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中国陶瓷史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27:59

中国陶瓷史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中国陶瓷史精美图片
》中国陶瓷史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中国陶瓷史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08034151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3
  • 页数:667
  • 价格:380.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27:59

内容简介:

“陶瓷”是人类利用黏土矿物或岩石等多种天然资源,经过火烧制成功的技术成果。它与人类历史文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我们瓷器的发明及其工艺和技术的辉煌成就,对于人类生自学成才与文化都曾做出过很大的贡献。而一部“陶瓷史”既是民族艺术与科学漫长的发展史之缩影,也是当时社会生活及文化交流乃至政治、经济的真实反映。

这部《中国陶瓷吏》是在其原作《中国陶瓷史纲要》的基础上又补充了近20年来的新发现和新认识,图文并茂,内容更加丰富、翔实。它不仅阐述了中国历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贸易往来等变迁。它还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灿烂历史。相信这该书的出版,不仅可作为同业的研究和生产人员必不可少的参考书;同时,它也是一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民族自豪感的优秀教材。


书籍目录:

序言

BriefIntroduction

前言

第一章 陶器的起源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分布与分期

第一节 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

一、仰韶文化

二、马家窑文化

三、齐家文化

四、大汶口文化

五、龙山文化

第二节 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

一、大溪文化

二、屈家岭文化

三、河姆渡文化

四、马家浜文化

五、崧泽文化

六、良渚文化

第三节 其他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陶器

一、北方草原地区的细石器文化

二、西南地区的古代陶器

三、东南地区的古代陶器

第四节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制作和烧成方法

一、轮制法

二、选择原料

三、烧造方式

第五节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造型与装饰艺术

一、彩陶造型的基本特征

二、彩陶装饰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夏商周时期主要制陶工艺

第一节 夏代初见端绪的灰、黑陶与白陶

第二节 中原地区商代陶器的主要成就

一、釉的出现

二、精致白陶的烧制

三、烧窑技术的改进

第三节 其他富有地方特点的青铜时代陶器

一、西北地区

……

第四章 秦汉时其陶器的发展与瓷器的出现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

第六章 隋代陶瓷的普及和提高

第七章 唐代陶瓷的辉煌成就

第八章 宋代陶瓷的历史高峰

第九章 辽金西夏陶瓷的民族风格

第十章 继往开来的元代陶瓷

第十一章 明代陶瓷业的崭新面貌

第十二章 清代陶瓷业的繁荣昌盛

附录

初版后记

再版后记


作者介绍:

叶喆民,字丹枫,1924年生于北京,满族。北京大学文学院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自幼随父麟趾教授学习陶瓷,后在故宫博物院师从陈万里、孙瀛洲二位先生,赴全国各大窑址考察,鉴定博物馆藏瓷。1977—1985年首先发现并认定汝窑窑址。现受聘为故宫博物馆客座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硅酸盐学会古陶瓷委员会顾问,中国古陶瓷学会顾问等。

著有《中国古陶瓷科学浅说》、《中国陶瓷史纲要》、《中国古陶瓷文献备考》、《寻瓷访古漫记(上篇)》、《汝窑聚珍》、《隋唐宋元陶瓷通论》、《中国书法史通论》、《饮流斋说瓷译注》等,以及有关论文百余篇。

