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成田":战后日本的悲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何为
》何为"成田":战后日本的悲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何为"成田":战后日本的悲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08063618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01
  • 页数:181
  • 价格:29.80
  • 纸张:轻型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2:58

寄语:

新华书店正版,关注店铺成为会员可享店铺专属优惠,团购客户请咨询在线客服!


内容简介:

《何为“成田”》是宇泽弘文另一部深度介入日本的社会现实后的理性之作。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政府决定建造成田靠前机场,但土地补偿、噪声污染以及被迫离开寄托了深厚感情甚至是赖以生存的土地等问题,引发了当地民众尤其是农民阶层的激烈的反抗运动。本书以“成田斗争的轨迹(1)—(5)”为主体,详细叙述了成田斗争的主要历程和重大关节点,日本政府、当地村民(成田机场建设反对者同盟)以及社会各界的主要活动、面临的形势判断和策略选择,跃然纸上。同时,作为一位重量的理论经济学家和负责任的社会活动家,作者对运动的性质、各方的责任、机场建设的社会成本等多方面,进行了富有见地的分析,使得本书超越了简单记述历史过程的层面,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层面。


书籍目录:

目录写在前面序第一章 机场的社会成本第二章 成田斗争的轨迹(1)第三章 成田斗争的轨迹(2)第四章 成田斗争的轨迹(3)第五章 成田斗争的轨迹(4)第六章 成田斗争的轨迹(5)第七章 以德政革新尾声成田年表译后记


作者介绍:

