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成人简谱电子琴教程适合零基础的音乐爱好者)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从零开始(成人简谱电子琴教程适合零基础的音乐爱好者)精美图片
》从零开始(成人简谱电子琴教程适合零基础的音乐爱好者)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从零开始(成人简谱电子琴教程适合零基础的音乐爱好者)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15482242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6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31.5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2:46

内容简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工作、学习之余开始学习一门乐器,或是自娱自乐,或是丰富业余生活,或是圆儿时的一个梦想。但是他们的练习时问 有限,而且除此之外还要掌握一些基础的乐理知识,考虑到这些问题,我们特意编写了这套能快速上手的《从零开始》系列教程。

这本电子琴教程按照人们对乐理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编排内容,每一个知识点之后都安排了有针对性的、短小的练习曲,这可以让我们很快将学习到的乐理知识融入实际的弹奏练习中去,做到有的放矢。

这种有目的的弹奏训练,使人们能够轻松地掌握弹奏技巧,有效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在本书的 安排了9首耳熟能详的歌曲进行强化训练,这些歌曲简单、易弹、好听。安排这些曲子的目的是让学习者在熟悉旋律的带动下进行练习,让学习电子琴真正变成一件快乐而简单的事情。无论你是毫无乐理知识的小白,还是热爱音乐却没有时间学习的爱好者,都可以从本书中学习到 实用的电子琴弹奏技巧,从而体会到:原来简谱不再那么枯燥,原来弹琴那么有趣!

灌木文化编著的《从零开始》适合音乐爱好者自学使用,也可以作为培训机构的教程使用。


书籍目录:

Part1 初识电子琴

认识电子琴

认识键盘

弹奏电子琴的姿势

手形

触键

电子琴音色选择与节奏选择

电子琴的弹奏指法

电子琴的基本奏法

Part2 音的概况

音级

音列

音名与唱名

全音与半音

黑键的作用

音域

音区

Part3 认识简谱

简谱

键盘、谱表、简谱对照图

音符的分类

音符时值构成图

Part4 节拍与音调

拍号

小节

节拍

拍子

节奏

弱起小节

切分音

装饰音

Part5 音调

音调

简谱上各调的弹奏位置

音律

调式

Part6 音程与和弦

音程

和弦

电子琴常用和弦

三和弦

七和弦

电子琴常用多指和弦弹奏指法

Part7 简谱中的记号

连音符

延音线

顿音记号

省略记号

反复记号


作者介绍:

灌木文化 音乐培训工作室,有多年的培训教学经验,同时也有多年编写教材的经验,曾出版《从零开始:学弹吉他》 《从零开始:学弹电子琴》《从零开始:学习五线谱和乐理知识》等书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工作、学习之余开始学习一门乐器,或是自娱自乐,或是丰富业余生活,或是圆儿时的一个梦想,但是他们的练习时间非常有限,而且除此外还要掌握一些基础的乐理知识,这些都是人们在学习乐器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考虑到人们学习乐器的需要,我们特意编写了这套能提高人们学习乐器的乐趣的学习教程—《从零开始》。 这本电子琴教程按照人们对乐理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来编排内容,每一个知识点之后都安排了有针对性的、短小的练习曲,可以让我们很快将学习到的乐理知识融入到实际的弹奏练习中去,做到有的放矢。这种有目的的弹奏训练,使人们能够轻松地掌握弹奏技术,有效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在本书的*后安排了9 首耳熟能详的歌曲进行强化训练,简单、易弹、好听。让学习者在熟悉旋律的带动下进行练习,让学习电子琴真正变成一件快乐而简单的事情。 无论你是毫无乐理知识的新手,还是热爱音乐却没有时间学习的爱好者,都可以从本书中掌握到实用的电子琴弹奏技巧,从而体会到:原来简谱不再那么枯燥,原来弹琴那么有趣!


精彩短评:

  • 作者:超人 发布时间:2011-03-14 21:14:11

    我们的梦想!

