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细节——经营一生的机会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成功的细节——经营一生的机会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机会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谁都想碰到机会,并将其转为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终归只有少数人是幸运者,大多数人仅仅成为牺牲品。许多人由于不会认识和把握机会,终成为生活的弱者。
面对全球一体化浪潮,地球变成一个村庄。我们机会越来越多,我们竞争越来越大。一切机会将在同一个平台上,只有智者和勇士能够凯旋而归。
我们常常看到,许多人在机会面前上演着不和谐的镜头:一边是伟大无比的战略规划,一边是懵懂无知的战术方法;一边是满脑子的狂热激情,一边是现实中的手忙脚乱;一边是万丈高楼平地起的英雄气概,一边是不能承受之轻的泡沫飞溅。
我们不需要幻想,我们需要真正的行动;我们不需要童话,我们需要真正的成熟;我们不需要空谈,我们需要真正的进步。
本书充分研究国内外机会经营的精彩案例,根据自己多年人生的心得,进行短小精悍的评点,力图给广大读者带来事业上的启发和思索。但愿每一位朋友能够碰到机会,不错过机会,真正做到心想事成,这是我*的快乐,也是衷心的期盼。
书籍目录:
卷一 设定合适目标
1、做望远镜不做显微镜
2、阿呆的服装生意
3、为了一句话
4、成熟的秘诀
5、达瑞的赚钱经历
6、生命的价值
7、人生公式
8、只有疲软的产品
9、一点点动力
10、心灵的感应
11、登上总统的宝座
12、复印大王保罗·奥法里
13、美国化妆品女王
14、不同的心态
15、正确的选择
16、要做就做好的
17、向上的思路
18、东山再起
19、小鱼饵大致富
20、改变的一生
21、偷盗自己的人
22、沙淘成的金子
23、为了3个“3”
卷二 积累各种资源
1、捡脚下的玫瑰
2、行行出状元
3、万字酱油打入美国
4、做好每一天的事
5、苦心人能致富
6、后一盏灯光
7、丰田先予后取
8、小火柴大作用
9、小建议大效益
10、装在脑袋里的财富
11、不满的动力
12、纸上练出的桂冠
13、第二次创业
14、泥巴和星星之间
15、上帝留下一只老鼠
16、神秘的隐形富翁
17、寻找新的起点
18、从马桶边站起来
19、成功的父亲
20、为自己壮一回胆
21、第12次微笑
22、一技之长和命运
23、两封回信
24、金币的传说
卷三 提高个人素质
1、她为何被录取
2、门缝里偷来的手艺
3、夏奈尔5号
4、安藤发明方便面
5、重新拼置的地图
6、没什么不可能
7、总统买单
8、蔷薇变成铁丝网
9、做精的电阻器
10、生活的鹅卵石
11、99块金币
12、痛失良机的王安
13、让成绩说话
14、寻找宝藏
15、自我包装
16、等了5年的推销员
17、后来者居上
18、走在大路上
19、成功的细节
20、君子报仇
21、1500次的练习
22、四两拨千斤
卷四 适应现实环境
1、柯达借“蛋”扬名
2、植树引来顾客
3、靠自己致富
4、万丈高楼平地起
5、铱星手机的失败
6、只有一颗柠檬
7、一枚大头针
8、致富的理由
9、真正的爱护
10、生命的硬度
11、不同结果的两条河
12、危机也有机会
13、优胜劣汰
14、大射手和小射手
15、生意靠“做”出来
16、一次小竞选
17、转变人生的一句话
18、跌倒了别急着站起来
19、永远相信胜利
20、不寻常的课堂
21、平凡人的成功
22、推销自己
23、投石问路
24、不同的选择
卷五 洞察时势发展
1、康师傅的金饭碗
2、为每个人生产
3、思考是生产力
4、福特出奇制胜
5、雅芳二次崛起
6、李嘉诚智取怡行
7、无法幸存
8、商业脑子
9、抢占先机
10、《财富》的故事
11、“野人”飞黄腾达
12、李晓华的笔买卖
13、丰田不怕挑战
14、该出手就出手
15、“打碎了”的聪明
16、电子商务大“赢家”
17、钱从玩中来
18、敢拼才能获胜
19、东方不亮西方亮
20、人才盘点
21、的红苹果
卷六 全面发展优势
1、笨有所长
2、小改进带来千万收入
3、15岁猛赚100万
4、有为有不为
5、好马也吃回头草
6、一点一滴做起
7、小手艺致富
8、快速成长的奥秘
9、小贝壳里找出大生意
10、四废之中取宝
11、百货店成功的样板
12、金币贴墙
13、做熟莫做生
14、大学生农民的成功轨迹
15、有一样拿得出手
16、失去左臂的男孩
17、成功的护身符
18、做百年老店
19、赚钱的地盘
20、考希的发明店
21、后一次演算
22、别无选择
23、路的旁边也是路
24、待遇的差别
卷七 控制变化过程
1、小耳套大效益
2、神秘的蓝色小勾
3、后发制人
4、化不利为有利
5、欲速则不达
6、以小可以诱大
7、识时务者为俊杰
8、超越经验
9、转危为安
10、易拉罐“炼出”百万富翁
11、为失败喝彩
12、树碑立传
13、奇招奇效
14、学会用乘法
15、错过一生
16、微软清洁工
17、没有常胜将军
18、站在高处
19、未雨绸缪
20、事实胜于雄辩
21、做自己的主人
22、失败的清单
23、明星的诞生
24、修正目标
25、真正的金子
26、万物皆流
27、感动上帝
卷八 引领潮流到来
1、E化的沃尔玛
2、思科从事适当行业
3、成功之母
4、世界首富
5、中国打工仔
6、向对手学习
7、卖水声发财
8、尿变啤酒
9、脚比路长
10、对症下药
11、为了将来
12、制造卖点
13、立竿见影
14、谋事在人
15、新官上任三把火
16、搭上顺风船
17、捷足先登
18、投其所好
19、强强联合
20、海尔走出去
21、慧眼识珠
卷九 扩大发展空间
1、“手表王国”的衰落
2、百事可乐知难而进
3、小厂闯出大品牌
4、熬成的“阿香婆”
5、青啤成功的收购
6、穷人缺什么
7、派克的衰落
8、大家变成小家
9、亡羊补牢
10、涨价有术
11、借水行船
12、的成功
13、幸运者的足迹
14、避实击虚
15、本田的传家宝
16、扔进垃圾的书稿
17、“吝啬”的大富翁
18、一条腿的四星上将
19、抱牛功夫
20、答案不止一个
21、吃出来的冰塔王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卷一 设定合适目标
1、做望远镜不做显微镜
没有人不盼望自己富有,真正跨入富人的行列,然而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国际财富专家们曾对300位25岁的青年人作过35年跟踪,他们发现以下结果:10人事业有成,拥有一定的产业;40人经济独立,富裕有余;50人仍疲于奔命,不能退休;105人已经去世;95人家道中落,一贫如洗。其中,家道中落的95人,年轻时家庭并不穷困,只是他们胸无大志,一直过着懒惰散漫的日子。反观那50位成功者,主要的共同特点是见识层次高。他们就像望远镜那样,总是把目光投向更深远的未来。
例如可口可乐总裁罗伯•伍德鲁夫创业时期,不是什么经济条件的人都能喝上一杯提神的可口可乐的。然而就在那时候,他表示,要让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喝过可口可乐。实际上,他将眼光投向了全世界。他做到了。
例如迪士尼公园的创始人华德•迪士尼,在公园创建之初,就产生了建立一个主题公园的想法,这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令很多人都不能接受。在他的精心策划与筹备下,公园的雏形已渐渐形成,然而,他自己却没能活到公园举行落成开幕典礼的那天。迪士尼开幕时,他的接班人在致辞中说:“可惜这一切,迪士尼先生未能亲眼看到。”迪士尼夫人听到这话立即站起来,严肃地纠正道:“他看到了。”
美国一位著名成功专家认为,一个人把90%的时间花在处理日常工作上,而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影响到10%的未来状况,这同样是一种机会失误。
评点:罗伯•伍德鲁夫也好,华德•迪士尼也好,一切能把事业做大做强的创业者无不具有望远镜的特点——善于确定一个具有可控的科学目标。
2、阿呆的服装生意
阿呆原来在一个衬衫厂上班,几年后下了岗。下岗后,他就去帮一家服装商打工,站柜台,卖服装。
阿呆本来就是裁缝出身,因此一去站柜台就立即进入角色,很得老板赏识。他为人豁达,嘴也不笨,脑子也灵,往往别人的货卖不脱,他的却卖得飞,常常让四周的老板嫉妒得眼红。别人问他的诀窍是什么,他说就是勤叫点,大声吼点,再热情点,多解释点。尽管他把这些所谓的不是诀窍的诀窍都告诉了他们,但许多人就是学不会,即使学会了不知怎的,东西仍然卖不出去。
许多亲戚朋友见阿呆这么能干,说他是个做生意的料,帮别人打工划不来,不如出来拉起旗子自己干。他想也有道理,于是找到了一个门面,开了家火锅馆,花了几千元租金,把门面也简单装修了。开业二三天,只有几个顾客光临。看到隔壁那家火锅馆吃的人就像赶场一样,而自己的生意却冷冷清清,阿呆的心就凉了半截。
阿呆见事不对,立马撤退,将门面降价转让出去了。仅二三天时间就亏了2000多元,事后别人说,那生意好的火锅店,是一公安人员家属开的,来吃的全是关系户,你如没有关系客人来吃,在这偏僻的地方很难做。于是,阿呆总结出了这次失败的经验有三点:一是没那么多关系;二是选择的地方太偏僻;三是做火锅生意不懂行。
那次火锅生意失败后,阿呆又去给别人站柜台,依然是卖服装。有些人嘲笑说他是只有打工的命,给别人找钱生意好得很,而给自己找就做不了。面对这些冷言冷语,阿呆不相信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他下定决心还要做生意,还要当老板。
一年以后,阿呆又有了一些积蓄。他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谨慎选择了地址和门面,终于在某服装城花了3000元月租金,租了个当道的摊位,一个能挂约300套服装的小摊摊,自己当起了老板。由于这之前,他在这里打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工,对这里的行情十分了解,顾客需要什么样的服装心里有数,因此生意一开业,就有点火,天就卖出40多套女式夏装。算一算,讲一套这样大众化的夏装批发价才20多元,而卖出去多在50多元,接近进价的3倍,你说赚头大不大。
当然卖到这个数很不容易,很累人,阿呆一天嗓子叫哑了,“买衣服呵,亏本大甩卖,进价80元一套的,现价卖60元了!”这么一吼,顾客就来了。阿呆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疼,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找钱累人呀。
就是这样,阿呆既当老板,又当兵,每天早晨6点多钟就跑到批发市场讲货,回到商场就是8点多钟了,再等到9点开门营业,将货上架,写出价格牌。虽然后来请了两个雇工,但每天上午11点至下午2点高峰时,他还是与雇工一起卖,星期天和节假日全天守着摊摊。这样既多了一个人,忙时才应付得过来,同时还能督促雇工们努力卖,更重要的是对顾客需要什么心里才有数,第二天进货才有把握。
几个月下来,阿呆算了一下,什么门面费、营业员工资和进货成本等除外,一个月要赚5千多元钱。阿呆心满意足,一天声音都变了,仍无怨无悔,他觉得自己终于找到做老板的感觉!
