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实务(第二版)(新编21世纪远程教育精品教材·新闻与传播学系列)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新媒体实务(第二版)(新编21世纪远程教育精品教材·新闻与传播学系列)精美图片
》新媒体实务(第二版)(新编21世纪远程教育精品教材·新闻与传播学系列)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新媒体实务(第二版)(新编21世纪远程教育精品教材·新闻与传播学系列)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300290539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220
  • 价格:暂无价格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28:01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新媒体的相关背景知识切入,系统地为读者梳理了融合报道、营销传播、管理运营、商业模式构建和危机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基本上覆盖了新媒体实务的核心领域,从而使读者可以迅速掌握新媒体的重点知识。全书在进行理论介绍的过程中力求将经典理论与新媒体领域的前沿发展、创新性观点加以有机整合,同时力求语言表述简明生动、理论阐述详细透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内容。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本书从新媒体的相关背景知识切入,系统地为读者梳理了融合报道、营销传播、管理运营、商业模式构建和危机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基本上覆盖了新媒体实务的核心领域,从而使读者可以迅速掌握新媒体的重点知识。全书在进行理论介绍的过程中力求将经典理论与新媒体领域的前沿发展、创新性观点加以有机整合,同时力求语言表述简明生动、理论阐述详细透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猫觅 发布时间:2021-11-30 00:42:29

    女性藏书票那一篇,就不咸不淡的,求生欲奇强。“很多女性藏书票所有者宣告,女性有一种经常被人诟病的美德-缺乏经济能力。女性们通常会讲丈夫的藏书票作为自己的藏书票。”这一篇就没有其他写男人的藏书票的部分好。就英国英语写中文总有一种高高在上端着的感觉,翻译成中文,有些部分就不是人话了。

  • 作者:程小七米 发布时间:2021-09-05 23:20:06

    本书对于小白我来说,有知识普及之功用,使明白了新媒体营销的基本知识,都是有套路的,感觉将来不会被忽悠了。与时俱进,深入浅出,值得一读。

  • 作者:Restart plan 发布时间:2023-01-25 15:32:39

    2023年寒假参加读书会看完一本,理论性强,实践性欠缺一些

  • 作者:趙臟藏 发布时间:2011-11-30 20:39:51

    小朋友的情感简单儿纯粹 在战争的年代快乐永远是短暂的 布罗诺一定是最年轻的探险者 和平。

  • 作者:迟与缓 发布时间:2018-08-13 16:30:55

    点子本身很吸引人,能想出来就很棒,可惜设定还不圆满,也不知弃坑《Another 2001》的绫辻老师以后会不会填。不知道有没有灵异推理这个分类,不过我个人并不反感混入超自然元素,前提是别让灵异背锅且推理部分能够自圆其说,像石持浅海的短篇《停在三楼》就能接受。提示基本上都抓到了,唯独没发现“其他班级没有副班主任”的线索,可能我看的还是不够仔细。盛夏的最后一阵风,最后一场冒险,与十五岁的道别,尽管很残酷,也可以看作是上天赐予榊原与重要之人“重逢”的“礼物”。

    又,虽然多半是我想多了,但“恒一”这个名字是否蕴含着“永恒的唯一”这层意思,是一个男人对亡妻款款深情的证明呢?

  • 作者:云雀料理 发布时间:2021-08-21 00:39:36

    考研参考书


深度书评:

  • 来自有序的有序

    作者:绯村拔刀斋 发布时间:2020-01-20 14:21:15

    迁徙的动物是如何找到远在万里的家的?微小的光子是如果被植物捕捉并实现超高效光合作用的?人类的DNA为什么可以实现高精度的复制?人类的意识如何产生,甚至生命是如何起源的?这些困扰科学家多年的问题看起来无一不是高深莫测,他们之间看起来却是风马牛不相及。然而,«神秘的量子生命»这本书却给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答案,这些现象均源自生命体中的量子力学现象。

    生物学,其实只是一种应用化学,而化学又是一种应用物理学。因此,当你非要刨根问底时,所有的事物,包括我们和其他生物,都是物理学而已!这正是许多科学家所支持的论点,他们认为量子力学必须深层次地参与到生物学中,但他们同时也认为量子力学在生物学中的角色是无足轻重的。这些科学家想表达的观点是:因为量子力学的规则描述了原子的行为,而生物学毫无疑问地包含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那么量子力学的规则在生物学最微观的层面一定也适用--不过也仅仅在这些最微观的层面适用,而在对生命至关重要的一些宏观过程中,量子力学只有很少的作用或是根本就没有作用。