宇泽弘文,重量的理论经济学家。1951年获得东京大学理学系数学学士,随后在东京大学、斯坦福大学经济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系、日本东北大学、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等地学习或者任教。1968年开始在东京大学经济系任教职直至1989年退休。2014年9月18日,在东京去世。在他的畅销著作《汽车的社会成本》一书中,宇泽从经济学角度计算了包括交通事故和尾气公害在内的汽车的社会性成本,引发了巨大关注。他同时还积很好力于解决地球变暖等社会问题,使其成为既有言论又有行动的经济学家而闻名于世。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写在前面距内阁会议决定将新东京靠前机场选址定于成田地区,时间已经过去25个年头了。其间,爆发了激烈的以反对建设三里塚和芝山联合机场为宗旨的反对同盟运动。成田机场的建设因此受到了严重的阻挠,直到如今,也仅仅完成当初规划的一半规模的基建工程。如此大型的机场,仅有一条跑道,的确算得上一道奇观。换言之,号称世界上规模很大的成田机场,其建设工程持续性地处于异常状态之中。然而,成田机场的问题并不单单停留在如此物理性维度的不足之上,在社会性、政治性方面上存在着更为严重的问题。成田机场周围戒备森严,围满了一层又一层铁丝网,而且经常有多达千人的警察机动队把守,呈现出一种拱卫重点要塞之态势。生活在机场周边的居民、农户,要强忍无法抗拒的噪声与震动的煎熬,还要经常面对因警察机动队的盘查、询问而造成的困窘,他们身为市民的很基本权利都受到了莫大的侵害。更有甚者,体制方与公团法人趁机场建设之机,大肆破坏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自然生态之平衡,造成了令人惨不忍睹的荒废景象。成田机场及其周边管辖范围内的荒废程度,不仅对日本来说难以接受,甚至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民众来说,都是无法直视的。日本一直引以为傲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战后一直贯彻至今的和平国家理念,在这场“成田”荒废闹剧中都化为乌有。“成田”的如此惨况,接近归因于至今为止日本政府及运输省的种种非民主主义、权利主义的行径。从内阁会议上做出新东京靠前机场选址于三里塚的决定开始,政府及其新东京靠前机场公团法人便强行着手测量、强行执行拆迁,其间发生的林林总总的强权暴力性行为所造成的恶果就是无尽的牺牲、惨痛的代价以及难以疗救的伤害。现在,无论是在机场规划建设区域还是周边地区,当地的人们仍处在水深火热的惨状之中,其本应受到宪法保障的很基本人权都遭到无情的侵犯。“成田”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这是从全国聚集而来的为了支持反抗斗争运动的青年学生、劳动人民所提出的一个共性问题。在1955年以来的政治体制(“55年体制”)规训下,有一股势力试图大力迫使既往的和平主义、民主主义政治潮流改道,提出了复辟日本军国主义、专制主义的主张。而“成田”仿佛成为了前述这两股相互对立的政治思想潮流正面交锋之地,成田机场问题很后将以什么样的形式收尾,将密切关系到今后日本的国家命运。“成田”因此具有可称为“昭和起义”意味的历史意义,同时它又成为象征着战后日本政治腐败、社会不成熟的很大悲剧之一。由于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我和“成田”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这一年时间内,我在“成田”问题上几乎倾注了所有的时间、精力和热情。在此期间,我亲密接触到了与成田斗争有着直接或者间接关联的人们,特别是青年行动队的队员们。通过与他们接触,我深深被他们身上具有的高贵精神和很好的政治见识所感动。然而这种高贵的精神,却被彻头彻尾的腐败、低俗精神诋毁着、困扰着。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成田”的悲剧。但是,“成田”的悲剧保证不能以悲剧结尾。身为隅谷调查团成员的我们,对于一切与成田机场相关的问题,始终怀着不能让“成田”成为悲剧的心情,无论如何,我们都会恪尽职守,坚持不懈地寻找出符合社会正义的解决途径。在这一年期间,我发表了有关“成田”斗争经过的系列专题报告,它们被不间断地分五次在《世界》杂志上以《成田斗争的经历》为题作了连载。具体地说,1991年5月28日,运输大臣发表声明称:“为了解决二期工程的土地问题,(政府)明确承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可以使用强制性手段。”据此,我在报告中表达了一种确信:人们能够找到符合社会正义的途径来解决成田机场问题。然而,如此连续作战后来发生了位移:由很初的单纯探寻成田斗争经历,跨越到描写自己关于成田斗争的心情变化上来了。如此转变过程,使得我对成田有了自己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作为经济专业科班出身的我,凭借职业的眼光,也从中吸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通过探究成田斗争的经历,我想,自己能够探究出战后日本直面的很大悲剧——“成田”的本质,同时回顾一下自己心情的变化的经历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本书中几乎原封不动地收录了这些论文,所以行文中多少可能有一些重复的地方,请读者见谅。在这一年的工作过程中,我不仅从反对同盟的人们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同时也从参加援助并很终留在成田、积极扮演反抗斗争有生力量的人们那里学习、了解到很多事情,而且还从他们那里获得了很多宝贵的资料。我要特别感谢岛宽征先生、柳川秀夫先生、石毛博道先生、大塚敦郎先生等人长时间以来的鼎力相助,是他们给我带来了与“成田”结下不解之缘的机遇,使得我更加理解“成田”。还有,佐山忠先生在关于“成田”的思想与哲学背景方面给予了我很多教导。借此机会向他们由衷地表示感谢。同时,还要向出版社岩波书店的大塚信一先生和山口昭男先生表示谢意。很后,向三宫文男先生、小泉米女士、东山薰女士等在长达25年的成田斗争期间牺牲的人士致敬并为他们祈福。希望本书能够为“成田”问题的解决献上微薄之力。1992年1月宇泽弘文



原文赏析:

