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恐怖主义犯罪之刑法与国际刑法控制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47:37

恐怖主义犯罪之刑法与国际刑法控制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恐怖主义犯罪之刑法与国际刑法控制精美图片
》恐怖主义犯罪之刑法与国际刑法控制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恐怖主义犯罪之刑法与国际刑法控制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5001869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2-07
  • 页数:298
  • 价格:39.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47:37

内容简介:

  恐怖主义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已经为全世界所共知,如何遏制恐怖主义行为的蔓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9·11事件掀起了全球的反恐高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反恐路径选择上走向了*,一度将恐怖主义行为定性为“亚战争”行为乃至“战争”行为,并采取战争的手段来加以遏制。随着本·拉登被击毙,世界“反恐”运动似乎重新回归正常的轨道,人民开始反思遏制恐怖主义行为的理性途径。其实,无论恐怖主义行为有多么的猖獗,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一种刑法上的犯罪行为,因而从刑法的角度对其定罪量刑是遏制恐怖主义行为主要的途径。当然,现有的刑法体系在打击刑事犯罪方面明显存在缺陷,不足以有效地遏制恐怖主义行为的泛滥,因而对刑法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完善是当务之急。


书籍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章 恐怖主义行为

 一、恐怖主义行为之由来和历史演变

 二、恐怖主义行为及相关概念之界定

 三、恐怖主义行为之控制现状及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恐怖主义行为之犯罪化问题探讨

 一、恐怖主义行为犯罪化之必要性

  (一)恐怖主义行为犯罪化作为现实之要求

  (二)恐怖主义行为犯罪化作为国家之国际义务

 二、恐怖主义行为犯罪化之立法关系

  (一)具有“统一犯罪圈”之立法关系

  (二)具有“差异犯罪圈”之立法关系

 三、恐怖主义行为犯罪化之行为类别

  (一)恐怖主义组织行为

  (二)恐怖主义暴力行为

  (三)恐怖主义资助行为

第三章 恐怖主义犯罪之构成要件特征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一、恐怖主义组织罪之构成要件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一)恐怖主义组织罪之构成要件

  (二)恐怖组织之界定问题

 二、恐怖主义暴力罪之构成要件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一)恐怖主义暴力罪之主体

  (二)恐怖主义暴力罪之主观方面

  (三)恐怖主义暴力罪之客体特征

  (四)恐怖主义暴力罪之客观方面

 三、恐怖主义资助罪之构成要件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一)恐怖主义资助罪之构成要件

  (二)国家机关支持恐怖主义行为之定性问题探讨

第四章 恐怖主义犯罪之刑罚配备问题探讨

 一、恐怖主义组织罪之刑罚配备

  (一)恐怖主义组织罪之“配刑模式” 

  (二)恐怖主义组织罪之刑种与刑度

 二、恐怖主义暴力罪之刑罚配备

  (一)恐怖主义暴力罪之“配刑模式” 

  (二)恐怖主义暴力罪之刑种与刑度

 三、恐怖主义资助罪之刑罚配备

 ……

第五章 恐怖主义犯罪之赔偿问题探讨

第六章 恐怖主义犯罪与国际刑法问题探讨

第七章 进一步完善中国反恐刑事立法之思考

参考文献

各国关于恐怖主义犯罪之相关立法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iv>


书籍介绍

《恐怖主义犯罪之刑法与国际刑法控制》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恐怖主义行为;第二章恐怖主义行为之犯罪化问题探讨;第三章恐怖主义犯罪之构成要件特征及其相关问题探讨;第四章恐怖主义犯罪之刑罚配备问题探讨;第五章恐怖主义犯罪之赔偿问题探讨;第六章恐怖主义犯罪与国际刑法问题探讨;第七章进一步完善中国反恐刑事立法之思考。


精彩短评:

  • 作者:Shinji 发布时间:2019-07-29 20:32:03

    7.8分?

  • 作者:ΑΙΟΡΟΣ 发布时间:2011-01-27 18:11:29

    读的时候其实心情不猴!

  • 作者:心弈 发布时间:2019-01-09 15:16:26

    通俗易懂,细节很多

  • 作者:janette 发布时间:2009-03-15 04:24:51

    妈的,死贵!

