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日汉词典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实用日汉词典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实用日汉词典》是我国广大日语学习者以及从事日语教学、翻译等工作者的实际需要和便于理解运用出发来编撰的,因此实用性它的最大特征。在编撰中我们注意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词目实用。除常用词目外,我们还注意收录日本报刊中新出现、并已固定下来的一些新词汇,其中科技方面的较多。全书收录正词目4万8千余条,派生词目7千余条,合计5万6千余条。此外还有大量关联词
二、释义简明准确,义项较全。对词目的释义力求准确和简明扼要,基本上都用对应的汉语词,便于读者在语言交际中直接应用。无汉语对应词者则作简明的译释,文字力避烦冗。同时,所收义项较全,除基本义项外,还广泛收录转义的义项。
三、例证较多。为了便于读于读者理解和运用日语词目,不仅基本用法有例证,转义用法亦有,而且注意例证的表现形式和应用范围。此外,例证中有较多的日语惯用语、成语和谚语。例证中的疑难字并注有读音。
四、检索方便。汉字索引不按偏旁部首编排,而是按汉字的笔画起笔顺序编排的,便于检索。
五、为便于读者正确掌握日语的声调,本词典的日语词目标注有声调符号。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实用日汉词典》是我国广大日语学习者以及从事日语教学、翻译等工作者的实际需要和便于理解运用出发来编撰的,因此实用性它的最大特征。在编撰中我们注意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词目实用。除常用词目外,我们还注意收录日本报刊中新出现、并已固定下来的一些新词汇,其中科技方面的较多。全书收录正词目4万8千余条,派生词目7千余条,合计5万6千余条。此外还有大量关联词
二、释义简明准确,义项较全。对词目的释义力求准确和简明扼要,基本上都用对应的汉语词,便于读者在语言交际中直接应用。无汉语对应词者则作简明的译释,文字力避烦冗。同时,所收义项较全,除基本义项外,还广泛收录转义的义项。
三、例证较多。为了便于读于读者理解和运用日语词目,不仅基本用法有例证,转义用法亦有,而且注意例证的表现形式和应用范围。此外,例证中有较多的日语惯用语、成语和谚语。例证中的疑难字并注有读音。
四、检索方便。汉字索引不按偏旁部首编排,而是按汉字的笔画起笔顺序编排的,便于检索。
五、为便于读者正确掌握日语的声调,本词典的日语词目标注有声调符号。
精彩短评:
作者:书茗 发布时间:2019-02-28 19:48:53
2019.3.1
简单的英语交流,挺实用。
作者:夏言 发布时间:2009-11-22 19:30:25
这家伙就是上海的板砖。
作者:触不可及 发布时间:2022-07-20 01:32:07
刚去江苏时候老板送给我的。。。。。。。。。。。。。。。。。。?
作者:不睡觉假扮新垣 发布时间:2018-09-22 20:53:42
这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爱情,有的肝肠寸断,有的如胶似漆,但三毛与荷西却让我难以割舍。
三毛是幸福的,她还有那个23岁依然爱吃冰激凌的大男孩荷西。而他给她的,岂止是耳鬓厮磨的缱绻?岂止是一鼎一镬的烟火?他填满的是她生命中的那些黑洞,他疗愈的是她曾千疮百孔的心灵。
79年荷西身故,91年三毛与医院自缢。自此再无执念,再无彷徨,从此,后会无期,山高水长。
三毛大荷西八岁。
撒哈拉的风沙依然在刮,故事里的人早已散落在天涯。滚滚红尘里,谁心头的雨一直在下?
