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者·传记)卡特制造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守望者·传记)卡特制造电子书下载地址
寄语:
《精怪故事集》、《焚舟纪》作者安吉拉·卡特经过授权的完整传记中文版重磅推出;感受高水平的文学传记带来的深刻愉悦;原著好评如潮,获毛姆文学奖;石黑一雄、科尔姆·托宾等著名作家热情推荐。
内容简介:
英国著名女作家安吉拉·卡特(1940—1992),凭借《染血之室》《马戏团之夜》《焚舟纪》《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明智的孩子》等新颖无畏、独树一帜的作品,成为一代人的偶像和百年来*富盛名的英语作家之一,被萨尔曼·鲁西迪、伊恩·麦克尤恩、石黑一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等大作家拥戴为一代文学教母;时至今日,她也是女性主义的象征。
本书是安吉拉·卡特***经过授权的完整传记。
安吉拉·卡特的人生也跟她的作品一样不落俗套。从害羞、内向的童年,到胆大妄为、活跃叛逆的青年,再到快乐、自信的中年;从在窄小的出租屋里努力写作的年轻女子,到整个时代*重要、*胆的作家之一,她充满冒险的人生旅程启发了瑰丽、炫目而诱人的作品,乃至永久地改变了英国文学,为之注入新的能量。
这部迷人的传记讲述了一位伟大的女作家如何构建自我的故事,她从不困于自己的角色和身上的标签,致力于对现有生活方式和社会认知的拆解、修补、重塑。她的人生任性而精彩,她的性格复杂而多变。作者埃德蒙·戈登通过安吉拉·卡特的日记、书信、作品,以及她亲朋好友的回忆和讲述,串起了这位“神秘女巫”生命中一个个事件和点点滴滴的悲欢与渴望,不仅勾勒了她的人生旅程和写作旅程,也回答了她是如何一步一步构建自我,成为独一无二的安吉拉·卡特的。
书籍目录:
引子001
第一部分
第一章母系氏族011
第二章蒙受神恩者恒为邪恶028
第三章逃离闭室050
第四章止于人妻067
第五章荒诞梦魇084
第六章给华丽的外表充填内容105
第七章快乐由自我塑造126
第八章不可思议的边缘140
第九章眩晕161
第二部分
第十章心灵的装扮盒177
第十一章新生活的蓝图197
第十二章构建人格212
第三部分
第十三章另一个异乡229
第十四章这身份不脆弱吗?255
第十五章沉默是英国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方式279
第十六章恐怖故事的程式295
第十七章头号皮鞭女318
第十八章美国鬼魂336
第十九章迷幻版狄更斯355
第二十章注定的爱367
第二十一章貌似矛盾的体面生活380
第二十二章我拒绝出演悲剧399
第二十三章也许写作是生死大事422
第二十四章大团圆结局437
第二十五章多甜啊!444
跋459
致谢464
文献来源说明468
英中译名对照471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埃德蒙·戈登(Edmund Gordon),生于1982年。曾在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学习哲学,后在伦敦大学学院攻读文学,从2011年起在伦敦国王学院教授创意写作。他是《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和《伦敦书评》的定期撰稿人,也常为《卫报》《观察者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等全国发行的报纸供稿。
译者简介
晓风,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爱尔兰文学方向硕士,热爱把有趣的故事用中文呈现出来的成就感。译著有《作家们》。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人们看上去的样子、说话的方式、笑的频率和特性一都会帮助我们理解他们,因为我们不仅构建自己,也相互构建。
幻想惯于腐化记忆
你不能拥有别人;你只能将他们借来一段时间,就要把他们还给自己了。
通过婚姻和爱情,人学到了痛苦的一课,即彼此联系的短暂。
整个海滩上都摊着每天新打上来的海鲜,在苍白的冬日阳光下晒干(“天气就像英格兰的4月”),夹杂其中的还有热带贝壳、小块的漂流木和其他随潮水涨上来的零碎东西(聚乙烯包装袋、破啤酒瓶,在安吉拉居住期间有一次还漂来了一具狗的尸体)。他们距最近的公路也有一段距离,所以沙滩也被用作高速路:女人全天候骑车路过,不时有满载着一箱箱鱼的上车隆隆驶过,到了晚上,十几岁的孩子们急急跳上摩托车,又猛地跳下来。入夜后气温骤降,街坊邻里的狗此起彼伏地对月长吠。这是《烟火》中第四篇《冬季微笑》中的风景,是安吉拉在此地写下的。
房屋与海滩间由一个小松树木隔开,相当宽敞(用他们在东京习惯的标准来看是硕大无比),装潢雅致。整条走廊面对海滩,每个主要房间都可以由外面直接进入。漂亮的卧室铺着八张榻榻米,纸格子的推拉门在阳光下闲闲发亮,让安吉拉感觉“就像是身处贝壳之内”。旁边的房间同样“是最精致的日式装潢”,铺着榻榻米的屋子里摆满了房东收藏的羽管键琴。第三间是(“谢天谢地”)现代的西式起居室,有着木地板、皮沙发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风格的火炉”。这地方令安吉拉不满的只有卫生间(一个瓷制的坑,他们不得不蹲着如厕)和夜间温度(房间有意设计成让夏季夜间的空气可以循环对流;很难隔绝冷空气,而火炉是唯一的热源)。
沿海滩步行二十分钟可以到达九十九里町镇上。安吉拉总说它是个村庄,但它提供的便利设施远超村庄范畴。在灰扑扑的主干道上有几家商店,包括理发店、邮局、杂货店,有不止一家卖酒的商店,甚至还有家小型电影院,每两周更换一次放映内容。镇上却是昏昏欲睡的气氛:当地经济依赖的度假者到冬天就离开了。建筑“神似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西部”——木屋大部分由素净的百叶窗占据,哪怕街上总是有人,如安吉拉所写,那也是个“出奇安静的地方”。
他们很快建立了一个令人愉快的家庭作息表。安吉拉比荒木起床早,她会坐在松树下读书,直到听到屋里传来他的歌声。接下来她会做早餐,之后两人一起走到镇上,回来的路上捡点木材来生火。荒木来做晚餐——天妇罗、汤、米饭配蔬菜——他们每天轮流洗碗。在安吉拉创作《霍夫曼》期间,荒木在隔壁房间写作自己的小说。在东京时维系两人关系的激情稍稍有年衰减,但安吉拉发现她能带着更迫切的心态好好享受。她体重增加了,但自童年来第一次,她对此毫不在意。她的自信飞升。“他给了我一个新的我。”她后来写道。荒木感觉自己在千叶生活时也有了变化。“我没有觉得在小屋里和安吉拉聊天、做饭和洗衣服无聊。那就够了。我告诉她以前没想过这样的生活是可能实现的,我现在就想要这样生活。”“是的,每个人都想,”她说,“但是钱从哪儿来呢?”
