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讲解五年级上册语文数学英语人教版 2023秋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教材讲解五年级上册语文数学英语人教版 2023秋精美图片
》教材讲解五年级上册语文数学英语人教版 2023秋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教材讲解五年级上册语文数学英语人教版 2023秋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33095024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6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28.8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49:23

寄语:

【官方授权店】 100%正版保证 闪电发货(85%城市隔日达) 破损包赔 售后无忧;团购联系客服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团购联系在线客服或联系“15836485458”微信



精彩短评:

  • 作者:阅微草堂 发布时间:2013-12-23 23:02:36

    经济学必读书籍。由于有数学和物理的学习背景,感觉凯恩斯之于前面的所谓的古典学派,类似于掌握了黎曼几何的爱因斯坦之于那些仅仅研究偏微分方程的物理学家。。。从基本假设出发进行批判,然后去分析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模式有点类似于早期科学研究的人员面对的状况。斯密,马歇尔,凯恩斯,西方三杰,其实要加入马克思

  • 作者:蔡斌 发布时间:2023-04-05 17:21:30

    非常好的书籍,对于刚入门的我很友好,很多分析思路和角度有启发。

  • 作者:云的留痕 发布时间:2023-04-24 16:58:27

    抖 —音 好像一直在推荐

  • 作者:一夏及安 发布时间:2022-04-06 09:55:39

    太喜欢作者的脑洞了!

  • 作者:Sirius 发布时间:2012-01-09 12:06:27

    某年逛地坛书市,从一堆文学性颇高的旧书里逃到它,砍不下来遂10块拿下,放了许久后某日惊觉我居然会用到它

  • 作者:Serendipity 发布时间:2020-08-15 10:37:00

    花了不少时间在上面 可以说是读完了~


深度书评:

  • “在炮火底下软软和和地安睡”

    作者:赵松 发布时间:2018-02-22 19:48:52

    “在炮火底下软软和和地安睡”

    赵松

    过去100年里,关于战争的小说数不胜数。有歌颂英雄主义的,有民族主义情绪泛滥的,有弥漫浪漫主义情怀的,也有兼而有之的,当然,还有反战的。平心而论,在反战小说里,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无论是从写作意图、切入角度,还是从手法风格上看,都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中的经典。

    这部出版于1929年1月的长篇小说令雷马克一举成名,没过多久就成为世界级畅销书(总发行量超过500万册),1930年被好莱坞拍成世界上首部有声战争片后还荣获了奥斯卡金像奖。当然,它带给雷马克的不只有巨大的成功,还有灾难性后果——希特勒上台后,它就被列为禁书并被当众焚毁,雷马克被迫流亡国外,还被剥夺了国籍,而他留在德国的妹妹,被纳粹当局判处了死刑。

    为什么以“一战”为背景的《西线无战事》能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强烈共鸣?当然与其鲜明的反战立场,尤其是尖锐的反英雄主义、反民族主义态度密切相关,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小说,它提供给人们的是普通人视角下关于战争的残酷、无意义和毁灭性的身临其境式震撼体验。其实对于这部小说的特质,作者在扉页上写的那段话表达得更为清楚:“

    这本书既不是一种控诉,也不是一份自白。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一代人,他们即使逃过了炮弹,也还是被战争毁灭了。

    在《西线无战事》里,没有英雄人物,没有伟人名将,也没有宏大叙事,没有历史意义诉求,没有保家卫国情怀,也没有正义与非正义,没有忠诚与背叛,更没有任何意义上的传奇与煽情……它有什么?有的只是那些被抛入残酷战争并不断被毁灭的普通人的最直观而又深刻的现场体验,有的只是他们在饱受战火煎熬的过程中对战争本身意义何在的质疑和对生命意义的幻灭,有的只是他们(一群19岁的青年)在英雄主义加民族主义教育鼓动下,被抛入反复的炮火洗礼和巨大的死亡阴影深处之后的种种恐惧与茫然、痛苦与麻木、绝望与挣扎。每个人都是那么的普通,平凡弱小得如同蝼蚁,就连每个人最后的牺牲都显得那么轻易、微不足道、无声无息。但是,他们却足以代表整个“一战”制造的2000多万无辜的炮灰。

    令这部小说产生异乎寻常的震撼力、让人触目惊心而又复杂微妙的现场体验感的,除了深陷战争中的普通人那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更主要的还在于作者雷马克基于亲历者的丰富经验、对这场战争本身的盲目性和无意义性的深刻认识,特别是他那貌似朴素无华实则高超的叙事技艺与结构方式所产生的强烈代入感。即使是没有亲历过战争的人,在读完《西线无战事》之后也会深切地意识到,只有真懂战争且洞悉人性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

