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好奇到思考(5分钟读懂科学家小史上下) 还原科学发现瞬间涵盖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医学工程学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知识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从好奇到思考(5分钟读懂科学家小史上下) 还原科学发现瞬间涵盖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医学工程学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知识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从好奇到思考(5分钟读懂科学家小史上下) 还原科学发现瞬间涵盖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医学工程学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知识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从好奇到思考(5分钟读懂科学家小史上下) 还原科学发现瞬间涵盖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医学工程学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知识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从好奇到思考(5分钟读懂科学家小史上下) 还原科学发现瞬间涵盖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医学工程学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知识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从好奇到思考(5分钟读懂科学家小史上下) 还原科学发现瞬间涵盖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医学工程学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知识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从好奇到思考(5分钟读懂科学家小史上下) 还原科学发现瞬间涵盖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医学工程学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知识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从好奇到思考(5分钟读懂科学家小史上下) 还原科学发现瞬间涵盖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医学工程学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知识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从好奇到思考(5分钟读懂科学家小史上下) 还原科学发现瞬间涵盖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医学工程学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知识 kindle格式电子书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作者:青绿十一 发布时间:2011-09-01 10:05:08
比起那些故弄玄虚的理论书,这本书真的是太好读。内容里有朴实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喜欢读这类随笔心得远远胜过长篇大论不知所云~
作者:躺不平的躺平平 发布时间:2012-12-09 09:20:33
只有女性接受教育,才会彻底的改变一代人。
作者:鱼目丫JoyanceZ 发布时间:2010-01-20 12:32:35
太赞了!好厚一本,收集了50年间史努比的所有趣事!幸福是只温暖的小狗!
作者:努力的平凡人 发布时间:2019-03-01 20:10:43
帮助我很大,应付各大银行招聘的笔试足够用了。
作者:sheep 发布时间:2024-03-12 23:18:31
感情不过都是博弈,比谁更不害怕失去谁。
作者:天然卷都是好人 发布时间:2023-08-18 15:58:38
