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正版现货一本高中文言文完全解读 配套新教材必修+选择性必修 高一二三通用全解全析提组训练衔接中考真题语文文言阅读练习册 下载 pdf 电子版 epub 免费 txt 2025

2024正版现货一本高中文言文完全解读 配套新教材必修+选择性必修 高一二三通用全解全析提组训练衔接中考真题语文文言阅读练习册精美图片

2024正版现货一本高中文言文完全解读 配套新教材必修+选择性必修 高一二三通用全解全析提组训练衔接中考真题语文文言阅读练习册电子书下载地址

》2024正版现货一本高中文言文完全解读 配套新教材必修+选择性必修 高一二三通用全解全析提组训练衔接中考真题语文文言阅读练习册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2024正版现货一本高中文言文完全解读 配套新教材必修+选择性必修 高一二三通用全解全析提组训练衔接中考真题语文文言阅读练习册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53981444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7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47.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19:27:57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济贫院长正太喵 发布时间:2017-12-19 21:13:23

    对于认知态度导致的负反馈型抑郁应该是有效的,但是未必能建立正面思维-行动-情绪恢复的正循环。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充分回报,做那些认知改善的作业反而会加快耗竭你的精神。

  • 作者:确认过眼神 发布时间:2018-05-11 16:21:40

    对私人监狱有基本的介绍,但文章内容存在重复,干货较少,有为出版凑字数的嫌疑

  • 作者:YY 发布时间:2023-03-09 10:15:45

    你永远可以相信路德维希~

  • 作者:00 发布时间:2020-03-27 17:18:21

    全程案例真是太棒了

  • 作者:生活如此多喵 发布时间:2021-04-06 12:47:42

    社恐患者的梦呓。

  • 作者:卡提斯 发布时间:2018-03-08 09:53:21

    借这个来喷一下2017版。你TM缺题少题就算了,有的答案还TM的是错的!


深度书评:

  • 绮想中华食单大全

    作者:文泽尔 发布时间:2019-08-22 04:58:40

    香港,走进位于新界沙田禾穗街15-29号9楼的稻乡饮食文化博物馆,可在醒目位置找到一处装饰豪华的中式圆桌,桌上摆满大大小小数十道做工精致的仿造菜肴,朱红请柬纸制成的菜单对折,竖立放置在圆桌一侧。不远处悬挂一顶造型谬误的皇帝常服冠,供参观团队戴上后“伪装”皇帝拍照使用。无论使用普通话、粤语还是英语,讲解员的头一句话永远是“这就是名闻天下的满汉全席”。

    一桌子不能入口的假菜,仿制的是1977年11月2、3日两日,香港原国宾酒楼受日本TBS电视台委托,动用近两百人的厨师团队,花费十万港币巨资直播制作的“满汉全席”。想也知道,博物馆的伪造并不能如实还原当年港日跨海直播时电视画面中的盛况,仅仅是试图再现冰山一角。需知,当年的港版“满汉全席食单”可是分了六大宴席,共计108道菜肴的大制作,光是食材采购就花去了三个月时间。十八年后,徐克电影《金玉满堂》更进一步将“满汉全席”推上了中华食单的神坛。

    讽刺的是,据赵荣光《“满汉全席”名实考辨》一文的研究,不止稻乡博物馆内展示的满汉全席是臆造品,日本TBS直播的108道港版“满汉全席”照样是臆造品,它们与徐老怪电影中以“油淋猴脑”作为“满汉全席”招牌菜的创意之间,没有本质区别。

    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中,主角格里高尔·萨姆沙没来由地变成了一只甲虫。尽管这只甲虫仍保有人类的情感与思维,但格里高尔本人却早已被社会异化为非人,失去身边人的认可与尊敬,唯有死去这一条出路可选。

    西方世界的中餐,也跟卡夫卡笔下这只甲虫类似。那些煞有介事且耳熟能详的筵席名称与菜名,其实大多是不存在于中华饮食传统内的臆造品,但你又不能说它们不是中餐,甚至,不少外国人还认定这些才是真正的中国菜。需知,西方对中华饮食的臆想和捏造由来已久。日中饮食史专家田中静一先生曾将这类事实上并不存在于正统中华食单上的菜品统称为“幻之美食”:这种称法与其说是证实了其虚构性,倒不如认为直接承认了寰宇内外“绮想中华饮食”之浪漫。西方世界假造我大中华美食究竟有何前世因果?最chinoiserie的中式盛宴长什么模样,且容我在此一番索隐探究,将那箇中瑰丽逐个道来。