四个月内,他们几乎没跟别人说过话。1月底,他们在东京度过了“诡异的两天,一直在提议我们分头找自己的朋友,但没去成,因为不想离开对方”。近一年后,在她和荒木的关系结束后,安吉拉写道,千叶将永远是她心中幸福的代言地。荒木也有同感。“那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他在近四十年后说道,“很少有人能在一生中拥有那样的时光。”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安吉拉·卡特***经过授权的完整传记,中文版重磅推出
★经典作家的经典传记,感受*水平的文学传记带来的深刻愉悦
★原著好评如潮,获毛姆文学奖;石黑一雄、科尔姆·托宾等著名作家热情推荐
★获《星期日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卫报》《金融时报》《旁观者报》《观察者报》年度好书
★她的作品时而滑稽,时而性感,忽而恐怖,忽而残忍,但始终具有锋利而颠覆性的智慧和华美的文风。她的人生一如她的作品。
★将安吉拉·卡特任性而精彩的人生旅程与她的日记、书信、感情纠葛、创作历程及其亲友回忆、时代背景、文学史事件等完美融合,处处闪耀着迷人的细节和敏锐的评述,引人入胜,堪称当代文学传记的写作典范。
★中文版精心打磨,装帧精美,值得收藏
书摘插图
引子
1991年11月底,安吉拉·卡特停止接受治疗,她的肿瘤已经像“小罗威纳犬”一样从肺部扩散到淋巴结了。英国广播公司(BBC)找到她,希望她能成为旗下王牌纪录片《文艺面面观》的一期主角。“我得强调,”制片人吉姆·埃文斯(Kim Evans)写道,“合作可能采取几种形式之一,重要的是由你来选择令你愉快的一种……合作的范围完全取决于你。”
安吉拉已经没有健康的五十一岁人士所拥有的精力。她时常呼吸急促;随着癌症恶化,她也越发困囿于室。现在有个机会让她回顾她的生活和工作,将自己呈现给子孙后代,特别是能(如她对看护所言)为她八岁的儿子亚历山大录下点东西,以供他日后观看。她同意接受节目采访,但解释说考虑到病情严重,如埃文斯所说“在明年春夏”录制是不可能的:没有时间浪费了。
1992年1月16日早晨,制作团队到达她位于伦敦南部的家,停留了大半日。他们不时中断录制,让安吉拉可以稍事休息。之后的日子里,她仍在为这个项目贡献自己日渐衰弱的精力。她为埃文斯写了一大堆笔记,对制作的方方面面提出要求和建议,从音乐(她提议用《哥德堡变奏曲》)到视觉效果,“我们能为《与狼为伴》做遮片吗?”(剧本是她与人合写。)几乎与此同时,她在事无巨细地规划葬礼,拣选她感觉能反映自身性格的朗读材料(来自她和别人的作品)和音乐段落。“一场葬礼,”她近十年前写道,“不再是邀请人来分担因人固有一死而产生的寻常悲戚。”——葬仪和影片都是她宣示个性的机会。这种需求自童年起就伴随着她。“我认为她一直都知道自己是谁,”她的朋友、同为作家的萨尔曼·鲁西迪说,“她知道她是安吉拉·卡特,但她不介意让别人也知道。”
她在访谈录制后刚好一个月时去世。在9月影片上映前,“安吉拉·卡特”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字。她的讣告在英国媒体上铺天盖地——所占据的空间仅次于同年发布死讯的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维利·勃兰特(Willy Brandt)和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讣告的语气狂热:“安吉拉·卡特……是用英语写作的重要的作家之一。”“她以无与伦比的洞察力为我们阐释时代。”“她的想象力是本世纪为绚烂夺目的。”她去世后三天,“悍妇社”(与她的名字联系紧密的出版社)卖出了她所有的书。在下一个学术年间,英国人文与社会科学院(British Academy)收到了四十份关于她作品的博士研究提案——而针对整个18世纪的研究提案只有三份。
她的长期拥趸对这波盛赞——与她从前获得的认可完全不能同日而语——十分愤慨。超过二十五年来,安吉拉·卡特一直在产出逆时代主流的长、短篇小说和新闻报道。在英国文学为清醒的现实主义者所统治的时期,她玩起了不登大雅之堂的哥特恐怖、科幻小说和童话题材,信马由缰地描写奇异和超现实的景象。她的作品时而滑稽,时而性感,忽而恐怖,忽而残忍,但始终具有锋利而颠覆性的智慧和华美的文风。她想要拆解支撑我们生活方式的神话角色和结构——尤其是关于性别身份的种种神话——在她生命的后十年,她已经变成了女性主义的象征。但正是现在,在她已然销声之时,她的才华才得到广泛认可。