评点:想当老板,想赚钱,千万莫好高骛远。站在起跑线上,迈好步往往是成功的关键。
3、为了一句话
罗杰•罗尔斯,既是纽约第五十三任州长,又是纽约历史上位黑人州长。他出生于纽约名声坏的大沙头贫民窟,在那儿生长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的是许多不良的习气,他们逃学、打架,不少人乃至踏上偷窃、吸毒的不归之路,长大后很少有人获得较体面的职业。
当然,罗杰•罗尔斯却是一个例外,他不仅考上了大学,而且成了州长。
那天,在记者招待会上,与会记者向刚刚就职的罗杰•罗尔斯提了一个共同的问题:“是什么把你推向州长宝座的?”
罗杰•罗尔斯面对几百名记者,他对自己的奋斗历史没提一字,仅仅说了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皮尔•保罗。后来,人们通过进一步了解,才明白皮尔•保罗是他小学的一位校长。
当时,皮尔•保罗是诺必塔小学的董事兼校长,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他初走进大沙头诺必塔小学的时候,发现这儿都是穷孩子,整日无所事事,一点也不和老师合作,不仅旷课、斗殴,甚至砸破教室的黑,胆大者还与老师公然作对。其中,罗杰•罗尔斯就是突出的一个典型。
有一次,皮尔•保罗对罗杰•罗尔斯说,我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当时,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长这么大,只有他奶奶让他振奋过一一次,说他将来能当上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而此次皮尔•保罗先生居然说他可以成为纽约州州长,真是超过他的想象。他记下了这句话,并且相信自己能够实现这句话。
从此以后,纽约州州长如同一面旗帜,他不再让衣服沾满泥土,他不再说话时夹满污言秽语,他开始昂首阔步走路。很快,他成了班主席;在以后的四十年间,他一直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现在,他真的成了州长。
从他的就职演说中,可以读到这么一段话:信念值多少钱?信念是不值钱的,它有时甚至是一个善良的欺骗,然而你一旦坚持下去,它就会迅速升值。
评点:在这个世界,信念这种东西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所有积累了庞大的财富和达到目的的人,初都是从一个小小的信念开始的。毫不夸张地说,信念是所有奇迹的荫发点。
4、成熟的秘诀
他曾经是一个农村孩子。现在,他是一所高等学府的副教授。但是,直到现在,他只要回想起高考落榜后那一段迷茫的日子,仍旧感到害怕。真的,如果没有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和父亲没有下完的那盘棋,他一定和不少同龄人一样,还在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刨自家的几分地。
当年,获悉落榜的噩耗后,他蒙在被里大哭,即便在烈日炎炎的盛夏,他却觉得处于数九寒冬,特别在听别人说谁谁又考上什么大学时,颤抖的心更是一阵阵的痉挛,怨恨和自责一起涌上了。他不停地叩问苍天:“难道命运注定我只能咀嚼苦果?”
考上大学的同窗好朋友陆陆续续上学,一些落榜的同学又都坐进了“高四”班教室内,可他依旧还闷在家里,几乎在失败的阴影里难以自拔。好朋友都让他复读一年,“这样回家里种地太可惜了。”
父母的意思也是这样的,但经过这次打击之后,他已经没有勇气回到教室里,他不忍心看着自己在那已读了三年的教室,在同样的桌椅上,做着陌生的复习生。
那是个不宁静的夜晚,闷热的要命,随后便是急风骤雨,电停了,他和一家人在一起枯坐。父亲突然提出要和他下一盘棋。父亲已很久没这份雅兴了,一来年纪大了眼睛不清楚,二来整天忙忙碌碌抽不出空来。
说干就干,父亲还没等他缓过神,就把棋盘摆到他的面前了。他明知不是父亲的对手,却只有硬着头皮接招。不出半个小时,父亲用两马一炮的代价就将他的马炮全部吃光了。无奈之下,他只能过卒,父亲似乎故意让着,没有截击他的卒子。当他把所有的卒都过了河的时候,父亲抬起头看着他说:“如果我现在杀你的‘卒’,你怎么走?”
他没有问答。父亲接着说:“你想赢我,就必须前进,而且无论如何你都要让你的卒子向前进!”他随意地点了点头。
父亲还是目不转睛地看着他,那慈爱的目光显得异常深沉。终于,父亲拍一拍他的头说道:“你,现在就像是过河的卒,没有退路,只有前进。”听到这句话,他犹如醍醐灌顶,再也没有心思下棋了。第二天,父亲送他上路,他迈进了“高四”班课堂。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他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大学。他永远记住那夜父亲朴实的几句话,这是他的人生宝贵的财富,那些话一直激励他面对将来。
后来,在对自己择业困难的学生叙述完自己的故事后,他对学生说:“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都应该做一个不折不扣的卒子,永远选择前进!”
评点:每个正常人,都不能跟动物一样麻木得由外界对自己进行摆布,两要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命运。前进的道路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当遇到坎坷时,千万不要灰心丧气,甚至和自己过不去。
5、达瑞的赚钱经历
达瑞是美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父母对他管理十分严格,一般很少给他零花钱。
8岁时,有一天他想去看电影,可是没有钱。他面临两种选择,是朝爸爸要钱还是自己挣钱。后他选择了后者。他自己调制出了一种花汽水,把它放在街边,向过往的行人出售。可时值隆冬,除了他的爸爸和妈妈,无人前来购买。
一次,他获得和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谈话的机会。当他对商人讲述了自己的“破产史”后,商人给了他两个建议:一是试着替别人解决一个难题,就能赚到许多钱;二是把精力集中在知道的、会的和拥有的东西上。
这两个建议非常关键。因为对于一个8岁的男孩而言,他还不会做的事情有很多。于是他穿过大街小巷,不停地思考,人们会有什么难题,他又如何利用这个机会,为他们解决难题。
想呀,想呀,他什么办法也没想出来。但是有一天,父亲吃早饭时让他去取报纸,无意中给他指出了一条发财之道。当时,美国的送报从花园篱笆的一个特别的管子里塞进来。如果你想穿着睡衣舒舒服服地吃早饭和看报的话,就必须离开温暖的房间,冒着寒风到房子的入口处去取,即使在天气不好的时候也是如此。虽然有时候只需要走二三十米路,却是比较麻烦的事情。
于是,达瑞替父亲取报纸的时候,一个办法想出来了。那天,他就挨个按响邻居的门铃,对他们说,每家只要付给他1美元,他就每天早上把报纸塞到他们的房门底下。大多数人都同意了,达瑞很快有了70多个顾客,当他在一个月后次赚到了自己的钱的时候,他简直兴奋到了极点。
不过,他并未满足于现状,继续寻找新的机会。成功了一次之后,很快,他就找到了其他的机会。他让他的顾客每天把垃圾袋放到门前,然后由他早上运到垃圾桶里——每个月加1美元。他还帮忙喂宠物,看房子,给植物浇水,想尽各种各样的方法挣更多的钱。
9岁时,他学习使用父亲的电脑,学着写广告,而且把孩子能够赚钱的方法写了下来。因为他不断有新的办法,很快就有了丰厚的积蓄。他母亲帮此外,他也雇别的孩子帮忙,然后把收入的一半付给他们。如此一来,钱如潮水般地涌进了他的腰包。
12岁时,一个出版商注意到了他,并说服他为此写了一本书,书名叫《儿童赚钱的250个主意》。不久,他又成为一名畅销书作家。
评点:树立正确观念。一念之间,一种认识的建立,就会使人生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心理学家说过:“当一个人真正准备好要迎接一种事物的时候,这个事物就会露脸了”。说得一点也没有错,一切可以转化。
6、生命的价值
从前,有一个男孩,他生长在孤儿院中,总是悲观地问院长同样的问题,即像他这样没有人要的孩子,活着是否有什么价值?院长一直沉默不语。
一次,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叮嘱道:“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不论别人出多少钱,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在市场某个角落蹲着,许多人出人意料地要向他买那块石头,价钱还越抬越高。
回到孤儿院,男孩高兴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让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居然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要买那块石头。后,院长叫男孩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比昨天又涨了十倍,更因为男孩怎么都不卖,竟被传成“稀世珍宝”。
男孩异常激动地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将这一切禀报院长。院长望着男孩,慢慢说道:
“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
评点: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受到珍惜而提舞了它的价值,被说成稀世之宝。每个人不都像这石头一
样吗?只有自重和自爱,生命才有意义和有价值。
7、人生公式
他,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在抗日战争中,14岁的他怀着满腔仇恨参加了革命部队,穿越枪林弹雨,纵横驰骋在烽火前线,有几次,子弹和他擦肩而过,几乎把他变成了一具尸体。
在解放战争中,他历经淮海、渡江等上百次大小战斗,为了解放事业,失去了左眼和四肢。
解放后,他被授予各种荣誉勋章,国家和政府为他提供了较好待遇,让他安心养伤。然而,正是这位功勋卓著、历经磨难、几曾触摸死神而微笑置之、一贯以坚强不屈闻名于世的英雄,却做了一件令人费解的事,他在常人无法想象更难以忍受的极度艰难中,耗费了整整七个春夏秋冬,用生命和血泪铸成了一部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将革命先烈的壮举、共产党人的凛然正气和残疾军人的自强不息永远镌刻了下来。
他就是全国著名的战斗英雄朱彦夫,在他雄壮的生命乐章里,留下了一个颤动的音符。
在他的脑海中,拥有一份极其明白的生命计划书,即“在有限生命中,把书写出来,让子孙后代知道,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曾经有一批特殊材料做成的人,在人世间有一种崇高伟大、生生不息的精神。”
评点:能在人生的天平上正确地衡量自己的能力,绘自己定个恰如其分的位置的人,他们能把现实和梦
想乐观地结和起来,让现实架着梦想的翅膀起飞,让梦想载着现实的基石沉稳地启航。
8、只有疲软的产品
20世纪末,国内大江南北刮起一股“南极棉旋风”,犹如一枝傲雪的红梅,给处于冬天的纺织行业带来难得的春意。
1997年,当上海知名科技企业家俞兆林推出这一高科技产品时,为了抢占市场制高点,就大胆决定在许多厂家连想都不敢想的“上海一百”设立专拒,并一咬牙答应对方“5个月必须完成150万元销售额,否则承担违约罚金”的苛刻条件。
在针织内衣5个月销售额只有数十万的行情下,答应“150万”无疑是冒天大的风险。俞兆林先借中国纺织大学的检测结果告知消费者:一件南极棉内衣相当于二至三件羊毛衫或一套羽绒服的保温效果。接着让消费者眼见为实:他请男女各半的10名消费者,有的穿一般冬装,有的穿南极棉内衣,一起走进零下16度的冷库。结果不到10分钟,那些穿一般冬装的人便在“冷死了”的叫声中逃了出来,而穿南极棉内衣的人直到几分钟后才悠悠走出,且个个声称并无寒冷的感觉。
一件单单的内衣竟有如此神奇的保暖效果,于是,人们从四面八方拥向专柜,专柜日销售额由3、5万、8万直冲破11万大关,仅1998年12月一个月,销售额就突破150万元大关。
评点:处于整个纺织行业不景气的背景下,南极棉却能一花独秀,这充分说明没有疲软的行业,只有疲软的产品。当许多经营者一昧抱怨市场不好时,不妨从南极棉热销中得到启发:不是老百姓没有购买力,而是市场上的确缺乏科枝含量极高且真正适销对路的产品。
9、一点点动力
美国杜鲁门总统上高中的时候,有一位教英文的布朗小姐,长得非常漂亮迷人。1901年在杜鲁门这届学生的毕业典礼上,布朗小姐吻了查理的额头,以示祝福。这不公平的待遇引起了几个男生的不满。其中有一位男生问布朗小姐:“为什么只吻查理而不吻其他学生?”布朗小姐说:“查理比较优秀,是一个出色的学生。”为了能得到布朗小姐的吻,此后,这个发问的男孩开始努力拼搏。
几十年过去了,这个发问的男生也没有得到布朗小姐的吻,可是在44年后,他当选为美国第33任总统,他的名字叫杜鲁门。他任命被布朗小姐吻过的查理为负责出版事务的首席秘书。杜鲁门让查理转达他对布朗小姐的感激,当年就是为得到布朗小姐一吻这一目的,使他入主白宫。
有一次,记者采访一位大作家。当记者问到,以你现在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想知道,初促使你提笔写作的动机是什么呢?作家笑笑说,其实当时很简单。那时我在部队里当兵,我们连的一个通讯员收到了一笔稿费,他把这笔稿费寄回了家里。不久,他家里来信了,说用寄回去的钱,买了一只小猪,为此他母亲很高兴。这件事当时对我震动很大,一些汉字的排列组合就能够换回一只小猪。当时,我就暗暗发誓,我也要写一篇文章,得了稿费后也寄回去,也让自己的稿费换回一只小猪,也让自己的母亲高兴一回。就为了这样一个小小的目的,我开始埋头写东西。
评点;天上不掉馅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只看到崇高的理想、伟大的开端,而不知那一个小小的目的,那内心突然涌现出的一个想法,或许就是引领我们走向成功的真正开始。
10、心灵的感应
有一个小女孩,长得又矮又瘦,永远穿着一件又灰又旧又不合身的衣服。于是,老师将她排除在合唱团之外。
这个小女孩躲在公园里伤心地流泪。她反复问自己:“我为什么不能去唱歌呢?难道我真的唱得很难听吗?”
