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职场妈妈生存报告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30:25

职场妈妈生存报告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职场妈妈生存报告精美图片
》职场妈妈生存报告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职场妈妈生存报告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208165434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10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33.95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0:25

内容简介:

......


书籍目录:

......


作者介绍:

......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乌鸦嘴事务所( 发布时间:2016-07-07 09:21:22

    三星半。对故宫的建筑没有仔细观察过的人看起来应该都会略懵逼,于是兴趣点集中在了八卦上。顺便图文的排版真心影响阅读感受……

  • 作者:杀手没有假期 发布时间:2023-09-16 11:50:38

    在陈伯吹文学馆读的

  • 作者:Lucky莉莉啦 发布时间:2018-12-18 20:12:43

    没有说服力。

  • 作者:Evan 发布时间:2023-09-04 11:23:51

    不适合零基础初学者,主要是因为基本原理性的东西都不讲;虽然书的结构很好看,但是细看内部知识点有些混乱;书中案例似乎有些吸引读者的成分;后面的章节代码很多细节都不讲,还要自己去翻其他资料,没意思

  • 作者:布拉多布拉皮特 发布时间:2023-03-06 17:18:27

    历史不只是男人的战争

  • 作者:海呆萌萌萌 发布时间:2015-11-18 09:23:08

    比牛津8和朗文当代5好用!有词源,例句选的也很好,例句的中文翻译也非常精妙。赞(≧▽≦)/。


深度书评:

  • 妈妈问我为什么跪着看书:一个航海故事如何成为最伟大的美国小说

    作者:辛维木 发布时间:2017-04-11 19:52:16

    (首发于个人公众号weimustudy)

    航海小说大概是我最不喜欢的小说题材之一。我不知道出海捕鱼的故事能写出什么新意,这个题材似乎早已被当代作家抛弃,正像这个职业在今天已被边缘化。大海上的旅程过于漫长而单调,非航海爱好者几乎不可能会觉得有趣。另外,船上都是男人,船下都是动物,我作为一个女读者可以理解他们身上发生的情节,但往往很难将心比心、受到触动。

    读梅尔维尔出版于1851年的《白鲸记》纯粹是因为看了锤哥主演的电影《海洋深处》,惭愧地想到自己作为一个在美国读了硕士的文学爱好者居然没读过这部“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小说”。早就听说此书艰深晦涩,说是小说,其实更像是一本关于鲸鱼的百科全书。我很好奇“百科全书一样的小说”到底是什么样,当然也做好了因过于无聊而中途放弃的思想准备。

    熟悉我欲扬先抑的习惯的朋友已经可以猜到结局了:我看得手不释卷、逢人就夸,最后把它列为我最爱的书之一。

    一本讲述19世纪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捕鲸业的书有什么好看的?

    一个男人和一条鱼的故事

    《白鲸记》的情节很简单:在鲸油的巨大需求催生出欧美国家捕鲸业的年代,一个名叫亚哈的老船长在一次出海时遭遇了一条白色巨鲸,被咬断了一条腿,从此亚哈执着于在茫茫大海中寻找这条白鲸。别人捕鲸是为了利益,而亚哈捕鲸是为了复仇。最后,亚哈终于找到了白鲸,但在搏斗中船毁人亡,只剩下一个头一次出海的少年侥幸存活,给后人讲述了这个故事。

    几乎所有对《白鲸记》的介绍都会提及亚哈偏执的追求。这个老人靠鲸鱼骨制成的假腿站立在颠簸的甲板上,即使在惊涛骇浪之中都目视前方、从不动摇,这种英雄般的执着令人敬畏,但他为报私仇而不顾全船人的生命、无视船员的提醒和恳求,这种独断专行的性格又仿佛把整本书变成了一个政治寓言。