  • 作者:专业非认真刷片 发布时间:2022-09-06 18:39:42

    没看完,看几页应该就能知道人不是那个人,本来还想坚持看下去,但是叙述文笔太奇怪,表述不太像纯正的中文,有点像英语翻过来,又没到翻译腔的程度,人设也很奇怪,像人格分裂反复横跳

  • 作者:德意志的仰慕者 发布时间:2019-05-09 18:03:50

    挺好的资料书


深度书评:

  • 走出困境,超越痛苦的秘密

    作者:阿古 发布时间:2021-10-30 13:45:12

    小结

    1、凯西在清醒时对医学一无所知,甚至从未读过任何相关著作,他对解剖学和生理学术语的运用却十分精确。

    2、凯西诊断时需要了解到以下信息:确切姓名(符号)、生辰年月日、所处的位置(空间,具体到街道)。他解读的顺序,是先确定对方的位置、天气和周围的环境。

    3、凯西坚持的信念是:他只是一种助人(超越痛苦)的工具,受苦之人能够通过他得到治愈和帮助;他个人永远不该引起瞩目;那些他能帮助的人将从亲友的推荐中知晓他,而不是通过报纸头条的吹嘘。……他的态度贯穿始终,一直保持着本质上的非商业化。

    4、凯西的解读让人信服,一个重要的证据是,对于同一个病例,即使相隔很长时间,数月或者数年,前后也从不存在矛盾。

    5、关于人际关系,根据凯西的解释,由亲情、友情及共同目的紧密联系起来的人们,很可能是曾以相似的纽带联结在一起。

    6、凯西的信息来源是:个体的潜意识(主要是被埋藏和遗忘的记忆)和绝对存在——也就是宇宙的历史记忆。由凯西解读的准确度可以反推,的确有一个“绝对存在”,我们可以理解为“天道”、“佛”或“JD”。

    7、性格有天生的因素,也有后天变化的因素。有命定,有时运使然。

    8、痛苦的意义,在于提示个体精神结构的完善。

    9、把婚姻定义为“为幸福奋斗”改为“为自我完善而奋斗”更加合理,它就成了两个未臻完美的个体互相协助,锻造新的灵魂品质,提升精神领悟和力量的机会。

    10、单身状态与其他任何人类处境一样,是耕耘内在和转变自我的机会。一个人要获得伴侣,自己就必须值得陪伴。通过对自身的耕耘,会使人有资格获取自己渴望的东西,孤独的人就能更快的实现爱的快乐的结局。

    11、人之罪:自私、傲慢、冷漠、暴饮暴食、不忠、享乐主义、嫉妒、占有和控制。

    12、从精神上说,孩子并不属于父母,甚至也不由他们自己创造。父母不过是将他们唤至人间。平衡的超然之爱才是对待自己照管下的生灵的唯一正确的态度,而对这种爱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对首要精神真理的认同基础上,即所有人类、一切灵魂,都是被平等创造出来的。

    13、职业选择的理念: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然后实现它;努力服务他人;利用手边的一切,从立足之处开始。最大的错误,是目光短浅、好高骛远或者物质至上。

    14、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进步不是相对于其他人的,而仅仅是相对自己和造物主的。

    15、同灵修类书籍一样,明确表示:人的困境都只能通过自我救赎去解决。

    书摘:

    除非痛苦本身的生灭得到解释,否则一切都无法明了。

    心得:理解命运,以及从积极的态度理解痛苦,坦然才成为可能。

    书摘:

    还有千万人认为,除了求胜的本能以外,人类的生命别无他解;更有人甚至已经不再为此烦恼,而是宁愿尽情享受眼前的安逸快乐。

    心得:这种观点就是认为生命本能系统是唯一实相,放弃了其他可能性的探索,本质上是无知和傲慢的表现。

    书摘:

    我们利用自己无所畏惧、引以为傲的干支功能创造的仪器,却反讽地显示给我们,这些器官本身存在着缺陷,并不完善,不足以让我们掌握真实全面的世界。……即使物质中最微小的颗粒也蕴藏着量级巨大的超乎我们想象的威力。

    心得:自以为是和傲慢,是自己难以泯灭的性格特征,需要时时自省。

    书摘:

    假设我们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训练或者增强自己的感官功能,恰使我们对声光的震动敏感度增加那么一小点:难道我们不会因此觉察到许多从前无法感知的事物吗?