想着想着,小女孩孩就低声唱了起来,她唱了一支又一支直到唱累了为止。
真好!唱得真好!这时,一个声音响起来,“谢谢你,小姑娘,你让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
小女孩惊呆了!
说话的是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他说完后站起来顾自走了。
第二天,小女孩再来时,那老人还坐在原来的位置上,满脸慈祥地看着她微笑。
于是,小女孩又唱起来,老人聚精会神地听着,一副陶醉其中的表情。后他大声喝彩,说:“谢谢你,小姑娘,你唱得太棒了!”说完,他仍顾自走了。
这样过去了许多年后,小女孩成了大女孩,成了大女孩的她长得美丽窈窕,而且是小城有名的歌星。但她忘不了公园靠椅上那个慈祥的老人,一个冬日的下午,他特意去公园找老人,但她失望了,那儿只有一张小小的孤独的靠椅。后来才知道,老人早就死了。
“他是个聋子,都聋了20年了!”一个知情的人告诉她。
姑娘惊呆了,那个天天屏声静气聚精会神听一个小女孩唱歌并热情赞美她的老人竟然是一个聋子!
评点:英国著名作家福斯特说得好:“失败或成功似乎是由命运之星给人安排的,但人们依然保留着挣扎的能力。保留着与命运之星抗争的能力。在整个宇宙中,惟一真正有意义的行动就是这种挣扎。”是的,历史上有多少学有所成、业有建树者,他们都是与命运抗争、同失败麈战的勇士。他们决不轻易放弃、永远不会被挫折和失败所击倒,终时间为他们准备了好的生命礼赞。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摘插图
书籍介绍
机会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谁都想碰到机会,并将其转为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终归只有少数人是幸运者,大多数人仅仅成为牺牲品。许多人由于不会认识和把握机会,最终成为生活的弱者。
面对全球一体化浪潮,地球变成一个村庄。我们机会越来越多,我们竞争越来越大。一切机会将在同一个平台上,只有智者和勇士能够凯旋而归。
我们不需要幻想,我们需要真正的行动;我们不需要童话,我们需要真正的成熟;我们不需要空谈,我们需要真正的进步。
《经营一生的机会》充分研究国内外机会经营的精彩案例,根据自己多年人生的心得,进行短小精悍的评点,力图给广大读者带来事业上的启发和思索。但愿每一位朋友能够碰到机会,不错过机会,真正做到心想事成,这是我最大的快乐,也是最衷心的期盼。
精彩短评:
作者:小红鬃马 发布时间:2019-02-06 02:37:45
适合入门,对平行转弯讲解得并不够透彻
作者:dousei 发布时间:2022-12-27 17:35:10
从增量到存量,从建筑到场景,从物到人。
作者:summer林溪 发布时间:2022-10-18 14:56:01
我很喜欢陪着孩子看这些微小的生物,因为当你越去了解这个微观世界里,就越会发现所有的生物都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闪闪发光、努力生存着,就像有人说的,一朵花可能一生看不到完整的四季,却依旧绽放自己的魅力,这样的画面大抵是最治愈人心的。书中的微观美景很让人震撼,也让人感受到世界是如此的生机盎然。
作者:哦豁 发布时间:2024-01-01 19:06:08
是一个难得又完美的谋杀小说,不过结尾写得太奇幻了,扣一星
作者:jane_2012 发布时间:2013-06-07 14:47:34
有之前没有注意的地方,但多数以前便有留意,翻翻就好
作者:milano911 发布时间:2008-08-26 00:15:05
喜欢就是喜欢。。。无厘头的浪漫
深度书评:
叫魂——叫乌合之众的魂
作者:Bigteeth 发布时间:2006-01-06 18:33:59
叫魂,一个中国特色乡土气息浓厚的词语。孔飞力教授在他的大作《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这样定义这个名词以及清乾隆三十三年的这个事件:“1768年, 中国悲剧性近代的前夜。某种带有预示性质的惊颤蔓延于中国社会: 一个幽灵—— 一种名为‘叫魂’的妖术──在华夏大地上盘桓。据称,术士们通过作法于受害者的名字、毛发或衣物, 便可使他发病,甚至死去,并偷取他的灵魂精气,使之为己服务。这样的歇斯底里,影响到了十二个省份的社会生活,从农夫的茅舍到帝王的宫邸均受波及。” 从春天到秋天的大半年时间里,整个帝国都被这妖术恐惧动员起来。小民百姓忙着自保或者乘机打击报复,全国十二省的各级官员忙着追缉流窜各地频频作案的“妖人”,而身居庙堂的弘历先生则寝食不安,力图弄清叫魂恐惧背后的凶险阴谋,并不断发出谕旨加以督促。折腾到年底,在小民不值钱的贱命和官老爷珍贵的乌纱丢了不少之后,案情真相终于大白,所谓的叫魂恐惧只是一场闹剧:没有一个货真价实的妖人,没有一件不是冤案的妖案,有的只是自扰扰人,造谣诬陷,屈打成招。沮丧失望之余,乾隆皇帝只得偃旗息鼓。于是,这个事件就这样终结,不是“轰”的一响,而是“嘘”的一声。
很显然,在这个全民运动中主角有三个:乾隆,大清官员,小民百姓。乾隆把这个事件翻来覆去,字里行间看见四个字:汉化、谋反(这其实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作为异族的统治者对“剪辫”这一行为所蕴涵的政治象征意义心存芥蒂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同时,“对普通的百姓来说,术师的妖术威胁到的是灵魂和躯体之间的脆弱联系,而对皇朝的上层人士来说,这种行为危害到的是皇朝同上天力量之间的脆弱联系。”如果僧侣道士或者乞丐也能作法与神鬼进行交流和对话,这会严重影响到君权神授的合理合法性。作为一个江南文化的崇拜者和大清帝国的统治者,乾隆对江南感情复杂。愚民百姓的无稽之谈自然是不信的,他大张旗鼓的目的在于借机打击甚至根除因汉化而腐败堕落的江南的官僚们以及江南书生的桀骜不逊。而大多数大大小小的官员作为社会的精英分子,经过科举的严格选拔,对于“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古训都是熟谙的,可能他们对怪力乱神也有敬畏之心,但是对于升斗小民的鬼怪故事无疑是不屑一顾的。作为地方长官,为自己的前途着想,他们推崇的是无为而治,不希望自己的管辖范围出现对自己声名不利的事情,即使真的出现了也会尽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就是乾隆朱批严加斥责的“化有为无之术”。中国封建政权对儒家的尊崇一方面形成了身后的儒家文化传统,同时也在不同的朝代造就了一大批这样的官员,即在肉身上他们是纯粹的奴仆,忠君爱国,但是在他们内心深处是以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自居的浓厚情结,在社会结构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防止社会在疾风骤雨中偏离方向。所以,官员在这场大恐慌的闹剧中并不是积极的推动者,甚至他们起到缓冲的作用,是他们“尽力将来自君主的紧急、非常规要求导入习惯的、日常的轨道。”事实上,最后也正是军机大臣刘统勋劝阻了“十全老人”近乎偏执的行动。一直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乾隆皇帝和他手下大小官员的作为完全符合他们的阶级理性,也就是说他们的所思所言所行都没有出乎人意料的地方,他们扮演了合乎他们各自身份的角色。
真正让我们惊讶不已的是,在这场大恐慌的闹剧当中推动者与受害者都是同一个阶层——普通民众。所有的嫌疑犯都来自最低层,他们是乞丐,僧侣和道士(其实大部分出家人都不过是穿着制服的乞丐),而举报他们,将他们扭送衙门甚至执行私刑的英雄却同样是底层的农民、渔夫和小市民等等。普通民众制造了这场恐慌,并且在闹剧上演的过程当中不断的推波助澜,火上浇油。
1768年初春,丝绸之乡德清慈相寺几个贫穷潦倒的和尚因为嫉妒附近一座观音殿的香火旺盛,散布谣言说有石匠在观音殿附近“作法埋丧”,进香者若去该寺非但难得庇佑,反会遭到毒害。四个多月以后,谣言已经铺天盖地,山东巡抚富尼汉将消息报告给了皇帝。从浙江到山东,并由巡抚这一高级官员上报朝廷,而其间并没有什么公共媒体参与,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就是人际传播,竟然造成如此之大的影响。可以想象,民众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谣言最初的形状是石匠在观音殿附近的不道德行为,但是经过几个月的发展之后它的形状变成了:术士或者妖人能够通过发辫,衣物甚至是名字来摄取一个人的魂魄,使之为术士服务,同时极大损害被施术者的身心。显然,谣言在传播的过程中经过了修改和加工。每一个参与谣言传播的人都是同谋,他们同心协力,将谣言中不合理的枝节部分削减,增加自己的细节,使之更加明确合理,更容易被理解接受然后更快更广的传播出去。当谣言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模样越来越清新可人的时候,几乎都可以看见这许多同谋者满足的笑容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取舍和细节的再造过程中,加工者充分考虑到了普通民众的习惯、兴趣、希望、担忧,并且投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所好,简直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任何一个受到过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人一定不难理解“魂魄”的概念,即使并不能明确的表述它。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宇宙是“阴”和“阳”的双重构成,而在人的身上也同时存在着代表精神之灵的“魂”和代表躯体之灵的“魄”,并且和“阴阳”相对应。关键在于,在观念中“魂”和“魄”是可以分离的,这就给那些心怀不轨之人以可乘之机,并且使自己处在危险当中。《大清律例》中有一段话规定“采生折割”的具体行为应是:“谓将人致死,取其官窍,以行妖术或使术法邪道,采取生时岁月,将人迷入深山僻处杀死,割取形骸,剜其五脏生气,摄取魂魄,为鬼役使。今两广豫闽等处所市鬼葛,即是又一术也。”而采生折割在当时正是巫术的一种。由此可见这个谣言既有文化传统的传承,又贴近当时的社会生活,其力量之巨大是可以理解的。
