下陷的平面水陆世界。游隼看见并记住的图形我们甚至闻所未闻:方方正正的果园和树林、变化无穷的四边形田地。他凭脑海中一系列对称图形找到飞越陆地的航线……他浏览的是黑白地图。
我们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游隼的视角,这是阅读此书的诸多乐趣之一。我们自上而下地观看英格兰南部风光,感知其几近纯粹的形态:山鹑是田野上的“黑圆圈”;翻耕过的农田“波光粼粼”,里面藏着田凫;果园缩成“黑绿相间的一道道条纹”;地平线上“点缀着迷你城镇”;河口“吐出碧波银浪”。诸如此类的景象我们在地面上无法看见。当我们变成“俯瞰者”,就站上了神、飞行员和登山运动员的高度。这种鹰隼式的“鸟瞰”视角将我们的视线从地面拉上高空,让海拔不超过140米的埃塞克斯郡展现出全新的面貌。为了写这本书,贝克研究了英国皇家空军和纳粹德国空军在英格兰东南部拍摄的航空照片。要像游隼一样看世界,必须先把自己当成飞行员。一个近视者先是获得投弹视角,最终拥有了鹰隼的目光。
*
《游隼》讲述的并不是一个人如何观察鹰隼,而是一个人如何蜕变为鹰隼。在此书前几页,贝克开宗明义地阐述了自己的追鹰宣言:
今年冬天无论他去哪儿,我都跟定了。我要同他分享追猎生活的恐惧、狂喜和无聊。我会一直跟着他,直到他那深眼窝射出的万花筒般的光芒,不再因我这具食肉人形的出现而黯然失色。我这颗异教徒脑袋应该浸没于冬季的荒野,在那里得到净化。
这令人毛骨悚然的四句话正是该书的冰冷内核。贝克希望通过长时间心无旁骛地追踪游隼而实现“净化”,进而脱离“人形”,遁入游隼那“光芒”四射的野性世界。
他的“追猎生活”始于学习如何跟踪猎物。游隼常常飞得又高又快,对于人眼,尤其是近视眼,很难从地面上看到。但贝克发现,可以从游隼对其他鸟类造成的扰动判断其位置,就像根据尾迹定位一架看不见的飞机。“游隼如一团转瞬即逝的火焰,”他在10月7日写下这些文字,“一路烫过寒冷的天空,飞走了,未在蓝蓝的云霭上留下痕迹。但在低处,沿着游隼掠过的路径会出现一只只白色鸥鸟,它们打着旋飞了起来。”
随着追踪技巧的提高,贝克能越来越接近游隼,并开始通过仪式性地模仿其行为和习性,试图与之产生联系——这与20世纪中叶革命性动物行为学家如弗兰克·弗雷泽·达林(Frank Fraser Darling)和康拉德·洛伦兹(Konrad Lorenz)的研究方法颇为相通。十一月的某一天,他把自己的手支在一只游隼刚刚停留过的草地上,体验到“一种强烈的亲近感与认同感”。十二月,他的野性发挥到了极致。一天下午他走过一片田野,见到风中飞舞着鸟羽:
一具林鸽尸体仰面倒在一团柔软的白羽毛上。脑袋已被啃掉……骨头仍呈暗红色,血迹未干。
我发觉自己已蹲伏在死鸟上方,就像一只鹰遮护住猎物。我迅速四下里望了望,看看有没有人的脑袋在移动。我下意识地模仿鹰的动作,似乎正在举行某种原始仪式;猎人变成了他的猎物……如今我们一道生活在旷野,过着令人心醉而又充满恐惧的生活。我们躲避人类。
代词的变化透露了真相——“我”变成“我们”,一再重复的行为演变为仪式,人变身为鹰。奥尔索普分析,这种蜕变冲动正是该书的核心心理剧。“本(书)有一种诡异而可怕的吸引力,”他写道,“那就是作者一直想要挣脱人性,企图进入鹰隼的羽毛、皮肤和内心。”
一个人为什么想变成鸟?贝克的疾病,他平日里忍受的痛苦,也许隐藏着答案。游隼拥有快速而自由的行动能力和卓绝的目力,对于关节僵化、视力衰弱且只能待在地上的贝克而言,不啻为理想的化身。在十一月某日的一篇记录中,贝克看到一只飞翔的游隼“像往常那样轻柔地舒展着双翅,派头十足”,我们从中能嗅出一丝嫉妒。他缺乏的一切鹰隼无不拥有,因此,鹰隼先是变成了他的“假体”,而后又成为他的图腾,“猎人变成了他的猎物”。