“来易来去难去 数十载的人世游
分易分聚难聚 爱与恨的千古愁
于是不愿走的你 要告别已不见的我
至今世间仍有隐约的耳语
滚滚红尘里有隐约的耳语
跟随我俩的传说”
——《滚滚红尘》
作者:曦怡Winyi 发布时间:2008-12-01 11:55:51
不是特别好.初学的时候用这本.现在和日日辞典对照着看
作者:tehom 发布时间:2012-07-22 21:45:21
悲剧,买回来基本没怎么用过
深度书评:
我们能走多远——读王晓明的《鲁迅传》
作者:苏格拉底大王 发布时间:2009-02-14 00:20:46
我不再像先前那样崇拜他了,但我自觉在深层的心理和情感距离上,似乎是离他越来越近;我也不再将他视作一个偶像,他分明就在我们中间,和我们一样在深重的危机中苦苦挣扎。 ——王晓明
自己在网上碰到这本书,就下了下来,但自己对于鲁迅的记忆却局限于高中教科书《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恰若我们对于马克思同样很无知一样,我们距离这些曾经吸引民族目光的人物似乎很近,但又的确很远。但人生的某个阶段总会有难解的问题,这个时候就只好去走进这些被我们所远离的灵魂。
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出生在绍兴城内周姓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让鲁迅在启蒙的时候先读历史,而不是四书五经;父亲周伯宜,对鲁迅非常宽厚,允许他读闲书;母亲鲁瑞更是喜欢他。少年鲁迅便生活在这种颇为繁华而宽厚的环境中读书长大,调皮好斗,有着少年所特有的骄傲。但祖父却因为一次科场行贿案下狱,父亲也吐血并终于去世,亲戚便不再对鲁迅家客气,分房子的时候给鲁迅家最差的房子。这种世态炎凉、由繁华转为凄苦的经历很容易让人想到曹雪芹,另一个在中国的晚期封建社会反儒家的困顿的斗士。后来在广州,青年学生问他为什么憎恶旧社会,他回答:“我小的时候,因为家境好,人们看我像王子一样,但是,一旦我家庭发生变故后,人们就把我看成叫花子都不如了,我感到这不是一个人住的社会,从那时起,我就恨这个社会。”今天再思考这个,我们究竟走出去多远呢?市场经济之后,实用主义潮起,我们仿佛又能看到那些忧伤的娜拉了。
若以事件史的眼光看个体的人,就要重视他在十八岁的选择,这一年鲁迅乡试成绩为中上等,却因为一个弟弟的夭亡而放弃复试,家境的中落、人情的冷落也使他不能去经商或者像很多绍兴人一样选择去做师爷、幕僚。如今日高考无望的情况相识,鲁迅只能选择去读江南水师学堂,差不多是免费。王晓明写到:“可也惟其如此,学生多不愿以本名注册,而要改换姓名,鲁迅那个‘周树人’的名字,就是这样起的。”但不满意学堂教员的无知只好转到路矿学院,1902年,因为没有钱只好争取公费去那个极度自卑并极度自大的在7年前打败中国的地方留学去了,在日本呆了七年,因为日本人的傲慢、侮辱和留日学生的不成器的丑态而痛苦,终于无法忍受,放弃学医转而从文,要医治这个民族的精神状况。但如王晓明所言,“一九0六年初夏,鲁迅返回东京,这时候他已经二十六岁了。用去了八年的青春,从中国到日本,又从仙台回东京,四处寻求生路,却总是走不通,兜了一个大圈子,还是回到老地方:没有钱,也没有文凭,两手空空,一无所有。”在这一点上,马克思比鲁迅幸运多了,至少他在大学阶段找到了自己受用终生的道路——哲学。
我们已经知道了鲁迅从少年时代就开始大量阅读各种杂书,他应该感谢自己的这种习惯,王晓明描绘了鲁迅的读书状况:林纾翻译的小说一本不落;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几乎是每期必读;他更用心读理论书,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和《法意》,他是读了又读,还郑重其事地向别人推荐,还曾给周作人推荐约翰•穆勒的《逻辑体系》。以今日状况来看,有多少人真正读过《进化论》和《论法的精神》呢?更不用说小穆勒的书了。尤其是达尔文的理论使鲁迅走出了历史悲观主义关于“今不胜昔”和“一乱一治”的历史循环主义,对于鲁迅来说这不啻是精神革命,正如马克思读了在大学里成为了一个激进的青年黑格尔主义者一样,鲁迅也成了一个“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社会进化论者,从仙台来到东京,他毅然剪掉了辫子,严肃地和同学们一起思考民族的问题。