谣言本身的精美,以至让人爱不释手并且或出于炫耀或出于慷慨的与他人分享,这固然是谣言得到大范围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者,我们也可以指责中国普通百姓的愚昧,教训他们:当科学与文明不占领你们的思想阵地,你们的思想阵地就会被无知和野蛮占领;又或者像孔飞力先生解释的那样,“所谓‘盛世’,是一种惯用的说法,常被人们用来当作德政的护符,用来装点官方文件。”乾隆的盛世是镀金的假冒伪劣产品,实质是一个无法通过增进生产来解决社会的基本问题的“受困扰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会对自己能否通过工作或学习来改善自己的境遇产生怀疑”,因而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当陌生人闯入其领域并有可能对其资源形成抢夺之势,他们自然要自我保护,对陌生人——也就是社会边缘人进行驱逐。在这个社会主体挤压边缘群体生存空间的过程中,社会边缘人越多,流动性越大,谣言也就会相应的越来越多,流传越来越快。孔飞力把叫魂看作是三个版本的故事的综合,乾隆,官僚,民众是不同版本中的主角。可以发现,乾隆是个体,官僚是一个有组织的精英阶层,质量平均且数目不大,也可看作个体。三者之中只有民众鱼龙混杂,没有任何组织上的固定形式,“对于妖术的恐惧,并不是因为卷入其中的人数的多少,而是由于人们对此的想象产生”,也就是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了同一个方向,他们的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我们称之为恐慌。所以,处于叫魂事件中的民众其实也就是勒邦所说的群体,或者叫做“乌合之众”。我们相信并且事实上也确实可能,作为一个个体言行符合理智,冷静客观地判断人和事,对待某一个陌生的观点必然是科学而辨正地看到正反两面。简言之,个人应该受到理性和利益的支配和驱动。但是遗憾的是,古今中外的人们的血液里仿佛天生就有从众的红细胞,个人往往很容易接受别人的观点,意见和心理的趋同造就了一个个大小不一性质不同的群体。群体正如一个巨大的磁场,不断吸引着个体被磁化而成为磁场的一部分。在群体的力量显而易见的时候,个人会失去他存在的理由及其自我感觉。他成了一个局外人,在其他个人组成的极其上发挥一只无足轻重的螺丝钉的作用,甚至他都不是这个机器的一部分。可以想象当妖术谣言盛行的时候,一个人如果不参与到加工传播谣言的过程中去,他就将边缘化,他将会感觉到未知而充满敌意的目光包围在他的身边,迫使他做出抉择。当然,坚守自己的信念和道德底线的个人是有的,只是他们或者被私刑或者被官方的力量予以镇压,所以所谓的抉择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融入群体。或者你可以选择沉默,在谣言盛行的时候沉默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无声的力量,但是,同样它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妥协,是与制造加工传播谣言者心照不宣的默契。糟糕的是,一个人一旦成为一个群体中的一员,他的行为举止观点想法仿佛立刻就经过了歪曲,与其自身的理性和利益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其自身的各种素质诸如自由的意志、对意见观点警惕的反思乃至洞察力都随之整个消失了。就像莫斯科维奇在《群氓的时代》中所说的那样:“事实上,人类群体的水准降到了其最差成员的层面。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参加集体行动并感到他们都是平等的。……也就是说,群体中人的思想行为会接近那些最低水准的人的平均水平……地位最低的人的标准被用来判断非常普通的事情。总之,在一个群体中,第一名会成为最后一名。”罗马人的谚语说:议员们都是好人,但罗马元老院是邪恶的野兽。这是个悲哀而让人感到阵阵凉意的事实,“这个事实给人类带来多少苦难!它是所有战争和每一种压迫的根源,使得世界充满痛苦、叹息和怨恨”(爱因斯坦)。
在群体中,个人是不会说话的,或者说他们说的并不是自己要说的,而是群体借他们之口发表的各种宣言。在群体中,个人是不会思考的,或者说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群体的思想就是他们的思想,群体的心理景象就是他们的心理景象。谣言也是一种信息,只不过是扭曲了的带有社会倾向的信息。它同样能够构建参与其中者的虚拟环境,民众并不会觉得妖术有什么荒谬可笑的地方,他们的恐惧和厌恶都是真实的,他们生活在众人齐心合力建造的山洞监狱之中,处于囚徒的困境,却每个人都想做点什么。在这样的集体意识或者说是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之下,“叫魂大恐慌向中国社会的观察者们凸现了一个特别令人难过的现象,社会上到处表现出以冤冤相报为形式的敌意”。在一个备受困扰的社会,在一个即将面对“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停滞帝国的镀金时代,人们不能确认通过自身的奋斗而改善自己的命运,这种情况由于捐税似虎、酷吏如狼的腐败政治现实,而变得更加无法让人容忍。统治者不提供制度性的正义,民众就不能从现实中获得公平的补偿,偏偏在这个时候乾隆皇帝对妖术大理清剿,于是“妖术”这一术士们专用的武器突然就像“扔在大街上的上了膛的武器,每个人——无论恶棍或良善——都可以取而用之”。不同的是,术士通过妖术作法获得利益,而民众则通过指认这种行为,控告他们的敌人是术士并使用妖术便可以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谋取私利。一个对权力始终渴求却始终不可得的群体,突然有了这样的机会,怎么会不紧紧抓住这样的机会,“攫取这种自由漂浮的社会权力”呢?这样的机会成长于谣言的土壤之中,民众又怎么会不对散播谣言乐此不疲呢?
透过孔飞力对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的观察,原来叫魂叫的是乌合之众的魂,我发现了在谣言传播过程甚至所有的社会进程中群体的可怕,其特点就是盲目而难以控制于是显得骚动而情绪高昂。在集体无意识的狂热当中,群体被压抑的欲望迫切需要释放,这个时候如果恰好提供给他们可以实现自己对某些事物的渴望(比如权力)的工具,那么,距离一场灾难所缺的也许就是一个浪漫主义色彩的领导人了。“没有什么能够伫立其间,以阻挡这种疯狂。”
《理想国》读书笔记
作者:zjmr 发布时间:2011-04-30 15:43:08
《理想国》读书笔记
这本书在大学的时候读过,读完之后这么久,能够记得的无非就是各司其职和哲人王这些东西了,不过据说这本书当中有许多微言大义,所以想来,还是翻出来好好精读一下,开个帖子,记录一下读书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吧。 这本书还是大学的时候买的,1986年版的,1996年第四次印刷。
译者引言
读《译者引言》。这篇文章我怀疑是两个人写得,主要是文风不同,在前半部分,主要使用现在通行的语言,阅读起来,就像是时人言论。可是后面一部分,却很喜欢使用一些半白话半古文的写法了,比如说“见仁见智,存乎其人。毁之誉之,各求所安。”又比如说:“柏拉图承先启后,学究天人,根深叶茂,山高水长,其人其学,成欤败欤?”多是这种文字。风格很不统一,不知道是不是两位译者的共同作品。 还有就是第四页将公元前339年苏格拉底被法庭判以死刑。查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卒于公元前399年,所谓339应该是399之误。商务印书馆也会犯这种错误啊。 通篇大义,在于介绍柏拉图一生学术发展的简单理路。基本上就是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壮志雄心的幻灭时期”,这个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苏格拉底之死。在这个阶段他对民主政体产生了极大的厌恶,想想现在居然还有这么多人奉之若神明,真是莫大滑稽。第二个阶段是雅典学园阶段,在这个阶段,柏拉图重新建立了自己的政治信念,并且写出《理想国》这样的巨著。第三个阶段是晚年,“不得已舍正义而思刑赏,弃德化而谈法治”,越是晚年,越求实际,写出了《法律篇》。
第一卷
第一段对话主要是苏格拉底和克法洛斯的对话。 探讨的主题是克法洛斯介绍作为一位长者对于衰老和死亡的看法。 克法洛斯的主要观点是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并非源自于年龄,也并非源自于贫困,而更重要的是源自于人的性格,有点像现在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了。 金钱对于人最大的好处是能够使人更加从容地去思考生活,平心静气地面对生活。“用不着为亏欠了神的祭品和人的债务而心惊胆战。” 而这一段世俗智慧其实只是苏格拉底或者是柏拉图需要的楔子罢了。 苏格拉底话锋一转,从债务问题转向“欠债还债是不是就是正义”的讨论了。这时候,克法洛斯告退,他的儿子玻勒马霍斯接过了这个话题。
以上读到第6页。
第二段对话是苏格拉底和玻勒马霍斯的对话。 探讨的主题是正义。 玻勒马霍斯的观点一开始是“欠债还债就是正义”,经过苏格拉底的修正和概括之后,这个观点被明确成为了“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 这里其实涉及到伦理学的一个黄金法则:道德回报的对等性。 《论语》当中有一段很著名的对话,“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孔老夫子对于以德报怨的观点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如果以德报怨的话,那么用什么来报答德呢,所以应该用怨来报答怨,用德来报答德,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这个观点同玻勒马霍斯的所引用的观点非常类似。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纰漏,比如说如何确定报的对象,这些都在后面被苏格拉底抓住了。
苏格拉底是如何驳斥“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这个观点的呢? 苏格拉底首先通过一系列例子说明在生活实际中人们更加需要的是一种技术上的帮助,而不是宽泛的“正义”——“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这样会推出一个悖论,也就是说正义是无用的东西,技术才是有用的东西。 苏格拉底这番“助产术”的最主要用意我理解是在于说明“正义”是一种专门适用于国家管理的政治才能,而不是一种技术。 接着苏格拉底谈论到如果一个人既能够把善给予他人,又能够把恶给予他人,那么这个人本身也很难说是一个正义的人。这一点在后面还有一些具体展开。
第三个部分苏格拉底和玻勒马霍斯讨论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什么才是真正的敌人,也就是确定道德回报的对象。得出的结论是“假使朋友真是好人,当待之以善,假如敌人真是坏人,当待之以恶,这才算是正义。”也就是说,对正义进行进一步的限定。 第四个部分苏格拉底从这个点出发,讨论说正义是人的一种德性,那么人不能用一种不正义的行为使他人正义,也不能用一种正义的行为是他人不正义。说得有点绕,不过意思还是明白的。这里其实可以和《孟子》的一段话相互参证:“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孟子·滕文公下》)——扭曲自己,是不可能让别人正直的——用不正义的手段,是不可能实现正义的目的的。 用现在的时事来说就是打着高尚目的的旗号,比如说世界和平啊,民主人权啊,人道主义啊,然后用暴力恐怖手段来推进,这其实就是一种不正义。就像当年小日本宣称他们对亚洲各国的侵略其实是为了“大东亚共荣”,为了“把亚洲国家从殖民主义解救出来”这样的论调。 被苏格拉底绕了四次之后,玻勒马霍斯彻底晕了,倒向了苏格拉底这边,反对“正义就是助友害敌”这个提法。 以上读到第15页。
第三段对话主要是苏格拉底和色拉叙马霍斯的对话。 这段对话讨论的主题有两个,一是正义是否是“强者的利益”,另一个是“不正义的人和正义的人,哪个更加快乐?”。 色拉叙马霍斯在对于苏格拉底的装B作出了批评之后,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 这个观点看起来似乎有点像现在的所谓“强权即是公理”这样的提法。 苏格拉底先对这个观点的确切含义进行界定。 接着苏格拉底找到这种提法中隐含的悖论,统治者有可能制定出对自己利益有损的法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这种情况下,正义就不能说是“强者的利益”,相反,却有可能成为“强者的损害”了。
但是色拉叙马霍斯马上就对这个观点进行了修正,他认为,所谓的“统治者”是指那种最符合“统治者”标准的“统治者”,也就是最理想的,没有错误的“统治者”。 这里其实就有一个“共相”和“殊相”的问题,就好比圆,现实生活中所有的“圆”总不是最理想的“圆”,最符合“圆”的标准的“圆”只能是存在于人们对“圆”的理性思考中。 苏格拉底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这个理论的辩驳。 “任何技艺都不是为它本身的,而只是为它的对象服务的。”从医生和舵手的例子,同理可以推出,统治者的一言一行都为了老百姓的利益。 这样一来,色拉叙马霍斯的观点就被倒了过来,正义变成了“弱者的利益”,而不是“强者的利益”了。
