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弗洛伊德:爱欲与升华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25:22

弗洛伊德:爱欲与升华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弗洛伊德:爱欲与升华精美图片
》弗洛伊德:爱欲与升华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弗洛伊德:爱欲与升华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06053884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03
  • 页数:207
  • 价格:22.5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25:22

内容简介:

  “爱洛斯”,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Eros,中译名为“爱欲”或“爱本能”。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实即“爱洛斯人格理论”。

人格的超我和自我,靠“爱洛斯”提供能源;人格的转移与升华,实质上是对“爱洛斯”的转移与升华;人格的内在冲突以及对这些冲突的防御、消弭,也都是“爱洛斯”在中间“作祟”或“做功”。

人格也是一个生成、流变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源到流,须臾不可缺少爱洛斯冲动。爱洛斯是人格生成之源。人格流变的心路历程上,暗礁处处,障碍重重;有悲剧性的“俄狄浦斯情结”,有扑朔迷离、云遮雾障的梦,还有形形色色的心理焦虑。一路上,爱洛斯扮演着双重(乃至多重)的角色;它既是这些障碍本身,或者说是这些障碍的心理根源;又为人格主体去蔽越障提供心理能源和操作方式。

《弗洛伊德:爱欲与升华》正是在“建构”与“流变”这两个不同的维度上,立体地揭示“爱洛斯”对于人格的深层意义,并展示“爱洛斯人格”的整体风貌与魅力。《弗洛伊德:爱欲与升华》在完成对“爱洛斯人格”的纵横(或“动静”)描述之后,依次描述“爱洛斯人格”及其理论对艺术创造、对日常生活、对弗洛伊德之后的心理学思想的巨大影响。


书籍目录:

绪论:爱洛斯,永恒的话题

 一、奥林匹斯山顶的爱神

 二、柏拉图与爱洛斯

 三、爱洛斯人格面面观

第一章 摘下你的面具

 一、两千与五十

 二、斯芬克斯之谜

 三、认识你自己

第二章 冰山下的神秋

 一、弗洛伊德的地图

 二、三楼入口处的警卫

 三、爱洛斯理论的基石

第三章 爱洛斯模式——跨世纪的奇迹

 一、从心理地形图到人格结构图

 二、一锅沸腾的激情

 三、一仆三主

 四、道德硬币看两面

第四章 爱洛斯——人格之源

  一、重返爱洛斯

 二、人格元点

 三、生本能,死本能

 四、神秘的欲望谷

第五章 俄狄浦斯——人格之流

 一、俄狄浦斯情结

 二、青春徘徊

第六章   白天与黑夜的梦——人格之蔽

 一、贪睡的医生

 二、拨雾见渚,曲径通幽

 三、看家本事

第七章 焦虑——人格之碍

 一、洪水猛兽

 二、我想要——我害怕

 三、生活真是不易啊

 四、红灯之后是绿灯

第八章 柳暗花明——人格之升华

 一、不做水仙花

 二、需求与满足

第九章 爱洛斯——美之根柢

 一、寻找回去的路

 二、美的观念植根于性的激荡

 三、病玫瑰

 四、沉默的羔羊

第十章 打开柜门

 一、为了忘却的记忆

 二、不愿开会的议长

 三、尼采的记忆与骄傲

第十一章 人格大师的人格

 一、《秘密纪事》

 二、“我仿佛被连根拔起”

 三、“光荣的孤立”

 四、“最后的饥饿”

第十二章 走出“爱洛斯”

 一、荣格:集体无意识

 二、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三、弗洛姆:第三思潮

 四、马尔库塞:从弗洛伊德到马克思

结语:关于爱洛斯的跨世纪思考

  一、两起两落话弗翁

  二、社会转型与人格重铸

  三、升华的爱洛斯——魅力永存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第一章 摘下你的面具

    他解答了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的谜语,他是本事最高强

    的人。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生活中常常有这种现象:某一个词,男女老少都在使用,而且使用的频率很高,但如果让我们马上给这个词下一条准确的定义(不能太罗嗦),我们多半会交白卷。一一不信,您试试。