话说回来,也许正如张饶庭所说,人本身就是loglinear,是非线性的,总是充满了矛盾。记得我自己更夸张的说过“人即回归”的话,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加入了点宿命的色彩。传统与革命便如此自然地熔铸在鲁迅的遭遇中。热血青年鲁迅在日本思想开始倾向于革命,并且真真正正的加入了光复会,然而当被要求回国像徐锡麟一样刺杀满清高官的时候,鲁迅却问了句:“如果我被抓住,被砍头,剩下我的母亲,谁负责赡养她呢?”领导收回成命,刺杀遂无疾而终。对此王晓明写道:他不能无条件地相信别人。即便一时冲动,时间稍长,他对卑劣人心的体验,对一切冠冕堂皇的东西的习惯性怀疑。正是在1906年,鲁迅被母亲以生病为由骗回家,娶了朱安,后者曾经拒绝按照鲁迅的意见进入新式学堂读书。鲁迅在婚后第四天就回了日本。
一九○八年夏天,继续在东京读书学德语。从夏天开始,每星期日往章太炎在东京的寓所,听他讲学,历时大约半年。称章太炎为鲁迅的老师,跟这个有关系吧。1909年,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第一册出版,不久《域外小说集》第二册出版。为了负担家庭经济,离开日本回国,结束了七年的留学生活。 回国后,就任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生理和化学教员,兼任日籍教师的翻译。1910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的监学,兼教生物课。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绍兴城内一片混乱,遂应府中学堂学生的请求,回校暂管校务。 带领学生演说队上街宣传革命,安定民心。不久,受新任绍兴军政府都督王金发委任,担任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但是,革命并没有给民族带来更多的东西,革命党的官员一样压抑自由和新思想,鲁迅最终选择离开,靠着朋友的推荐、应教育总长蔡元培邀请,去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教育部任职。从此,逃离绍兴。因教育部北迁,单身前往北京,住进宣武门外的绍兴会馆。 任北洋政府教育部佥事,兼第一科科长。这便是鲁迅中年一次重要选择:为官的仕途之路,所幸收入颇高。但鲁迅虽有怀疑的毛病,却无法接受现实的倾轧,他去研究石刻拓本、抄古碑,他每天上午九、十点钟起床,梳洗后直接去部里办公,到黄昏时返回会馆。吃过晚饭,八点钟开始抄碑,看佛经,读墓志,常常要到半夜一两点钟。对此,王晓明说:对自己的个人幸福,他也不能再抱什么希望了。他刻了一方石章,曰“堂”;又给自己选了一个号,叫做“俟堂”。笔划虽不同,意思是一个,就是“待死堂”。这个时候,鲁迅已经不得不去思考死亡、品味孤独、遭遇自我。生活、婚姻、国家的不顺遂和鲁迅的悲观主义都把他引入到了遭遇虚无的境地。从这个角度上讲,鲁迅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是有相近之处的。鲁迅的待死堂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中的死屋何其相似。
对于在五四阶段鲁迅带着面具的呐喊,王晓明直言:对启蒙的信心,他其实比其他人小,对中国的前途,也看得比其他人糟。五四的成功使鲁迅获得了极高的文学声望,“他不再是绍兴会馆里那个默默无闻的“待死”者了,他现在成了大学讲台上的名教授,读者钦慕的名作家。”
1925年,“鲁迅和女师大的学生许广平等人开始来往,通信日渐频繁,好感逐渐加深,他在感情上,也会不自觉地向这批学生倾斜,于是在五月十二日的《京报副刊》上,他公开表态支持学生,随后又联络其他一些教员,联名宣告反对杨荫榆。”这场纠纷使鲁迅失去了他的官位——章士钊撤了她的职。后来,鲁迅起诉了章士钊重新获得了这个职位。对此王晓明说:从少年时代起,他就吃够了贫困的苦头,他很早就懂得了没有钱,什么事都干不成,在那篇《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他那样强调“经济权”,就正是出于自己的痛苦经验。