    当年香港国宾楼配合日本电视台虚造满汉全席时,特地准备了极为考究的食单。譬如松鹤延年、沙舟踏翠这样的定名,除了表述食材种类与制作方法之外,也有敬祝食客们长寿健康、步步高升的寓意在。108道菜聚在一处,菜名字数、横纵排列、层次意境上都有规矩。食单整体虽是虚构,细节上却也一板一眼,结合起来才足够让人信服。中华传统里素有文人画,灯谜画这类名堂,讲究的是一波三折,咫尺之内见乾坤的雅趣——既然我们要聊“幻之美食”,那么索性也虚构一套食单出来。恰如下馆子吃法式全餐,自开胃菜到饭后甜点,每一道都框住一段chinoiserie餐饮的历史时期,随年代推移而递进。奇想组合的菜名,则囊括那段时期里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令阅读好似解灯谜。至于菜肴烹制的味道如何,那就任君读完之后随意想象了。

    壹·开胃:银环狗肉佐米饭

    第壹道,开胃菜中的“银环”指的是银环蛇。

    元明时期,这种剧毒的黑白班节蛇广泛分布于中原与江南各省份。剧毒且不论,就作为食材这方面而言,银环蛇的体型跟鳝鱼差不多,毒腺也特别小,这意味着它作为一道野味,既好抓又好处理。中华志怪里有着各种吃毒蛇壮胆的传说,南粤人吃蛇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时至今日,银环蛇也是两广老饕泡药酒的首选材料之一。十三世纪时,马可·波罗在自己那本举世闻名的游记中,专门提到昆明人嗜食毒蛇。确实,参考上面银环蛇的例子,昆明大概率会有几个嗜食毒蛇的猛人,但推而广之到昆明全城人都吃毒蛇,显然就有失偏颇了。大航海时代开启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人对中华帝国的想象,是完全依靠探险家和传教士们出版的少量旅行八卦展开的。马可·波罗随口一句“昆明人嗜食毒蛇”,欧洲人脑袋里面蹦出来的,恐怕已经是专门贩卖各色眼镜蛇菜肴的中国人客栈了。除毒蛇外,马可·波罗还说杭州人爱好狗肉,而且,尽管南北饮食差异巨大,但中国人都爱吃米饭——至少最后一句话是准确无误的。

    眨眼七百多年过去,马可·波罗是否真到过元大都尚且没有定论,《东方见闻录》里一本正经的评判,反倒成了西方人脑中对中华饮食根深蒂固的“常识”。

    普不普遍化姑且不论,毒蛇也吃,野兽也吃,生肉蘸了大蒜汁入口,甚至还会吃老鼠——这种饮食现象难道是东方独有的吗?

    中世纪以降,欧洲大陆和大不列颠经常发生饥荒,对于快要饿死的爱尔兰人、萨克森人和法国人而言,不止吃老鼠吃蛇吃猫儿,甚至连吃人都算不上什么稀奇事。狗肉当然也吃。要知道,丹麦王室素来就有吃狗肉的传统。瑞士农民曾经大规模饲养肉狗,宰杀后切片烟熏作为储备粮。十九世纪末的巴黎人甚至排队购买狗肉,视为无上美味。斗转星移,历史步入二十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蓬勃,物质极大丰富之后,西方人便突然假道学起来,对狗肉讳莫如深了。不止自己不吃,还要从故纸堆里搬出马可·波罗作为论据,将爱吃狗肉的标签贴到中国人身上。德国服装网站Spreadshirt上打了“吃一个中国人,救下一条狗”(Save a dog, eat a Chinese)标语的T恤在北美狂卖,特朗普也表示过对广西玉林狗肉节的关注。但是,大规模抽样调查的结果却显示,70%以上现代中国人从来就不曾吃过狗肉。而且,随着全球化趋势愈加显著的中国千禧世代崛起,这一比例可想而知还会持续走低。

    Marvi Harris在《食物与文化之谜》一书中指出了西方在狗肉问题上显得如此“萨义德式东方学”的原因:实际上,并不是猫狗作为宠物的移情作用,对欧美人的饮食道德施加了什么神奇魔法。恰恰相反,这不过是因为反刍动物的日渐丰盈,令猫狗这种养殖性价比过低的动物从大众食谱中被淘汰掉了而已。比利时漫画《丁丁历险记》中小狗白雪对中国人大啖狗肉场景的幻想,一生未离开过加州的美国老头指着自家金毛犬问北京游客“这么可爱你们也会吃吗?”时自然流露的错愕神情,正是西方长期站在道德高地给中国人贴标签的后果。

    贰·前酒:围场樱桃白兰地

    第贰道,一大杯被冠以“围场”产地的美酒,喝下后有管中窥豹之功效,令整个西方世界醉眼看中华长达百年之久。

    继《东方见闻录》对中华帝国进行大规模八卦后,由于蒙元衰败,欧亚之间的陆路交通中断,彼此往来几乎断绝。后马可·波罗时代,随着新航路的开启,制作精良的刀剑、瓷器和绸缎源源不断地从中国沿海的港口运往欧洲,东方热再度兴盛起来。昂贵的东方舶来品和航海冒险家文学一度培养出大量的中国迷。

