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论语遇上圣经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33:32

论语遇上圣经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论语遇上圣经精美图片
》论语遇上圣经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论语遇上圣经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0075643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4-1
  • 页数:377
  • 价格:CNY 49.00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3:32

内容简介:

《论语》和《圣经》格格不入吗?二者相遇会迸发出怎样灿烂的火花?有人认为,《论语》这种书在《圣经》中被定义为“魔鬼的深奥之理”,基督徒碰也不能碰。也有人认为,《论语》《圣经》对读,是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渗透活动”,儒家知识分子应该奋起反抗。但其实中国文化与基督教吵了一百多年,却从没有见过面。双方对于彼此存在很多的误会和误解,无论是基督徒还是现代儒学知识分子,都应该去读一读另一种经典,了解另一种文明。本书作者就是“从仁者的爱心和智者的慧心来为中国文化和基督教之间做了修桥补路的工作” 。

基督教与儒家之对话的理论探讨已有所建树,但实际步骤尚待加强,本书及《论语》《圣经》对读活动即是这一工程的重要尝试。作者沉潜于《论语》与《圣经》的妙语金句之中,对东西方的这两大经典做了独特的对比与透视,相互参照,彼此发明,尤其力挺《论语》之普世价值。本书提供了经典阅读的新形式,也提供了耶儒对话的新文本。如果你热爱中国文化,它会把你带到耶儒对话之焦点与核心;如果你想了解西方思想底蕴,它又会是你有趣又有益的向导与伴侣。

本书是经典阅读的新形式,将给您带来全新的感受,让我们用新的眼光打量经典!


书籍目录:

《论语》《圣经》对读 第一课:学习篇

001

“学而时习之”与“天下万务都有定时”

002

《论语》《圣经》对读 第二课:孝道篇

017

1“孝为仁之本”与“要孝敬父母,

使你得福,在世长寿”

018

2“大孝尊亲”与“你要使父母欢喜”

031

3“事父母几谏”与“不要惹儿女的气”

040

《论语》《圣经》对读 第三课:礼义篇

051

“人而不仁,如礼何?”与“没有爱,

我就算不得什么”

052

《论语》《圣经》对读 第四课:教育篇

069

1 抑由进求与耶稣答问

070

2“吾与点也”与“你们说我是谁?”

075

《论语》《圣经》对读 第五课:修养篇

083

1“有若无,实若虚”与“存心谦卑”

084

2“吾无隐乎尔”与“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

102

《论语》《圣经》对读 第六课:处世篇

113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

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114

2“以德报怨”与“爱你们的仇敌”

124

3“乡人皆好之”与“人都说你们好的时候,

你们就有祸了”

131

《论语》《圣经》对读 第七课:交友篇

141

1“无友不如己者”与“铁磨铁,磨出刃来”

142

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与“凡遵行神旨意的人,

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

153

《论语》《圣经》对读 第八课:言语篇

161

“一言而兴邦”与“生死在舌头的权下”

162

《论语》《圣经》对读 第九课:贫富篇

183

1“曲肱而枕之”与“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

184

2“不患寡而患不均”与“乃要均平”

196

《论语》《圣经》对读 第十课:仁爱篇

207

“仁者爱人”与“爱人如己”

208

《论语》《圣经》对读 第十一课:智慧篇

227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与“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

228

《论语》《圣经》对读 第十二课:志向篇

243

“任重而道远”与“向着标竿直跑”

244

《论语》《圣经》对读 第十三课:人性篇

257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与“神造人原是正直,

但他们寻出许多巧计”

258

《论语》《圣经》对读 第十四课:君子篇

271

“君子—小人”与“义人—罪人”

272

《论语》《圣经》对读 第十五课:诚信篇

293

“民无信不立”与“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

294

《论语》《圣经》对读 第十六课:天道篇

305

1“与命与仁”与“愿你的国降临”

306

2“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与“离了我,

你们就不能作什么”

319

参考书目

329

附录一

332

基督徒如何读《论语》

332

附录二

337

从《孔子与道》开始的儒耶对话

337

《孔子与道》

338

《孔子与道》剧本部分经文与文献依据

343

你的信,你的立

344

在今天应该如何开展“儒耶对话”?