    雷马克的高明之处,首先是他没有选择传统线性叙事方式,而是采取了散点叙事。这种方式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时间的模糊性与破碎性。在整个叙事进程中,所有事件、场景、细节都不是按时间顺序依次出现,而是随主人公保罗·博伊默尔的经历、回想与联想一阵又一阵随机浮现的。仿佛这是一场漫长得无始无终的战争,你几乎无法判断它到底持续了多长时间,顶多只能感觉到季节、日夜的变换,但又无法理出清晰的时间线索,有的只是时间在炮火中持续破碎、日益模糊的感觉——在这场战争里,日常意义上的时间已然不复存在。与破碎的时间相伴的,是不断破碎的世界,以及不断破碎的人,从精神到肉体。正是这种强烈的破碎感所生成的莫名压抑的气息始终弥漫在整部小说里,像看不见的雾一般包裹着所有人物,让他们带着浓重的幻灭感和虚无感一步步地走入死神的怀抱,化作尘埃。

    其次体现在主观视角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上。在作者笔下,主人公保罗·博伊默尔与其说是个人物倒不如说更像一架被他始终扛在肩上的隐形摄像机,时而摇晃前行,时而静观,很多时候这种视角所产生的效果都非常像战地记者拍摄到的各种场面,但又有着强烈太多的切身感和残酷意味。同时,为了强化现场体验的客观性,作者又着意把保罗的主观感觉和情感情绪的表达成分调到尽可能低的程度,也就是说最大限度地让事件现场的一幕幕场景本身传达一切,而不是让人物自说自话,因此才会让阅读中的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极为真切的身处现场的感觉,仿佛那些异常惨烈的战斗场景就发生在眼前——那被炮弹削掉半个脑袋后还在奔跑的人,那些被毒气熏死在战壕里的人,那些被炮弹炸成碎片挂在树上的人,那些被弹片切去了手臂或大腿慢慢死去的人,那些在战地医院里因无人理睬或粗暴救治而死去的人,那些死于流弹的人,那死在保罗背上的亲密战友卡钦斯基,甚至还有那匹拖着肠子还在四处乱撞发出刺耳哀鸣的战马……所有这一切,都像是你亲眼看到的,而不是别人讲的故事里的或电影里的。

    如果雷马克只是倾尽全力去描述这些残酷的战争现场与近观式体验,那么不管他写得多么精彩到位、给读者带来怎样强烈的直观体验,也仍旧不能保证这部小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杰作。作为优秀小说家,他非常清楚,要想让这部小说获得整体结构上的均衡感和非同寻常的叙事张力,就必须采取对称的结构手法。具体讲,就是他选择了用充满黑色幽默意味的部分来对应那些残酷的战场部分。于是我们看到,在血腥的战斗间隙不时出现的,竟是一幕又一幕与吃有关的既让人忍不住想笑又会为之莫名唏嘘的场景。给养的严重匮乏,使得这些普通士兵根本不可能奢求什么美味,他们既要在炮火中竭尽全力活下来,还要在短暂的战斗间隙穷尽一切办法与饥饿做斗争。

    恐怕没人能想到,这部反战小说的开篇竟然从吃写起。在雷马克笔下,一支伤亡过半的连队撤回到驻地后,所呈现的并不是悲痛恐惧的场景,而是为了能让每个人都获得双份食物和香烟跟炊事员争执半天以及达成目的后又都流露出满足感的场景。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已不是新兵,过于惨烈的战斗经历在短时间内就把这些19岁青年变成了老兵。为了能抵挡住战争的恐惧、死亡的阴影以及身心俱损的现实,他们除了让自己变得冷酷无情甚至麻木坚硬之外,还不得不把求生的欲望聚焦于对食物的渴望上——仿佛只要能搞到食物,以最快速度把它们吃到肚子里,生的希望就还在那里,甚至还会产生一星半点活着的乐趣。因此每一次触及这样的场景,雷马克都会不吝笔墨地使之看上去生动有趣而又带着古怪的喜感。甚至还会让人觉得,就连动人的战友情谊也是在一次次吃的过程中不断浓郁起来的。

    无论是他们临时负责看管军需仓库时把意外发现的两头小猪烤了、就着平时只有军官们才有资格享用的上好红酒和咖啡吃个精光,导致胃肠不适拉上十来次肚子,还是保罗跟卡钦斯基一起乘夜色去农民家偷来一只大白鹅烤了分给大家吃,并把鹅毛收藏起来准备做两个枕头,在上面写上“在炮火底下软软和和地安睡吧”,都让人产生强烈的喜剧感,甚至会暂时忘掉之前那些惨烈之极的战斗场景所带来的令人窒息的压抑和绝望。但是这种喜剧效果的存在注定是非常短暂的,当与之对应的残酷战争场景出现时,此前所有的喜感转瞬就都从微小的亮色变成了全然的黑色。这时候,你会意识到,这里根本就没有什么喜剧色彩,有的只是那些普通人基于维持最低限度的求生渴望而产生的某种幻觉。

