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书屋 -全球化与利益共同体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19:33:15

全球化与利益共同体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全球化与利益共同体精美图片
》全球化与利益共同体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全球化与利益共同体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950343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12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17.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3:15

寄语:

正版图书保证质量 七天无理由退货让您购物无忧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国内外学术领域有关利益共同体的研究成果,包含对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利益共同体建设的思考,以及对不断演进的国际体系中各个行为体互动所呈现的利益趋同的特征的综述,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等各个领域。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象,并为各个行为体发展中涉及的战略提供大智慧。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难点及主要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

二、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同利益研究

第一节 和共同利益的界定

一、

二、共同利益

第二节 现实主义视阈下的和共同利益

一、现实主义视阈下的

二、新现实主义视阈下的

三、现实主义视阈下的共同利益

第三节 新自由主义眼中的和共同利益

一、新自由主义眼中的

二、新自由主义眼同利益

第四节 建构主义研究中的和共同利益

第五节 的分类

一、的层次

二、中国的结构

第三章 共同体理论分析

第一节 共同体的界定

第二节 共同体理论与西方自由理论的融合

第四章 利益共同体的界定与分析

第一节 利益共同体概念和分类

一、利益共同体的定义

二、利益共同体的分类

第二节 政治利益共同体分析

一、共同的文明基础

二、社会的支撑

三、工业文明

第三节 经济利益共同体分析

一、世贸组织的局限性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共同体的发展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利益共同体

三、通过经济共同体的建设来推动国内的改革

第四节 文化利益共同体分析

第五节 利益共同体分析

第五章 全球化与利益共同体

第一节 全球化时代下的利益共同体分析

一、国际利益与

二、共同利益的意识

三、国际制度的保证

第二节 利益共同体下的分析

第三节 利益共同体下的国家身份分析

第四节 “逆全球化”中的利益共同体分析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本书汇集了国内外学术领域有关利益共同体的研究成果,包含对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利益共同体建设的思考,以及对不断演进的国际体系中各个行为体互动所呈现的利益趋同的特征的综述,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等各个领域。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象,并为各个行为体发展中涉及的战略提供大智慧。


精彩短评:

  • 作者:沉寂之舟 发布时间:2020-03-25 00:09:42

    全书没有技术讲解,全是操作步骤.对于完全不懂,就想操作一下看看的,应该有作用.而且作者也真的很细心,每个步骤也都截图.但是程序版本一变,命令一变,照本宣科肯定不行,那本书的作用也就基本丢失了.

  • 作者:荔枝 发布时间:2019-08-22 13:25:26

    把别人的案例硬往自己理论上靠,乙方拿来用来忽悠甲方还行。

  • 作者:Vir94_Danny 发布时间:2024-05-22 11:39:32

    《宝岛一村》离《茶馆》还差十个《我们班》

  • 作者:皮皮一号 发布时间:2010-03-01 20:50:25

    让我们像个艺术家一样癫狂!

  • 作者:京裤子 发布时间:2020-03-27 18:12:14

    我也有这本 是我自己发现的宝藏

  • 作者:无斋公子 发布时间:2023-03-12 00:04:03

    对于那些刚刚开始接触世界、认识世界的孩子们来说,他们也许并不一定能把书中所有的内容都弄明白,把书中所有的理论都理解透彻。但是,倘若他们通过阅读和思考,能从书中获取一些有关数学的小知识,能引起他们的哪怕一丁点儿好奇与兴趣,作者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就像数学大师陈省身所说的那样:“数学课要讲得有趣,孩子们中有些人对数学本来有好奇心,如若教得不好,上课讲得干巴巴的,孩子们逐渐丧失了好奇心,数学就难了。”


深度书评:

  • 如果你只能认识一位外国老太太,你应该要认识她

    作者:羽南 发布时间:2019-05-02 11:09:50

    异见时刻

    8.4

    [美] 伊琳·卡蒙(Irin Carmon) [美] 莎娜·卡尼兹尼克(Shana Knizhnik) / 2018 / 湖南文艺出版社

    《异见时刻:“声名狼藉”的金斯伯格大法官》

    2018年11月,一位老太太在自己的办公室摔倒,引起了美国众多民众和媒体的关注和担忧。这位老太太是鲁斯·巴德·金斯伯格。

    金斯伯格是谁?为什么她摔一跤牵动着那么多美国民众的心?

