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诗经 佚名 凤凰出版社【正版书】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43:21

诗经 佚名 凤凰出版社【正版书】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诗经 佚名 凤凰出版社【正版书】精美图片
》诗经 佚名 凤凰出版社【正版书】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诗经 佚名 凤凰出版社【正版书】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50613249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2-06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8.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43:21

寄语:

全国三仓发货,物流便捷,下单秒杀,欢迎选购!


内容简介:

《诗经》共收集了305篇诗歌,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书籍目录:

周 南

关 雎

葛 覃

卷 耳

樛 木

螽 斯

桃 夭

兔 罝

芣 苢

汉 广

汝 坟

麟之趾

召 南

鹊 巢

采 蘩

草 虫

采 蘋

甘 棠

行 露

羔 羊

殷其雷

摽有梅

小 星

江有汜

野有死麇

何彼秾矣

驺 虞

邶 风

柏 舟

绿 衣

燕 燕

日 月

终 风

……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acsaga 发布时间:2021-12-15 10:47:57

    写得很好,舞蹈也同样强调意识的参与

  • 作者:f234f234 发布时间:2013-06-10 23:39:53

    喜欢狗的人可以一看,消磨时间的书。

  • 作者:梦魇 发布时间:2021-10-31 09:29:26

    生活无非柴米油盐,充满烟火气的文字,是最能打动人的

  • 作者:Ariadne王翊然 发布时间:2012-03-07 01:17:36

    里面关于les groupes (语音群)的理解和练习很好。语音绝对要拿这个和舒毅宁的入门,千万不要听中国人教。。。

  • 作者:想流浪的宅女 发布时间:2012-05-29 13:25:50

    叙述的方式使其具有比较好的可读性,但是内容比较浅,算是一种思维导向吧

  • 作者:veevee 发布时间:2009-12-14 12:23:40

    不够详尽,但体系的框架很清楚。


深度书评:

  • 我们的信息奔流不止、转瞬即逝

    作者:夭子啾 发布时间:2021-04-28 17:25:07

    作为一名新传学子,在面对究竟什么才是新媒体?新媒体由什么产生?新媒体是怎样运行的?其走向商业化的落脚点又在哪里?当下借助新媒体而产生的众多“流量经济”之间是否有什么共通性……等系列问题时,难免会产生诸多困惑,本书通过结合相关案例,带给我的问题许多答案。

    1、随着数字化的不断发展,无数的传媒资源涌向受众的视野中。由于传统媒体理论和传统传播学知识在新媒体时代的失效(即运用传统媒体的理论知识不能完全解释新媒体产生的种种现象),以及新媒体自身具有高速演变、舆论空间嘈杂的特性,使得受众对新媒体存在理解危机。这种信任危机也体现在受众同时接收到了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人们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对信息的接收上,大大压缩了本应用在思考上的时间,这就导致了我们无法独立于媒体外进行思考,这往往会造成被舆论牵着“鼻子”走的情况,无法思考就无法判断是非、无法抱着客观的心态看待事物,也因多次反转新闻的在当今层出不穷。但同时新媒体传播也因其更高的效率,实现了远优于传统媒体时代的成本收益比。

    2、本书正是通过逻辑思维的角度通过聚焦社会热点新媒体案例来架构起属于“新媒体”的“新思维”。新媒体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受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算法三种技术力量的驱动,形成 “技术集群”。

    3、“新媒体”的衡量标准是基于社会发展层次所产生的,因此其所指代的媒体形式随着时间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着的,具有相对性。而当下,数字新媒体(也就是本书所述的“运行于互联网之上的数字化媒体”)正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方式、社会的构成形式、企业的商业模式和国家的治理范式。落实到现代社会的运作机制上,这种影响就表现在新媒体对于个体和组织的生存和运行的必须性以及新媒体对信息传播和传播领域产生的巨大冲击,使之成为当代社会的最核心的特征之一。即可以说新媒体传播占据着社会系统运行“生态系统”的核心位置 。新媒体仍然是围绕注意力的获取和变现展开的内容价值生产与交易活动。

    4、依托互联网做支撑,“新媒体生态涵括了迄今为止所有的人类传播模式”且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可以在平台型媒体上注册自媒体账号,人人也都可以成为传播者,同时新媒体传播的主体与客体都能够借助精准实现更高的效率,实现了远优于传统媒体时代的成本收益比。

    5、为吸引内容生产者,除操作“傻瓜化”外,平台还会不断兑现承诺,但为周期性兑现。这种周期又是通过什么决定的呢?