348

“儒耶对话”不是东西文化之争

351

有关耶儒对话——致主内肢体以及儒家诸位先生的公开信

353

儒耶对话的艰难

357

“基督教的中国化”还是“中国的基督化”?

360

“儒耶之争”和“儒墨斗法”,争什么?斗什么?

362

《孔子与道》之“道”

367

附录三

374

左手《论语》,右手《圣经》

374

后 记

377


作者介绍:

石衡潭,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美国伯克利大学访问学者,香港第三十届汤清基督教文艺奖得主,超星学术视频讲员,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从事基督教研究,副研究员。曾经在《世界宗教研究》、《哲学门》、《文化中国》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译文三百余万字。

主要著作有:《电影之于人生》(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获第三十届汤清基督教文艺奖),《电影之于人生二集》(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东风破——论语之另类解读》(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自由与创造:别尔嘉耶夫宗教哲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光影中的信望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译著有:《城邦:从古希腊到当代》(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入选《中华读书报》2007年“图书100佳”),《自由精神哲学》(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年)。

所主讲的“透过电影看人生”、“影视之于人生”与“《圣经》《论语》对读”系列讲座已经在海内外进行三百多场,进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建道神学院、台湾中央大学、台湾中原大学、马来西亚圣经神学院、中国油画院、南方航空公司等著名学府与单位,并受到中国教育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山东电视台、《环球时报》英文版、《天风》杂志、美国《侨报》、马来西亚《亚洲时报》等海内外媒体的大力报道。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论语遇上圣经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论语遇上圣经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论语遇上圣经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论语》和《圣经》格格不入吗?二者相遇会迸发出怎样灿烂的火花?有人认为,《论语》这种书在《圣经》中被定义为“魔鬼的深奥之理”,基督徒碰也不能碰。也有人认为,《论语》《圣经》对读,是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渗透活动”,儒家知识分子应该奋起反抗。但其实中国文化与基督教吵了一百多年,却从没有见过面。双方对于彼此存在很多的误会和误解,无论是基督徒还是现代儒学知识分子,都应该去读一读另一种经典,了解另一种文明。本书作者就是“从仁者的爱心和智者的慧心来为中国文化和基督教之间做了修桥补路的工作” 。

基督教与儒家之对话的理论探讨已有所建树,但实际步骤尚待加强,本书及《论语》《圣经》对读活动即是这一工程的重要尝试。作者沉潜于《论语》与《圣经》的妙语金句之中,对东西方的这两大经典做了独特的对比与透视,相互参照,彼此发明,尤其力挺《论语》之普世价值。本书提供了经典阅读的新形式,也提供了耶儒对话的新文本。如果你热爱中国文化,它会把你带到耶儒对话之焦点与核心;如果你想了解西方思想底蕴,它又会是你有趣又有益的向导与伴侣。

本书是经典阅读的新形式,将给您带来全新的感受,让我们用新的眼光打量经典!


精彩短评:

  • 作者:小洋楼杭州 发布时间:2022-10-18 15:14:02

    论语中所说的礼相当于圣经中所说的律法,孔子说的仁相当于基督教所说的爱。律法是以色列人的行为准则,包括对神崇拜的规定和禁例、法律、道德和伦理的命令以及处理事情的惯例等。