  • 作者:张康城 发布时间:2019-06-27 12:00:08

    更高大、更强壮、更智慧而且和善。

  • 作者:钱袋钱 发布时间:2022-08-14 10:34:58

    知识在书中读起来还是很晦涩的,还是应该再去看看舞剧的视频,加深理解。

  • 作者:卤蛋菌 发布时间:2024-03-31 16:10:16

    什么低血压治疗书

  • 作者:西凉白羽 发布时间:2023-02-22 22:51:31

    乒乓有很多精微的小动作,图片式教学不是好的方式。直接看书看不太出来各种技术动作的区别。

  • 作者:五月 发布时间:2017-03-15 15:36:56

    很新颖


深度书评:

  • 奔着这个自述 我想看看

    作者:freeze 发布时间:2015-11-06 11:36:29

    夏坚勇:手艺活儿

    2011年夏天,我在准备写《绍兴十二年》之前,在笔记本的封面上写了这么一句话:“好东西是聪明人下笨功夫做出来的。”当时仅仅是提醒自己不要浮躁,不要左顾右盼急功近利,自己已经到了这个年纪,前面也没有什么更重要的事情在等着自己去做了,应该静下心来把这桩事做好。我当然不是聪明人,既然聪明人也需得下笨功夫才能做出好东西,那么,以我的不聪明,就更需要下笨功夫了。

      我确实是下了许多笨功夫的。比如,我至今仍然不会使用电脑,所有的资料搜集和积累都是通过书面阅读和手工书写完成的,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里,实在算得上很笨的。但看书也有看书的好处,那几乎是一种充满了意外收获的徒步旅行:辛苦,却一路柳暗花明、活色生香。电脑搜索材料固然方便,却是直接奔着目标而去的,就像一场省略了恋爱过程的婚姻,当然也就失去了恋爱过程中的种种试探、迂回、等待、焦虑和狂喜。我是农家子弟,我觉得写作犹如土地上的劳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很公平的事。你当然可以采用新的技术手段,例如大棚、化肥,甚至激素之类,那样做效率很高,但收获的东西品质就难说了。我愿意做一个最本分的农夫,用最原始的方式耕种,一边享受劳动的快乐,也希望自己收获的东西味道纯正一点、可口一点,营养也更好一点。

      回到开头说的那句话:好东西是聪明人下笨功夫做出来的,这中间,我还很喜欢这个“做”。现在人们喜欢用的是“打造”、“打拼”、“工程”之类的大词,这些反映现代工业批量生产和急吼吼地强势推进的词汇我不喜欢,我喜欢“做”,它体现了一种农业和手工劳动者的讲究和温情,其中浸透了劳动者的手泽和汗息,在我看来,写作应该是最接近手艺的活儿。《绍兴十二年》就是本着这样一种心态“做”出来的,3年多时间写了20多万字,我确实是够笨的,而且令人遗憾的是,它还远远算不上是一件“好东西”。但对于我,也只能这样,我已经尽力了。

      手艺当然不光是“做”,也要想。我经常喜欢一个人沉思冥想,想象中国历史上各个王朝的典型意象,如果要用一幅画面来对应中国历史上各个王朝的气象,那么汉朝就该是边关的一轮冷月,而唐朝就是盛大的宫廷歌舞。宋朝呢?那是市井上一派喧嚣的叫卖声,九流三教、引车卖浆、瓦舍勾栏、歌吹入云。商品经济和市民文化是宋代最重要的特征,那个王朝的质地虽然有点软,却也可称繁荣。要在作品中再现一个王朝的气象,就要写出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厚重感,宫廷和民间皆不可偏废。因此,书中既有对绍兴十二年前后政治军事方面纵横捭阖的宏大叙事,又有涉及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精细描画。书中写临安四时八节的风俗礼仪;写绍兴年间的物价,斗米斤盐的指数,地租的比例,铜钱与金、银的比价;写高宗去天竺山敬香途中看到人力拉犁而引起的感慨;写朝廷征收的军马从川陕边陲的马场送到临安的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些都不是信口开河。正是通过这些看似不重要的日常性展示和细节描画,反映了南宋王朝政权运行的内部肌理。我觉得“肌理”这个词很重要,一个物体有没有生命,看肌理;一个作品有没有生命,也看肌理。一部文学作品的生命,不仅指向当下的鲜活饱满,而且指向久远的流传。

      我曾在一篇创作谈里说过:“谋生、虚荣、表达的自由,是我选择文学的全部理由,但在不同的年龄段,此三者所占的份额是不同的。”到了我这个年纪,谋生和虚荣已不再重要,剩下的就只有表达的自由了。能自由地表达一点东西,我很珍惜。