    6、CPM计费产品——适合低成本扩张广告覆盖面和提升品牌知名度;CPC计费产品——适合追求短线销售效果;CPS计费产品——适合前提是营销配合比较到位、用户购买决策链较短。

    Ps .以下内容是我个人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不太清楚的表达(在线抖机灵)。

    1、案例1-2中“以往每一个省,仅有1到3家都市报,而如今拥有百万级、千万级粉丝量的头部微信公众号和抖音号已经不少,腰部和长尾自媒体账号更是数不胜数。” 若本段所述“头部”的划分依据的来源是本书中多次提到的《连线》中克里斯·安德森所述“长尾理论”,则按其理论所述需求曲线仅存在最高端的头部和蛰伏的尾部,不存在腰部。

    2、本书在案例5-3中提到,抖音“并不像社交媒体那样,用户迅速切换为传播者,并经由自己的社交链条进行传播。”但我个人认为,抖音还是能做到,使用户迅速切换为传播者并经由自己的社交链条进行传播的。这方面具体体现两个点,第一点,抖音也存在着好友列表,且同样可以通过手机通讯录添加好友,当积累了一定的好友数量后,抖音会在其刷到的视频上标注“XX(好友名称)关注了该用户”,也可以营造出前文所述类似微信的“怎么你也认识他”的效果。第二点,用户在评论功能中可以评论并@好友,也可以将喜欢的视频转发到个人主页,传播也很便捷迅速。即使不能与微信连接,抖音也通过自己的平台,建立出了作为社交媒体的生态环境。

    新媒体的逻辑:内容生产与商业变现

    7.1

    高阳 / 2020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转】张沛林:春秋穀梁传疏所称旧解考

    作者:哲夫成城 发布时间:2022-01-06 09:33:32

    【作者简介】张沛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后、助理研究员、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汉唐经学文献及经学史、文献学、先秦文学。

    原文刊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摘要:唐初杨士勋在其《春秋穀梁传疏》中引用了大量所谓“旧解”、“旧说”、“一解”以及“或以为”等先唐关于《穀梁传》研究的佚文。本文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梳理与分类,分析其内容并推定其来源。

    关键词:穀梁 杨士勋 注疏 旧解

    唐初孔颖达等学者为“经”、“注”所作的“疏”,大多都参考了前人的“义疏”成果,是对六朝“义疏”之学的集成与发展。这一点可以从孔颖达所作《五经正义》的序,尤其是《礼记正义序》及《隋书·经籍志》等书目中得出较为直观的结论。但由于《春秋穀梁传》传习相对于《诗》、《书》、《三礼》及《左氏》为寡少,甚至长期好似为《左氏》、《公羊》的附庸,只有数家注解为人所知。六朝“义疏”之学好像在《穀梁》这一经典上并没有很好的体现。

    《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对前代《穀梁》述注书籍著录出入无多,在杨士勋为范宁《集解》所作《疏》前并没有“穀梁义疏”一类著作的记载。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较为复杂,且今日我们所能见到的史料不多。如果作一种合理的推测,那大抵由于《穀梁》本身简要、平实,不比《左氏》的“艳而富”较为“吸引”学者关注。且其在两汉设立博士官的时间较短,不比《公羊》严、颜两家长期设为学官,能使传习者走上仕途。虽然曾出现过刘向这样优异的学者,但终究难比董仲舒、何休有较为精深、系统的阐释,其后也未形成《左氏》“贾服注”及“杜注”这样的较为“权威”的注本。如麋信、徐邈、范宁等人的注解虽都有流传,但未形成某家或某几家成为专门之学的风气。