《文艺面面观》首次带人窥探这位新近封神的作家,给人留下了强烈印象。安东·弗斯特(Anton Furst)为《与狼为伴》制作的超现实绮丽布景的图像穿插着安吉拉本人的镜头,相比之下,她的小家环境温馨:她的肩膀后面是金黄的墙壁、猩红色的遮板,还有一幅画工高超的游乐场木马。她长长的白发由粉紫相间的头巾束起。从她饱满、潮红的脸上可以辨识出药物(类固醇和吗啡)的作用。她说这段话时,嗓音充满不明情绪:
我从不相信我写的是对自我的探寻。我从不相信自我是一头神秘的怪兽,被网罗、送还之后,才重归于完整。我谈论的是我们要发现任何一种现实所必需的妥协。我认为那是我们在森林中寻踪的世界。
“为什么人们要对我无聊、孤僻、渺小而又乱糟糟的生活感兴趣?”十年前,一小撮狂热的仰慕者次表达这种兴趣时,她就有此疑问。然而,尽管疑惑,她却指出了她的生活与工作之间紧密的联系之一,即“异化的天性”。这对一个成长于大英帝国首都、接受私立学校教育并入读优秀市立大学的中产阶级女人而言,是个不寻常的话题。她拒绝认同以上所有身份,认为尽管疏离令人痛苦,“融合却意味着放弃人存在的自由,因为人就此臣服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这个观念——我们的自我不分真假,只是角色,我们要么统治它,要么臣服于它——是安吉拉·卡特小说的核心主题之一。她笔下的人物如穿着许多件华丽戏服一般呈现出自身的性格。她直白地将女性气质看作“社会虚构”,是由文化排演出的自我的一部分。她不是个发现此道的人——但她也许是个对此热情欢迎,将之视为破格的契机,无限构建自我的人。
她的经历就是她怎样构建自我的故事,从害羞、内向的童年,到胆大妄为、活跃叛逆的青年,再到快乐、自信的中年。“到后,她的生活对她来说或多或少像手套一样服贴,”文评人洛娜·塞奇(Lorna Sage)写道,她自1970年代中期起就是作家挚友和忠实的拥趸之一,“但那是因为她将它拼凑起来,去尝试、去犯错,修修补补,用的还是传统意义上的错误次序。”
她自身的性格也有点盛装的味道。她享受让人大笑,语出惊人,有让人捧腹的妙法。她在各个语境间游刃有余,从满嘴粗话的俗语到行话连篇的自诩博学之谈,切换之突然,哪种都不像是她自然的声音。其他时候,她说话时高雅有礼,伴有表达尊敬的姿势(歪头、合掌),滑稽到人们怀疑她是在反讽(“简直像是她在呈现一个讽刺版的自己。”小说家石黑一雄说。刚认识的时候,他是东英吉利大学创意写作课硕士项目的一名学生,她是一名导师)。她的热情慷慨感觉更加真实——她写信慰问在出版社遭到冷遇的作家同行,设法帮助后生晚辈,愿意放下一切事务去安慰失恋或丧亲的朋友,不止一次为他们烘焙蛋糕,穿越伦敦城去送给他们——但即使是这些品性也让人感到有一丝化装舞会的味道。“她和我在一起时有种奶奶般的人格,” 洛娜·塞奇的女儿莎伦说,“我们俩都知道这是表演,但那仍然很棒。”
她的脸非常多变,表情从不确定到逗乐迅速切换。“看着她有时就像在看水下的人,有时又像看一个潜水员破水而出。”她的编辑朋友苏珊娜·克拉普(Susannah Clapp)写道。她有小女孩般尖细的嗓音,上流社会的口音中点缀着南伦敦的扁平元音,像散落的砂粒。她想要提炼观点或改进词组时,话题就兜了回来:听她讲话,你能强烈感受到她的头脑怎样运转,以及她怎样写作。她会在思考中长时间暂停,手在空气中挥舞,好似在捕捉那个贴切的词。她有轻微口吃——也许她的静默有为此掩饰的因素——而且会把句中强调点放在奇怪的地方。她的言语时涨时落,暂停之后是一阵急促的发言,仿佛思考的压力在逐渐增强。她的笑也来得突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常见的是一声几不可闻的嗤笑,同时她灰蓝色的眼睛里闪烁着淘气的、阴谋得逞般的光亮。但如果她放开了笑,她的嘴会张开,整个脸皱起来,脸涨得通红。这是很有感染力的笑。哪怕是在影片中看到,也很难不跟着笑起来。
人们看上去的样子、说话的方式、笑的频率和特性——都会帮助我们理解他们,因为我们不仅构建自己,也相互构建。安吉拉知道这点。1969年,她写道:“我感觉像阿基米德,刚刚有了一条我认为的洞见——一个人的个性并不是个人的事,而是旁观者眼中的构想。”即便如此,她还是讨厌人们把她构想得跟她自己想的不一样。几个见证人都回忆起在一次派对间,一份全国性报纸的一个女编辑将她比作“新世纪的模范、大地之母”——请她写一写巨石阵的夏至日。安吉拉“同情地”看着那个女人说:“你不懂我吧,是吗,亲爱的?”