    中国的礼不像以色列人那样有一种与神立约的神圣性,也没有来自神明显的赏与罚,是一种软性的约束,而不是严格的强制。

  • 作者:lucia 发布时间:2014-04-28 15:01:07

    第一次读有关《圣经》的一些经文,很受益。

  • 作者:三一书生 发布时间:2018-03-06 14:17:40

    基督教处境化进程当中一定不能越过的话题。

  • 作者:孙等等 发布时间:2018-01-03 08:45:46

    震撼,来自于文化的力量

  • 作者:Kirill Y 发布时间:2023-10-11 17:34:16

    石教授的书写的非常得好,值得反复的阅读。作为先秦时期的古籍《论语》和西方文明的《圣经》进行互相交流,不同的主题之间的印证,碰出了许多思想的火花。尤其是第一篇关于“时”的思考,洞见发人深省。记得第一次接触石教授的文章是参加神学论坛。这次能够把他的大部头的书阅读完毕,更对施教授的古文功底和对圣经的理解有高山仰止的感觉。值得推荐阅读。

  • 作者:what are 发布时间:2024-03-14 00:04:37

    文化圈乃我等人士无法企及之处

    虽然汪晖是什么新左派,但人家也是文化圈的自己人,你个泥腿子左派算老几?


深度书评:

  • 十年前大家所说的“趋势”现在怎么样了?

    作者: 阿茹 发布时间:2020-02-16 14:29:09

    这是正儿八经读的第一本关于REITS的教科书,想要系统性地了解地产基金、信托、REITS、保险投资不动产之间的区别,读完之后会对以上每一项内容有概念性的认识,但是仅仅有概念性的理解是非常片面的,还要结合业界人士的经验书籍一起读,才能建立起完整的、不容易随时间流逝而泯灭的认识。

    国内的地产信托或者REITS侧重于地产融资,由于国家对进入房地产市场的资金给予限制,降低房地产热度,因此国内的信托和REITS还处于小规模的探索阶段,且主要由房地产企业试水,大型证券等金融机构帮助设计金融产品,且不公众发行,而是定向募集资金,因此,REITS的信息渠道也更加专业化和狭窄。十年前地产大热时,地产融资渠道亟需扩宽的问题就让公众把视野转移到了REITS上,但如今REITS的未来也依然没有到来,因为一旦REITS放开,可能造成大量国外资本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对中国储蓄本国的财富不利。地产行业的从业者不如沉心静气,耐心打磨自己的技能,同时储备相应金融知识,待地产信托或基金真的放开时,自然会有用武之地,无需着急。

    地产基金或资产管理公司,相比于信托REITS更加灵活,不仅局限于地产融资,在买地、开发贷、抵押贷、投资项目、投资公司、投资创业公司、收购持有物业等等任何具备投资价值且亟需资金的项目,都可以进入。通常是由资金投资者做LP,基金公司或资管公司做GP,成立一支地产基金,由商业银行行使托管,由基金公司负责进行地产相关的投资。市面上常见的地产基金分两类,分为金融背景和地产背景,金融背景是各类金融机构中对不动产的投资,近几年以保险行业不动产投资发展尤为迅速,地产背景的地产基金侧重于对自身项目的资本运作,已达到资金腾挪、清理账面等目的。

    保险行业对不动产的投资渐渐放开,这也是读这本书新增加的为数不多的有用信息之一。保险资金拥有大量的资金来源,要进行平稳、长期的投资,地产项目尤为适合其周期长、收益固定、投资回报率可观等特点。保险公司进行地产投资除了直接购置、建设物业项目外,还可收购持有物业,通过上市、转卖股份、回购等方式退出,总之,金融机构对地产项目的间接投资主要倾向于商业、办公、产业园等持有型物业。

    这本书在介绍不同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产品时,都会给予适当程度的举例,但是对例子的挖掘很可以更加深入。例如在介绍现已发行的人民币REITS的三种模式、保险行业投资不动产的例证等,虽然不够深入,但是提供了继续挖掘的方向。此外,真诚建议诸如地产基金设立流程、章程等公司法相关的内容,可以大量减少篇幅、减少重复。