    亚哈和白鲸的斗争象征了什么?作者梅尔维尔显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有人认为这代表了人对理想的追求,哪怕撞得头破血流都在努力靠近可能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有人认为这代表了人类和自然的搏斗,人类总想征服自然,殊不知自然根本不可征服。有人认为这代表了复仇之心的毁灭性,一个被复仇蒙蔽双眼的人最终也会变成怪物,他一切美好的品质都会逐渐凋零,甚至将周围人全都拖进深渊。

    还有一种现代的解读:亚哈无谓的追求可能象征着作者对捕鲸业的批判,白鲸的袭击是对人类杀戮的控诉,悲剧的结尾预示着过度捕捞最后将要遭致的报应。

    有人在政治事件中寻找隐喻,最典型的例子是小布什的中东战争:举兵横跨半个地球,为了寻找实际上根本找不到的东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它的大背景是人类对石油永不满足的欲望,正像百年前的人们对鲸油的贪婪一样。

    亚哈和船员的关系给了我们一点提示。亚哈的船“裴廓德”号似乎是个美好的大集体,白人、黑人、印第安人和亚洲人各尽其职、相处融洽,虽然仍有种族歧视,但不至于像陆地上的奴隶制那么极端。人人都想着多赚点钱早日回家,所以没有谁敢偷懒,有能力的人则会获得嘉奖。

    但亚哈非理性的追求却把船员们兄弟般的友好变成了一群人对一个人敢怒不敢言的服从。这一幕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无论是一个学校、一个企业,还是一个社区、一个国家,只要有组织的地方,一个领导错误的决策加上专横的性格很有可能把整个集体拖进漩涡。

    这一切都只是读者的猜测。也有可能梅尔维尔没想这么多,只是想讲一个人追捕鲸鱼的探险故事。但他又在书里留下各种线索,比如花大篇幅去写圣经里约拿和鲸鱼的故事,或者一次次在对鲸鱼的描写中插入对政治、历史和人性的观察,令人不禁浮想联翩,又因为找不到标准答案而不得不反复讨论,不同的解读不一定能反映作者的本意,但一定能折射出读者自身的观念。

    可能这就是为什么至今还有人在写关于《白鲸记》的论文,美国学校还在一遍遍教这本书,而这本书也值得多回味几次吧。

    (顺便开个脑洞,梅尔维尔在书中援引了各种关于鲸鱼的典故和文艺作品,但唯独没有提到关于鲸鱼旧称“leviathan”最著名的作品:英国政治哲学家霍布斯的《利维坦》。但梅尔维尔多次用leviathan一词指代鲸鱼,在开头的书摘里也引用了《利维坦》的句子,不可能不了解这本书。那么,为什么他“故意”遗漏了《利维坦》这本关于威权的书呢?)

    论鲸鱼的白色和亚哈的腿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如果能看英文原著就不要看中译本。

    如果能看英文原著就不要看中译本。

    如果能看英文原著就不要看中译本。

    不是贬损中文译者,而是想要准确地翻译出《白鲸记》几乎不可能。

    想象一下翻译莎士比亚,再想象一下翻译《大英百科全书》,最后想象一下翻译莎士比亚风格的《大英百科全书》,大概就能想象出翻译《白鲸记》有多难。

    这本书最“臭名昭著”的地方,就是它奇特的写作方式:在捕鲸的情节中插入大段关于鲸鱼的动物学资料,再突然转为舞台剧,一两个角色走进某个场景开始大段大段的独白。旁白的身份也令人困惑,前半部分的“我”一直是第一次捕鲸的年轻水手以什马利,但读者发现自己的视角开始切换到其他船员和船长亚哈的身上。

    换作今天,这本书很有可能被骂思维混乱、结构松散、冗长乏味。这本书刚出版时就曾遭遇这种批评。但仔细看书里的语言就可以发现,梅尔维尔的野心不在写一则有头有尾、结构工整的小说,而是写一部莎士比亚笔下那种情感迸发、自由舒畅的诗篇。