    葡萄牙探险家佩雷拉一到中国就被官差抓住,上了板枷,从泉州一路押解到桂林。得益于此,他沿途见识了好多中国南方菜做法,最后统统写进了游记里。意大利传教士科鲁兹曾经以广州为据点四处旅行,从荔枝到涪陵榨菜都吃遍了,也曾关注过狗肉问题。西班牙外交官德雷达有幸在福建参加官方宴会,喝上了乌鸡汤,伊比利亚半岛土鸡的味道瞬间就黯然失色。耶稣会修士们觉得金华火腿就跟孔孟之道一样美好。在这一时期,“中国人什么都吃”并没有多少贬义,即便吃狗肉与欧洲道德观相冲突,在当时有关天国上朝先进性的种种光芒笼罩下,充其量也不过是“大善人的坏习惯”罢了。法国大哲伏尔泰有句名言,“欧洲人在道德上应该师从中国人”,考虑到当时海上贸易的繁盛,其实还是由经济先进性来认可文明先进性。

    可惜,自围场时代起,中国人的好名声便急转直下,饮食自然也不能幸免。1760年,清廷颁布《防夷五事》,选择了闭关锁国,广州成为中华帝国唯一对外开放的口岸。广州城墙外数十亩地的隔离区域被划为准许外国人自由买卖的特区,即所谓的“围场”。想也知道,看中国的眼光局限在围场的方寸之地,了解到的信息会是多么局限。

    围场内有些什么好吃的呢?首当其冲就是龙虎斗,蛇肉与猫肉同烩成羹汤,秋季大补。蛇,马可·波罗老早就提醒过了。猫,欧洲贵族最爱的宠物,眼见中国人杀了它们吃肉,心理上能接受得了?粤菜又有一道三吱儿,是生吃刚出生的乳鼠,最早见于唐朝张鷟《朝野佥载》的记载“岭南獠民好为蜜唧”,当时的外国人看了恐怕会误以为是猎奇秀。十八世纪末欧美绘制的广州口岸风景图,上面经常能见到竹林与棚户,因此眼下大热的竹鼠,以及因潮湿和卫生状况不佳而四处觅食的街鼠,该也是很常见的食材。药酒,兼具养生和治疗功效,广州人善用冷浸法泡制,说白了就是什么都可以活着往里扔:蜈蚣、蝎子、壁虎、毒蛇还算是常见的了,甚至连水蛭、蚂蚁、黄蜂、蛤蟆都有……买酒的老外误入药酒店铺,多半得吓晕过去。

    围场不比广州城内,通商交易为主,华人来的多是游贩走卒之辈,开店挂牌纯为赚钱,饮食上自然也不可能要求什么精致菜肴。反观外国客商,却多见达官显贵,日常起居各方面都尽可能讲究。在围场里,中华底层与外国高位者共沾烟火气,十件事里九件半能产生culture shock,哪怕前者不厌恶后者,后者也是要嫌弃前者的。南粤饮食素以生猛出名,即便是眼下的我们,也有“广州人什么都吃”的刻板印象。日日见识上面那些大场面的老外,回去不疯传中国人是茹毛饮血的蛮人,反倒奇怪了。

    1793年,马戛尔尼勋爵率队前往热河觐见乾隆帝,试图推倒围场的篱墙,开放更多口岸给外国人。使团精心准备了礼物,送朝廷命官们红酒和威士忌,最后发现中国官员竟然最爱喝樱桃白兰地。团内各色人等对中国饮食的评判,在伦敦掀起了对同时代中国人礼仪的大讨论。可能是因为谈判结果太不理想,影响到这帮英国人的心情,尽管朝廷专程为他们准备了丰盛的菜肴(显然不是猎奇的围场菜),他们仍旧没在文字记录里给中国饮食说什么好话:捞病死的淹水猪吃,互相捉虱子生吃,厨房里脏得不像话……上述种种印象,与围场里特有的南粤特色菜相互佐证,一下子将西方人对中华饮食的想象,从无伤大雅的“什么都吃”,转变为声名狼藉的“什么都吃”,其影响至今难以消除。

    叁·靓汤:新派李鸿章杂碎

    第叁道,反击黄祸论的一锅乱炖,无意中起到了拨乱反正之功。

    马可·波罗从未在游记中提起过中国人爱饮茶,茶叶最终还是默不作声地攻陷了伦敦,比依靠蒙古骑兵横扫欧洲的拔都走得更远。围场时代,西方人看中国显然是以偏概全。然而,借助围场饮食八卦在媒体上制造出的舆论暴力,帝国主义将错就错,喊出“黄祸”的口号,大肆宣扬黄种人无道德、无底线、人种劣等,将东方人蛮族化,为西方列强入侵东方找到了冠冕堂皇的借口。统治者们发动报纸等宣传工具,运用当时最受民众喜爱的政治漫画来歪曲华人形象,将华人塑造为贼眉鼠眼,脑后蓄有细长辫子,行事荒诞不讲道德的丑陋形象,中华饮食自然也是这些漫画作品诋毁链中的重要一环。