  • 中国特色的传记

    作者:维舟 发布时间:2021-09-29 20:36:30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文化名人之一,苏东坡(苏轼)并不缺传记:林语堂、王水照这样的名家都为他写过传记,但李一冰的这部《苏东坡新传》无疑是最为详尽的,近一千页的篇幅几乎将传主生平经历囊括无遗,这给还想要有所超越的后人制造了难以逾越的困难。不过,细读全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则是作者与传主之间那种合为一体的精神境界。

    李一冰之子李雍在尾记中,就称这本书是“父亲的哭泣”,投入了作者全部心血与性情,而“一本好的传记作者和传主之间必定会有血肉相连的关系”。这并非只是他一个人的看法,张辉诚也在序言中说:“一冰先生写东坡,实则在写自己,他把自己的悲辛穷厄镕铸在《苏传》之中,他借东坡的行止来浇自己的块垒。这样的写法,很容易就让读者深受感动,因为他把自己的饱满情感灌进东坡形骸,他让东坡形象跃然纸上之外,更让读者深入东坡的内心世界,那个幽微难言的内心世界,他体会得最深刻、最具体、最实证。简单地说,一冰先生让《苏传》里的东坡和他真实的生命处境交融在一起。”

    这一点,在书中确实不时可见。开篇不久就有这样一句:“令人慨叹不尽的,是苏轼少年读《范滂传》时,认为这个世界需要正直而勇敢的天才,立志要做一个为真理而不惜以死相争的巨人;到了历尽坎坷,才发现生命里仍是空无一物。”(第26页)苏轼是否有此立志、晚年是否有此慨叹,后人其实不得而知,这与其说是苏轼的感悟,倒不如说作者的夫子自道。

    在此,作者仿佛思接千古,与那个早已仙去的古人“合体”了,又随着他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引领着读者也去体会苏东坡的所思所想、歌笑歌哭,恍惚间感同身受。这实在是一种“天人合一”式的体验,只不过“天”在这里是一个远去的灵魂,在主客体之间的距离感消失之后,你甚至会有一种神灵附体的感觉,此刻,你仿佛就是在为那个冥冥中的声音代言。

    这确实可见至情至性的投入,也能让读者对历史人物产生强烈的共情,然而,凡事有利有弊,这也会让人难以拉开距离来客观审视。很多国内传记的写法,就好像是传主的辩护律师,似乎其任何做法即便不是都值得赞赏,至少也是有情可原的。这种“研究谁就认同谁”的倾向相当普遍,有时则是“认同谁才研究谁”,但内在的心理基底都是一致的:这种写法更像是教徒对自己信仰宗教的研究,而非宗教学家对宗教的研究。

    棘手的是,当你远隔重重时间之幕,代入其人时,即便自己都相信已与他合一、完全理解其感受,但那是否就是历史真相,其实谁也说不准。到头来,这种不可分离的“血肉相连”,在“我注六经”的表象之下,很可能只是“六经注我”,是借着那个历史人物的躯壳,来浇自己心中块垒。

    在传统上,纪传体是中国正史的体例,拥有极其丰富的人物传记,这突出表明了中国人的一种基本信念,即真正决定历史走向的,是人的作为。这突出了人的能动性,但也因此带来一种与现代人不同的传记观。正如英国汉学家魏根深所言,在中国,“传记并非独立体裁,而是历史学家所负有评价每个时代及其领袖人物的责任的一部分,是全社会纪念逝者的政治化的社会仪式”,正史应当为哪些人立传,一直都事关重大,史传也“经常会漏掉那些有损传主荣誉的内容”。直到近代“有关独立传记的新观念开始流行”之后,对历史人物的盖棺论定仍然是中国人关注的重大问题。

    正因史传惯常突出传主的德行,其事迹成为德行的证据,因而中国传统上的传记大多是榜样型的,吕慧慈曾在研究宋代女性后发现,“写传记的功能是建立一个在历史上被模仿和纪念的范例。”苏轼本人就曾说过,他不愿意写这种“谀墓”的文字,因为那往往需要掩盖真实的人生:“臣平生本不为人撰行状、埋铭、墓碑。”(《眉州小集》)

    美国历史学者伊沛霞说,中国人由于相信禀性难移,因而“传记作家往往会选择那些看起来基本一致的事件:一个充满勇气的人从小就很勇敢,描述一位贪官不会提到他早年的慷慨”,这和西方有着非常不同的传统。在古罗马,普鲁塔克则刻画了复杂的、前后不一致和性格有缺陷的人物。在某种意义上,西方传统中传记的原型更像是戏剧,人物被视为舞台上的角色,注重呈现其个性;而在中国,人物传记的原型则是史传,注重呈现其德性并加以评判。