在接下来的一段当中,色拉叙马霍斯大谈了一通不正义比正义更有利,更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如鱼得水,“所以说正义是为强者的利益服务的,而不正义对一个人自己有好处、有利益。” 在这一段当中,色拉叙马霍斯的主要观点其实就是庄子曾经说过的:“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胠箧》) 不正义的人掠夺人们的钱财、剥夺人民的身体和自由,给别人带来恐惧。所以,正义不如不正义来得更加快乐。
苏格拉底的任务就成为了驳斥色拉叙马霍斯“不正义比正义有益”的观点了。
他主要分为几个步骤来论证。 首先,每一种技艺都有它特殊的功能,这些功能本身并不能对自身产生利益,所以需要使一个统治者放弃自己的利益去服务他人和社会,要么要给统治者名利,要么要给统治者惩罚,也就是说或者给糖、或者给鞭子,才会有人愿意辛苦操劳的去管理城邦。最大的惩罚莫过于如果贤人不出山的话,有可能会被暴君统治。 第二步,就是讨论“极端的不正义是否比极端的正义有利”这个观点了。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的人很单纯,往往受到欺骗;不正义的人很精明,总是能够得利。 可是天真的好好先生不会压制正义,却只会抵制不正义;相反,精明的不正义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就会既压制正义者,也和不正义的人勾心斗角。 然后苏格拉底偷换了一下概念,用类比的方法,先举了音乐家和医生的例子,认为技艺好的人总是扬善抑恶,技艺差的人却总是嫉妒强者,欺负弱者。由此证明,正义也是如此,正义者总是又聪明又好,而不正义者却是又笨又坏。 这里其实有个问题,就是用专业知识来说,音乐也好,医术也好,当然可以有个技艺的比较,可是政治的现实却往往并非如此。苏格拉底惯用的是类比的方式,并且用这个方式让对手的观点不攻自破。 第三步,苏格拉底要论证“不正义比正义强有力”的观点也是错的。 这种事情似乎比比皆是了,野蛮国家往往能够更加高效,更加不讲信义,也更容易在征服战争中取得胜利。 金国利用野蛮的力量征服了礼仪之邦宋国,金国吸收宋国的文明,等到金国的贵族也能够写出艺术造诣很高的诗词时,他们又被更加野蛮的蒙古灭亡。 色拉叙马霍斯的观点也正在于此。 苏格拉底的驳论是这样的:即使是不正义的人群内部,也需要有正义,否则就不能实现他们不正义的目的。 这种观点在《庄子》当中也有体现:“跖之徒问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庄子·胠箧》) 就是在说盗亦有道的观点了。所以即使是不正义的人,“也还有点正义”。因为“绝对不正义的真正坏人,也就绝对做不出任何事情来。”
等到了第四步也就是最后一步,苏格拉底要彻底推翻色拉叙马霍斯的观点:“不正义者比正义者生活得更好,更快乐。” 苏格拉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独特的功能,独特的德性;功能得到发挥,是因为它的德性,功能不能得到发挥,是因为它的缺陷。 耳朵和眼睛是这样的,人的心灵就更是这样的了。 人的生命的特殊之处在于能够发挥心灵的功能。而正义恰恰是心灵的德性,邪恶是心灵的缺陷。所以正义的人快乐、幸福,而快乐、幸福又是人最大的利益,总结到最后,“不正义绝对不会比正义更有利了。”
在第一卷的最后一页,苏格拉底总结说,正义到底是什么,还是没有搞清楚。 以上读到43页,读完第一卷。
第二卷
第二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格劳孔和他的弟弟阿德曼托斯接过色拉叙马霍斯的话题,论述种种不正义比正义更加优越的现象;第二个部分是苏格拉底和他们试图从源头来构建一个城邦,主要谈了教育问题。
格劳孔和他的弟弟阿德曼托斯并非真正认为不正义比正义更好,但是他们始终心存疑惑,为什么在现世社会中,正义的人寸步难行,不正义的人却荣华富贵。
对于这个疑惑,他们的表述分为两个步骤。 首先是格劳孔的观点,他认为“善”有三种,第一种是本身是好的,不去考虑结果;第二种是过程和结果都是好的,第三种则是过程不好,但是结果是好的。
这就好比说我们看书,第一种就是看那种看的时候挺高兴的,看过也就过了的那种小说吧;第二种好比是经典名著,既有艺术高度,又能够实实在在引发人的思考,提升人的智慧的那种书;第三种书可能就是属于洗衣机说明书这样的东西吧,你不能从阅读中找到任何快乐,可是它却是有用的。 苏格拉底认为的正义是第二种,不但过程好,结果也好。可是一般人却把正义归为第三种,他们图正义带来的名利,可是讨厌正义本身。
格劳孔从三个方面说明一般人对于正义的否定态度。 首先是从正义的本质和起源来看。格劳孔的观点是人性有天生的利己性,因为“人人为恶”会导致社会无法存在下去。所以人们形成社会契约,把“守法践约”成为正义。 所以从正义的起源和本质来看,并不是所有人天生有正义的根基,倒是因为一种生存策略,才出现了法律和正义。 这种观点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得到更加全面的扩展。 其次是“正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如果人的行为不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那么人都会选择去作恶而不会去行善,这一点的理论基础和上一点一样——“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最后一个观点是“不正义的人日子要比正义的人的日子好过多了”。不正义的人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日子过得逍遥自在;正义的人,鞠躬殉道,死而后已,大多最后不得好死。这段话看起来很像北岛那句著名的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格劳孔的观点最后归结为一句话,不正义的人的日子过得比正义的人滋润多了。
到了第二个步骤,格劳孔的弟弟阿德曼托斯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 他认为,人们赞颂正义,并不是因为正义本身好,而是因为正义带来的名和利;人们谴责不正义者,却用一些因果报应之类的虚妄的东西。正义的人过着艰苦的生活,不正义的人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如果他们想要摆脱神所给的报应,也只需要花点钱,贿赂一下诸神就可以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几乎所有人都会倒向不正义的那一边,除了少数无力为恶的人,他们反对恶,是因为他们只能承担恶,不能施与恶。 所以阿德曼托斯请苏格拉底要澄清正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到底有什么自身就存在的优点和德性。否则世人就会更加认可不正义这种更加实际的生活策略了。 以上读到56页。
在第二部分中,苏格拉底将视野放大,他认为要想弄明白人的正义到底是什么,不妨先弄明白城邦的正义到底是什么,由大见小。 一个城邦的出现和发展,需要不同社会角色的人共同努力,需要社会分工。需要农夫、瓦匠、纺织工人、鞋匠、商人、猎人、艺术家、诗人等等等等。城邦的扩大,带来资源需求的扩大,而资源又是有限的,这样战争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战争的出现需要有城邦的保卫者,城邦保卫者的品格尤为重要,需要“对自己人温和,对敌人凶狠。”而且还要热爱智慧。要想使城邦保卫者有这样的品性,需要对他们进行教育,进行有益于这些品性养成的教育。
转入到论述应该如何展开教育这个话题了。 古希腊的教育分为两个大的部分,用体操训练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这里所说的音乐,其实不仅仅是音乐,而是一种更广泛的文化教育的意思,有点像现在的德育课。 从苏格拉底的标准来看,现今的这些德育素材,也就是那些用来教育年轻人的史诗大都不合格。苏格拉底主张对这些史诗进行审查。 原来进行舆论控制这套东西,在古代就已经有了萌芽,看来人类在几千年当中,也没有进步到什么地方嘛。不过话说回来,苏格拉底本身就是反对民主制的典型。他的这本《理想国》翻译成英文是《THE REPUBULIC》,是强调一种共和政体。难怪要进行舆论控制了。 苏格拉底主张要谴责那些把伟大的神说得丑恶不堪的史诗,禁止诗人宣称痛苦是由神造成的;而且神已经是尽善尽美的了,不应该将神描写成为能够变化多端,用荒唐的谎言来渎神。 最后在苏格拉底的引导下,大家认可了两个关于史诗的标准,一是禁止宣扬神的秽迹,二是禁止将神说成是变化不定的幻像。总之,神代表正义,任何亵渎神的文字都不应该成为对城邦守护者的教育素材。
苏格拉底关于城邦正义更加恢宏的图景还没有完全展开,这些要留到后面的几卷了。 以上读到81页,读完第二卷。
第三卷
第三卷最主要是关于城邦守卫者的教育问题。 首先,承接第二卷的观点,继续对史诗中不适合作为教材的部分进行指摘。
不应该渲染对地狱的恐惧,因为这样会使战士们的勇气动摇;不应该渲染英雄的悲哀,因为使战士们懦弱;应该使教育素材中英雄们有节制的美德。 自我克制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这样说的:“对于一般人来讲,最重要的自我克制是服从统治者;对于统治者来讲,最重要的自我克制是控制饮食等肉体上快乐的欲望。”所以史诗之中,关于纵欲的描写都应该被删除。苏格拉底对于欲望的说法,最主要是指酒、色、财这三者。
接下来,苏格拉底讨论的话题是讲故事(教育)的风格问题。 应该教导人们尽可能地少去模仿他人,尽量使用叙述语言来进行教育。在这里苏格拉底存在着很严重的歧视女性和歧视奴隶的思想,他认为女性“与丈夫争吵,不敬鬼神,得意忘形;一旦遭遇不幸,便悲伤憔悴,终日哭泣。”至于奴隶,他也表示了极度的蔑视。 所以苏格拉底眼中的文体有两种,一种是叙述,一种是模仿,一种适合君子,一种适合小人。尽管后者在普通民众之中很有市场,但是它与一个理想城邦的建立不相一致,要极力剔除出去。 读《理想国》到这里的时候,我越来越觉得后世集权主义的思想大都可以从柏拉图的这部名著中找到根源。也许红色高棉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
讨论完了故事的风格问题,苏格拉底讨论诗歌和曲调的形式问题。 没有看过这本书,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艺术形式的探讨。其实不是,其实只是在寻找那种艺术形式更有利于现实政治。 曲调不能过于悲哀,也不能过于萎靡,所以好的曲调不外乎就是多利亚调或者佛里其亚调——两者一刚一柔,相得益彰。乐器也应该只留下七弦琴和短笛。
总而言之,苏格拉底要“净化”这个城邦。 看到净化这个词,真有一些毛骨悚然的感觉。苏格拉底的做法很有一些始皇帝的遗风啊。 节奏也只能留下“好的节奏”或者被认为是“好的节奏”。 “哪个艺人不肯服从,就不让他在我们中间存在下去。”只有进过“清洗”产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经过这样的教育,人们才会有节制的美德。
后面苏格拉底谈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关于爱。 苏格拉底接着节制这个话题说下去,认为所谓的正确的爱指的就是“对于美的有秩序的事物的一种有节制的和谐的爱。”超出节制的越轨行为,就是无节制的爱,是低级趣味,这不禁让人想起“柏拉图”式的恋爱。当然我还很邪恶的想起饭岛爱也曾经以此为名出过一部电影。
在心灵的教育方面,苏格拉底讲了很多,终于说完了,在身体的锻炼方面,
苏格拉底的观点倒是十分简洁:“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 人不应该守着病躯苟延残喘,“对于体质不合一般标准的病人,不值得去医治他,因为这种人对自己对国家都没有什么用处。” 这就是苏格拉底对于健康的看法,这也是苏格拉底对于优生学的看法,十分残忍,很有纳粹的风格。