   “人格”,便是这类词中的一个。

  从公元前一百年于古希腊诞生之日算起,“人格”一词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两千多年来,各种各样的人,从各种各样的角度,为它下各种各样的定义。结果如何呢?直到我们写这本书的21世纪初期的仲夏,“人格”,仍然没有一条既真正属于它自已,又为各个行当的专家们所公认,为方方面面所接受的定义。

   于是,当我们打算正式地介绍并述评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时,遭遇的第一个障碍,便是如何为“人格”定义。明知这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但我们别无选择。

    一、两干与五十

   人格的拉丁文是Persona,法文是Personne,英文是Personality。

  先讲一个故事:古罗马时代,有一位天才的演员,其演技无可挑剔,遗憾的是,这位演员是斜眼。为了遮丑,他只得戴着面具上台。这个“面具”的拉丁语就写作Persona;Persona,便是“人格”一词的词源。

   有的语言学家对此提出异议:Persona其实是指假面具上那个大嘴巴;不对,又有人纠正:是指插在嘴中的芦管装置,其作用是扩大演员的声音,类似于今天的微型话筒。

   大嘴巴也好,芦管装置也罢,反正与假面具有关。演员戴着面具上台,扮演着某个角色,塑造着某种性格,他演得很出色,表现出他的才性与品质,他受到观众的欢迎,在社会上赢得了声誉……与Persona相关的这件事情,一下子就为“人格”提供了四条定义:(1)外表的样子(不是真正的自我);(2)演员在戏剧中充当的人物性格或角色;(3)一个具有优异品质的人;(4)声望与尊严。从这最早的关于“人格”的四条定义中,我们得到何种启示?人格,是一种双重的意指:既指外部的,亦指内在的;既指“装”(即“表演”)出来的,亦指真实的。前者是假定的、非本质的、虚构的存在,后者则为事实的、本质的、至关重要的存在。

  ……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爱洛斯”,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Eros,中译名为“爱欲”或“爱本能”。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实即“爱洛斯人格”理论。

人格的超我和自我,靠“爱洛斯”提供能源;人格的转移与生活,实质上是对“爱洛斯”的转移与升华;人格的内在冲突以及对这些冲突的防御、消弭,在中间:“作祟”或“做功”。

人格也是一种生成、流变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源到流,须臾不可缺少爱洛斯冲动。爱有滥觞之处;风筝飘去,扶摇入云端,还有执线之手。爱洛斯,便是滥觞,便是风筝手。人格流变的心路历程上,暗礁处处,障碍重重;有悲剧性的“俄狄甫斯情结”,有扑朔迷离、云遮雾障的梦,还有形形色色的心理焦虑。一路上,爱洛斯扮演着双重(乃至多重)的角色;它既是这些障碍本身,或者说是这些障碍的心里根源;又为人格主体去蔽越障提供心理能源和操作方式。它是人格舞台上最活跃的演员,既唱红脸,又唱花脸,把一台戏弄得有声有色。

本书正是在“建构”与“流变”这两个不同的维度上,立体地揭示“爱洛斯”对于人格的深层意义,并展示“爱洛斯人格”的整体风貌与魅力。本书再完成对“爱洛斯人格”的“纵横”(或“动静”)描述之后,依次描述“爱洛斯人格”及其理论对艺术创造、对日常生活、对弗洛伊德之后的心理学思想的巨大影响。


精彩短评:

  • 作者:流星99在江湖 发布时间:2018-12-15 15:30:18

    通过本书,一小时可了解市场营销1.0、2.0、3.0的主要内涵和演进过程,从产品为中心,到3C、STP、4P,再到品牌化,符合本书“轻松读”的定位,从这个角度,可以给五星。比科特勒的砖头书好读多了。

  • 作者:陈荣超 发布时间:2015-01-18 16:52:10

    认识自己。

  • 作者:Pale 发布时间:2013-06-08 16:13:27

    蛮有启发的

  • 作者:Lili Chou 发布时间:2019-02-18 20:39:23

    平易近人,深入浅出,不能否认弗洛伊德的贡献确实十分巨大。

  • 作者:RunbabyRun 发布时间:2013-12-16 21:48:21

    消解了不少我对Freud此前的误读 nice

  • 作者:林空空 发布时间:2014-06-29 11:41:15

    通俗易读,使此刻重拾对心理学对知识的欲求。


深度书评:

  • 团圆梦魇

    作者:曹疏影 发布时间:2009-03-20 13:50:35

    团圆梦魇

    曹疏影

    这一次,皇冠出版社用了一个很笨的修辞:“最后的遗作”。是得这么笨,因为前些年出《同学少年都不贱》、《重访边城》,已经把“最后”、“遗作”、“唯一”都用遍了。这还不算,笨修辞下陡然一朵大粉花,庸俗不堪,这封面就不是给文艺读者作的,因为出版社当然知道,无论封面怎样,张迷们还是会照买,而他们要赚最多的钱,完全不顾这调调与内文天差地别。

    读者那一边呢,谈论《小团圆》是写得差的自传体小说还是写得好的小说体自传的人,不免多此一举,因为大家心急要看的,是名人八卦,才女性事,是张爱玲竟然也堕过胎,是他和她、她和她……竟然都“有过”?这不是《红楼梦魇》,而是张国荣演贾宝玉的那出《红楼春上春》。

    其实再过些时候,索隐派要说的可能就也差不多了,我先说些易见却意味深长的,因为看过胡兰成的《今生今世》,看《小》时发现一些时刻似是有意对照来写,不是刻意申诉,而是这些时刻对二人来说都是记忆中的纠结点。

    比如胡兰成跑路时张爱玲去乡下看他,张给彼时胡的新爱画像一节。《今》中如此写道:“爱玲尽管看秀美,叹道:‘范先生真是生得美的……’当下她就给秀美画像……她却忽然停笔不画了。秀美去后,爱玲道:‘我画着画着,只觉她的眉眼神情,她的嘴,越来越像你,心里好一惊动,一阵难受,就再也画不下去了,你还只管问我为何不画下去!’言下不胜委屈,她看着我,只觉眼前这个人一刻亦是可惜的。”

    在《小》中:“他带巧玉到旅馆里来了一趟。九莉对她像对任何人一样,矫枉过正的极力敷衍。实在想不出话来说,因笑道:‘她真好看,我来画她。’……画了半天,只画了一只微笑的眼睛……之雍接过来看,因为只有一只眼睛,有点摸不着头脑,只肃然轻声赞好。九莉自己看着,忽道:‘不知道怎么,这眼睛倒有点像你。’……之雍把脸一沉,搁下不看了。九莉也没画下去。”

    在胡笔下,张爱玲可以爱屋及乌,即使表露委屈,也随即被对胡的怜爱冲荡开来;但在张笔下,画像却是又伤恸又自尊时的“敷衍”。胡兰成太自恋,所以误解了张爱玲的骄傲,《今》在在称赞的奇伟大度,并非张“糊涂得不知道妒忌”,而是因为她的骄傲,九莉的骄傲令她给之雍的信里一定要删去那句:“没有她们也会有别人,我不能与半个人类为敌。”

    另一时刻是在上海的永别:

    《今》:“是晚爱玲与我别寝。我心里觉得,但仍不以为意。翌朝天还未亮,我起来到爱玲睡的隔壁房里,在床前俯下身去亲她,她从被窝里伸手抱住我,忽然泪流满面,只叫得一声‘兰成!’这是人生的掷地亦作金石声。我心里震动,但仍不去想别的。我只得又回到自己的床上睡了一回。天亮起来,草草弄到晌午,就到外滩上船往温州去了。”

    《小》:“次日一大早之雍来推醒了她。她一睁开眼睛,忽然双臂围住他的颈项,轻声道:‘之雍。’他们的过去像长城一样,在地平线上绵延起伏。但是长城在现代没有用了。她看见他奇窘的笑容,正像那次在那画家家里碰见他太太的时候。‘他不爱我了,所以觉得窘,’她想,连忙放下手臂,直坐起来,把棉袍往头上一套。这次他也不看她。”