但作家们都在由读者不断地构建、重构,当作家自己早已辞藻穷尽时,读者却仍在继续。正如奥登谈叶芝之死时所写:“他变成了他的众多拥趸。”安吉拉·卡特也成了自己的拥趸,尽管这种形式无视了她不愿为自己的角色所困的愿望。她的讣告显现出一种编造神话来崇圣的冲动。它们强调了她的温柔、智慧和“神奇”的想象力,忽略了她才智敏锐,偏好暴力和恐怖的景象,笔下充满感官刺激。“她有点像仙后,”小说家、文化评论家玛丽娜·沃纳(Marina Warner)在《独立报》上写道,“除了她既不纤细,也没有超能力。”这类对复杂性的肯定非常罕见。《纽约时报》上,萨尔曼·鲁西迪直接将她称为“仙后”,并补充道:“英语文学失去了它的女祭司,那仁慈的白巫师。”《星期日泰晤士报》上,安吉拉的编辑、闺蜜卡门·卡利尔(Carmen Callil)描述她为“我们都求问过的神使”,而她的朋友们成了“一个被施咒的圈子”。小说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为《观察者报》撰文时走得更远,将这位复杂的现代作家扁平化,描绘成一个古老的女性刻板形象:“她让我惊奇的一点在于,一个乍看之下这么像神仙教母的人……实际上确实这么像神仙教母。她看上去总是要赠出什么东西——护身符,走出黑暗森林需要的魔法记号,打开被魔法封印的门所需要的咒语。”
有时安吉拉·卡特的神秘形象已经脱离了自身控制。她去世两日后,一篇“致谢”出现在《卫报》上。作者韦罗妮卡·霍维尔(Veronica Horwell)住在南伦敦克拉法姆区安吉拉家附近,她描述了她们在当地一家超市的初遇:“她发现我正伤感地看着她的儿子。她没说话,打开我的手掌,往里面放了一个熟石榴。”霍维尔后一次见到这个奇人是在“一个早晨,云移动得很快,她肯定已经得知了自己的癌症病情”。她发现她在醉鬼聚集的地铁站附近的长椅上抽烟,像个“躲在学校自行车棚背后抽烟的坏级长”:
她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在长椅后面伸展开手臂,张开有力的手掌感受1911年建成的市政钟、电信话亭、公交站篷的南唐斯丘陵国家公园户外游广告,还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来自泰晤士河南岸的交通。“比东京野性多了。”她说,又用上一个烟屁股点了一支罪恶的烟。
霍维尔对安吉拉的描述对她的亲友来说简直是一锅放肆的大杂烩。经济学家爱德华·霍勒什(Edward Horesh)从1960年代起就与她过从甚密,他在盛怒之下写了一封信给报社,投诉霍维尔的回忆“完全不符合本人性格,包括默默地送出一个熟石榴”,而关于他的朋友是个烟鬼的部分尤其牵强,“安吉拉十年前就不抽烟了。在她患癌症以后,她告诉过我她有多恨看见任何人抽烟……她太诚实了,根本不会做戏”。他的痛苦和困惑随着信的内容变得更加澎湃,“安吉拉是活在霍维尔的幻想里,还是在克拉法姆区的街上?”他质问道。
可以说二者皆是。在我花时间研究安吉拉·卡特生平的五年间,她亲密的朋友们(包括霍勒什)告诉过我一些不可能真实的事情。幻想惯于腐化记忆。传记作者们——那些从各种各样的证据,包括证词中构建主体的人——需要将此牢记在心。这个例子可以探究更深,因为安吉拉活在自己的幻想里,程度之深非比寻常(哪怕是对于她的职业而言)。“我会夸张,你知道……我夸张得厉害,”她曾警告一个朋友,怕后者把她说的话太当真,“我天生就是寓言家。”但她相信,即使是用幻想雕刻得多的自白也可以反映自白者的经历:
自传更接近小说而非传记。从方法上来说是如此——记忆和幻想的过程很像,有时二者会相互混淆——从目的来说也是如此。“某人的生平”是,或者说应该是历史,即“某人的生平和时间点”。但是“我的生平”应该是(尽管罕见)个人经历的声明,把日期搞对(尽管只是为了得体)就没那么重要了。你读某某写的其他人的生平是为了知道他或她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某某写的“我的生平”都是这个人对此的想法。
实际上,“他或她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是我们期待“某人的生平”回答的问题之一。其他问题还有:“遇见他或她是什么感觉?”“成为他或她是什么感觉?”这本书用了他人讲述的安吉拉·卡特的故事,也有很多她自己讲述的故事。只要没有遇到明显降低其可信度的事情,我会倾向于相信她的叙述。我的指导原则是她后留下的笔墨中的一句:“真正重要的是叙事……我们像走钢丝艺人一样随着叙事线索行进。那是我们的生活。”
媒体评论
一段奇妙的旅程……成功地让我们走近一个任性而精彩的人,过去五十年来*杰出、*独创性的作家之一。
——石黑一雄, 《卫报》年度好书推荐语
出色的调查研究,敏锐而迷人。
——科尔姆•托宾
有人情味,覆盖内容广,充满处理巧妙的细节,和它探讨的对象一样对身份的本质有敏锐的感知……对一位饱受喜爱的作家及其作品内容丰富而一丝不苟的记录。
——克莱尔•洛登,《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好书推荐语
出色的书——有见地、热情、自信,还有不经意的诙谐……让人不能自拔!