    战争对于普通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即使在今天,这也并非是个不言自明的问题。因为无数事实证明,人类对战争的反思和健忘的程度几乎是同等的。尽管“二战”后地球上已有70多年没再发生过世界大战,但局部战争几乎从未间断过。更何况,世界上主要强国的核武库和常规武器储备量早已达到了足够把地球毁掉N次的地步。人类对于战争本质的认识跟100年前相比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改观。战争仍旧是由极少数人的野心与欲望所驱动、以普通人为牺牲品的毫无意义的野蛮事件,至今都没有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案。身处当今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里的亿万普通人,可能多数都已失去了想象理想世界的信心和动力。跟那些此起彼伏的局部战争相比,真正可怕的,其实永远是可能要发生的战争。

    尽管早在90年前雷马克就看透了战争那邪恶而又毫无意义的本质,并以这样一部反战小说杰作给予了异常深刻的揭露,但他恐怕不会想到,当我们在网络上搜索“一战”信息的时候,竟然还能在概念解释中看到这样一些貌似客观实则冷漠之极的字句: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再对照一下雷马克以沉痛的笔调写下的那些发人深省的字句吧:

    我们都已不再是青年了。我们不愿用突击的方式去攻取这个世界。我们却在逃跑。我们在自己的面前逃跑,在我们的生活面前逃跑。我们刚满十八岁,刚刚开始热爱世界,热爱生活,而我们却不得不把它打个粉碎。那第一颗炮弹,那第一次爆炸,在我们的心头炸开了。我们被切断了跟行动,跟渴求,跟进步的联系。我们再也不相信这些东西了。我们相信战争。

    (已收入《灵魂应是可以随时飞起的鸟》(上海文艺出版社)

    灵魂应是可以随时飞起的鸟 (豆瓣) (douban.com)

    ——————————————————————

  • 庶民的灵魂

    作者:戒逋 发布时间:2020-06-04 20:11:09

    很久没有遇到让我这么迫不及待想写点什么的书了。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波兰女作家托卡尔丘克于1996年完成的长篇小说。

    波兰是一个很特别的国度。有一个词叫作“波兰自由人民”,我初听十分疑惑,还以为是个反讽。波兰历史上最有名的几个标志——奥斯维辛、卡廷惨案、华沙起义,都是对自由彻彻底底的毁灭,波兰多次被列强瓜分的惨痛记忆直到今天依然历历在目。

    但同样是这个国度,诞生了哥白尼、肖邦、居里夫人,诞生了导演波兰斯基和他的《钢琴家》,也诞生了五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包括英勇的流亡诗人米沃什,沉潜的女诗人辛波斯卡等,托卡尔丘克是第五位。

    (图源自后浪文章《关于波兰文学的全景式漫谈》,链接地址https://www.douban.com/note/740828024/)

    众所周知,一个没有自由的国家,是不可能诞生这么多伟大的思想的。

    而波兰又怎能例外?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里面为我们展示的,是我从未深切体会过的另一种自由。这种自由是

    自下而上的,

    我称其为“

    庶民的自由”。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为我们构建的,奇妙的“庶民”世界。

    01 关于书名

    什么是太古?什么是其他时间?相信大家在看到书名时会有和我一样的困惑。“太古”的表面含义是一个普通村落的地名,是小说中故事的主要发生地。但既然后接“其他时间”,很明显“太古”也有时间的含义,译者易丽君解释为“

    时间的始祖”,

    如同我们熟知的“太古宙”。

    更大的困惑在于“其他时间”,世界上难道不是只有一种时间,它从古到今绵延不绝,上面布满了人类为了理解世界而创造的各种刻度吗?

    莫非是相对论里面的“相对时间”?差矣,这显然不是一部科幻小说。

    在我看来,这里的时间,最直观的理解就是“

    当下

    ”,像一个晚会,报幕人说“下面把舞台交给xx”,就到了这个人的表演(在小说中就是出场)时间。当然这种理解无疑是肤浅的,我认为它的深层含义,是宇宙万物由于在“时间”(按:经典物理学的概念)中的不同展开方式而具有的各式各样的“

    生命节奏”,人、

    动物、植物等等众生都在各自的节奏中运转着。而在不同的人之间,“时间”的差异又体现为不同人生经历和生命阶段带来的各式各样的“

    生命体验”,

    即对时间的感受。

    世间万物都有哪些不同的生命节奏呢?我们按物质性渐弱、精神性递增的顺序(静物、植物、动物、人、天使)来逐一体察。

    02 静物时间

    书中有一节为“米霞的小咖啡磨的时间”,是静物生命节奏的集中呈现。作者是这样开始的:

    人们以为他们比动物,比植物,而尤其是比物品活得更艰难。动物觉得比植物和物品活得更艰难。植物臆想自己比物品活得更艰难。而物品总是坚持着保持在一种状态。这坚持是比任何别的生存方式都更艰难的生存方式。

    一方面,作者笔下的万物都有其生命;另一方面,作者又相信一个柏拉图式的理念世界的存在——“没有任何人可以说是他想出了小咖啡磨,他只是

    想到了存在于时间之外的那种东西。”

    理念世界的静止与现象世界的流变形成强烈反差,使小咖啡磨在后者中保持固定状态显得尤为不易。因为本身没有能动性,咖啡磨的生命节奏便取决于“

    那些抚摸过它的手都对它寄予过的无限深情和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

    小咖啡磨

    小咖啡磨的意象贯穿小说始终,它不仅是静物的缩影,也是整个“无机世界”的缩影:小说主人公米哈乌一家便是经营磨坊为生,太古遭遇兵燹时作者也曾写下“世界的磨盘停止了转动”这样的文字。

    “磨”的意象值得细细品味:它将投入其中的一切完整物体都磨成粉碎,而自身则完好无损。但是它又不同于绝望的“绞肉机”:在磨碎的过程中,留下咖啡粉氤氲的芳香,留下人们的饮食,而更重要的,是“

    大凡是物质统统都有这种能力——留住那种轻飘飘的、转瞬即逝的思想的能力。

    ”在人类的视角下,这些仿佛没有生命的静物,却总有一种特别的温情:它们的稳重,使其得以成为人们种种意义或情思的载体。

    03 植物时间

    植物的生命节奏在“椴树的时间”中最为鲜明。

    树木的时间是很奇妙的:它能用不同的面容提醒我们四季的变迁,但除非我们把它们砍断,我们很难认出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的痕迹。它们似乎一出生便很苍老了,而不论多苍老又都能吐出新绿,这不知引发了多少感时伤怀者的顾影自怜。似乎对于树木来说,时间仅仅是几套不同的装束而已。作者是这样描写的:

    树木不知道在一年四季的变化中存在着时间,不知道这些季节是一个接着一个轮流出现的。对于树木而言,所有季节都一起存在。冬天是夏天的一部分,秋天是春天的一部分。热的一部分是冷,出生的一部分是死亡。火是水的一部分,而土地则是空气的一部分。…

    笃笃斧声,虺虺雷鸣,惊破了树木永恒的梦。人们称之为树木死亡的,只不过是树的梦受到暂时的骚扰而已。在人们所说的树木的死亡里,有一种近乎动物的、不平静的生存状态。因为意识越是清晰,越是敏锐,其中蕴含的恐惧就越多。但树木永远也无法到达动物和人的忐忑不安的王国。

    一棵树死了,另一棵树就会接收它的梦,将这种没有意义,没有印象的梦继续做下去。所以,树木永远不会死亡。在对生存的无知中,蕴含着从时间和死亡的概念中解脱。

    读这段时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三毛的诗句:“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托卡尔丘克或许有相似的感受,她这样写道:“

    树木的灵魂是在经过多种生存状态的轮回之后,处于休息状态的。

    ”树木的时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当我们存续的时间趋于无限时,我们对流变的感知便会趋于零。虽然人类离这一天还很遥远,但我们作为历史性的总体,早已发明了“太阳底下无新事”这样表达类似感受的俏皮话。或许等到真的战胜死亡的那一天,人类会更深刻地体会到树木的这种感受吧。

    04 动物时间

    动物的时间以“洋娃娃的时间”为代表(洋娃娃是女主人公米霞家小狗的名字)。动物的时间是与人最为接近的,甚至某种意义上它就是人在婴孩阶段体验过的时间。

    动物的时间永远是现在时。…

    洋娃娃不会像米霞或别的人那样思考...因为若会思考就会吞下时间,把过去、现在、将来和它们之间持续不断的变化化为内在的东西。…因此洋娃娃是住在现在的时间里。所以每当米霞穿戴整齐出门,洋娃娃便会觉得她是永远地走了...那时,洋娃娃的忧伤是无边无际的,母狗将它的嘴贴在地上,呜呜地叫着,痛苦不堪。

    洋娃娃靠世界的画面生活。它参与了人用自己的心智创造的画里的活动。每当米霞说一声’我们走吧’,便见到洋娃娃在摇尾巴,她就以为洋娃娃像人一样能听懂她的话。但洋娃娃摇尾巴不是对她说的话做反应,不是对概念做反应,而是针对从米霞的头脑里萌生出来的画面做反应。