    那是什么力量在物理实验室之外使量子行为消失了呢?答案与粒子的排列方式及其在大型宏观物体中的运动方式有关。原子与分子倾向于在非生命固体内随机地散布及无规则地振动;在液体与气体中,由于热的关系,它们也会持续地随机运动。这些随机的因素--散布、振动与运动--导致粒子波浪式的量子性质迅速消失。因此,其实是一个物体的所有量子成分的整体行为,共同完成了对所有成分的“量子测量”,也因此让我们周围的世界看起来变得正常。然而,量子生命学奠基人薛定谔认为,生命是量子的,生命的秩序属于“来自有序的有序”。数量相对较少却高度有序的一些粒子或者量子现象,能对整个生命体造成巨大的影响,这正是约尔旦所说的“放大效应”。

    在«神秘的量子生命»中,作者用量子特有的相干性、叠加态、隧穿和纠缠态现象,对那些困恼我们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解释,通过对生命科学以及量子力学的科普,并结合量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和最新研究进展,让我们普通人也能进入量子生物学这个最前沿科学的殿堂。然而,量子生物学毕竟属于前沿新兴科学,其理论很多仅仅是猜想,将那些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如微观粒子穿越能量壁垒,超级高效的能力用量子力学来解释,但其理论是不完备的,有的看起来合情合理,有的却感觉牵强附会,甚至被很多科学家所嘲笑,用来证明理论的案例和实验结果,也更多的是个案,并没有形成范式形式的证据链条。但是,作为宇宙“终极解释”之一的量子力学,为什么不能用来解释宇宙的奇迹--生命呢?

  • 一些笔记

    作者:wizard 发布时间:2010-10-20 21:47:36

    如果你觉得这个笔记很难懂,那是因为这本书真的很难懂。

    第一章 序幕:幻觉如何可能

    缸中之脑的思想实验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如何确认我们所感受到的外界是真实的,而不是某种模拟出的虚幻感觉?

    由于我们与所感受到的外界存在互动,外界会随着我们意识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回应。考虑到这可能产生数量极大的分支,对其的计算远远超出了人力所能达到的程度,因此可以认为,外界的一切不可能是被模拟出的。

    人的视觉系统不能简单的被解释为一个完全由“数据驱动”的过程或“自下而上”的过程,在最高层次上,它还需要经过几轮“由期望来驱动”的假说检验。这一过程一边是由中枢产生的期望,一边是由外围产生的确认(与否认)信息。首先是外围系统做出一定数量的预处理,然后通过若干轮“生成假说—确认与否“的过程产生出最终的感觉。

    这种解释方法可用来说明幻觉的产生,如果上述系统的中枢部分可以正常产生期望,而外围部分陷入随机的、无秩序的确认和否认过程,那么就会产生幻觉。这种幻觉的内容往往会反映了当事人内心深处的关切。

    第二章 解释意识

    二元论认为,心智不同于大脑,它不是由普通物质组成,而是由某种其他的特别材料组成。但这种二元论目前不占主流,现在的主导观念是物质主义,即只存在一种东西,也就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物质,心智不过是一种物质现象。

    第三章 访问现象学公园

    现象可分为三部分:(1)对外部世界的经验;(2)对纯内在世界的经验;(3)对情绪与感受的经验。

    第四章 现象学的方法

    在较早时候,如笛卡尔、洛克、贝克莱、休谟等人都是采用内省的方法来观察自己内心的感受并将之描述出来,并且相信这些描述的读者将会与他们有类似的感受。但这种方法现在已遭到质疑,事实上当我们自以为在“观察”时,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推理”来处理外界输入的材料。这种所谓的共同内省就如同盲人摸象一样,会产生许多偏差。

    代之而起的行为主义倡导第三人称视角,它避免推测在人的心智中发生了什么,只有“从外部”收集到的事实才可算作数据。

    第五章 多重草稿 vs 笛卡尔剧场

    “笛卡尔剧场”的模型认为,所有的外界输入在经过处理后都汇聚到大脑中的某一固定位置,此后才会“呈现”在意识中,意识的产生有明显的次序,即该输入到达这固定一位置的次序。