——《纽约时报》
一本聪明、丰富而予人启迪的书。
——理查德•达文波特-海因斯,《旁观者报》年度好书推荐语
一部典范作品……每个人都应该读。
——《旁观者报》
处处闪现安置恰当的细节和诙谐的趣谈……*有价值的那类文学传记。
——露西•休斯-哈利特,《文学评论》
戈登的书让我感受到读*水平的文学传记带来的深刻愉悦。它会让卡特的仰慕者们着迷,在新一代人中激发起对她作品的兴趣,也许还能让诋毁她的人重新思考一下。
——《独立报》
每个自然段中都有闪光的细致调查……这本让人读得津津有味的传记会很难被超越。
——《星期日泰晤士报》
《卡特制造》成功地传播了这位先锋、具有讽刺意味而酷爱冒险的人物那动人心魄的技艺……了不起的成就。
——《爱尔兰时报》
判断精准,文字优美……其中有我们的记忆中仍然温暖的生命那不可替代的印记。
——罗斯玛丽•希尔,《卫报》
2016年*出色的书之一。
——《苏格兰人》
书籍介绍
★安吉拉•卡特首部经过授权的完整传记,中文版重磅推出
★经典作家的经典传记,感受巅峰水平的文学传记带来的深刻愉悦
★原著好评如潮,获毛姆文学奖;石黑一雄、科尔姆•托宾等著名作家热情推荐
★获《星期日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卫报》《金融时报》《旁观者报》《观察者报》年度好书
★她的作品时而滑稽,时而性感,忽而恐怖,忽而残忍,但始终具有锋利而颠覆性的智慧和华美的文风。她的人生一如她的作品。
★将安吉拉•卡特任性而精彩的人生旅程与她的日记、书信、感情纠葛、创作历程及其亲友回忆、时代背景、文学史事件等完美融合,处处闪耀着迷人的细节和敏锐的评述,引人入胜,堪称当代文学传记的写作典范。
————
————
英国著名女作家安吉拉•卡特(1940—1992),凭借《染血之室》《马戏团之夜》《焚舟纪》《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明智的孩子》等新颖无畏、独树一帜的作品,成为一代人的偶像和百年来最富盛名的英语作家之一,被萨尔曼•鲁西迪、伊恩•麦克尤恩、石黑一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等大作家拥戴为一代文学教母;时至今日,她也是女性主义的象征。
安吉拉•卡特的人生也跟她的作品一样不落俗套。从害羞、内向的童年,到胆大妄为、活跃叛逆的青年,再到快乐、自信的中年;从在窄小的出租屋里努力写作的年轻女子,到整个时代最重要、最大胆的作家之一,她充满冒险的人生旅程启发了瑰丽、炫目而诱人的作品,乃至永久地改变了英国文学,为之注入新的能量。
这部迷人的传记讲述了一位伟大的女作家如何构建自我的故事,她从不困于自己的角色和身上的标签,致力于对现有生活方式和社会认知的拆解、修补、重塑。她的人生任性而精彩,她的性格复杂而多变。作者埃德蒙•戈登通过安吉拉•卡特的日记、书信、作品,以及她亲朋好友的回忆和讲述,串起了这位“神秘女巫”生命中一个个事件和点点滴滴的悲欢与渴望,不仅勾勒了她的人生旅程和写作旅程,也回答了她是如何一步一步构建自我,成为独一无二的安吉拉•卡特的。
——————
——————
——————
媒体推荐:
一段奇妙的旅程……成功地让我们走近一个任性而精彩的人,过去五十年来最杰出、最具独创性的作家之一。
——石黑一雄, 《卫报》年度好书推荐语
出色的调查研究,敏锐而迷人。
——科尔姆•托宾
有人情味,覆盖内容广,充满处理巧妙的细节,和它探讨的对象一样对身份的本质有敏锐的感知……对一位饱受喜爱的作家及其作品内容丰富而一丝不苟的记录。
——克莱尔•洛登,《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好书推荐语
出色的书——有见地、热情、自信,还有不经意的诙谐……让人不能自拔!
——《纽约时报》
一本聪明、丰富而予人启迪的书。
——理查德•达文波特-海因斯,《旁观者报》年度好书推荐语
一部典范作品……每个人都应该读。
——《旁观者报》
处处闪现安置恰当的细节和诙谐的趣谈……最有价值的那类文学传记。
——露西•休斯-哈利特,《文学评论》
戈登的书让我感受到读巅峰水平的文学传记带来的深刻愉悦。它会让卡特的仰慕者们着迷,在新一代人中激发起对她作品的兴趣,也许还能让诋毁她的人重新思考一下。
——《独立报》
每个自然段中都有闪光的细致调查……这本让人读得津津有味的传记会很难被超越。
——《星期日泰晤士报》
《卡特制造》成功地传播了这位先锋、具有讽刺意味而酷爱冒险的人物那动人心魄的技艺……了不起的成就。
——《爱尔兰时报》
判断精准,文字优美……其中有我们的记忆中仍然温暖的生命那不可替代的印记。
——罗斯玛丽•希尔,《卫报》
2016年最出色的书之一。
——《苏格兰人》
精彩短评:
作者:久枝 发布时间:2020-07-01 15:06:00
卡特女士真是屌。朋友们对她的评价基本都包含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一条,不仅敢说而且说得准,不会日语的她对三岛由纪夫的评论鞭辟入里...虽然她的人生已足够精彩 戏剧化,但依然遗憾她本有机会申请牛津(在那个年代呀),却为了安抚家人放弃。后来她在有学士学位后依然渴望正式教育,她对翻译的力不从心也说明了这方面的不足。但这些也未必与文学创作相关就是了。她在一段段关系中慢慢找到身份的平衡点,她需要浪漫的爱情,也需要男人不妨碍她写作,她的第一任丈夫因为她专注写作、做家务马虎冷淡她。fun fact:她身边的一些女作家离婚后都找了比自己小的男人,同辈男人的大男子主义让她们受不了。她也能敏锐识别出正在被男性力量压抑的女作家,帮助她们,比如被丈夫妒忌才华的特雷西。这让我想起《如何抑止女性写作》,正在编辑中,敬请期待
作者:眼泪流回去 发布时间:2020-05-19 15:32:10