    按胡文,二人“别寝”是因张不喜胡与小周秀美之事;而在《小》中(此引段落之前文)除了这些,还有之雍言谈、思想上屡屡显露的庸俗(要九莉脱衣验身的那个之雍更简直猥琐不堪)。晨早唤名那一刻,胡文只见到爱玲的满腔爱恋不舍,张文中的九莉却只有乍醒一时情迷旧日,但霎时清醒,但已经决定要忍痛抽身。至于胡文中“草草弄到晌午”之事,在《小》则交待为之雍搜检九莉抽屉,九莉还金断爱;此后之雍也写过信来盟誓,但九莉没有理他。

    略举两例,可见《小》出版的必要。此前关于胡张关系的正面文字,竟只能依从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多少传记作者为此扼腕。所以我想,关于出版的道德讨论大可不去理会,宋以朗举卡夫卡的例子举得很有道理,出版社要借此捞一笔也是昭然之心,我们只看这一次确是张爱玲自家发声这一个理由,就应该感谢《小》的出版了。

    此处辨析罗生门,不是非要一校真伪,指责谁负了谁,胡兰成的美辞我相信至少有七分是自我打扮,但剩下两三分则是他自己真正糊涂,昏昧。对昏人的谴责若超过了他昏昧的比例,就不值了。所以评判胡兰成个人事小——况且那更多是张爱玲自己的事,但有一样不吐不快,就是胡身上反射出的封建意识,被他的语言打扮得天花乱坠,但他是封建就是封建,也就是说,在当时追求新思想的环境下,胡兰成——千千万万个胡兰成的只鳞片影在他们身上探头探脑的男女——是老土就是老土。

    《今》中反复描摹的那个天神张爱玲,可并非《小》中的九莉。好事者最喜欢跟胡兰成一起忽悠张爱玲“顶天立地,世界都要起六种震动”,可看下去就发现,即使在《今》里,胡心中臆想的那个完美张也与现实张之间也大有差距,胡还为此扼腕惋惜,长叹他的爱玲怎么竟有妒忌云云,其实胡不过希望张爱玲远远地在上海守着他们二人的感情:既不来他身边烦他;也不去和别人谈情说爱。

    前者可见张爱玲去乡下探胡,胡十分不快,《今》中自述他几乎当面就“粗声粗气骂她:‘你来做什么?还不快回去!’”,他的理由是这样千里迢迢为男人拖累岂是他心中的张爱玲应当做的,但《小》里则讲述了彼时藏匿小城的之雍对九莉可能引人注目的害怕。后者则可见于前文所述之雍返回上海与九莉告别的那个上午,之雍曾把她的抽屉和字稿翻个“乱七八糟”,前一晚又要检验她的身体以确定她是否又“有了别的恋人”……

    所以说胡对张的想象除了文学层面,和老农地主直无二致,五四运动在这样的人事上失败得可以。这不是评论胡兰成个人,因为这种态度放在今天的华人社会中显然也面熟得不得了。

    由此,《小》给了我们一次考校语言的机会。之前读《今》,已经觉得胡兰成的美辞下其实是言辞闪烁、文过饰非,但此书仍然获得谀评如潮。《今》对张大举评论,反而模糊了她的本来面貌,越读越像自恋意淫;《小》对胡未发恶声,只是从语言神态着手,描摹出一个复杂的对方,他的侧面令她爱,他的正面则胆小昏庸,令她怀疑,也描摹出一个复杂的自己,拙笨自卑聪明高傲伤害机遇杂陈并道。与《今》刻求空灵的言辞不同,《小》的语言面貌相当踏实,全无此前典型张爱玲式的炫耀、小聪明、大惊小怪和那种有一非要说成三的架势。很多为张迷乐道的比喻,眩目奇巧,时嫌刻意做作,《小》也有这类修辞,但相对清健得多,好像是对一个肯听她讲的熟人说话,不需用力和漂亮。

    减少的还有情调化的语气尾巴,这种语气太多,常令她的好作品打了折扣。胡兰成自述受张的语言影响,其实他发挥张爱玲语言中的那部分情调态度恰恰发挥到糟糕一面去了:胡的美辞多只用于拔高事实,美化事实,将自己情调化,无赖了还有一大堆道理,并为此沾沾自喜。张的美辞则用于点破事实,直掘人心,二者根本是背道而驰的。《小》里也直接说出了张对此套路的反感:“之雍便道:‘你这样痛苦也是好的’。是说她能有这样强烈的情感是好的。又是他那一套,‘好的’与‘不好’,使她憎笑得要叫起来。”将结尾处尤其痛快,九莉看之雍的信:“一看见‘亦是好的’就要笑”——“亦是好的”,多少胡迷受过这个腔调的影响恣意低迴。