此外,贝克还因身为人类而倍感羞耻。在贝克著书的那段时期,欧洲和北美的游隼数量急剧下降。蕾切尔·卡森1962年出版《寂静的春天》警告全世界:杀虫剂的使用会对鸟类造成灾难性后果。一年后,英国猛禽专家德里克·拉特克利夫(Derek Ratcliffe)发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揭示农药对本国猛禽数量所产生的严重负面影响。杀虫剂尤其是滴滴涕的使用,正导致猛禽猎物的体内积聚毒素,此后果进一步传导,致使鹰隼蛋壳变薄、育雏失败。猛禽的繁殖成功率直线下降,大部分雏鸟夭亡在蛋壳之中。据拉特克利夫1939年的记录,英国境内共有700对游隼;而一份1962年的调查显示,这一数字已减少至不足一半,其中有迹象表明育雏成功的仅68对。贝克了解拉特克利夫和卡森的研究成果,还读过巴拉德(J. G. Ballard)的作品并大为赞赏。巴拉德的小说《暴风鸟,暴风梦想者》(Storm-Bird, Storm-Dreamer,1966)想象未来某一天,杀虫剂滥用导致英格兰鸟类由于基因突变而大规模繁殖,为了填饱无底洞般的肚子,它们开始有组织地袭击农田。英格兰东南海岸线变成军事区,驳船上架设着高射炮,这次对付的空袭敌军是真正的鹰,而不是德国的亨克尔轰炸机。
1960年代中期贝克正埋头于《游隼》的写作,当时他很可能认为游隼将从英格兰南部消亡,被他所谓“肮脏、阴险的农药微粒”灭绝。十年来他观察到游隼数量正在不断下降:“现在几乎没有来英格兰过冬的了,在这里筑巢的也少了,而老巢正在消失。”就这样,《游隼》笼罩着一股哀挽氛围:对现状无可奈何,对未来灰心丧气。有时,这种悲调会演变为愤怒。12月24日,天上挂着一弯新月,贝克趁着沉沉夜色外出,发现留茬地里躺着一只垂死的鹭,翅膀已冻在地上,却仍扑腾着要飞,仿佛在上演一幕出逃无望的哑剧,情形可怖:
当我走近时,只见它在拼命扑腾,但又飞不起来。我没去惊扰它。之后,它那烈日般痛苦的眼神才渐渐笼上一层平静的阴云。
在野生动物眼里,任何痛苦,甚至死亡,都不如人类那么可怕……一只中了毒的乌鸦,张着嘴,在草丛里无助地扑棱着,喉咙里不断冒出明黄色的沫子;这时要是你想去抓它,它会一次次奋力冲上一堵无形的墙,再一次次滑落下来。一只因患粘液瘤病而出现水肿糜烂症状的兔子……能觉察到你脚步的震动,会用肿胀且已失明的眼睛四处寻找你。
我们是杀手。我们带着死亡的气息,我们走到哪它跟到哪,就像粘着一层霜,无法剥离。
“我们带着死亡的气息,我们走到哪它跟到哪。”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饱受疾病摧残的人、一个惊愕于错生其类的人发出了肺腑之言。他渴望抛却人性,变成目光如炬的鹰隼,加入无罪杀戮者的行列。
*
临近黄昏时,我逐一拿起贝克的单筒和双筒望远镜,来到窗前。从这里能看见山毛榉、混凝土建筑和盖有弧形锌皮屋顶的大讲堂。我把望远镜一一举起来试看。拉出Steward望远镜的镜筒时,我听到里面发出不详的卡嗒声,对准眼睛果然只能看见一片乳白色;它的目镜花了,灰蒙蒙的。我又准备试试另一架沉甸甸的黄铜望远镜,却少了前透镜,看过去只有中央一个小光点,四周一团漆黑。
两架双筒望远镜也有划痕,不过还能凑合着用。我在Mirakel的镜筒里跟上了几只林鸽,它们
呼扇呼扇地划过
校园的天空,从深秋黄绿参半的橡树叶上一掠而过。透过Miranda,我看见一只鹡鸰在大讲堂锌皮屋顶上方画着8字捕飞虫。
双筒望远镜有其特殊的观景模式,它用一个圆圈将对焦目标围在中央,而把世界的其余部分一概排除在外。它给你焦点和距离,但不给你完整图景。目标物被清晰地隔离出来,四周全是黑色,就像在看隧道的尽头。它提供清晰的视野,但也强行割裂目标物与其周边事物的联系,这恰好象征着贝克本人的观鸟活动——高度专注,却又限制重重。我在想,贝克十年如一日隐伏于野外的树篱中追逐鹰隼,随着指关节变粗且粘连加重,肌腱越绷越紧,在最后那些日子里,他要克服多大困难才能握稳望远镜。