卡特这本传记的开篇就让人想起盖斯凯尔夫人的那本《勃朗特传》,从传主出生地的荒凉的约克郡写起,用一两页的篇幅概述了当时的约克郡,然后再转入传主的家族及生平。安吉拉卡特是文学史上的奇观也一笔遗憾,在创作盛年时离世,留下了几部构想中却未提笔的作品,比如美国著名的利斧杀人案的女主利兹波顿的传记。著名的女性论文集《她们自己的文学》70年代初版时描述卡特,提到文坛出了一个耀眼的新星,千禧年后的再版已将她归为经典作家之列,做了全方位的分析和论述。卡特的这本传记真心等了好久,一口气买了三本。也是“守望者.传记”系列中唯一一部女作家传记,希望这个系列摒除“性别歧视”,多翻译一些女作家的传记,比如伍尔夫、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等。
作者:书香辟雍 发布时间:2021-12-11 14:59:59
让读书变得有趣是有办法的,建立树读自信(我们给予孩子的肯定性语言),创建阅读环境,从而养成阅读喜欢,最后因树读有晚期啊可能性。
作者:祝羽捷 发布时间:2020-05-14 00:23:14
她充满冒险的人生旅程跟她的作品一样,读完这本最完整的传记,我最想读的是《萨德式女人》,虽然她从来没有参与过任何女性社会运动,但是她的观点和作品牢牢的站在了女权一边,她也称自己为极端女权主义者,看不上那些女性气质和诉说女性苦难的女作家。卡特说自己厌恶女性文风还挺让人意外的,因为我觉得她自己也有。我理解的应该是指作品中,女人被呈现为一种受害者状态,从而同谋固化了“女性是柔软的性别”这一刻板意识。卡特有自己独特的文风,这点真的很重要,改变了英国文学,为之注入新的能量。
作者:ly的读享生活 发布时间:2020-05-12 06:27:13
她对自己身体、作品和人生的掌控能力,都是一流的。非常棒的传记,丝丝入扣,写出了风采。
作者:珂南 发布时间:2020-05-19 18:38:09
我也希望拥有卡特坚决跳出多重桎梏的勇气。
深度书评:
“你TM能信?”:评《卡特制造》
作者:Wild Child 发布时间:2020-05-31 19:11:59
安吉拉·卡特的第一本传记由一位算起来还年轻的作者写就——埃德蒙·戈登完成这本书的时候34岁。据他自己所写,他研究准备写作这本书用了五年的时间,也就是说他从29 岁开始就在调查研究安吉拉·卡特的生平。
《卡特制造》作者:埃德蒙·戈登
安吉拉在他这段年纪写出了《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新夏娃的激情》、《染血之室》、《烟火》、《萨德式女人》等作品,恰好是写作欲望最鼎盛的的时期。也是在这几年,她旅居日本,结识了荒木创造,陷入爱河。在东京战后奢靡空虚颇具赛博朋克味道的环境里体验生活。经历了各种露水情缘、堕胎(与读者想象的不同,卡特在思想上看似超前,但堕胎一事在道德感所制造的类似生理性的恐怖依然折磨着她)、与保罗·卡特离婚(至死都保留着来自保罗的夫姓,这个行为非常不像安吉拉)、与小她十几岁的韩国少年高陷入爱河,离开了高后又再次勾引他(安吉拉去世前一年,高在东京跳楼自尽,未留下只言片语)。即便用大众对艺术家的偏见来看安吉拉这段时间的经历,也未免有些浮躁夸张。而这一时期她的作品所展现出的背叛一切的风格,即便到现在也令人在惊叹之余目眩神迷。
安吉拉卡特很容易吸引少年人——叛逆、性解放、各种禁忌话题和性别战争,当然她远不止于此。她的叛逆是从世界内部将其翻转,尝试完全相反的可能性与合理性。她挑衅男权与威权,藐视一切,但她也心甘情愿(经历了抗争后的妥协展现了更伟大的勇气)败给死亡和被忽视,我宁愿相信她无奈的妥协下是藐视。她的语言华美到难以置信,作品中充斥着人性里最丑恶又最勾引人的元素。她的作品本质上却是严肃而政治化的:越是道貌岸然伪善横行,她作品里的讽刺就越刺眼。
欧美文学充斥着无聊的中产白人故事,姑且美其名曰现实主义。提起严肃文学作品,少有读者会将其与幻想联系起来。无论是上世纪前半页的科幻黄金时代还是下半页的拉美文学爆炸,似乎都未能在人们潜意识中留下幻想的底色。相较于魔幻现实主义,卡特的作品走得更远。她不断地否认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自己的影响,口头上认为“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脱离了拉丁美洲便毫无意义”,虽然传记作者戈登认为这是她对自己作品的掩护——不可否认魔幻现实主义对卡特的影响——但卡特所创造的文体的确难以用任何风格框架。她对民间故事的偏爱、对各种幻想文类的探索、以及她非刻意的反经典审美意图,结合她本身诗性的才华和对英语语言极其敏感的迷恋,融合而出的文本华美至极。而她近似疯狂的两性观点,对色情文化在道德和文化层面的解构重述,还有难以概括的女性视角,使她的作品充满审美体验上的极致享乐。但这种享乐之下的艰深和某些时候刻意的无意义让她的作品并不好读。这一切都让她深深地激怒了主流文学界。
如今看来,没人能否认她作品中的经典性和严肃性,但她活着的时候,可以说没得到过任何主流文学大奖。“现实主义”统治下的颇有些反智的“精英学者”们故意忽视她。《马戏团之夜》在布克奖上输给了库切那本平庸无聊的《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时,她尚且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到1991年,她身患癌症,《明智的孩子》未进布克奖短名单,她遗憾地认为“他们连同情票都不给我”。此时的她不知是被病魔击溃还是对自己多年的被忽视终于认命,说出了这句在我看来完全不属于她的自辱。