    所有引发具体行动的输出也都从该固定位置发出。

    “多重草稿”模型认为,各种各样的知觉(其实就是各种各样的思想或心智活动)之所以发生,靠的是平行的、多轨道的、对感觉输入的诠释与细化过程。进入神经系统的信息处在连续的编辑修改过程,这一过程同时在许多地方进行,但没有哪个地方是为了将处理结果储存在意识中而必须经过的,事实上很多处理结果是否能够最终出现于意识中,要依赖于其它地方的一些信息,这完全是非线性序列。

    奥威尔式的记忆修改:大脑中被插入一些不曾发生的记忆

    斯大林式的记忆修改:大脑的记忆被篡改或消除

    举例:某一时刻面前经过一个不戴眼镜的长发女人,一秒之后,一个稍早的处于底层记忆的短发戴眼镜女人的形象污染了这一记忆,使得当事人认为自己见到了一个戴眼镜的女人。

    关于这一事例,奥威尔式的记忆修改模式可解释为,大脑最初产生了对不戴眼镜女人的印象,但之后被删除并重新修改为戴眼镜女人;斯大林式的记忆修改模式可解释为,在大脑产生对视觉刺激的意识之前,这一形象就被修改为戴眼镜女人,意识从产生之初起就是不真实的。

    试图区分这两种模式何者正确是没有意义的,那表示仍然认为意识的产生与一个明确的节点相联系,进而试图确认最初越过这一节点的是不戴眼镜的女人形象还是戴眼镜的女人形象。

    第六章 时间与经验

    外界的输入在大脑中会产生怎样的意识,这并不是一个确定的问题。它会受到其它输入的影响,例如后续输入。

    举例:如果一个短暂闪现的实心圆盘信号后又出现一个较大的圆环信号,那么观察者会认为实际出现的只有一个圆环,开始的实心圆盘最终不会出现在意识中。在这里,可以认为实心圆盘信号进入大脑后,如果没有后续输入,它会产生一个关于实心圆盘的意识,但由于后续紧接着产生了一个圆环信号,那么最开始这个实心圆盘的信号会被压制或融合入后续新的信号。

    大脑在处理输入信号时,往往会存在一个时间上的限制,如果不能在此限制内完成处理,那么大脑将会抛弃或者简化处理此一信号,例如将其与后续信号合并。

    利贝的实验表明,如果对一个人同时施加两个刺激,一个是用电脉冲刺激其左手,一个是直接刺激其左脑皮层(会产生右手受电击的感觉),但是左手受电击的感觉要先于右手。

    在左手接受到外界刺激时,在很短的时间(10-20毫秒)内大脑皮层会产生一个”定时信号”(初级诱发电位),然后需要经过长达500毫秒的时间,才会达到“神经元充分状态”从而产生被电击的意识,但在产生这一意识时,如果存在“定时信号”,大脑会自动利用其“回指”时间,使得左手受到刺激的意识早于右手受到的刺激,因为左脑皮层受到的刺激并未产生定时信号。

    利贝的实验尚未得到有效验证和认可。

    丘奇兰德的实验指出,如果让受试在意识到自己被电击后立刻说出来,那么从皮肤刺激到发声之间只有300多毫秒的间隔,从而他认为“神经元充分状态”最多只需要200毫秒的时间。

    利贝对此的回应是,受试不需要在意识到自己被电击后才发声,这一发声很可能是无意识的,早于受试意识到自己被电击。

    “一个自发的意志行为在大脑的发动是无意识的开始的”。

    第七章 意识的演化

    最初的意识:寻找有利、回避不利、忽略中立。

    需要一个神经系统去控制自身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活动,要能够追踪甚至预测环境。

    一些对外界的定向反应逐渐被固化至神经系统内部,具有好的固化结构的生物体更容易产生更多存活的后代,获得更大的传播。

    依靠遗传特性而传播的生物体功能往往是固化在生物体内的,它可以对固定的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但生物体逐渐还发展出了“学习能力”,即在一定程度上重新设计自己,以面对变动无序的外界。

    鲍德温效应:如果允许个体有可变的机会,可以自行去寻找更好的“计策”,那么更接近、更容易发现好“计策”的生物体就更容易存活下来并繁衍后代。这些后代并不能遗传得到好“计策”,但它们越来越容易去接近好“计策”。

    人类大脑进化至不仅可以表征现实世界中的某些现象、事物,还可以表征一些组合的、后天学习得来的概念。

    早期原始人之间通过语言进行沟通,向他人提问并获得帮助。但某时原始人发现语言同样可以刺激自己的大脑,去寻找特定的信息,这些信息处于大脑中其它区域,本来无法和正在寻找问题的大脑区域相互连通起来。

