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成功学全集正版珍藏版全4册 卡耐基成功之道 人性的弱点 成功励志书籍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卡耐基成功学全集正版珍藏版全4册 卡耐基成功之道 人性的弱点 成功励志书籍精美图片
》卡耐基成功学全集正版珍藏版全4册 卡耐基成功之道 人性的弱点 成功励志书籍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卡耐基成功学全集正版珍藏版全4册 卡耐基成功之道 人性的弱点 成功励志书籍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45135251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9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67.5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26:08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Yuyii 发布时间:2021-09-27 13:55:10

    这本书真是妙~啊~作者好厉害!在漫画格子间创造了一个无敌英雄,空间运用得太巧妙了,脑洞巨大,感慨漫画还能这么画这么玩儿,这得要画的多欢乐!可以在自己的世界为所欲为,别问无敌是多么寂寞,问就是这么的任性!书中能力者们的能力都太有创意了,漫画界战无不胜联盟天花板!

  • 作者:CaveBUBU 发布时间:2020-10-29 08:56:42

    书外面的三毛和丁神父被我剪下来做了书签 后来才反应过来这书不是我的…

  • 作者:阿元 发布时间:2021-11-21 18:02:24

    书真是挑人的,也挑时间,第二遍读发现了之前绝不会注意的一些细节。比如,一现代生物学机制之下对强迫症的定义本就不完善,没有顾及相当多的患者没有明显“反强迫”的客观事实。二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不是根本对立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的相融。三还有森田对于具体病例的解释和分析,逻辑严密,极有智慧。

    暂时没有具体实效办法矫正思维模式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尝试改变行为模式,行为和思维其实是联动的,建设性的行为最终导向的就是富有成就感的健康的生活。这话可以共勉

  • 作者:Brasidas 发布时间:2010-02-22 18:18:54

    扫除迷信

  • 作者:八爪小螃解 发布时间:2024-05-14 20:49:45

    成功学书籍…

  • 作者:lyunx 发布时间:2014-09-18 23:45:27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人世的三重境界。万物皆有对立两面,看到一面者聪明,两面者聪慧,看到两面而朝相反方向行径顺其自然造化者是大智。非常喜欢老子的上善若水,柔之胜刚的中心思想,经历过很多事情,当不顾一切执着得到的时候,反而一无所获,顺应自然以退以柔以慢以拙对待,往往不知不觉达到效果。无为而治是内心状态,而不能否定人为意志,否则只能活在理想国了。朋友送的书,这个版本简单易懂,对我这种智商正正好~


深度书评:

  • 不要沦为偏见的奴隶——读《红星闪耀中国》有感

    作者:lys 发布时间:2018-08-25 21:33:40

    慢慢读下去是,越发有种虔诚的感觉。

    我想这本书能够到现在还为人所诵读,不仅是因为它通俗易懂,也不仅是它独特的历史价值,

    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位敢于冒险的外国友人,拨开武装、交通、讯息的封锁,揭开中共真正面纱的勇气以及孜孜不倦寻求答案——追求真理的信念。

    在那个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内,你无法得知中共的真实情况,所有的关于红军、中共的消息,受政治影响,被捏造得面目全非。二十四带胶卷,几个笔记本,一架摄像机,snow就这么走进了红色的中国,他撇开那些被国民党捏造得体无完肤的报道,独自一人寻求真理,独自挖掘不为人知秘密。读到这里,

    我想起同是记者的柴静在《看见》里面写的一句话:“不要沦为偏见的奴隶”。这时的snow的走远的背影,愈发令人心生敬意,或许那些优秀的记者都有着相同的品质。

    snow跟很多人一样,我也是,非常好奇是什么力量让共产党从弱小变为强大,变成一个能和国民党抗衡的力量。我带着这个问题从第一页一气呵成的读到最后,我找到了“答案”。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明确的,有预见性的,革命性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的理论对于中国青年来说影响剧烈,它甚至可以说是宗教的替代品。它给迷茫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出路,并凝聚起那些迫切希望改变现状,并有着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们。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红军取缔剥削阶级,取消苛捐杂税,取缔鸦片高利贷,帮助农民获取土地。

    红军在政治上所展现的是为民的政党,是真正为人民谋取福利的政党

    。给这些千百年来一直希望改变自己命运的农民们一把刀刃,给他们有力的武器,给他们强大的信念与勇气,给他们注入最纯粹的革命热情。这些拥护他们的人民,不仅在物资情报上给予革命者帮助,还源源不断增强了那些革命青年的信心,让他们革命的信念更加坚定!