安吉拉生在一个传统保守的家庭,她母亲Olive对她的控制到了病态的地步。对女儿的宠溺造成了安吉拉从小过度肥胖,后来她减肥也到了病态的地步。类似的母女间的控制与反控制折磨着耶利内克写出了《钢琴教师》,但安吉拉·卡特在文学层面的反应精巧又恐怖——她写出了《魔幻玩具铺》。安吉拉的母亲临终时也没原谅她与保罗离婚,而安吉拉自己与母亲的和解则是十几年后,也许是因为她自己也身为人母。安吉拉与外婆的关系相对好得多,不过外婆的形象对她来说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温暖,她作品中展现的外婆这个音符的变奏——小红帽中外婆被砍掉的手,多少反映了她心目中外婆这个形象温暖之外的某种叙事上的刺激。不同于马尔克斯在作品中遵循现实主义传统刻画家人的做法,安吉拉笔下的亲人或多或少都有些cult,或者美学意义上的变形。她19岁就跟Paul Carter结婚,在Paul不知是生理还是心理上的抑郁消极状态下做了几年家庭主妇。在这段难以说是幸福的婚姻生活里她写出了一生中大部分长篇作品。
待她彻底离开日本回到英国,她找到了一生中最合适的爱人——Mark。Mark小她十五岁,英俊高大一头长发,极其安静,跟安吉拉卡特生活在一起直到她过世。卡特四十多岁高龄才冒险生下Alex,去世前,因为担心遗产问题,她才在生命尽头与Mark登记结婚。安吉拉同时代的男人令人恶心的男权意识和腐朽的中产气息可能并不适合她,所以她一生最合适她的人才小了她一个时代。
战后供给短缺,母亲Olive尽其所能省下口粮喂胖了安吉拉,她长到十几岁,上厕所的时候母亲也不允许她关门,图中是她参加哥哥的婚礼,正是肥胖的时期
瘦下来的安吉拉
瘦下来的安吉拉
安吉拉的爱人马克·皮尔斯
安吉拉唯一的儿子Alex
卡特拒绝以威权语调阐释经典作家。在她看来,莎士比亚是“大众娱乐家”,将莎士比亚推向神坛是统治阶级确立自身文化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方式。在《明智的孩子》中,她用二百五十页的喜剧语调粗俗地映射了莎士比亚。她对女性主义对女性气质粗暴的解释极为反感,拒绝相信男女存在巨大差异(在这一点上,仅从文学角度来看,她的观点与伍尔夫相似,伍尔夫认为莎士比亚是“双性人”,卡特认为劳伦斯“的悲剧在于他认为自己是个男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个女性作家”)。她和弗吉尼亚·伍尔夫一样都对英语极其敏感,伍尔夫更多的是音韵上和意识层面上的诗意,但卡特对以伍尔夫为代表的布鲁姆斯伯里圈子嗤之以鼻;对伍尔夫本人,卡特觉得她浮夸好显摆(不无道理),她嘲讽伍尔夫为了“露一手”会刻意训练自己某种技能,批评伍尔夫作品中那股子“布鲁姆斯伯里精英们的自命不凡”。卡特对伍尔夫那些经典作品是什么态度我们不得而知,但她很喜欢《奥兰多》,曾参与将其改编成歌剧。
卡特对当时很出名的女作家有些矛盾的批评,比如她当面指责拜厄特的文学方向“没有意义”,私下却承认拜厄特是非常聪明的作家,博览群书态度严肃,她自觉相较之下无能又轻浮。她喜欢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曾去寻找他的墓碑,认为他与“博尔赫斯有古怪的相似之处。”对于三岛由纪夫的自杀,她嘲笑他是个小丑。她觉得阿瑟·克拉克极其无趣。苏珊·桑塔格演讲说自己五岁读狄更斯,十岁开始读大部头著作,她在台下跟人吐槽:“你TM能信?”
这些看似放荡不羁的言行之下所隐喻的,是卡特自身被严重忽视的文学价值。
卡特对自己的价值有清醒的认知,也可以说她很自负。她活着的时候始终想要出名。对比她同时代的萨尔曼·鲁西迪、安东尼·伯吉斯,甚至小她一个时代的伊恩·麦克尤恩,她太边缘化了。她有意参选当布克奖评委,但介绍她的时候,评委会给她贴了个“儿童文学作家”的标签。她在生命末期蓄意激怒公众的《神圣家族影集》可能原本并没那么刻意“渎神”,但她确实想故意激起浪花。
卡特比她喜爱的艾米丽·勃朗特幸运得多,她生前在小范围的圈子里已经获得盛誉,商业上取得了一定成绩,改编的电影作品也获得了一定的关注。从她过世伊始,她瞬间成了反经典英雌(用这个词我还斟酌了一下,卡特自身对女权化新语言的运动也不支持,她认为语言威权化的压迫对象不分男女),而她本身成了经典作家。她去世二十年后,她的文学声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她的作品在近十年前被引入中国,国内读者对她的阅读也经历了从对Fairy Tales的重新认知到欣赏她的严肃性和经典性,也有越来越多的读者着重关注她文体的诗意。但十年来,国内大部分读者对她的生平所知甚少。BBC的《英国小说家的自白》和18年新出的纪录片对她的生平罗列有限,尤其那部纪录片,只是着重用画面表现卡特作品中的感官美,具体的纪实资料并不算多。影片中引用最多的影像资料,就是卡特过世前一个月,BBC的Omnibus摄制组留下的采访。画面中的卡特面色红润气息急促语速飞快,微笑之下依然是嘲讽与不屑。七十年代,著名的布克奖颁奖典礼直播上,女主持不知卡特是谁(也不能怪主持人),卡特带着黑框眼镜,温和而坚决的形象也成了关于她的注解。
Omnibus的采访,一个月后安吉拉就去世了
70年代布克奖颁奖礼上的安吉拉
这本传记不算巨细靡遗,对卡特作品的研究也没什么新颖的建树,大多是将几派不同的评论意见列出,再总结般写出个人趋附于“正确”的观点。不过对于卡特个人主义和女权男权两方的矛盾描写得很深入。对卡特“政治正确”的嘲讽最具代表性的可能是约翰·贝利(爱丽丝默多克的丈夫)在卡特过世后写给《纽约时报》的文章,传记对此的回应写得非常精准。作者对卡特居住旅行生活过的地方的描写细致入微,对英国很多建筑风格的描绘充满了智识上的美感。
有关卡特过世前这段时间的资料少之又少。传记中用尽可能冷静的笔调平缓地叙述了卡特最后的时光。卡特对Alex并不隐瞒自己的病情,她始终视儿子为成人,在他婴儿期也拒绝说Baby Words。导致婴儿期的Alex一度语言能力发展缓慢。Omnibus中,卡特给Alex读书的片段,是卡特一生中最令我动容的时刻。
安吉拉在生命的尽头为儿子朗读作品
她是个勇士,与死亡的抗争和她一生反抗权威的精神一以贯之。她不断构建的自我展示在很多人面前时可能最终呈现出了仙女教母的形象,但她自身想必是不屑于理解妥协的选择的。对她的神化可能是她想要的,在这样一个符号下的她会如何嘲笑自己也成了某种威权呢?