八十岁后仍在继续著述,并应邀为美术院校研究生及中、青年学者们举办专题讲座,敬业乐群老而弥笃。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中国陶瓷史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中国陶瓷史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中国陶瓷史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关于越窑青瓷的釉色之美,唐代文人陆羽在《茶经》内评论说“越瓷类冰”“越瓷类玉”,顾况《茶赋》也提到“越泥似玉之瓯”。他们的诗文都给越窑青瓷增添了很高的声价。对比目前所能见到的越窑珍品,例如苏州博物馆所藏虎丘塔基出土的五代越窑青釉莲瓣碗及盏托,以及浙江象山港唐代沉船内的许多出水越窑青瓷器,都像湖水一样清澈,像玉一样晶莹。唐诗中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如晚唐陆龟蒙《秘色越器》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与他在《茶瓯》诗中赞美它“岂如珪璧姿,又有烟岚色”的名句,颇能概括越窑青瓷的烧制条件和釉色、胎质乃至造型的特点。其他如孟郊《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诗内有“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的语句;施肩吾《蜀茗词》形容说“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许浑《晨起》诗形容说“越瓯秋水澄”;郑谷《送吏部曹郎中免官南归》诗所谓“茶新换越瓯”,以及韩偓《横塘》诗“越瓯犀液发茶香”等。其中描写得最为生动具体的是晚唐诗人徐夤的《贡余秘色茶盏》诗,写道: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渍。

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

唐代越窑青瓷之所以成为一代名瓷,不仅是因为其悠久的历史,还因其近乎完美的釉色而跃居众窑之首,成为当时青瓷中的佼佼者。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大体说来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进入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这是一条发展总规律。


“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世传柴世宗时烧造,所司请其色,御批云:‘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

原来是柴窑,我一直以为是说汝窑?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陶瓷”是人类利用黏土矿物或岩石等多种天然资源,经过火烧制成功的技术成果。它与人类历史文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我们瓷器的发明及其工艺和技术的辉煌成就,对于人类生自学成才与文化都曾做出过很大的贡献。而一部“陶瓷史”既是民族艺术与科学漫长的发展史之缩影,也是当时社会生活及文化交流乃至政治、经济的真实反映。

这部《中国陶瓷吏》是在其原作《中国陶瓷史纲要》的基础上又补充了近20年来的新发现和新认识,图文并茂,内容更加丰富、翔实。它不仅阐述了中国历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贸易往来等变迁。它还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灿烂历史。相信这该书的出版,不仅可作为同业的研究和生产人员必不可少的参考书;同时,它也是一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民族自豪感的优秀教材。


精彩短评:

  • 作者:杏子酱 发布时间:2013-04-06 23:05:57

    经常抱着流口水。。@鸦趴趴帕赫贝尔 你要是想了解陶瓷可以从图片开始看,文字挑着看

  • 作者:malingcat 发布时间:2012-10-10 21:15:41

    家学渊源,加上陈万里、孙瀛洲二位先生,啧啧。有些图片可以更大一些,还有一些文中写了很多、却没有照片的,值得再版改进。

  • 作者:橙步堂 发布时间:2014-01-06 23:57:42

    被虐了…

  • 作者:蚂蚁 发布时间:2013-01-21 14:18:57

    价廉物美,亚马逊85¥

  • 作者:杨迪 发布时间:2024-04-06 01:00:43

    说了别惹我们四个你还不信,这下知道了吧。他们四位可真好,爱护动物,热衷慈善,关心他人,同理心满点,书里每一个伏笔都能派上用场,关键整本书很幽默,一度笑出声。

  • 作者:Fangting 发布时间:2015-01-19 22:54:03

    虽然还是搞不清,但能看完说明我!是!好!孩!子!


深度书评:

  • 从制瓷工艺的发展看中国陶瓷史

    作者:德先生 发布时间:2017-07-22 23:43:08

    作者叶喆民先生出自陶瓷世家,其父叶麟趾先生于晚清留学归国后专业从事陶瓷研究,并带领胞弟叶麟祥先生从事陶瓷制作,叶喆民先生子承父业,师从陈万里、孙瀛洲二位陶瓷大家,并且对中国古诗词、古书画也有极深的造诣。这部中国陶瓷史乃其扛鼎之作,足见其分量。在我看来,本书对陶瓷史的介绍分为几大部分:各系陶瓷窑址考察、陶瓷美学特点、陶瓷工艺特点。窑址方面未能对其进行精细研究,美学特点在其他通俗读物中已略有所得。因此,本书在陶瓷工艺特点的发展方面让我受益匪浅。以下就各时期的陶瓷工艺特点进行摘记:

    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的陶器制作虽然粗糙,但已经为后期的陶瓷制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胎体成型方面,早期是用手工捏制和泥条盘筑法进行,但石器时代已经发展出轮制法。烧制方面,早期进行露天烧制,陶窑远至石器时代也已诞生。

    夏商周时代:

    商代开始,陶釉出现,贵族使用的白陶已经选用了高岭土作为原料,三价铁含量远小于当时普遍存在的黑陶和灰陶。这些迹象表明商代已经出现了“原始瓷”,只因烧制温度不够1200℃,尚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瓷器。商代的陶窑依然是挖在地下的穴窑,燃烧室居于窑床正下方,窑床上开有规则的出火孔,这样使烧制的温度能达到1000-1100℃。周代以后,陶窑开始在地上建筑,呈椭圆形,并在窑后而非顶部开设烟囱,这样使得热气能在到达窑顶后返回到窑底后流出,这种结构成为半倒焰式,能够提高热能利用效率,增加窑内温度,可达1200℃。因此,商周时代釉的发现,胎料的改进和陶窑的变革为瓷器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汉时代:

    秦窑有一项新的技术进步:窑床呈前高后低,有10°的坡度。这是由于坯体首先接触火焰的前半面会因受热较快而先收缩,出现向前倾斜的现象。如果升温过快,前排的陶坯还会倒入燃烧室内。这一设计为后世所沿用。

    汉代出现了翠绿釉陶器,这种釉料中含有铅分(Pb3O4),与石英以3:1配比,在750-850℃的低温下即可熔融成釉,称为铅釉。铅釉在汉代普遍采用,色彩艳丽。但是,铅釉比含硅酸多的釉容易蚀变,因此出土陶器釉上彩多已剥脱。

    汉代陶瓷工艺的主要成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龙窑和高温釉的广泛应用。龙窑在战国时代已有出现,在汉代广泛使用,龙窑的优点是升温快,降温也快,可以速烧和维持还原气氛,适合稍早坯胎较薄,粘度较小的石灰釉瓷器。商周出现的以氧化钙为助溶剂的石灰釉,光泽度、透明度、硬度都优于铅釉,在汉代得到普及。

    魏晋南北朝时代:

    晋代的重要创作是带有绿彩的青瓷,为后世的绿彩瓷器打下基础。南北方青瓷在材料上有较大的区别:

    南方各窑选用瓷石为主的材料,Al2O3含量较低,北方各窑用黏土为主,铝含量较高,所以同样在1200-1270℃的条件下烧成,南方青瓷胎的致密度就高,北方青瓷不容易致密烧结,也不容易完全瓷化。

    南方釉料SiO2含量较高,北方TiO2较高,虽然含铁量相差不多,但釉色不同。

    从釉色来看,南方青瓷多翠青、灰青色,北方多青绿或黄绿色。

    南北方用料多年基本不变,因此直至明清依然存在上述不同。

    隋代:

    白瓷的烧制成功是隋代的重要成就。白瓷的烧制取决于胎釉中铁的含量。釉的原料中自然含有3-8%的三氧化二铁,如果能将铁含量控制在1%以下,并将窑内气氛控制为还原气氛,即可使青色逐渐变淡成为白色,若铁含量超过3%,烧出的就是青瓷。青瓷向白瓷的演变是缓慢复杂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隋代青瓷的釉色略有不同,南方多成青灰色,北方呈青黄或青绿色。这主要是由于窑内烧成气氛和釉的成分不同所致。南方主要使用龙窑,坡度大,温度升降快,避免铁的二次氧化,适宜还原焰的生成,但温度只能到1200℃左右,所以一般呈青灰色;北方一般为馒头窑,火焰能够在窑内充分燃烧,有利于氧化焰烧成,温度可达1300℃左右。此外,北方青瓷胎内含TiO2较高,也造成其成色不佳。胎质方面,北方青瓷一般比较疏松,胎体厚重,胎色呈灰白色;南方青瓷胎比较致密,胎体较薄,胎色呈青灰色。这主要由于南方一般使用原生高岭,杂质较少,北方一般使用沉积高岭,指风化后的瓷石随水流动后的沉积物,杂质较多。此外,北方瓷土含氧化铝较多,也导致烧成后致密程度不佳。