“一个好的法官一定不是年轻人”,为什么呢?因为好人从小就不能接触到社会的黑暗,所以年轻的好人容易上当受骗,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只有年纪大的好人,才会有足够的生活阅历来区分正义和邪恶,所以说“一个好的法官一定不是年轻人”。 可是即使是柏拉图也承认,世界上“坏人比好人多得多”。假如城邦真如苏格拉底那样用“善”来教育,为什么坏人在世界上还是比好人多得多呢?柏拉图的想法,真的只是一种理想国啊。
在心灵和身体的教育方面,也还要注意爱智和激情这两者的和谐和平衡。 只重心灵的教育,会使人过度软弱,只重身体的教育,又会使人过度粗暴。
只有两者的和谐平衡,才能够更好地为城邦服务。 城邦的守卫者需要有首脑人物,也就是城邦的统治者。所谓城邦的统治者必须始终关心国家利益,任何时候都决不放弃为国尽力的信念。用我们中国的话来说,也就是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且还要反复考验,只有最终通过考察的人,才能够成为城邦的统治者。 当然统治者也需要有他的助手。这里苏格拉底谈到了一个古老的传说,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家庭出身理论。 统治者身上有黄金,辅助者(军人)身上有白银,农民和其他技工身上加的是铁铜。而其有时不免金父生银子,有时又不免银父生金子。要把每一种人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去。 这就是标准的社会等级理论了,在现代看来,是极其荒谬的。可是柏拉图在书里也说了“这些人是永远不会相信这个故事的,不过我看他们的下一代会相信的,后代的后代的子子孙孙迟早总会相信的。”颇有末日预示的意味。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寸步难行,不过这种观念在现在也还在发挥着他固执的力量。
最后一个部分,苏格拉底谈到的是对统治者的要求——不能有任何自己的私利。 “他们要是在任何时候获得一些土地、房屋或金钱,他们就要去搞农业、做买卖,就不能再搞政治做护卫者了。”他们会和人民反目为仇,最后同归于尽。 以上读到131页,读完第三卷。
第四卷
在第三卷中,苏格拉底对城邦护卫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进入第四卷,阿德曼托斯质疑这样会使他们成为完全没有任何幸福的人,因为没有丝毫的个人利益。 苏格拉底搁置这样的疑问,他认为先要确定一个幸福国家的模型,而不仅仅是一个少数人幸福的国家模型,个体的利益不能代表整体的幸福。 苏格拉底接着探讨对护卫者产生不好的影响的第二个因素——“贫和富”。 过多或者过少的财富都会损害护卫者的品质,对于国家来说也是一样,过于富足的国家往往难以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像当年贫穷的蒙古人征服赋予的波斯那样。——当然在这里,苏格拉底并不认为其它的“国家”是真正的“国家”——因为这些“国家”内耗严重,没有统一意志。 所以在苏格拉底看来国家的规模不宜太大,因为规模大了以后,意志难以统一。(第137页的倒数第七和第八行都出现了错别字) 要实现这个目标,要坚定地贯彻各适其职的原则而不能实行世袭制。
在整个理想城邦的缔造中,教育和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教育中尤其要注意防止“和平演变”,要防微杜渐。 苏格拉底重视教化的力量,而不应该形成逐一的法律条文。因为法律总是有不完善的地方。苏格拉底还嘲笑了一番孜孜不倦地试图以法治国的人,当然,苏格拉底认为关于祭祀之类的事情还是需要发挥律令的作用的。 以上读到143页。
苏格拉底的“善”的城邦建立起来了,它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因此它也是正义的。 城邦的智慧掌握在少数统治者之中,而其他具体知识不能称之为智慧。 城邦的勇敢,在苏格拉底的理解,是一种保持,就是保持住法律通过教育所建立起来的关于可怕事物——即什么样的事情应当害怕——的信念。也就是有所畏惧,有所不惧。勇敢往往掌握在城邦的战士之中。 城邦的节制,表现在城邦要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沦为自己的奴隶。(在151页的第二段,柏拉图又再次祭出不平等的思想以及对妇女的歧视) 城邦的节制当然也存在于城邦的统治者之中。
绕了一大圈,卖了许多关子,苏格拉底终于谈到正义了——苏格拉底对于正义的理解就是“每个人在国家内做他自己份内的事。” 原来曾经说过,苏格拉底建立起一个理想城邦的模型的目的是为了由大见小,从城邦的正义,发现个人的正义。那么个人的灵魂是否有城邦中的智慧、勇敢和节制呢? 城邦由个人组成,城邦的品质来自于个人的品质。 所以苏格拉底展开详细的关于公民个人品质的论述。 苏格拉底认为个人灵魂中存在着理智、激情和欲望三者。“同一事物以自己的同一部分在同一事情上不能同时有相反的行动。”。苏格拉底这一段很像宋明理学当中的关于“天理人欲”“饮食者,天理也;求美味,人欲也。”之类的论述。
正是因为这些品质能够按照一定的职能各司其职,所以,才有了正义。苏格拉底的所谓正义,不论从国家还是从个人的角度论证,都是要让城邦或者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安守本分,惟其如此,方有正义。关于正义的研究暂时告一段落。 以上读到173页。
在第四卷的最后部分,苏格拉底讨论不正义。 正义可以被认为是心灵的健康状态,而不正义就相反,是心灵的不健康状态。
有意思的是苏格拉底所认为的健康是“合自然的”,而不健康是“自然的”。
也就是苏格拉底强调的需要进行后天教化,使人趋向于客观存在的“至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柏拉图真是开创了西方“理性主义”的先河。 在正义和不正义的界定清晰之后,关于原来讨论的正义者更能获利还是不正义者更能获利的讨论就显得十分可笑了,因为财富和权力不能代替身体本质的败坏。 苏格拉底在对正义和不正义进行了四卷的讨论之后,将话题引向了不同的政体的讨论。这些主要要在第五卷之后展开了。 以上读到176页,读完第四卷
第五卷
原本以为第五卷就可以开始苏格拉底五种不同政体的讨论,没有想到,谈话的一开始,话题就被带回到第四卷424篇中的一个关于教育,尤其是“朋友之间一切共有”是否可以应用到妇女儿童身上。 妇女是不是可以在城邦中承担和男人一样的责任? 苏格拉底先从教育讲起,如果要求妇女也向男人一样的工作,那么妇女也应该接受像男人一样的训练,比如在健身房中赤身裸体地锻炼,当然这似乎在当时很难被接受。 男人和女人在天然上有很大的差别,可是却要求他们有共同的职业,似乎这也是不可取的。 但是苏格拉底纠正了这个误区,苏格拉底认为所谓很大的差别,其实只是生理上的一些不同,并不影响妇女和男性一样从事各种职业,她们适合从事哪种职业,最主要还是看个人的禀赋不同。当然在这里,苏格拉底也仍然坚持她一贯的观点——妇女从总体上来看,还是弱于男子的。
接着苏格拉底又抛出了一个更加惊世骇俗的观点:女人归男人公有,儿童也是,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共产共妻”之类的东西,对于这个观点,不论是从可行性还是从合理性这两个角度都应该要进行辩论。 苏格拉底从优生优育的角度来证明这个观点。主张良种生育,主张计划生育,而且这个过程还应该是利用一些规则(阴谋)来进行。这和纳粹的思想是何其相似啊。 苏格拉底主张女子最佳的生育期是20到40岁,男子则是从跑步速度最快的年龄到55岁。然后再这段时间内,似乎主张一种群居的状态,苏格拉底的思想看起来是何其怪异啊。 如果妻子子女都可以共同拥有的话,社会会更加一致,而不存在私有观念,从而增益国家的管理效能。
在这样一个共妻共子女的国家里,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部分彼此,在这样一个城邦历,没有纷争,没有诉讼,没有私有观念。这就是对正义者的最大回报。 苏格拉底主张妇女甚至儿童都应该参加战斗,在战争中惩罚逃兵,抛弃那些被俘虏的同袍,战争中军功多的人可以与更多的异性交配——似乎这和太平天国的婚姻制度有点相似。(207页E部分的分段印刷出现问题) 苏格拉底主张希腊各城邦应该和睦相处,因为他们之间的冲突不是“战争”而是“内讧”,“内讧”不应该对其他城邦烧杀抢掠,而最多只能取走对方一年的庄稼以示将来还可以言归于好,这有点像当年郑武公对周朝王室所做的那样。 以上读到211页。
这时格劳孔不耐烦了,他认为问题的关键不是这个理想国如何如何好,问题是怎样实现这个理想国。 苏格拉底认为“真理总是做到的比说到的要少。”这与柏拉图一贯的“理念论”是一只的。因此,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是尽可能使之符合正义,而不要奢望与正义的理念别无二致。 有什么办法能够使现有的城邦变成理想的城邦呢?——苏格拉底终于抛出了它著名的“哲人王”理论——“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 苏格拉底是这样证明他的这个著名观点的。 一个人爱好一件东西,是爱他的全部而不是部分,哲学家爱好的是智慧的全部而非部分。当然,是真正的哲学家。 真正的哲学家关注的是事物的理性本质,而不是事物的表面现象。他们拥有的是知识而不是意见。所以他们最适合当统治者。 在第五卷的最后一个部分中,柏拉图详细阐释了真理和意见的区别。 世界上有三种东西,“无”、表面现象的“有”和实质意义上的“有”。它们分别对应着“无知”、“意见”和“知识”。对这三者的爱好,将人分为愚蠢的人、普通的人和哲学家。 这个部分可以看做是柏拉图对他的“理念论”的再次贩卖。
以上读到227页,读完第五卷。
第六卷
承接第五卷,苏格拉底继续讨论哲学家的思想品质。哲学家应该“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里面把温文尔雅印成了温文而雅) 阿德曼托斯在这时向苏格拉底又提出了现实与理性相悖的困惑——学哲学入迷的人最后不是成为了怪人,就是成为了对城邦无用的人。 对于这种现象,就连苏格拉底也承认确实存在。 对此苏格拉底用了一个譬喻来说明:将国家比作是一艘船,作为统治者的船长应该是精通航海术的人,可是他们却往往被窃据高位的篡权水手称为怪人或者无用的人。 这段话有点像老子说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因为他的特立独行,往往会被视为异端。 哲学家不会汲汲于名利,他之所以能处于高位,应该是有城邦公民去求贤,而不应该是他本人去邀名求利。 真正的哲学家不满足于现象和意见,终生追求本质和真理,可是哲学家也非常容易堕落。 哲学家天赋败坏的原因不是别的,恰恰就是因为那些勇敢、节制、美观、富裕、身体强壮、家世等等这些看上去耀眼的因素。 这里的原因套用一句中国的古话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外部环境的喧扰,当权阶层的野心,国家机器的强制——会使一个人成为“社会”需要他成为的人,而不是他应该成为的人。 在这里,苏格拉底还顺便为“智者”这个职业进行了一个小小的辩论,认为他们并没有把青年教坏那么大的能耐。当然苏格拉底认为“智者”也还是距离真理很遥远。 他们并没有城邦所宣称的那么大的破坏力,但是他们却不能区分“必然的”和“善的”之间的差别。这些人不了解事物的实质,不了解“真实存在的只有美本身而不是众多美的事物。”“有的只是任何事物本身而不是许多个别特殊的东西”。柏拉图的“理念论”的核心观点就是认为“共相”是真实的,“殊相”是虚幻的。 要获得这些真理性的知识,必须经过“奴隶般的艰苦磨炼”,太多内因、外因会导致具有哲学家天赋的青年人背离初衷。 于是哲学被小人利用,不产生“真知”,只产生“诡辩”。 真正的哲学家少之又少,需要机缘巧合,一般来说,在浊世之中,他们只能独善其身,难以兼济天下。 以上读到248页。