    它们与植物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有对时间的感受,而与人的不同之处则在它们不会对时间进行思考,进而产生过去-现在-将来的时间概念。这种感觉有点类似于直接看一部电影的胶卷,每一帧画面都有机会仔细观赏,但没有放映机的帮助,我们很难识别出影片中连续的行为或关系。

    作为对这种牺牲的补偿,动物得以体察到“

    上帝的全景画

    ”,其深度蕴藏在“

    各种气味、各种触觉、各种味道和各种声音里。

    ”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完全用直观来理解的世界,理性的综合与分析被永远地驱逐出境。

    小说中有两处暗示了“动物的时间”与人类的时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处是因为犯错而良心受谴责,逃入森林而迷失于其中、忘记一切的“恶人”,另一处是被多舛的命运折磨疯掉、竟获得了与猫狗交流的能力的老妇人弗洛伦滕卡。“弗洛伦滕卡的时间”里她与狗感应时感知的画面是这样的:“它完全是

    另一种东西:单色的、清晰的、深刻的、感性的、有气味儿的东西。在这种东西里头,有天空和相互挨着的两个月亮。”

    两个月亮的意象也是很奇妙的设计,我理解是由于动物不理解月圆月缺的渐变过程,而将圆月与缺月视为两种不同事物所致。如果我的理解没错的话,不得不叹服托卡尔丘克的形象塑造能力着实精湛。

    恶人和弗洛伦滕卡,在现代社会的标准看来是典型的“疯癫”形

    象,

    但托卡尔丘克通过细腻的刻画向我们揭示了,这其实不过是心灵深处“本我”的复归而已。

    05 天使时间

    下面我们把目光转向“天使的时间”。米霞出生时,她的守护天使与她第一次相见的情景是这样的:

    天使们观察世界不是通过肉体的形式。世界不断地繁殖出肉体形式,又不断地毁灭它们,而众天使则是通过肉体形式的内涵和灵魂来观察世界的。天使看到的米霞则是这样的:先是一片清新、明亮、一无所有的空间,过了片刻才从这个空间出现一个惊愕的、半清醒的灵魂。…

    他充满了不同凡响的天使的温情,爱的恻隐之心——这是天使们所能拥有的唯一的感情。因为造物主既没有赋予他们许多本能、激情,也没有赋予他们许多需求。假若他们得到了那一切,他们就再也不纯粹是精神的创造物了。天使们所拥有的唯一本能是同情。

    看到这里我们或许可以发现,作者笔下的天使,不是别的,正是人类自从产生宗教以来,数千年不变的神圣理想:通过本能、激情、需求的压抑,使感情纯化为爱的恻隐之心。但这种纯化同样有其代价,即对物质生活的摈弃导致属于人的进取心渐渐泯灭。

    天使有足够的智慧通过直觉即能感知形形色色的事件的始末,但这些对于天使“一点意义也没有”。而天使的“时间”显然也是被动的,只有当他守护的对象需要灵魂上的指引和护佑时(比如后来米霞生产时),天使才又一次出现。在其余的时间里,天使唯一能做的,或许只有观察世界了。

    意大利画家波提切利的《天使报喜》,左面为画家想象中天使的形象

    06 庶民的时间

    对以上几种时间的描绘,我认为是整部小说最亮眼的地方。而对形形色色的人物时间的描绘,或许用下面的语言便能概括:

    人给自己的痛苦套上了时间,人因过去的缘由而痛苦,又把痛苦延伸到未来。这样便产生了绝望。人的思维是跟不停地吞下时间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

    对时间的觉知与思考的能力,是人类的独特禀赋。它使得人们从记忆中获取养料,发明种种意义,并将它们种植在对未来的谋划中。但同时,“

    时间理性”也是人类的不能承受之重

    ——人因为其灵魂属性而能够预感命运,又因为其肉体属性而无法超越它,这是人类所有恐惧的来

    源。

    在这种恐惧的阴影里,有人选择向天使的时间进发,有人选择返回动物的时间,而更多人停留在人类的时间中,在种种现实遭际的启示下寻找着自处的方式。

    在人类的时间中有一个微妙的规律:

    苦难使时间放慢以通向永恒,而欢乐则会加速时间的流逝

    。小说中对“麦穗儿”(一个与米霞同龄的孤身女子)生孩子过程中的幻觉与“时间停滞”的描写,是这个道理最典型的例证。将这个道理稍加引申,便会明白:对欢乐的期待使时间放慢,而对痛苦的预感则会加速时间的流逝,这也是从小说的多个情节中流露出来的。