    心得:延伸开来,风湿就是人体对天气寒暖的敏感度过高造成的。特异功能,本质上是人体敏感度范围的略微差异。情绪上的知人心,是自身对情绪的敏感度造成的。

    书摘:

    他的身体缺陷起源于暴饮暴食。

    心得:归结于欲望的不能自持,动物本能。

    书摘:

    当情感压力不能通过语言或行为表达时,常常借助某种“器官语言”在身体上象征性的表达出来。

    心得:抑郁症既是精神疾病,也是身体疾病,两个层面都有显示。

    书摘:

    我们普通人的五种器官只能感受到巨大而错综复杂的命运织毯的狭小一角;在我们肉眼可见的平滑表明之下,隐藏着数不尽的背面线迹,和看不清的无形纠缠。

    心得:经常性的,如果仅从当下的因果关系出发,我们什么都发现不了。

    书摘:

    骄傲可以招致非常切实的身体痛苦——尤其是通过嘲讽或轻蔑的言行表现出的骄傲。

    嘲笑他人疾苦的人是在评判那些他自己对个中要义不明所以的境况;他是在唾弃人人拥有的、通过即使是最惨淡荒唐的过程取得心灵成长的权利;他是在蔑视存在于每一个灵魂之中,无论其陷于多么低下可笑的境况都仍怀有的尊严、价值和神性。

    心得:需要对自己隐约的骄傲和轻蔑之心时常自省,要提醒自己的一无所知。

    书摘:

    人类的能力、天赋、才华以及任何超凡出众之处,都是在相关领域上充实度过的回报。

    心得:才华,社会价值都取决于充分和持久的努力。

    书摘:

    接受解读的人们有着人类的普遍倾向,觉得好运不需要解释;人们自然而然认为那是他们生来该有的去哪里。只有当遭受不幸时,才会开始质问他们为何发生。

    心得:得之为幸,不得而为常态;则得之不喜,失而不悲。也可以理解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得到而喜,不以遭受痛苦而悲伤。

    书摘:

    宇宙中所有的生命形式,小到微乎其微的动力驱使的原子,本质上都借助于一个中央能源所提供的维系能量与宇宙中的其他生命彼此关联。

    心得:道,一也。

    书摘:

    行为可以是善的或者是恶的,自私或者无私的。如果行为是好的,他的延续不会受到阻碍,将得以自然的发展,这可以被称为是“连续法则”。但是如果行为恶劣或不道德,则它必须被纠正,等他它的就是报应律,可以被称为“报应法则”。

    心得:因果律,并不是做了善行就得到善的对待这种简单的理解。

    书摘:

    职业挫折往往并非犹任何个人能力的缺失导致,而是如果满足其事业上的野心,现存的某些精神上的缺陷就不可能得到矫正。

    心得:如果轻松就成功了,那么个体的错误就在成功中被掩盖,从而失去了提升精神结构的机会。

    书摘:

    有意识记忆是如此微妙的东西,大大小小的事件如同溪流般从我们身边流逝,说我不记得并不能证明某件事没有发生过。

    心得:我们切实有过去的经历,却掩埋了过去的记忆。

    书摘:

    即使是合适的人选,如果婚姻中的一方不具备足够完善的自我来应对婚内压力和调试困扰,也将永远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即使两人存在强烈的异性相吸,现世的结合仍然并不总是可取后者必要的。

    首先,个体有其他课题需要修习,比解决两人的关系问题更为重要。或者两任重至少有一方在精神上是无偿付能力的,还未做好准备。还有一种可能,是需要完成的精神课程最好由两人分别学习,胜过一起修炼。

    心得:做好准备的前提之一是,认识你自己。

  • 曹天元:老调重弹的“大设计”

    作者:Orion Dianae 发布时间:2011-08-14 15:55:03

    老调重弹的“大设计”

      作者:曹天元

      2011年3月6日东方早报

      史蒂芬•霍金无疑是一个传奇人物。在公众心目中,这位轮椅上的英国物理学家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一种象征,甚至成了科学家的形象代表。而他在1988年出版的《时间简史》更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广为人知的科普作品之一,据说在全球的销量已经超过一千万册,“比麦当娜关于性的作品卖得还要多”。