    隋代开始大量应用刻、划、印、贴等装饰手法。刻花是指在坯体上用铁、竹或骨制的平口或斜口刀状工具,由两方斜刻出纹饰呈阳文状,立体感强,刻层较薄;划花是指在坯体上用针状工具,划出纹饰呈阴文状线条。

    隋代的施釉手法一般是拿着坯体的底部,在釉水中一蘸即可,这也是隋瓷器一般里满釉,外半釉的原因。隋代使用石灰釉,利用氧化钙作为助溶剂,在高温中流动性很大,极易产生流淌现象,为避免器物施釉后与窑具粘连,才采用蘸釉方式。尽管如此,釉面流淌现象仍很严重,积釉处玻璃质感很强,釉面常开细碎片纹,这也是隋代瓷器的显著时代特征。

    隋代以前一般使用明火叠烧的方式,隋代开始使用匣钵装烧瓷器,这是窑具的重大革新。成型工艺方面,依然采用轮制法和手工拉坯。隋代瓷器结束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而且为以后青花和釉上彩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唐代:

    唐代的主要瓷器流派包括越窑系青瓷、邢窑系白瓷、洛阳附近的唐三彩以及长沙窑釉下彩瓷等。

    越窑青瓷以釉色见长,青瓷烧制时,还原比值越高,氧化铁含量越少,釉色越好。晚唐五代时期的越窑是其巅峰期,釉色呈湖水绿。釉料中氧化钙含量在15%以上,龙窑骤冷骤热的特点能将这种熔度低、粘性小的釉料烧成玻璃质。

    长沙窑以单色釉瓷器为主,釉下彩瓷居第二位。我国的釉下彩瓷一般分为三类:氧化钴为着色剂的青花、氧化铁为着色剂的褐彩和黑彩、氧化铜或氧化亚铜为着色剂的绿彩和红彩。长沙窑以氧化铁和氧化铜为着色剂,以褐彩、绿彩为主。

    邢窑白瓷的氧化铁和氧化钛的总含量约为1%,含量之低仅次于明清德化窑。氧化铝含量较高,达到30%,对烧成温度要求很高。半倒焰式的馒头窑可以达到1300℃的高温。邢窑还小批量生产了透影白瓷。唐代定窑也生产白瓷,但其氧化铁含量达到2%以上。唐代的白瓷用木柴烧成,较好控制还原气氛,因此釉色白中泛青,后世用煤烧成的白瓷则白中泛黄。

    唐三彩是用白色黏土作胎,施以含铅的低温釉,釉中使用铁、铜、锰、钴作为呈色剂,在750-850℃烧制而成。除一部分明器外,也有不少日用器皿。低锰钴料在唐三彩中小范围使用,但色料来源还有待探讨。

    唐代陶瓷开始作为日用器皿,实用性增强,执壶、瓶开始大量出现。其造型还受到金银器皿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熏陶。装饰手法方面,更注重釉色装饰,除了青白瓷外,釉下彩、花釉也大量出现。烧造工艺越发成熟,窑内温度可达1300℃,氧化还原气氛可控。

    宋代:

    宋代的主要瓷器流派包括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以及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建阳窑、景德镇窑等窑系。

    定窑瓷胎含铝量27-36%,含硅量59-66%,瓷质强度大很少开片,胎质坚硬。早期正烧,中期覆烧,晚期叠烧,也有挂烧制成。覆烧法避免了圆器变形的缺点,胎厚度得以减少。