成田斗争之所以无论在外延上还是在内涵上都在不断深化、扩大化,其起因主要是由于国家、公团法人对机场所涉社会成本的范围及其规模持有偏见。这一点,将成为探讨如何解决成田问题的重要环节。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日本具有重量影响的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的纪录片《三里冢?第二堡垒的人们》讲述了1967年日本政府开始三里冢地区兴建机场——为中国游客熟知的成田机场,当地村民为了保护自己的生活和土地奋起抗争的历程。大规模的抗争坚持了5年,一直到1972年。这5年间,小川绅介带领剧组成员长期驻扎在村里,他坚持“尽可能呆在现场”,通过时间的流变来展现示威斗争中真实动人的一面,镜头直抵靠前线,随着冲突中身体的接触而剧烈晃动,所表现出的震撼力量无法用语言描述。这部纪录片是纪录片目前的经典之作,无数初入纪录片行当的青年人,把这部片子当作教科书。 本书记述的是同一历史事件,只不过媒介从摄像机的镜头改为文字。前后长达30年的反对“新东京靠前机场”强制征地建设的“成田斗争”,在日本战后社会运动史中具有复杂而特殊的意义。它既与1960年代日本的党派政治斗争、学生运动、反越战市民和平运动直接关联,又和战后日本高速经济增长背景下无视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官僚强制开发式的工业化道路密切相关。而成田地区自发组织起来的农民“反抗者同盟”与警察机动队的多次冲突、与行政官僚漫长的交涉谈判、法庭斗争,还有民间学者介入召开公开研讨会等,使“成田斗争”远远超出了一般所理解的社会运动范围。本书既从社会运动的角度切入,描述了“成田斗争”的基本过程,又依据“社会成本”理论等经济学方法,分析了新东京靠前机场本身的致命缺欠,由此揭露出战后日本民主主义的缺乏和以工业化、经济开发为至上命题所导致的悲剧结果。宇泽弘文作为东京大学有名经济学教授,以学者身份直接参加了“成田斗争”后期的“公开研讨会”,很好了解二十多年间当地农民维护自身权利的斗争之艰辛。他在本书中力图整体表现出“成田斗争”的历史轨迹,并根据自身的经验和学养去追问“成田问题”的本质。因此,该书是历史叙述和问题分析结合的一部很好著作。


书籍介绍

长达30年的反对“新东京国际机场”强制征地建设的“成田斗争”,在日本战后社会运动史中具有复杂而特殊的意义。它既与1960年代的党派政治斗争、学生运动、反越战市民和平运动直接关联,又和战后日本高速经济增长背景下无视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官僚主导强制开发式工业化道路密切相关。本书既从社会运动的角度切入,描述了“成田斗争”的基本过程,又依据“社会成本”理论等经济学方法,分析了新东京国际机场本身的致命缺欠,由此揭露出战后日本民主主义的欠乏和以工业化、经济开发为至上命题所导致的悲剧结果。


精彩短评:

  • 作者:FainT 发布时间:2019-05-14 06:31:20

    短短的译后记比不知所云胡乱比附的正文更说清了事情

  • 作者:BBpanda 发布时间:2019-02-01 09:31:45

    大佬过于投入了。以至于把成田机场写成了“满洲国”......

  • 作者:烹饪鬼才 发布时间:2019-05-07 15:16:49

    期望过高,难免失望,其实是一份私人化的记录报告而非较为全面的研究,真诚跃于纸上的同时也放大了很多情感、遮盖了很多事实,跟看《老师的谎言》有类似的感觉,羡慕他人能把与“当朝”权威的斗争史和反思记录下来并出版

  • 作者:HIRO 发布时间:2019-06-26 23:26:01

    不管说宇泽弘文是多么著名的经济学家,这本书写的终归还是让人有些无语。简直只是一篇左派老顽固单方面的控诉书而已。当然不能说成田抗争就是错的,但洗的实在是太过了,过得都已经失去了逻辑,很多说法前后矛盾经不起推敲,深究下来看到的反倒是抗争最后的寒碜本质。总之体现了一种典型的日本式思维,跟极右一脉相承的、一根筋耍小孩任性脾气的极左思维。书里你能充分感受到作者对中国老一辈革命家的崇拜以及抗争农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受毛主席的巨大影响。印象最深的就是穿着人民服戴着毛主席像章反倒搬出“明治大帝”打着浓厚尊皇意味标语的抗争者形象。这一个举动能让俩人棺材板都哆嗦的,也是没谁了。