    声音的刺激只是一种沟通大脑不同区域的途径,人类会发展出多种刺激方式以达到这种沟通。其中有些成为了神秘的仪式。

    弥母是一个文化传递的单位或一个模仿单位,它在人的大脑之间传播,并且同样寻求自身的复制,在弥母之间也存在着演化与竞争。弥母在演化过程中可能为大脑的基础机制带来显著的设计改善,且其速度远高于遗传以及鲍德温效应

    所有这三个媒介:遗传演化、表型的可塑造性以及弥母演化,都对人的意识设计有贡献。

    知识只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但并不完全为人所有,或者说,并不总是能在需要的时候浮现在人的意识之中。为了促进提取知识的能力,往往需要训练以及一些特别的方式、例如自言自语、对自己作画。

    第八章 词语如何用我们做事

    如果我们不承认在大脑中存在一个“核心赋义者”,那么如何解释言语的产生?

    通过对言语中重音的观察,可以推断出,这个系统存在一定的前瞻能力,它并不是一个每次只处理一个词的串行系统。

    一种官僚体制的模型认为,在大脑中先产生一个模糊的说话的意图,然后该意图逐步细化,直至产生明确语句并发音。就像一个官僚层级系统一样,每一上级向下级发号施令。

    群魔混战模型认为,在大脑中会产生大量的、或有意义或无意义的言语,在竞争中产生了胜利者并被发音。

    作者认为,在语言生成中,必定包含着群魔混战的模型——机会主义的、并行的、演化的过程。

    一些现象:

    弗洛伊德认为那些既非随机又非毫无意义的口误存在着深层的意义,它们是被无意识的、有所意图的插入到话语结构中的,间接或部分满足了讲话者受到压抑的交流目标。

    很多时候,我们是通过反思我们发现自己在说什么,才发现自己想的是什么。这说明在言语形成时我们还没有明确的意识。

    失语症、虚谈、幻听等病症表明,有些时候语言过程不需要任何“核心赋义者”就能够发动。

    第九章 人类心智之架构

    总结:

    不存在单一确定的“意识流”,因为不存在中央总部或笛卡尔剧场。相反,存在的是多重渠道,各种特化回路在这些渠道中以一种并行的、群魔混战的方式去各自行事,并制造出多重草稿。大多数草稿片段只是中间过程的暂时角色,但也有些草稿上升为更高级的功能角色。

    基本的特化回路是我们的动物遗产的一部分,它们的产生是为了实现一些动物的基本能力,而不是专门针对人的行为。

    当不同的“小妖”之间存在矛盾时,大脑需要通过“部署”合适的力量来处理争论。对于那些不存在重要竞争的简单或过度学习的任务,可以按惯例执行,无需引入额外力量,因此是无意识进行的;但是当某个任务比较困难或令人不快时,它就要求集中注意力,这往往需要一些“我们”的帮助,例如自我警惕、各种记忆窍门、复述、自言自语等。

    第十章 展示与讲述

    人类视觉系统运行的模式,不只是靠给自己显示真实的、外部的图像,而且还靠给自己显示设计因人而异的、内在的虚拟图像或图表式的数据表征,后者适合作为原材料提供给视觉处理机制的某个或某些后来阶段。

    之所以画出眼前的一朵玫瑰,或者复制一幅图画很难,是因为为了做到这些,人们必须辨别或区分一些纯粹空间的特性,但这些特性往往只是以报告的形式在大脑中做出总结,而不是供大脑仔细解读。

    意象可以帮助我们“看到模式”或“提醒我们”原本会忘掉的细节,这利用了视觉的模式识别机制,其信息处理要求很惊人,很难使高度图式化的图表在我们的头脑中保持稳定。不同的视觉处理者利用的策略会有个体差异。

    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接触到的不同领域的抽象结构都会不同程度的被心智吸收,并可能影响到其它不相干的区域。这其中最普遍最有力的一种结构就是我们的母语。

    供我们使用的词汇不仅影响我们跟他人说话的方式,而且还影响我们跟自己说话的方式。并且存在于句子中的强制结构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思维结构。

    第十一章 废除证人保护计划

    盲点:视网膜上存在一个区域,无法感知外界视觉刺激,但通常人们在单眼睁开的情况下也不会察觉到这一盲点

    盲视:由于从视神经向大脑传播视觉信息的通路上出现缺陷,导致人的视力受损,常见的情况是一侧视觉皮层全部受损,导致与之相对的半侧视野丧失。但具有这种缺陷的人在某种情况下仍然能够感受到外界视觉信号。