    磁州窑使用的原料是含铁量较多而可塑性不高的大青土和另一种含铁量较低的贫铁矿石,当地成为斑化石,用作绘画花纹即俗称作铁锈花的颜料。胎色灰白或灰黄,多加白色化妆土。

    汝窑烧造的瓷器以近似磁州窑和耀州窑的产品为主,典型的汝窑天青釉所占比重极少(1/300)。该窑供御不够四十年鼎盛春秋。汝窑釉料氧化钙含量小于10%,氧化钾3-4%,用30倍放大镜看,气泡稀疏,寥若晨星。

    钧窑釉质肥厚,常留下蚯蚓走泥纹,有的滞留着气泡造成的凹痕,俗称橘皮、棕眼。釉中气泡较多,造成乳浊现象。乳青色的釉与铜混合显现出不同颜色,即所谓“铜的灰褐色”。有研究对比龙泉釉和钧釉的成分,发现主要成分并无区别,但钧釉中磷含量较高,因此推测,钧釉的特征——像蛋白石或在青色中添有牛乳一样的色泽,正是磷酸和氧化亚铁的作用结果。钧釉中青色是亚铁离子的颜色,红色是亚铜离子的颜色,紫色是二者的混合。另外,钧窑的窑室也有其独创性,普通馒头窑只有一个出风口,钧窑的窑室在后壁中间和两角处设3个出风口,这可能也是引起钧窑窑变的原因所在。

    景德镇窑在宋代主要烧造青白瓷,也叫影青瓷,对白度、光泽和透光度都有很高要求。唐代邢窑、定窑已能烧制具有透影性的瓷器,但规模较小。景德镇开始大量烧制。

    建阳窑胎料含铁量高,胎呈黑色。釉色以油滴、曜变、兔毫著称。油滴中含有未熔的石英粒、气泡和纯红的镜铁矿(氧化铁),气泡周围镜铁矿浓聚。兔毫在北方瓷窑中也可见,北方各窑多用氧化焰,兔毫结晶呈黄色,称为金兔毫,建窑采用还原焰,结晶呈白色,称为银兔毫。

    龙泉窑创造性地使用了石灰-碱釉,氧化钙比例下降到10%以下,氧化钾比例达到3-5%,可以增加釉的厚度并不致流淌,还可以避免纯石灰釉光泽太强的缺点。龙泉窑使用强还原气氛,弱还原气氛下釉色绿中带黄,还原比大于3时显示粉青,大于10时显示梅子青。

    哥窑釉层也非常厚,同样采用石灰碱釉,用10倍以上放大观察是,可见釉内含有致密的气泡,如聚沫攒珠。釉面含蓄,有丝绸般柔光,所谓酥油光或无光釉。胎体紫黑或棕黄。官窑釉中同样存在大量气泡,有米黄、粉青等釉色,开片颜色较单一,很少如哥釉那样五光十色。

    宋代在制瓷工艺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石灰碱釉的广泛采用,使用煤做燃料,推广覆烧法,增加产量,瓷质也有了较大的改善。

    辽金:

    辽金瓷器融合少数民族特点,出现了新的器型,如皮囊壶、鸡腿瓶等,金代创烧出白釉加彩,即先施白釉初烧后再绘红绿黄彩色花纹低温复烧,为后世低温釉上彩瓷打下基础,但一向被误称为宋加彩。金代普遍采用砂圈叠烧法,盘心无釉但盘口有釉,改进了覆烧法的缺陷。

    元代:

    元代景德镇是瓷业中心,除青白瓷和黑釉瓷外,还生产青花、釉里红、卵白釉、红釉、蓝釉、釉上彩等。

    元青花多数使用苏麻离青,也有不少采用国产青料。国产青料笔路清晰,没有混淆、晕染;进口青料含锰低,含铁高,青花色调浓艳,并有蓝黑色浓聚斑点闪烁如铅,称为锡光,并且容易晕散。元青花胎色不够洁白,底足及露胎出常现火石红色。器型厚重巨大。青花发色稳定,对氧化还原气氛要求不严格,因此能够大量烧造,成品率高。