《游隼》记录的是一种痴迷,其本身又引人着迷。它让人思绪飞翔,再也落不了地。我在档案里发现了大量向贝克表达赞美之辞的读者来信。有些人想获得他的“超自然”追踪能力。“我希望好运降临,2月9日周四或2月10日周五在(布莱克沃特)河口某处看见游隼。”有个人这样写道,好像贝克是一个惯用魔法召唤野鸟的巫师。《游隼》对人类失责的批判让我的一名学生深受震动,后来她成了生态激进主义者,屡次划皮艇逆流而上,非法闯入火电站。几年前,我认识了一位年轻的音乐人,他是一支硬核朋克乐队的主唱,在伦敦南部占住别人的空置房过着一种边缘生活。他有才华,不安分,他平时体验到的“自然”近乎不可理解,对他本人也没有意义。但他有一天读到了《游隼》,书中燃烧的暗黑怒火在他心中产生了共鸣。他读了一遍又一遍,并开始照着贝克模仿鹰隼的样子来做:有一次,他在伦敦一家俱乐部门口的大街上模拟“遮护”这一动作——游隼展翅张尾附身于猎物之上以防备其他掠食者。我们两人曾在某个夏天合作过一个项目,并计划继续合作。当年十二月,他死于过量摄入海洛因,年仅23岁。他的遗体在圣诞节前几天落葬于康沃尔一处又冷又硬的墓地,几车好友用音响大声播放他的音乐,以表哀悼。陪他长眠的是他最敬重的一件东西——《游隼》。
我也是《游隼》的痴迷者之一,虽然迷法不同,可也无法自拔。正如谢泼德改变了我看待山峦的方式,贝克也改变了我看待海岸与天空的方式。我经常写到这本书,并尽可能遵循贝克的路线在埃塞克斯漫游,追寻着追踪者的踪迹。我在《荒野之境》一书的开篇有意引用了《游隼》的开场白;这本书自始至终游荡着贝克的影子,行文上也深深烙上了他的风格。
每当见到游隼,我脑子里响起的或日后记住的,必定有贝克风格的语句。苏格兰边境的马尾(Mare’s Tail)瀑布上空,一只游隼
在天际上下翻飞,划出巨大的锯齿线
,随后盘旋着降落到筑在瀑布悬崖上的巢里;一个雾气朦胧的晴天,在中部高地狭长的埃里赫特湖(Loch Ericht)岸边,不见其鸟先闻其声,一对处于繁殖期的游隼发出
嘶哑而含混的高音鸣叫声,戛戛,戛戛,戛戛,戛戛,戛戛,尖利刺耳
;再后来,就是那天早上去查档案前偶遇游隼,先是
眼角出现一阵骚动
,最后
连连振翅飞走,双翅像一对飞快划动的船桨
。
本章结笔的那个月,也就是查过档案后的第八个月,一对游隼在剑桥大学图书馆宏伟的褐砖塔楼上安了家。他们把巢高高地筑在塔楼南翼的一个窗台上,阳光透进隼巢后面的小窗户,勉强照着那些幽深得没有尽头的书架。某日下午一个朋友向我通报了他们的光临,并指出具体位置:南翼正厅6楼42架。第二天早上我去了,乘上摇摇晃晃的塔楼电梯,蹑手蹑脚地靠近那扇窗户。我看到了鸟毛和鸟粪,在紧贴墙砖处,还有三枚一把就能抓住的鸟蛋,砖红色带黑斑。我猛地后退了一步,因为她回来了,像一把突然砍过来的镰刀落在窗台边缘,胸口的花斑羽毛
被风吹起了涟漪
,黄色的爪抓住窗台,
隆起的关节紧绷着,肌肉鼓胀
。她大大的
黑眼睛直视着我
,抑或已看穿我,
似乎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我身后的某样东西
。
[1] 塞缪尔的昵称。
[2] 指某雄性鸟类。下文指代鸟类时会根据情况分别用到“他”、“她”、“它”三种代词,译文随原文,不一一注明。
[3] Gerard Manley Hopkins(1844-1889),英国诗人。
[4] Anaximander(公元前 610 年-公元前 546 年),古希腊哲学家。
连我妈妈看过也非常感动
作者:Wensi 发布时间:2005-10-29 13:41:57
这本书,是我知道的几米最早出版的画本。
首读于2000年。
当时我得被深深地感动着,虽然它讲述的故事那么简单。
从每一幅画的笔触,从主人公的表情中,我被一步一步地带入到了
一种纯粹的心灵世界,那里单纯的可以,那里充满了爱和宽容,还
有一点孤独...
这本书,让我喜欢和同情几米。这本书,是几米最好的作品,我认
为。不像后来他出了名了作品---------看一眼就觉得都是在敢稿
子,失掉当时安静的心,步入了纷乱的世界(他的绘本本应是给人
放松的感觉的)让我非常失望。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5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网站更新速度:8分
使用便利性:9分
书籍清晰度:9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是否包含广告:9分
加载速度:5分
安全性:9分
稳定性:4分
搜索功能:4分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购买多(261+)