    大家一定听过红军表演的戏剧,它算不上什么高级的艺术,但他们却用着简略的道具服装,唤醒了那些被统治的阶级——那些在思想上被禁锢了几千年的人们。

    他们唤醒了广大农民、工人的民族意识,反抗意识,革命意识。并且教给他们知识,教会他们科学的纲领,告诉他们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改变现状,如何找到幸福和平生活的出路。给予他们知识上物质上精神上的武器。这就是为什么那些革命青年即使生活艰辛,但是却十分满足的原因。

    就像snow说的那样,他们不是消极的满足,而是获得自由,独立的积极的满足,真正的乐观主义。

    政治、纲领、宣传之间的互相作用,加上革命青年们独有的无穷创造力和热情,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形成坚不可摧的革命力量。

    我想这种对人精神上的启蒙所产生的革命力量,在这个自古注重实用性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十分罕有的

    。因此,就像snow说的,产生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基本条件本身包含着这个运动必胜的有力因素。

    我想我们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大概也是如此,需要科学明确的计划,可操作的途径与坚定的信念。而且我相信,目标越明确,态度越积极,信念越坚定,那么你将更容易坚持,更容易成功。

    他不只一次打破了我们对那些富有传奇色彩的人们的固有想象。

    例如革命领袖毛主席,毕业后也像我们一样四处找工作,夏天太热也是光着膀子躺在床上;那位曾说过那个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热血少年周总理,平日里却温文尔雅,憨厚得像个农民;红军总司令彭德怀,在被严刑拷打的日子里,也想着明天我就招了吧。这些大人物顿时变得和蔼可亲起来,感觉他们就正在与我对话着,跟我发着牢骚。这种慢慢探寻,不断发现与已有认知不同的地方,这个过程,或许就是这本书有意思的原因。

    当然那些大人物们虽然与大多数普通人一样,但他们的成长经历自然与普通人有很大区别,这便是他们的首级会被“悬赏几十万元”的原因。书本详细介绍的几个大人物,无一不有着悲惨的童年经历,无一不在青年时期受到政治上的启蒙,无一不阅读过大量书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如果读过这本书之后,你会发现,每当写到中共的大人物时,snow一定会写上“悬赏几十万元的首级”,这种奇妙的对比,总是将我逗笑。我甚至忍不住想着,snow肯定又发现了什么好玩的,是什么呢?就这样我带着如同孩子一般渴望探知真相的好奇心,读完了整本书。

    当然这本历史纪实的书籍也填补了我对历史理解的一些空白。

    包括

    以蒋介石为首的资产阶级实质上是殖民地资产阶级,是帝国主义的寄生虫,

    必须以工农领导革命,驱除帝国主义的毒瘤,避免新的资产阶级夺取工人农民的革命果实。

    以及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上,苏联斯大林派和托洛茨基派的纷争,苏联国内经济建设和发展国外革命事业的矛盾,很大程度影响了中共的政策和方向。甚至在国共十年对峙中,

    苏联不仅没有实现对无产阶级的援助,反而客观上给予了反动派很大的帮助

    在往后的抗日战争中,

    我们的民族矛盾实质上是中国人民与日本资产阶级豪绅地主的对立

    等等。

    snow的那种对一切保持怀疑,对真理永葆好奇的不懈探求的精神,是很多所谓的“中国通”所缺乏的。就如同我们学习一样,想当然认为他人的评价和说法是对的,而我们自己就靠着这种他人的价值观和看法去想问题。

    我们缺乏的可能是那些信息极其匮乏的时代,那些科学家们在图书馆里,在漫漫书海中发现真理的信念,我们总说没有思考能力,但是如果我们不去提出问题,不去找方法去解决,那么可能我们真的会沦为偏见的奴隶。

    最后,虔诚的读完了这本书,我想,不管是哪个方面都值得我去把它看个三四遍。我不是一个对历史有着狂热爱好的人,也并不是想要研究中共的历史发展,我只是想回到儿童时期那种白纸的状态,暂时将所有的偏见放在一边,尝试着自己寻找那个对的答案。

  • 一个现代作家的法国

    作者:从此消失在人海 发布时间:2006-12-18 17:31:42

    文:[英] 约翰·福尔斯(John Fowles) 译:刘 雯

      

    小说家既然是知识分子,写书的人,就应当对当下文学界的事态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这种看法在本世纪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至少在学术界如此,我收阅的某些信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他们想当然认为我对现代小说、文学理论以及诸如此类的知识颇有见解,实际上我在这些方面要么一窍不通,要么所知甚少,但对他们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我认为,所有小说家,至少在创作的时候应当被称作列维·施特劳斯的“具有野性思维的人”,不是通常意义上修养完备的人。但是正如这位伟大的人类学家所指出的,这并不是说我们这些原始人不像科学家和其他一丝不苟的人那样追求“某种秩序”,某种中规中矩的生活方式。只是我们的生活原则,我们行动所依的“规矩”,经常是与理智、传统以及科学分析这些东西不相干的,与塑造这些高尚品质的令人景仰的磨练过程(大学里的那种做法)也没有关系。

      

    有些小说家,比如马尔科姆·布拉德贝瑞和大卫·洛奇,无疑也是出色的学者,另外有些人写小说之余也写评论,算是半个文人,就是说,他们听起来像个专家。就我自己有限的个人体验而言,我很难想象有谁写评论是出于纯粹的爱好,是为了乐趣,或者其他什么高尚目的,而不是因为它能给从事“灰姑娘”职业的人——作家和教师——带来相当不错的额外收入。就是勉为其难从事评论的人,不管怎么说,也对此心知肚明。我自己很少写评论,也总是试图逃离(就像蛛网中的苍蝇)可能会禁锢我思想的文学界,或者文学圈。每次我读到对这种文人雅士的圈子的描写,比如说十七、十八世纪的沙龙,或者今天的高校论坛,总难免心生疑窦,难道真有人乐在其中吗?