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王晓明说:“人的生存意义,就体现在他人对你的需要之中,即使鲁迅对社会的变革完全失去信心,对自己在这变革中的作用也不存指望,他的精神世界大概仍不会垮掉,还有一根坚固的支柱在支撑着他,那就是他对和睦的家庭生活的期待,对自己作为这个家庭的主要维持者的自豪。” 1923年,鲁迅和羽太信子发生严重的冲突 ,随之和周作人兄弟反目,他就迁往西城的砖塔胡同六十一号。鲁迅对自己的母亲并没有太大的好感,家庭的分裂,更让他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之中。
鲁迅从人道主义转向了个人主义,由启蒙的悲观主义,转向了存在的虚无主义。俄国作家阿尔志跋绥夫在小说《工人绥惠略夫》中,以主人公绥惠略夫表现的一种思想,用鲁迅的话说,就是“要救群众,而反被群众所迫害,终至成了单人,忿激之余,一转而仇视一切,无论对谁都开枪,自己也归于毁灭。” 王晓明写到:从启蒙者的悲观和绝望,从对尼采和绥惠略夫的共鸣和认同,鲁迅一步步走进了虚无感。
鲁迅在虚无主义的鬼气中滑落的太远,但1925年,他还是找打了一个缺口:对女人的爱情,逃了出来。这一年他和许广平相爱了,许并不漂亮,但对于新思想、自由、革命的坚毅鼓舞了鲁迅。26年,鲁迅到厦门大学任教,后来又去了广州中山大学,此刻许广平已经陪伴在他身边了。因为老对手顾颉刚要到中大,鲁迅和许广平便到了上海。王晓明写道:“从某种意义上讲,鲁迅和许广平相爱而终于同居,在上海建立新的家庭,是他一生中最有光彩的举动。正是在这件事情上,他充分表现了生命意志的执拗的力量,表现了背叛传统礼教的坚决的勇气,表现了一个现代人追求个人自由的个性风采。但是,也恰恰在这件事情上,他内心深处的软弱和自卑,他对传统道德的下意识的认同,他对社会和人性的根深蒂固的不信任,都表现得格外触目。一个人一旦相信爱情,就不再是虚无主义者。”
鲁迅的人生是在上海画上终点的,在这个时期,鲁迅不断遭遇到华盖运。早期,鲁迅是要医治民族性,对大众,他是轻蔑的,他依靠知识分子的,尤其是学生,但人生的种种遭遇却使他不断看到知识分子的局限性,读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之后,鲁迅转而提出大众才是推动历史变革者。但是这与他素有的思想是矛盾的。终于,他提出了新知识分子的说法。“一九三二年底,他第二次回北京探望母亲,去北京女子文理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演讲,都特别挑起知识阶级会不会灭亡的话题,反复强调说,有一种新的知识者,他们与群众结合,反对个人主义,能够把握住实际人生,因此在将来仍能生存。”
一九三0年五月,他发起成立了左联的筹备会。他刚刚和共产党人结盟,共产党的一位领导人李立三,就秘密约见他,要他以周树人的名字写一篇骂蒋介石的文章,被鲁迅婉言拒绝。虽然他倾向于共产党,但他同样厌恶成仿吾和周扬那一类共产党人。
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年,1936年,鲁迅写了《死》,显示出一种非常特别的态度:既不回避,也不设法改造,就站在那里谈论自己的死。十月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逝世。
这便是鲁迅的一生,一个对我们来说应该熟悉、但其实显然十分陌生的人生,我们在他的身上看到了太多的矛盾,看到了存在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思考的深刻的印记。处于一个悲剧似的、似乎看不到希望地转折的时代,鲁迅经历了人生中的种种波折,大到祖国,中到家庭,小到个人,没有一个顺遂人心,这个小个子、坏脾气、多疑的人,在那个时代里耗尽了自己的所有生命力。鲁迅在他的人生的当中不可避免的遭遇虚无,国家风雨飘摇、鸡鸣不已,大众是冷漠的、愚蠢的群体,少年家道中落,慈母是误进的毒药,朱安是无法交流的对象,和弟弟周作人虽志趣相近却终于反目,最后自己所倾向的知识分子也多靠不住。鲁迅的幸运是青少年时的广泛读书、留学日本的经历、加入光复会的经验、许广平的爱情和共产主义的发展。
鲁迅故去93年了,我们已经从鲁迅的铁屋走出了很远,但我们绝大多数人对鲁迅的认识依然很浅薄。娜拉出走之后怎样?我们挣脱了一个旧的世界,我们又能走多远?鲁迅今日若在,他又能写写什么呢?鲁迅说:“跨过那站着的前人。”我们真的超越了吗?
易黠
《国士无双:韩信传奇》后记部分
作者:周明河 发布时间:2022-04-16 21:50:56
后记
就像有的人把李斯看作一个人生奋斗的典型一样,于千百年与千万人之中,我也是独独的相中了他—— 一代名将韩信。而且,青春意气的他还更多了一种生命的飞扬,直教我辈百代之下犹不禁想见其人!