  • 作者:玛雅頭骨 发布时间:2022-01-16 15:06:01

    槽点太多了,故事、人物、语言,全部是槽点。这确定是小学一二年级指定读物?我给我崽读那么多优秀绘本,再看到学校推荐的这个,感受到了被侮辱。

  • 作者:肆年 发布时间:2019-04-30 23:42:03

    就书来说,不断重复类似观点与话语,没有清晰的时间线。显然作者是站在弱势角度去阐述问题的,不过这是知识分子的本能吧,很多考虑问题的角度还是值得思考的,有借鉴意义。


深度书评:

  • 一本垃圾书也可以发散出去——作为公民抗命的“成田机场事件”

    作者:Sento Kiryu 发布时间:2019-07-18 22:03:28

    成田机场事件是战后日本史上最深刻的社会问题之一,个中原因错综复杂,各方众说纷纭,笔者无意横插一脚,反而希求跳出对“成田机场事件”产生原因的分析,探讨这一事件本身的性质。在笔者看来,这一事件就其本质,应当被定性为“公民抗命”(Civil Disobedience)。借此机会,笔者也想略作文献综述,探讨公民抗命的正当性。

    首先,笔者希望阐明什么是公民抗命,以及为什么成田机场事件属于公民抗命。对于公民抗命的定义,笔者将从两方面进行展开。一方面是公民抗命这一名词自身的内涵,另一方面是公民抗命如何区别于一般犯罪(ordinary offences)。

    公民抗命的定义,需要从公民抗命的起源谈起。公民抗命的最早提出者是《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梭罗于1848年提出“Civil Disobedience”这一行为,用以描述他拒绝支付美国政府为起诉墨西哥战争和执行逃亡奴隶法而征收的税收的行为①。此后,公民抗命最著名的定义,是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在《正义论》中为公民抗命所下的定义,即公民抗命是“一项公开、非暴力、真诚的政治行为,通常是为了导致法律上或社会上的改变,所作出的违法行为”②。但是,笔者认为,罗尔斯的定义只能说出公民抗命的行为部分,而公民抗命所代表的价值与精神,其实在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博士著名的《从伯明罕市监狱发出的信》中有更加详细的论述。在信函中他说:“一个人若不遵守不公义的法律,必须要公开,充满爱心和愿意接受惩罚。个人因为其良心指出某法律是不公义的,而且甘心接受惩处,是要唤起社会的良知,关注到那中间的不公义,这样其实是对法律表达了最大的敬意”③。因此,面对一个经常拒绝谈判的群体或者政府,非暴力的直接抗命正是为了制造一次危机,以及采用一种具创造力的形式,逼使对方面对问题,使问题戏剧地呈现出来,让其不能再被忽略。以上是从行为与动机或者说价值上对公民抗命的定义。

    公民抗命就其定义来看,必然带有违法性质,那么是什么让公民抗命如此特殊,不同于一般的犯罪呢?

    使公民抗命区别于一般犯罪的原因或者说特征有二。其一,一般犯罪者通常不希望与政府或者社会有过多的交流④。一般犯罪者通常倾向于隐藏自己的犯罪事实,以求避免遭受来自公权力或者社会舆论的惩戒,而公权力机关出于人道主义关怀,对于一般犯罪也不会大肆宣扬,以避免给犯罪者的家人带来困扰。但是公民抗命者往往在事前或者事后公开他们的行为,向共同体中的特定成员或者全部成员表明他们的公民抗命之态度,以此证明他们谴责某一法律或政策的严肃性以及他们改变之的真诚期许。这一交流上的重大差别反映了两者违法动机的根本区别。其二,公民抗命者往往更乐于接受法律后果⑤。公民抗命者接受法律后果的意愿体现了他们对法律的遵从与忠诚,也由此展现出了他们与一半犯罪的区别——对于法律的服从。诚然,这种情况下对法律的遵从不可避免地带有战略性的色彩,坦然接受法律后果往往会给该运动带来更多的正面评价,也往往会动员来自社会各界更广泛的评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表明抗命者的动机之纯粹。