      

    我一向认为缺乏记忆力(尤其是那种索引式的、百科全书式的、或者良师皆备的那种记忆力)对于写小说的人倒是个极大帮助——实际上,这也充分说明为什么绝顶聪慧的学者和科学家很少能写出好小说。对于一门主观性极强的艺术,过于客观全面的认知会成为可怕的障碍。茹尔丹先生的那种无知倒是小说家的更理想的素质。小说家需要的是那种创造性的记忆力,那种能够在读者眼前再现情景、事态和人物的能力,并不是很多人想当然的那种高度精确的记忆力。每当我听说小说家沉浸在某种“研究”中,心中疑云顿起。

      

    小说家的理想素质更接近于一种本真的、浑沌的自然状态,如同一个人置身熟悉的环境时的那种自如状态。我一生都在收藏旧书,如今藏品足够装备一家小型图书馆了。我记不住每本书的位置,但不知为什么,我对自己有哪些书却一清二楚。我或许应当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好让我很方便地找到某排书架某个柜子里的书,这样可以免掉许多劳而无功、令人徒生恨意的搜索工作。但我是个小说家,我存放书本的零乱无序状态对我更合适,我写书的时候也是如此。总之,我远没有那种对名称、标题、日期等等细节都记录无误的记忆力,而这正是每所大学都极其重视,并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的本领。

      

    我在牛津时参加的一次法语期末考试简直是一场梦魇,考题是十六世纪的法语语法理论。听课和课外阅读已经让我不胜其烦,我对考试连一点准备也没有。考试前夜我借了一个朋友精心记录的笔记,第二天早上考试时把那些内容照搬到考卷上。过后就把这些全忘了,到今天还一直处在对这门学科的蒙昧状态中。不用说,在攻读这个毫不起眼的二等学位时我唯一一个得到A的科目就是十六世纪的法语语法理论。

      

    我说这些,是为了提醒诸位,尽管我乐于承认我受到了法国和法国文化的影响,我对战后的现代法国文学及其理论见解无多,就像对十六世纪的法语语法理论所知甚少。这些对我并无多大意义。我只零星读过德里达、拉康、巴特等等大师的著作,而且这不但没让我开窍,倒让我更困惑沮丧了。我还认为——我知道这听起来很落后——二十世纪的许多法国文化现象是在一种邪恶的德国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的。这种影响如同一片阴影,在十九世纪后期悄悄爬过这片国土,笼罩了、模糊了、折损了一个传统更为久远的文化特有的清澈、机智和优雅。我承认我对这种纯净的文化传统如此依恋,主要是因为不理解这片飘来的阴云的深意,而这阴云在我看来就是从上述大师的文字中生发出来的。我怀疑就算我是法国人也未必能了解其中奥妙。既然我不是法国人,这一切现象就更显得费解。我不能了解其中含义,而且我跟爱尔兰人的处事态度一样,就算我能了解,也不愿去费神去想。

      

    许多年后,我才认识到英语和法语在语言使用上,或者说修辞上的天壤之别:隐喻思维对前者有深远影响,后者习惯直白的表达;前者用理性、形式和概念看待生活,后者则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来接受之;前者的用词如同代数语言一样抽象,后者的词语则是实际的,如欧几里德的几何图形一样直观;前者如同花园中精心栽培的三色堇,后者则像列维·施特劳斯所言,是“野生的三色堇”。不用说,比较语言学家对我这样的粗陋分类方式会大感愤怒,会纷纷指责我,那我只好用这本书的副标题作掩护(注:这篇文章在塞瑞·克罗斯勒和伊安·斯莫尔主编的《英国和法国文化关系研究——想象法国》中初次发表(伦敦麦克米兰出版社,1988年)。作者1994年写了一篇关于克莱尔·德·杜拉斯的短篇小说《欧瑞卡》的文章,这里发表的文章结合了其中部分内容。)。我对两种语言的区分也许有误,但这是我对法国的想象,对法国的认识的重要一部分。

      

    我读法语的文章时,对它的句法和语法了然于心,但我毕竟不是法国人,不可能自如操纵两种语言,我常常不能领会一篇文章最终要说什么,即其确定的含义。跟每个作家一样,我读本国语言写成的文章时,往往参照一个想象中的文本,其用词用语也许可以代替眼前文本中的内容,而在法语里我没有这样的同类词表。在实际生活中,这倒并没有让我很烦恼。我自己把它称为一个“幽灵”,每当我跟法语打交道时便出来作祟。但是凡是老房子都闹鬼。在我看来,对事物充分理解,又不能完全明了,这点神秘正是其精彩迷人之处。我并不希望法国在感情上或者思想上都不再令我陌生。彼此理解,然而又有疏离,这种情形在我看来正是一切长久真诚的感情的精髓所在,情人相处,两国外交概莫例外。