可是,若仔细说来,这也应该算不上是什么奇遇,因为只是到了人生的某个应该成熟、蜕变的阶段,猛一回首,才由衷地发现——自己与某个历史上的知名人物感觉有些特别的灵犀相通,或者说他更符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罢了。
然而这种发现,或者也并不是偶然的。
(一)
老实地说,认识韩信至少应该是十岁左右时的事情,那时电视剧《淮阴侯韩信》正在播出,虽然从那以后再没有看过此剧,但仍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又在书上看到一句“韩信能忍胯下辱,登坛拜将保汉朝”,就再也不能忘了此人。
不过,韩信的惊人事迹,我在六、七年前头脑中都是一片模糊,比如“背水一战”,那时的自己还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甚至他“兵仙”的名号我也是近两年才晓得的。而且我也越来越发现,现今倾心于他的人,数量只在有增无减。兴许,这也表现了我们对于自己民族及其历史的自信。
先前时候,我对于历史也可以说颇有天赋,而且也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但少有深入钻研,真正让我倾心的还是文学,更是西方文学(受其影响,这部小说也表现出了我对于探究人物心理的兴趣)。我那时对于当代的人和事更感兴趣,虽然钻在书里的时候还是多些。
终于,当我有一天从自己那多少有些虚无飘渺、不够声色的文学梦中醒来时,人生的阅历也使我突然便加深了对于历史的理解,这样我才似拨云见日般的顿悟到——原来,历史是这样的精彩,原来历史的细节是这样的富有生气,原来中国的历史不都全是让人丧气和压抑的东西……偏偏就有偌大的历史角落中那么狭隘的一隅,偏偏就有那么几个鲜活、不甘寂寥的人物,却让自己的心灵竟禁不住为之反复的震颤!从而一扫那落拓人生的灰土之色。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最终将“历史”作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即“历史乃是有志者的天空”。至于这此中的内涵,也许是大家需要一点心思细加体会的吧。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这多是司马迁的功劳,也许吧,《史记》一书中太史公的感情色彩实在是太浓郁了,点点心血渗透于字里行间,读者于不经意之间就会被他的感情所俘获,从而与他走向深切的共鸣。
也因此,我在06年的时候就想为韩信写点什么,主要的自然是给自己鼓劲儿。但我首先想到的却不是小说,因为我一直以来就对于历史小说(还有单纯的“故事体”)存有极大的偏见,以为这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货色,我中“西毒”实在太深。即使是此刻,我也不能不承认,在感性经验的等级上,历史观感只是次等,其中的“客观性”相对弱了一些,而“主观性”太强。
好比从前我批评《战争与和平》的一段话:“这本书也有它塑造人物狭隘的一面,尤其他表现的是50年前的历史场景,所以不可能把握的如此精确,只是一种自己意想的观感罢了——托尔斯泰亲历过俄土战争,他只能将这种感受尽量去还原那种历史性的感受!也就是说,他其实并没有什么真情实感,而只有类似的逼真的感受,这样感性等级上就差了一等。”
但那时候,我确实为韩信写了一点随笔式的东西,虽然很不成熟,虽然写了一个时代和一大批人,但毕竟还是写了。这样,事情也便暂时告一段落了。
(二)
可是过了半年多以后,我因为受了几部历史剧的影响,其中就有《成吉思汗》和韩剧《商道》,忽而又大发思古之幽情,以及指点江山、建功立业的历史豪情。更因为自己那卑微、琐碎的现实生活环境。
那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每每乘疾驰的汽车行走在视野开阔的大路上时,放眼车窗外,内心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激动,那里真如千军万马正在拼杀、征伐的战场……还有,当我伫立在一些大河的桥头时,我又怎么可能不会对着脚下的宽大径流,情不自禁的做一番类似的联翩浮想,那男人的英雄梦啊……
这时候就不能不想到创作一部关于韩信的历史小说了,这正是我当时的真实想法:“这倒使我想起前年的自己的一桩心愿,正好也与韩信有点关系,那时候正看一个韩剧《商道》,感觉很不错,很受感染,尤其忘不了寒夜那堆树林里的篝火,人要喝含有砒霜的酒取暖,那火燃烧得使人尽生思古之幽情……还有对于亲近自然的深深向往!对于人们历尽艰辛然而不无成就感甚至神秘的美感地在自然中行走,突然就把这种意象嫁接到了去构思一部历史小说上……也如这部电视剧含有这种深刻的自然和人生主题……也就是说将历史中的人物作为生命去观照,而不拘泥于强调他只是个历史人物……我想主人公应该也是个有志者,很孤独,比如韩信,他在自然中生存、思考和行走,有种种奇遇,有种种成长,当然这都是他从军前……总之尽量不离开历史真实……”
那时候也正是寒冷的冬日,我一个人漫步在冷寂的夜空下,禁不住举头去细瞧天上的那一颗颗闪亮的寒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突然想到:那些曾经光耀一时的历史人物们,不正是如天上一颗颗永不坠落的星辰一般嘛,正是他们的不朽存在,很多时候,便会照亮那一个夜行迷途者的前程。