苏格拉底下一个讨论的话题是“一个受哲学家主宰的城邦怎样可以不腐败?” 苏格拉底认为终生研习哲学有益于现世甚至来生的幸福,苏格拉底对大众表示了适度的悲观:“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我们的话成为现世,他们看到过的是一种认为的、生硬的堆砌词语的哲学。”他们经常听到意见,但是很少接触真理,但是苏格拉底对“哲人王”“理想国”的出现却表达了强烈的信心。群众最终也会接受这些的。 哲学家治理城邦的程序是先将城邦和人“擦干净”,然后“制定政治制度草图”,进而建立起美好的城邦。 这种哲学家也许很难避免腐败,但是总会有成功的。所以说:“我们的计划如能实现,那是最善的;实现虽然有困难,但不是不可能的。”
苏格拉底的下一个讨论议题是:城邦的救星——哲学家,是如何通过学习和训练产生? 哲学家所要接受的教育,在要求上要高于城邦护卫者的水准,不仅仅只停留在正义、节制、勇敢和智慧,更要上升到善的理念。当然在这里,首先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是善,有些人认为善是快乐,有些人认为善是知识,关于善的定义,都显得十分混乱。所以要对哲学家进行教育和训练,一定要厘清善的定义。
苏格拉底卖了个关子,他先不说“善”是什么,他先说“善的儿子”是什么。
苏格拉底举了视觉的譬喻来说明。他认为人的视觉是人的能力,外在事物有能被看见的本性,在人的能力和外在事物的本性之间,还有一个媒介,也就是太阳的光。太阳还不仅仅充当了媒介的作用,正是太阳赋予了人的视觉能力(这里多少有些神学的观点),也正是太阳赋予了外在事物可以被视觉看见的本性。 在这一层譬喻中,太阳好比善,人的理智好比视力,而外在事物则存在着可以被理性了解的本性。这个观点十分像朱熹的“月映万川”的理论。善的理念赋予人理智,人利用理智认识外在事物。 善是真理和知识的源泉,在深刻程度上远远超过真理和知识。 苏格拉底将人的整个理性认识分为四个层面,最低级的层面是想象,相对于我们平时从生活经验中抽象出来的结论;往上面的一层叫做信念,相当于从结论中形成的推理;再往上一层叫做理智,相当于自然学科的原理性知识;最顶上的一层,也就是最终极的理性认识,苏格拉底称之为“理性”。 在这个部分,其实我们可以用被列宁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来参证。哲学,相当于最顶层的理性,研究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的原理称之为理智;具体科学的推论称之为信念;至于从生活经验中抽象出来的规律性的认识,那就是想象了。 苏格拉底就这样构建了他精神世界中的“理想国”。 以上读到271页,读完第六卷。
第七卷
在第七卷的第一部分中,苏格拉底作了一个著名的“洞穴”实验。 让一个人从小困在洞穴中,不能动弹,只能面壁而坐,一旦外界的光照过一些实物,将影子投入洞壁时,洞穴里的人只能见到影子,并且认为这些影子就是真实。 假如皆可这些囚徒身上的桎梏,让他们转过身来,也许一时他们会失明,可是他们终究会发现真实的事物以至于真实的光,这时他们的生活就不会停留在洞穴中的囚徒那个层次了。 苏格拉底在这里用洞穴比喻可见世界,洞穴外的景象比喻可知世界。二者一切的来源则是“光”——“善的理念”。 一旦有人可以到达可知世界,把握善的理念,那么,当他再回到可见世界,他就能够洞明世事,更能够将事务处理得得心应手。 所以只有解开这些人灵魂上的束缚,让他们到达更高境界,他们才能更好地为城邦服务。当然一旦到了上层,有些人会沉湎于更高的理性和知识,不愿意下来拯救下层世界的其他人。这类人也不能承担城邦统治者的重任,因为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个“整体的幸福”,而不是“某个阶级特殊的幸福”。 那些勇于负责的哲学家能够成为城邦的统治者,而且必须成为城邦的统治者——因为城邦对他们寄予重托,给了他们最好的教育。 这种统治者,因为已经把握了真正的善的理念,所以摆脱了世俗名利的桎梏,并不热爱权力,又因为他们不热爱权力,恰恰使他们成为最理想的统治者——他们不会用权力谋私利。 后面这一段的意思和《老子》第二章当中的那一段的意思有些类似,可以参照来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怀私欲,才能成为真正的统治者。 以上读到281页。
苏格拉底接着讨论如何将这种人才带到洞穴上面的光明世界——其实也还是对统治者进行教育的问题。 这种人年轻的时候应该是个斗士,可是不能仅对他们进行音乐、体操和手艺的训练,因为这些都是不能引导人们进入可知世界的。 所以苏格拉底可是寻找一些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首先是算术。 有些事物的把握只需要感知就可以了,有些事物还需要再次基础上进行抽象、判断。算术正需要抽象能力和判断能力,所以城邦统治者要好好学习算术。
学习算术的目的是“为了用于战争以及便于将灵魂从变化世界转向真理和实在。”而且学习算术能够提高学习其他科目的能力。 第二门应该学习的学问是平面几何学,论证的方式也和算术一样。 第三门应该学习的学问是立体几何学。 第四门应该学习的学问是天文学,但是如果只研究具体的学科知识的话,天文学并不会因为这门学科经常需要仰视而就高贵,就能够使灵魂上升。(294页最后一行的“眼睛”被印成了“睛眼”)相反,它的高贵也只能在于对事物本质的理性把握。 第五门应该学习的学问是和音学。 当然这些学问都是一些“序言”,最后引出的正文是辩证法。
辩证法的原意和现在被广泛使用的意思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每次看到中学教材中说辩证法就是联系地、发展地以及矛盾地看问题的时候,我就忍不住想笑,列宁、斯大林以及中国那位伟大的农民把哲学变成了一种怎样的东西啊? 苏格拉底作为的辩证法是通过推理而不管感官的知觉,以求达到每一事物的本质。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解开人的灵魂桎梏,从洞穴上升到阳光下的过程。 辩证法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论证每一事物的真实存在。 在柏拉图的体系中,辩证法是知识的顶端。那么又什么人去研习辩证法呢?或者说这类人的选择有什么标准呢? 这类人应该热爱学习、强于记忆,应该完整地爱智慧而不是只爱智慧的一部分,应该只关注真实而厌恶各种形式的虚假。
对于那些基础知识(前面列出的五类知识),应该乘这些人年轻的时候就让他们学习,而且应该是让他们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被迫地学习。 在对候选人优中选优的淘汰中,逐渐使他们当中的精英接触辩证法。 当然在学习辩证法当中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因为在学习辩证法中,他们可能会遇到困难,甚至对世界产生迷茫,进而颠覆他们原来正义的,善的信念,结果倒向了世俗习惯风尚的蛊惑。所以学习辩证法也不能太早,要到心智比较成熟的时候才适合学,否则会走火入魔。这个年龄一般在30岁左右,经过五年辩证法的学习,再经过十五年左右的实际生活经验磨炼,直到五十岁左右,才有完美的城邦统治者。 之后城邦统治者过着一面研究哲学,追求真理;一面还要处理繁冗政治事务的生活,直到找到他的合格继承者。 最后苏格拉底认为男人或者女人应该都有能力成为合格的统治者。 至此,苏格拉底对于这个完美的城邦(理想国)以及这个与这个完美的城邦对应的人(哲学王),就都论证清楚了,这段讨论告一段落。 以上读到311页,读完第七卷。
第八卷
进入第八卷,苏格拉底拾起了之前被岔开的话题。国家政制问题。 在苏格拉底的心目中,国家政制一共有五类,贵族政制(理想国)、荣誉政制(斯巴达和克里特)、寡头政制、民主政制以及僭主政制。 政治制度之所以会发生变动是因为领导阶层的不统一造成的。为什么政治制度会一步步向下运动?苏格拉底用一种神秘几何数的关系来解释历史周期。神秘几何数会影响优生学。而统治者的继任者素质如果越来越低,城邦也会随着走下坡路。 贵族政制的统治者由于内部素质的降低,出现不统一、不和谐,导致好大喜功、爱好战争的人占据统治者地位,贵族政制就向荣誉政制转变。 爱好荣誉,在自制力越来越弱的城邦风气中,很容易就会接着转变为爱好财富,这样,这个城邦的政治体制就由荣誉政制进一步转向寡头政治了。寡头政制的特点或者说缺点就是城邦统治者的选举,有着一个财产最低准入机制。换句话说,只有拥有一定的财产,才有可能成为统治者。 在这样的城邦中,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产生了城市无产者,于是出现了乞丐、小偷、盗贼等等人。 在这样的城邦中,人们最显著的两个特征,一是崇拜金钱,二是节俭吝啬。 以上读到328页。
贪得无厌地追求最大可能的财富,就会使寡头政制进一步滑向民主政制。(千万不要认为民主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褒义词) 在贪欲的驱动下,统治者变得越来越无耻而怯懦,而贫民最终只有走向一条唯一的出路——暴力革命。 暴力革命后,在建立起来的民主政制中,每个公民被赋予充分的自由,从而导致每个人各行其是。这种体制表面看起来不错,可是,“民主制度以轻薄浮躁的态度践踏所有这些理想,完全不问一个人原来是干什么的,品行如何,只要他转向从政时声称自己对人民一片好心,就能得到尊敬和荣誉。”我们现在考察世界上许多国家,不也存在着这类无耻政客吗? 苏格拉底的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建立在“人是不平等的”这一基石上,所以民主体制在他的理论中,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寡头制政体下的统治者过于节俭吝啬,导致他们的继任者矫枉过当,倒向彻底的纵欲。这些人的心灵空无所有,没有理想,没有学问,没有事业心,“他自以为他的生活方式是快乐的,自由的,幸福的,并且要把它坚持到底。”
以上读到339页。
最后一种需要讨论的政制是僭主政制。 “不顾一切过分追求自由的结果,破坏了民主社会的基础,导致了极权政治的需要。”到了最后,“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 极端的自由,很快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极端的奴役。在这里,柏拉图的睿智展现无遗。 穷人中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产生了自己的领袖人物,这些领袖人物,慢慢发展成为僭主,走向独裁。 读到僭主这一段,每每我想起的就是《动物农场》中的拿破仑。 僭主通过挑起对外战争,转移国内矛盾。并且不断扫除异己,清除身边的“老战友”,就像当年斯大林对待他的老战友那样。 这时候的人民会发现当初他们本希望争取更多的自由,结果“却不意落入了最严酷最痛苦的奴役之中了。” 我似乎觉得从347页到351页之间,写得是对历史的预见,因为两千多年前,柏拉图的这些分析,在之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不断被重演,直至今日。“读史早知今日事”,看着柏拉图的“理想国”、“黄金时代”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沦落,走向腐朽,只能妄生兴亡之叹。追古思今,情又何以堪? 以上读到351页,读完第八卷。
第九卷
第九卷讨论僭主的产生以及相关问题。 在苏格拉底看来,每个人身上都有非必要的快乐和欲望。这些欲望,在睡眠时(理性失去作用时),它们就得到强化。 可怕的强烈的非法的欲望事实上在每个人的心中,甚至在一些道貌岸然的人心中都有。它往往是在睡梦中显现出来的。 民主人物一般都还知道节制自己心中的欲望,但是他们的下一代则彻底地放纵自己的欲望,从而沦为僭主——铺张浪费、纵情酒色、放荡不羁。 他们挥霍自己以及父母的财产,虐待亲人,进而杀人越货,亵渎神灵。 当这些人在城邦中还只占少数的时候,他们还只是“窃钩者”;一旦他们成了城邦的多数,他们就成为“窃国者”。这些僭主会象虐待父母一样虐待自己的祖国,他们媚上欺下,永远体会不到自由和真正友谊的滋味。由此来看,这个最恶的人,也是最不幸的人。 经过讨论,苏格拉底得出的结论就是:“没有一个城邦比僭主统治的城邦是更不幸的,也没有一个城邦比王者统治的城邦是更幸福的。”又因为“城邦和个人性格之间都是相似的。”所以,哲学王最幸福,僭主最不幸,——他们终生生活在恐惧之中。 以上读到366页。