    对盲视的人而言,当视觉信号出现在他们的暗点区域内时,在外界人员的提问下,他们往往能够以超出随机猜测的正确率来回答一些关于形状、方向以及光的出现或消失等方面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当实验员提出问题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盲视现象。

    对比癔病性盲人,他们在生理上观测不到任何异常,但他们声称自己失明,而在接受盲视测试时他们往往会给出比随机猜测更差的正确率,这表明他们的确在以某种方式利用自己的视觉信号,而且不同的是,他们不需要得到实验人员的提示或暗示。

    人的反应策略分两种,有意识思想控制的策略和“盲目的、机械的”过程控制的策略。后者更像是“身体的”策略,是不经过意识,也难以控制的,前者则是我们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策略,可以对之调整或更改。

    对盲视患者来说,可以通过训练,将他们对外界视觉刺激的反应策略类型由前者改为后者,使得他们能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对外界视觉刺激做出反应。

    用一个摄像头产生低分辨率(16X16或20X20)的信号并传递到一个同样规模的电子式或机械振动的麻刺器网栅,网栅捆绑在受试的身体上。只需几小时,受试就能够根据网栅的刺激来感知到外界的物体甚至人的面相,还能够感知到物体的连续运动。但这种设备并不能产生正常视觉的所有效果,部分应归因于设备的低分辨率。

    可以猜测,盲视受试同样也是由于从盲区中能够收集到的信息太少,从而仅能够完成一些分辨形状、方向等简单行为。

    对于在视网膜中呈现的图像,并不会自动的进入意识。很常见的情况就是我们正在寻找的物品就在我们视野之中,但却视而不见,只有当“发现”它之后,今后就可以随时“意识”到它。

    对盲点区域来说,人们会自动忽视它的原因并不是由于自动向其填充周边区域的图案,而只是简单的通过为其贴上一个“标签”而忽视了它,只有当从其它途径获得了与之矛盾的信息时,大脑才会进一步去调查它。

    “填充”观念的根本缺陷在于,在大脑正在忽视一些东西的时候,它却以为大脑是在提供一些东西。事实上,“我们对连续性的感受,来自我们对绝大多数种类的变化惊人的不敏感,而不是来自任何真切的知觉状态”。

    当集中注意观察视域中的某一部分时,其它部分发生的新奇或重要的变动会迅速的被传递到视觉系统并得到重视。但是实验表明,当眼睛在扫视中飞速移动时,由于传递的变动信息太多以至于大脑完全忽视了它们——不是关闭外界的输入,而是忽视。

    第12章 感质的非质化

    感质是一个概念,是一种存在于人体内的物质或性质,用于感受外界,例如颜色。但是,既然一台机器也可以辨别出两种颜色的不同,没有理由认为人类一定需要借助于感质才能识别颜色。

    并不存在一种简单的、不分离的表面性质,使得具有该性质的所有表面且只有这种表面,才是红色的。

    一种羟基硫代尿素在四分之一的人尝起来是苦的,其余的人则尝不出味道。假设通过基因的改造或进化去除了前四分之一人的基因,那么羟基硫代尿素就会被认为是一种无味物质,而假设如果去除了后四分之三人的基因,它就会被认为是一种苦味的物质。这种物质始终不会变化,但它的味道却取决于人类。

    同样,假设人类全体都是红绿色盲,那么所有的红色和绿色物体都会具有同样的一种新颜色,如果此时有一个非红绿色盲的人出现,他就会将这种颜色细分为两种。而事实上在我们看来是同一绿色的物体,在其它某些物种看来却很自然的被分为更多种颜色。

    一组具有相同的第一性的物质可以被赋予一个共享的第二性的(感)质,即在一群正常的观察者中产生一种共同效应。这种第二性的质不能摆脱与观察者之间的联系,但这一联系有强有弱。例如“可爱”与“可疑”这两种第二性的质,虽然都依赖于观察者,但前者的依赖性显然要低于后者。

    所谓感质,其实是一个虚假的概念,它并不存在于人体内,它只是各种倾向的综合体,包括一切天生的和学到的联结,以及由某种特殊的方式触发的反应的倾向。

    但感质的支持者认为存在一种可能,即倾向性经过适应后可以恢复正常,而感质仍然保持颠倒,从而证明感质独立于倾向性。例如,假设一个人的眼部被做了手术,他接收红绿两种颜色的神经元被颠倒,此时他的倾向性与感质都产生了颠倒,但有可能通过手术或适应性调整,他对红绿两色的倾向性(反应)重新恢复正常,而他此时对红绿两色的感受仍然是颠倒的。