- 种类多(95+)
- 无漏页(93+)
- 五星好评(333+)
- 目录完整(204+)
- epub(299+)
下载评价
- 网友 龚***湄: ( 2025-01-05 11:05:34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田***珊: ( 2025-01-07 02:24:05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师***怀: ( 2024-12-19 14:32:14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戈***玉: ( 2024-12-14 00:50:34 )
特别棒
- 网友 宫***玉: ( 2024-12-22 10:03:33 )
我说完了。
- 网友 车***波: ( 2024-12-29 09:24:05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仰***兰: ( 2024-12-16 21:02:22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屠***好: ( 2024-12-18 21:20:30 )
还行吧。
- 网友 曹***雯: ( 2025-01-06 02:04:09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郗***兰: ( 2024-12-19 15:53:03 )
网站体验不错
- 蜂胶与人类健康(第2版)/蜂产品与人类健康零距离丛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备考2019 2018年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历年真题精解一本通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结构化压缩感知理论及应用(电子信息前沿技术丛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新东方 中高级口译口试主题模板句(新东方口译辅导教材,按主题归纳模板句型,助你顺利过中高口!)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唐玄宗传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个人所得税实务全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Soldiers of Reason(ISBN=9780156033442)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董卿书籍5册】卡耐基写给女人的一生幸福忠告做一个有才情的女子要么出众要么出局女性提升自己气质适合女生看的书经管励志畅销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9787118089554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邺城考古与文化论集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7分
人物塑造:7分
主题深度:5分
文字风格:8分
语言运用:8分
文笔流畅:4分
思想传递:7分
知识深度:4分
知识广度:7分
实用性:3分
章节划分:9分
结构布局:5分
新颖与独特:5分
情感共鸣:7分
引人入胜:6分
现实相关:4分
沉浸感:3分
事实准确性:3分
文化贡献: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