    以上是对公民抗命定义的澄清。下面我将证明成田事件如何属于公民抗命。从构成要件来看,公民抗命需要满足三大条件:违法,目的是为了改变不合适的法令或者政策以及公开、非暴力、真诚。就其违法与否而言,成田事件中的反对者同盟的行为无疑是违法或者至少违反政府政策的,诚然是政府违法在先,但“忍受不正义好过实施不正义”,政府的违法行为不能使得反对者同盟合法化(当然可以使其行为在道德上有坚实基础),因此,这是一起违法的事件。就其目的而言,反对者的主张即为政府终止侵害,赔偿损失与赔礼道歉,而终止侵害在这一案件中的直接表现就是改换对作为政府政策的成田机场建设,因此目的要件也已达成。从其表现形式而言,公开是不言自明的,真诚需要法官的自由裁量,笔者难以进行论述,但是根据宇泽弘文教授的说法,他们是真诚地,纯粹的,没有政治目的也并非要挟、勒索政府的,那么我们姑且接受之⑥。唯一的难点在于是否是非暴力的行为。在反对者与机动部队的冲突中,有流血也有牺牲,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是,我们判断是否是非暴力行为的标准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这一标准在于暴力是否是冲突参与者的主要手段,是否出于主观乐意。例如,恐怖袭击希望通过暴力已刺激共同体的公民,引发恐惧;谋杀者希望通过暴力实现自己夺取他人生命的欲望。而成田事件中的反对者则与之完全不同。这些反对者在可以进行谈判的时候尽可能进行了谈判(尤其是热田派),而在不能进行谈判的时候,他们也只是做好了反抗强拆的准备而非主动进攻政府人员,因此应当将其视为非暴力行为。

    综上所述,成田事件中的反对派之行为,是一场公民抗命。但是,这一行为的合法性,或者至少说是道德上的合理性,政治哲学上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下面,笔者将从行为模式(Mode of Action)与行为动机(Motivation for Acting)两方面加以论述。

    首先是行为方式赋予公民抗命的正当性。公民抗命所面临的最大反对意见,在于从苏格拉底到罗尔斯的众多政治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认为,处于一个公平正义的自由社会中的公民有道德上的义务去服从法律。这一反对意见主要基于两大理由,一方面是柏拉图(Plato)在他的《克里托篇》中的阐述,即上文所说的“忍受不正义好过实施不正义” ⑦;而另一方面,是洛克(John Locke)在他的《政府论》中所说的,当公民对政府进行了明示或者默示的同意后,他们就有义务遵守其法律,这是我们自己加之于自身的约束⑧。这一反对意见的问题或者说考虑欠妥之处在于,道德与法律之间是互为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的。不是所有道德都会被纳入法律,也不是所有违法行为都违反道德。前半句话不言而喻,后半句话,笔者举例来说,横穿马路是违反法律的,但是如果马路上空无一人,那么横穿马路实际上不会对他人产生任何危害,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谈不上对他人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此事至少是不违背道德的。那么当法律本身违反道德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作为整体的道德不会要求人作出违反道德的事情,而道德又要求人们去通过遵守法律的方式来违反道德,这一悖论说明原反对意见存在着一定的逻辑不自洽,因此即使不是错误的也是存疑的。

    公民抗命还面临着其他三个虽然零散但是依旧不可忽视的反对意见⑨。其一,公民抗命可能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其二,由于公民抗命通常会非常抓人眼球,以至于有些人可能会通过公民抗命的方式实现一切他们认为合理的政策或者法律变化;其三,公民抗命所带来的外部性还可能包括全民性的对法律的蔑视,尤其是当法律没有严格约束某些行为时(例如上文的闯红灯),人们更可能倾向于违法而不是守法,在道德与法律上的滑坡效应是公民抗命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三条反对意见是否适用,有待在个案中加以检视,因为在逻辑上公民抗命与这三项负外部性并不是强相关的(尽管基于一些难以证明的预设前提,这三条反对意见可能是不言自明的)。下面笔者将以成田事件为例,从正面探讨其行为方式的在这三方面正当性。