“于是我就发誓想写,然而我就必须首先自己先到自然中去体悟,去感受……可是,就我自己的现实条件,是具有很大困难的,而且我觉得自己还年轻,感觉还可能肤浅,就暂时放弃了这个想法……可是内心也还是深深向往,希望有一天终于实现……”
(三)
后来我就读了点罗马史,风云一时而难逃悲剧宿命的迦太基统帅、同为首屈一指的军事战略家的汉尼拔的一生,令我触动很深。这样,很容易就联想到了与他同时代的韩信,如此将二者两相比照,就有了一篇两万多字的《韩信评传》。
可是不久之后,我自己对于这篇仍显粗糙的文章就很不满意了,也主要是在这之后我的人生经历了一个重大转折。而从表象上看,我从一个不怎么起眼的小城乡村,到了北京这样一个车水马龙、人情汹汹、纷乱喧嚣的超级大都市。自然,自己的内心会迅速地起一些变化,也感觉自己更加孤独了。
这之后不久,我又用较为细腻的笔法写了一大批历史人物,而我也终于悟到:欲为历史人物传神写照,则莫过于去多加勾勒他们的人生细节,哪怕我们无史实可依据;而即使所谓的“史实”、“正史”,其实也不是绝对客观的,有些更是后人的“八卦”(比如关于“竹林七贤”)。
这样,我也终于有了一丝再次将韩信这一历史人物小说化、私人化的想法了,在内心酝酿了很久之后,我就将小说的题目选定为了《寒夜孤星》——很明显,“寒夜孤星”这一意象正是我个人对于韩信的理解。而为什么我会将他视为一颗“寒夜”的“孤星”呢?首先,在我的头脑、直觉中,历史的夜空是寒冷的,历史中的现实是冷峻和残酷的,历史拥有苍凉的底色;而“孤(星)”,主要是我对于艺术真实的一种诉求,也就是说我会尽量把自己心目中的韩信塑造成那样的人物。
当然,后来又出于对韩信的独特推崇,才不得不定其名为《兵仙纪》。因为战神之类的人物有很多,可我们的“兵仙”却是独一无二的。
我也曾想到,现在有人写文章给韩信盖棺定论为“淮阴侯”或“大将军”,那其实不应该是今人的视角,那是小瞧了他,起码是低估了他在历史活动中所释放出来的惊人能量。他一生的辉煌定格应该是“齐王”或者“楚王”——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王”,而不是一个等而下之、有名无实、处处受人掣肘的“侯”!何况,他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位影响深远的经典人物。
也因此,我将他视作一颗“星”,而不是其他或相对渺小、或相对暗淡的东西。只要你走近他,走近这位独一无二的天才……
(四)
其实,在写这部历史小说的初稿之前,我还真的没正经读过几部历史小说,倒是这其间
的
两年发奋读了不少,而此前给了我莫大启示的倒是福楼拜的《萨朗波》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后者据说也深刻地影响了著名的历史小说《金瓯缺》)。
我曾经感到小说大师福楼拜是一个厌倦现实平庸生活、而痴恋古典梦幻的人,即在他的心底,古典世界的英雄传奇一直都是他所深深向往的东西。于是在完成了名著《包法利夫人》之后,他最终转入了历史小说《萨朗波》的创作。然而令人吃惊的是,与其说福楼拜写出的是一部历史小说,倒不如说他写出的仍旧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著作。因为在他的这部历史小说中,除了结尾部分(女主人公萨朗波的突然倒地身亡)略显一点浪漫主义的味道外,整部小说的气氛仍旧是沉重和压抑的——这不仅是历史的沉重和压抑,更是现实的沉重和压抑!因为福楼拜通过自己的细致刻画所要深刻表现的,还是永远让人愉悦不起来的人性,贪婪自私、粗鄙嗜血的人性。
《萨朗波》的主题思想是一如既往的悲观、消沉的,只是它也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其实无所谓纯粹的“历史”小说,一切历史的都无不是现实的。这就有点像那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论断。
后来,我也不能不慢慢地想到,其实《战争与和平》在本质上也是一部历史小说,虽然他离作者生活的年代比较切近,然而那毕竟还是历史,而托尔斯泰仍然要“义无返顾”地去表现这段历史——正是根基于它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样乱七八糟的想着,我自己就有一些释怀了。也因为我从前对于历史真实有着近乎病态的苛求,我总害怕去扭曲历史——然而我也慢慢发现,任何“真实”其实都首先被涂上了一层主观真实的色彩。
不同之处正在于,你的这层“主观真实”是否涂抹得鲜亮,是否涂抹得动人,又是否涂抹得别具意味……
(五)
于是有过一些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经验、也自以为通史的我,就不揣浅陋地开始了这部历史小说的创作。最早的设想是具有相当的规模的,起码要在四十万字左右的篇幅,因为也只有这样也才能保证去足够揭示很多、很重大的东西。
可是,由于自己平常的写作时间不多,以及加之一点急于求成的心理,结果这部小说仅仅写作了一百天、十七万字的篇幅就草草结束了初稿。在我自己,对此自然是极不满意的,所以在间隔了一个多月之后,又经过一番用心的思考、探究,便决定花大力气充实一下原稿。
之后,我又付出了四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修改稿,这一次才稍稍有些心安理得了,乃至有些成就感。不仅使得描写细腻化了,而且还着重把韩信军事战略思想的形成表现了出来,又对先秦兵家、兵学思想来了一次大巡礼(比如韩信与萧何谈兵论道一节),尤其细致地刻画了那几场重要的战役,如此便不失为一部合格的历史军事小说了。