    宣传管中窥豹得来的错误印象以达成政治目的,诚然不算什么体面事,可是从另一方面讲,东食西渐的历史,倒也确实充斥着美丽的误会。

    1848年,美国萨克拉门托大峡谷发现了黄金,中国南方贫民蜂拥而动,前往美国淘金的同时,也将当地饮食文化一并引入了北美。一百年后,旧金山城区早已遍布中餐厅。随便走进哪家坐下,拿起案面上摆着的菜单,一道名为李鸿章杂碎的菜肴必定在列。但凡食单上出现这道菜,也都应着当地生鲜食材进行了改良——旧金山版本加入鱿鱼和海参,地中海版本主打生蚝和白虾,客家人想要做得更中式一点,还可以选择腐竹、贡丸和鱼肚……酱料怎么配都无所谓,诚如意大利披萨漂洋过海到美洲就派生出新品种一般,好吃就行。在美国,这道菜几乎与九十年代中国肯德基贩售的上校鸡块齐名。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歌颂过杂碎,霍珀以杂碎为主题画过画。杂碎是美国南方文学作品中的常客,甚至还拥有专门的英文字体。吊诡之处在于——这道中华杂碎的鼻祖,其实是地地道道的美国菜,诞生于纽约华尔道夫酒店的后厨。

    1896年,73岁的李中堂乘坐圣路易斯号游轮,前往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当时清廷才刚签下《马关条约》不久,中华帝国面临自己的至暗时刻,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欧美各大媒体,将李鸿章访美作为当年发生的最重要事件进行了跟踪报导。从总统到工会代表,从大法官到律所合伙人,纷纷涌向纽约“觐见”这位东方来客。美国以唐人街为中心,掀起了中国热。

    话说这天,李鸿章在下榻的纽约华尔道夫酒店设宴招待西方工商业代表和新闻界人士,吩咐自己带来的宫廷厨师团队给老美客人们好好露一手,烧、炖、爆、炒、熘……至少餐饮上不能败给欧美列强。

    孰料,大厨为了展现手艺,将食材不够好的部分统统舍弃,只取精华,余下能吃的部分已经很少,这天来的客人又特别多,几十道菜端上去,后厨提前采购的原料用尽,客人们竟然大部分都还饿着。眼看没菜可上,若不想办法对付过去,岂不是又辱了大清颜面?

    李鸿章其人,乃是安徽合肥生人,对正宗徽系菜肴再熟悉不过。徽菜在烹饪上的重点,便是就地取材,以鲜取胜。于是,中堂大人马上吩咐几个杂工到华尔道夫附近的菜场采购新鲜的牛羊肉、西芹、番茄等本地材料,与大厨带来的特制酱料一起添水烹煮,又加入木耳、豆芽等未用完的配菜,做了一大锅应急的杂烩汤给客人们吃。

    在场老外对这道压轴菜报以一致好评,纷纷向李鸿章询问这道菜的大名。李鸿章当然不好说这是就地取材,随便乱做的。为了避免发生外交事故,他用中国人一贯的官场套话随口应和着“好吃-多吃”试图忽悠过去,翻译毕德格也跟着念了几遍。现场提问的人们参考这道菜品的形制,竟空耳听成了Hodge-Podge,刚巧也是英语里的大杂烩之意。但是,这道菜本身又和传统的英式杂烩有所区别,所以便在前面加上了中堂大人的名字。

    餐饮轶事总有不同版本,历史真相今日已无从细究。无论如何,在东食西渐的历史上,李鸿章钦定的这道杂烩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这是中餐第一次得到西方世界的普遍认可。从纽约华尔道夫酒店后厨,一路传遍北美大陆,又漂洋过海到了欧洲,中餐开始了它在欧美的首次风靡。自此以后,纵使清廷再怎么积弱,媒体再怎么鼓吹“黄祸”,至少这道杂碎是世所公认的美食,它好比一个基点,为绮想中华食单提供了近乎无限的未来发展可能性。

    肆·主菜:左宗棠炸李小龙

    第肆道,当你在芝加哥某某某著名中餐厅里点这道菜时,端上来的很可能是使用甜酸辣味勾芡的酥炸鸡腿肉配烤芋头。强加“中华感”十足的菜名,正是西方臆造绮想中华菜肴的绝招之一。

    湖南长沙人左宗棠,洋务派又一代表人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力,被当时众多在华外国人奉为救世主。他年龄比李鸿章要大,中堂大人访美时,早已病逝十多年了,一生没有访外经历,在世时并未进行过任何美食输出。但是李安电影《推手》里却多次出现一道名叫左宗棠鸡的中餐菜肴,它也是《生活大爆炸》中谢尔顿的最爱。无论什么媒体,只要排“美国人最爱的中餐”榜单,左宗棠鸡绝对位列三甲。有趣的是,不止左宗棠本人从来不知道有这道菜,国内的湖南人也基本没吃过它。