    鲁斯·巴德·金斯伯格是美国现任九位最高法院大法官之一,也是现任最高法院资历最深的女性大法官和自由派大法官。她长期以来坚定地反抗性别刻板印象、争取性别平权和少数人群的权利,一步一个脚印地致力于把世界变得更平等,也因此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金斯伯格1933年出生,1993年被比尔·克林顿总统提名最高法院大法官时已经60岁了。在中国,60岁是一名男性的退休年龄(女性是55岁)。

    而金斯伯格在60岁时,正要开启她迄今职业生涯中最辉煌的20多年。这20多年中,她总是工作到凌晨,摔断骨头、心脏支架、两次患癌和丈夫去世都没能让她缺席出庭一次。

    她看似瘦小和弱不禁风的身板与她80多岁还能做20个标准俯卧撑的体质以及非人的工作强度显得格格不入,但这也是除她的贡献之外彻底征服公众的地方。

    金斯伯格拥有大量的粉丝,他们把她的头像印在杯子、T恤、背包上甚至纹在身上,cos她在法院工作时的经典装扮。在她摔倒后,网友们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不要摔断她的,冲我来”祈福运动,甚至有人愿意牺牲生命换她多活两年。

    网友给金斯伯格大法官手办裹上塑料泡沫祈福

    在金斯伯格的众多粉丝中,有三位特别的女性。一位名叫伊琳·卡蒙,《纽约》杂志高级记者,曾经采访过金斯伯格。另一位莎娜·卡尼兹尼克是纽约大学法学院毕业的律师,她为表达对金斯伯格的敬意,创建了“声名狼藉的金斯伯格”轻博客。这两位合著了一本包含金斯伯格生平和重要案件的传记《异见时刻:“声名狼藉”的金斯伯格大法官》,客观又不失崇敬和宠溺地表现了金斯伯格卓越和可爱的一面。还有一位叫骆伟倩,是在美国读完法律博士、现为华盛顿特区诉讼律师的中国人。她看到金斯伯格大法官的故事后,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才诞生了这本书的中文版。

    《异见时刻:“声名狼藉”的金斯伯格大法官》可以说是老太太年轻的精英粉丝们自发完成的走心之作。中文版的封套乍看像一本法典的样子,深沉厚重,里面却是全本彩色印刷,内附大量插图,内容丰富详实,如同金斯伯格大法官自己丰富而精彩的一生。整本书并没有严格按照时间来划分,而是重点按主题讲述、其中穿插时间顺序的逻辑:从她因性别平权的使命感必须提出大量异议而“声名狼藉”的情况,到她怎样走上平权之路,她进行过的探索和抗争,怎样跟丈夫相濡以沫共同努力,怎样跟最高法院的同事们合作和博弈,在这条路上她倾尽全力,始终不愿停止。书中还有一些有趣的片段和附录来证明老太太并非一个严肃古板的工作狂,而是一个聪明、高度自律、时尚又可爱的人。

    耄耋老太的开挂人生

    在金斯伯格那个年代,一位女性能够最终站到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位置绝非易事。不仅不易,当年金斯伯格以并列第一名的成绩从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毕业后甚至找不到工作,因为律所都拒绝接受女性。她后来第一份工作是担任帕尔米耶里法官的助理,而这份工作还是她的宪法学教授杰拉尔德·冈瑟为了他的得意门生对帕尔米耶里法官威逼利诱才得到的。

    那么除了

    聪明和学霸技能点满

    以外,金斯伯格必然还有其他更难能可贵的特质。比方说,

    金斯伯格的自律能力、抗挫折能力和熬夜体能也是满格的

    。在哈佛读研究生的时候,由于丈夫马丁被诊断出睾丸癌,金斯伯格需要兼顾学业、照顾丈夫和孩子,还得花时间让马丁能尽可能完成论文跟上学业,每天只能睡一两个小时。就这样,金斯伯格都是学院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她还顺利成为《哈佛法律评论》的编辑,这是学术能力最强的学生才能有的殊荣,她也是当时《哈佛法律评论》几十位编辑中仅有的两位女性之一。