      

    我想两国文化的天壤之别在“新小说”这桩事情上体现得最充分。人常说好酒只宜当地品,这便是典型一例。“新小说”的主将罗比·格里耶和密歇尔·布托的理论阐述非常清楚有力,但在我们这些落后的英国佬看来,除了几位高手,大部分作品,也就是他们的实践成果相当沉闷乏味。作为法国的一员荣誉公民,我并不认为我读过的每一本“新小说”都如此不堪,但是我身上还有喜欢论理的英国人的一面。按照“他”的观念,新小说的实践很不成功。小说家也许可以拒绝在小说中涉及政治道德话题,但是不能指望读者也这么想。

      

    1981年我去巴黎时,从各方的反应察觉到,跟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一样,新小说已经过时了,现在的法国人已经不暇考虑这些旧花样。现在流行的是讲故事,一度被弃之脑后的巴尔扎克式的叙事方式又重新被捡了起来。(一个文学记者冷静评价道,“他们曾经一不留神埋葬了自己,而不是埋葬了他。”)我告诉他们不少英国人和美国人还在关注这些理论,他们不屑一顾地耸耸肩,潜台词是:可不,盎格鲁—撒克逊人总这么落后。

      

    1981年的时候谁都知道(包括密特朗先生)在世的最伟大法国作家是朱利安·格拉克。对此我并无异议,而且认为他在英国至今藉藉无名是件可悲的事,但是我要强调的是,我们的学术界有时候真是心神闭塞,认识不到有些运动,有些理论只有在本土文化,本国语言环境中才能生存,遑论其实践和发展了。我可以引进葡萄藤,可以引进勃艮第和罗讷山谷的种植和酿酒技术,但我还是不能酿出一模一样的美酒。知识分子们欣赏法国理论的精深、复杂和玄奥,但是恐怕我们写小说的人对此不以为然。让读者迷惑、生烦,我以为不是写作之道,正如今天很少人能接受解构主义的某些极端理论。要是按照它们的逻辑,人们简直没有必要再写作。

      

    有一次我的写作计划简直成了出版商的噩梦。实际上我真的动笔了,我要写一本半是英文半是法文的书。当然我的法语写作能力远不能胜任此项任务,但最终扼杀这一念头的,是由于我还做不到在两种文化中穿行自如,不能充分表达对两种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我最近几年为国家剧院翻译了一些剧本,当中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浅表的意思很容易翻译,但是我认为在表达深刻含义时,两种语言永远无法完全契合。我在自己的镜像中,也就是在自己的法文译本中就看到了这个问题。安妮·索芒特翻译了我所有的近作,她的英文很棒。而且她本人也是很有才华的小说家,已经出版了好几本法语小说。我知道,有她做我的作品译者,我已经很幸运了。几年前她因为《丹尼尔·马丁》获得一项重要的翻译大奖时,我很为她高兴。但是她对我的文本中某些难点的译法还是让我初读之下难掩失望,因为有些英文表达中的微妙之处没有表现出来。另外,有时候她为了说清楚,不得不用冗长的表达(这种情况相对较少)。她对我作品的处理常让我有些看法,但我这样说这并不是让安妮难堪,其实这是令我自己愧疚的一件事。我到现在对法语和法国人都不甚了解。

      

    1946年我在牛津新学院读书时,很幸运地成了莫林·托马斯的门徒。很快我发现其他学生很嫉妒我们的好运。他当时年轻、敏捷,待人友好,有一种拉伯雷式的幽默感。当初我是去读法文和德文的,但是与莫林相比,我的德语老师们黯然失色。第二年我总算放弃了德文(尽管我现在时常感到后悔)。当然我还有其他法语老师,但在莫林面前,他们也相形见绌。其中一位艾妮德·斯塔克伊博士当时在教员中相当出名,在整个牛津也颇具声誉。我算是个异数,从来不怎么喜欢她。她的法语发音很奇怪。有一次我带一个法国朋友来听她的讲座,当她开始朗读兰波的一首诗时,我的朋友满脸困惑地转头问我:“这是什么鸟语?”还有一位讲“拉辛作品中的激情”的拉德勒老先生,他讲课实在是毫无激情。(后来在法国,我听到纳达尔讲高乃依,他的风格恰好相反,就像法庭上一位声色逼人的大律师在一帮由入迷的学生组成的陪审团面前慷慨激昂地为一桩激情犯罪的案件辩护。)随着课程的展开,我和一个朋友目睹拉德勒先生的听众人数急剧减少,最后仅剩两位——就是我们自己。此时我们认为我们俩必须坚持到学期结束,这是我们的道德义务。我们也确实坚持到底了。

      