    但这种推测不代表历史上真的没有学者去研究、疏释这些《穀梁》非“权威”的注本。如在杨士勋的《春秋穀梁传疏》中可以看到诸如“旧解”一类的说法。这些“旧解”在《疏》文中往往与麋信、徐邈等人的“注”相区别相比较,并且有解释范宁《集解》的内容。如在范宁《春秋穀梁传序》的《疏》中便有多次出现,俱列如下:《序》:“鬼神为之疵厉”。《疏》:“旧解以为‘鬼神’即宗庙。是也”。《序》:“天垂象,见吉凶”。《疏》:“独言天象者,旧解云:‘尊作法之本,明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齐其明,以为川岳崩竭,亦是天使为之,故总言垂象以包之’”。《序》:“四夷交侵,华戎同贯”。《疏》:“旧解‘四夷交侵,华戎同贯’,指谓当《春秋》之时”。《序》:“孔子睹沧海之横流”。《疏》:“旧解引扬雄《剧秦篇》曰:‘当秦之世,海水群飞。’海水喻万民,群飞言散乱。又引《孟子》云:‘当尧之世,洪水横流。’言不复故道,喻百姓散乱,似水之横流”。《序》:“鼓芳风以扇游尘”。《疏》:“旧解以正乐为芳风,淫乐为游尘。乐可以降天神,出地祇,故云芳风。淫乐鬼神不享,君子不听,故曰游尘。或以为善之显著者为芳风,恶之烦碎者为游尘,理亦足通耳。但旧解云范氏别录如此,故两存之”。《序》:“故附势匿非者无所逃其罪”。《疏》:“旧解若公子翚假桓公之势,匿情于隐,可谓非人臣也”。又“或以为‘匿非’谓隐匿其非,便于旧解”。《序》:“瓌望硕儒”。《疏》:“旧解云:‘瓌望者,据容貌言之;硕儒者,大德之称’”。《序》:“《公羊》辩而裁”。《疏》:“旧解以为‘裁’谓才辩,恐非也”。

    以上“旧解”无疑是解释范宁《春秋穀梁传序》的,且如“鼓芳风以扇游尘”一句的《疏》兼存两解,可见不止一家解释该《序》。在六朝及隋一段时间内,多有为某家经注之“序”作注者,如刘寔集解《春秋序》一卷、刘炫《春秋左传杜预序集解》一卷等。惟以上诸处“旧解”的来源,不知是为范《序》单作注者,还是解“范注”兼注《序》的。但也可以反映出,“范注”作为一家之学,也是受人重视的。

    除《序》之外,“传”文中的《疏》中也有称“旧解”而为解“范注”的,杨士勋引用这些疏释“范注”的“旧解”也有着不同的目的:

    有引“旧解”证“范注”者。如僖公九年《传》:“国人不子”。范注:“诸侯在丧称子,言国人不君之,故系于其君。”《疏》:“旧解诸侯在丧称子,今国人不以为君,故不直谓之子,而系之于君也。”这种以“旧解”证“范注”的情况,大多是杨士勋以为“旧解”正确,或作为自己解释的佐证。除以上一则,还有五则略述如下:僖公二十四年《传》:“天子无出”云云,范注引江熙:“夫子祖述尧舜”云云之《疏》。成公三年《传》:“郑伐许”,范注:“又叛诸侯之盟”云云之《疏》。成公十六年《传》:“公存也”,范注:“但存此二事,即知公在苕丘”之《疏》。襄公二十五年《传》:“门于巢,乃伐楚也”,范注:“先攻巢,然后楚乃可得伐”之《疏》。昭公三年《传》:“秋,七月”云云,范注:“众国之君”之《疏》。

    有引“旧解”存一说者。如桓公五年《传》:“任叔之子者,录父以使子也”云云,范注:“参讥之”,《疏》:“旧解传言‘微其君臣,而著其父子’,是刺其父之不肖,而令苟进,更又刺其君臣,故曰‘参讥之’。”此条“旧解”虽云“解传”,但“解传”是为了阐明“范注”的“参讥之”。其后又有:“或以为参者,交互之义,不读为三,理亦得通”,两说并存。又如襄公九年《传》:“不异言郑”云云,范注:“戏盟还而楚伐郑,故耻不能终有郑”。《疏》:“旧解以伐郑之文在上,即同盟于戏,明郑在可知,故不异言也”云云,至“谓既盟之后,楚即伐郑,耻不能终据之,故不致也。”案此条“旧解”虽释“传”,但借用“范注”的“终”字,可以看出这条“旧解”本是疏“范注”而解“传”者。其下又有“又一解,不异言郑,谓会伐无郑伯之文,今不序,是不异言也”云云,两说并存。这种引“旧解”存一说,多是两说并列,都可讲通。除上两则,尚有二则略述如下:襄公十年《传》:“会又会,外之也”,范注:“复夷狄故”之《疏》。文公十八年《传》:“恶宣公也”,范注:“恶不奉姜氏”云云之《疏》。