    兴趣和使命感是推动金斯伯格选择法学,继而走上性别平权道路并一直坚持抗争到现在的重要动力。

    最初是因为金斯伯格所在的康奈尔大学的动物学教授马库斯·辛格被停职,让金斯伯格产生了当律师可以为社会做点事的念头,才在报考哈佛大学的时候选择了法学专业。而在深入到这个行业中,看到乃至亲身经历了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歧视,她内心想要改变社会现状的念头也越来越强烈。1964年,金斯伯格加入美国民权同盟,成为新泽西分部一名志愿律师。她后来受邀成为母校哥大法学院第一位享有终身教职的女性教授,也是基于在民权同盟时将关于性别歧视的“里德案”诉到最高法院并胜诉而赢得的声誉。1972年,金斯伯格与布兰达·费根一起创建美国民权同盟女权项目,开始专门接手性别平权的诉讼案。自此,

    为改变不平等现状和为少数人群争取权利的信念贯穿了金斯伯格的一生。

    马丁·金斯伯格在晚年的时候说:“我做的所有事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帮助鲁斯成就了她现在的事业”。的确,即使金斯伯格有无数常人难以企及的优秀特质,她的含蓄低调也无法让她坐上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位置。如果只是被动等待,她当时只能排在候选名单第二十五位。是马丁动员了自己的全部资源和人脉来为金斯伯格游说,确保克林顿总统知道有这样一位优秀的最高法院大法官候选人。金斯伯格自己也说:“马丁一直都是我最好的朋友”。马丁自己也是年入百万、声名显赫的税法律师,但他不介意做那个大法官背后的“第一先生”。金斯伯格总是工作繁忙的时候,马丁主动承担了很多照顾孩子和做家务的任务。他解释说:“因为我真的很不喜欢工作,而她总是在疯狂工作。现在这样的安排比较符合国家利益。”马丁曾在金斯伯格最初没有建立起信心的时候鼓励她。在她成功后默默站在她背后支持她。只有在马丁面前,金斯伯格才会表现出她的另一面。在被问到婚姻成功的问题时,金斯伯格总会说,那是因为马丁是个非常好的人。

    毫无疑问,金斯伯格非常优秀,但是如果没有马丁,她不会是今天的金斯伯格。

    恩爱的金斯伯格夫妇

    “声名狼藉”的金斯伯格

    金斯伯格是怎么变得“声名狼藉”的?因为她总是坚持自己心目中正义的信仰,长期以来反抗歧视和不平等、为少数群体争取利益,不理会那些批评和阻挠的声音,让那些保守党和反对派们很头痛。

    在最高法院中,由于铁杆保守派塞缪尔·阿利托大法官替换了退休的中立派大法官桑德拉·戴·奥康纳,使九人格局发生了变化。金斯伯格在2005年到2009年作为九人大法官中唯一的女性和少数自由派,不得不一再发表异见:

    在“冈萨雷斯诉卡哈特案”中,金斯伯格发表异见道:

    “女性能否充分发挥个人潜力与‘她们能否独立决定自己的生育计划’密切相关。一旦女性基本的堕胎权利受到质疑,女性‘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便危在旦夕。”

    在“莱德贝特诉固特异轮胎公司案”中,金斯伯格发表异见道:

    “该案中的多数大法官们不理解或不关心女性在职场中可能受到的但难以为人所知的薪酬歧视。”

    在“萨福德诉雷丁案”中,金斯伯格发表异见道:

    “他们(金斯伯格的男性大法官同事)从来都没有做过十三岁的小女孩。对女孩子来说,这是非常敏感的时期。我认为我的同事们,至少他们中的一些,不能理解这一点。”

    在“沃尔玛诉杜克斯案”中,金斯伯格发表异见道:

    “原告提交的证据,包括她们讲诉的个人经历,反映了沃尔玛充斥着性别偏见的公司文化。”

    在“科尔曼诉马里兰州上诉法院案”中,金斯伯格发表异见道:

    “《家庭医疗休假法》的目的是帮助女性平衡家庭与工作……而本院今日判决令人遗憾地削弱了该法案的效力。”

    在“万斯诉波尔州立大学案”中,金斯伯格发表异见道:

    “我院判决不仅忽视现实中的工作环境,而且危害了防止职场歧视的各种民权法案。”