    那时我们很讨厌花时间学习古代法语和法国古典文学,大多数人认为这毫无意义,认为(想当然地)这主要因为阿尔弗雷德·埃沃特爵士是系主任,是他让我们饱受其苦。惭愧的是,过了好多年我才认识到这是我们所学课程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对写小说的人来说,尤其如此。要是当时有人跟我说,有一天我会把玛丽·得·弗朗丝的一个新译本介绍到美国(70年代我所做的一件事),我准会觉得好笑。我在自己的处女作《收藏家》开头引用了《维基的贵妇》的一句话作为卷首题词(注:Que foors aus ne le sot riens nee (“除了他们没人知道。”)),希望藉此表达我对法兰西古典文学的敬意。我现在时不时还会读玛丽的作品,对她爱意重燃。她与我相隔遥远的时空,但又似乎伸手可及。

      

    后来莫林帮我进入伍德斯多克路上当时新创立的法国大楼工作,其时亨利·弗卢舍是那里的主任。每个房间都有名画装饰,有一年雷泽的画伴着我入眠,他的大作就在我头部上方的墙上。那儿的饭菜也比牛津大多数饭厅要好得多。我们每天跟弗卢舍和他迷人的法国女管家进餐。按规定我们在餐桌上必须说法语,这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个折磨,因为当时的教师并不把能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法语当回事(艾妮德·斯塔克伊博士就是一个典型)。经常有些法国贵客造访,比如作曲家达里乌斯·米约(在那唯法语为尊的饭厅外面讲讲英语让他很觉开心),他一到场,我们就不需要为餐桌上的法语文化作贡献了。有一次,桌上贵宾是一位穿着童子军短裤的古怪的小个子,有他在场,餐桌上必须说法语的规矩就被打破了。我们知道他是“那地方”(剑桥)来的什么教授,但不知道他的底细。午饭过后,在外面草地上,一群英语系的学生把他围在当中,叽叽喳喳,兴奋地说个不停。这就是我跟大名鼎鼎的里维斯博士的唯一正面接触,但是随后我到剑桥参加了几次研讨会,感觉很愉快,对他更觉亲近了几分。

      

    对弗卢舍我们都有几分敬畏。最近我读了一本库特林写的小说体的回忆录,讲的是19世纪法国骑兵营的生活,篇名有几分讥诮:《骑兵营里的乐事》。我读时有种很奇怪的感觉,里面说的事情总让我联想起当年在法国大楼里的生活。这跟弗卢舍当然没什么关系,在严肃外表之下他是个很和善幽默的人。也不是当年那座大楼里精致典雅的生活让我这样联想。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在那座大楼里,我们置身于一种外国文化氛围中,似乎远离“故国”,言谈举止都显得笨拙、幼稚,就像参加一支远古军队的新兵一样。

      

    现在的学生很难明白我们中的大多数当时对真正的法国有多么无知。战争无疑是一个原因,把我们和欧洲大陆分开。后来,因为服兵役,我们又推迟了上大学的时间,因此那时我们大多已经过了正常的求学年龄。当然,我们假期会去法国旅行,但一般是和英国的朋友一起去的。对我们来说,法国是个外国地方,到那儿去还是有点像冒险。我们和法国学生偶有接触,但和其他法国人几乎没有任何来往。

      

    有一年,由于偶然的机会,我到一家法国酒厂帮工。我的任务是加工葡萄,这是我做过的最累最无聊的一种工作。我们简直没法睡觉,因为从较远的葡萄园里开过来的卡车到得迟,随时都可能轰轰隆隆地驶进厂里,我们不得不爬起来接应他们。我对脏话的认识在那几个星期里突飞猛进。我们把加工好的东西灌到坛子里,这些经历让我对那种酒从此不敢问津。离开的时候,我在附近路上搭了一辆雪铁龙。开车的是一位里昂来的百万富翁。跟一般的有钱人不同,他是一个和蔼的老绅士,心脏有点毛病。他正在找人到他停在附近科利乌尔的游艇上工作。那是一条只有十吨重的小艇,看起来不像百万富翁的东西。还有个朋友跟他在一起,一个巴黎来的女人,已经嫁人了,但看起来很年轻。那几个星期,我差不多只和他们俩呆在一起。跟酒厂地狱般的生活相比,我简直像到了天堂。M,就是那个巴黎女人,也让人难忘:容貌出众,为人非常坦诚。她经历丰富,尤其在抵抗运动时期表现得很英勇。我当然爱上了她,她只比我大几岁。她给我的唯一回报是让我做她的知心朋友,以及她的嘲笑对象。她告诉我抵抗运动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她既爱自己在巴黎的丈夫,也爱眼前这位举止文雅的富翁(只是永远不可能爱我,我对她的那种青涩的爱显得那么可笑脆弱),她对生活的种种感受,英国人不可救药的天真,她那些资产阶层的法国同胞有多么自私。她的左倾思想是鲜明的,一如她的饱读诗书也是出了名的。她所涉猎的并不仅是当时炙手可热的作家的作品,比如加缪、萨特和阿拉贡。她有着几乎灼人的坦诚,尤其是对自己缺点毫不掩饰,她幽默,有时情绪化,有时言语极尽讥讽之能事,让你无地自容。所有这一切都让人目眩,令人着迷。她就像我曾经在书中读到过的某种精灵,而这精灵又奇迹般地落在凡间。从那以后,每当我读到书里那些法国女杰的事迹,不管是圣女贞德,还是费德尔、安提戈涅,我总好像看到她的面容隐约闪现其中。M并不代表玛利亚娜,但在我心中,她就是法国的象征。迄今为止,她和莫林是我对法国的认识的最好的老师。