    看看这本书的目录就会明白它的不凡之处。里面有“早饭”、“上船”、“第一夜”之类的叙事部分,也有“鲸类学”、“抹香鲸的头”、“尾巴”、“龙诞香”之类看上去像是从科普书里抄来的部分。梅尔维尔用恋物癖般的细致去描述鲸鱼的皮肤、骨骼和内脏,但这还不够,他还写了艺术作品里的鲸鱼、历史上的鲸鱼故事、鲸鱼的化石,好像他自己就是执迷于白鲸的亚哈船长,搜集了所有关于鲸鱼的知识,一口气灌输给读者,丝毫不在乎他们的阅读体验。

    难怪有评论说,要是梅尔维尔出生在今天,恐怕一辈子都写不完这本书,因为他会上网去搜所有关于“鲸鱼”的条目,然后试着全都写进书里。

    但正是这种事无巨细带动了读者的情绪。你会发现你读得越多,对鲸鱼的了解反而越少了。你会惊叹深海里竟有这么多从未见过的庞然大物在游走,它们也许见证了比人类更早的历史,拥有某种人类没有的智慧,而人类自古以来就始终试图去寻找它、理解它、利用它,却连它的模样都画不精确。

    地球表面有70%被海洋覆盖,但即使今天我们都对深海的了解还极其匮乏,更别提梅尔维尔写作的年代了。当梅尔维尔指着山丘和星空,神叨叨地告诉读者说只要仔细观察也可以在那里发现鲸鱼时,读者不禁要思考:如果我们连鲸鱼这一个物种都弄不明白,那地球上、宇宙中,还有多少其他未解的谜团?

    如果说梅尔维尔对大自然的描述荡气回肠,那“鲸鱼的白色”一章只能用“骇人”来形容。在介绍了亚哈的“宿敌”白鲸后,梅尔维尔突然插入一章,同样是用强迫症般的笔法解释为什么白色会让人心生恐惧。他从古希腊神话里的白色讲到现代的白化病人,细数白色在历史上的象征意义。书里的捕鲸人之所以惧怕白鲸,很大原因是它和他们惯常抓捕的抹香鲸、露脊鲸颜色不同,他们说不出它的种类,有的甚至把它当成海怪。

    为什么代表纯洁的白色会激起人本能的反感和恐惧?梅尔维尔没有给出答案,而是用一连串问题结尾。他越提问,“白色”这个词似乎就越显得可怕。在我看来,也许没有答案就是答案,因为它告诉我们,我们不光不懂大自然里的各种生物,就连人类自己的大脑,我们都从未懂过。

    而在接近尾声时,梅尔维尔又花了整整一章去写亚哈船长用鲸鱼骨做的假腿。如果说船员恐惧白色的鲸鱼,那当他们看到亚哈白色的腿时,又作何感想呢?梅尔维尔用写鲸鱼的专注去写人,似乎又是在暗示,就像深海中有太多未知的角落一样,人心中也有太多我们从未发现(可能也不敢去发现)的秘密。

    美学中有个概念叫sublime(崇高),指的是艺术作品描绘的内容宏大而庄严,令观者心生敬畏,这和传统意义上令人愉悦的美形成了对比。譬如一场暴风雨可能不美,但它反映出大自然的威力却是崇高的。一字一句都动人心魄的《白鲸记》是sublime在文学中最典型的诠释。

    梅尔维尔的复活

    前面已经提到,《白鲸记》不是一本很容易畅销的书。

    梅尔维尔显然对它寄予厚望。他早期作品《泰皮》的成功促使他创作了续集,还借此娶到了波士顿名门望族的女儿。曾当过5年水手的他还有一肚子故事要讲,于是他怀着从未有过的野心,还有和好友霍桑那里获得的灵感,写下了《白鲸记》这本书。

    但他的书不光被英国的出版商删改得体无完肤,还遭遇了书评人的鄙夷。有人说他写的都是常识,有人说故事情节过于仓促,有人说书里的内容都是东拼西凑,缺乏整体性,还有人说他用的英语简直是“疯了”。