苏格拉底接下来采用了另一种方式来证明“僭主最不幸福,哲人王最幸福”这一理论。 城邦分为三个等级,人的心灵也分为三个部分,“爱智”(或“爱学”)、“爱胜”(或“爱敬”)以及“爱利”(或“爱钱”)。相应的人分为三类:哲学家(爱智者)、爱胜者以及爱利者。这三种人中只有哲学家能够获得更多的快乐体验,因为接触事物本质的快乐是最高层次的快乐,而且哲学家的手中掌握着判断、推理这些工具,这更有利于他们体验到真是的快乐。 以这种方式,苏格拉底再次证明了,哲学家最快乐,爱胜者次之,爱利者离真正的快乐最远。 以上读到371页。
苏格拉底用的第三种证明方法是从反面来证明的。 快乐的反面是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对的,所以经常有人认为“脱离了痛苦就是真正的快乐,没有了快乐就是真正的痛苦。” 苏格拉底认为这样的看法没有接触到快乐的本质。 在苏格拉底的理念论体系中,一个事物之所以是实在的,真实的,就在于此事物摆脱了相对性,成为独立存在的客体。 这在佛教思想中也可以看得到,佛教讲“苦集灭道”。之所以这个大千世界充满痛苦,就是因为“集”,就是因为存在相对性,唯有涅槃,才能摆脱轮回,摆脱相对性,成为真实的存在。 纯粹的快乐就是脱离了痛苦或者是脱离了相对性的。 “没有经验过真实的人,他们对快乐、痛苦及这两者之中间状态的看法应该是不正确的。” 只有心灵以及关于心灵的知识,才有可能接触到永恒的真实和实质。欲望勾起的所谓快乐,不过只是幻影而已。所以王者的幸福远远超过了僭主的幸福,或者说,僭主毫无幸福可言,唯有一些幻影性质的假快乐。 苏格拉底还有点无聊地(在如今这个时代看来)计算出了王者和僭主在真垮了方面的差距。3的平方的立方倍,也就是3的六次方,即729倍。这个数字在当时据说很神秘,据说是每年天数(364.5)的两倍。 以上读到380页。
终于,讨论回到了原来的发端——“不正义对于一个行为完全不正义却有正义之名的人是有利的。” 人是一个不同性格混合在一起的生命体,关键要使各个部分和谐相处,从而达到正义。而一旦人性(或者神性)受制于天性中的兽性,那就是沦落和不幸。
从苏格拉底的这个理论出发,奴隶天生应该受到“能够自制的统治者”的管理,因为这样对他们更好,这个理论怎么看着有点像澳大利亚那被偷走的一代。
所以一开始的管理,一开始的不自由,是为了将来的自由,就像中山先生的宪政之前还要有很长一段的训政时期一样,可是这种思想却在历史上经常被独裁者利用。独裁者拿走公民的权力,冠之以公民还不能很好地行使自己权力的谎言。(384页第三段城邦印成了“诚邦”) 所以不正义者如果做了坏事没有被出发,对他自己其实也是一种坏事——会让他变得更坏,离正义越远,离幸福越远。所以一个理智的人会处理好心灵和身体的关系,会正确对待金钱,会正确对待荣誉,这种人不会再现在那些僭主横行的城邦,他们只会出现在“理想国”之中,不管这个理想国是现在能实现还是将来才能实现,甚或是永远不能实现。 以上读到386页,以上读完第九卷。
第十卷
在这一卷的开头,苏格拉底将话题转向了对诗人(例如荷马)的批判。 诗人崇尚模仿,但是他们模仿的却并非事物的本质(理念),他们模仿的是理念外化的具体事物,所以,他们距离真理隔了两层。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诗人却因为他们的模仿似乎变得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是这些诗人只是似乎懂得而不是真正懂得。 他们不能象医生那样真正治愈病人,不能象立法者那样治理好国家,不能象将军那样指导战争取得胜利,也不能象智者那样给人关于真理的教育。 以上读到397页
对于一个事物来说,真正的知识掌握在它的使用者手中,制造者则是遵从使用者的教导来获得正确的信念,至于模仿者(诗人、画家),他们不可能获得知识或者正确的意见。 所以模仿只是一种游戏,是不能当真的。 模仿只能得到“大概”,这是远离理性的要求的。 人的心灵内部充满冲突,理性要求人克制,情绪则将人拖到另一个方向。模仿大多针对的是情绪,而很少涉及理性。所以苏格拉底主张将模仿者,包括诗人、画家,驱逐出城邦。 因为他们会蛊惑城邦统治者,软化人的心灵,使人变得情绪化,从而远离理性。 既然诗的特点如此,所以必须将诗驱逐出城邦。在这里,苏格拉底还谈到了诗和哲学的冲突。诗不能证明自己的真和善,我们必须抵制诗歌。 以上读到409页。
最后一个苏格拉底要论证的话题是“至善所能赢得的最大报酬和奖励”是什么。 苏格拉底抛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灵魂是不朽不灭的。”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有神论观点。苏格拉底的论证认为,事物之所以会被毁灭,是因为事物内部的恶,而绝不可能是事物外部其他因素的力量。“不正义、无节制、懦弱、无知”这些因素都会使心灵变恶,但是它们不能毁灭心灵。一事物是不会被他事物的恶所灭亡的。心灵或者灵魂是一种特殊的东西,无论特有的恶还是外来的恶,都不能毁灭它,所以,灵魂必定是永恒存在的。既然是永恒存在的,就必定是不朽的。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灵魂的本质就在于爱知,正义本身就是最得益于灵魂自身的。 所以得出的结论是正义者终将获得正义的报酬,不正义者终将得到不正义的惩罚,套句中国的老话来说,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到了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苏格拉底讲了一个类似《神曲》的故事,其实这种因果报应的故事,在中国的公案小说当中,也经常出现。 无非就是生时造的孽,死后就会有报应。美德任人自取,你选择怎样的生活,就会有怎样的来世。 没有想到的是,这么恢弘大气的一本书,最后难免沦为因果报应的说教。 从这个角度看,《理想国》也只是一部两千多年前的书,对神的敬畏,对神秘力量的恐惧,自然难以避免,所以我们也只能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了。 以上读到426页,读完《理想国》。
读后
这本书的读后感,在整个过程中,都已经很详细地记载了,就不罗嗦了。总的来看,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不可能实现的。里面有很多不现实的主张,比如共产共妻之类的;里面也有很多容易被独裁者利用的东西,比如思想钳制等等。 当然这本书也有很多伟大之处。比如里面的理念论,直到今日,仍然是哲学中的一大流派;又比如说,关于辩证法在教育中的作用,直到现在也是命题论证的一种重要方法。柏拉图至少是一个有伟大理想抱负的人,从这一点来说,他值得钦佩。 顺便也说说自己的读书吧,很久没有这么认真地逐字逐句读经典了,读了以后,常常很快就会忘记,写写读书笔记,以后翻一翻,未尝不是一种好方法。 我用了10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下一个目标是《明夷待访录》,争取每一年都能读几部经典。
BY ZJMR
2011.4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3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网站更新速度:9分
使用便利性:8分
书籍清晰度:4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是否包含广告:8分
加载速度:3分
安全性:8分
稳定性:9分
搜索功能:5分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值得下载(164+)
- 中评多(372+)
- 排版满分(308+)
- 章节完整(105+)
- 情节曲折(245+)
- 体验还行(533+)
- 藏书馆(123+)
- 快捷(545+)
- 还行吧(112+)
- 方便(570+)
下载评价
- 网友 常***翠: ( 2024-12-21 22:23:22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国***舒: ( 2025-01-09 13:10:05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仰***兰: ( 2025-01-03 01:37:34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师***怡: ( 2024-12-29 17:02:04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瞿***香: ( 2024-12-29 02:23:57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屠***好: ( 2024-12-17 22:55:32 )
还行吧。
- 网友 印***文: ( 2025-01-07 17:46:00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辛***玮: ( 2024-12-10 03:03:29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蓬***之: ( 2024-12-28 02:34:05 )
好棒good
- 网友 林***艳: ( 2024-12-28 03:55:53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曹***雯: ( 2024-12-20 15:21:05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石***致: ( 2024-12-27 04:58:48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营造法式》注释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钢琴演奏技巧与情感表达探究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新疆棉花收入保险定价研究:兼议棉花保险制度构建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找找看-原力觉醒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通用版 快乐假期 寒假作业 小学二年级合订本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四季时光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人间失格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管理模拟考试试题10套必练 新起点备战MBA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9787300200231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泰山文化概论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7分
人物塑造:7分
主题深度:8分
文字风格:8分
语言运用:6分
文笔流畅:4分
思想传递:7分
知识深度:3分
知识广度:3分
实用性:3分
章节划分:3分
结构布局:9分
新颖与独特:5分
情感共鸣:7分
引人入胜:4分
现实相关:5分
沉浸感:9分
事实准确性:8分
文化贡献: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