      

    离开牛津后我到法国的普瓦提埃大学教了一年书,被聘为英语系的讲师(这一次又是莫林·托马斯为我举荐)。头衔上我是个讲师,实际上我就像个公立中学的助教,而且很不称职。撇开其他问题不说,是普瓦提埃的工作让我意识到自己对于英国文学的知识是多么匮乏。奇怪的是,我那一年读的主要是英语的书,而不是法文书。我跟英语系的主任相处得不好,但是跟一位副教授L 先生却颇为投缘。他远比我博学广志,思维敏捷,对于教学的态度更为严谨端正。我们常常结伴去附近利居热的修道院听素歌演唱。我空暇也去城里的基督学校教课,但是法国天主教的精神对我影响更深,克洛岱尔之类冷冰冰的说教读来总让我生厌。

      

    多年后,我接触了格拉克的作品,这才知道他曾是L先生(他就是格拉克作品《大写字母》中的L的原型)的好友。这位杰出的L先生后来遭遇坎坷。我对他的记忆迄今宛然。

      

    我结识的那些法国学生也让我怀念。我一生最大的爱好之一是与自然亲近,是这些朋友带我到普瓦图和旺代,让我领略了法国的自然美景。在普瓦提埃时,我有时和朋友结伴去郊外观鸟,还常常临时起意出发捕猎。比起学术活动,这些经历给我的印象要生动愉快得多。布雷那是自然主义者的圣地麦加,而那些人间美味,像奶油鳐鱼,皮诺甜酒贻贝,还有艾吉永岸边数不清的牡蛎,让我回味不已。卢瓦尔的黄油调味汁至今仍是我最喜欢的沙司。那里的美酒,尤其是昂热东边盛产美食的萨沃尼尔一带的极品,依然唇齿留香(在我临别人间时,我只愿有一杯娆丽夫人的实流酒在手,你们只管喝梦拉榭好了。)直到那时我才真正开始认识到法国乡间的好处。但是我接下来还会讲到这些的。

      

    我在普瓦提埃的一年将尽,何去何从让我犯难。我向莫林·托马斯和L先生打听信息,所获不多,能够确定的是:我做不了称职的教师,水平远在众人之下。我在普瓦提埃已经开始写第一部小说。以我初学者的眼光,我也知道它很不成功。要成为真正的小说家我还需要长期磨练。教职对于潜心修炼的作家来说是相当有利的职位,他可以有时间从事“兼职”活动。但它又是个樊笼,因为这位教员若以工作为重,必无心创作。我申请了希腊一所名字听来古怪的大学的教职,在学术发展上这显然是死路一条。这时莫林写信告诉我,他听说温彻斯特大学有个法语教师的空缺,他愿意出面推荐。我面临着最后抉择:是去温彻斯特,寻求一份四平八稳、还算不错的前程,还是去希腊,放逐自己,远离牛津以及英国所代表的一切呢?

      

    我最终去了希腊,部分原因是当时流行的纪德“自由行动”思想和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但是还有另一层考虑。总之当我最终回到英国时,我依然沉湎在希腊的氛围中,法国似乎已经是一段遥远的往事。法国重回我的视野,是因为我偶然认识了一位古籍商。汉普斯代镇上离希思街不远有家弗朗西斯·诺曼书店,其杂乱无章是出了名的,到处堆放着尘灰满面的书籍,随便让哪个过路人一看,心里准想这些懒洋洋的旧书商看来都是这么做生意的。我们这些到里面淘书的人却很快发现自己来到了爱书人的天堂。弗朗西斯·诺曼看上去有些害羞,却是个出色的学者,为人很有趣,简直像书商里的一位王子——我或许该说他就是那位慷慨助人的梅塞纳斯,因为他开的价钱经常低得荒唐。跟他结识几年后(就是我离开汉普斯代很长时间后,我还是参考他的图书目录),我们的谈话方式变得很古怪,不像是古籍书店里会听到的那种对话。我会递给他一本我刚翻出来的稀罕物,比如说投石党时期流传下来的攻击马萨林的小册子,这种书在伦敦的其他书店至少要值五镑。

      

    “说真的,你不能一镑就把它卖给我。”

      

    “边都卷了。也不值得编进目录。”

      

    “拜托,这书还挺完整,一点都没破损。”

      

    “我真的不想再要更多了。”

      

    “这太荒唐了。你也知道我现在不是个穷教员了。我完全可以多付点钱。”

      

    “那么,好吧……我想……如果你一定要……我也不知道……要不就一英镑五十便士?”