【蔬菜】
深度书评:
“不学而术”?
作者:晓月 发布时间:2007-04-13 09:57:22
肖鹰:中国学者为何“不学而术”?
——兼谈“于丹现象”
在“求真悦学”的王国维为文化精神殉节之后80周年,我们不得不面对以“不学而术”而走红的于丹。80年的的岁月沉浮,中国知识分子为何有如此变换?
余英时认为,以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为标志,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经历了从传统的“士”到现代的“知识分子”的转换,这同时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边缘化的过程。余英时还认为,伴随着知识分子的边缘化,是文化自身在20世纪中国社会中的边缘化。(《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
80前王国维的自杀和今天的“于丹现象”,都应当放在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边缘化及其“学”的传统的丧失中来理解。审视这两个有天壤之别的现象,可见80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变迁及其品格的质变。
一、 王国维:“求真悦学”,“深湛幽渺之思,学者有所不避焉;迂远繁琐之讥,学者有所不辞焉”。
今年是王国维自杀80周年。1927年6月2日,他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享年50岁。
王国维是开创20世纪中国新学的大师巨子,陈寅恪说:“先生之学博矣,精矣,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王静安先生遗书》)陈寅恪此说,代表了包括梁启超、鲁迅、郭沫若在内的现代学术大师对王国维的定评。他为什么会在盛年之际突然自杀?在遗书中,王国维只以“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十六字告白自己绝命的原由,这等于给世人留下了一个不解之谜。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是为殉文化精神而死,他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之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一死以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王国维纪念碑文》)
我赞成陈寅恪此说。但要指出的是,王国维所要申张的“自由意志”,是“求真悦学”的意志。他认为,学术的本义是“求真”,而“求真”,不是为功利名义,而是“为学术自己故而研究”,追求“纯粹的知识”;要求真,必须“悦学”,而真“悦学”必须以“坚忍之意志,永久之注意”投身于学问。(《教育小言十则》)对于王国维,“求真悦学”既是人的本质所在,又是人生的至高快乐。他说:“夫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岂不以其有纯粹之知识与微妙之感情哉!至于生活之欲,人与禽兽无以或异。” 他又说:“今夫人积年月之研究,而一旦豁然悟宇宙、人生之真理,或以胸中惝恍、不可捉摸之意境,一旦表诸文字、绘画、雕刻之上,此固彼天赋之能力之发展,而此时之快乐,决非南面之王之所能易者也。”(《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
“好学”在中国文化中是由孔子开启的一个文化传统。孔子以“君子”为理想的人,而“君子”的一个基本品质就是“好学”:“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学而》)孔子自已是实践“好学”精神的典范。他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对于孔子,“学”就是追求以“仁”为核心的人生真谛,提高自己的心灵境界,使自己的人生具有高度的社会价值。他认为,人生的最大幸福和快乐,就在于终生学习和实践“仁”的真义,他自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忱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予我如浮云。”(《述而》)