    《白鲸记》在英国只卖出了500本,远低于处女作《泰皮》的6700本。这本书在美国同样滞销。梅尔维尔靠这本书只赚了约1260美元,在他生命的最后4年,这本书已经停印。

    梅尔维尔后续的作品同样没有获得商业成功。最终,他甚至要去做海关检察员以维持生计,自掏腰包印诗集。穷困潦倒中,他在72岁那年死于心脏肥大,《纽约时报》的讣告上甚至印错了他的名字。其他名作家大都是从默默无闻成为人生赢家,只有他是从成功的起点一步步走下坡路。

    去世近30年后,梅尔维尔才被奇迹般地重新发现。1919年是他的百年诞辰。在那前后,以文学评论家卡尔·凡·多伦(Carl Van Doren)为首的学者为他写纪念文章、出版论著,他的作品开始渐渐为人所知。30年代,耶鲁大学教授斯坦利·威廉姆斯(Stanley Williams)指导了一批关于梅尔维尔的博士论文,开创了“梅尔维尔学”。到40年代,英国作家毛姆在《世界10大小说家及其代表作》中仅选择《白鲸记》为美国小说的代表,将其拔高到马克·吐温和爱伦·坡之上,《白鲸记》终于登上了神坛,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作为业余读者,我无法将《白鲸记》置于文学史中分析它在20世纪初被重新发现的原因。但仅从阅读体验来说,这确实是一本不讨同辈人喜欢,但容易受到后世读者欢迎的书。

    《白鲸记》出版于19世纪中叶,当时现代石油业刚刚起步,距离宾夕法尼亚州建造第一口油井还有8年时间,电灯泡更是还在试验中。鲸油仍然是照明的主要燃料,捕鲸也是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经济支柱之一。梅尔维尔只是个业余的捕鲸人,还总闲不下心来,不是跳船探险,就是参与叛乱。他对鲸鱼的描述在专业者眼中可能确实是常识,讲述的捕鲸故事可能也是报纸上常见的趣闻。

    但在鲸油淡出历史舞台之后,他的作品开始多了一份异国情调,人们可以跳出书里的细节,探寻它背后的隐喻。特别是到了捕鲸被视为残酷暴行的今天,亚哈对白鲸的追捕看似越来越没有意义,反而是渔场的耗竭和大自然的报复更加夺人眼球。我们大可以忽略书中弥漫的清教徒气息,把它当成一本环保小说来看,尽管这不一定是作者的本意。

    更重要的是,书里穿插的那些科普介绍不再是常识。我们这些读者从未出过海打过鱼,可能只是在动画片里见过鲸鱼,但却完全能按照他的描述想象出捕鲸船里的情景,读懂这个曾经很重要但已被淘汰的行业。历史的距离感叠加在大自然的崇高之上,更增添了神秘和庄严。

    而现代文学对情节、文体和语言的解构,也使我们更容易接受《白鲸记》中各种体裁的混合、不合传统的节奏和支离破碎的语言。甚至有人说,《白鲸记》是一部“后现代”小说,尽管后现代主义直到20世纪中叶才开始出现。所以,当后世的评论家毫不留情地解构那些白人男性写作的大部头经典时,《白鲸记》还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还能被一代代师生翻来覆去地解读。

    我不相信梅尔维尔故意写了一本领先于时代的书。他可能也曾迫切地想要扬名立万、像霍桑那样受人追捧,也必定会为自己的心血不受人赏识而心灰意冷。但他确实不顾当时人的陈规,写下了一个自己真正信仰的故事。而历史的巧合,最终促成了他的不朽。

  • 在晨光中涤荡尘怀

    作者:水底火焰 发布时间:2006-10-14 17:17:59

                               

               在晨光中涤荡尘怀

                                 ——再读梭罗《瓦尔登湖》

    题记:在一个变化迅速的时代,真有一种危险,那就是信息灵通和有教养是互相排斥的两件事情。要信息灵通,就必须很快阅读大量只是指南手册之类的书。而要有教养,就必须读比较少量的书,那是不同寻常地发生过,思考过,感觉过的人写成的书,这样的书必须慢慢地读,并且慢慢地去欣赏。