    有引“旧解”而存疑者。如庄公三十一年《传》:“戎菽也”。《疏》:“旧解谓顺经意而惜齐侯”云云。案此“旧解”释“戎菽”为戎的豆。而杨士勋引《管子》及徐邈说,以为“戎菽”是一种豆名。但《疏》又云:“据彼传及注意,则似不以戎为豆。今疑不敢正,故两载之。”是“旧解”本当释“注”,但与“注意”是否相同,杨士勋不能判定,故“两载”存疑。

    有引“旧解”补充范宁说者。如宣公三年《传》:“缓辞也”,《疏》:“旧解范氏《别例》云凡三十五。范既总为例,则言‘之’者,并是缓辞也”云云。所谓的“范氏别例”是杨士勋未见到的范宁关于《穀梁传》的著作,转引“旧解”补充“范注”未备。

    有引“旧解”而驳之者,这种情况是最多的。如桓公十四年《传》:“乙亥,尝。御廪之灾不志”,范注:“以其微”,《疏》:“旧解云:‘灾是大事,尝亦不小,而云微者,周之八月,夏之六月,其六月之末,容得立秋之节祭,未足可书,比之灾则为微,当合举重,而今并书之者,是未易灾之余可志,而已见其不敬,故兼志之。’如此解,则传云‘御廪之灾不志’者,谓不当兼志之也。”上例为杨士勋直接驳斥“旧解”。又文公十五年《传》:“诸侯盟于扈”,范注:“诸侯皆会,而公独不与,故耻而略之”,《疏》:“旧解公独不与者,谓七年扈之盟公不得与,故略言诸侯。此与十七年公虽与会,讳前不与,故亦略之。其意解公独不与,谓七年时也。今以为公独不与,正谓此年公在不与,故言公会诸侯。今”案此条杨士勋并未驳斥“旧解”而发新说,对比起来新说于注例更为妥当,故同于驳斥“旧解”。除以上举两则,还有五则述如下:文公二年《传》:“大事于大庙,跻僖公”,范注:“大事,祫也”云云之《疏》。文公五年《传》:“而含已晚”,范注:“已殡,故言晚”云云之《疏》。文公十四年《传》:“失之也”之《疏》。文公十八年《传》:“莒弑其君庶其”,范注:“传例曰:称国以弑其君,君恶甚矣”之《疏》。宣公八年《传》:“葬既有日”云云之《疏》。成公九年《传》:“城中城者,非外民也”,范注:“讥公不务德政”云云之《疏》。

    以上杨《疏》引“旧解”凡二十则,不论“旧解”正确与否,都确为疏释“范注”者。它们应当是以文献形式存在于唐初,以供杨士勋参考。其出现时间在“范注”之后,杨《疏》之前的二百余年间。而其每则来源虽不可考,但大约是以三种文献形式存在的:一是在杨《疏》之前,确有类似于“穀梁义疏”的著作,但《隋书·经籍志》等目录失载。二是存于一些单篇文章,如学者往来书信、上书公牍与公私议论等,或是见于如徐邈《答春秋穀梁义》这一形式的著作中。三是出现在“三传”或“二传”比较,如潘叔度《合三传通论》、江熙《公羊榖梁二传评》这一形式的著作中。