卡特说:“三十岁时,要是我知道五十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会割腕自杀的。”《明智的孩子》里,朵拉·欠思说:“这些灿烂的间歇有时会出现在生活不和谐但可以互补的故事中,如果你决定在这里停下,不再继续向前,那么你就可以管它叫大团圆结局了。”
读后印象
作者:月涵 发布时间:2021-12-09 20:50:48
安吉拉看来,女性气质是一种让自己身份符合男性社会指标的行为方式,比如“掩着嘴咯咯地笑,穿着和妆容最大程度的显得可爱”;心理或生理学的临床观点看来,患厌食症的女性某种程度上都对女性气质这一包袱高度敏感。
安吉拉自己厌恶女性气质、女性文风,她评价喜欢的女作家,是“作为女人在写作,而不是像个女人那样写”。安吉拉的一生,就是冲破女性气质的套子、牢笼,建立独特自我的生命实践。
一方面,独特性体现在外表上,年轻时的安吉拉穿着打扮“鹤立鸡群”,某次她甚至涂了绿色口红去上班。年老时,她不再染发,自然展示那些大多数女人都想隐藏起的沧桑感。传记作者称,这一行为是“对男权社会指示的公然抵制”。
当然,建立独特自我的努力更多体现在写作上。1962年的日记中,安吉拉写道:“我想要的是一种声音,个人的、准确无误的声音,人们一演就能看出来,那是安吉。”1968年她又写到:“我认为写作—或者说我的写作方式—是个自我分析的过程,是阐释自己描绘的画面,不断向内心挖掘的过程。”1972年某则日记表达这一诉求更直接:“自有。拥有自己,这是唯一重要的事。”
是的,波伏娃早就总结过,女人是后天生成的。安吉拉用一生寻求、探索女性另一种方式的可能。
我曾在读书过程中向朋友抱怨:为什么女性总需要一个男性作为导师、引路人。曾经看过的波伏娃传记是这样,当时她身边除了萨特,还有在历史上都能留下名字的一群哲学家、文学家,比如梅洛庞蒂等等。这次的安吉拉也是,她早早工作进入的是男性占大多数的记者行业,在人生前半部分,所受最多的影响仍来自男性。朋友跟我说,因为在那些领域做的好的只有男性呀,她想受女性影响也没有呀。
这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比喻,男孩子的成长是由一个中空的模型不断填充内部的过程,因为目标是什么样子确实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但是女孩相反,她们的成长就是从内部向外扩展的过程,而且能长成什么样子,她们自己也充满困惑,很多时候是另一双手把她们塑造成形。
所以说,各个行业太需要有女性身影出现了,而且是做得好的女性代表。这将给女孩的成长指引方向、开拓路径。
安吉拉敏锐察觉到了女孩成长中的被动力量,有一种是这样的——“荒谬地把被爱、成为爱人和母亲等同于奴隶和屈居下人的观念”。安吉拉认为,要让女性真正解放,就必须摆脱这种观念,根本上,是要摆脱性别二元论,不能把男人和女人对立起来。
我作为女性,就存在把渴望被爱、成为爱人和母亲当做令人羞耻的心理。个中原因自己也不理解,是因为这一过程中的依附性令人羞愧吗?是因为失去自我而不敢面对自己吗?那么,能够既建构自己又是被爱的和成为母亲的吗?
以及,同样不理解的是,这种把“被爱、成为爱人和母亲等同于奴隶和屈居下人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继续寻找答案吧。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3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网站更新速度:8分
使用便利性:6分
书籍清晰度:8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是否包含广告:5分
加载速度:4分
安全性:9分
稳定性:4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强烈推荐(353+)
- 已买(321+)
- 五星好评(268+)
- 傻瓜式服务(278+)
- 藏书馆(68+)
- 格式多(194+)
- 四星好评(169+)
- 一星好评(68+)
- 体验好(187+)
- 购买多(205+)
下载评价
- 网友 索***宸: ( 2024-12-20 01:04:44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詹***萍: ( 2025-01-02 15:13:59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戈***玉: ( 2024-12-29 02:24:06 )
特别棒
- 网友 丁***菱: ( 2024-12-30 17:08:49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印***文: ( 2024-12-15 10:32:58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冷***洁: ( 2024-12-23 18:41:23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国***芳: ( 2024-12-29 10:03:55 )
五星好评
- 网友 菱***兰: ( 2024-12-23 17:29:41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宫***凡: ( 2025-01-02 07:27:16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龚***湄: ( 2024-12-15 08:57:06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论语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新课标中学地理图文详解指导地图册(全国卷)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企业经营陷阱与法律防范丛书:担保篇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恋爱、婚姻、继承不可不知200问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细说中国服饰 高格 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正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Grave in Gaza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谁动了我的奶酪? 谁动了我的奶酪?(绘本版)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药理学习题集(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药学护理学等专业用新世纪第4版 十三五规划教材配套习题集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正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上帝的情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新编入党培训教材(2017年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8分
人物塑造:7分
主题深度:7分
文字风格:6分
语言运用:4分
文笔流畅:4分
思想传递:7分
知识深度:8分
知识广度:4分
实用性:5分
章节划分:5分
结构布局:4分
新颖与独特:3分
情感共鸣:4分
引人入胜:3分
现实相关:5分
沉浸感:6分
事实准确性:8分
文化贡献: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