                                   

    写得无拘无束,没有一点迂腐和胭脂气,未必要表达什么看法,只传达给你一种温馨的氛围,有山野的气息,我相信一切自然的人都会被梭罗的《瓦尔登湖》柔柔的声音迷住。打开书,我们甚至可以听得见蛙声和鸟啼,看得见湖水的波纹和林中的雾霭。译者徐迟真正是得了它的神韵的,他在《译序》中这样的写道:

    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名其妙,莫知所云。

    是的,自然,是他灵魂的所在,自然就是美,一切的美含在了其中。而人在自然的关注之中,自然在风的关注之中,风来自天堂,来自神灵。风锁在了时间里了。那里一切都停住了,时间也停住了,时间就是一个孩子,一个在海滩嬉戏的孩子。瓦尔登湖在这里是清晰的。因为瓦尔登湖在梭罗的笔下已被描绘得毫发毕现了。

    《瓦尔登湖》是那种彻底拒绝浮躁的好书,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美丽蕴藏在里面,你要心无杂念地去捧读,心如止水还止水的沉静去思去读才能懂得这样做的好处。书中隽语不断迭出,犹如涓涓细流注入当下人们的心灵的荒原,给人以一种清新冲淡通脱之美的感受,自然,除了自然,好像什么也没有了。自然是存在之家,而人以自然之家为家。

    梭罗是自然之子,他教会了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把心沉下去,远离烦躁和世俗功利。才28岁的他成了爱默生的得力助手。张永义在一本书中这样说他,他的出走倒有点儿像闭关修炼,怎样置身于寂静的自然环境之中,而能心无杂念,让可耻的孤独感悄悄隐退。但梭罗在《经济篇》却这样说:“有些人说我的这个生活方式很怪僻,虽然我根本不觉得怪僻,考虑到我那些境遇,我觉得非常自然,而且合情合理呢。”而梭罗是喜欢孤独的。但孤独不等于寂寞,他说:“我喜欢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是的,他绝不是一个孤独者,而是精神上的富有者,我觉得他那自己那透明的,孤独的脑海里总会不断地涌起波涛,把沉积在海底的砂子都掀动起来,把水搅混了。月光下,他,在思想;月光下,他,更在写作!那满地的月光,在雕刻,将一个孤独的身影雕刻在大地上。或许那才是真正的“人,诗意的栖居”之所吧。

                                   

    梭罗用质朴的声音,欢快自信的语调告诫我们,一亿人当中才能一个人生活得诗意而神圣。读过《瓦尔登湖》才懂得何谓深邃纯净无杂质,有时我觉得它比蒙田的随笔,纪伯伦的先知更能使我感悟,领略智慧之美。梭罗心中充满理想与激情,他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信念,相信人的天性纯洁,人可以返璞归真,达到完美境界,坚信只有在简朴的生活中才能感觉上帝的存在,投身自然之中才能寻找自我。

    《瓦尔登湖》是真正伟大的作品,它能够直通你的心灵,深入你的骨髓,熔铸到你的整个品性和人格,甚至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当然,你得用心去进入。梭罗在《湖》中这样写到:“瓦尔登湖的风景是卑微的,虽然很美,却并不是宏伟的,不常去玩的人,不住在它岸边的人未必能被它吸引住;但是这样一个湖以深邃和清澈著称,值得给予突出的描写。这是一个明亮深绿色的湖,半英里长,周围约一英里又四分之三,面积约61英亩半。”通脱自然再平常不过了,但它时刻唤醒着我们记忆中的那份风景。“他说话语气很轻,带着几分痴傻:‘我也没有像鸣禽一般地歌唱,我只静静地微笑,笑我幸福无涯。’”