    书中关于公租房、廉租房的国际案例进行简要梳理,一如学界以往的风格,多是资料性陈列,真正涉及核心的内容较少,只能当做是索引。关于新加坡组屋的介绍以前多少涉猎过,这次快速浏览了下,内容比较全,以后可以参考。

    最后是一些建议和感受。以前读书的时候,老师们也会带着我们出去调研、考察,并把所获得的资料、做的项目、结合为项目做准备时查询的资料一起编撰成一本册子,私以为除了记录整个项目的过程外,学术价值或是实践指导的意义非常有限。因此,读这本书时,难免也能看到组合的印迹。虽然游学过程中涉及内核的内容很少,但这才是国际交流的稀缺和重要所在,除了或许当地的资料外,对其政策制定任务、管理角色进行访谈等,也是生动的补充材料。我们相信编写团队其实有能力更进一步,只是需要多花费一些心思罢了,把游学所见所悟整理出来出版,帮助更多的人理解这个行业,也是为行业进步作出的一种人才储备的贡献和努力。

  • 谈谈为什么这本书不值得读

    作者:水草狗 发布时间:2022-06-21 23:56:01

    序言

    梁著影响比较大的内容是两章:《马寅初事件始末》和《康生、陈伯达批判马寅初考略》;两章又作为单行本出版为《

    马寅初考

    》。这两章的基本观点是在1950年代国家既没有批判过人口控制论,也没有批判过马寅初;马寅初受到错误批判的“神话”是在1970年代末为了推行计划生育以讹传讹而建构的。

    我因为研究涉及人口史的原因,算是比较早就接触过这本书。几乎从第一时间我就认定这部著作不值得严肃对待。当时我对许多问题并不了解,但历史学家研究能力的高低,可以透过分析和组织史料的能力、从史料得出论点的方式、乃至写作中的表述能力等等展现出来。梁先生在书中展现的组织论述、掌握史料、甄别事实方面的素质,足以说明他是一位缺乏严格史学或相关社会科学训练的学者。尤其是,梁先生在处理某段材料的瑕疵时,往往既不从史料来源的角度侧面分析其可信度,也不分析该材料可能的来源,而直接断定这是史料作伪的明证,反推记叙者暗怀某种目的,累累若是。由于这种诛心的习惯,梁先生得出类似阴谋论的结论是很自然的。

    但近年来,不断有了解我研究兴趣的朋友出于好意向我推荐这本书,更有甚者,前段时间竟然有一位我尊重的在美华人社会学家也建议我阅读这本书。此书在豆瓣口碑甚佳,相关观点在社会上也有影响。我时常为此书受到的重视感到困惑。最近因为写作涉及到相关问题,以此为契机,整理一下自己长期以来对这本书的看法。

    又,其实此书出版后不久,天则研究所专门做过一次讨论,作者梁公在座,张曙光先生作了长篇发言,多有批评;我的观点与他基本一致。不耐烦看我长篇累牍的读者,也可移步

    张文

    本文结构

    作者的基本论证逻辑是这样:(1)没有有力证据说明康生和陈伯达直接参与了批判马寅初,因此(2)没有有力证据说明批马代表中央政府的意志,因此(3)中央对节制生育一直延续了1950年代的看法没有发生变化。

    比如梁先生总结说:“党和政府没有批判马寅初,康生、陈伯达也没有插手过批判活动。除了北京大学的大字报和辩论会以外,公开发表的批判文章也主要限于民主党派和学术界的一些报刊。……作为旧知识分子,本应和其他人一样是历次运动的对象……马寅初并非因‘新人口论’罹祸,人口问题也不是批判他的重点”(128-129页)。

    我相应谈三个问题:(1)作者对康、陈没有参与的证明无法成立;(2)即使康、陈没有深度参与,不说明批判马寅初并非中央意志;(3)“新人口论”不是批马重点,但对节育运动造成了冲击。最后,我想谈谈我对“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这样一本书还不错”这个问题的一些想法。