王国维的“求真悦学”精神是对孔子开启的“好学”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与孔子强调“学”以“仁”为核心的人生内含不同,王国维主张追求“纯粹的知识”,而且主张“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他说:“夫天下之事物,非由全不足以知曲,非致曲而不足以知全。虽一物之解释、一事之决断,非深知宇宙、人生之真相者,不能为也;而欲知宇宙、人生者,虽宇宙中之一现象、历史上之一事实,亦未始无所贡献。故深湛幽渺之思,学者有所不避焉;迂远繁琐之讥,学者有所不辞焉。事物无大小,无远近,苟思之得其真、纪之得其实,极其会归,皆有裨于人类之生存福祉。己不竟其绪,他人能竟之;今不获其用,后世当能用之。此非苟且玩惕之徒所与知也。学问之所以为古今中西所崇敬者,实由于此。”(《〈国学丛刊〉序》)
王国维对学术的自由独立怀抱着崇高的理想,以追求纯粹的知识为治学的真义,因此坚决反对学术的功利化和依附性。然而,他在20世纪初遭遇到的正是学术变成工具、点缀和把戏。他说:“夫然,故今之学者,其治艺者多而治学者少。即号称治学者,其能知学与艺之区别,而不视学为艺者又几人矣?故其学苟可以得利禄、苟可以致用,则遂嚣然自足,或以筌蹄视之。彼等于学问,固无固有之兴味,则其中道而至,固不足怪也。”(《教育小言十则》)王国维认为,“学”的真义就是独立自由的追求真理,而“艺”(术)是对真理的转化运用。“治学”是“求真”,而“治艺”是“求利”。所谓“视学为艺”,就是不以“求真”为学术的根本目的,而以学术为功利致用之术。对学术的取舍以功利为标准,其于学术所得必然是半途而废、似是而非的口耳之学。王国维悲叹:“学术之绝久矣。” 所谓“学术之绝”,是指以“求真悦学”为精神核心的学术文化的衰落。
对王国维之死,应当联系中国知识分子及其“学”的文化在现代中国社会中的命运来考察。王国维身历了余英时指出的文化边缘化的两个早期阶段(国学派的自我边缘化和“五四”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但实际上以他天才巨子的敏感和预见,他已经预感了文化彻底边缘化的境遇。文化边缘化的实质,就是文化丧失了自身的内在价值(精神价值),被转化为获利致用的工具,因此,社会由鼓励“求真悦学”的精神相反,昌导并盛行“视学为术”的观念。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学者自身也沦为党派政权斗争的工具,丧失了独立性和学术自由。王国维晚年,其身就被夹在逊清小朝庭和国民政府的争斗中困苦挣扎。他既不能改变现实、看不到希望,又坚守他所推崇的屈原的“廉贞”的情操,“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因此他唯有“一死以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
二、于丹:“不学而术”讲《论语》,“《论语》也可以这样庸俗化地阅读”。
在王国维死去80年以来,经历着现代化变革的中国社会不断改造和消除着传统的以人文理想为内含的“求真悦学”的学术精神,“视学为术”因此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学术观念。“视学为术”的学者,是没有学术的独立自由意志的,相反自觉地将学术作为无独立价值的工具,用之为一己之利益服务。这就是余英时所指出的中国文化彻底边缘化的状态,“不少知识分子已开始视文化为寄生物”,“整个文化领域更完全失去了自主性,变成生活中最无关轻重的外围装饰品”。(《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
在当前中国文化环境中,“求真悦学”精神的缺失和“视学为术”观念的盛行,形成了中国学术“学寡术繁”的畸形繁荣。就“术”而言,当代学者的“业绩”在王国维之上者数以万计;就“学”而言,当代学者的“建树”能望其项背者比晨星更寥落。“视学为术”的文化环境不仅使学者们在学术活动中急功近利,而且滋生了许多“不学而术”的“新型学者”。“不学而术”有两个特点:第一,“不学”,即这些“学者”轻视和排斥自己的学术专业,实际上中止了学术研究;第二,“有术”,指他们利用自己“学者”的职业身份,运用非学术的技术任意甚至恶意使用自己有限的(半途而废的)学术知识,以达到其功利目的。2006年因为在中央电视台讲“论语心得”而“突然走红”的于丹,就是当前活跃在传播领域的一个“不学而术”的“新型学者”。
其一,于丹的“不学”。
于丹没有时间学。从于丹公布在所有媒体上的简介可见,她的“本职工作”是高校教授,并且担任系主任,但同时她是“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是京内外众多电视台的“兼职策划”,其中仅在中央电视台,她就在为“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而且她还要“每个星期飞两个省”。(谭璐《于丹大众传播之“傻瓜原则”》,北京青年报)试想,如此繁忙,于丹何以有闲治学?