    上引诸则“旧解”足以证明先唐有传习或研究“范注”的著作。且杨士勋大量的驳斥“旧解”,也反映出对疏释“范注”的“旧解”的重视。而在杨《疏》中,“旧解”还有直释“传”者。如成公十八年《传》:“宋鱼石复人于彭城”,范注:“彭城,宋邑”云云,《疏》:“旧解以为初入国都,后入曲沃,言复入。若然,何不云复入曲沃,而云复入于晋?”此条“旧解”虽在成公十八年“传”、“注”下,但为解襄公二十三年《传》文。除以上一则,其余尚有隐公元年《传》:“段,郑伯弟也”云云之《疏》。桓公二年《传》:“孔,氏;父,字谥也”之《疏》。桓公十四年《传》:“无冰”之《疏》。庄公元年《传》:“其不言齐侯之来逆”云云之《疏》。庄公十六年《传》:“不言公,外内寮一疑之也”之《疏》。庄公十八年《传》:“一有一亡曰有”之《疏》。庄公二十四年《传》:“大夫宗妇觌,用币”之《疏》。庄公二十八年《传》:“大者,有顾之辞也”之《疏》。僖公三年《传》:“不言及者,以国与之也”云云之《疏》。僖公五年《传》:“执不言所于地”云云之《疏》。僖公十一年《传》:“雩,月,正也”之《疏》。僖公二十八年《传》:“公子启曰”之《疏》。僖公三十三年《传》:“进不能守,退败其师”云云之《疏》。文公元年《传》:“重天子之礼也”之《疏》。文公六年《传》:“襄公已葬”之《疏》。宣公四年《传》:“平者,成也”之《疏》。宣公十二年《传》:“日其事,败也”之《疏》。成公元年《传》:“终无冰矣,加之寒之辞也”之《疏》。成公十三年《传》:“闵之也”云云之《疏》。成公十六年《传》:“日事,遇晦曰晦”之《疏》。襄公六年《传》:“由别之而不别也”云云之《疏》。襄公十一年《传》:“挈国之辞也”之《疏》。襄公二十七年《传》:“与之涉公事矣”之《疏》。昭公七年《传》:“平者成也”之《疏》。昭公八年《传》:“马候蹄”之《疏》。以上诸条虽是释“传”者,但其来源不知是否出自上文中谈到的疏释“范注”的著作中。

    此外,杨《疏》还有引“旧解”不能判断为释“传”或释“注”者。如宣公九年《传》:“晋侯黑臀卒于扈”云云,范注:“外,谓国都之外”云云,《疏》:“晋侯黑臀不书葬者,旧解以为篡立故也,今案黑臀既书日卒,未必篡立,盖鲁不会,故不书也。”“晋侯黑臀”书葬与否,“传”与“范注”皆未谈及,故不知是为释“传”或释“注”。襄公十一年《传》:“挈国之辞也”,范注:“行人,是传国之辞命者。”《疏》:“祭仲不称行人,旧解私罪不称行人,或当非行人故也。”此条“旧解”是谈桓公十年事,不知是释“传”或释“范注”。 昭公八年《传》:“是以知古之贵仁义,而贱勇力也”,范注:“射以不争为仁,揖让为义”,《疏》:“旧解以为射弓之内,还射死禽,中则取之,故以重伤为雅。”案此条“旧解”论典制,不知是为“传”或“范注”而发,或是旧时“礼典”传闻。

    以上列杨《疏》引释“范注”、释“传”及不能判断释“传”或释“范注”的“旧解”凡四十九条,数量虽然很多,但这并非是杨士勋参考前人成果的全部。在《疏》文中还能找到其它的一些引文,只是在这些地方不称作“旧解”。在上文“有引旧解存一说者”中已经举过一些例子。这里详细列举三个存在于杨《疏》中数量较多的其它“旧解”称法:

    一是“旧说”。“旧说”有疏释“范注”者,这里不再作如上“旧解”中那样的分类。文公七年《传》:“秋,八月,公会诸侯、晋大夫盟于扈。其曰诸侯,略之也”,范注:“晋侯新立,公始往会,晋侯不盟,大夫受盟。既以丧娶,又取二邑,为诸侯所贱,不得序下会,讳使若扈之盟,都不可知,故略之”,《疏》云:“旧说使若扈之盟都不可知者,谓后十五年,亦不序诸侯探解下文故云都也。”则“旧说”是解释“范注”的“都”字。“旧说”有解释“经”、“传”文辞的。如庄公十年《经》:“二月,公侵宋”,《疏》云:“旧说以为公与宿盟,宋方病宿,故公侵之。”细察杨士勋之后的语义,如案“旧说”则能推得“公之无恶”,与下《传》文相违背。则这里的“旧说”的确是解释《穀梁》经文的。另外,“旧说”有可能并不释经、传文辞者,只是引古代典制、故事者。如隐公元年《传》文:“贝玉曰含”,《疏》文中“旧说”:“大夫当五,诸侯当七,天子当九,非也。”是谈礼制,不能判断是否解释传文注文。与此相近的还有庄公元年,《传》云:“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范注云:“礼有九锡”,并俱列“九锡”名称。而此段《疏》文中“旧说”是列出与范注所述“九锡”名称相异的一组名称,绝非解释范注者。但是否为解释传文则未知。“旧说”并非解释“经”、“传”,更明显的例子,如僖公四年《传》文述屈完语:“昭王南征不反,我将问诸江。”下引《吕氏春秋》高诱注引《左传》,又《疏》云:“故旧说皆云,汉滨之人以胶胶舡,船坏,昭王溺焉。”这一“旧说”明显是指所谓过去的史籍记载。又成公五年《经》:“梁山崩”。《传》有伯尊与辇人事。《疏》云:“旧说云,伯尊,晋之贤大夫。辇人,晋之隐士。”是“旧说”谈史事。但“辇者”或“辇人”在现存在其它典籍中也有相关记载,如在《左氏》中与伯尊语者为“重人”其居“绛”而又称为“绛人”,《国语》也称为“绛人”。两汉时期相关记载中“辇者”被大量提及,如《韩诗外传》称“辇者”与“绛人”。故此条“旧解”也有可能是解释“传”文的。