    但这需要适应发生在后经验时段,即在意识接收到颠倒的红绿信号之后,倾向性再次被调整适应并恢复正常,而此时感质就仍然保持颠倒。如果适应发生在前经验阶段,那么意识将接收到正常的红绿信号,那么倾向性和感质都将维持正常。

    这种假设的问题在于,它需要“笛卡尔剧场”的支持,而事实上不存在明显的前经验与后经验的分野,倾向性的产生是基于多重草稿模型的。

    存在两种副现象的定义,一种认为它不会对外界事物造成任何结果,事实上,这也就导致它无法以任何手段证明自身存在;另一种认为它是某种物理过程的结果,同时也会导致物理性的结果,但是是非功能性的。

    如果把感质视为大脑活动的一种副现象,那么只有从后一种定义上去解释它,感质才是有意义的,但这种感质不会对物质论构成挑战。

    第13章 自我的实在

    我们进行自卫、自控和自我界定的基本策略,不是像动物那样结网、筑坝,而是讲故事。更具体的说,是编造和控制我们向他人以及向自己讲述我们是谁的故事。与专职作家不同的是,我们不是在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讲故事。事实上,不是我们在编造故事,而是故事在编造我们。

    患有多重人格障碍症的患者几乎无一例外在幼年时都遭受过严重的虐待,他们在绝望中不得不重新绘制自我的边界以保存自己,让那些痛苦发生在某个别的更能够抵御这些痛苦的自我身上。

    正如生物的进化总是渐进性的那样,自我也不应该只有“全部”和“零”两种状态。从数百万年前不存在自我的环境中发展到现在,自我不会是一个突然从无到有产生的事物。多重人格障碍症为此提供了另一例证。

    第14章 想象意识

    塞尔的中文屋子思想实验展示了一台能够完成图灵测试、理解并回答中文问题的机器,解释这种机器的标准回答是所谓的“系统回应”,即在这个机器里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小程序、脚本以及各种知识,他们像第9章中的“小妖”那样彼此竞争对输入问题的回答。拒绝把这些小程序的累积视为“意识”是不公正的,因为我们必须承认,真正的理解正是靠一种由大量亚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构成的过程,其中每个亚系统都不能自行产生理解。正如考虑我们的大脑,每一小片的大脑切片都不能产生理解,但它们的联合却构成了理解。

    判断人具有意识的依据是人可以生成一段文本,并据此生成一个异现象学世界。意识并不是一种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东西,它存在着范围、多样性等方面的区别。语言对于意识的有无具有重要作用,很难相信一种缺乏语言的生物会具有完整的意识。

    进行推理的动物也最有可能是具有受苦能力的动物,而受苦能力是这样一种功能,它拥有系统表达的、范围广泛的、识别力高的欲望、预期和其它复杂的心智状态。

    只有从无意识事件出发来解释有意识事件的理论,才能解释意识,正如从不是生命的东西出发来解释生命。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6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9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差评(449+)
  • 无盗版(471+)
  • azw3(620+)
  • 体验还行(443+)
  • 引人入胜(509+)
  • 好评(605+)
  • 下载速度快(98+)
  • 图书多(176+)
  • 值得购买(138+)
  • 好评多(267+)
  • 快捷(325+)
  • 种类多(516+)
  • 四星好评(304+)

下载评价

  • 网友 谢***灵: ( 2024-12-18 11:09:47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苍***如: ( 2025-01-03 00:25:06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薛***玉: ( 2025-01-07 23:30:44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屠***好: ( 2025-01-07 14:05:47 )

    还行吧。

  • 网友 郗***兰: ( 2025-01-06 02:27:01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沈***松: ( 2024-12-31 04:54:31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习***蓉: ( 2024-12-20 15:36:31 )

    品相完美

  • 网友 寇***音: ( 2024-12-28 03:51:04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扈***洁: ( 2025-01-07 16:31:29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利***巧: ( 2024-12-13 01:10:04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辛***玮: ( 2025-01-08 15:22:49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田***珊: ( 2025-01-06 10:08:52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国***芳: ( 2024-12-12 22:29:54 )

    五星好评

  • 网友 隗***杉: ( 2024-12-15 03:15:55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