《于丹〈论语〉心得》作者介绍称:“(于丹是)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出版《形象品牌 竞争力》等专著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现代传播》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万字。”但是,搜索中国国家图书馆图书目录所见,于丹只出版一部《形象品牌 竞争力》;搜索中国期刊网所见,在1979-2007间,于丹只在正式期刊发表了6篇“专业论文”。在这6篇文章中,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是一篇笔谈短文,没有在《文艺研究》上发表的论文,在其校报上发表的论文《从〈左传〉描述的迷信现象看先秦宗教观及其实质》(1989),是唯一算得上“古典文化研究”的“专业论文”;而其他数篇诸如《诗意的陨落——关于〈像鸡毛一样飞〉的分析》,实在不能算“学”,而只能是“术”的表现,至少是与她“长期执教”的古典文学无关。关键的是,在她既往的所有论著中,都没有孔子或《论语》的影子!
同时,于丹在央视讲《论语》,表明无论从文字上、还是从义理上,她都没有读懂《论语》。于丹最为观众诟病的一个“硬伤”,就是将小学生都懂得的“小人”释为“小孩”。“小人”非“小孩”义,千百年来,不仅《论语》注释家,而且古文字学家都有定论的,这在现在通用的《辞海》、《辞源》及《现代汉语词典》中均可查证。无疑,如果这个“于丹式”的“小人”说法成立的话,一部中华文字学史就要因此改写了。更有甚者,在讲《庄子》时,于丹将孔子说的“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和孟子说的“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窜讲为“杀生而取义”,活活将儒家的“仁义”学说换成“杀生”学说。孔孟九泉有知,如何瞑目?仅此两例,不仅足见于丹对《论语》和儒学的无知,而且足见她对学问的草率。
而且,于丹对待自己的错误,没有反省意识,不能“过则不惮改”。自《于丹〈论语〉心得》播出以来,面对观众对其错误的批评,于丹总是条件反射地抬出庄子的“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一语来搪塞,至多附带一句大意如此的话:“我错了吗?待我回去查查”。所谓“回去查查”,观众去年批评她讲《论语》时,她重复这句话;今年批评她讲《庄子》,她也还是重复这句话,半年都快过去了,仍不兑现。孔子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孔子这句教训,生为中国人,不用读《论语》也会懂得的,惟独于丹好像不知道。
其二,于丹的“有术”。
于丹的专长是“愚乐大众”的“传播术”。这次中央电视台认定要请她而不是请专家来讲《论语》,实在也是看中了她的“传播术”,而不是她身为“教授学者”之“学”。于丹向记者“揭秘”她讲《论语》的诀窍时说:“我是研究传播的,在传播学上有一个原则,就是你要永远保持它那种特别简单甚至是傻傻的笨笨的样子,这才易传播,你把它整得特别深邃的话,就传不出去了。再传播的前提就是使它简单、傻瓜。”(谭璐《于丹大众传播之“傻瓜原则”》,北京青年报)显然,于丹的传播术的立足点,不是尊重大众,而是“愚乐大众”。
于丹不仅将《论语》“整得”“傻傻的笨笨的”,而且把主要功夫用在为观众凑故事、找“乐子”上。于丹如是说:“我对《论语》是只言片语、非学理化的阐述……《论语》也可以这样庸俗化地阅读。我没备课,就是冥想,拿着杯水,想如何把《论语》里做人的道理匹配点故事,拿张白纸,这边是一主题词,那边是一点小故事,鼓捣到一起。”(苗炜《于丹:〈论语〉也可以这么庸俗化地解读》,《三联生活周刊》)
于丹讲《论语》,另一个基本手法是“为我所用”地“肢解”《论语》和“改造”孔子。为了迎合时尚情绪,于丹甚至不顾《论语》的“任以为已任,死而后已”的基本精神,一口咬定:“《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她对媒体宣称,她演讲的基本策略就是要将孔子改装成讨观众青睐的“一个经常陪着学生玩”的“可爱的老头”。对于这种“移形换影”的大改造,若孔子在九泉有知,必用他独特的断语方式,给于丹一个明确的判决:“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
于丹讲《论语》,既没有读懂《论语》要义,也缺少中国哲学史常识,但却善于“活学活用”。《于丹〈论语〉心得》第一章标题是“天地人之道”。把这个标题安在孔子(或《论语》)头上,是一开头就大错。孔子讲“天道”、讲“人道”,但是不讲“地道”!“天地人之道”出自孔子学生子思所著《中庸》,是对孔子“天人之道”的发挥,所谓“人与天地参”;《易传》进一步阐发子思此说,所谓“兼三材而两用之”。于丹将它套在孔子头上,不是张冠李戴吗?但更可笑的是,在这个大帽子下,她又把“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扯来绑到“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身上,把孔子、盘古和“天地人”三者捣鼓成“风马牛”的三位一体,然后最终绕到了“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如此“活学活用”,实在有“开天辟地”之功。