    二是“一解”。其有释“范注”者,如隐公七年《经》:“春,王三月,叔姬归于纪”,范注:“《易》曰”云云,《疏》:“一解引《易》者,证待年于父母国,与嫡俱行也”。僖公九年《传》:“天子之宰,通于四海”,范注:“宰,天官”云云,《疏》:“一解通于四海者,解其称官之意,与注乖,非也”。虽“一解”与“范注”相违,但察杨《疏》语义,其本为释“范注”者。成公九年《传》:“大夫溃莒而之楚,是以知其上为事也”,范注:“臣以叛君为事,明君臣无道”,《疏》引范氏《别例》:“凡溃者有四,发传有三。”,而“一解郓不伐而自溃,与常例异,故重发之。文三年"沉溃"不发者,从例可知他。”是“一解”虽不释“范注”而别释“范例”。显而易见的还有庄公十三年《传》:“曹刿之盟也,信齐侯也”,范注:“曹刿之盟”云云之《疏》。成公十六年《经》:“九月,晋人执季孙行父,舍之于苕丘”,范注:“行父”云云之《疏》。襄公十九年《传》:“轧辞也”,范注:“轧,委曲”云云之《疏》。又“一解”有释“经”、“传”文者,如庄公六年《传》:“朔入逆,则出顺矣”,《疏》:“一解此当文自相比,朔入为逆,则出当为顺矣。”此类还有庄公九年《传》:“外不言取”之《疏》。“一解”有不知为解“经”、“传”或释“范注”者。如隐公八年《经》:“三月,郑伯使宛来归邴”,范注:“凡有所归,例时。邴,郑邑”,《疏》:“一解以擅易天子之田,故谨而月之也。”案此“疏”虽针对“范注”而发,“一解”的内容更似释“注”,但或直释“经”文也未尝不可。襄公十四年《经》:“已未,卫侯出奔齐”,范注:“诸侯出奔例月,衎结怨于民,自弃于位,君弑而归,与知逆谋,故出入皆日,以著其恶”,《疏》:“一解以卫侯不名者,出奔书日,以见罪恶甚,故不复名也。”“一解”讨论“卫侯不名”,不知是直接释“传”,或是因“范注”而释“传”。