    元代青白釉胎釉普遍增厚,失透无光,失去了宋代的透影性,但造型工艺上有很大进步。

    卵白釉采用高碱石灰釉,釉层厚,呈失透状,器内模印纹饰不够清晰。

    釉里红和红釉均采用高温铜红釉,对还原气氛要求较高,且温度窗口较小,烧制难度大,因此传世不多。

    元代龙泉窑胎体趋于厚重,釉层变薄,多呈青黄色。露胎贴花工艺多见,即在器物表面贴塑纹饰,不上釉,呈现火石红色。釉面点缀褐斑的工艺也较常见。

    元代磁州窑同样造型高大,胎质粗松,挂釉多不到底,制作粗率。但装饰工艺更加丰富,各种戏曲故事成为主角。

    元代钧窑与前代也有显著变化,胎釉粗糙,胎体烧结不够充分,釉多闪蓝色,红色少见,釉层较厚,釉光较强,少有乳浊现象。为了呈现红色,常将含铜量高的釉料人为进行不规则涂抹,与自然窑变相去甚远。

    琉璃器开始用于建筑,琉璃是一种铅釉陶器,加入铁、铜等离子显色。

    明代:

    明代龙泉窑在强氧化气氛中烧制,胎体厚重,釉层较薄,光泽和透明度增强,更注重花纹而忽视釉色。

    德化窑进入黄金时期,胎质纯净致密,透光性好,釉色洁白,杂质极少。窑室采用阶梯式蛋形,兼具馒头窑和龙窑的优点。景德镇窑是明代的主流产品。

    明青花的分期主要由于钴料不同而致。永宣时期采用的苏麻离青几乎不含锰,成弘时期锰含量增加,钴含量不超过1-2%,嘉万在高锰的基础上,钴含量也大幅提高,达到8-9%,故颜色呈蓝紫色。

    彩瓷方面,有斗彩、青花五彩、素三彩等,开创彩瓷新时代。单色釉方面,永乐白瓷成为甜白釉,细白如纸,见釉不见胎,但仰光透视,胎上刻划纹饰清晰可见,因此称为脱胎白瓷。宣德红釉,弘治黄釉,正德孔雀绿,嘉靖枣皮红各为著名品种。珐花器也是一种低温陶器,以硝酸钾为助熔剂,分两次烧成,先在陶胎上以凸起的沥粉勾勒出双线花纹后烧制成器,然后在花纹中间填以釉彩,再以低温烧制而成。釉色主要有孔雀蓝、孔雀绿、茄皮紫、黄等几种色调。

    清代:

    清代青花用料与前代不同,康熙年间采用云南产的珠明料,含钴量高,可达8-9%,含铁量低,仅2- 3%,雍乾之后采用浙料,含钴量仅1-5%,含铁量6-14%,因此康熙青花的青翠雅洁和雍乾青花的浑浊有别原因可能在于原料有别。康熙年间青花不仅因画法改革出现浓淡有别,即“五彩青花”,还出现各种青花品种,如郎窑青花、蓝釉青花、哥釉青花、黄釉青花、豆青釉青花和浆胎青花等。雍乾之后的青花无甚特色。

    釉上彩瓷是清代的重要品种。

    五彩到清代已不是彩瓷主流,康熙五彩最为突出,除了红、黄、绿、赭、紫等颜色外,发明了釉上的黑彩、蓝彩,并加上红、金等颜色。

    粉彩是在五彩颜料内掺入一部分俗称“玻璃白”的氧化铅、硅、砷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浊作用使色彩呈现浓淡凹凸之感。色调柔和,因此别称软彩。粉彩出现于康熙晚期,至雍正达到最高水平。康熙粉彩仅有数件,由于彩料研磨粗糙,常有剥彩现象,装饰采用五彩的画法。雍正时期白瓷的白度进一步增加,为釉上彩瓷提供了先决条件,绘画技法大为丰富。乾隆时期以精工细作、华丽繁缛著称,从色地上看,在传统的白地粉彩基础上,出现了不同色地粉彩,并加入其它彩料。