    康是否参与了批马

    这个问题是很明确的,康生不仅参与,而且领导了批马。康参与批马,最直接的证据是两份材料:一是1959年12月15日陆平主持北大常委会的会议记录,会议记录的开头是康生写给陆平的《关于批判马寅初的信》,内容如下:

    陆平同志:马寅初最近很猖狂,给新建设写了一个“重申我的请求”,猖狂进攻。他已经不是学术问题,二是藉学术为名,搞右派进攻。不许他去视察,贴大字报,“为防不要逃跑”,把大字报一直贴到马寅初门上去。我们不发动,如群众有人贴他是右派也可以。另外,要写几篇文章,决定专门组织几位同志,北大出三人脱产,住到饭店去专门写文章,胡绳同志指导。学校里,集体搞,“海龙王”先不出来,就用学生擢他。有些文章,人民日报要登。他的校长是不能做了。

    根据康生同志指示,怎么搞法,抽哪几个人去?今后讨论一下,要有个方案,报市委。

    另一份是于光远转陆平的信:

    陆平同志:

    这是康生同志寄给我们的信,因我们分在各处,传阅不便,特打印送上。于光远。59.十二月二十四日。

    于光远、 范若愚、拜(?)福述、陆平、杨(?)欣诺同志:

    我们在反驳马寅初的反动“人口论”时,要去读读毛主席在1949年9月16日所写的“六评白皮书”一文,该文在反驳了艾奇逊所说的人口太多了,饭太少了的反动的“人口论”之后,说:(后文引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两段,“中国人口广大是一件极大的好事……,”“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这里只摘引两段,在此以前,关于人口问题还讲了许多,可以把全文从旧报上找出看看。康生。十二月二十三日。(手写:已阅)

    此件影印本刊登在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马寅初画传》中。北大社会学系李建新教授在《毛泽东时代的人口政策与人口转变》一文中记述他受梁中堂委托查阅北大档案馆:“2015年6月15日下午笔者来到了北京大学档案馆,看到了三份文件,第一份是1959年12月24日于光远转给陆平的康生12月23日批判马寅初的信件打印件;第二份是1959年12月15日下午北大召开由陆平主持的党委常委会会议记录,会议布置康生关于批判马寅初的指示;第三份是北大1979年给马寅初平反的请示报告。”前两份正是前述的两份。

    这两份材料可以说是相关研究的入门材料。另外,天则研究所的会议里提到,中央档案馆有康生的信,马寅初的档案里也有,对梁公这样的老资格学者来说,可以说有许多接触到的机会。

    梁先生为什么没有得到呢?他解释了自己在传记中看到过出处是“北京大学历史档案”和“北京大学档案室校史档案”,并托人找过。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在读博士生刘玉博按照笔者的要求以自己撰写博士论文需要查找资料为由,带着出版的几本马寅初传于2009年12月14日和2010年1月14日两次到北京大学档案馆查找相关资料。刘博士首先与接待员核实“传记”所说的历史档案和档案室是否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档案馆”,在工作人员做了肯定的回答后,再进一步要求确定“传记”中所叙述的材料是否是存放在这个档案馆里,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提出要查找“传记”所引用的档案资料。两次接待人员分别回答“没有,我们这里没有”和“真的找不到”。请读者注意,是“没有”和“真的找不到”,而不是不允许查找。 ”(123页)

    但凡对他人的学术品格有起码的信任,一处找不到就该先找别处。托人找了两次没有,就认定不存在,不能不说是性格使然。这种研究习惯对梁先生判断其他史料产生了很负面的影响(我承认我这里也是诛心了,诛心不是好习惯,请以我为戒)。