      

    有时候他不和你讨价还价,他更愿意看到书归良主,那会让他觉得很开心。有一次我用了大半个下午向他证明我配得上夸美纽斯的那本书,我知道那个伟大的捷克人是个天才,还知道他是欧洲教育界的泰斗,等等。总之,我向他证明我会尊重爱惜这本书,程度不在他之下。

      

    他那里有很多法语书,这些书,或者说我买下的那些,带我重回法国的怀抱。但是我在那间书店所认识的法国是任何大学都不会让学生见识的,也不是伟大作家或者经典名著所描写的。我读的东西五花八门,包括名不见经传的诗作,不入流的剧本,湮没无闻的传记,过时的神学或者政治辩论稿,宣传革命的小册子,审判记录,野史杂记,等等。这些年来,从这些旧书中我还是颇有收获的,虽然我的藏品会令那些自视品味高雅的收藏人士掩鼻侧目。我对那些鼎鼎大名的“初版书”没有一点兴趣,但是许多东西自从问世以后就再无人问津,这些“初本”才是我搜求的。我在弗朗西斯·诺曼书店的一桩不起眼的意外收获促成了《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创作:克莱尔·德·杜拉斯写于1824年的《欧瑞卡》。书中没有对作者的介绍,我也从没有听说过这本书。书页已经发黄,我为它付了五先令,并不指望它能给我多少回报。我肯付这五先令,还是因为一瞥之下,开头的一句话让我有点兴趣。我在这间书店淘书多年,培养起了我对叙事文学的爱好,不管真实还是虚构的都令我入迷。对我而言,这是小说艺术的精髓。《欧瑞卡》直截了当的开头方式吸引了我。但我还是不抱什么幻想,我以为这一次又买了一本马蒙代尔风格的、沉闷乏味的中篇小说,意在说教,又带着点浪漫主义的风格。总之,就算对我这样向来兼容并蓄,口味庞杂的藏书家,买这本书也是毫无意义的浪费。我把这本八开本的、有绿色大理石花纹封面的、用黑色小牛皮包边的,有点破损的小说拿回家,坐下来翻看,想要证明我的猜想是对的。开卷不久,我就知道我遇上了一本堪称杰作的小说。

      

    我很快把这本书重读了一遍,这些年又多次重温。如果要说感受,那就是我对《欧瑞卡》的敬意与日俱增,我自己也没料想到会这样。我给《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人物取名字时很随意——当时是这么以为的。但是,在打印稿已经送给出版商几个月后,某一天我重拾《欧瑞卡》,吃惊地发现查尔斯也是这部小说男主角的名字。这让我陷入了思索。虽然我可以发誓在我写《法国中尉的女人》时,从来没想起这个非洲女孩欧瑞卡的形象。但是现在回顾之下,我得承认她一直活跃在我的潜意识中。

      

    只在两种情况下我承认自己受到了经典的影响。马里沃是我一直深深喜爱并且为之着迷的一位法国作家。而我从孩童时就热爱的,重读过无数遍的一本小说是阿兰-傅尼耶的《大个儿莫南》(一译《故梦》)。我知道它有不少瑕疵,但它的影子终生追随着我。傅尼耶的生活经历让我一次次去探访索洛涅,去追寻他的足迹:伊芙娜失去的城堡,南塞城里瑞姆鲍特叔叔的店铺,艾皮内耶学校那间小小的阁楼卧房。我现在知道自己的写作受过哪些影响,但是还没有哪一个像这部小说这样对我的影响如此深远。

      

    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我很少有机会回法国。这段时间里,弗朗西斯·诺曼书店对我的意义非同小可,那里读到的书构成了我心目中法国的形象。实际上想象的成分更多,而且我想象的很可能只是法国旧时的模样。在那之后,我差不多每年都去法国——或许我应该说去“我的”法国。我的法国里没有城市(特别是没有巴黎),没有博物馆,没有图书馆,没有城堡,也没有高速公路——除了傅尼耶等寥寥几人,也没有文学上的联系。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我和从前在那里相识的人都失去了联系,所以也没有法国朋友,我说的是人类意义上的朋友。

      

    我的法国是由许多无名的乡野组成的。我热爱那些小村镇,偏远的乡村,越偏远越好。还有一些村庄,尤其是卢瓦尔河弯南面,散落于从南特到内韦尔这一段的村庄,我不是第一次游历,而是多次重访,比如旺代,克勒兹和维埃纳的山谷,还有从奥弗涅到喀斯和塞文之间的一带。我对这些地方的角角落落比起对英国的许多地方要熟悉得多,而且觉得法国不管在何种意义上于我都不像是个外国。它在我心中印象太深了,和我这样惯于“野性思维”的人脾性相投。朋友们不明白我跟妻子为什么不索性常住法国,或者至少在那儿买座度假别墅。但是个中乐趣正在于(迄今依然如此)跟法国保持这种漫游式的、时不时造访的随意关系,这样我可以有机会欣赏到我心中乐园的多姿多彩的面貌。

      