    拉奥孔——苦难与永恒最经典的联结

    以上的种种时间,都被容纳在以太古为中心的小世界中,在这里人的灵魂和其他灵魂融洽地共处,世界就像一条多种不同时间流交错漫流的大河。这样的生活状态在被大城市定义的“现代人的时间”中是很难达到的,因为一切关于现代性的幻想,其基础都是“现代人的时间”,即“人类的时间”的强权和专制。这种时间会将一切不同的时间视为异端、疯癫、未开化,进而将它们统统扫地出门。

    当今世界已经在“现代人的时间”里沉浸了许多年,并且看不到走出的希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托卡尔丘克笔下

    属于庶民的多元时间

    才显得弥足珍贵。

    07 庶民的战争

    除了不同的时间体验,庶民对战争与宗教的体验也是《太古》中着力刻画的对象,它们成为了对自上而下塑造的战争、宗教观念的一种“

    温柔的反抗”。

    庶民眼里的战争是什么样子的?丈夫应征入伍后,从未目睹过真正战争的格诺韦法是这样想的:

    格诺韦法除了太古这个地方,不知还有另外的世界;除了礼拜六在市场上的斗殴,她不知道还有另一个模样的战争。

    格诺韦法想象的战争,就是这种在泥泞、水洼和垃圾中间的徒手搏斗,在这

    种搏斗中所有的问题都能一下子解决。所

    以她感到奇怪,战争

    竟然会持续这么久。

    对于格诺韦法来说,战争或许只是一种激情的宣泄,它对仇恨的作用,只能是消减而不可能是积累。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新发明的“机械绞肉机”式的战争,与太古这样静谧的小村庄之间的隔阂实在过于深远,以致村民们难以理解为什么战争要如此旷日持久。

    因此,从太古走向“一战”战场的米哈乌,他的精神受战争的震荡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几十年后“二战”时苏联军队进驻了太古,此时他的反应是这样的:

    米哈乌觉得,所有这一切,这吊梢眼的军官,这条路,这灰头土脸的士兵行进队伍,这一切曾几何时都发生过,就连这句“您这是怎么一回事”也曾经听过,至今还依稀在耳!他觉得,时间在回转。他心中充满了恐惧。

    “我叫米哈乌·尤泽夫维奇·涅别斯基。”他嘴里迸出这么一句俄语,声音在发抖。

    后来的故事,是太古成了苏德军队拉锯的战场,村民们被迫放弃自己的房屋避入森林;固执留守的米哈乌、格诺韦法夫妇最后也难以招架彻夜炮火的惊吓,随女儿离开了太古。

    战争并没有造成太古村民的死伤,但是无疑为他们留下了终生的阴影。阴影产生的方式,是高高在上的军人们不曾预料到的:

    俄国人在花园里,就在卧室的窗户下边埋葬了八名军官的尸体。每个人都给他们撒了一抔土。俄国人离开后,雪落了下来。

    从此,谁也不愿在朝花园的卧室里睡觉。

    他们说,要给那些军官移葬。人们从地里挖出来的尸体全被安放在大车上。土地和龙头花吸干了他们的血和水分,是制服将腐烂的尸体保留完整。那些将尸体搬上大车的士兵都用大手帕扎住自己的嘴巴和鼻子。

    …最大胆的是那些母鸡——它们勇敢地追着在石头地上颠簸的大车奔跑,贪婪地啄食从车里掉落到地上的东西。

    米哈乌在丁香丛中呕吐。从此他再也不吃鸡蛋。

    这就是庶民的战争创伤,创伤烙印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他们的沉默,使得这些伤痕在大多数人眼中似乎无足轻重。

    08 庶民的宗教

    宗教是《太古》的核心议题之一,作者十分擅长用轻松的笔调勾勒深刻的思想。篇幅所限,我仅以米哈乌的儿子、米霞的弟弟——伊齐多尔为例,展示小说里“庶民的宗教观”。

    苏军进驻太古时,伊齐多尔和住在他家的军官伊凡聊起了信仰:

    “伊凡,你是怎么想的,难道有这种可能性,真的会没有上帝?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一切又是从哪里来的?”

    伊凡卷了支香烟,然后吸了一口,撇了撇嘴做了个怪相。

    “你往四周瞧一瞧。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道路,道路外边是田野,李子树,它们之间还有青草……”伊齐多尔疑惑不解地朝俄国人瞥了一眼,“而远处则是森林,那里肯定有蘑菇,只是从这里看不见……我还看到天空,下面是蓝色的,上面是白色的,还有成团的云彩。”

    “那么这个上帝在哪里呢?”