    ……

    金斯伯格如此不遗余力地“抨击”自己的雇主和同事,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声名狼藉”事小,让她的粉丝们都不得不替她捏一把汗,而她自己仍然是特立独行。发表异见还不够,她还身体力行地主持了两场同性婚礼,使自己成为了

    有史以来第一位主持同性婚礼的最高法院大法官。

    “奥伯格菲尔诉霍奇案”的判词充分表达了金斯伯格的观点:

    “婚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结合,因为它代表了爱情、忠诚、奉献、牺牲和家庭的最高理想。通过缔结婚姻,一对伴侣就大于二人的简单加和。……

    婚姻所代表的爱情可以超越生死的边界。说同性恋者不尊重婚姻,那是对他们的最大误解。……他们希望不再被迫过着孤独的生活,被人类文明最古老的一项制度排除在外。他们要求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尊严。宪法赋予他们这一权利。

    象征性别多元化及平等权利的彩虹旗

    网红老太开启的新时代

    金斯伯格曾被人形容为“古板女学究作风”的法官。事实上,她只是工作态度认真严谨,而她所表达的观点却相当自由前卫,充满着人性关怀。在她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下,最高法院乃至整个美国民众的平权意识都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她为美国开启了一个权利意识觉醒的新时代。

    金斯伯格突然就红了。她成为了年青一代的精神标杆。而年青一代在她言传身教的激励下,也将继承她的信仰和理想,把创造更加平等美好的社会当作终身事业。《异见时刻》这本书的作者和译者就是他们的代表。他们积极传播自由平等的思想,探索和开拓这个时代,通过网络语言,用更新更快捷的方式告诉所有人:

    为这世界不平等发声的不只有金斯伯格一个,现在我们也来了。

  • 事件建筑

    作者:概念工场 发布时间:2014-08-04 14:20:51

    《S,M,L,XL》是迄今为止库哈斯最重要的一部集建筑设计与城市理论为一体的综合建筑文本。无论是从此书涉及的时间跨度(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还是从文本的丰富度(涵盖了建筑、人文、社会、政治、经济、城市等各领域信息),甚至是从文本自身的体量(1 300多页,如一部巨型辞典)来考量,将其称为一部“巨著”并不为过。

    此书甫一面世,即引起了建筑学界的强烈震动——它完全颠覆了传统建筑设计作品集和建筑理论文本固有的刻板、晦涩和过于专业化的印象,具有极强的可读性。表面上看,它使建筑的叙述变为一场思维的盛宴与图像的狂欢,但实质上却完全不影响其理念的严肃性和专业性。它不仅让建筑学界的专业人士为之动容,也同样吸引了普通大众的目光。时隔十余年后的今天,再度审视,它仍然不失前卫与深刻。它开启了建筑“砖头书”的先河,在其之后,同样类型的文本层出不穷,但是无论深度还是广度,后来者均未达到此书所创造的高度。

    库哈斯本人很早就认识到建筑师职业本身的局限性:在建筑这场“混乱的冒险之旅”中,建筑师永远摆脱不了职业的不连续性与随机性。[1](前言, 《S,M,L,XL》)从这层意义上说,《S,M,L,XL》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建筑表达方式”绝佳的参考案例。因此,笔者在本文试图抛开书中论述的建筑或者城市理论本体,而着重探究其文本的建构思路、策略与技巧。

      经过归纳,本文试图从文字、图像和叙事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文字策略:多样化与非常规

    1.多样化的文体

    《S,M,L,XL》厚达1 300多页的体量,并非专以图片进行堆砌,其中文字占了相当的比重(约30多万字),抽离出来约等于一部长篇小说的体量。如此海量的文本内容,又是关乎建筑的专业知识论述,如果采用建筑文本通常的写作策略,会显得极其冗长而乏味,而成为一本令人昏昏欲睡的“圈内书籍”。库哈斯早年的剧作及记者生涯,使他深谙“如何使文字变得有趣”的策略。《S,M,L,XL》的文字与建筑项目是结合在一起的,而表达方式则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各种类型的文体——小说、散文、评论、诗歌、日记、游记等等。库哈斯在前言中论述“镶嵌于项目之中的文字不是作为对于项目的评论,而是自足的情节”,这使其所有设计作品或者城市理论的叙述都具有强烈的叙事性特征——工程类的论述变成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或者“戏剧”。

    例如,在论述鹿特丹艺术美术馆的文章《盒子里的生活》(p431,)中,库哈斯以非常简短的几句话论述了场地的现状,而项目要解决的是“如何在四个不同高程的平台之间形成一个连续的回旋”的问题之后,就迅速带领读者进入了项目空间的观览体验——采用了诗歌与空间画面相结合的方式(图1):

    我曾经说,

    我不是一个历史主义者,

    等等,我们拥抱在一起。

    我们开心,很开心……

    我们做了什么?