    左宗棠鸡真正的发明人是湘菜师傅彭长贵。1973年,借着尼克松访华,中美往来政策松动的东风,彭长贵移居美国,在曼哈顿东44街区开了一家名为“彭园”的中餐厅。彭园最开始时做的是正宗湘菜,可惜湘菜的鲜辣味不合美国人胃口,生意惨淡。彭长贵费尽心思调查老美舌头中意的味道和食材后,果断选取超市最常见的材料冷冻鸡腿,打算做最没有技术含量的酥炸鸡腿肉。为了创新,他以味精、盐和白糖勾浓芡,加入醋与绍兴酒,给炸好的鸡肉裹汁,并添加辣椒油和香油翻炒起锅,以此将湘菜的辣味转变为甜酸辣,来刺激老美食欲。

    这道新式中餐推出后,反响出乎意料地好。好吃倒在其次,关键是取了个好名字,将左宗棠这位老外人群中知名度不亚于李鸿章的大腕儿给搬了出来。美国人根本不知道,左宗棠和以他为名的这道菜之间唯一有联系的地方,就是菜的发明人彭长贵是左宗棠老乡,仅此而已。

    左宗棠鸡在曼哈顿打出名气后,就连常居纽约的建筑师贝聿铭都很爱吃,他甚至专门邀请基辛格到彭园吃这道菜,把堂堂美国国务卿也培养成了左宗棠鸡的粉丝。出于安全考虑,每次基辛格去彭园吃左宗棠鸡,都会直接包场。次数一多,彭园愈发出名,连CNN和ABC都接连来找彭长贵拍专访和纪录片。ABC的节目播出后,三天内便收到全国近两千封观众来信,基本上都是来求问食谱的。就这样,“左宗棠狂热”迅速从彭园蔓延到了整个北美,不止全美的中餐厅,甚至连日料店和印度菜馆都顺势推出了左宗棠鸡。眨眼快半个世纪过去,这道菜仍是美国人眼中最著名的中国菜之一。

    中华饮食史上根本不存在的菜式,在西方世界被发明出来,冠以知名华人名字,有模有样地贩卖,如此情况并不鲜见。巴黎凯旋门旁有家名为“老地方”的知名中餐厅,曾经推出过名为“李小龙神拳”的招牌菜,香榭丽舍大街一时人满为患,争相品尝。实际上,“李小龙神拳”只是普通的芋头烧鸡,餐厅大厨觉得“拳头”与“芋头”模样相似,巴黎人又不熟悉芋头这种全靠进口的东南亚根茎作物,仅凭这两点就拉上了李小龙来代言。德国图宾根的“成龙凉面”就是葱拌干捞意面,里斯本汉唐阁的“如来佛手”实为卤鸡爪。国藩鸡球、毛氏红烧肉也是凭名字闯荡西方世界的典型。后者可能会有人不服,那么你知道这道菜在欧美全名是叫做“毛主席之红烧猪肚腩肉(Chairman Mao’s Red Braised Pork Belly)”的吗?它也是英语原版中餐菜谱书中必备的一道名菜,菜谱做法不一而足,但都跟国内正宗毛氏肉相去甚远,基本就是买五花肉回来瞎做一气,老外还贼爱吃呢。

    伍·甜点:chinoiserie糖不甩

    第伍道,糖不甩大家都知道,粤港名点之一,糯米团子在糖浆里煮熟,撒花生碎上桌。可chinoiserie糖不甩又是什么?在绮想中华食单里,它可以是正统糖不甩,也可以是油炸汤圆,或者任何热气腾腾的甜食——不能是冷的,因为大部分老外认为冷菜不像中餐,中餐都是热乎乎的。毕竟亚洲冷菜,他们第一时间能够联想到的,唯有日料。

    是也不是,失真不真,一道菜怎么会出现量子态呢?这还得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说起。这里不提政治,单聊饮食,尼克松访华的饮食轶事如今是数都数不清。最著名的是如下几个:

    其一,听说老美不会吃大闸蟹,锦江饭店厨子便专门制作蟹肉饼给尼克松吃。尼克松吃完后,接待人员说,装蟹肉饼的盘子也能吃。尼克松拿起来一啃,发现盘子也是蟹肉做的。

    其二,听说老美喜欢吃海鲜,接待办决定准备新鲜黄海鲍鱼备用。獐子岛人民公社潜水员冒着20度严寒采捕,整整为尼克松准备了一吨獐子岛鲍鱼。

    其三,听说,因为尼克松夫人只喝鲜榨橙汁,但当时国内根本没有自动榨汁机,最后还是靠人工剥脐橙,拿锅一只一只压橙肉,才准备好鲜橙汁的。

    美国尼克松图书馆存有1972年中方提供的一份2月21日晚宴英文食单,这份食单上方是中国国徽,MENU下面一行一行印了九道菜,有写得很具体的鱼翅、大虾、笋子和豆腐,有语焉不详的冷盘、糕点和水果,还有最出名的那道椰子蒸鸡。