    “上帝是看不见的。就在这一切的下面。他统治和管理这一切,他宣布法规,使一切彼此相互适应……”

    “好啦,伊齐多尔,我知道你是个聪明的小伙子,虽说你看上去不像个聪明人。我知道,你有想象力。”伊凡压低了嗓门,开始说得很慢,“现在你不妨想象一下,如你所说,在这一切下面,没有任何上帝。任何人都不管任何事,整个世界是一团大混乱,或者,还要更糟,是一部机器,是一部坏了的除草机,它只是由于自身的动量而运转……”

    于是伊齐多尔按照伊凡·穆克塔的吩咐,又看了一遍。他集中了自己的全部精神,拼命睁大眼睛,直到眼珠子蒙上了一层泪水。那时,在短暂的瞬间,他看到一切完全是另一种样子。到处是空荡荡、无边无际的空间。在这没有生气的、荒凉的空间存在的一切,凡是活着的,都是束手无策、孤立无援的。事情的发生总是带有偶然性的,而当这个偶然性出了毛病,靠不住的时候,便出现了机械学的规律,出现了有规律的大自然的机器,出现了历史的活塞和齿轮,出现了各种从心中腐烂、溃散成粉末的规律性。到处都笼罩着寒冷和忧伤。每个有生命的东西都渴望偎依点什么,紧贴点什么,或者彼此相拥相抱,但是从中得到的只是痛苦和绝望。

    这是近一百多年来“上帝之死”给庶民带来的虚空的一个缩影。庶民相信上帝的原因很简单,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

    安心

    。人类生存的本能如此强烈,而对自然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又是如此有限,以至于我们只能幻想一种更高的存在作为秩序之源,使展露在我们面前的世界看起来能够不那么狰狞。所有信仰,甚至所有的文化,都深深扎根于这种原始的恐惧。我们往往只看到了它们成熟状态——教堂,圣经,仪式——的富丽堂皇,忽略了它们在庶民状态下最质朴的美感和价值。

    如果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便可以知道,不是上帝创造了太古,而是太古创造着“上帝”。我们便能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作者笔下的“上帝”是流动的了——

    修士从椅子上站起来,打断了伊齐多尔的话。“改造世界,你说。这很有意思,但不现实。世界既不会被你改造得更好,也不会被你改造得更坏。世界只能是现在这个样子。”

    “嗯,不过,你们不是自称为改革家吗?”

    “哎呀,你理解错了,我亲爱的小伙子。我们没有以任何人的名义改造世界的意图。我们是在改造上帝。”

    顷刻之间,大厅里笼罩着一派寂静。

    上帝是流动的,它随着人类社会的流动而不断变幻出新的相貌。

    想象力总能创造出理智无法接受的画面。有一次,他想象的上帝是个伸开手脚、懒洋洋地靠在宝座上的老人,他的目光是那么严峻,那么寒气逼人,这使伊齐多尔立即眨巴起眼睛,把他从天窗的画框里赶走……

    那时,全无某种负疚感,他看到天窗画框里出现的上帝是个女人,或者可以称之为一位女上帝。这给他带来些微慰藉...上帝是位女性,强劲、伟大、湿漉漉、冒着热气,宛如春天的大地。女上帝像蓄满大量水分的雷雨云一样,存在于空间的某个地方…在这种情况下,祈祷也就失去了思路,失去了目的、意图,对女上帝也就不能表示任何心愿和希望,只能为她陶醉,吸吮她的气息,只能融入对她的赞美之中。

    读到这位“女上帝”时,我的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观音菩萨偈》中的画面:

    救苦天尊妙难求,身披霞衣累劫修。

    盂中甘露时常洒,手内杨柳不计秋。

    五色祥云生足下,九头狮子导前游。

    千处请师千处降,爱河常作渡人舟。

    观音对佛陀、女上帝对那位显然是教廷和神权国家化身的“威权上帝”的反叛,或许是这种“庶民的宗教”的内核所在吧。

    庶民的战争,庶民的宗教,它们也许没有载入史册的战争与宗教那样神圣而耀眼,

    但这决不构成它们的意义可以被任意剥夺或亵渎的理由。

    09 庶民去向何处?

    与整部小说颇为轻松的氛围不同的,是它悲怆的结尾,读起来让人几欲泪下。此时,小说中的第三代主人公——米霞的女儿阿德尔卡已是中年,她从城市里回到太古,目睹昔日其乐融融的村庄如今已是满目萧瑟。小说里的主人公大多数已经去世,房屋也都已残破。父亲已经苍老,独自守着上了锁的空屋。“一切都已结束,现在是等死的时候了。”阿德尔卡有了留下来陪父亲的念头,父亲断然拒绝。小说的最后两段是这样的:

    她走上了官道,直到此刻,她才发现官道上已经铺上了柏油。两旁的椴树在她看来似乎比从前矮小。阵阵清风吹落树上的叶子,飘撒在斯塔霞·帕普加娃荒草萋萋的田地里。

    到了靠近沃德尼察的地方,她用手帕擦净自己的意大利细高跟皮鞋,整理了一下头发。她还得在车站上坐上个把钟头等公共汽车。汽车开来了,她是车上唯一的乘客。她打开箱子,拿出咖啡磨。她开始慢慢转动小把手,而司机则通过后视镜向她投去惊诧的一瞥。

    这或许是时间教会我们的唯一道理——

    时间永不倒流

    。虽然我们有让意念在时间中漫游的禀赋,但我们真正拥有的,只有现在。

    但还好,我们可以从逝去的岁月里重拾回属于自己的小咖啡磨。在我眼中,这里的小咖啡磨,便是作者笔下“自由”的全部意涵:

    对必然性的认识,和解,然后返回自己的抉择中,继续前行。

    10 写在最后

    看到不少评论将《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称为“东欧魔幻现实主义”,但我直观的感受却并没能让我把它同《百年孤独》这样的著作联系起来。或许后者的时间跨度更长,多了尼采式的永劫轮回的宿命感;而《太古》带给我的,更多的是岁月静好的感觉,就像小村里静静流淌的河水。

    在我看过的文学作品中,最容易与《太古》产生联想的,是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个大兴安岭中以驯鹿为生的鄂温克氏族中一位年迈女性的回忆。故事的背景和语言的风格上,两部小说都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我也想以《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跋作为本文的结尾——

    “面对越来越繁华和陌生的世界,曾是这片土地主人的他们,成了现代世界的“边缘人”,成了要接受救济和灵魂拯救的一群!我深深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哀愁与孤独!当我在达尔文的街头俯下身来观看土著人在画布上描画他们崇拜的鱼、蛇、蜥蜴和大河的时候,看着那已失去灵动感的画笔蘸着油彩熟练却是空洞地游走的时候,我分明看见了一团猩红滴血的落日,正沉沦在苍茫而繁华的海面上!我们总是在撕裂一个鲜活的生命的同时,又扮出慈善家的样子,哀其不幸!我们心安理得地看着他们为着衣食而表演和展览曾被我们戕害的艺术;我们剖开了他们的心,却还要说这心不够温暖,满是糟粕。这股弥漫全球的文明的冷漠,难道不是人世间最深重的凄风苦雨吗!”

    11 作者的自白

    托卡尔丘克的诺奖颁奖演说题目为“温柔的叙述者”,从她本人的表述中,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她灵魂中最耀眼的部分,那种温柔的自由——

    我也梦想着有一种新的叙述者——一个“第四人称”的叙述者,他自然不会只是语法结构的搭建者,而是能够成功囊括每个角色的视角,并且有能力跨越每个角色的视野,看得更多,视野更广,忘却时间概念。我认为这样的叙述者是可能存在的。

    温柔是拟人化的艺术,是分享感受的艺术,由此无限地发现同感之处。编写故事意味着赋予物体生命,赋予世界微小碎片以存在感,正是这些碎片映照着人类经验、生存境况和记忆。温柔让与之有关的一切个性化,让这些事物有发出声音的可能,有生存空间和时间的可能,有被表达的可能。多亏了温柔,茶壶才开始说话。

    最后,我觉得我们应该对作者为当下世界带来的这样一剂温暖的良药表达由衷的感激,也要感谢译者传神的文笔,还有出版社用心的排版与装帧。这绝对是一部会被历史铭记的作品。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值得购买(603+)
  • mobi(535+)
  • 差评(447+)
  • 博大精深(529+)
  • 体验满分(219+)
  • 强烈推荐(360+)
  • 小说多(433+)
  • 无颠倒(677+)
  • 一般般(316+)
  • txt(614+)
  • 图书多(411+)
  • 图文清晰(298+)

下载评价

  • 网友 扈***洁: ( 2024-12-24 07:55:22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汪***豪: ( 2024-12-21 01:48:40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谢***灵: ( 2024-12-31 16:36:52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相***儿: ( 2025-01-03 06:12:55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后***之: ( 2024-12-23 02:21:42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索***宸: ( 2025-01-04 00:39:07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焦***山: ( 2025-01-07 18:02:39 )

    不错。。。。。

  • 网友 芮***枫: ( 2025-01-02 04:37:02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邱***洋: ( 2025-01-06 14:10:50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曾***玉: ( 2024-12-19 16:04:38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寇***音: ( 2024-12-18 04:22:29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陈***秋: ( 2024-12-20 00:36:33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濮***彤: ( 2025-01-09 14:25:26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宓***莉: ( 2025-01-01 16:53:27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敖***菡: ( 2025-01-05 01:10:36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戈***玉: ( 2024-12-31 16:35:56 )

    特别棒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