在这之后,我也曾相继投稿到几家出版单位,总体得到的评价还不错,尤其我的文笔为人所一致称道。其中,有一位编辑很认真地读了此文,他认为我还需要再修改完善一下,对此,我深表赞同,因为“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是我一向的坚定观念。
但可惜的是,此后我琐事缠身,根本无心也无暇修改此文,而且对于“韩信”这个历史人物难免一时有些审美疲劳了。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我也认为没有足够的阅读经
验是
成不了气候,因此才不得不先静下心来读完了历史小说名家唐浩明、凌力等人几乎全部的著作。
尤其《金瓯缺》、《曾国藩》与《少年天子》这三部书
令我备感震撼,既从根本上树立了我对于历史小说这种体裁的信心,也由此坚定了自己对于创作历史小说的信念。
而今,时隔
两年
有余,我终于又有闲暇完成了此历史小说的再次修改。用心之余,也始知“呕心沥血”为何物!不但多了些白头发,还重重地病了一场,夜不能眠更如家常便饭!
这部书的定稿文字仍不足三十万,虽然这最终与四十万字的初衷相去甚远,但它在艺术上却绝对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因为笔墨只是较为集中在了韩信一个人身上罢了。当然为了烘托韩信,也把项羽仔细地刻画了一番,尤其重新推敲了这位大英雄的形象,即正视了他的军事天才——而他的真正失败处,只在于其具有缺陷的个性及政治方面而已——这同韩信的悲剧几乎如出一辙。
说起来,我能完成一部历史军事小说的写作,也应该不是偶然的,虽然我从小就没往这上面想过,我其实从小就被灌输了深深的自卑。
我本人虽然生性柔弱得很,尤其近些年为了多读书、多做事便更加忽略了运动,可是我自小便个性活泼好动,更非常爱好军事,爱好研究军事。其实,我在书里面提到的韩信小时候玩的那种军事游戏,便有我自己小时候的影子,我是拿跳棋、塑料小兵一块摆着玩的,而且都13、4岁了还乐此不疲。再者,我对于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也算都有些研究吧,上学那会儿只要能看到的,一般都不会放过,尤其那时候解放战争史比较容易得到,所以这段历史就了解得要相对丰富一些。
另外,像《三国演义》中的那种夸张的、突出将领个人武艺的战争描写,更是我所极力反对的。古代战争尤其大兵团作战,那绝不会如此简单——这便是军事指挥及军事谋略驰骋的天空,所以才有人将韩信称为中国历史上“谋战派”的代表人物……
(六)
说起来,那些感情戏并不是我凭空就加进来的,也不是为了当作一般的佐料,历史小说创作中“戏不够,情来凑”的观念也是我所不屑的。因为这些所谓的感情纠葛,本就是我个人对于人生、爱情的理解。当然,韩信是古人,他的“花心”,我们绝不能用今人的眼光苛责于他吧。
如果说我的这部小说的所谓特色,除去表现了一个从微末走向伟大的男人的奋斗历程外,更应该有他的人生悲剧——骨子里的傲气!而其他较为显明之处也在于,表现了一群女人,表现了一群精神觉醒、人格独立的女人。这也总是我想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所刻意追求和强调的东西,那就是爱情双方在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也就是说,她们对于自己追求什么、反对什么,都有着自己清晰、透彻的了悟,甚至作为女主角之一的英乔,她对于男人更是可以不在物质上依附的,这也即是最终塑造出其独立人格的一种不可忽视的现实要素——她的得以善终,其实就是我刻意营求的结果。
其实到底什么是“精神觉醒”,只要再想一想林黛玉就可以大概意会了,她总不愿看人脸色、活得不像“自己”……这也并非是超时代的,而是秦汉时代的妇女本身就要比唐宋尤其明清以后的妇女要在社会生活中积极、活跃得多,也就是说社会地位要高得多。
还有就是一些间接从翻书得来的经验,我倒觉得这可能有些是他人所忽略的历史真实。就比如说,前些年我因为钻研了一段“江湖”的缘故,看了一些《中国游侠史》之类的书籍,结果我就发现原来中国历史上一直都存在着一个与官府、与正常社会秩序相对立的——秘密社会,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谓的“江湖”,且它的能量往往非常巨大。
这个问题其实是相当复杂的,在我自己的这部小说中,我基本上只是从一个细小的剖面,略一表现了秦朝时的“江湖”。
既然是倾心过文学的人,自然我对于艺术的“美”有相当执著的追求,我一直以来就有这种体会:真理因为其常常的相对性可能不会是永恒的,但“美”却一定是永恒的。
我在尽量不脱离历史真实的同时,表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韩信。好在关于韩信的历史记载并不是很多,他身上有太多的历史盲点留给了我们加以推敲和想象的充分空间,但他若是东汉以后的名人,可能为了小说就必须要伤害多一些的历史真实了!
但是,虽然这部小说与历史记载几乎没有什么冲突,但历史小说中所创造出来的文学形象,仍旧是与其历史原型有很大区别的:有时可能是根本不同的两个人,虽然看上去很相似。不得不说,文学形象绝不等同于历史形象,而且每个人所理解的也都会有所不同,正所谓见仁见智。比如即使写人物传记,可能同样的史料,不同的人写出的味道也是大异其趣(这一点明史专家樊树志就说过)——更甚者,可能历史记载去历史真相都还有相当的距离呢。