      不过,我一向很好奇,《时间简史》的畅销究竟有多少出于作品本身,又有多少出于对霍金“形象”的炒作。因为在我看来,这本书远非媒体宣扬的那么“通俗易懂”。虽然它里面确实只用到一个数学公式(E=mc2),但不使用公式,并不就自然而然地等于“易懂”。实际上,《时间简史》的行文相当晦涩。或许是由于霍金的身体原因,他的描述往往失之过简,碰到许多专业概念的时候,如果没有一定的背景知识,我觉得普通读者很难连贯地读下去。

      这并不是我个人的感觉。杜伦大学的戴维•威尔金森曾写过一些科学和宗教的书籍,为此走访了许多非科学背景的人士。他发现,大多数人看了《时间简史》后,除了记得开头那个关于乌龟的笑话,其他内容压根就想不起来。还有不少人承认,从第二章开始,他们就没有看懂一个字,这本书仅仅用来装点书架罢了。实际上,因为有太多的人读不懂它,霍金后来甚至不得不又出了一本《时间更简史》(在中国译为《时间简史普及版》)!一部普及作品需要另一部作品来“解释”,这也算是一个空前的奇迹了。

      在中国,虽然没有做过详细调查,情况或许也差不多。因为很明显,这本书在国内很早就出版了,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当霍金这个名字在社会上还没有被炒热的时候,它的发行量是极其凄惨的,远远不能和阿西莫夫等人的经典作品相提并论。可见单凭其行文本身,不可能达到如今妇孺皆知的地位。当它大红大紫之后,我更是怀疑有多少人实际理解了其中的内容。2006年,霍金访问香港时,我在香港科技大学校园里随机地访了一些人:“霍金最大的科学贡献是什么?”结果除了一个物理系学生之外,没人能够答得上来,尽管他们中不少都自称读过《时间简史》。要知道,霍金在这本书中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自己的成就。如果你完整地读过《时间简史》,你能在不翻书、不搜索的情况下马上答出我的问题吗?

      事实上,直到今天,我仍然不觉得《时间简史》适合作为一本入门的科学读物推荐给公众。每当有人问我关于这本书的看法,我总是说,它当然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作品,但你应该在具备一定的物理和宇宙学基础知识之后才开始读它,否则甚至会从中得到一些错误的理解。就像某些武侠小说描述的那样,某本秘籍或许博大精深,但是倘若练的人一点根基都没有,说不定反而有害无益。《时间简史》作为一个商业的案例当然是超级成功的,但作为一部科普作品,纯粹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实际上并不能完全令人满意。如果你从未接触过宇宙学,但想要了解这一学科,我建议还是从阿西莫夫、盖莫夫、卡尔•萨根、保罗•戴维斯等人的著作读起为好。

      去年9月,霍金又出版了一本新书,名叫《大设计》(The Grand Design)。这是与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蒙洛迪诺所合写的(《时间简史普及版》也出自两人的合作)。如果除去《时间简史》的那些“普及版”、“插图版”、“少儿版”,还有一本演讲录不算,这实际上是霍金的第三本通俗著作(前两本是《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和往常一样,只要印着霍金名字的书都一定大卖,出版仅几天后,它便登上了亚马逊的畅销榜首。

      我对这本新书的态度,和《时间简史》是类似的。首先,除非你已经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否则我并不向你推荐该书。《大设计》只有短短的一百九十八页(英文版),但是却从哲学史说到科学史,从经典力学说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从基本粒子说到多重历史求和,从宇宙大爆炸说到M理论,其中牵涉到两百个以上的专有名词和概念。你完全可以想象得到,每个概念的解释都只能写成类似百科全书那样的短小词条,充斥在每一个章节中。如果读者没有相应的背景知识,在阅读中,这些概念就像一块块不停塞到嘴里的压缩饼干,几乎可以把你噎死。