    伊丽莎白去世前一段时间,我们就享受着这样的假期。我们重访了努瓦尔和拉尔扎克高原区的植物园,靠近米约,那是我们一直喜爱的几个地方。听起来也许有些奇怪,一个作家度假时只是热心于寻访奇花异草,但是实际情况就是如此。(大多数英国自然学家都知道,法国得造化钟爱,拥有数不清的珍稀植物品种。我到得此处,如同一个馋嘴的孩子得了在糖果店随便挑拣的自由。)看望过那些珍贵的兰花后,我们又去寻访塞文山中的一座桥。1702年,有个神父就在这座桥上被人残忍杀害:在荒凉的高地上的一座桥,在一个六月少见的阴郁的晚上。桥的一端就是那位神父曾经的住所,如今开着一家礼品装饰店,老板娘听说眼前这个疯疯癫癫的英国佬对这么个小地方,对这么一桩陈年旧事感兴趣,显然有些奇怪。我们聊了一会马泽尔对这件事的描述(他当时就在此地)。她读过这本书,但是没看过马里昂或者庞波洛写的东西。临了,我在她那儿买了一罐当地人自酿的香甜的蜂蜜。这样的氛围让我陶醉,早晨被芬芳的鲜花(大花头蕊兰和长叶头蕊兰一并生长,我还没见过)环绕,夜晚置身于一桩神秘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件事一直让我满怀好奇,因为正是它激起了新教运动),这就是我热爱的法国。

      

    但是让我一再重回法国的,并不是自然学家的爱好,也不是出于对历史事件的一时好奇。原因要更深入一些:如果不能经常沉浸在这种氛围中,我会感到生活毫无美感。前面我提到对格拉克作品的喜爱。这当然是因为我喜欢他的细腻的笔调,比如《流沙海岸》、《林中阳台》(这是我购得的二战小说中最物超所值,最精彩的一部),还因为他在《大写字母》和其他文章中对法国乡间的描写。以前没读过他的作品,连他的名字也没有听到过。那时我对卢瓦尔河的某一段独有钟情,就是在它的南岸,流经圣弗罗朗·勒维埃,巴塔耶勒斯岛和梅勒岛的一段(伊丽莎白和我很早以前就说过,如果我们打算破除规矩,在法国定居下来,就选这个地方幸福度日。这里一度曾是农场,建在用来抵御卢瓦尔河涨水的堤坝上。现在农场已是一片荒芜,不见人迹,成了苍鹭的栖息地,但是每次我见到这个地方,都梦想自己能拥有它)。后来我才知道格拉克也喜欢这个地方,并且像他对圣弗罗朗度过的童年时期一样,在书中(《窄溪》)满怀深情地描写过它。这些似乎不能成为我喜爱他作品的理由,但是我也欣赏他敏锐的,甚至有些乖戾的文学观和生活态度(“福楼拜的作品很奇怪地缺少连贯性”,诚然如是。),尤其是他在最近的《边读边写》表现出的思想的深刻和丰富。我认为这本书是习作者和学生的必读书。我读他的作品,总能感受到一种特有的氛围:厚实的底蕴,怀旧的气息,农民式的朴实与独立,尽管他在其他方面是深刻和复杂的。

      

    我是试图通过格拉克的例子,来说明我对法国,我心目中的法国的情感,以及为什么这种情感对我的生活影响深远。不是因为法国的文学,不是那些经典或者现代名作,不是这些作品所表现的机智与优美,细腻与深刻,或者丰富多彩。这种情感和政治和社会都无关,也不是因为它的美食佳酿,或者法国独有的细致的生活艺术。如果一定要寻求答案,那是因为这里人们享有广博的自由。这倒不是说人们有很大的选择范围,关键在于,法国给了人们选择的自由。杜·贝莱在他的著名诗篇中列举了他热爱法国的理由,包括那些不为人所推崇的方面,而自由正是这一切的源头。我以为,这正是所有那些生活有几分野性色彩的人的永恒家园。

      

    有时候我会设想,如果我不会读法语——尽管我的法语不够完美,如果我不了解它的文化——尽管这种了解不够准确,如果我不对它的自然山川没有这样的感情——尽管这种感情有些片面,那我将会是怎样一个人呢?我知道答案是什么。我不可能成为现在的我:没有如此丰富的乐趣,没有如此尽情的体验,对人生的认识也不会如此清晰。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azw3(321+)
  • 体验差(477+)
  • 种类多(406+)
  • 还行吧(206+)
  • 引人入胜(517+)
  • 已买(73+)
  • 四星好评(63+)
  • mobi(584+)
  • 值得购买(221+)
  • 赚了(586+)
  • 品质不错(414+)

下载评价

  • 网友 薛***玉: ( 2024-12-19 02:53:57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晏***媛: ( 2025-01-05 17:58:50 )

    够人性化!

  • 网友 田***珊: ( 2024-12-27 02:04:28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蓬***之: ( 2024-12-30 11:17:39 )

    好棒good

  • 网友 郗***兰: ( 2024-12-23 12:52:36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詹***萍: ( 2025-01-07 01:19:07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国***芳: ( 2024-12-17 01:14:31 )

    五星好评

  • 网友 汪***豪: ( 2024-12-22 12:25:27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扈***洁: ( 2024-12-28 07:32:09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家***丝: ( 2024-12-22 09:20:26 )

    好6666666

  • 网友 敖***菡: ( 2024-12-25 06:48:54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宫***玉: ( 2024-12-10 11:26:12 )

    我说完了。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