    基于两份一手证据,梁先生在本书137-206页的长篇考证几乎是完全无效的。相反,他认为不可采信的一些材料反而可以作为旁证。

    新华社记者杨建业1979年写的《马寅初的家属希望尽快为马落实政策》中引述康生给北大党委的指示“马寅初最近很猖狂”等等,与记录稿一字不差,可见是见到了档案。这也增加了杨建业其他几则材料的可信度。而梁的质疑是康生不能单独决定把马调离北大、北大常委负责组织批判马寅初不符合工作程序等等,以“想当然耳”的态度揣测杨建业编造事实。

    人口学家田雪原的回忆录中说,康生“发了一道指示:马寅初的观点就是艾奇逊的观点,要像批艾奇逊那样批马寅初”,这显然是12月23日信的内容经过传达之后的面貌,“艾奇逊”这个点,编是编不出来的。梁先生刻薄田雪原“卖了30年的关子,终于说出了谜底。原来是‘听说’的”。这就是个人好恶支配学术判断了。田雪原当时二十岁左右,当然只能是听说的。这不等于内容是胡编乱造的。

    北大经济学教授、以前马的学生赵廼抟说:“次年(1959年),反革命分子阴谋家康生把学术争论变成了政治围攻。”时间是准确的。

    《光明日报》记者、采访过马的传记作者邓加容说“到了一九五九年冬……马老……接受全校师生对他的批判。”并说当时康生在场。康生在不在场不论(《北京大学大事记》查不到不能证明康生没去过),“一九五九年冬”是准确的。

    传记作家朱正直等1986年发表的文章:“1959年12月15日,康生对北京大学某领导说:‘马寅初最近很猖狂’……”后文一字不差。

    孙冶方回忆说,“当年对马寅初同志关于人口问题的正确主张的批判,无论是1958年以前或1959年底以后,两次高潮……特别是后一次,在那个理论‘权威’……的策动下,变本加厉。”

    宋铁铮回忆说,“党内那个‘理论权威’……又布置北大领导要像批判艾奇逊一样批判马寅初。”

    马寅初之子马本寅:“1959年12月至1960年1月,在康生的又一次指挥下,掀起了第二次批判父亲的高潮……”

    记述马寅初的作品很多,以讹传讹、张冠李戴的情况当然不少。但上述这些人或与当事人有直接接触,或地位高、有较大的调查权限,与一般传记作者不同,他们的说法相互印证的话,是应该采信的。另外伪造和以讹传讹不同,比如康生的一段话,是不可能在以讹传讹的过程中出现的,也很不像是伪造的。这一事实确认之后,反过来也可以作为旁证支持许涤新、《光明日报》编辑部等人讲到的其他细节。康的作用就一目了然了。

    论证康生问题的过程中遗漏重要材料的例子还很多,不一一列举了。说一个好玩的吧。马寅初《重申我的请求》里面说“但十一月三十日和十二月七日、十四日《光明日报》……所发表的评论”云云,梁认为马寅初最晚要到12月14日才写了这篇文章,年近八十,不可能一夜写完长文,而让12月15日康生就看见了。事实上12月12日接受《新建设》杂志采访时,马寅初已经表示《重申我的请求》写完了(采访稿见北京大学历史档案),十四日的《光明日报》不过是临时加入几字而已。此公治学方法之不可靠可见一斑。大概他也没有看到这一档案。

    最让我感到可怕的是,此公在没有什么正面证据的情况下,仅凭自己的推理,就确信这些相互映证的材料都是作假,事后也未见承认错误。日常生活中遇见这样的人,我大概要退避三舍的。

    陈伯达是否参与了批马

    陈的问题很单纯。所谓陈伯达的参与,本来就只涉及一件事,据说1958年五四活动上陈脱稿讲了一句“马老也要做检讨”。信源也只有一条,即马在经济系的同事、当时担任校长助理的严仁赓在1981年撰写的回忆文章。我个人认为从身份而言,严说的可信度是比较高的,似也没有造假的必要;但从孤证不立的角度说也可以不采信——但说到底,陈说了这么一句话,不可能以此判断他是否参与批马。梁公在158-164页做了长篇考证,以至于猜测当时的主席台如何落座、严有没有可能如他所说坐在陈的后面等等,只能说对材料的重要性缺乏判断能力。