    25号,美方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答谢宴,食单由中方作主,美方买单。这天尼克松一行吃到了松鼠桂鱼、芙蓉三鲜、素什锦等名菜。

    26号,周恩来陪尼克松去了杭州,吃了西湖醋鱼、龙井虾仁、冰糖莲子等杭帮菜,还有一些其它菜系辅菜。

    27号,去了上海,吃了小笼包、挂炉烤鸭等特色菜。

    一路吃下来,既没有螃蟹,也没有鲍鱼。上海那天有道“蟹形桂鱼”倒是样子像螃蟹,但和蟹肉饼真是毫无关联的了。需知,事关饮食,谣言臆造的意义,不在于真假,最紧要的还是两个字——“热度”。尼克松在中国究竟吃了些什么,夫人的橙汁最后喝到了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团模糊且持续的云雾,在西方世界挥散不去,那就是“中华餐饮十分流行”:这不仅是绮想中华食单能够大行其道的原因,推而广之,也是chinoiserie文化元素得以长久存在的动机。

    难道安迪·沃霍尔隔三差五光顾比佛利山庄的Mr.Chow餐厅,和老板兼大厨周英华成了好友,并专门为他画像,是因为这里的中餐做得正宗?自1974年开店起,从麦当娜到圣雄甘地,从比尔·克林顿到Basquiat,西方顶级名人与艺术家一拨接一拨地到这间比佛利山最顶级的中餐厅打卡,当然不是因为这里的陈皮鸡选用了新会陈皮,或者幸运饼干占卜有多么准,而是因为流行,因为社交性。想想看吧,如果是家冷门店,又怎么会传出列侬被枪杀前刚好就在Mr.Chow分店吃饭的说法呢?

    1982年,安迪到北京游玩,去了故宫,登了长城,喝的是北京五星啤酒厂生产的啤酒,吃的是哈尔滨红肠、炸虾片、小窝窝头和红烧肘子。他和尼克松一样吃到了正宗的中国菜,和基辛格一样成了中华餐饮的粉丝,回去后到处宣传中国美妙,持续推动中国热。但这些宣传可曾令欧美中餐变得越来越趋近中国当地人的所谓“正宗味道”呢?

    没有。

    奥巴马爱吃粤式茶点,出访旧金山时,特地到中国城的“迎宾阁(Great Eastern Restaurant)”餐厅打包了上百美元的虾饺、肠粉和马拉糕,点菜技巧和谢耳朵一样老道,但这里的粤菜就连东北游客吃了都要皱眉。大火潮牌Supreme每季都会推出“中国风”单品,设计水平却始终走不出唐人街审美,连寿碗上的纹饰和配色都是臆想的。潮界最近的一次交火中国餐饮事件是老干妈卫衣,欧美诸多网红上身,陶华碧黑白头像护体,老外觉得很酷,国人彻底无语。但事情本身其实也跟说烂了的那句“你望向深渊深渊也望向你”一样,谁较真谁无理。无论寰宇内外,东西南北,吃饭呢,最紧要是开心。

    从阅读《东方见闻录》中少许与中华餐饮相关的文字,到遍地开花的臆造中餐,纷呈复杂的chinoiserie食尚在欧美究竟走了怎样一条历史进程,诚如以上食单所述。至于最后这道糖不甩是否合您胃口,它也不由味道而定,全仗旧事讲得美不美了。

    后记

    本文是为好友刘曦所创HULU LAB开刊所写,完成于去年十月,成文始于《东方见闻录》。HULU这本新派杂志所刊皆是此类索隐文章,欢迎关注。

    HULU LAB

  • 编辑手记:回想起这本书的诞生历程,我有过无数次的逃避时刻

    作者:后浪文学 发布时间:2021-10-14 17:22:11

    后浪文学:《平面国》其实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在一个平面的世界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多边形,他们出生时命运已经被确定,圆形是最高的牧师阶级,三角形是士兵,而最底层的则是像针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女性。

    有一天,一位体面的正方形先生突然遇到了三维世界来的球体,他却发现自己无法将他看到的东西告诉平面国的其它人,因为大家没法理解“向上”,他也因为这些“胡言乱语”遭到了严重的迫害。

    但你越就会发现,这个“简单”的故事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对现实的讽刺在现在看来也丝毫不过时。

    被这本书打动,决心出版之后,编辑陷入了难题,这么一本公版书,如果才能做到吸引人?这其中又经历了什么?今天的文章来自平面国的编辑郝晨宇的编辑手记。我想,我们做出了最具有纪念价值的《平面国》。

    插图版的《平面国》终于问世了,从2019年11月通过选题到如今出版,历时一年零九个月,这对于一本不到10万字的公版书来说,是一个相当长的周期了。

    这是一本有些命途多舛的书,但从某种层面来说,它又是一个非常幸运的“孩子”,因为它是在很多爱和期待的环绕中诞生的。当然,这也是因为它本身魅力无穷,在和译者、插画师还有设计的反复碰撞中,我愈发惊喜地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从完全迥异的视角出发,却都被这本书打动,这或许也可看作这本书魅力的一种“多维度”延展。这篇编辑手记,主要就是想记录下这群从不同“维度”爱上它的伙伴们的故事。