      这种“简洁”,至少从普及的角度而言,我不认为是一种优点。当大量的名词和概念在短短的篇幅中向你“扑面而来”的时候,那绝对是一种糟糕的阅读体验。所以我认为,这本书只适合面向对科学哲学比较感兴趣,平时也已经有过一定阅读积累的读者(至于说“读不懂也有收获”,我个人不认同这种说法,至少这不是什么科学精神的体现。退一步来说,就算你真的只想从中获得某种“感悟”,我建议你重读一遍《时间简史》就好)。

      而哪怕对那些熟悉霍金作品的读者来说,我也建议你不要对这本新作期望太高。如果你想从这本书中读到一些科学方面的新进展,或者霍金新的思考,我可以告诉你:基本没有(尽管译者在序中吹嘘“凝结了作者……20多年间对科学和哲学的探索成果”)。事实上,《大设计》中几乎百分之九十的内容,都可以在之前的《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找到,不少句子甚至是原封不动照搬过去的。基本上,你可以把它看作霍金前两本书的大杂烩,其中涉及的科学,大部分还是十几年前《时间简史》里的内容(包括M理论,因为《简史》1998年出了增订版)。至于哲学方面,什么“依赖模型的实在论”,那也是《果壳》中已经出现过的说法(虽然当时还没有提出这个词)。甚至像“哲学已死”这样故作惊人的句子,其实也是从《时间简史》最后一章搬过来的,只不过加强了语气而已。

      那么,《大设计》到底讲了什么呢?按照两位作者的说法,这本书主要想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为什么有东西存在,而非一无所有?为什么我们(智能生物)会存在?为什么宇宙会有这样一组定律,而非其他形式的?

      第一个问题是《时间简史》中早就讨论过的,其中当然牵涉到大爆炸和霍金本人提出的无边界假设等等。《大设计》中唯一有点新意的是,霍金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宇宙的开端是由科学定律来支配的,而不需要某位神,或者上帝来推动。这使得这本书出版后在西方引起了一阵轰动,成了各大报刊的焦点,并很快就被冠以controversial(争议性)的头衔。

      然而,其实任何读过《时间简史》的人都应该看出,霍金早就表达过这个意思。在《简史》第八章中,霍金描述教皇告诫他们不要去研究大爆炸本身的时刻,因为那是上帝的事务,而他自己在下面心中暗喜,因为他的无边界假设已经暗含了没有创生时刻的可能性。这里其实已经暗含了宇宙创生不需要上帝的想法,只不过没有明说而已。霍金本人也一向以蔑视宗教而出名,据说他的原配妻子(一位虔诚的教徒)与其离婚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个。

      不管怎么样,这并不是什么新的想法。之所以在西方成为焦点,一方面出于欧美的传统宗教背景,另一方面可能也和近几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有关。这些事件包括2005年美国“智能设计论vs进化论”的审判,2006年英国著名的无神论者、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出版了《上帝的迷思》攻击宗教,2007年调查显示在美国科学家中只有百分之九点七坚信上帝的存在,等等。这一系列事件在欧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使得科学与宗教的“斗争”有着加速升温的趋势。霍金在这个时候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的。

      当然,《大设计》出版后,作者之一的蒙洛迪诺出席了CNN拉里•金访谈,说他们在书中并没有“排除”上帝存在的可能性,而只是声称科学定律不需要上帝就可以使得宇宙创生。也许宗教人士仍然对此感到不太满意,因为如果上帝在创世中都没有了角色,那么他究竟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不过,无论如何,宗教问题并不是《大设计》的主要内容,作为中国读者来说,把这当作一个花絮即可。

      关于第二个问题,即我们(智能生命)为何存在,《大设计》讲的仍然是“人择原理”的老调子,这在霍金之前的著作中早已充分地讨论过了。对此,我建议各位重读一遍《果壳中的宇宙》即可。

      《大设计》中真正的“新内容”,主要集中在第三个问题上,即:为什么我们宇宙中存在这样一组定律,而不是其他样子的。霍金的主要逻辑是:因为必须使得真空保持稳定,所以必须存在类似于引力的定律。接下来,只要存在引力定律,为了使它可重正化并做出预言,就必须引入超对称。而M理论是最一般的超对称引力论,因此,M理论是宇宙完备定律“仅有”的候选者。