    《小》的结构也出彩。它同张的大部分作品不同,叙事散乱,意随笔到,部分写童年的闲散段落实在让人想到《呼兰河传》,不过实际上,这也都是现代小说的惯常写法。但学者型张迷们还是会举出部分段落认为完全无关宏旨,突然出现的人名要到几页后才知来龙去脉,由此可见它的行文粗糙云云,可事实上这些都在意识流小说常见。《小》开头用了整整两章描写香港的读书生涯,一直写到日战,也被认为不吸引,无作用,人名纷出如“点名簿子”,但实际上正是为全篇打好了精细与惶惑并陈的底子,越是不厌其烦地堆灰,后面才越能激荡粉尘。根据张爱玲的信件,这是一部“酝酿得实在太久”的小说,多番修改而未讫,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其实是一个动态的文本,但正是这个深思熟虑过的非定稿,反叫读者更能体会她的心思笔意,那多处转折在事实交代方面或许突兀,实则处处皆有相通相成的心理依托。

    张爱玲没能完成修改的原因是什么呢?据宋以朗的序言,宋淇初阅小说后力劝张爱玲大改,举出很多原因,比如“无赖人”胡兰成尚且在世,比如文学同行的嫉妒等等,修改意见是进一步褪去自传色彩,将以胡兰成为原型的“邵之雍”改为地下工作者,贪利成为双料间谍后又被雇主之一干掉,这样,汉奸胡兰成总不会跳出来说自己就是那个地下工作者了吧。此外,宋淇还建议《小团圆》的结局应当是邵死后,她的女人们聚首对质,一对就对出他原来“是这样一个言行不一致,对付每个女人都用同一套”的男人,让女主人公“彻底幻灭”。宋淇的策略周全,是好莱坞、媒体人、文化人……的路子,却不是作家的路子。作家的路子不周全,可是耿介。张爱玲反对宋淇建议的“幻灭”,她在信中坚持,她想写的恰恰是“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宋以朗在序里说张爱玲“根本舍不得‘销毁’《小团圆》”,我则认为张爱玲根本舍不得修改《小团圆》,至少是舍不得按照那种齐备得有如四喜丸子的方法修改。

    “到底是中国”,张爱玲曾在《中国的日夜》里惊叹,但这却是不可能容她的中国,《小》结尾写及在海外看中国杂技团演出,“花样百出”,又道:“到底我们中国人聪明,比海狮强”,这“花样百出”的何尝不是胡兰成、何尝不是他自诩代表的中国“文化”?文学毕竟不是文化,长大后的张爱玲更知道“聪明”从来只是二等文学的标准,所以张爱玲到底并不聪明,《小》到底并不聪明,甚至不显得漂亮。从小说的形式来说,一头一尾那段完全重复,也算是团圆了,可写的终究也是梦魇:大考的早晨——“斯巴达克斯”奴隶叛军遥望罗马大军摆阵,这大军可是压倒性的屠杀机器——“完全是等待”——等待什么呢?当然是等待死亡。张爱玲就是把一个万人期待的团圆写成了梦魇,那些想看华丽文字的、想看高级艳照门、真实版《色,戒》的,最终看到的还是梦魇,文字的粗砺,为的叫人直面这梦魇如许荒凉。

    九莉在离开之雍十年后,唯一的一次梦见他,是一个“好”的梦,青山树影中,好几个小孩,“都是她的”,接着“之雍出现了,微笑着把她往木屋里拉”九莉醒来后快乐了很久很久——快乐的是九莉,这个梦要是在张爱玲生平中成真,那她就只有恐惧的份了,对于受尽伤害的她来说,如果还要如此好莱坞地自欺,这才是真的梦魇。再过二十年后,开笔写《小团圆》的张爱玲,已经深昧人间梦魇之味,在众人脍炙的最“儿童不宜”的一段,人人都看见“兽在幽暗的岩洞里的一线黄泉就饮”之兽饮轻狂,可是殊不知张爱玲此刻的觉悟,尽在“黄泉”二字,冥冥结合。