    为什么我们如此高兴?

    继续等待,等待着……

    让我想一想,就快要想到了……

    再等等,既然我们如此愉悦……

    让我想一想,对了!

    是这些树!

    树?

    你不记得了么?我累了。

    你看到了什么?我什么也没看到。

    昨夜,这里黑压压的全是人,

    现在,这里满满地被绿叶所掩盖……

     

    在整个章节中,每页仅出现几句诗歌,如同两个人在对话,用以表述人物在空间中不同时间的体验,这种体验似乎是在描述建筑本身,又与对象保持了一定的距离,配合占满页面的建筑实景画面,迅速传达出一种对于空间效果的直接而暧昧的感受。全文没有采用一句建筑的专业术语,却使读者通过观览了解到建筑师如何采用建筑手段实现了最初提出的项目目标。

    再如,在论述法国国家图书馆竞标方案《空白的策略》(p602)的文章中,库哈斯完全采用日记的形式记录整个项目的发展与建筑概念生成的过程(图2):

    5月3日

    整个项目就像一个夸大妄想症者的痴梦:五个完全不同的图书馆,要容纳人类二战后生产的所有文字和图像,彼此之间又毫无联系,每一个都有其各自的读者和地址……主体功能需要25万平米的空间,其中有75%都是储藏空间——在一个本身就是巨大的历史博物馆的城市中……它是一个后意识形态时代的共产主义建筑么?

    5月10日

    我们将所有储藏空间集中于一个巨大的基座中,在裙楼里面设计了超过四公里长的流线。我们将五种不同形式的……嗯,图书馆置入其中:球形、方形、棍子支撑的、沉入台基的,等等……

    5月21日

    “创造差异”这个艰巨的任务,现在变成一种愉悦,也变得容易。形式只需要“被留出”,而不需要“被建立”。

    ……

    日记的形式,使读者获得了建筑师的“主观视角”,以一种非常日常化的方式,呈现了设计者在项目进行中所面对的困惑、压力和棘手的问题,并使读者了解到他怎样通过一步步探索和研究寻找到举重若轻的解决方式。我们随着库哈斯经历了项目由“不可能的任务”变为“可行而富有创意的解决”的几次心理起伏,对于项目理念和作者自我斗争过程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非常规的版式

    版式是指书内文字的字体、字号、排布风格等。通常,一本书内部各章节的文字排版、样式、字体等应当遵守相同的范式和规则,以体现整本书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而《S,M,L,XL》则反其道而行,其合作者——艺术家布鲁斯·毛在本书的版面设计上做了大胆的突破与尝试,将各章节的内容以完全差异化的排版和风格来表现——“样式”消失了。作者的考虑是完全合理的:如此巨大体量的书,如果通篇都采用同一种方式,则会显得乏味又缺乏可辨识性,“差异化”的结果是使读者的思维在不断地跳跃,意识到叙述内容的转化。