      换句话说,虽然M理论还没有得到任何实验和观测上的支持,但却可以从逻辑上推导出,它是唯一可能存在的完备宇宙理论。当然,M理论实际上是一整套理论的集合,从中可以生出许许多多的不同宇宙。但同样由于人择原理,我们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时空结构能够保证我们存在的宇宙中。而这,就是霍金所称的“大设计”。

      然而,对于这个关键结论,我必须说,书中的论证极其薄弱(尽管它费了不少笔墨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上)。两位作者几乎没有为此提供任何具体的证据,我也不知道在学界有任何人曾经证明过这个想法。事实上,今天的M理论只有十几年的历史,它实际上是更早些时候“超弦”的一个升级版本(讽刺的是,霍金早年对超弦的态度是不怎么友好的)。虽然很多人认为它很有前途,但大多数物理学家并不认为它是某种“终极理论”。

      对霍金贸然就把M理论称作“大设计”,学界的反应也普遍负面。《科学》杂志对此的书评说,也许再过一两百年,我们看M理论时,它就会显得和毕达哥拉斯、托勒密以及开普勒的宇宙模型一样幼稚可笑。《科学美国人》则刊登了一篇十分罕见的尖刻评论,结尾处说道,如果我们真的相信霍金的这种说法,不免使自己沦为笑柄。

      因此,对这一宣称,不妨采取一种“姑妄听之”的态度。与一些媒体的宣传不同,霍金实际上是一个很有趣的人物,正如《科学美国人》的书评所说的,与其说他是一位科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位喜剧行为艺术家,他总是喜欢“恶搞”一些物理同行(这也惹恼了不少人,比如著名的粒子物理学家希格斯)。这个所谓的“大设计”,或许只是霍金给我们开的一个玩笑,想看看物理界对此的反应,谁又知道呢?

      以上是对霍金新书的一些看法。不过最后,对于那些仍然希望一窥原书的读者,我必须提醒您,最好阅读英文原版,而绝不要选择中文版。这个版本的译者,当然仍是霍金的弟子吴忠超先生。不过从《时间简史》到《果壳里的宇宙》再到《皇帝新脑》,吴先生乱译人名地名、欧式语法、望文生义、从来不根据上下文调整词句等老毛病早已不是什么新闻(郭建中先生在《科普与科幻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一书中甚至用了大量篇幅,专门分析批评吴先生的翻译)。然而,到了《大设计》,这些问题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变本加厉,更严重了几十倍,甚至到了一种前所未有、几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整篇译文从头到尾,几乎就没有多少地方是正常的汉语,根本无法卒读。

      通常说到这里,人们总是会举出几个错误的翻译以做例证,但我在这里并不打算这样做。这不是因为例子太少,实际上正相反,吴先生在文中错译的专有名词、词义、词组、短语、人名、地名等等简直多到举不胜举(我仔细校对了前四章,可以负责地说,每一页平均绝不少于十个,而且有些极其可笑)。之所以不列出来,是因为我想强调一点:对这样一篇神奇的译文,纠结于具体词义、短语等等已经完全没有意义。实际上,只要读几页,你就会明白过来,这个译文在很大程度上根本就是用软件翻译出来的,只不过稍微加了一点点人工润色而已。基本上,它简单地把原文中的每一个英文词翻成对应的中文的意思,然后将这些汉字按照英文原来的语序排列起来,拼成一个句子,便算大功告成。因此,每时每刻,你都会读到类似这样的话:

      它们是基本理论在只适用于有限范围的版本——例如在诸如能量的量的很小的范围。

      因而,我们的存在从这个大量的集合中只选取出那些和我们存在相协调的宇宙。

      回忆当我们在双缝都打开射出分子时,发现的条纹不是我们对做两次实验所发现的模式之和,一次只让一道缝隙打开,另一次只让另一道缝隙打开。

      这些都是从两个句号之间截出来的完整句,绝无断章取义,我实在不知道有谁能读顺这些句子。基本上,整篇译文有半数以上的句子都与此类似,充斥着程度不同的语病,不要说翻译准确,连能否读通都是个问题。我不相信任何中国人会这样说话,因此也不相信这篇“译文”是吴先生亲手翻译出来的(幸好现在的机器还不能通过图灵检验)。

      国内的科普翻译一直是个大问题,我不知道最终将如何解决。在此只能建议读者,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要花上四十八元去买这个中译本。因为哪怕把原文直接输入Google翻译,得到的译文也不会比这个差到哪里去。

    附录:科学美国人的尖刻评论

    Cosmic Clowning: Stephen Hawking's "new" theory of everything is the same old CRAP by John Horgan

    I've always thought of Stephen Hawking—whose new book The Grand Design (Bantam 2010), co-written with Leonard Mlodinow, has become an instant bestseller—less as a scientist than as a cosmic, comic performance artist, who loves goofing on his fellow physicists and the rest of us.