    三是“或以为”。“或以为”有释“范注”者。如隐公元年《传》云:“贝玉曰含”,《疏》文中有“或以为《礼纬》天子用珠,诸侯用玉,大夫用璧,士用贝。又此传‘贝玉曰含’,故范氏不取《礼记》之文,而云诸侯含用玉也。若从前解《礼纬》之文,特为先代法,则于理通耳”。此段句读不明,“或以为”的内容当断在何处有两种可能。一是断在“士用贝”后,如此则“或以为”只是引用旧典礼制。一种则断在“而云诸侯含用玉也”后,如此“或以为”则解释“范注”为何不用《礼记》说,是疏释“范注”无疑。案此段《礼纬》之文,相近者有《左传》成公十七年孔颖达《疏》:“《礼纬》:天子含用珠,诸侯用玉,大夫用碧。”虽与杨疏中不尽相同,当同是直引《礼纬》文。若断在“士用贝”后,直引《礼纬》之文,则没有必要加“或以为”三字。只可能是“或以为”引《礼纬》解释“范注”为何不用《礼记》。杨士勋则更为疏释,这种引《礼纬》的解释为用周前制度,“则于理通耳”。庄公五年《传》:“王人,卑者也。称名,贵之也。”范注:“今以其衔命救卫,故贵之。贵之则子突为字可知明矣”云云,《疏》:“或以为突是名,子是贵,理亦通,但注意似不然。”此中“或以为”也是解释“范注”,只是杨士勋以为不得“注意”。其它释“范注”的还有庄公二十四年《传》:“夫人,所以崇宗庙也”云云,范注:“言将亲迎,欲为夫人饰,又非正也”之《疏》。僖公四年《经》:“夏,许男新臣卒”,范注:“十四年”云云之《疏》。僖公二十有四年《传》:“天子无出,出,失天下也”,范注:“江熙曰”云云之《疏》。宣公十六年《经》:“成周宣榭灾”,范注:“《尔雅》曰”云云之《疏》。成公九年《经》:“楚人入郓”之《疏》。襄公二十四年《传》:“弛侯,廷道不除”,范注:“弛,废也”云云之《疏》。昭公十一年《传》:“夷狄之君,诱中国之君而杀之,故谨而名之也。称时、称月、称日、称地,谨之也”,范注:“侯般”云云之《疏》。又“或以为”有解“经”“传”文辞者,僖公元年《经》:“楚人伐郑”,《疏》云:“或以为言楚,所以驳郑”。隐公五年《经》:“初献六羽”,《疏》:“或以为‘戎捷’,齐侯尊鲁,故特言献。‘卫宝’,以平等相遗,故言归。”此“或以为”为解庄公三十一年及六年传文。桓公三年《传》“送女”之辞与《仪礼》异,《疏》:“或以为传并释礼意”。又此类有庄公十九年《传》:“其不日,数渝,恶之也”之《疏》。庄公二十二年《传》:“四者备”之《疏》。庄公二十三年《传》“春,公至自齐”之《疏》。庄公二十八年《传》:“大无麦、禾。大者,有顾之辞也”之《疏》。僖公二年《传》:“以为诸侯皆来至也”之《疏》。昭公八年《传》:“流旁握”之《疏》。“或以为”有不知为解“经”、“传”或解“范注”者。如隐公二年《经》云:“夏,五月,莒人入向”,范注云:“入例时”,《疏》:“或以为书时者无恶,但事自恶耳。”成公元年《传》:“晋郤克眇”,《疏》:“《左氏》以为跛;今云眇者,《公羊》无说,未知二传孰是。范明年注云"郤克跛"者,意从《左氏》故也。或以为误,跛当作眇。”则“或以为”不知是直接校正文字错误还是因范注校正。

    以上举杨《疏》中“旧说”、“一解”与“或以为”三种同于“旧解”的称法,其数量较多,且与“旧解”一样有不少疏释“范注”的。除此之外,《疏》中还是存在一些其它称法,比如“或解”。隐公五年《经》:“宋人伐郑,围长葛”。范注:“长葛,郑邑。围例时。”《疏》:“或解上文日月者,为公子彄卒。此虽例时,不可去上文日月,其实日月,不为围长葛也。”是“或解”也疏释范注。其它称法不再举例,且有的称法随意,如“或”、“或以”等等。

    关于“旧解”、“旧说”、“一解”、“或以为”以及其它一些类似于“旧解”的称法,通过以上引用的诸多实例,可以明确在杨《疏》中不同称法并没有明显的区分。而杨《疏》中还有更为混乱的,即是在同一段《疏》中,出现两种称法:

    有同一则内容前后作两种称法的。如僖公三年《传》:“不言及者,以国与之也。不言其人,亦以国与之也”。《疏》中前引“旧解”,后则说“今从旧说”,是“旧说”便是“旧解”的别称。同于此的还有庄公二十三年《传》:“祭叔来聘”,范注:“祭叔,天子寰内诸侯。叔,名”之《疏》。僖公二十八年《传》:“公子启曰”之《疏》。文公五年《传》文:“而含已晚”之《疏》。宣公三年《传》:“三年,春,王正月,郊牛之口伤。之口,缓辞也,伤自牛作也”之《疏》。