    按西方的观念来说,中国的这种传记其实更接近于圣传(hagiograhy),是理想化的圣者生平,旨在树立典型,而传记(biography)则需要对传主的生涯作客观的描述,前者是标立性的(prescriptive),而后者是描述性的(descriptive)。不仅如此,描述性的传记需要将传主及其相关史料作为需要审视的客体,在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复原历史真相,而这本身就需要拉开一定的距离感。

    中世纪思想认为艺术来源于人物的完美形象,但文艺复兴之后兴起的个人主义,却强调反映自然的、哪怕是有缺陷的形象。编撰第一部英语词典的约翰逊博士就曾说过:“如果一个人是要写颂文(A Panegyrick),他也许可以将丑恶置之度外,但如果他要写的是一个人的生平(A Life),则必须如实表现一切丑与恶。”人文学者蒙田也宣称,自身的性格(无论多么多变)比任何习俗或哲学体系都更重要。也就是说,只有充分重视复杂的个体人格、并注重呈现其本真性时,现代传记才会应运而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1929年圣雄甘地在写自传时才说:“在东方,没有人做这种事情。”

    对中国人来说,由于传记原本注重的并非复杂的个性,因而表达个人真实的内在自我、展示个人经验都是近代才新传入的浪漫概念。在传统上,复杂矛盾的个体也会造成评价上的困难——哪怕对他本人而言都可以合理解释的,但在道德评价上却可能是截然相反的评价。随着现代小说的兴起,中国人也早已接受了那些个性多面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甚至远比那些单面的“好人”更吸引人,但与此同时,在传记书写中,人们却又常常不自觉地完全代入其中,进而为传主力辩其诬,仿佛他必须是个无瑕的个体。

    布莱斯怀特(Jeffrey Braithwaite)曾形象地描绘人物传记的撰写:“拖网装满鱼后,传记作者把网拉上来,进行挑选和分类,不好的扔掉,好的贮存起来,最后切成鱼片出售。”这番幽默的语调背后所呈现的,是一种近乎工业化流水线的过程,写传记仿佛只是“制造产品”而已。这样看起来“不带感情”的劳动,好处是能够冷静地剖析传主的生平,不容易沾染什么情怀,只是不免看起来有几分冷淡。

    也许,好的传记既需要这种冷静,也需要对传主的温情,那倒不是说为了如何客观地评价他,而是说,如果传记是旨在呈现一个复杂的独特个体生命,那么我们既需要共情他的处境,又需要拉开一点距离来看待他,才能“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就像一个老朋友,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又未必需要总是苟同。说到底,这并不仅仅是传记的问题,而需要塑造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认识到每一个他人都是和自己不一样的独特个体。

    *已刊2021-3-27《第一财经日报》,标题改为《从<苏东坡新传>看中国式传记的利与弊》

    勘误:

    p.65:若干年后,苏轼和他的朋友刘攽(贡父)谈起读书怀远驿时,每日三餐,饭桌上只有白饭、白萝卜和盐三样食物,戏称之为“三白饭”:按,宋代其实一般是两餐制,即使贵为宰相也不免

    p.470:[赵挺之]元丰末年任德州通判时,逢迎提举官杨景棻的意旨,大力推行市易法,搞得商市大乱,当时监本州岛德安镇的黄庭坚向他请求道:“德安镇小民贫,不堪诛求,乞稍宽缓一步。”挺之悍然不许。按,参见《宋史·赵挺之传》,此处说“本州”指德州,下衍一“岛”字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4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4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内容完整(445+)
  • 二星好评(469+)
  • 藏书馆(383+)
  • 方便(186+)
  • 无广告(371+)
  • 好评(400+)
  • 体验还行(117+)
  • 一星好评(152+)
  • 好评多(518+)

下载评价

  • 网友 马***偲: ( 2024-12-29 10:00:59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訾***晴: ( 2025-01-03 05:32:52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印***文: ( 2024-12-22 01:33:22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林***艳: ( 2024-12-30 18:08:38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居***南: ( 2025-01-02 11:51:57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沈***松: ( 2025-01-05 05:04:17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屠***好: ( 2024-12-31 20:54:32 )

    还行吧。

  • 网友 菱***兰: ( 2025-01-08 22:43:17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利***巧: ( 2025-01-08 22:37:21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相***儿: ( 2024-12-18 21:26:28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