    This penchant was already apparent in 1980, when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named Hawking Lucasian Professor of Mathematics at Cambridge, the chair held three centuries earlier by Isaac Newton. Many would have been cowed into caution by such an honor. But in his inaugural lecture, "Is the End in Sight for Theoretical Physics?", Hawking predicted that physics was on the verge of a unified theory so potent and complete that it would bring the field to a close. The theory would not only unite relativity and quantum mechanics into one tidy package and "describe all possible observations." It would also tell us why the big bang banged and spawned our weird world rather than something entirely different.

    At the end of his speech Hawking slyly suggested that, given the "rapid rate of development" of computers, they might soon become so smart that they "take over altogether" in physics. "So maybe the end is in sight for theoretical physicists," he said, "if not for theoretical physics." This line was clearly intended as a poke in his colleagues' ribs. Wouldn't it be ironic if our mindless machines usurped our place as discoverers of Cosmic Truth? Hilarious!

    The famous last line of Hawking's monumental bestseller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Bantam 1988) was also a joke, although many people didn't get it at the time. A final theory of physics, Hawking declared, "would be the ultimate triumph of human reason—for then we should know the mind of God." Hawking seemed to imply that physics was going to come full circle back to its spiritual roots, yielding a mystical revelation that tells us not just what the universe is but why it is. Science and religion are compatible after all! Yay!

    But Hawking ain't one of these New Agey, feel-good physicist–deists like John Barrow, Paul Davies, Freeman Dyson or other winners of the Templeton Prize for Progress Toward Research or Discoveries about Spiritual Realities. Deep inside Brief History Hawking showed his true colors when he discussed the no-boundary proposal, which holds that the entire history of the universe, all of space and time, forms a kind of four-dimensional sphere. The proposal implies that speculation about the beginning or end of the universe is as meaningless as talking about the beginning or end of a sphere.

    In the same way a unified theory of physics might be so seamless, perfect and complete that it even explains itself. "What place, then, for a creator?" Hawking asked. There is no place, he replied. Or rather, a final theory would eliminate the need for a God, a creator, a designer. Hawking's first wife, a devout Christian, knew what he was up to. After she and Hawking divorced in the early 1990s she revealed that one of the reasons was his scorn for religion.

    Hawking's atheism is front and center in Grand Design. In an excerpt Hawking and Mlodinow declare, "There is a sound scientific explanation for the making of our world—no Gods required." But Hawking is, must be, kidding once again. The "sound scientific explanation" is M-theory, which Hawking calls (in a blurb for Amazon) "the only viable candidate for a complete 'theory of everything'."

    Actually M-theory is just the latest iteration of string theory, with membranes (hence the M) substituted for strings. For more than two decades string theory has been the most popular candidate for the unified theory that Hawking envisioned 30 years ago. Yet this popularity stems not from the theory's actual merits but rather from the lack of decent alternatives and the stubborn refusal of enthusiasts to abandon their faith.

    M-theory suffers from the same flaws that string theories did. First is the problem of empirical accessibility. Membranes, like strings, are supposedly very, very tiny—as small compared with a proton as a proton is compared with the solar system. This is the so-called Planck scale, 10^–33 centimeters. Gaining the kind of experimental confirmation of membranes or strings that we have for, say, quarks would require a particle accelerator 1,000 light-years around, scaling up from our current technology. Our entire solar system is only one light-day around, and the Large Hadron Collider, the world's most powerful accelerator, is 27 kilometers in circumference.

    Hawking recognized long ago that a final theory—because it would probably involve particles at the Planck scale—might never be experimentally confirmable. "It is not likely that we shall have accelerators powerful enough" to test a unified theory "with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or indeed, ever," he said in his 1980 speech at Cambridge. He nonetheless hoped that in lieu of empirical evidence physicists would discover a theory so logically inevitable that it excluded all alternatives.