    首先是对社会分裂的顾虑。在开始论述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探讨什么是我们所反对的社会分裂,或者说,社会分裂在何种程度上是应当被允许的。事实上,不同族群之间的分裂在任何一个社会都会不可避免地存在,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一定是不能完全重叠的,不重叠的部分有些是平行,有些是矛盾,所以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虽然达不到霍布斯所说的“所有人对所有人对战争”这一层次,但在不同人群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定的脱节。我们所反对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摩擦(毕竟不可避免),而是人与人之间不可弥合的分歧——例如基于种族、性别等固有特征而产生的分裂。利益的冲突是可以协商谈判妥协解决的,而这种基于种族、性别、性取向的冲突是无法调和的,这些社会分裂才是我们所不应该允许的。而在成田事件中,并不存在以上所谓的“无法调和”的分裂,甚至都谈不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分裂——因为是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对立,而这种对立,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值得鼓励的。在成田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利益相关者与无关者的联合,而不是一群人对一群人对攻讦,这很难称得上是社会的分裂。如果一定要说的话,财团与民众的分裂倒是有所体现,但正如我所说,这不是不可调和的,成田机场最终的建成,就证明了调和是可能也可行的(何况马主义不是还鼓励阶级斗争嘛)。

    随后是对泛公民抗命的担忧。这一担忧在当时不无道理,但是立足于2019年回望50年前开始的这一事件与今日的日本社会,我们很容易就能得出结论——至少在成田事件上,泛公民抗命是不存在的。

    然后是法律地位的滑坡问题。从实证的角度看,日本民众是否存在这样的情况呢?从我们国家对日本与德国的学习热情来看,笔者认为这种担忧有些过度了。但是笔者认为仍然有必要对这一问题作出一些论述。从定义上来看,公民抗命者所体现的不是对法律的蔑视,更不是对违反法律的公然倡导。公民抗命者违反法律确有相信法律,所以他们会选择接受法律后果,并尊重之。从形式上来看,这的确是在公开自己的违法行为,大有鼓励违法之居心,但是事实上,公民抗命者的诉求,不正是为了促成法律的改变吗?如果他们对法律不屑一顾,如果他们鼓励人民公然违法,那岂不是与推动立法改变这一诉求背道而驰?所以,有理性的人都会明白这一行为并非是鼓励违法,相反,这是对法律权威的最大程度的尊重;只有空谈表相不看诉求者才会认为这是对违法现象的鼓励。

    综上所述,在行为方式上,公民抗命的正当性需要结合个案加以判断,而在成田事件上,这一正当性是易于看出的。

    其次是行为动机赋予公民抗命的正当性。仅仅在行为方式上符合上文的描述不足以为公民抗命提供正当性。公民抗命的正当性不仅在于行为方式,也在于行为动机。这里的动机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进行公民抗命的动机,另一方面是采取特定公民抗命方式的动机,或者说抗命者为什么要采用某一特定方式进行公民抗命。笔者认为,对于前者,应该对由错误动机驱使的正确行为作消极的评价,错误动机的判断;对于后者,笔者认为应当充分考虑比例适当原则,即所采取的行动是否与所采取行动所要实现的目的相对应;,笔者承认,对于这两者的检视实际上是更多的基于自由心证,但是在成田事件中这一检视相对容易。成田事件的受害者进行公民抗命,是要唤起日本社会及世界的关注,日本政府不公义地违背了宪法的承诺,也背弃了它的宪法责任。他们所作的,是为了维护他们自身及所有日本人的宪法权利,这当然也包括反对他们的行动的人;是为了要使他们的主权国履行承诺;是为了争取程序正义,也是为了给日本的未来带来更多公义。这一动机从他们的公开言论以及私下里的为人(至少基于书本可以看出的那部分为人)中可以看出。而在行为方式选取的动机上,反对者同盟面对强拆这一实体伤害时,采用了超出常规抗议集会与游行示威的手段,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不采取实体手段防止他人的侵害,面对这一公力救济缺失的现状,恐怕受害者们只能处于不可避免的悲惨境地中了。这一逻辑在“成田事件”上,可以类比于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行为。因此笔者认为,此次的公民抗命行为是合乎比例原则的,因而也是正当的。