    有两种称法并列为两说的。如桓公五年《传》:“任叔之子者,录父以使子也”云云,范注:“君闇劣于上,臣苟进于下,盖参讥之”之《疏》。襄公九年《传》:“不异言郑,善得郑也。不致,耻不能据郑也”。范注:“戏盟还而楚伐郑,故耻不能终有郑”之《疏》。襄公十年《传》:“会,又会,外之也”,范注:“五年会于戚,不殊会,今殊会吴者,复夷狄故”之《疏》,在上文“有引旧解存一说者”中已提到。其余还有僖公五年《传》:“执不言所于地,緼于晋也”,范注:“时虞巳包裹属于晋,故虽在虞,执而不书其处”。《疏》中有言“旧解”与“或以为”,两者相异,但同释范说。成公九年《传》:“城中城者,非外民也”,范注:“讥公不务德政,恃城以自固,不德能卫其人民。”《疏》:“旧解以为有难而修城,则不讥之,若文十二年‘季孙行父城诸及郓’是也。此涉《左氏》之说”又“或以为‘城诸及防’是十一月,故传发可城之文,今此城是十二月,故发外民之传。虽同是讥,事有优劣,故发传以异之。”案《疏》中“旧解”及“或以为”讨论问题是直释“传”意还是因“范注”而发不能判定,但所释是同一问题。

    还有两种称法所释不是同一内容者。如文公二年《传》:“作僖公主,讥其后也。作主坏庙有时日,于练焉坏庙。坏庙之道,易檐可也,改涂可也”,《疏》云:“或以为练而作主之时,则易檐改涂,故此传云于练坏庙,于传文虽顺,旧说不然,故不从之,直记异闻耳。”此段《疏》中有“或以为”与“旧说”。皆为解旧礼制,但稍有差别,“或以为”不同旧制,顺传释礼,是解释“传”的。而“旧说”是之后广引何休、麋信、徐邈及《白虎通》诸家礼说,是释礼的。同样的还有文公二年《经》:“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庙,跻僖公”,范注:“大事,祫也。时三年之丧未终,而吉祭于大庙,则其讥自明”之《疏》。庄公三十一年《经》:“六月,齐侯来献戎捷”,《传》:“献戎捷,军得曰捷,戎菽也。”范注:“菽,豆。”《疏》:“‘戎菽’也者,旧解谓顺经意而惜齐侯,故传依违其文,释之为菽。其实宋是中国,故捷不系国。戎是夷狄,故系之戎也。”又“一解齐侯此时克山戎,并得胡豆来,故传云‘戎菽’,谓克戎之菽,齐侯此时并得戎菽,于文亦僻也。”此段《疏》中“旧解”与“一解”同出。“旧解”为释“范注”者,而“一解”则不知是直解“传”文还是因“注”解“传”的。

    这种“混乱”与杨《疏》的体例不严谨及杨士勋并无近代以来科学引用文献的意识有关。但杨士勋的征引,保存了后来学者难以看到的先唐《春秋穀梁传》研究著作佚文。且“旧解”等数量之多,绝非如《四库全书总目》中《春秋穀梁传注疏》的“提要”所说“乏凭藉之资”。进而更可以推定,如果不是有专门疏释“范注”的如“穀梁义疏”一类的著作存在,则难以有如此之多的疏释“范注”的“旧解”。且因杨士勋总在称引“旧解”后以自己的意见为“今”解。“旧”与“今”关系是对等的,杨以自己的《疏》为“新疏”,故“旧疏”存在的可能性是极大的。但关于这些分散于杨《疏》中的“旧解”来源于哪些著作,其作者及成书年代,及《隋书·经籍志》等目录为何失载,则需要日后发现更多的材料及来哲的进一步研究。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7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差评(192+)
  • 在线转格式(534+)
  • txt(361+)
  • 收费(248+)
  • 值得下载(530+)
  • 四星好评(79+)
  • 小说多(148+)

下载评价

  • 网友 谢***灵: ( 2025-01-08 07:00:18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宓***莉: ( 2024-12-13 11:08:05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曾***玉: ( 2024-12-17 02:35:10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融***华: ( 2024-12-22 20:30:32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常***翠: ( 2024-12-19 00:05:23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国***芳: ( 2025-01-02 19:26:10 )

    五星好评

  • 网友 焦***山: ( 2024-12-12 08:05:32 )

    不错。。。。。

  • 网友 索***宸: ( 2024-12-19 22:57:22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温***欣: ( 2024-12-16 03:31:40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隗***杉: ( 2024-12-13 23:47:13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家***丝: ( 2024-12-31 16:13:54 )

    好6666666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