  • 浅谈美国选举

    作者:龙庭皓月 发布时间:2020-08-20 18:26:13

    本书简要介绍了美国的选举制度,全书比较简短,有些概念也没有解释,简略地讨论了美国政党的性质及其和选举制度的关系,以及美国各级选举流程的大致情况与不足之处,最后针对如何完善选举制度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些问题,引导读者去思考什么样的民主是好的民主。

    要实现民主,就要建立一套民主的选举制度,而美国的选举制度离不开政党的作用。美国的政党服务于选举制度,既没有严密的上下级组织,也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作为指导,不要求党员绝对忠诚,更不以永久掌握政权为目标,政党领袖也没有权力管制以该党名义当选的官员。而且美国各州相对独立,每个州的选举制度都不太一样。简而言之,美国的政党以选举为目标,而政党凭借自己的政策组合来吸引选民,为本党候选人提供竞选资源,组织竞选活动。正如序言所说,美国选举的本质是候选人所代表的政策主张的竞争。美国的政党与选举制度密不可分,政党推动选举活动的进行,并发动人们前去投票。

    最重要的选举活动无疑是总统的选举。从总统候选人的提名流程来说,提名大会只是走个形式,往往在大会开始之前,代表们便都有了自己承诺支持的对象,只要获得过半的票数,提名资格就能确定。关于代表的选举,或者是以总统候选人为准的初选,或者是候选人推举大会,具体过程各州有不同规定,十分复杂,总之是根据民众或者党员对于候选人的支持来确定代表,某个候选人的支持率比较多,支持这个候选人的代表就会被选为参加提名大会的代表。所以在提名大会之前,提名资格就已能确定。这里的问题在于,很多州都把初选或者推举的日期提前,以在选举中获得更大的影响力,结果是整个提名流程“重点全在起始阶段”,而那些初选日期靠后的州,其参会者对于本党提名对象的影响力就很小了。

    在影响竞选结果的因素中,除了竞选者的个人声望,组织能力以及政策主张之外,竞选资金的筹集是关键因素,这也是美国的民主选举被称为有钱人的游戏的原因。尽管1976年生效的《联邦竞选法》规定竞选资金由公共资金进行匹配,以遏制竞选成本的过度攀升,但2000年小布什却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通过私人关系来募集资金,以避免后续的开支限制。有人担心这样会导致选举被富人操纵,但实际上候选人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募集到大量普通民众的捐赠,从而形成大笔资金。候选人可以选择使用联邦资金或者决定自行募捐,所以关键是,那些自行募集资金的候选人,其竞选资金是否可以超过联邦匹配资金的开支上限?

    对于竞选流程的批评,主要在于,美国大选竞选的成功与否,其所依赖的因素,竟然与如何选出一个好总统没有关系。竞选的成功与否主要有赖于候选人的好名声和演讲能力,竞选资金的充裕,并要得到党内大佬的支持,以及吸引不同民众的政策主张。而整个选举体系,对于候选人的能力经验都没有任何要求,候选人仅凭少量投票者就能获得提名,初选时民众的投票率很低,还有,在竞选后期才选出代表的州对于竞选结果没有太大影响。最后,由于竞选流程时间紧凑,而且竞选活动大部分安排在起始阶段,导致大量普通民众还未关注大选时提名人就已确定,因而民众往往对两党提名的候选人并不满意。

    要当选总统,候选人除了要吸引选民为自己投票,还需要得到过半的选举人票。在选举人团制度下,每个州被分配一定选举人票,数量等于该州众议员人数(435)加参议员人数(100),再加上哥伦比亚特区的3张选举人票,一共538张选举人票,所以需要至少270张选举人票才能竞选成功。美国大多数州实行“胜者独占”,即如果一个候选人在该州获得相对多数的民众选票,那么支持这个候选人的选举人就会当选,也就是说这个候选人将得到该州的全部选举人票。在这样的制度下,如果某个候选人以巨大的民众选票优势赢得了某个州的选举人票,而他的对手只以微弱优势赢得一个与那个州选举人票数量差不多的州,就会导致明明他获得的民众选票更多,却只能得到和对手差不多数量甚至更少的选举人票。2000年和2016年的大选,都是这样的原因,导致小布什和特朗普虽然民众选票少于对手,却因选举人票更多而当选。