    梭罗眼中的湖不仅仅是一个湖,而且是一个充满着性情的湖。因为“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的,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侧出他自己天性的深浅。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就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岸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多少次,我也这样欣赏风景,我的心中的湖,然而我却常常是失望的。后来我明白了,世界上只有一个瓦尔登湖,而且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其实,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瓦尔登湖。

                                   

    当然,梭罗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而我们却从他那里发现许多的光亮。他在《阅读篇》中写到:“一个人如果不能相信每一天都有一个比亵渎过的更早,更神圣的曙光时晨,他一定是已经对于生命失望的了,正在摸索着一条降入黑暗的道路。”在《春天》中他又说:“我们需要看到我们突破自己的限度,需要在一些我们从未漂泊过的牧场上自由地生活。”好像他在给我们众生指明道路,“那末,走你自己的路吧。”梭罗好像对生活有一种妙悟,是的,一种真正的人生妙悟。这种妙悟不是从天而降,而是从瓦尔登湖那里思得来的。诚如他在书中的《结论》指出那样:“至少我是从实验中了解到: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期望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还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如果有谁认为梭罗仅仅是个隐士,那他便忽视了他还是位抨击时弊的演说家和诲人不倦的教师;如果有谁妄想从《瓦尔登湖》里获得亲近泥土的捷径,那么就借问牧童和鹧鸪。

    当代著名散文家苇岸在《我与梭罗》一文中,这样的推崇梭罗:“最终导致我从诗歌转向散文的,是梭罗的〈瓦尔登湖〉。当我初读这本举世无双的书时,我幸福地感到我对它的喜爱超过了任何诗歌”。敬仰之情可见。“梭罗的散文也未丧失俊美的‘诗意’,而我因为倾心梭罗这种自由,自意,像土地一样开放的文字方式。”的确,在他的散文《大地上的事情》里我们可以读出这样的诗意来。

    在这之前,我没有读过如此的令我着迷的书,她也让我一度不安的心在这里找到了真正的家,我的心灵之家。里面蕴涵无限丰富的内含,而我的笔在这里显得多么的掘劣,我恨我自己。我恨,但我没有忧伤,我反而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正是在这个时候,我遇上了她。或许这是一种宿命。是的,宿命。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那么的喜欢她,那么我可以毫无夸张的说,我在她身上发现了我自己。

    “在白昼的繁忙生活之中,我有时读它还读不进去,似乎我异常喜欢的在本书忽然又不那么可爱可喜了,似乎觉得它什么好处也没有,甚至变得将信将疑起来。可是黄昏以后,心情渐渐的寂寞和恬静下来,再读此书,则忽然又颇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来辨不出来味道的章节,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哀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这《瓦尔登湖》毫不晦涩,清澈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 徐迟在《译序》中这样的道出了读此书的真谛。白天,黄昏,夜深人静,在这三种不同的时间读书,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心境,得到的味道自然也是不同的了。我当然没有这样的读过这本书,但我能体会到个中的滋味。好像我要说的话都被他说尽了一样。而我又能说什么呢。唉唉,恨不能相见。

                                   

    梭罗《瓦尔登湖》的意蕴,恐怕只有在日本文学中才能找到同感的典型。尤其是川端的小说,怎一个“细”字,“淡”字了得,那是另一种审美体验的全面与细致。梭罗诗意的散文与川端散文的小说都要在虚静中阅读的,在虚静中才能体悟到其中的好处。。