《于丹〈论语〉心得》不过是其作者与媒体联手为观众炮制的一个充满错讹的“愚乐版”的《论语》。对于丹讲《论语》,批评者多盯着她的处处“硬伤”。其实,她的根本错误,是“不学而术”地讲《论语》,为“愚乐观众”而将《论语》庸俗化。于丹的演讲的确“激发”了大批观众对《论语》的兴趣,但是,观众为这个“兴趣”付出了两个严重代价:第一,观众以对“名校教授”的信任(或迷信)接受了于丹对《论语》的误读和肢解;第二,观众从“名校教授”于丹那里得到的阅读经典的启发是“愚乐经典”,既不仅满足于对经典的一知半解、而且视经典为任性随意的玩物。
于丹对《论语》的解读实际上是延续了自港台开始的“戏说历史”的“愚乐文化”套路,不同的只是于丹以“名校教授”的学者身份出现,玩弄经典于其掌股之间。因此,她的“愚乐经典”对中国文化精神伤害更大,更容易对普通观众产生以假乱真的文化误导。可以想像,“于丹讲《论语》”产生的大众影响,如果在当前的狂热之后,转化为一种持续的文化效应,就意味着我们的文化经典将彻底沦为文化消费的廉价愚乐场,文化经典的精神意义将面目全非,直至荡然无存。
无论就其才能,还是就其作为,名副其实地讲,于丹并不是一个学者,而只是一个“不学而术”的“新型文化媒介人”。从目前情况看,“于丹”已经被强势媒体打造为当前“最走红的学者”偶像,在这个偶像的身上,我悲哀地看到“学”的精神的彻底灭绝;而这个偶像在当前中国被受媒体“愚乐”的大众痴迷,使我更悲哀地看到中国大众随时都可能会重演20世纪中后期的那种狂热迷信的历史景观,差别只是偶像变了,不变的是永远的迷信。
三、冯友兰:诠释经典必须有“学识才”三长,普及经典,“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
我们生活的当下时代,是物质欲望嚣张而精神人格被贬损的时代,也是传媒教导大众“愚乐至死”的消费主义时代。今天的中国民众,在快速地接受了现代化的技术启蒙之后,因为精神的匮乏和心灵的迷茫,亟需一场传统文化的精神再启蒙。“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这是孔子的自况,也是他为中华文化谛创的生命精神的最高体现。今天,中国文化需要再次注入这崇高的生命精神,使之成为我们拯救和再生文化精神的源泉,成为我们自我人格健全和维护的精神源泉。
传统文化的精义储存在千百年来被历史选择、锤炼的文化经典中。向民众普及经典,是人文学者应尽的职责。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的是,经典的意义,是精神的意义,而不是知识的意义,用金圣叹的话说,经典的无限价值在于“开后人无限眼界,无限文心”。因此,普及经典,首先要通晓经典、尊重经典,使自己的心灵与经典的精神相通。限于民众的接受能力和兴趣,普及经典需要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和生动感人,但同时不能肢解其思想、损伤其精义。所以,普及经典殊非等闲易事。
冯友兰在1947年写了一部适合外国学生学习中国哲学史的通俗入门教材《中国哲学简史》,此书简明精妙之至是此类读物难得的经典之作。冯先生在该书“自序”中说:“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冯先生此说,不仅指出了做经典普及之不易,也申明了做经典普及应尽之职责。这是告诫我们,非有“才学识”三长不能胜任此事业。
今天,为了迎合市场需要,一批“不学而术”的“新型文化媒介人”正在致力于将中华文化推向全面低俗化发展。面对这样的趋势,要为中华文化保持精神的品质和尊严,一方面非有一批信守王国维的“求真悦学”精神的人文学者做艰辛耕耘不可;另一方面也必须有一批遵从冯友兰的“学识才三长”之告诫的人文学者参与经典普及的事业。这实为中国文化振兴的希望之所在,是有良知的人文学者应尽之责!
来源:中华读书报 来源日期:2007-4-12
名人传——写给心中的英雄
作者:R.y 发布时间:2016-02-09 21:47:43
因作业,看这本书。作为学生党,评析本书史学上的优劣还过于青涩,只是想来回忆,这本书塑造的英雄。
一:贝多芬。
英雄
——读《贝多芬传》有感
我称为英雄的,不是思想或力量上伟大的人,而只是心灵上伟大的人。——罗曼·罗兰
原本认为贝多芬只是一个天才,只是一个在音乐上用尽毕生心血的执着的人。读完《贝多芬传》,才发现比他的作品更令人动容的是他的心灵。他,是民族的英雄,是自己的英雄,是一个无愧于“人”的人。
是这样一个不幸而坚强的人:在青年时期就开始耳聋。对于一个以音乐为生命的人,还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呢?在好几年中他瞒着人家,避免与人见面,独自守着这可怕的秘密,独自承担着这漫长的酷刑。一直到后来终于隐瞒不住了。他写信给友人说:“……我得过着凄凉的生活,避开我一切心爱的人,尤其是在这个如此可怜、如此自私的世界上!”“……我简直痛苦难忍……我时常诅咒我的生命……我却要和我的命运挑战,只要可能;但有些时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隐忍!多伤心的栖留所!然而这是我惟一的出路!”他不希望朋友对他无谓的同情,不希望世界对他带上有色的眼镜。他是英雄,即使自己遭遇了不幸,也不允许自己以弱小的形象再度出现。