    批马是否国家意志

    答案也是肯定的。

    这个问题凭梁公的推理法也可以判断,以《光明日报》为核心对马的批判,不仅涉及的学者、单位众多,《新建设》《经济研究》等刊都深度参与,而且特定时期都有主题,比如这一期三篇文章都围绕唯物辩证法,那一期都围绕道德决定论,北大、人大各进行全校讨论,一致反对,整理成文,等等。这里面没有国家动员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在1949年之后的任何时期,有组织地批判北大校长都不可能是完全自发的,这可以说是常识。

    当然正面证据是有的。1957年7月3日马正式在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发表《新人口论》,7月5日就照登,一名浙江省代表回忆说:“沙文汉省长开完召集人会议回来,忧心忡忡地对我说,会上布置浙江代表团要对马寅初老先生提出的‘人口论’进行批评。”(刘新《人口问题的先知者》《马寅初纪念馆专刊》2006.6)。这则材料梁先生似乎没有注意到,不过注意到了大约也会说没有旁证,不足为信吧。

    1957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第七版《不许右派利用人口问题进行政治阴谋》,作者李普,其中说:“算账的还有一位经济学家,他算的面更宽。他不仅从资金积累的状况,扩大积累的要求,并且从扩大外汇和工业原料的来源,以及推进科学的研究等等方面,算了一大堆的账。结论是:因为人口过多,资金积累太少,不敷分配,所以不能搞很多的大型工业,而只能多搞中小型工业。” 1958年6月6日《中国人口和就业问题》,署名叔仲,“值得奇怪的倒是像马寅初先生这样的人,也说出这种附和右派分子的话。他在“新人口论”一文中说,“我国最大的矛盾是人口增长得太快,而资金积累似乎太慢”。 1959年4月15日《关于合理分配和使用劳动力的几个问题》,作者刘涤尘,“从前,那种认为我国人多,吃饭就业问题不能解决的反动论调,在事实面前已完全破产。”

    梁公注意到了这些文章,但好像没有分析其内容,而且认为“未直接点名”就不算严重。他在应对这些文章时避重就轻,主次不分,执着于康陈是否插手的问题,“只是想知道当年他……批判马寅初的时候,是不是有康生、陈伯达插手”,好像忽然搞不清《人民日报》是什么报纸、能不能自发批判北大校长和人大常委会委员了。

    1959年5月5日八届二中全会刘少奇做工作报告,发表在5月27日的人民日报上。讲话中说:“某些学者甚至断定,农业增长的速度还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他们认为,人口多了,消费就得多,积累就不能多。由此,他们对于我国农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作出了悲观的结论。”这段话的指向性是非常明显的,对比前引《人民日报》的文章,批判点是一致的。梁公的反驳是“‘新人口论’中并没有刘少奇报告中批评的观点……刘少奇报告中明明说的是‘某些学者’、‘他们’,为复数,而不是单数。”(177-178)我觉得这段反驳近乎小儿口角,且怀疑此公究竟有没有读过《新人口论》。就不做进一步分析了。

    新人口论是否批马重点

    梁先生的看法是批马主要是批民主人士,新人口论是国家支持的,其他人批是自发的。这一错误看法已经毋庸继续讨论了。

    但梁先生确实提了个好问题。梁先生的观点里有一些合理性,这里做一些辨析。第一,马的身份比较多元,批马的重点是针对其民主人士身份,抑或针对其经济学说,抑或针对其人口学说,是值得讨论的。马与吴景超、陈达这些批得比较惨的社科学者是差别的,一是改造姿态不同,二是统战价值不同。人口学说的锅,一开始是由这些相对资浅的学者来背的。但1959年之后马确实成为人口控制论的象征,批判马与批判吴、陈等人的舆论不在一个量级上,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并非是八十年代的建构。但就个人而言,马受到的冲击可能确实轻于吴、陈,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第二,我同意新人口论