    梭罗是要主张回归自然的。但梭罗与陶渊明不同,“梭罗到瓦尔登湖去,并非想去做永久‘返归自然’的隐士,而仅是他崇尚‘人的完整性’的表现之一”。当代散文家赵丰在《想象梭罗》中精彩的道出了二人的区别,他这样的写道:“他真的想做隐士吗?为何不到人烟罕至的更遥远的森林去?我的答案是梭罗是一个思想家,而非陶渊明般的隐士。陶渊明构建了桃花源,是想自得其乐,而梭罗呢?他却是通过独居来解析人类的心灵。区别就在于此,从这点来说,梭罗的境界远远高于陶渊明的境界。他的清静和陶渊明的清静有着本质的区别。”是的,这两份悠然或恬静是不一样的。而梭罗更叫我着迷。回归自然,,回到自然中去,做一个自然中的人,一个自然的人,去感悟自然的妙处,领略自然的真谛,这是他一生的追求。他窥到了自然的堂奥,好像在笑,笑我们芸芸众生。梭罗致力于把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变成艺术性的,一种审美的生活,它依靠的是自己:自己耕作,自己收获,感受四季的变化,为春天的到来而欢欣,他倾听,他真正体验着自己,把美学贯彻到他的生活,他的写作中,他说:“片刻的美好经验比一座月亮一般高的纪念碑还要值得记忆”。他是从审美体验中获得真理和伦理。

    他在一段日记里又这样写到:“人们常在我耳边叮咛,用他们的美妙理论和解决宇宙问题的各种花言巧语,可是对我并没有帮助。我还是回到那无边无际,亦无岛无屿的汪洋大海上去,一刻不停地探测着,寻找着可以下锚,紧紧地抓住不放的一处底层的好。”那是一颗朴素淡然的心,单纯而又明晰。“在我们热忱地发现和学习一切事情的同时,我们要求万物是神秘的,并且是无法考察的,要求大陆和海洋永远地狂野,未经勘探,也无人测探,因为它们是无法测探的。我们决不会对自然感到厌倦。我们必须从无穷的精力,广大的巨神似的形象中得到焕发,必须从海岸和岸上的破舟碎片,从旷野和它的生意盎然的以及腐朽林木,从雷云,丛连下三个星期致成水灾的雨,从这一切中得到精神的焕发。”谁能有如此的妙悟呢?自然才是存在之家。读《瓦尔登湖》同样能使我得到精神的焕发,甚至有点脱胎换骨的味道。

    虚静,纯净和深邃本来就存在于瓦尔登湖之中。《瓦尔登湖》的题词道出了真谛:

    我并不想为沮丧写一首颂歌

    倒是要像站在自己的栖所抱晓的雄鸡

    劲头十足地夸耀

    哪怕只为唤醒我的邻居

    当年大思想家奥马尔看到《古兰经》时惊喜地说:“把世上的图书馆都烧掉吧!因为它们的思想精华都浓缩在这一本书里了。”我也很惊讶,暗暗在嗤笑他的狂,但现在我真正的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好处了。

    梭罗是难以谈尽的,同样,想象梭罗也是困难的,真的。好像就是一种宿命,无可奈何地,我深深地爱上了《瓦尔登湖》。她好像一轮朝阳,一个年轻的命运女神,她叫我为之神往,为之倾倒,我已经被她彻底的魅惑了。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3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5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mobi(524+)
  • 全格式(467+)
  • 微信读书(322+)
  • 速度快(286+)
  • 强烈推荐(368+)
  • 服务好(349+)
  • 四星好评(395+)
  • 中评(260+)
  • 差评少(342+)
  • 内涵好书(229+)
  • 体验满分(662+)
  • 目录完整(419+)

下载评价

  • 网友 汪***豪: ( 2024-12-28 16:13:31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寿***芳: ( 2024-12-24 15:51:23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饶***丽: ( 2024-12-26 06:08:00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訾***雰: ( 2024-12-13 18:04:51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索***宸: ( 2025-01-06 05:49:03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堵***洁: ( 2025-01-04 11:38:45 )

    好用,支持

  • 网友 国***芳: ( 2025-01-07 06:01:48 )

    五星好评

  • 网友 权***颜: ( 2025-01-05 09:28:15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石***烟: ( 2024-12-21 11:52:20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康***溪: ( 2024-12-20 09:04:13 )

    强烈推荐!!!

  • 网友 后***之: ( 2024-12-12 03:59:29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宫***玉: ( 2024-12-31 15:01:30 )

    我说完了。

  • 网友 孙***夏: ( 2024-12-20 23:35:09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