    整体来看,书中字体、字号的变化并非随机而为,而是与文本的内容形成直接的对应,往往提示了文章的类型和重要性。一般的项目设计的文字论述,会采用较为常规的字号和版式,而非常规的字号和版式一定对应于非常重要的理论或宣言。例如,《Bigness(大)》(p495)一章中的文字采用了非常夸张的大号字体,给人强烈的冲击力,并且字号的体型也与文章的标题形成了有趣的呼应;再比如《Generic City(通属城市)》(p1239)一篇,作为此书中核心的城市理论文章之一,采用了全页面满铺的版式,顶天立地,使读者在过目难忘的同时,也隐隐感觉到了“全球化的通属城市”所带来的那种均质、密集、无差别的气质;在《13000点,福冈住宅》(p81)中,作者用游记的形式记录了在日本设计时的经历和见闻,版面也成为了由大量短句组成的、如诗歌般的形式;在最后一章《Unraveling(展开,朱西奥图书馆竞赛)》(p1305)的论述中,为了表达“层与层之间形成连续的平滑界面”的概念,各页的文字本身也形成了一种“前后接续,源源不断”的形式(图3)。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全书的内容如果按照从前至后线性的观点来看,作者在正文的“主体叙述”之外,还并置了一部分“额外叙事”,额外叙事是按照英文字母A—Z顺序排布的一系列“关键词”,作者对其进行了简短的注解,此内容被处理成细长的版式,在页面的左端或者右端出现,构筑了一个与主体内容互为参照的“平行世界”。这部分内容看上去与主体似乎没有直接关系,却提供了对于建筑所处的外部环境的某种观察,并时不时与主体内容发生若即若离的关联。按照罗兰·巴特的定义,文本分为“可读文本”与“可写文本”两类。前者往往遵守被读者普遍期待的范式,是读者易于接近的文本,由人们所熟知的符码共同作用,相互补充,以产生统一的、自我定义的文本;而后者则是与读者期望相矛盾的文本,要求我们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以这种标准来看,《S,M,L,XL》明显属于后者。作者采用了大量具有多重指涉可能的文本混搭的行文方式,为读者构筑文章的意义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纵览全书,可以看出作者努力在一个相对常规的框架下,不断地、间隔式地嵌入新鲜的样式,以打破固定的阅读体验,1 300多页的内容,竟然做到了没有任何两篇相邻的文章采用相同的表述方式,实在令人称奇。

     

    二、图像策略:雅俗并置

    “图像”可以说是建筑师的核心语言手段,往往借助图像本身即可传达出足量的信息,在《S,M,L,XL》中,图像在构建整个文本意义的表述体系中,也同样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图像的表达虽然以不同尺度、不同形式出现,却几乎贯穿了整个文本的始终。

    建筑学通常采用的图像,不外乎建筑表现图、模型照片、平立剖图纸、分析图解以及与项目相关的参考图片等。我们仔细研究《S,M,L,XL》可以发现,以上几类图片在此书中的比重与通常的建筑文本有明显区别:建筑表现图——几乎没有;模型照片——大量;平立剖图纸——常规数量;分析图纸——大量,参考图片——超量。可以看出,作者(建筑师)本人最感兴趣的是建筑的分析(理性生成)、模型和建成物照片(实体呈现),及参考图片(外延信息)。库哈斯对于分析与实体的关注我们都比较熟悉,这与他本人一贯强调的“基于研究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而最特别的,也是笔者最感兴趣的是最后一点——超量的参考图片的运用。

    库哈斯对于图片的选择非常多元:既有象征各类意识形态的领导人的照片(如荷兰女王、列宁、邓小平);也有提示设计或者城市理念的各种生活场景(如法国图书馆竞赛中拿着玻璃瓶的妇女、《大》中充满雕塑感和力量感的男人体、《盒子里的生活》中的交通事故照片等);甚至还有日本色情片中的画面(如《福冈住宅》和《空白的策略》)……可谓从极高雅、正式到极低俗、粗糙均有,使人在初看之下很难明白作者的动机。很多图片表面上与所叙述的主体似乎并无关联,但是若仔细对照上下文语境,却能发现这些图片其实往往巧妙地传达了建筑的理念,甚至传递了远大于建筑本身的含义。我们尝试以一些案例进行说明。

    在《海难》(p257)一篇中,库哈斯论述了柏林弗莱德里希大街住宅设计的过程。“柏林墙”一直是建筑师本人最感兴趣的研究案例之一,他曾在求学期间专门对其进行过一次深入研究,并撰写文章论述“意识形态的界面”的问题。项目基地就坐落于昔日的查理检查站旧址,作者用线描的轴测图展示基地的全貌,并用一道浓重的黑色标示出当年柏林墙所在的位置。这张图不仅具有建筑学的意义,而且还具有强烈的对于东、西柏林分治时期两德的隔阂的暗示。库哈斯在检查站边上设立的一系列院墙组成的低层住宅,明显是对于柏林历史的某种回应。值得注意的是,在一系列的建筑图纸中,突然有一张列宁在弥留之际躺在病床上双目紧闭的照片,他身边的两个医生神色黯然。很明显,这张照片暗示了德国“意识形态纷争”的终结,在视觉上和思想上,都对读者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在全书的末页,库哈斯用一个跨页的版面放了“邓小平站在以深圳为背景的巨幅海报之前”的照片(图4),这是从一份英文报纸上直接扫描的图片,旁边配有的文字说明是“北京市民站在纪念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的海报前,表达敬仰之情”。这幅图景无疑最好地传达了库哈斯的意图:深圳这个城市,正是“通属城市”的最典型代表,一个在资本聚集的力量下速生的城市,同时又是一个在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市场化实践的实体成果,具有城市学和社会学的双重意义,它是对于“通属”理论最直接的诠释。同时,全书以这张照片结尾,也提示了建筑师的下一个主要研究对象——中国的珠三角地区,以及其后《大跃进》的诞生。