    与《平面国》的初遇,是在一个专讲科幻的播客栏目——《黑水公园》里。但我实在称不上是“科幻爱好者”,关注《黑水公园》也是因为偶然听到讲《哈利·波特》的一期,主播讲起故事来很有意思,所以虽然我对科幻热情一般,但后来仍有一搭没一搭地听着,更感兴趣的反而是一些旁逸斜出的选题。《平面国》算是有些旁逸斜出的。它吸引我的,更多是社会讽刺的部分——女性被钉在耻辱柱上的“低智”和“情绪化”,单一刻板甚至是霸权的审美潮流,充满偏见又毫无改变希望的阶级固化……比起科幻小说,我觉得它更像是一部人类社会的隽永寓言,充满了现实主义的辛辣讥讽及对人性的透彻洞察。

    当时市面上已经有几个版本的《平面国》了,可定位仍然相当小众,总在“数学普及读本”“社会科学读物”或“早期科幻启蒙”这些方向徘徊,但我作为对科幻不甚了解的纯文科读者,显然不是被这些元素吸引的,它一定有着更广阔的魅力,值得被更多元的读者看到。正是这样的想法让我产生了跃跃欲试报选题的冲动。但怎样才能弱化它因年代、题材等因素带来的距离感,加强它更现代而普遍的吸引力呢?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联系到了《黑水公园》的主播之一金花,想先从科幻迷的角度得到一些灵感,金花当即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建议:配插画,要那种像设计图一样充满细节的插画。是啊,还有什么比直接还原出“平面国”的场景更生动的呈现呢?我立刻被这个想法打动了,于是鼓起勇气写了选题报告,结果有点儿出乎意料地顺利,我就这样收获了职业生涯中第一个自主发掘并且通过的选题。

    定下插画师的人选过程并没费太多周折,因为讲《平面国》的这期播客节目就是插画师小樊安利给我听的。他是个彻头彻尾的科幻迷,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设计专业,从事的也是设计工作,当听说我想找人给《平面国》配“像设计师图纸一样”的插画时,他瞬间燃起了兴趣。但因为平时工作比较忙,他担心一个人画会拖慢进度,于是就联系了大学室友阿涛一起。阿涛虽然也学的是设计专业,但毕业后还是选择了自己更感兴趣的原画和插画创作,最重要的是,阿涛也是个科幻迷,两人又有多年默契,于是一拍即合。在和他们一起仔细研究了书中的各种设定和细节后,很快就定下了插画的具体方案。

    插画草稿之一,“针”是平面国的女性

    插图草稿之二,球形形象(最后被弃用)

    其实我一开始还有些怀疑,在看了那么多炫酷的现代科幻电影之后,“科幻迷”们还会对这个19世纪的降维故事感兴趣吗?但小樊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会的。”正如本书最后的“插画师对谈”中所说,从小看科幻电影长大的小樊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就觉得它相当“新颖”。看多了畅想未来多维空间的设定,《平面国》的“倒退”降维视角显出一种朴拙的智慧,它逼着我们在被压缩的空间内将想象力抻到极限,引导我们用陌生化的目光来审视当下:一个被正方形无限景仰的空间国,是否真的是一个更进步的国度?这样想想,它真是太与众不同了。我就这么被说服了,的确也没必要怀疑什么,毕竟这可是受到“科学龟毛大师”——天才谢耳朵高度肯定的故事啊。

    我们这些非科幻迷从这个故事中收获到的乐趣,和上述科幻迷们既有重合,又有所不同。被这个故事吸引到的非科幻迷,除了我之外,还有可爱的译者。她应该也没想到,自己的首部译作,会是这样一部作品。在此之前,她的阅读领域一直是文学或艺术性极强的方向,这种看似理科生钟爱的故事完全不在她的涉猎范围。但这本书,确实成了她的“意外”,在我还在评估选题阶段和她聊起这本书时,她便表现出了兴趣,甚至还一直鼓励着当时患得患失、犹疑不决的我。选题通过后,因为很希望这本书多一点人文气质(毕竟埃德温可是莎士比亚研究专家呀),于是本科英语、硕士中文的她成了我心中译者的第一人选。事实证明,她真的将《平面国》翻译出了另一层典雅韵味。在她的心中,这是一个悲壮的传说,如同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却被永远锁在高加索的悬崖,被禁锢在高墙内的正方形亦如此。“向上,而不是向北”,这句通向三维世界的口诀,仿佛《美丽新世界》中野人郑重的宣告:“我不喜欢舒服……我想要痛苦的权利。”