是这样一个“唐突神灵、蔑视天地”的“反抗的化身”。有人则形容他是独自生长在无人荒岛上而突然被带到欧洲文明社会来的人。他有所向往、追求,而且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从不顾及当时社会的习俗、秩序。他无所畏惧,不愿苟且,敢说,敢怒,敢哭,敢歌,一切发自自己的内心。他是黑暗中的一道强光,死水中的一股波涛,市侩侏儒中的一个巨人。有时会因此受伤,但他从不在乎那些外人附和的批评。他是英雄,他不会随波逐流,只要他认为什么是正确的,他便会反抗整个世界的错误,用生命去执着。
是这样一个怀着爱的渴望,对于爱情抱着神圣观念的人。他不断地钟情,如醉如狂地爱着,梦想着幸福,而又不断地经历着希望幻灭的悲哀,承受着痛苦的煎熬。他爱得强烈,所以痛苦深切。他的爱是纯洁的,这我们可以从《月光奏鸣曲》等为他的情人所写的乐曲中感受到。他的密友兴特勒曾言:“他一生保着童贞,从未有何缺憾需要忏悔。”他是英雄,他不会亵渎任何情谊,他用最真诚的心对待着每一个身边的人。
是这样一个向往着人本身的崇高的人。他说:“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除了仁慈以外,我不承认有什么优越的标志。”他写信给他的侄儿说:“……我虽不曾生下你来,但的确抚养过你,而且竭尽所能地培植过你精神的发展,现在我用着有甚于父爱的情爱,从心坎里求你走上善良与正直的惟一的大路。”他是英雄,不屑于谎言与地位,渴望着人显露出自己的本真,渴望不再有权威束缚心底的善良。
是这样一个人,他不把创造美丽动听的乐曲作为目的,而是坚持要用音乐表现各式各样的感情。正如肖伯纳所指出的,他区别和超过他的前辈亨德尔、巴哈和他的两位老师海顿、莫扎特之处,在于他那奔腾澎湃的灵魂。而他的灵魂充满了对人生至善的追求、对苦难的斗争和搏击、对自由和共和的渴望……他是英雄,他使音乐创作变得自由,他使作曲不再有繁冗的形式。他用自己终身被批判的命运,换来了从此以后音乐家无拘无束的音乐创作。
这个从痛苦中为争取光明而斗争过来的人,是所有人的英雄。英雄主义不但表现在战场和刑场上,更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因为有他,我们的人生、战斗、理想,都不再是空洞的言辞;因为有他,我们不会再担心因坚定而迷惘。
愿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英雄,愿我们用痛苦换来永恒的自由!
二:米开朗琪罗。
神圣的痛苦
——读《米开朗琪罗传》有感
罗曼·罗兰在此传最后说,他曾经纠结于是否要掩藏这些大人物悲苦的深渊。他最终没有,所以我看到一个活生生的,有喜有悲的米开朗琪罗近在眼前,伸出手触碰那令人窒息的,神圣的痛苦。
1
他是怯懦的,会被小人的谗言吓退,会因为恐吓而舍弃尊严。在战争来临之际,他竟会去讨好曾经杀死他朋友的法师。可是,他想这样吗?或说,反抗真的有用吗?如果他在法师揽权时怒目以视,他会不会被杀害而绝无可能报仇?如果他在教皇强迫他接受他不擅长的工作时强烈反对,他会不会因为对君主不敬而失去性命?如果他在家人再次向他要钱时一走了之,他会不会因此背上不孝的标签?这所有如果,都是当时的米开朗琪罗无法承担的,与其说这是怯懦,倒不如说是忍辱负重的蓄势。
他很痛苦,因为他明知不对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他自知软弱,却仍需选择保护身边的一切。此时的痛苦,是为了终有一日勇敢的反抗。这痛苦,很神圣。
2
他是古怪的,与当时声名远扬的艺术家关系恶劣,却与自己愚笨的仆人,乃至家禽等坦诚以待。但奴仆终是奴仆,稍有天分的每得指点便班门弄斧,没有天分的即使将苦衷诉说也无法走进他的内心,他始终是个孤独的武断者。他认为当局的艺术家,明明有点醒世界重视艺术的能力,却甘愿为小人效力在世俗中沉沦。对于这些人,他不屑与他们为伍,宁愿活在自己的思想里,和无邪无欲的仆人返璞还真。
他不接受任何人甚至朋友的礼物,对于这一点,我认为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表现。他的一生,颠沛流离,无论走到哪里,总有前教皇的后世来催促他完成未完成的工作——他领了酬劳,却并未完工。但这本就不是他满口答应的工作,酬劳对于他已完成的部分来说是该得的。到最后,这成了一种致命的追杀,每当他想要真正置身于艺术,这就是他必须最先完成的任务。可以说,这是他一生的累赘,从此之后,他不敢再接受任何无来由的馈赠。这,不是他不近人情,只是从前的折磨,是时间无法淡化的伤。
他很痛苦,因为他也盼望有人能理解他的古怪。他忍受着别人嘲讽他的道德,却依旧愿意这么痛苦下去。这痛苦,很神圣。
3
他是可怜的,与贝多芬的乐观主义不同,或许是专治的环境所迫,他生来就有一种哀伤。他明明非常富有,却对自己极为节俭极为随意,到最后,安心睡觉对于他来说竟成奢望。他太负责了,对工作太负责,也对自己的梦太负责。如此一个天才却在文化艺术的国度里把自己定位得如此卑微,除却生活的因素相逼,这是多么可悲!