    以上是作者运用“高雅”和“正式”图片的方式。

    我们再看看相反的案例。有学者评论库哈斯具有“文化顽童”般的面貌,这的确是事实。与费里尼的电影一样,库哈斯本人常常采用反讽和戏谑的手法来传达其建筑理念,故意借用一些低俗的手段对于社会和政治进行某种调侃——同时也常常调侃他自己。再以法国国家图书馆竞赛的案例来看,这篇文章的标题叫作《空白的策略》,而标题下作为背景的图片则让人咂舌:这明显是一张色情图片,一个女人的手正在抚摸男人的敏感部位,“关键部位”则被黑色色块遮住而显得不那么露骨。作者为什么要放这种照片?结合图片看看标题,我们不禁恍然大悟,进而会心一笑——把敏感部位遮住,色情图片就不再色情,可以出版,这不就是一种“空白的策略”么?而作者真正想说的,是在该图书馆的设计中尝试“将多个公共空间从储藏库组成的巨大敦实体量中空出”的策略,这是一种对于通常建筑“建立”观念的反向操作,是由“加法”至“减法”的转变。文首的那张图片,虽然有些低俗,但是却达到了一个重要的目的:使人对于建筑的概念“空白”印象深刻。类似的案例还有在《福冈住宅》项目中,除了日本和服、艺妓和餐食的场景(图5),还大量地采用了日本色情电影和漫画的图片,这也是建筑师本人对于日本文化的某种理解。

    有时候,我们对于“文化策略”的理解有些狭隘,有些拘谨,使我们在表述上总是显得有些僵化而单调,看看《S,M,L,XL》中对于图片的使用,也许我们没有必要整天“端着”,适度放轻松一些,有时候反而可以收获幽默和生动的效果。

     

    三、叙事策略:电影化表达

    如何让一个故事说得更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这需要高超的叙事技巧。库哈斯在从事建筑业之前,曾经做过电影编剧,甚至还拍过两部短片。我们并不知道这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身为荷兰电影学院院长的父亲的影响,但是他本人确实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过对于电影的强烈兴趣。从他在《S,M,L,XL》的多篇文章的表达方式中,我们都看到了电影化的技巧,比如结构、镜头语言、情绪酝酿等。这种电影思维的表达,让他的建筑叙事方式变得异常丰富。

    1.蒙太奇

    在表述为鹿特丹博物馆公园所做的三个设计《新鹿特丹》(p400)一文中,库哈斯大量使用了蒙太奇的手法——不停地在不同的时空之间进行切换和连接——来讲故事。画面中首先呈现的是从低空拍摄的鹿特丹北部城市的远景镜头,紧接着切换到一个男人跪在地上往一圈瓶子里倒水的画面,然后下一页则出现了第一个设计——建筑博物馆模型的垂直俯拍画面,接着是平面图与文字交替出现以展示功能布局及设计理念,再接下来又忽然切换至博物馆模型的近景,下一组画面则是博物馆设计立面非常细致的几个大特写,最后终止于包含场地的建筑总平面图。在此过程中,如果我们逐一分析其使用的镜头手法,则依次是:大远景——特写——全景——中景——近景——大特写——全景。这种在不同景别之间的非常规的切换和跳跃式剪接,使整个观看经验处于一种跌宕起伏的氛围中,非常接近于戈达尔的电影手法,并且,在主体表述的过程中突然插入艺术照片、剪报、广告招贴等,用一些与镜头无关的内容打断叙事,这种夹叙夹议的方法也明显源自法国新浪潮的影响。观众观看的体验不再是单纯、被动的接受,而是必须不断调动各种记忆和知识储备,以思考各种象征、隐喻的弦外之音。