    综上所述,公民抗命在在行为方式与行为动机上都具有正当性,而对于成田事件的正当性笔者也已经将其作为案例加以讨论,虽然浅显亦有所涉及。故此,笔者到此的结论为, “成田事件” 作为公民抗命,其行为有正当性的。

    最后是对本书的批判环节。事实上,本书在笔者看来,是一本糟糕的书籍,当然这种糟糕更应被理解为读者的主观判断,因为书籍的高下判断本身即缺乏一定的“客观”标准。故此,笔者将从内容、翻译两方面对本书进行判断评价。首先是内容。作为一本兼具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性质的书,本书缺乏问题意识。作者想借此书表达的主旨是不明朗,甚至是分崩离析的。笔者此说并非大放厥词。从目录上看,作者无非想阐明成田机场事件本身的发生发展与终结,这从全书的第二、三、四、五、六乃至七章皆在讲述事件发生的“轨迹”就可以看出。那么作者的这番努力成功了没有呢?笔者认为是没有的。既然是对事件的公道记述(作者本人也说他介入事件较晚,前期资料并非亲身经历),那就不应该在内容上反反复复地谈及“日本社会的不成熟、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以及文化上的贫困”——笔者窃以为历史研究中的史实与分析应当分开而不是混为一谈。这种似历史又非历史、似分析又非分析的写作方法,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历史记述中掺杂了作者夹带的“私货”,显得偏向性明显;而作者想要借此表达的“公民抗命”以及对日本社会的反思则落得分散在各个章节,无法形成一个整体性总结性的结论。这是内容上的问题。而就翻译而言,这本书堪比许宝骙先生翻译的《论自由》,简直“不忍卒读”,例如,“接下来准备阐述的内容,对其正确性、解释权等,本人负一切责任”,请问,什么是对解释权,本人负一切责任?如此病句,在本书中数不胜数,倒真可谓把握住了“直译”的精髓,却对“信达雅”三字弃置不顾。这是翻译上的问题,依旧极其严重。

    本来笔者并不打算写作一篇掺水的读后感,更希望进行文本分析以求知。然而整体而言,此书内容平平,难有可圈可点之处,文本分析无从谈起。故此,笔者难免脱离文本,转而空谈“公民抗命”。由于笔者学识有限,对“公民抗命”这一命题也难以谈得上又深刻理解,故此文也有一些文献综述的意思在里面,笔者保证对文中所引资料原文的阅读(但是并不保证全文阅读,有些文章或者书籍由于写作需要只阅读了相关段落),转引之处业已标出,抄袭自然也不存在。希望对“公民抗命”的浅薄理解得到诸位指点,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斧正。感谢!

    参考文献

    ①Thoreau, Henry David, 1991. ‘Civil Disobedience,’ inC

    ivil Disobedience in Focus,

    Hugo A. Bedau (ed.), London: Routledge.

    ②[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③King, Martin Luther Jr., 1991. ‘Letter from Birmingham Jail,’ inC

    ivil Disobedience in Focus,

    Hugo A. Bedau (ed.), London: Routledge.

    ④Morreall, John, 1991. ‘The Justifiability of Violent Civil Disobedience,’ inC

    ivil Disobedience in Focus,

    Hugo A. Bedau (ed.), London: Routledge.