在感情上,他一生未婚,对于仅有的几段爱情,或被对方不理解,或被时事搅得灰飞烟灭。他把侄子当成自己的儿子一般对待,却没使侄子把自己当父亲。到他临终前,他寄托于希望的侄子仅仅在意他的财富由谁来继承!到生命的末端,他只能把自身寄托于虚无的宗教。时光流逝,他生无可恋,日复一日地期待着死的解脱。
他是痛苦的,被世界逼得痛苦,被自己逼得痛苦。他的一生和艺术相连,因为痛苦,他不会绝望。到死的前一刻,他仍在完成他的雕塑。这痛苦,很神圣。
他神圣的痛苦,在岁月长河中永不被时光掩埋。他,值得每一个人,真挚相待,肃然起敬!
你不能把这个世界,让给你所鄙视的人。——安·兰德 《源泉》(尾记)
三列夫·托尔斯泰
老托
——怀念列夫·托尔斯泰
几乎所有人都会称老托是“伟大的作家”,但读完此书,我认为称其为思想家更为合适,而且,是一位具有现实主义的思想家。
如罗曼·罗兰所说,老托写作的最大缺点是缺乏永久的热情,或许,老托在意的不是文字本身,而更是通过文字传递的那一种信念。他说自己想说的,批判应该批判的。他的思想,永垂不朽,值得被所有人敬佩。
老托对于自己为民众呐喊的理想,永不放弃。出身于贵族的他,早已厌倦当时高层生活的残忍,对这种生活“欢乐建立在人民痛苦之上”的理所当然,他嗤之以鼻。他认识了很多的普通人,这些人胆怯,懦弱,却又真诚。在当时社会的黑暗统治下,本可以平安和睦的他们,痛不欲生。老托决意要拯救他们,还给他们一份安然。他把救赎当作己任,一生为此效力,可是无际的黑暗,让他到生命末端依然无法完成这伟大的事业。他有愧于心,期待死的解脱。这不是消极,因为变革本就不是他的义务。老托心中难掩的愧怍,或许只是别人一笔带过的“不可能”。
老托与当时著名的作家,并没有互相的欣赏,这其实很令人奇怪,因为屠格涅夫,福楼拜,高尔基,每一位都是为人民反抗的优秀作家。他们的本质,都是爱。不幸,他们的观点并不一致。当屠格涅夫在老托面前赞扬其女儿的慈善事业时,老托很不屑。屠格涅夫认为,只要是帮助,哪怕微不足道,也是好事;但老托认为,一个人能做慈善,说明其完全有能力为民众做更多,也同样懂得人民生活环境的水深火热。但其只行动了如此小的一部分便来邀功,内心可能只是想利用穷苦的人民来体现自己道德的高尚。可以说,老托的行动也没有被本来可以合作的有才之士理解。老托的呐喊,本是孤军奋战,但他却不卑不亢地一战到底。
如果说在当时,人民轻视自己,低估自己的力量,那么在某些方面,老托可能太高估了他们。在老托的作品里,流露出对于音乐的排斥,尤其是对于贝多芬的音乐,这同时也给老托带来了不少人的批评。事实上,贝多芬的音乐对于老托的童年有着不可埋没的影响力。每当音乐响起,他便会沉醉,痴迷,内心情感受了波动,思绪变得混乱。老托之所以拒绝音乐,可能是因为他认为连他都会无法自拔,人民如果被这迷惑,将会成为虚伪者的傀儡。可是他忘了,他有思索,才会在音乐中找到共鸣,普通人,总是只在意音符的本身,听过即忘。这一份高估,使得老托被一些他最爱的人们不理解,他的事业,再次滞足。
但是我想,对于老托最大的打击,是他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真理与爱,竟然无法共存。他与妻子互相深爱着,但是他们并不了解对方。老托的真理,是为了人民自己尽力而为,什么都可以不要;而他妻子只明白,这一种真理会让老托遍体鳞伤,她所希望的,是老托发挥出自己的才华,平平安安就好。老托想要卖掉房产去帮助人民,但他无法对自己深爱的妻子说出自己的真理——因为妻子并不相信,如果硬让她为了真理和老托在同一立场,可以说这只是老托玩弄妻子对他信任的一个谎言。老托最终离开了,为了真理把爱深藏。他郁闷,他不解,他不明白为什么真理和爱互相冲突,他不懂得为什么让世界变得博爱与向往真理竟是如此之难!
幸好,甘地出现了;幸好,老托的愿望达成了。
老托,他负责,坚强,勇敢,执着。他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品德,他的博大的胸怀,不分国度,不分人群,令人动容。他是伟大的作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行动者!
老托,谢谢。老托,请你安心。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6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网站更新速度:7分
使用便利性:9分
书籍清晰度:8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是否包含广告:7分
加载速度:5分
安全性:8分
稳定性:3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下载快(125+)
- 在线转格式(611+)
- 经典(101+)
- 小说多(60+)
- 微信读书(315+)
- 格式多(282+)
- 盗版少(110+)
- 五星好评(624+)
- 二星好评(507+)
下载评价