    本书重点在于分析总统选举,但不表示其他职位就不重要,在美国的联邦制度下,各州的独立性很强,州长及其之下的各级政府官员才是实际管理地方政务的关键群体,还有作为立法机关的国会参众两院,其议员的选举也要定期举行。在这些职位的选举上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民众对于地方选举的关注度不够,有些竞选活动的民众投票率很低,候选人也遇不到什么挑战,大多数议员在换届选举时都能轻松连任。

    尽管有这样多的问题,美国的政治体系还是很优秀的。作者写道:“让美国人感到自豪的是,他们的政治体系提倡竞争、全体民众平等与,并且由民众控制政府。反对者可以公开批评执政者,他们也的确这么做。在职者如果在竞选中失利,他们就此离任,将权力和平转交给击败他们的人。这种代表制竞选流程已经健康运作了两个多世纪,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由民众掌控权力的时代。”

    的确,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制度,而民主制度无疑是近代以来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也是最符合广大民众的利益和意愿的政治制度。尽管在像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其选举结果被政治精英和资本家联合操纵的可能性很大,但我觉得人性本就如此,你怎么知道他们不是自愿被操作的?大多数人本身就对公共事务了解有限,见识有限,如果他们认为某个精英人物可以代表自己的利益那也无可厚非,只要他们是自愿相信这一点。而且,就2016年的大选来说,恰恰是在主流媒体和精英人物普遍都不看好的情况下,特朗普反而当选了。由此看来,刻意不受主流媒体和精英人物影响的民众并不能作出最明智的选择,他们反而更容易受到民粹主义的影响。

    我认为,好的制度是既要限制政治精英、资本家以及少数特权阶层肆意操纵政权,又要遏制多数人暴政的出现,避免社会倒向民粹主义,能够兼顾不同社会阶层的意见,在民众充分参与政权的基础上,在充分考虑民意的基础上,同时参考政治精英的专业意见,最后作出合理的决策。作者开篇就提到,“各种民主政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新闻媒体和反对者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自由批评执政者,特别是选举流程的公开程度、在野候选人当选的可能性、民众的参与度、民众在做出判断的过程中所能获取的信息、候选人自由表达观点的权利以及民众自由投票的权利。”根据这个标准,美国的民众体系得分很高,所以,即使在美国实力有所衰退,中美日益对抗的现在,仍然不能无视美国的体制优势,不能无视美国政治自下而上的特点。因为,如果看不到美国政策背后的民意支持,仅仅指责美国的某些政客,无法解释为何美国这些年渐渐走向了与中国对抗的道路。

    铁打的制度,流水的政客,永远的人民。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4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值得下载(193+)
  • 种类多(482+)
  • 内容完整(111+)
  • 排版满分(149+)
  • 微信读书(660+)
  • 服务好(132+)
  • 体验差(527+)
  • 购买多(193+)
  • 藏书馆(519+)
  • 不亏(337+)
  • 图文清晰(619+)
  • 一般般(176+)
  • 中评多(501+)

下载评价

  • 网友 常***翠: ( 2024-12-10 12:59:50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田***珊: ( 2025-01-02 10:01:02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马***偲: ( 2024-12-18 12:27:54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仰***兰: ( 2024-12-18 23:33:45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饶***丽: ( 2025-01-08 00:42:42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堵***洁: ( 2024-12-21 01:09:03 )

    好用,支持

  • 网友 晏***媛: ( 2024-12-30 11:13:11 )

    够人性化!

  • 网友 龚***湄: ( 2024-12-31 07:06:04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印***文: ( 2024-12-31 05:25:27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养***秋: ( 2025-01-03 17:57:04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陈***秋: ( 2024-12-31 16:38:33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