    最初

    并非批马重点的看法。我个人的看法主要是针对经济学说,但其人口学说是经济学说的衍生,所以不能割裂地看;并且人口学说可以戴马尔萨斯主义的帽子,更容易批判,所以在批判

    过程中

    发展为一大重点。这些都说明批判事态的发展有偶然性,这是梁没有考虑到的。第三,批马可能确实不是直接来自最高领导的个人意志。可是反过来说,不是最高领导人的直接意志,也不说明并非国家意志,不可混淆。同时,因为他很在意反右,也很在意北京大学,批判其校长,不可能不知道,没有公开反对至少说明默许。这一点也不可不察。

    确实,批人口论不等于批节育。毛对节育的看法是复杂的,他支持从计划出发论证的节育,但不认可从积累问题论证的节育。但另一方面,节育的行动是一样的,理论上的纠结自然会给具体工作造成很大困扰。而且,大跃进给城市工作的冲击是全方位的,不惟节育一项。节育在1962年之后有了很大的恢复,大城市比如上海、天津的节育工作是不错的,也从反面说明1962年之前受到影响很严重。我有一些更深入的想法,再往下说就涉及我正在写和准备写的东西了,以后以更正式的方式发表吧。顺便一提,口服避孕药技术发明不久,中国就在技术上跟进并进行了一定临床,世界范围内从技术和政治上都是比较进步的。

    感想

    梁先生的意识形态倾向非常明确,他在天则演讲时两次情不自禁地说到这个问题:“当人们从神坛上把毛泽东请下来的同时,却制造了一个比毛泽东还要英明的一尊神……这个评语不仅说马寅初曾经与毛泽东面折廷争、公开争论过,而且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一方,——一个比毛泽东伟大的神。”说马比毛高明,让他不愉快。他的论证目的很明确:毛是提倡节育的,马是追随毛的投机者,那么同样追随毛的康、陈当然不能因此去批判他。至于马是为什么受批判的,其实梁并不是很在意。可以说,这就是一个价值引导、结论先行的研究。

    豆瓣上很多人说这本书内容翔实,其实史料本身远称不上全面翔实,比之史料扎实的《

    马寅初年谱长编

    》要差很多(后者是马寅初纪念馆所编,倾向性不可避免,但官修年谱同样有这个问题),看起来字数多只是作者无尽地开脑洞而已。这可能还是许多人并不了解背景造成的。那么为什么作者这么明显的立场先行也没有影响其口碑呢?

    我想一方面是随着对独生子女政策的反思,很多人不再认为马当时是正确的了,本来就期待一种祛魅的理论。另一方面,梁笔下的这种犬儒主义的知识分子形象,大概更符合当代知识分子呈现的状态吧:一切知识分子都是投机者,如果看起来不是,那一定是出于某种目的塑造的假象。一笑。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8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3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微信读书(299+)
  • 无漏页(305+)
  • 博大精深(193+)
  • 一星好评(187+)
  • 引人入胜(678+)
  • 服务好(108+)
  • 简单(663+)
  • 赞(216+)
  • 二星好评(652+)

下载评价

  • 网友 饶***丽: ( 2024-12-25 15:22:00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师***怀: ( 2024-12-30 10:34:39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相***儿: ( 2025-01-03 04:18:15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菱***兰: ( 2024-12-13 01:07:49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郗***兰: ( 2025-01-02 02:42:39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堵***洁: ( 2024-12-19 02:14:26 )

    好用,支持

  • 网友 曾***文: ( 2024-12-28 18:01:21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步***青: ( 2024-12-12 13:43:43 )

    。。。。。好

  • 网友 訾***晴: ( 2024-12-11 06:00:42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宫***玉: ( 2024-12-18 07:19:23 )

    我说完了。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