一部文学作品总是有自身鲜明的主题,我的这部小说的立意即在青春与励志,这也是受了《大长今》的感染。总之,虽然我不能保证每个人读过它之后都会喜欢,但我却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你读过之后肯定会有所收获,尤其于一个有志气的人而言,它可能会让“韩信”纠缠你的一生。
如果说我自己还有什么不凡的抱负的话,那就是我很想将“兵仙”的辉煌事迹尽量广泛地传播发扬,无比使得“兵仙”一词能够深入人心!
——2009年10月初稿,2013年2月于北京蜗居改定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8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网站更新速度:6分
使用便利性:4分
书籍清晰度:7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是否包含广告:4分
加载速度:4分
安全性:8分
稳定性:7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藏书馆(215+)
- 无颠倒(332+)
- 三星好评(386+)
- 无多页(408+)
- 品质不错(554+)
- 书籍完整(387+)
- 内容完整(560+)
- 无盗版(506+)
下载评价
- 网友 印***文: ( 2024-12-30 04:55:18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芮***枫: ( 2025-01-04 08:34:21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冉***兮: ( 2024-12-11 04:08:15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游***钰: ( 2024-12-27 03:47:04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敖***菡: ( 2025-01-01 13:24:15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隗***杉: ( 2025-01-09 03:31:00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马***偲: ( 2025-01-04 04:03:36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苍***如: ( 2024-12-29 23:50:53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訾***雰: ( 2024-12-22 15:58:51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曾***文: ( 2024-12-14 01:50:50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权***波: ( 2024-12-17 08:51:31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永嘉县楠溪江商务交通旅游图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心安有方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著名画家、雕塑家、建筑家传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何以直根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趣说十二生肖与节日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猫咪的第一本游戏书:玩出亲密与纪律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幼儿园区域活动实用手册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部门异质性、核心通货膨胀与最优货币政策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新商务日语基础教程(附光盘)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 约翰·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Ⅰ多媒体版)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4分
人物塑造:9分
主题深度:5分
文字风格:9分
语言运用:3分
文笔流畅:9分
思想传递:4分
知识深度:7分
知识广度:7分
实用性:7分
章节划分:6分
结构布局:8分
新颖与独特:3分
情感共鸣:9分
引人入胜:8分
现实相关:4分
沉浸感:5分
事实准确性:7分
文化贡献: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