    ⑤[美]汉娜·阿伦特:《共和的危机》,郑辟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⑥[日]宇泽弘文:《何为“成田”》, 陈多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版

    ⑦[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⑧[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册,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⑨Storing, Herbert J., 1991. ‘The Case Against Civil Disobedience,’ inC

    ivil

    D

    isobedience in Focus,

    Hugo A. Bedau (ed.), London: Routledge

  • 《我的雪域原味生活》雪域生活圆舞曲

    作者:珰湖 发布时间:2013-12-12 16:15:55

    身处江南水乡的清秀之地,无法领略来自雪域高原的原味藏地生活。也正是因为未曾亲身经历过,所以我总会发自内心地由衷向往和好奇。对于那片从未涉足的神圣领域,对于那片充满着神秘色彩的藏传佛教,对于那片最真实、纯粹的藏地生活,我想很多的只是耳闻,未曾经历的人们而言,他们应该同样和我一般怀着无限的探寻和好奇。

    切莫以为想要深入地了解只是可望不可及的奢望,一部围绕着以第一视角展现出藏地生活真实、纯粹的一面的关于宗萨学院里喇嘛的生活轨迹之书此时此刻早已经出版推出了。《我的雪域原味生活》开启了解原汁原味藏地生活的宝匙。也许我们未曾涉足深入其中,但是借助本书的图文,我们仿佛一同跟随着作者尽情欣赏了一章极尽完美的雪域生活圆舞曲。

    走入《我的雪域原味生活》,我们书外的读者共同聆听和感受着一场盛况空前的,真实的,深入的藏地生活记录。同为华夏的儿女,在阅读这本书的同时,我们或许更会发自内心地油然而生着某种期盼深入的渴望。这是了解一个原本距离我们相当遥远的藏地所在,更是打开这个原本看似封锁闭塞的西藏文化窗口。很多原来只是了解其一,不知其二的藏地讯息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尽情的展示。而在这其中,我们不难发现雪域之地最为显著的特色很多地集结在了喇嘛生活和宗萨佛学院学生的僧侣生活等等元素和内容。哪怕是周围生活着的普通群众百姓,那份原始的关于宗教信仰的文化气息实则也是那样鲜明,显著的萦绕四周。这是雪域藏地的特色所在;这更是你我书外的读者感受那异族他乡原汁原味的特色所在。感受到了那里和现代化距离的差别,却更分享着那边人们的质朴和简洁。心有归一,一片祥和宁静!也许对于我们其他城市的人们而言,雪域藏地人们的生活实在太艰苦朴素了,但是那边的宗萨寺僧众以及当地群众实则有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幸福追求。书中有着众多详实的细节展示;书中有着诸多的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讲解;书中更有着众多笑脸的绽放;书中还有着诸多原味藏地风情的照片图画分享。

    因为本书的内容源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所以其中的诸多故事和内容更发自内心的分享和表达。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加强着本书的可读性。毕竟只有切身经历过的,才会有如此深入人心的所感所想。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书外的读者可以通过本书感知和感受到那份独属于雪域藏地的原汁原味特色。于是乎,我们也可以足不出户地领略这片神奇土地上的本土风情!用心去品读,共同观摩这场独特的雪域生活圆舞曲,感受这份不一样的关于“旅行、礼佛都不能错过的心灵良药”。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5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博大精深(84+)
  • 引人入胜(562+)
  • 经典(517+)
  • 二星好评(631+)
  • 内涵好书(361+)
  • 一星好评(609+)
  • 微信读书(101+)
  • 无水印(454+)

下载评价

  • 网友 相***儿: ( 2025-01-05 14:56:04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郗***兰: ( 2024-12-09 23:44:16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堵***格: ( 2024-12-16 21:30:04 )

    OK,还可以

  • 网友 訾***晴: ( 2024-12-10 17:45:40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康***溪: ( 2024-12-24 15:00:51 )

    强烈推荐!!!

  • 网友 菱***兰: ( 2024-12-28 22:01:45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饶***丽: ( 2024-12-29 10:04:26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孙***美: ( 2024-12-13 15:14:13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国***芳: ( 2024-12-30 03:39:38 )

    五星好评

  • 网友 瞿***香: ( 2024-12-21 16:01:05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常***翠: ( 2024-12-24 08:18:01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屠***好: ( 2025-01-06 02:29:00 )

    还行吧。

  • 网友 曾***玉: ( 2025-01-05 07:32:31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