    再看第二个和第三个设计:博物馆公园和艺术博物馆。关于博物馆公园,库哈斯仅仅用了两张蜡笔效果的画来表达公园建成后置身内部的梦幻感受,就迅速过渡到第三个主体——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对于不同主体分配不同的表述比例,显示了作者掌控整体叙事节奏的能力)。在这个设计秀中,作者遵循了较为正常的表述逻辑:先从概念草图入手,接下来是人视角度的建筑远景,再过渡到外部空间的全景和近景,最后用一系列特写展示建筑的内外空间。在这一部分,虽然镜头语言采用了常规的方式,但是作者又故意不断地使用倾斜构图、出画入画的方式构建了一种强烈的“手持摄影”效果,仿佛是一个观众拿着摄像机在顺着建筑的内外坡道不断进进出出、左顾右盼所得到的体验。

    这三个建筑位于同一片场地内,彼此近邻,作者使用了三种完全不同的手法进行展现,使观览成为一种“眼睛的冒险”,同样达到了令人过目不忘的效果。

    2.长镜头

    而在描述另一个项目“巴黎拉维莱特公园规划”的文章《没有物质的拥挤》中,库哈斯则采用了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除了第一个场景是整个基地的鸟瞰全景图之外,接下来所有的场景均采用中景镜头来表现,仿佛摄影机始终保持与建筑模型不变的距离,缓缓扫过整个场地(图6)。这如同安东尼奥尼式的长镜头——画面中不再有剧烈的情感变动,而是始终用一种冷静的旁观态度注视着一切。按照巴赞的理论,长镜头的本质是“真实”,最擅长表达“不同动作主体在同一时空中出现的集合”,那么,库哈斯选择用这种方式来描述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显然是最恰当不过的:他的设计就是将不同程式以点阵的方式置入被划分成一系列水平条带的基地中,也就是他所说的“没有物质的拥挤”,这需要对于相邻物体的变化进行持续而平等的观察。

    因此,选择哪一种方式进行表述,完全取决于所表达对象自身的特点和论述的需求。库哈斯针对不同的项目精心设计了差异化的视角和叙事结构,使整个文本聚合在一起如同一部部精彩短片的合集。

     

    结语

    中国建筑师时常面临的困境是建筑理念传达的艰难——无论是向业主还是大众。从设计实践的层面来看,我们常常抱怨他们“不懂建筑”,以至于自己的想法很多时候得不到理解,但是却很少反思自己的表述方式是否存在问题;从设计作为一门专业的普及角度来看,我们缺乏与大众对话的有效手段,如果说一个国家建筑水平的提升需要全民对于建筑的认知能达到相当的审美层次的话,那么,建筑师如何将建筑观念以让大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普及则成了当务之急。《S,M,L,XL》在建筑文本历史上是一次突破,其本质是建筑观念的变革。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也许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对于“建筑表述”的全新理解。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8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一星好评(520+)
  • 博大精深(610+)
  • 好评(112+)
  • 不亏(461+)
  • 傻瓜式服务(520+)
  • 小说多(598+)
  • 快捷(598+)
  • 实惠(635+)
  • 好评多(126+)
  • 内容完整(600+)
  • 差评(626+)
  • 无颠倒(282+)
  • 图文清晰(462+)

下载评价

  • 网友 菱***兰: ( 2024-12-30 13:43:38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相***儿: ( 2024-12-29 11:00:41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沈***松: ( 2024-12-19 03:07:34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养***秋: ( 2024-12-24 17:48:30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丁***菱: ( 2024-12-29 07:28:15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焦***山: ( 2025-01-01 17:16:16 )

    不错。。。。。

  • 网友 辛***玮: ( 2024-12-24 02:47:35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温***欣: ( 2025-01-09 01:46:03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利***巧: ( 2024-12-22 13:02:29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马***偲: ( 2024-12-26 09:51:18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谢***灵: ( 2024-12-28 18:20:24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芮***枫: ( 2024-12-13 13:10:16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陈***秋: ( 2025-01-07 11:50:44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国***舒: ( 2025-01-08 12:48:09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后***之: ( 2025-01-04 23:18:34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