    就这样,我们几个“青瓜蛋子”新手,怀着满腔热情一头扎进了这本书中,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合作,直到2020年初,新冠疫情迅速席卷了全国。所有人都被困在了原地,包括原本在北京一直发展不顺,计划年后来上海寻找新机会的阿涛。3月,疫情尚未见明显好转,本来一直和我们在跟进插画进度的阿涛突然失去了联系,一周后,我们收到了他离世的噩耗。在巨大的震惊和哀痛之中,继续做这本书也成了我们悼念阿涛的一种方式,把它完成、并用尽全力做好,也成了支撑着我们渡过那段最艰难时日的一个信念。

    为了尽快完成插画的创作,小樊又联系了他和阿涛共同的大学好友菜菜,向他说明了事情原委,希望他能够帮忙完成阿涛的那部分。尽管当时菜菜正在日本留学,而疫情已经在东京爆发,他也有很多困难要处理,但还是一口答应。两人在工作和学业之余,加班加点地讨论、绘画、修改,终于将15幅插画全部完成,补足了阿涛那份未完成的遗憾。

    被处以死刑的女性

    平面国的人初见球形

    睡梦中的正方形,梦到了跟随球体去造访圆点国,那个不可一世的小家伙发出像留声机一样的声音。

    拿到译稿和插画的我,则走上了一边编校、一边就装帧设计反复纠结、死磕的路程。也是这个时候,《平面国》遇到了又一个惊喜——它的封面设计小姐姐。我原以为,这本书的魅力主要就集中在它的科幻设定和社会讽刺上,却万万没想到,设计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她在读了这本书后,兴奋地跟我讲:“好希望我在大一时就看到这本书啊,它能在专业上提供给我很多灵感!特别有启发!” 设计的热情深深感染到我,也让重度社恐的我,抛开了很多沟通上的心理负担,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本书的制作过程中。

    我们参考了国内外各种别具一格的书籍装帧工艺,当然也不仅限于书籍,还包括唱片、服装吊牌、各类文具,甚至流通纸币,最终把封面工艺的选择范围缩小到光栅和夜光两种,内文更是根据平面和立体的不同场景,计划加入一页立体书工艺。针对不同工艺,我们设计了不同的封面方案,并且请印务做了版贴光栅片的空白样来看效果。然而,所有前期天花乱坠的畅想,在遇到成本定价时,一气儿碎了一地。

    后来被我贴成了笔记本的光栅空白样书

    无论是光栅、夜光还是立体书工艺,对《平面国》这本不到200页、市面上又有很多其他版本的书来讲,都太贵了。在撞了无数次南墙,也麻烦了印务老师很多很多次之后,我们终于接受并理解了这点,开始把目光放在了一些“节约的创新”上。在前期的工艺设想中,《平面国》的封面都是以黑色为底色的,非常彰显它“科幻小说”的特点,但失去了“光栅”和“夜光”的加成,黑色便显得常见了些。最终版本的灰色和荧光绿,搭配裸脊装帧,在我看来,反而更突出了这本书独一无二的定位。它不是典型的科幻小说,当然更不是普通的传统名著,而是这两种类型的奇妙结合,既朴拙又前卫,既文雅又炫酷,越看越觉得,没有比它更契合书籍灵魂的设计了。

    因为没法去印厂盯印,为了保证给裸脊锁线没有色差,设计小姐姐专门在某宝上下单买了线,然后邮寄给了印厂。

    成品

    回想起这本书的诞生历程,我有过无数次的逃避时刻。阿涛离开时,其他版本上市时,工艺被迫放弃时,我都曾沮丧地想躲起来,甚至有时都不敢看到“平面国”这三个字,但幸好身边总有一起努力的伙伴。因缘巧合中,这本书掺杂了一些我们的私人情感,我也一直在犹豫是否值得写出来。但转念一想,它从19世纪走来,又掺杂过多少人的故事,影响过多少人的人生,这正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我们有幸成为被影响的一员,这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也希望有更多人,能够因为遇到它,获得一些乐趣和启悟,甚至展开更多的故事。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8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9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5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下载速度快(311+)
  • 内容完整(447+)
  • 无多页(271+)
  • 少量广告(118+)
  • 超值(154+)
  • 好评多(149+)
  • mobi(265+)
  • 博大精深(321+)
  • 引人入胜(470+)
  • 差评(413+)
  • 下载快(173+)
  • 藏书馆(247+)

下载评价

  • 网友 习***蓉: ( 2024-12-27 14:14:28 )

    品相完美

  • 网友 马***偲: ( 2024-12-18 08:38:25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游***钰: ( 2024-12-10 10:52:35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冯***卉: ( 2025-01-07 04:23:48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曹***雯: ( 2024-12-27 11:19:00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利***巧: ( 2024-12-31 08:10:33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汪***豪: ( 2024-12-12 18:51:16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相***儿: ( 2024-12-26 04:29:10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郗***兰: ( 2025-01-07 13:01:21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谢***灵: ( 2025-01-06 08:49:07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孙***夏: ( 2025-01-05 12:39:19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随机推荐