    斗彩加入了粉彩的技法,因此更加能显示浓淡凹凸、阴阳反侧的艺术效果,同时在图案、造型方面也有增加。

    素三彩以紫黄绿白为主色,清代加以黑、蓝彩,有些还出现红彩。尤其黑地三彩传世不多。

    珐琅彩从康熙二十七年开始试烧,康熙五十九年烧制成功,经历三十余年,康熙时期由于难以挂料,故使用涩胎烧制,即在烧制好的白瓷表面蘸釉,晾干后用工具旋去表层的釉,造成外壁不光滑,使颜料得以附着。一般色彩浓艳,款识为四字楷书“康熙御制”。雍正时期技术进步,不再使用“反瓷”,大量采用景德镇精细白瓷。并且珐琅料在宫中炼制成功,达到18种颜色。款识一般为四字楷书“雍正年制”,青花所书“大清雍正年制”的六字楷款非常少见。乾隆年间器型、画法出现了更大的发展,并受到西洋画法影响,款识多为蓝料四字楷款“乾隆年制”,个别用青花、金彩或黑彩书写款识。乾隆中期以后,珐琅彩逐渐停烧。

    墨彩与黑彩的区别:黑地上施彩,成为黑彩,白地上用黑色颜料作画,称为墨彩。

    颜色釉在清代发展迅速红釉在元代已相当精美,永宣时期达到顶峰,明中期以后高温铜红釉失传,仅存低温铁红釉。清代再次制成高温铜红釉。豇豆红是清代最为珍贵的红釉,仅烧造于康熙年间,在红色中混有绿色斑点,底部均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款。郎窑红釉光强烈,略有细小开片,红色浓艳,并有脱口垂足郎不流的特征,底部呈现苹果绿或米黄色。蓝釉在康熙时期出现天蓝釉,虽与天青相似,但却是以含钴量1%以下的釉料制成,不同于铁青釉。余茄皮紫、茶叶末、紫金釉、乌金釉等各有其趣。

    清代还出现各种仿生釉、仿金属、漆器、石器釉等,说明陶瓷工业已极为发达,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

  • 马蹄杯和铃铛杯有什么特点

    作者:桔子印象 发布时间:2014-06-27 09:33:53

     马蹄杯流行于明清。敞口,斜削腹,内凹底小平底,官窑器底大多有年款,形状倒置似马蹄。明代以回青、洒蓝、孔雀蓝、白釉等品种为常见。清代雍正年间较为流行,多作斗彩,以腹部饰四团花者为常见。铃铛杯也称仰钟杯、金钟杯、磐式杯,流行于明清时期。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铃铛,由此而得名。明成化、嘉靖、万历时期有白釉、斗彩、青花等品种,发展到了清康熙、雍正时则有青花、五彩等。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格式多(427+)
  • 好评(517+)
  • 体验满分(83+)
  • 好评多(487+)
  • 四星好评(111+)
  • 一般般(206+)
  • 体验还行(337+)
  • 推荐购买(347+)
  • 章节完整(234+)
  • 赞(414+)
  • 中评(641+)
  • 体验差(674+)
  • 二星好评(65+)

下载评价

  • 网友 冷***洁: ( 2024-12-18 10:20:30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沈***松: ( 2024-12-15 08:01:40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后***之: ( 2024-12-19 12:20:00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利***巧: ( 2024-12-22 15:16:17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国***芳: ( 2024-12-27 20:11:05 )

    五星好评

  • 网友 邱***洋: ( 2025-01-01 13:11:50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屠***好: ( 2025-01-08 03:57:54 )

    还行吧。

  • 网友 益***琴: ( 2024-12-27 21:36:00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师***怡: ( 2025-01-05 22:30:36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