    Quite the opposite has happened. M-theory, theorists now realize, comes in an almost infinite number of versions, which "predict" an almost infinite number of possible universes. Critics call this the "Alice's restaurant problem," a reference to the refrain of the old Arlo Guthrie folk song: "You can get anything you want at Alice's restaurant." Of course, a theory that predicts everything really doesn't predict anything, and hence isn't a theory at all. Proponents, including Hawking, have tried to turn this bug into a feature, proclaiming that all the universes "predicted" by M-theory actually exist. "Our universe seems to be one of many," Hawking and Mlodinow assert.

    Why do we find ourselves in this particular universe rather than in one with, say, no gravity or only two dimensions, or a Bizarro world in which Glenn Beck is a left-wing rather than right-wing nut?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Hawking invokes the anthropic principle, a phrase coined by physicist Brandon Carter in the 1970s. The anthropic principle comes in two versions. The weak anthropic principle, or WAP, holds merely that any cosmic observer will observe conditions, at least locally, that make the observer's existence possible. The strong version, SAP, says that the universe must be constructed so as to make observers possible.

    The anthropic principle has always struck me as so dumb that I can't understand why anyone takes it seriously. It's cosmology's version of creationism. WAP is tautological and SAP is teleological. The physicist Tony Rothman, with whom I worked at Scientific American in the 1990s, liked to say that the anthropic principle in any form is completely ridiculous and hence should be called CRAP.

    In his 1980 speech in Cambridge Hawking mentioned the anthropic principle—which he paraphrased as "Things are as they are because we are"—as a possible explanation for the fact that our cosmos seems to be fine-tuned for our existence. But he added that "one cannot help feeling that there is some deeper explanation."

    Like millions of other people I admire Hawking's brilliance, wit, courage and imagination. His prophecy of the end of physics inspired me to write The End of Science (which he called "garbage"). Hawking also played a central role in one of the highlights of my career. It dates back to the summer of 1990, when I attended a symposium in a remote Swedish resort on "The Birth and Early Evolution of Our Universe." The meeting was attended by 30 of the world's most prominent cosmologists, including Hawking.

    Toward the end of the meeting, everyone piled into a bus and drove to a nearby village to hear a concert in a Lutheran church. When the scientists entered the church, it was already packed. The orchestra, a motley assortment of blond-haired youths and wizened, bald elders clutching violins, clarinets and other instruments, was seated at the front of the church. Their neighbors jammed the balconies and seats at the rear of the building.

    The scientists filed down the center aisle to pews reserved for them at the front of the church. Hawking led the way in his motorized wheelchair. The townspeople started to clap, tentatively at first, then passionately. These religious folk seemed to be encouraging the scientists, and especially Hawking, in their quest to solve the riddle of existence.

    Now, Hawking is telling us that unconfirmable M-theory plus the anthropic tautology represents the end of that quest. If we believe him, the joke's on us.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3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愉快的找书体验(321+)
  • 内涵好书(361+)
  • 情节曲折(680+)
  • txt(147+)
  • 快捷(123+)
  • 无广告(351+)
  • 内容齐全(655+)
  • pdf(483+)
  • 下载速度快(570+)
  • 体验差(620+)
  • 强烈推荐(657+)

下载评价

  • 网友 方***旋: ( 2024-12-26 12:49:33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康***溪: ( 2025-01-08 12:29:25 )

    强烈推荐!!!

  • 网友 瞿***香: ( 2025-01-05 09:47:25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曾***玉: ( 2024-12-26 06:31:37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辛***玮: ( 2024-12-14 04:17:40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居***南: ( 2024-12-30 23:02:56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通***蕊: ( 2024-12-10 20:34:11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潘***丽: ( 2024-12-26 09:31:20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习***蓉: ( 2025-01-08 01:24:20 )

    品相完美

  • 网友 晏***媛: ( 2025-01-04 13:27:24 )

    够人性化!

  • 网友 索***宸: ( 2025-01-02 04:07:12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步***青: ( 2024-12-15 17:17:42 )

    。。。。。好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