- 网友 孙***夏: ( 2025-01-01 21:28:46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宓***莉: ( 2025-01-05 06:44:41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堵***格: ( 2025-01-08 02:34:09 )
OK,还可以
- 网友 焦***山: ( 2025-01-02 05:06:23 )
不错。。。。。
- 网友 饶***丽: ( 2025-01-04 15:38:42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冷***洁: ( 2025-01-03 17:10:32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冯***丽: ( 2025-01-08 13:11:27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戈***玉: ( 2024-12-26 07:46:34 )
特别棒
- 网友 訾***晴: ( 2024-12-12 07:51:54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益***琴: ( 2024-12-28 08:58:38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后***之: ( 2025-01-01 16:09:51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林***艳: ( 2024-12-29 14:44:09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车***波: ( 2024-12-14 12:41:10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芮***枫: ( 2024-12-28 18:06:36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师***怡: ( 2024-12-18 04:42:35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习***蓉: ( 2025-01-06 21:35:14 )
品相完美
喜欢"从好奇到思考(5分钟读懂科学家小史上下) 还原科学发现瞬间涵盖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医学工程学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知识"的人也看了
- 9787564216085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幼年·少年·青年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建构解决之道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许维素著 SFBT二十年研究与实践核心理念与常用技术晤谈中应用的技术框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预订】The Cheerios Animal Play Book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亨格瑞会计学:管理会计分册(原书第4版)(Nobles)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中国健康保险与医疗保障体系改革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The Little Black Book of Management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2020年初级护师护理学师资格考试历年真题模拟试卷习题解析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How Artists See Jr.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1秒钟救急酒店英语口语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9分
人物塑造:9分
主题深度:5分
文字风格:8分
语言运用:6分
文笔流畅:5分
思想传递:5分
知识深度:4分
知识广度:9分
实用性:5分
章节划分:4分
结构布局:5分
新颖与独特:3分
情感共鸣:7分
引人入胜:4分
现实相关:4分
沉浸感:8分
事实准确性:7分
文化贡献: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